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第2节
课时跟踪 分层训练
学业考达标练
一、选择题
1.松毛虫鲜艳的花纹是一种警戒色,是一种巧妙的适应,大多数鸟怕吃松毛虫,而杜鹃却爱吃松毛虫。因此,松毛虫的颜色、花纹反而有利于杜鹃的捕食,该实例可以说明( )
A.适应的普遍性 B.适应的相对性
C.适者生存 D.自然选择
【答案】 B
【解析】 松毛虫的体色本来是对环境的适应,但却有利于杜鹃的捕食,说明适应是相对的。
2.适应的形成离不开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内因)与环境(外因)的相互作用。下列与适应及其形成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适应不仅是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也包括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B.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都能成功地生存和繁殖后代;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会过早死亡,不能留下后代
C.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
D.雷鸟在冬季来临前将羽毛换成白色的,有时是有利的,有时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答案】 B
【解析】 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不一定都能成功生存和繁殖,B错误。
3.如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数量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点该群体中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这体现了变异的不定向性
B.a→b的变化是生物与无机环境斗争的结果
C.b→c是抗药性逐代积累的结果
D.农药的长期使用使害虫定向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答案】 D
【解析】 变异是不定向的,农药的长期使用只是对其中的抗药性变异个体进行选择,并不能使害虫定向产生抗药性变异,D错误。
4.下列不符合拉马克进化学说的是( )
A.鲸没有牙齿,是因为它们吞食浮游生物
B.长颈鹿的颈很长是采食高处树叶反复伸颈的结果
C.羚羊听觉灵敏、奔跑快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蛇身体细长无足,是经常出入鼠穴捕食的结果
【答案】 C
【解析】 A、B、D选项都是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观点;C选项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
5.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所保留的变异,对人类都是有利的
B.“生存”的“适者”,对人类都是有益的
C.在自然选择中,人类起着主导作用
D.“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环境条件
【答案】 D
【解析】 由于自然选择保留的变异都是适应自然环境的,谈不上对人类有益或有害;在自然选择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环境条件。
6.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对遗传变异的认识局限于性状水平
B.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生物种群水平
C.未能对遗传变异的本质作出很明确的解释
D.不能科学解释自然选择如何对可遗传变异起作用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自然选择学说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性状水平,不能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A、C正确;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错误;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但不能解释自然选择如何对可遗传变异起作用,D正确。
7.以自然选择学说为中心的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没能解决的问题是( )
A.生物进化的原因
B.说明物种是可变的
C.解释生物的适应性及多样性
D.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答案】 D
【解析】 以自然选择学说为中心的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适者生存”的原理能够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只有适应环境的生物才可以生存下来,因为环境的多样性导致了物种的多样性。由于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以自然选择学说为中心的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不能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二、非选择题
8.如图表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对长颈鹿进化历程的解释,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长颈鹿个体之间脖子的长度存在差异,说明生物具有________的特性,且这种特征是________(填“定向”或“不定向”)的,________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内因。
(2)图2中,脖子长的长颈鹿由于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能够在缺少食物的条件下,在________中获胜,得以生存、繁衍。环境对长颈鹿起了________作用,而这种作用是________(填“定向”或“不定向”)的。
(3)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图3所示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达尔文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局限于________水平。
【答案】 (1)变异 不定向 遗传和变异
(2)生存斗争 选择 定向
(3)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4)性状
【解析】 (1)长颈鹿个体之间脖子的长度存在差异,说明生物具有变异的特性,变异是不定向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2)在缺失食物的条件下,脖子长属于有利变异,脖子长的个体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在生存斗争中获胜,并得以生存和繁衍。环境对长颈鹿起了选择作用,而这种作用是定向的。(3)图3中显示,脖子短的个体死亡,脖子长的个体生存下来,即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4)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达尔文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局限于性状水平。
选择考提升练
一、选择题
1.某高山动物的毛色有深灰色、银灰色和白色,依次受B、by和b基因的控制。研究发现,深灰色个体的毛色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颜色;对深灰色个体的某一部位用一定剂量的紫外线处理后,部分个体的该部位长出白毛且毛色不再改变。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深灰色个体毛色的季节性变化是一种适应现象
B.毛色的季节性变化表明基因的表达受环境条件影响
C.紫外线引起深灰色个体毛色的改变是突变的结果
D.紫外线能引起B、by和b基因结构的定向改变
【答案】 D
【解析】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所以深灰色个体的毛色随着季节变化而改变是一种适应现象,A正确;表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毛色的季节性变化表明基因的表达受环境条件的影响,B正确;对深灰色个体的某一部位用一定剂量的紫外线处理后,部分个体的该部位长出白毛且毛色不再改变,说明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这种紫外线引起深灰色个体毛色的改变是突变的结果,C正确;紫外线引起的B、by和b基因结构的改变是不定向的,D错误。
2.下列对达尔文和拉马克相关理论的评价,正确的是( )
A.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
B.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科学地解释了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C.拉马克进化学说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轨道
D.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科学地解释了适应形成的原因
【答案】 A
【解析】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A正确;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达尔文对于遗传和变异的认识还局限于性状水平,不能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B错误;拉马克提出的进化学说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但他对适应形成的解释是肤浅的,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轨道,C、D错误。
3.鼹鼠是一种穴居的哺乳动物,毛黑褐色,嘴尖,前肢发达,脚掌向外翻,有利爪,适于掘土,眼部退化藏在毛中。鼹鼠的嗅觉发达,能够辨识立体空间方位的不同气味。它白天住在土穴中,夜晚出来捕食。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鼹鼠种群中不会出现前肢不发达的个体
B.鼹鼠嗅觉发达不利于其穴居生活
C.鼹鼠眼睛退化是黑暗环境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D.鼹鼠对穴居生活的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 D
【解析】 鼹鼠种群中会出现前肢不发达的个体,只是这种个体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被淘汰了,A错误;鼹鼠的嗅觉发达,能够辨识立体空间方位的不同气味,利于它的穴居生活,B错误;鼹鼠眼睛退化是对黑暗环境适应的结果,黑暗环境只是对基因突变的结果进行了选择,C错误;鼹鼠对穴居生活的适应性是自然选择导致进化的结果,D正确。
4.某种苍蝇体内的酶(PM)能够分解杀虫剂T。为探究使用杀虫剂T后PM活性与该苍蝇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科学家进行了几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苍蝇的抗性与PM的高活性等因素无关
B.在杀虫剂的诱导下,无抗性苍蝇发生了可遗传变异
C.长期在有杀虫剂的环境中,该苍蝇种群会逐渐形成适应
D.PM抑制剂能延缓抗性苍蝇的死亡时间
【答案】 C
【解析】 由题干信息“某种苍蝇体内的酶(PM)能够分解杀虫剂T”可知,苍蝇抗性的产生与PM的高活性等因素有关,A错误;杀虫剂T起选择作用,没有诱导作用,B错误;长期在有杀虫剂的环境中,杀虫剂杀死不具有抗性的苍蝇,而留下的是具有抗杀虫剂能力的苍蝇,该苍蝇种群会逐渐形成适应,C正确;PM抑制剂能抑制PM的活性,使抗性苍蝇不能适应具有该种杀虫剂的环境而死亡,D错误。
5.在某小岛上的一种啄木鸟,其喙长分布如图甲,而其唯一的食物是一种在树干中的虫。这种虫在树干的深度分布如图乙。有四位同学围绕“下一代鸟喙的可能长度如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四位同学的观点分别阐述如下,其中合理的是( )
A.下一代鸟的喙都比亲本长,因为较长的鸟喙是生存所必需的
B.下一代鸟的喙都比亲本短,因为在树干浅处就很容易捕捉到虫
C.下一代鸟的喙一定比亲本长,因为变异是定向的
D.下一代鸟的喙不一定比亲本长,仅一代的时间还不能进化成较长的喙
【答案】 D
【解析】 观察题图可知,在树干中深度为6~8 cm的地方虫的数量较多,但喙长在3~4 cm的鸟的数量较多,喙长的鸟才能吃到虫子,所以啄木鸟进化的趋势是喙长的鸟容易得到较多食物而生存下来,但变异是不定向的,因此下一代鸟的喙不一定比亲本长,且仅一代的时间鸟还不能进化出较长的喙。
6.雄性缝蝇的求偶方式有:①向雌蝇提供食物;②用丝缕简单缠绕食物后送给雌蝇;③把食物裹成丝球送给雌蝇;④仅送一个空丝球给雌蝇。以上四种方式都能求偶成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求偶时提供食物给雌蝇有利于其繁殖,是一种适应性行为
B.④是一种仪式化行为,对缝蝇繁殖失去进化意义
C.③是雌蝇对雄蝇长期选择的结果
D.④可能由③进化而来
【答案】 B
【解析】 求偶时提供食物给雌蝇,一方面为了获得交配机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雌性获得更多营养物质繁殖后代,这是一种长期形成的适应性行为,A正确;根据题意可知,四种方式都能求偶成功,④虽然是一种仪式化行为,但对缝蝇繁殖也具有进化意义,B错误;④仅送一个空丝球给雌蝇,不需要食物也能求偶成功,④与③在外观上具有相似性,可推测④可能由③进化而来,D正确。
7.下图是使用某种杀虫剂以后,害虫种群所发生的改变。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类个体被淘汰的原因并不是该杀虫剂未能诱发其产生抗性基因
B.抗性基因的根本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②③类个体的抗性基因一定来源于遗传
C.连续使用该杀虫剂,效果会越来越差,可交替使用两种不同的杀虫剂来避免这个问题
D.杀虫剂直接选择的对象是害虫的抗药性或不抗药性的表型
【答案】 B
【解析】 观察题图可知,②类个体在使用杀虫剂之前就已经产生了抗性基因,杀虫剂在此只起选择作用,①类个体被淘汰的原因是其本身不含抗性基因,②③类个体的抗性基因可来源于遗传或基因突变,A正确,B错误;若连续使用该杀虫剂,由于具有抗药性的害虫越来越多,故杀虫剂的效果会越来越差,交替使用不同的杀虫剂效果更好,C正确;使用杀虫剂后,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不具有抗药性的个体被淘汰,故杀虫剂直接选择的对象是害虫的抗药性或不抗药性的表型,D正确。
二、非选择题
8.据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从图中可以说明A、B、C、D、E等不同的动物具有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说明由于________的改变,通过长期________作用并________可使比较原始的哺乳类向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
(3)图中说明生物种类数量的发展是由________________进化发展的。
(4)从(2)(3)两小题我们可以解释生物的________和________。
(5)进化论认为: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导致生物朝着不同的方向缓慢地进化。上述观点与图意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共同的原始祖先
(2)生活环境 自然选择 逐代积累
(3)少数种向多数种 (4)适应性 多样性
(5)不矛盾。因为:①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同一物种可产生多种变异;②不同种群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生物可朝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③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同一种生物进化为多种生物。
【解析】 (1)图中显示A~E等不同动物均具有“比较原始的哺乳类”这一共同祖先。(2)由于生存环境的改变,通过长期自然选择并逐代积累可使生物朝向不同方向发展。(3)图中显示生物种类可由少数种向多数种发展。(4)图示状况可解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5)图示内容可支持进化论相应观点。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3张PPT)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课标要求 核心素养
1.理解生物的适应性。
2.评述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
3.评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1.生命观念:运用进化与适应观,说明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科学思维:采用逻辑思维的方法,理解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
3.社会责任:基于生物进化的事实,分析现实生活中诸如耐药菌产生等相关问题。
必备知识 自主梳理
?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1.适应的含义
(1)生物的____________适合于完成一定的________。
(2)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________中生存和繁殖。
2.适应的特性
(1)普遍性:适应是普遍存在的,所有的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
(2)相对性:适应是针对一定的____________而言的,是一种暂时的现象。
形态结构
功能
环境
环境条件
水蚤在25 ℃环境中能正常生活,在20 ℃环境中,部分个体能正常存活;若将存活的个体置于28 ℃环境中,全部死亡。请从适应的角度分析原因。
提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并不是绝对的,若环境发生改变,而生物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变异,就会因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拉马克进化学说
(1)主要观点:彻底否定了物种不变论,提出当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各种生物的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______ 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评价: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但他对适应形成的解释是肤浅的,未被人们普遍接受。
用进
废退
获得性遗传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1)解释模型
(2)对适应的解释
①适应的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适应是____________的结果。
②群体中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
(3)进步意义
①使人们认识到生物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________________的,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轨道。
②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的生物都有____________。
③科学地解释了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__是进化的结果。
(4)局限性:对于遗传和变异的认识还局限于________水平,不能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可遗传的变异
自然选择
可遗传的有利变异
环境的定向选择
不断发展变化
共同祖先
多样性和适应性
性状
3.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
(1)发展的原因
①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________水平,人们逐渐认识到了______________的本质。
②关于适应以及物种的形成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________为基本单位。
(2)发展的结果:形成了以__________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基因
遗传和变异
种群
自然选择
以下哪个观点是自然选择学说对适应形成的解释?请具体分析。
①由于缺少食物,长颈鹿为吃到树叶,脖子越伸越长。
②长颈鹿祖先有脖子长和脖子短的,由于缺乏食物,脖子短的无法获得食物被淘汰,脖子长的适应环境生存。
提示:②。①中“长颈鹿为吃到树叶,脖子越伸越长”认为长颈鹿脖子变长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结果,这是拉马克的观点。②中“长颈鹿祖先有脖子长和脖子短的”,这是遗传变异;“缺乏食物”引起个体间争夺食物,这是生存斗争;“脖子长的适应环境生存”,这是适者生存。这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对适应形成的解释。
(1)适应不仅是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也包括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
(2)越高等的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 )
(3)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主要由共同由来学说和获得性遗传两大学说组成。( )
(4)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正确地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适应性以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
(5)拉马克认为生物的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结果。( )
(6)抗生素的滥用会使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原因是抗生素诱发细菌产生基因突变,使细菌中出现抗药性强的个体。( )
(7)生存斗争仅仅是指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对食物和空间的争夺。( )
(8)从以种群为单位,发展到以生物个体为基本单位,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解析】 (2)生物的适应能力与生物高等还是低等无必然的联系。(3)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主要由共同由来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两大学说组成。(4)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并未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6)抗生素只起到选择作用,而不是诱导作用,变异在前且不定向,选择在后且定向。(7)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环境、生物种内及生物种间的斗争。(8)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合作探究 能力提升
●情境解读
生活情境:生物在进化过程中面对环境的变化,需要不断地调节自身的形态结构,以便有更多的生存机会。研究发现,家兔小肠的长度是体长的近10倍,还有发达的盲肠;青草里的蚱蜢为青色,枯草里的蚱蜢为黄褐色。
任务一:适应形成的解释
●合作探究
1.家兔的小肠很长和盲肠非常发达有什么适应意义?
提示:家兔是草食性动物,这些特征有助于其对植物纤维素的充分消化吸收。
2.蚱蜢的体色随季节变化,有什么适应意义?
提示:蚱蜢体色随季节变化,可以使蚱蜢不容易被天敌发现。
3.如果因为长期干旱导致青草枯死,而蚱蜢仍然是青色,则蚱蜢更容易被捕食,这体现了适应具有什么特点?
提示:体现了适应具有相对性的特点。
4.造成适应具有相对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遗传物质具有稳定性,它是不能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迅速改变的,这就导致经过长期进化形成的适应一般要晚于环境条件的变化,这是造成适应相对性的主要原因。
●典例剖析
枯叶蝶停息在树枝或草叶上时,两翅收合竖立,隐藏着身躯,全身呈古铜色,色泽和形态均酷似一片枯叶。下列有关枯叶蝶这一适应性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枯叶蝶这一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枯叶蝶这一适应性特征的出现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有关
C.生物体都具有类似于枯叶蝶这样适应环境的能力
D.枯叶蝶一定会朝着“酷似枯叶”这一方向进化
【答案】 D
【解析】 枯叶蝶出现这一适应性特征,首先需要发生相应的遗传和变异,再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向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A、B正确;适应是普遍存在的,所有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C正确;环境条件若发生改变,自然选择就可能会使枯叶蝶朝别的方向进化,D错误。
1.以下属于适应的相对性实例的是( )
A.枯叶蝶在停息时,它的翅很像一片枯叶
B.竹节虫俯身于竹枝上,其身体颜色和形态与竹枝相似
C.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叶刺,光合作用减弱
D.冬季来临前,雷鸟将羽毛换成白色的
【答案】 C
【解析】 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叶刺,这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但光合作用减弱,这说明适应是相对的。
●归纳提升
适应的相对性的几点警示
(1)生物适应环境是暂时性的,因为环境是不断变化的。
(2)生物保护性适应是不完善的,因为适应的产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3)生物的适应依赖于环境,当环境条件出现较大的改变时,适应就可能变成了不适应,有时还会成为有害的,甚至致死的因素。
(4)适应具有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
●情境解读
图形情境:下图表示达尔文对现代长颈鹿进化形成过程的解释,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任务二:运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适应的形成
●合作探究
1.长颈鹿祖先的颈和前肢的长短有差异吗?由此说明什么问题?
提示:有差异。说明变异是不定向的。
2.在旱季缺乏青草的时期,颈和前肢长短不同的个体生存机会相等吗?由此说明什么问题?
提示:生存机会不相等。颈和前肢长些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容易得到食物,从而得以生存并繁殖。由此说明食物在决定长颈鹿变异个体的生存和淘汰过程中,起到了选择作用。
3.请利用拉马克的观点解释长颈鹿脖子长的原因。
提示:长颈鹿主要以树叶为食,要想获得足够的食物就需天天伸长脖子去取食高处的树叶,由于“用进废退”,从而形成了现在的长颈鹿。
4.请利用达尔文的观点解释长颈鹿脖子长的原因。
提示:在缺乏青草的干旱时期,那些颈部和四肢都较长的个体会有较多的机会吃到高处的树叶,能够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而那些颈部和四肢较短的个体则无法得到足够的食物,不容易生存下来,也无法繁殖后代,所以颈部和四肢较短的长颈鹿逐渐被淘汰。
5.请结合变异和环境的关系阐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与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不同点。
提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不定向的变异在前,环境起到定向的选择作用;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认为环境导致变异的发生,即环境导致定向的变异。
6.通过对长颈鹿的进化历程的分析,你能否解释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关系?
提示: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就是生物的变异性状,定向筛选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通过遗传使生物微小的有利变异得以积累加强。
●典例剖析
18世纪某山谷中存在趾间有蹼和趾间无蹼的两种鼠,1900年由于筑坝,此山谷成为沼泽。现在人们发现,山谷中绝大多数鼠趾间有蹼,偶然才能找到一只趾间无蹼的鼠。下列有关该现象的解释,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趾间无蹼的个体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
B.趾间有蹼的个体可以生存并繁殖
C.山谷环境的改变,使鼠由趾间无蹼向趾间有蹼方向变异
D.趾间有蹼通过逐代积累而成为显著的适应性特征
【答案】 C
【解析】 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山谷成为沼泽后,趾间无蹼的个体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趾间有蹼的个体得以生存并繁殖,通过逐代积累,趾间有蹼成为显著的适应性特征,A、B、D不符合题意;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C符合题意。
2.下列哪项是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观点( )
A.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许多性状上存在差异
B.生物产生后代的数量往往超过生活环境所能承受的数量
C.不适应生存环境的生物会被淘汰
D.适应的形成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结果
【答案】 D
【解析】 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许多性状上存在差异,是变异现象,遗传变异、过度繁殖和适者生存都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所以D项符合题意。
●归纳提升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拉马克进化学说的比较
项目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区别 变异方向 变异是不定向的,本来就有,环境和生物的意愿都不能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 变异是定向的,环境和动物的意愿可决定变异的方向
适应形成 有利变异→适者生存,不利变异→不适者被淘汰 环境和动物的意愿决定的变异都适应环境
进化方向 自然选择决定 生物自身决定
联系 生物非神所造,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即由简单向复杂、由低等向高等进化,且都是渐变的结果
2.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
(1)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
(2)关系图解
①自然选择(定向选择)的对象:直接对象是生物的性状;间接对象是相关的基因型;根本对象是与性状相对应的基因。
②自然选择的因素:外界环境(环境不是诱变因素而是选择因素),包括无机环境和生物环境。
③自然选择的手段和生物进化的动力: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斗争),生存斗争对某些个体的生存不利,但对物种的生存是有利的。
④自然选择的基础:过度繁殖。
⑤进化的内因:遗传和变异。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其中变异可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变异的有利和有害是相对的,取决于变化的环境。
遗传的作用:使生物微小的有利变异得以积累加强,从而形成适应特定环境的生物新类型。
⑥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一般外界环境条件变化越剧烈,选择越频繁,生物进化的速度就越快。
课堂达标 巩固训练
1.下列有关适应的普遍性与相对性的实例,对应不正确的是( )
A.普遍性:生活在海藻丛中的一种鱼,当遇到迫害时,身体倒立不动,像一株植物
B.普遍性:未下雪的冬季,雷鸟换为白色羽毛
C.普遍性: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容易被天敌发现
D.相对性:浑身长满硬刺的刺猬,一般的敌人在它面前束手无策,狐却洒其尿液,把它熏得舒展开“刺球”,进行捕食
【答案】 B
【解析】 雷鸟将羽毛换为白色,是为适应下雪的冬季,若冬季未下雪,则换成白色羽毛的雷鸟更易被天敌发现,体现了适应的相对性,B错误。
2.下列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②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③变异是不定向的 ④变异是定向的 ⑤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遗传积累就可能产生生物的新类型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①③⑤
【答案】 B
【解析】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改变时,具有适应性变异的生物生存的机会多,③正确,①④错误;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②正确;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遗传积累,变异可能产生生物的新类型,⑤正确。
3.水蚤是一种水生小动物。某兴趣小组的同学用等量的水蚤分别做了如图所示的A、B两组实验:水温的改变是实验的唯一变量,其他均相同;水蚤在不同的水温中均处理12小时,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结果表明,多数水蚤生活的最适温度约为________℃。
(2)有些水蚤能在20 ℃环境中生存,还有些水蚤能在28 ℃环境中生存,这表明水蚤个体之间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_________________的。
(3)温度的改变对水蚤起了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而这种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的。
(4)20 ℃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到28 ℃环境中,将导致水蚤死亡,同理,28 ℃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入20 ℃环境中也将引起死亡。这说明,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如果生物缺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要被环境所淘汰。
(5)上述实验也表明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的。
【答案】 (1)25
(2)各种变异类型 不定向
(3)选择 定向
(4)适应新环境的变异
(5)相互适应、相互影响
【解析】 (1)从题中可以看出,A和B两组实验中,都是在25 ℃时存活的个体最多,所以,25 ℃是多数水蚤生活的最适温度。(2)可以看出,不同的水蚤能耐受的温度不同,这属于个体差异。有的水蚤能耐受高温,有的水蚤能耐受低温,这是由于个体发生变异造成的,变异是不定向的。(3)温度的改变对水蚤起了选择作用,而自然选择作用是定向的。(4)生物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因此不是产生的变异都有利于适应新的环境,而是只有适应环境的变异才能得以保存,即如果生物缺少适应新环境的变异就要被环境所淘汰。(5)上述实验过程表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适应、相互影响的。
课时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