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第3节 第2课时
课时跟踪 分层训练
学业考达标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不属于同一物种的是( )
A.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
B.黑种人和白种人
C.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
D.开红花的月季和开黄花的月季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种的概念。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是表型不同的同一物种,A不符合题意;黑种人和白种人是同一个物种的两个亚种,B不符合题意;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杂交生成的三倍体西瓜不育,则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属于不同的物种,C符合题意;开红花的月季和开黄花的月季是表型不同的同一物种,D不符合题意。
2.狮与虎属于两个不同的物种,在自然状态下一般不能自由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产生的后代——狮虎兽也是不可育的,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
A.地理隔离 B.生殖隔离
C.诱变育种 D.无性繁殖
【答案】 B
【解析】 生殖隔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由于狮与虎在自然状态下一般不能自由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产生的后代狮虎兽也是不可育的,该现象称为生殖隔离。
3.下列现象属于生殖隔离的是( )
①动物因为求偶方式和繁殖期不同造成不能交配 ②植物因开花季节和形态不同而不能杂交 ③产生的杂种后代没有生育能力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
【答案】 C
【解析】 生殖隔离是指不同物种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①②都属于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的情形,③则属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它们都是生殖隔离的情况之一,C正确。
4.下列现象属于地理隔离的是( )
A.动物因求偶方式和繁殖期不同造成不能交配
B.植物因开花季节不同而不能传粉
C.产生的杂种后代没有生育能力
D.动物因生活的地区不同而无法交配
【答案】 D
【解析】 动物因求偶方式和繁殖期不同造成不能交配,属于生殖隔离,A不符合题意;植物因开花季节不同而不能传粉,即自然条件下不能交配,属于生殖隔离,B不符合题意;产生的杂种后代没有生育能力,即不能产生可育后代,属于生殖隔离,C不符合题意;动物因生活的地区不同而无法交配,属于地理隔离,D符合题意。
5.明朝张谦德的《朱砂鱼谱》记载:“蓄类贵广而选择贵精。须每年夏间市取数千头,分数十缸饲养,逐日去其不佳者,百存一二,并作两三缸蓄之,加意爱养,自然奇品悉备。”其中“逐日去其不佳者”和“分数十缸饲养”的作用分别是( )
A.自然选择,地理隔离
B.人工选择,地理隔离
C.自然选择,生殖隔离
D.人工选择,生殖隔离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逐日去其不佳者”,可知这种育种方法是人为选择去除生长状态不好的个体,属于人工选择;在育种过程中采取隔离措施,可防止个体间相互交配而使基因混杂,对新品种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分数十缸饲养”的作用是采取了地理隔离。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
6.生活在某大峡谷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了两个种群,南北岸的松鼠经过大约一万年的演变,在形态和体色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差异。下列叙述不符合“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 )
A.突变和基因重组,为松鼠的进化提供原材料
B.两个种群形态和体色的差异,是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结果
C.河流的阻隔使南北岸松鼠的基因交流受阻,导致基因库差异加大
D.两岸食物和栖息条件的不同,导致两个种群基因突变的方向不同
【答案】 D
【解析】 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两岸食物和栖息条件的不同,对不定向的基因突变起到了定向选择的作用,并不诱导突变的产生,D错误。
7.某地曾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原本连在一起的两个岛几乎被淹没。假设洪峰退去后两个岛被彻底分隔开,下图是岛上的某种群若干年后可能会发生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表示地理隔离,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导致生殖隔离
B.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C.c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定向进化
D.渐变式和爆发式的物种形成方式,一定都要经过d
【答案】 B
【解析】 a表示地理隔离,长期的地理隔离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增大,可能出现生殖隔离,A正确;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c表示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定向进化,C正确;d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因此渐变式和爆发式的物种形成方式,都要经过d,D正确。
二、非选择题
8.南美洲大陆上的地雀被迁徙到甲、乙两个海岛,经过长期演化最终形成了如图所示的五个不同的物种(A~E),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迁到乙海岛的B地雀没有进化为E地雀而进化成D地雀,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什么具体证据可以帮助你确定D和E不是同一个物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雀种群中存在控制羽毛颜色的一对等位基因(A-深色,a-浅色)。某一年B地雀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0%、50%、30%,环境变化后,生活于其中的地雀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了原来的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20%,则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一年后B地雀种群________(填“发生”或“没有发生”)进化。
【答案】 (1)由于乙海岛上的环境条件与甲海岛不同,自然选择所起的作用与甲海岛不同,乙海岛上B地雀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库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而进化成D地雀
(2)如果D和E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它们不是同一个物种
(3)50% 发生
【解析】 (3)假定原来的地雀个体总共有100只,AA有20只,Aa有50只,aa有30只。生活于其中的地雀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了原来的20%,此时AA的个数为20×(1+20%)=24(只),Aa的个数为50×(1+20%)=60(只),aa的个数为30×(1-20%)=24(只),此时a的基因频率为(60+24×2)÷[(24+60+24)×2]×100%=50%,原来a的基因频率为aa+1/2Aa=30%+1/2×50%=55%,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据此可知,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所以该生物发生了进化。
选择考提升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物种和种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同一种群一般不存在地理隔离
B.同一物种可包括多个种群
C.同一物种不存在隔离
D.不同物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 C
【解析】 同一物种不存在生殖隔离,但可能存在地理隔离,C错误。
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
B.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C.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
D.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
【答案】 A
【解析】 近亲往往从共同祖先得到相同的基因,因此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A正确;无论突变有害还是有利,均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错误;是否产生新物种要看与原物种是否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就算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也可能改变,D错误。
3.骡是马和驴交配产生的后代,骡通常不能繁殖后代,这说明马和驴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马和驴都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
B.骡产生的生殖细胞绝大多数是不育的
C.马和驴进行了充分的基因交流
D.马和驴是两个不同的物种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马和驴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具有正常的生殖能力,因而都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A正确;骡在减数分裂时会发生联会紊乱的现象,不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因而骡子不具有生殖能力,B正确;马和驴的后代不育,故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因此,马和驴不能进行充分的基因交流,C错误;马和驴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因而是两个不同的物种,D正确。
4.某小岛上生活着两种棕榈科植物。研究认为:在200万年前,它们的共同祖先迁移到该岛时,一部分生活在pH较高的石灰岩上,开花较早;另一部分生活在pH较低的火山灰上,开花较晚。由于花期不同,不能相互授粉,经过长期演变,最终形成两个不同的物种。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B.花期不同阻止了基因交流,最终形成了生殖隔离
C.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D.若将这两种植物种植在相同环境中,它们能杂交产生可育后代
【答案】 B
【解析】 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如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幼苗形成四倍体西瓜,A错误;由于花期不同,不能相互授粉,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最终形成了生殖隔离,B正确;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自然选择会导致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从而引起生物进化,C错误;不同物种存在生殖隔离,即使把它们种植在相同环境中,也不会产生可育后代,D错误。
5.穿梭育种是将一个地区的品种与其他地区的品种进行杂交,然后通过在两个地区间不断地反复交替穿梭种植、选择、鉴定,最终选育出优良作物新品种的育种方法。目前穿梭育种已经在小麦、水稻和玉米等作物上取得了成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穿梭育种的遗传学原理主要是基因重组
B.不同地区作物种群的基因库之间存在着差异
C.人工选择作用的本质是提高作物种群中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
D.穿梭育种打破了地理隔离,实现了不同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穿梭育种利用的主要原理是基因重组,A正确;两个地区的环境不同,导致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使不同地区作物种群的基因库存在差异,B正确;人工选择作用的本质是提高作物种群中优良基因的基因频率,有可能是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C错误。
6.斑马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2对,驴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31对,斑马和驴的杂交后代兼具斑马和驴的特征,俗称“斑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斑驴体内没有可以联会的同源染色体
B.斑驴的出现说明斑马和驴不存在生殖隔离
C.斑驴不可育是由于种群数量少
D.斑驴的出现说明斑马和驴存在地理隔离
【答案】 A
【解析】 斑驴体内有一组斑马的染色体(22条)和一组驴的染色体(31条),它们来自两个物种,不是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能联会,因此斑驴是不可育的,A正确,B、C错误;斑驴的出现说明斑马和驴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7.右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b和d均来源于a1,所以它们的基因库一定相同
D.c和d的基因库一定不同,不可能是同一物种
【答案】 B
【解析】 b和d存在地理隔离,但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图中显示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但可能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b和d均来源于a1,但二者之间经过了长时间的地理隔离,所以它们的基因库不一定相同,C错误;c和d先后在相同的环境中生存,而且又有共同的起点——物种a,因此二者可能依然是同一个物种,D错误。
二、非选择题
8.图1为某地区中某种老鼠原种群被一条河分割成甲、乙两个种群后的进化过程示意图;图2为在某段时间内,种群甲中的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a是由于河流产生地理隔离,原种群被分为甲、乙两个种群,经过长期的过程b产生了品系1和品系2,过程b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2中在________时间段内种群甲发生了进化,在T时不一定形成新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________。
(3)若时间单位为年,在某年时,种群甲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30%和60%,则此时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若种群甲生存的环境发生改变,使得aa个体每年减少10%,AA和Aa个体每年各增加10%,则下一年时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约为________。
【答案】 (1)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2)QR 生殖隔离 (3)75% 23.6%
【解析】 (1)图1中原种群由于河流产生了地理隔离,分为甲、乙两个种群,经过长期的过程b产生了品系1和品系2,过程b的实质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2)分析图2,在Q到R阶段A的基因频率在改变,所以在此段时间内种群甲发生了进化。在T时种群基因频率相对R之前发生了改变,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3)若时间单位为年,在某年时,种群甲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30%和60%,则此时A的基因频率为60%+1/2×30%=75%。若种群甲生存的环境发生改变,使得aa个体每年减少10%,AA和Aa个体每年各增加10%,假设种群甲个体数为n,则下一年时种群中aa个体数为10%n-10%n×10%=9%n,AA个体数为60%n+60%n×10%=66%n,Aa个体数为30%n+30%n×10%=33%n,a的基因频率约为(9%n×2+33%n)÷(9%n×2+66%n×2+33%n×2)×100%≈23.6%。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6张PPT)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第3节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第2课时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课标要求 核心素养
阐述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可导致物种形成的机制。 1.生命观念:运用进化与适应观,阐明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2.科学思维:采用比较和分类的方法,理解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关系。
3.社会责任:理解物种的形成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认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必备知识 自主梳理
?物种概念的理解
1.能够在自然状态(非人工)下____________。
2.能产生____________。
相互交配
可育后代
?隔离及其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1.隔离及其种类
2.隔离在新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1)新物种形成的一般过程
(2)隔离的作用:隔离是物种形成的____________。
必要条件
(1)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通过杂交可产生三倍体西瓜,因此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是同一物种。( )
(2)不同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进行基因交流,说明种群间存在生殖隔离。( )
(3)交配后能产生后代的一定是同一物种。( )
(4)新物种产生一定存在进化,进化一定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 )
(5)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
(6)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形成必须要有地理隔离,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
(7)两个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种群就属于两个物种。( )
(8)东北虎和华南虎是两个物种。(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解析】 (1)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杂交产生三倍体西瓜,三倍体西瓜不育,因此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是两个物种。(2)地理隔离也会导致不同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进行基因交流。(3)交配后能产生可育后代的是同一物种。(4)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新物种产生一定存在进化,但是进化不一定会产生新物种。(6)生殖隔离的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如二倍体植株加倍成四倍体植株。地理隔离也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如分布在非洲的猎豹和分布在亚洲的猎豹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不存在生殖隔离。(8)东北虎和华南虎是经过地理隔离而形成的两个亚种,还未形成两个物种。
合作探究 能力提升
●情境解读
生活情境:三倍体牡蛎肉鲜味美,素有“海的玄米”之称。三倍体牡蛎培育的过程是:用适宜浓度的6-二甲氨基嘌呤诱导二倍体牡蛎处于减数分裂Ⅱ的次级卵母细胞,抑制第二极体的释放,然后让该细胞与二倍体牡蛎的精子结合。
任务一:分析隔离与物种的概念
●合作探究
1.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两个牡蛎种群是一个物种吗?为什么?
提示:不是。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既然在同一区域是不存在地理隔离的,但是牡蛎是两个种群,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属于两个物种。
2.两个不同区域的牡蛎是同一个物种吗?
提示:不一定。看两个种群能否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若能,则不存在生殖隔离,属于同一物种,若不能,则存在生殖隔离,属于不同物种。
3.三倍体牡蛎和二倍体牡蛎是两个物种吗?为什么?
提示:不是。因为同一物种的雌雄个体间要能够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而三倍体是不可育的,因此三倍体牡蛎不是一个物种,但二倍体牡蛎是可育的,所以二倍体牡蛎是一个物种。
4.在三倍体牡蛎培育过程中,主要利用了哪种可遗传的变异?
提示:染色体数目变异。
5.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提示:出现生殖隔离。
●典例剖析
白头叶猴和黑叶猴分布于我国南部,二者的自然分布区没有重叠,白头叶猴分布在左江以南、明江以北,而黑叶猴分布于左江以北和明江以南。在动物园中,二者曾成功杂交并产生后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白头叶猴和黑叶猴种群存在着地理隔离
B.由动物园杂交结果可知二者属于同一个物种
C.二者毛色差异可能与自然选择无关
D.二者均朝着适应各自生活环境的方向进化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白头叶猴和黑叶猴生活环境不同,存在着地理隔离,A正确;二者杂交后代育性未知,不能确定是否属于同一个物种,B错误;毛色变异可能是中性突变,与自然选择无关,C正确;二者均朝着适应各自生活环境的方向进化,D正确。
1.下列关于物种和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中只能含有一个物种
B.若物种乙是由物种甲进化来的,则物种乙和物种甲之间一定发生了生殖隔离
C.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均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D.若种群1与种群2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则这两个种群都在进化
【答案】 C
【解析】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能决定进化方向(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的只有自然选择,C错误。
●归纳提升
1.物种和种群的比较
项目 种群 物种
概念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同一种群内的个体之间可以进行基因交流 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范围 较小范围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由分布在不同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许多种群组成
项目 种群 物种
判断标准 ①种群必须具备“三同”,即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物种;②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不存在生殖隔离,交配能够产生可育后代 ①主要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在自然条件下能自由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无生殖隔离);②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联系 ①一个物种可以包括许多种群;②同一个物种的多个种群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长期发展下去可成为不同的亚种,进而可形成多个新物种
2.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关系
内容 物种形成 生物进化
标志 生殖隔离出现 种群基因频率改变
变化后生物与原生物的关系 属于不同物种 可能属于同一个物种
二者关系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这种改变可大可小,不一定会突破物种的界限,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3.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比较
项目 生殖隔离 地理隔离
区别 概念 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同种生物由于地理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
发生范围 不同物种 同种生物
特点 群体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 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交流,一定条件下可以进行基因交流
项目 生殖隔离 地理隔离
区别 结果 形成不同的物种 形成不同的亚种,进而可能形成不同的物种
联系 ①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量变阶段,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质变阶段;
②长期的地理隔离通常会形成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最后阶段,是物种形成的标志
(1)图中A属于地理隔离,一旦发生某种地质变化,两个分开的小种群重新相遇,可以再融合在一起。
(2)图中B属于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保持物种间基因的不可交流性,从而保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
●情境解读
图形情境:加拉帕戈斯群岛由许多互不相连、彼此独立的小岛组成。1835年,达尔文发现该群岛上有13种地雀,如图表示这13种地雀之间的进化关系。
任务二:分析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
●合作探究
1.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些不同种的地雀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提示:这些不同种的地雀都是由南美洲地雀这一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
2.南美洲大陆的一种地雀来到加拉帕戈斯群岛后,在不同岛屿上形成不同种群,在自然状态下,这些不同种群之间能进行基因交流吗?为什么?
提示:不能,因为存在地理隔离。
3.不同岛屿上的地雀种群,产生突变的情况一样吗?为什么?
提示:不一样,因为突变是随机的、不定向的。
4.不同岛屿上的地雀种群,进化方向相同吗?为什么?
提示:不相同。因为不同岛屿上的环境不同,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
5.请设计实验验证不同岛屿上的地雀属于不同的物种。
提示:让不同岛屿上的地雀交配,发现不能产生后代或产生的后代不可育。
6.研究表明,后来即使将不同岛屿上的地雀种群混合饲养,它们之间也不能繁殖,为什么?
提示:因为它们之间已存在生殖隔离,已进化为不同物种。
7.通过地雀的形成过程,说明物种形成需要哪些环节?
提示: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②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③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出现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
●典例剖析
右图表示一个亲代种群由于地理隔离(河流和山脉)形成了两个新的种群,进而进化为两个新物种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物种只有一个种群,即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B.种群1和2由于生活的环境不同,出现了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C.自然选择使种群1和2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种群1、2出现生殖隔离说明两者基因库中基因都不同
【答案】 C
【解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一个物种可以有多个种群,A错误;种群1和2出现的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与其生活的环境没有直接关系,B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使种群1和2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种群1、2出现生殖隔离说明两者基因库差异较大,但可能存在某些相同的基因,D错误。
2.大约1万年前,一条河流将生活在某大峡谷的Abert松鼠分隔成两个种群,其中生活在峡谷北侧的种群在体色和形态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变化,人们叫它Kaibab松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Kaibab松鼠由于长期的地理隔离,已经变成了一个独立的物种
B.若Kaibab松鼠仍能和Abert松鼠产生后代,可以确定没有形成新物种
C.自然选择对这两个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一定的差别
D.一直生活在峡谷南侧的Abert松鼠,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
【答案】 C
【解析】 Kaibab松鼠和Abert松鼠经过了长期的地理隔离,但它们之间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若这两种松鼠能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则仍为同一物种,A、B错误;自然选择对这两个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一定的差别,C正确;种群中每个个体不一定含有该物种的全部基因,D错误。
●归纳提升
1.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
2.物种形成的三大模式
3.“新物种”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与原物种间已形成生殖隔离(不能杂交或能杂交但后代不育)。
(2)物种必须是可育的。如三倍体无子西瓜、骡均不可称为“物种”,因为它们均是“不育”的,而四倍体西瓜相对于二倍体西瓜则是“新物种”,因为它与二倍体西瓜杂交产生的子代(三倍体西瓜)不育,意味着二者之间已产生生殖隔离,故已成为另一类物种。
课堂达标 巩固训练
1.下列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不同种群的生物肯定不属于同一个物种 ②物种是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③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 ④只要有地理隔离就能形成新物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不同种群的生物可能属于同一个物种,如生活在两个池塘的鲤鱼,①错误;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是一个物种,②正确;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产生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③正确;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必须有生殖隔离,不一定有地理隔离,④错误。
2.多年前,某地的鳉鱼通过纵横交错的小溪往返于湖泊a、b、c、d之间。之后气候干旱,小溪消失(如图所示)。现将a、b两湖的鳉鱼杂交,能产生后代,但后代高度不育。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的变异都可为鳉鱼的进化提供可选择的原材料
B.现在a、b两湖的鳉鱼之间存在地理隔离,属于同一物种的两个种群
C.各湖泊的环境互不相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差异
D.若c、d两个湖泊的环境始终相同,则两个湖泊中的鳉鱼产生的突变情况相同
【答案】 C
【解析】 可遗传变异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环境引起的不可遗传变异不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a、b两湖的鳉鱼杂交,能产生后代,但后代高度不育,因此a、b两湖的鳉鱼存在生殖隔离,为两个物种,B错误;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即使环境相同,不同种群的突变的情况也会有差异,D错误。
3.科学家在研究北美大陆两种不同种果蝇(物种1与物种2)的进化过程时发现:①在百万年之前,北美大陆只有一种果蝇,其基因型为aabbccDDeeff,随后不同区域的果蝇出现了不同的基因型(如图所示);②当基因A与B同时出现在个体中时会发生胚胎早亡;同样,基因C与D或基因E与F同时出现也发生胚胎早亡。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地所有的果蝇可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北美大陆不同区域的果蝇在阶段Ⅰ出现了基因结构的差异,这种变化说明基因突变是________的。
(3)果蝇最多只能飞越邻近两地的距离。对历史阶段Ⅰ而言,甲地与乙地果蝇之间差异的最高级别属于________(填“物种”“个体”或“基因”)之间的差异。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北美大陆在阶段Ⅱ时,一些地区的果蝇类型消失,其消失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填字母,多选)。
A.某些类型的果蝇不适应逐渐改变的环境
B.环境导致果蝇的基因发生定向突变
C.突变产生了新的致胚胎早亡的基因
D.某些类型的果蝇天敌大规模增加
【答案】 (1)一个果蝇种群 (2)不定向
(3)物种 甲、乙两地果蝇交配产生的后代不能存活(胚胎早亡),说明存在生殖隔离
(4)ACD
【解析】 (1)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叫作种群,故甲地所有的果蝇称为种群。(3)甲、乙两地果蝇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它们之间差异的最高级别属于物种之间的差异。(4)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环境起选择作用。
课时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