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第一单元作文训练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能缺失理性思维能力的,不能没有理性的底蕴,不能缺少了阳刚之气。考场作文有没有彰显理性的光辉,洋溢着思辨的理性之美也就成了判断你的作文分值高低的尺度。
深化理性思考
1.以明确的指向彰显理性美
“文章合为时而著。”在一篇议论文中,具有明确的“指向”是文章的价值所在,一篇文章的高下优劣也主要取决于它。所谓“指向性”,具体来讲,就是在叙述事实和分析论证的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观点”展开,不枝不蔓,有的放矢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通常,一篇议论文,从中心论点的确定,到分析说理,到文章最终的落脚点,这些基本要素的核定与丰富,都与写作的“指向性”密切相关。也可以这样说,从审题立意开始,指向性就相伴而行了。
2.以清晰的逻辑层次彰显理性美
议论文的层次结构是逻辑分析层层推进的需要,它为逻辑推进服务,合理的层次结构有利于逻辑推进的进行。因而,选择一个合理的结构布局,对文章的整体表达极为重要。
虽然议论文的结构有横纵式之分,有并列、总分、对照、层递之分,但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人们常常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层递式结构展开论述,因为它符合一般人的思维规律、认识规律,论证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它的特点是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变更。如一考生在《拒绝记忆移植》一文里,在
摆出“虽然记忆移植有很多好处,但是我觉得它并不能给人类的长远发展带来多大帮助”的观点之后,文章从记忆移植害处的三个不同的角度展开分析:“首先,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都提出了立足现在、展望未来的口号。”“其次,对人类思维、思维的发展也会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再次,对人类的道德品质也会起到较坏的影响。”主体部分三层,不仅层层深入,鞭辟入里,思维层次清晰,拓展演进清楚,而且作者的思想、情感、主旨又能清晰自然地表达出来,如行云流水,井井有条,给人以理性的美感享受。
3.以独特的议论说理彰显理性美
很多优秀的论说文章,大多数以独特的说理见长。独特透彻的道理分析,既增加了论证的深度,更显示出作者思维的独到。事实证明,议论越深刻透彻,议论说理就越倾向于独特,发别人之未发,议别人之未议。独特的议论说理不是一味地猎奇、反其道而行,而是充分尊重命题意图,不断开掘,不旁逸斜出,不搬弄是非,能够通过现象见本质,能够追其根,溯其源,而又建立在事实的依据之上,合乎事理,合乎道德标准。如高考作文《拒绝平庸》,有一位考生这样表达他对“平凡”与“平庸”的理解:“然而,平凡决不是平庸,承认自我平凡的过程,不
等价于接纳平庸在自身的留宿,恰恰相反,平庸者正是因为拒不承认自己的平凡而在凌乱喧闹的内心深处迷失了自我,也迷失了人生的方向与宁静。唯有承认平凡,以最普通的视角安静地奋斗在这个世界,牢牢把持住真实的自我,而不让他在过热的期待和过冷的现实的双重压迫下扭曲变形,才可以能拒绝平庸最后的亲附,不让你变得鼠目寸光。”在这里,作者巧妙运用“宕开一笔”的独特说理技巧,阐述了“平凡决不是平庸,承认自我平凡的过程,不等价于接纳平庸在自身的留宿”的观点,这就使得文章的论证具有了一种独到的理性认识,收到了独到透彻的理性美。
4.以富有哲理的语言彰显理性美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诗人臧克家以生动形象的比喻道出了语言要有“味”的道理。其实,这里的“味”不仅仅指“情味”和“趣味”,还应包括“理味”。所谓“理味”,即文章的语言言约而意丰、隽永而警辟,能洞悉社会、透视生活,具有一定的哲理内涵,能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和心智的开启。哲理性语言的介入往往会提高作文的理性魅力。许多议论文名篇佳作,常以至理名言,撞击着人们心扉,点燃人们思维的火花,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如果能在写作中适时而恰当地巧妙编写一些哲理句,那么文章就会鲜艳脱俗,芬芳耀眼。考场写作中,我们只要用心感受,联想人生,便会体味和解读出生活所折射的丰富内涵和深邃哲理,显现出高远的志趣。
顺天之性,尽人事
上海一考生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使我们再分东西。”《双桅船》中如是描述不确定性和出乎意料。确实,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然而这决不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的进程无能为力。相反,人可以顺天之性,尽人之事。
重要的转折往往指事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在时间上前后相继,空间上承前启后。于个人,或许是人生选择、择业契机;于国家,或许是重大公共事件,譬如疫情,不仅造成惨痛损失,也会对世界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意想不到,通常意味着人根据规律、理论,乃至直觉推测事物发展的进程,形成预见,而这一预见与事物发展的现实结果往往会产生偏差。
然而,问题并不在于预测。“凡事预则立。”出乎意料的原因常常在于人们对规律的把握失之深入、失之透彻。
这首先是因为自然世界浩大,人处一焉。即便人已掌握了大量科学理论规律,也仅是冰山一角。人之于天地,正如稊米之在太仓。自然界中仍有许多规律在人的掌握之外,有待去探索发现。而更主要的原因则在于,人常常懒于探索规律、把握规律。常有人认为历史无用,因为事物发展千变万化,未必依照过往的轨迹发展,但事实上,人们应该深入地考察事物发展的历史,从中掌握事物发展规律,去除种种偶然性,留存必然性,去芜存菁。同时,人们还必须明晰规律的适用范围,不可一概而论。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诚然,“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自然之理的运行有时并非是人所能掌控的,但是人对事物发展的进程绝非无能为力。人与自然天地处于平等的位置,自然之理运行,而人亦有其可把握的部分。我们不应“蔽于天而不知人”,应该把握、顺应规律,改变所能改变的那些部分。“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我们可以趋利避害,进而把握自身、社会、国家的命运。
同时,对于一些暂时无法掌握、尚有待被认识的自然之理,一方面,我们应仰望星空,不断向宇宙探索;另一方面,此时“无为”胜于“乱为”。对人无法把握的部分,应当顺天之理,为自然规律不受干扰地运行留下空间,从而使自然万物趋于平和。
故曰:“顺天之性,尽人之事。”人方能诗意悠游地栖居于大地上,不以物伤性,而万物亦将和谐共生。
【赏析】 本文的亮点在于擅长“切一刀”,析因以明理。首先,文章在“是什么”部分揭示了“意想不到”的两层含意:一是人对事物发展有预测,暗示人其实一直有所作为;二是人的预测与事物发展结果有偏差,所以意想不到。其次,在“为什么”部分剖析了“人们对规律的把握失之深入、失之透彻”的两个原因:一是“自然世界浩大,人处一焉”;二是“人常常懒于探索规律、把握规律”,而这原本是人们可以有所作为之处。最后,在“怎么办”部分指出了“有所作为”的两条路径:一是遵循规律去作为;二是对于暂时不能认知的世界坚持探索,但又不可乱为——在这里,“此时‘无为’胜于‘乱为’”富于理性色彩。三个部分既条分缕析,又层层推进,从而将人可以“顺天之性,尽人之事”之理讲清且说透彻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1: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柏庐《治家格言》
材料2: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诫子书》
材料3: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习近平
学校拟组织举办一次以“拒绝舌尖上的浪费”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请你作为演讲选手,写一段深度理性议论的文段,不少于300字。
【答案】 在数字网络时代,直播这一行业异军突起,吃播、“大胃王”等节目更是掀起了一股热潮。但是,那些“大胃王”们却大多都是假吃——有的是吃了之后催吐,有的甚至不吃,剪辑视频后直接将食物扔掉。这样的行为受到了网友们的反对与批判。其实,浪费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比如食堂每天都有好几桶食物被剩下、扔掉。尽管我们国家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大肆浪费绝不可取。我们对粮食安全要有忧患意识,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使得粮食生产受到影响,也给我们
敲响了警钟。正所谓“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大家要秉持勤俭节约的精神,节约粮食,拒绝浪费。杜绝浪费,从我做起。粮食也有生命,有灵性。吃饭不只是口舌之愉,还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人们咀嚼粮食,也是咀嚼时光。粮食需要细细品味。每个人都应当有对粮食的忧患意识,都应从“点小份菜”“打包剩饭剩菜”这些小事做起,严格切实地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只有这样,才能让社会上所有人都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光盘行动,一起做勤俭节约的中华好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