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第4节
课时跟踪 分层训练
学业考达标练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协同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猎豹和羚羊这两个物种的进化过程属于协同进化
B.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被捕食者种群的进化
C.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D.所有生物的进化都是同步进行的
【答案】 D
【解析】 有联系的生物的进化是同步进行的,D错误。
2.在进化过程中,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
B.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有害无益
C.一种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
D.寄生关系使寄生者和宿主在生存斗争的过程中协同进化发展
【答案】 B
【解析】 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并不是有害无益的,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
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进化过程中霉菌比细菌出现得早
B.进化过程中蓝细菌比好氧细菌出现得早
C.有性生殖生物比无性生殖生物进化得慢
D.哺乳动物必定生活在陆地上
【答案】 B
【解析】 霉菌是真核生物,细菌是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的出现晚于原核生物,A错误;生物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加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推动了生物进化,故有性生殖生物比无性生殖生物进化得快,C错误;哺乳动物不一定生活在陆地上,如鲸是哺乳动物,但生活在水中,D错误。
4.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B.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的多样性、个体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
C.种间互助可以通过影响协同进化进而影响生物多样性
D.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 C
【解析】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不仅仅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也是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不断形成的过程,A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错误;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生物(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结果,D错误。
5.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之间协同进化的过程
B.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是有利变异
D.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答案】 B
【解析】 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A错误;可遗传变异无论是有利变异还是不利变异,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错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D错误。
6.下列关于中性突变学说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中性突变学说的研究水平侧重于分子水平
B.DNA分子产生的突变大部分是中性的
C.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
D.中性突变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对立的
【答案】 D
【解析】 中性突变学说的研究水平侧重于分子水平,A正确;DNA分子产生的突变大部分是中性的,B正确;中性突变学说认为,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C正确;中性突变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并不矛盾,D错误。
7.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隔离可阻碍种群间个体的基因交流
B.新物种一定比原来的物种适应能力更强
C.与同种或类似的野生种类相比,家养动物的变异往往更多
D.协同进化的结果是形成生物多样性
【答案】 B
【解析】 隔离可阻碍种群间个体的基因交流,A正确;进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物种,有些是靠开辟环境中新的生存空间来生存和繁衍的,不一定就比原来的物种适应能力更强,B错误;与同种或类似的野生种类相比,家养动物的变异类型往往更多,这与人类根据自身的需要采取的杂交育种及人工选择等措施有关,C正确;协同进化的结果是形成生物多样性,D正确。
二、非选择题
8.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丰富、完善和发展。请回答下列与生物进化有关的问题: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内容中,适应的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则认为________________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从“基因频率的变化”到“新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的环节是________。
(3)长江凤鲚和珠江凤鲚是凤鲚的不同种群,科研工作者对长江凤鲚和珠江凤鲚两群体的某线粒体基因片段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序列有44个变异位点,总变异率为11.5%,这些差异属于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________层次。
(4)人类也是生物进化的产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可遗传的变异 突变和基因重组
(2)隔离 (3)遗传多样性
(4)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都是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中生存和发展的,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始终受益于生物多样性
【解析】 (1)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适应的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2)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3)同一物种的同一基因有多种变异位点,这些差异属于生物多样性中的遗传多样性层次。(4)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都是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中生存和发展的,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始终受益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选择考提升练
一、选择题
1.协同进化是生物进化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有细长花距的兰花和有细长口器的蛾,两者相互选择协同进化
B.猎豹与羚羊的“军备竞赛”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C.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主要通过生存斗争实现
D.协同进化就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答案】 D
【解析】 协同进化包括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2.龙门山洞穴沟虾是一种新物种,它与我们常见的虾外形差异很大,没有扇形的尾巴和长长的触角,身体里没有色素,几乎透明,甚至连眼睛也没有,看起来宛如科幻电影里的外星生物。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龙门山洞穴沟虾的眼睛退化是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基因导致的
B.龙门山洞穴沟虾与常见虾交配能产生可育后代
C.一个龙门山洞穴沟虾中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就是该物种种群的基因库
D.龙门山洞穴沟虾与其生活的无机环境之间会在相互影响中协同进化
【答案】 D
【解析】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表型),而不是基因;龙门山洞穴沟虾是一种新物种,说明其与常见虾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故它们不能交配或交配不能产生可育后代;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为该种群的基因库;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就是协同进化。
3.现实生活中,人类越来越多地影响生物的进化和生物多样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对濒危动植物进行保护,不会干扰自然界正常的自然选择
B.家养动物的变异多,但没有形成新物种,不能增加生物多样性
C.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个体多样性和种群多样性
D.抗生素对病菌进行自然选择,长期使用抗生素使细菌抗药性基因频率不断增加
【答案】 D
【解析】 人类如果保护的是适应能力低下的濒危动植物,则有可能干扰自然界正常的自然选择,A错误;家养动物的变异多,可能产生较多的新基因,能通过增加遗传多样性进而增加生物多样性,B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错误;抗生素对病菌进行自然选择,长期使用抗生素使细菌抗药性基因频率不断增加,D正确。
4.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1.5倍。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由此无法推断出( )
A.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
B.长筒花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
C.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协同进化
【答案】 B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长舌蝠为长筒花的唯一传粉者,体现了二者的协同进化,相互依赖关系,故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长筒花因不能传粉而无法繁衍后代,长舌蝠独具的长舌可有效避开与其他蝙蝠间的竞争,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5.科学家普遍认为,地球上的多种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特别是经过协同进化才形成了今天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下列有关协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协同进化是指同种生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B.捕食者吃掉多病、年老的被捕食者,可促进被捕食者种群的发展
C.“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生物的物种多样性
D.生物进化过程中,既有新物种的产生,也有原有物种的绝灭
【答案】 A
【解析】 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A错误。
6.下列叙述中,不符合中性突变学说的是( )
A.基因突变对生物适应性的影响并不是非益即害的,大量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
B.自然选择对中性突变不起作用
C.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基因突变的方向
D.种群间遗传物质出现较大差别是中性突变积累的结果
【答案】 C
【解析】 中性突变学说认为,基因突变对生物适应性的影响并不是非益即害的,大量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自然选择对这些基因突变不起作用,这些基因突变经过长期积累,会导致种群间遗传物质出现较大的差别,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
7.源自同一祖先的生物,如果它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彼此就会变得很不相同,从而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称为趋异进化;源自不同祖先的生物,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者部分形态构造向着同一方向改变,这就属于趋同进化。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趋异进化通常会经过漫长的地理隔离,最终可能会形成新的物种
B.通过漫长的趋同进化,不同生物的基因库最终相同
C.趋同进化说明自然选择可使不同生物对同一环境产生相似的适应性
D.海豚(哺乳动物)和鱼一样,有着适应游泳的流线型躯体,这属于趋同进化
【答案】 B
【解析】 趋同进化是指源自不同祖先的生物,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者部分形态构造向着同一方向改变,但不代表基因库最终相同,B错误。
二、非选择题
8.研究化石时发现,某地区在距今10 000年前生活着长尾山鸡和中长尾山鸡。距今5 000年前,该区域出现了一条宽阔的大河,将该地区分割为甲、乙两区域。距今约30年前,统计发现甲区域山鸡仍为长尾和中长尾山鸡,乙区域全部为短尾山鸡。研究发现,甲区域的长尾和中长尾山鸡能正常交配、产生可育后代;甲区域的长尾和中长尾山鸡与乙区域的短尾山鸡均能交配,但受精卵不能发育。回答下列问题:
(1)甲区域的山鸡个体间尾部形态的差异,体现的是________多样性。
(2)乙区域出现的短尾山鸡________(填“是”或“不是”)一个新物种。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乙区域出现短尾山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近些年,甲区域的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研究人员对该区域山鸡的数量与山鸡的翅色基因(A/a)和翅形基因(B/b)频率的研究数据如下表:
中长尾山鸡 长尾山鸡
数量/只 A B 数量/只 A B
1980年 8 000 31% 66% 5 900 38% 59%
1988年 7 900 29% 57% 6 050 41% 60%
1997年 5 900 30% 48% 6 000 40% 57%
2006年 4 200 31% 32% 5 950 39% 61%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近些年发生明显进化的山鸡是________________。1997年时,长尾山鸡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为________只。
【答案】 (1)遗传(基因)
(2)是 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甲、乙两个地区的山鸡产生不同的变异;大河阻碍甲、乙两区域山鸡间的基因交流;自然选择使山鸡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基因库逐渐产生明显差异,最终导致生殖隔离
(3)中长尾山鸡 960
【解析】 (1)甲区域内山鸡是同一物种,所以个体间尾部形态的差异,体现的是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2)乙区域内出现的短尾山鸡是一个新物种。因为甲区域的两种山鸡与乙区域的短尾山鸡虽均能杂交,但受精卵不能发育,说明短尾山鸡与甲区域的山鸡间产生了生殖隔离。乙区域短尾山鸡出现的原因是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甲、乙两个地区的山鸡产生不同的变异,大河阻碍甲、乙区域山鸡间的基因交流,自然选择使山鸡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从而使基因库逐渐产生明显差异,最终导致生殖隔离。(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分析表格数据可知,中长尾山鸡的B基因频率变化很大,所以明显进化的山鸡是中长尾山鸡。在1997年时,长尾山鸡A基因频率为40%,所以基因型为AA的占40%×40%=16%,那么长尾山鸡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为6 000×16%=960(只)。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9张PPT)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第4节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课标要求 核心素养
1.举例说明协同进化。
2.概述生物多样性及其形成的过程。
3.概述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要点,认同其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的主流和核心地位。 1.生命观念:理解协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2.科学思维:结合具体实例明确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关系。
3.社会责任:了解和关注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必备知识 自主梳理
?协同进化
1.协同进化的含义:____________之间、__________________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实例
(1)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
不同物种
生物与无机环境
(2)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
地球上的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所以那时生物的呼吸类型只能是____________;当地球上出现了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以后,才使原始大气中有了氧气,这就为________生物的出现创造了前提条件。
3.结果:通过漫长的协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_______,丰富多彩的_________,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__________。
4.协同进化的原因:生物与生物之间的____________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____________。
无氧呼吸
好氧
物种
基因库
生态系统
相互选择
相互影响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内容:________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___________多样性。
(2)形成原因:生物的________。
(3)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________。
遗传
生态系统
进化
化石
2.生物进化历程中的几个关键事件
(1)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____________,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生物进化的速度明显加快,多细胞植物和动物的种类不断增多。
(2)生态系统第三极——__________的出现,使生态系统具有更加复杂的结构。
(3)生物的登陆改变着陆地的环境,陆地上复杂的环境又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基因重组
消费者
?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界的生命史作出了科学的解释
(1)适应是____________的结果。
(2)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3)__________________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____________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________形成新的物种。
(4)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的过程。
(5)生物多样性是____________的结果。
自然选择
种群
突变和基因重组
基因频率
隔离
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
化
协同进化
2.中性突变学说:大量的基因突变是__________,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____________的逐渐积累,而不是____________。
3.间断平衡学说:物种形成并不都是渐变的过程,而是物种_____ 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交替出现的过程。
中性的
中性突变
自然选择
长期
稳定
迅速形成新种
(1)协同进化只发生在生物和生物之间。( )
(2)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
(3)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
(4)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物种多样性。( )
(5)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
(6)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进行有氧呼吸的单细胞生物。( )
(7)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从古至今都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的。( )
(8)物种的形成都是渐变的过程。(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解析】 (1)协同进化发生于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2)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除了通过物种之间相互影响(包括生存斗争以及种间互助等关系)实现外,还可通过物种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来实现。(4)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多样性。(5)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6)地球上的原始大气中是没有氧气的,因此,最早出现的生物是进行无氧呼吸的单细胞生物。(7)地球上最初的生态系统是只有生产者和分解者的两极生态系统。(8)物种的形成并不都是渐变的过程,有些物种在短时间内就可迅速形成。
合作探究 能力提升
●情境解读
生活情境: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兔病毒。兔病毒的主要传播者是蚊子,它叮咬病兔受感染的皮肤并把病毒带在自己的口器上。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使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
任务一:分析协同进化
●合作探究
1.病毒感染一段时间后,兔种群对病毒的抗性会发生什么变化?
提示:会变强,因为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没有抗性的兔被淘汰,具有抗性的兔能生存下来。
2.病毒的存在能促进兔种群发展的理由是什么?
提示:感染病毒后死亡的个体大多数是种群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
3.为什么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
提示:毒性过强时虽然病毒活性很强,但是由于宿主大量死亡,并不利于兔与病毒的寄生关系,而兔感染中毒性病毒后可存活一段时间,这更有利于病毒的传播,因此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
4.病毒和兔相互选择不断进化和发展,在遗传学中被称作什么?
提示:协同进化。
5.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吗?
提示:不是。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有通过种间互助实现的,如某种兰花和专门给它传粉的蛾;也有通过种间斗争实现的,如猎豹和斑马。
●典例剖析
下列说法不支持协同进化观点的是( )
A.某草原上狼的灭绝造成鹿数量激增
B.通过捕食关系猎豹跑得越来越快,羚羊的逃生动作越来越敏捷
C.有长着细长花距的兰花,就必然有同样长着细长吸管似的口器的昆虫
D.随着蓝细菌的出现,地球上有了氧气,这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和进化提供了条件
【答案】 A
【解析】 草原上狼的灭绝造成鹿的数量激增,这种情况是因为鹿群没有捕食者的选择作用,最终很可能会导致鹿群退化,不属于协同进化,A符合题意。
1.下列属于协同进化实例的有( )
①通过捕食关系,猎豹跑得越来越快,羚羊跑得也越来越快 ②某种兰花和专门给它传粉的蛾 ③随着光合生物的出现地球上的原始大气中有了氧气,这为好氧生物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A.1个 B.2个
C.3个 D.都不是
【答案】 C
【解析】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①②③均属于协同进化的实例。
●归纳提升
1.对协同进化概念的理解
(1)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仅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同种生物之间不存在协同进化。
(2)无机环境的选择作用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进化;生物的进化反过来又会影响无机环境。
2.协同进化的类型及实例
协同进化类型 包含类型 实例
不同物种之间 种间互助 蜂鸟与凤梨科一种植物
种间
斗争 捕食 猎豹和羚羊
寄生 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竞争 作物和杂草
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 地球早期无氧环境→厌氧型生物→光合生物出现→空气中有氧气→需氧型生物
3.协同进化的意义
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情境解读
教材情境:通过教材P121-P124的学习,回答下列问题。
●合作探究
1.生物多样性产生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运用进化论观点分析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提示: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多样性,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多种多样的环境对生物不定向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
任务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及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2.三种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提示: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是形成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又可影响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
3.你能从多个角度归纳下生物进化的趋势吗?
提示:简单→复杂,低等→高等,水生→陆生,异养→自养,厌氧→需氧,原核生物→真核单细胞生物→真核多细胞生物,无性生殖→有性生殖。
4.中性突变学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提示:中性突变学说认为:(1)生物进化的主导因素不是自然选择,而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2)DNA分子产生的大量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对生物适应性的影响并不是非益即害的。
5.你认为中性突变学说是否完全否决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提示:否,中性突变学说侧重于微观水平,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侧重于宏观水平,二者相互补充,更好地阐述了生物进化的本质。
●典例剖析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B.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
C.地衣在裸岩上定居,可为苔藓的生长提供土壤条件
D.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好氧生物的出现早于光合生物
【答案】 D
【解析】 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增加物种多样性,A正确;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着各种种间关系,协同进化,故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B正确;地衣在裸岩上定居,能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故可为苔藓的生长提供土壤条件,C正确;随着光合生物的出现,大气中有了氧气,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D错误。
2.下列关于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不同物种之间可以相互选择协同进化
B.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就是新物种不断产生的过程
D.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可概括为协同进化
【答案】 C
【解析】 协同进化指不同物种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故不同物种之间可以相互选择、协同进化;捕食者的存在使食物链中的生物通过反馈进行调节,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归纳提升
1.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及原因分析
(1)从分子水平看:DNA多样性(根本原因)→蛋白质多样性(直接原因)→物种多样性。
(2)从进化角度看: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与定向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
(3)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只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方面。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协同进化是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课堂达标 巩固训练
1.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距,花距底部储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距变异的方向
B.花距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口器与花距的相互适应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答案】 C
【解析】 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新物种产生的必要条件是隔离,B错误;根据题干可知,口器与花距的相互适应是相互选择、协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口器的变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错误。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②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④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⑤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⑥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答案】 A
【解析】 ③和⑥是自然选择学说本来就有的内容,①②④⑤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是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
3. 如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请据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中①③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生物进化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2)④指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______________多样性。
(3)某植物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50%。倘若人为舍弃隐性性状仅保留显性性状,令其自交,则自交子一代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________,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经过这种人工选择作用,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填“是”或“否”),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种群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
(2)生态系统
(3)55% 70% 是 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解析】 (3)某植物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50%,则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30%,倘若人为舍弃隐性性状仅保留显性性状,则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60%,令其自交,则自交子一代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0%+60%×1/4=55%,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60%×1/4=15%,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30%,此时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55%+1/2×30%=70%。没有经过人工选择之前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20%+1/2×30%=35%,因为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所以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课时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