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体会作者在场面描写上的出神入化,鉴赏本文独特的语言特色。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文章所传达出的大气、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蕴。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文章将秦腔、秦地、秦人有机结合起来的散文独特的地域特色,厘清三者之间的关系,深刻领会秦川人的精神面貌。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体会民间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秦腔的特点、秦人与秦腔的关系、作品主题。
难点:贾平凹语言的地域性特色及其对主题的深化作用。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秦腔”不仅是戏曲形式,更是秦人生活的缩影。请细读文本,运用框架思维,归纳“秦腔”的特点。
解析:
1. 声韵特点:声调高亢粗犷,咬字沉重。如第1段: “一律咬字沉重,对话如吵架一样”,“前声拖十二分的长,末了方极快地道出内容”。第2段:“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
2. 表演形式:动作夸张自由,打破伦理束缚。如第4段:"提袍甩袖,吹胡瞪眼","兄可以拜弟媳为帅为将,子可以将老父绳绑索捆"。
3. 社会功能:既是艺术,也是秦人宣泄情感、对抗苦难的精神寄托。如第2段:"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可以"涤荡困乏"。“美给了别人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
学习活动二:秦人喜欢秦腔吗?请结合文本具体说说。
解析:秦人对秦腔极度热爱,表现为全民参与、观戏狂热,甚至引发冲突,秦人将秦腔融入了生命仪式。
1. 普及性:“秦腔是秦人生命的五大要素之一”(第2段);“村村都有戏班,人人都会清唱","父和子、公公儿媳同台演出"。(第1、4、5段)
2. 狂热性:从排练到演出,都爱看。观众"挤得人仰马翻",孩子"趴在麦秸堆上打瞌睡仍不离去"。(第4、5 、6、7段)
3. 仪式性:"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致哀","红白喜事必包一台秦腔"。(第9段)
学习活动三:秦人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么喜欢秦腔?请结合文本具体说说。
解析:秦人性格粗犷坚韧敦厚,生活与黄土紧密相连;秦腔的高亢豪放契合了秦人情感表达的需求,是他们苦难中的精神支柱和文化身份象征。
1. 黄土高原艰苦的生存环境塑造出秦人能受大苦能享大乐、粗犷而又敦厚坚韧的性格。(第1、2段)
2. 秦腔艺术可以对抗现实苦难:"秦腔是秦人生命中的五大要素之一","美熨平了心中的愁苦"(第2段)。
3. 秦腔是秦人文化传承的载体:"教育子女传授秦腔",不识字,但"剧本背诵如流"。(第2段)
学习活动四:《秦腔》这篇散文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解析:行文思路:地理→文化→生命。
1、由地理到文化:开篇以“八百里秦川”东西府的地理划分引入秦腔的起源,奠定“土地—戏曲—人”的关联框架。
2、由表象到本质:先描述秦腔的声韵、表演形式(如“前声拖长,末了方极快地道出内容”“提袍甩袖”),再揭示其作为秦人“生命要素”的精神内核。
3、由个体到群体:从“一人独唱”到“全村排演”,从“个人痴迷”到“集体狂欢”,层层递进展现秦腔的全民性。
4、由现实到象征:结尾升华,将秦腔与秦人生死、善恶、美丑的“真性”相连,赋予其超越戏曲的文化象征意义。
结构特点:总分总的框架·时空交织·多场景·叙议交融
◎总起:介绍秦腔的地理归属与声韵、表演的基本特点;
◎分述:从排练、演出、评论、社会功能等多角度依次铺陈;
◎总括:秦腔与秦人生命的永恒交融。
总分总的框架下隐藏着空间与时间的交织。
空间上:由“西府”到“东府”,由“田野”到“戏台”,由“台下”到“台上”,构建立体的文化场域。
时间上:从“黎明黄昏”到“农闲夜里”,从“一年十二月”到“人生红白事”,展现秦腔贯穿日常与生命的时序。
学习活动五:探究贾平凹《秦腔》的主题。
解析:作品通过“秦腔”的生命性和永恒性,展现秦人与土地的深刻羁绊,揭示了地方戏曲作为文化基因和精神信仰的力量,歌颂劳动人民在苦难中创造美的生命力。
1. 生命性:"秦腔的舞台即人生的世界","生旦净丑各显真性"。
2. 永恒性:"秦腔是八百里秦川唯一的声音",具有"不可动摇的基础"。
学习活动六:请结合《秦腔》说说贾平凹的语言特点。
解析:《秦腔》的语言质朴厚重,善用方言和细节构建乡土画卷;幽默中暗含苍凉,抒情性与戏剧性交织,形成独特的"大俗大雅"风格。
1. 地域性:使用方言词汇,意象质朴。如"二杆子""乱弹","老牛木犁疙瘩绳"。贴近乡土生活。
2. 画面感:细节真实,如第6段观看《救裴生》的场面描写。
3. 幽默与张力:如观众"倒要连声讨好:翻得好!”,"猪年还没到,你便拱开了"。 "一头叫驴的打滚是那么有力"(以动物隐喻秦腔的生命力)。“也正是有闲阶级享受不了秦腔吧”
4. 抒情性:如“美给了别人的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再如第10段
教学拓展
1. 对比阅读:比较贾平凹《秦腔》与汪曾祺《胡同文化》,分析南北地域文化书写差异。
2. 创作实践:模仿贾平凹语言风格,描写一种家乡传统艺术形式(如地方戏、民歌)。
3. 文化思考:讨论数字化时代地方戏曲的生存困境与传承可能。
板书设计
秦腔:声高亢、形夸张、情宣泄
秦人:敦厚苦乐、以戏为命
主题:土地·生命·文化基因
语言:土味·细节·幽默·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