/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
核心素养导向
4.5地球家园中的化学变化
核心概念:
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2.3物质变化的特征--①知道有些物体发生了变化,如纸燃烧、铁生锈等,构成 物体的物质也发生了改变。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 理解煤的形成需要高温高压和漫长地质作用,属于化学变化。
2. 知道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氧气的主要来源。
科学思维:
1. 能通过观察、推理分析化学变化的特征(新物质生成)。
2. 能用逻辑链解释资源利用与化学变化的关系。
探究实践:
1. 通过角色扮演、实验探究和辩论活动,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2. 能设计流程图说明资源利用中的化学变化。
态度责任:
1. 树立保护森林、合理开发资源的环保意识。
2. 体会科学知识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煤的形成条件与化学变化的本质。
难点:
理解光合作用对大气氧气的长期影响及其不可替代性。
教学教具和学具:
教具:煤块标本(带植物痕迹)、水草与透明瓶、书包(模拟地底压力)、资源卡片(铁矿石、石油等)、多媒体课件(煤形成动画、铁矿石冶炼视频)。
学具:实验记录表、角色扮演剧本、辩论赛资料卡、流程图设计纸。
教学过程:
(一)聚焦环节(预设5分钟)
1.课堂引入:
教师展示一块带有植物痕迹的煤块,提问:“这块黑色的石头里藏着什么秘密?为什么会有树叶的印迹?”
2.学生观察并猜测,教师引导:“科学家发现,煤的形成与远古森林有关,这与化学变化息息相关。”
3.引出课题:
提问:“地球家园中还有哪些化学变化?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探索地球家园的三大化学变化:煤的形成、光合作用和资源利用。”
设计意图:通过实物观察和悬念式提问,激发学生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二)探索环节(预设25分钟)
活动一:角色扮演——模拟“煤的形成”情景剧
1.煤是怎样形成的呢?
(预设:学生回答关于煤形成的前概念)
2.那煤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出示课件)仔细阅读图文资料,小组合作,角色扮演,了解煤的形成过程。
3.步骤:
学生分角色扮演植物、泥沙、压力和环境,模拟植物被掩埋、高压转化的过程。
观察组对比煤块标本,记录形态变化。
4.提问“如果地底没有高温高压,煤还能形成吗?”
5.追问“为什么煤块中会有植物痕迹?”
(预设:说明煤是由植物化学变化而来)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和模拟实验,引导学生了解煤的形成过程,理解高温高压对煤形成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活动二:实验探究+辩论——光合作用与氧气之谜
1.提问:我们生活的地球原本就是充满氧气的吗?大气的成分与现在相同吗?
2.观察比较,分析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二氧化碳的含量大幅度下降,氧气的含量大幅度上升)
3.为什么会有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的现象呢?这一切都归功于谁?
(预设:植物的光合作用)
4.一起来按照实验步骤观察植物的光合作用:
实验:观察水草在光照下释放氧气气泡,对比黑暗环境。
5.辩论:“保护森林是否重要?”(正方:森林提供氧气与资源;反方:科技可替代森林)。
关键问题:
“光合作用中,植物如何将二氧化碳变成氧气?”
“若森林消失,地球氧气会枯竭吗?”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数据分析和实验观察,引导学生理解光合作用对大气成分变化的影响,培养科学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增强环保意识。
活动三:资源利用挑战赛——从铁矿石到铁钉
1.地球上还有很多资源的利用与化学变化有关,观看铁矿石冶炼视频,分析化学变化步骤。
小组设计“资源利用流程图”(如石油→塑料、铁矿石→铁钉)。
2.关键问题:
“冶炼铁矿石需要哪些条件?为什么?”
“生活中的塑料、化肥与化学变化有何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和小组设计流程图,引导学生理解资源利用与化学变化的关系,培养科学探究和分析能力。
(三)研讨(预设7分钟)
1.讨论:
问题1:“煤的形成、光合作用、资源利用中有哪些共同特征?”(引导:新物质生成)。
问题2:“为什么说化学变化是不可逆的?”(如煤无法变回植物)。
2.得出结论:
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新物质生成,且需要特定条件(如高温、光照)。
3.得到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和逻辑推理,可分析自然现象中的化学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与总结,强化化学变化的核心概念和科学探究方法。
(四)拓展(预设:3分钟)
1.任务:家庭调查“寻找生活中的化学变化”(如铁生锈、面包发酵),下节课分享。
2.延伸问题:“如果未来能源依赖化学变化,人类需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化学变化,培养观察力和科学思维,激发对能源与化学关系的思考。
【板书设计】
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
1. 煤的形成:植物 + 高温高压 → 新物质(化学变化)
2. 光合作用:二氧化碳 + 水 → 氧气 + 能量(不可替代)
3. 资源利用:冶炼、合成 → 依赖化学变化(合理开发)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角色扮演、实验辩论和资源挑战赛,学生能直观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如煤的形成、光合作用),并主动提出保护森林、合理开发资源的建议,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部分环节时间分配需优化(如情景剧过长压缩挑战赛时间),少数学生对“地质时间尺度”的抽象性理解不足。未来可精简活动流程,结合动画模拟漫长地质作用,并补充高清煤块标本图强化细节观察,同时设计分层任务支架,确保不同能力学生深度参与,进一步提升课堂实效与思维深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