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
核心素养导向
4.6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
核心概念:
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2.3物质变化的特征--①知道有些物体发生了变化,如纸燃烧、铁生锈等,构成 物体的物质也发生了改变。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 理解食物通过化学变化转化为身体能量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2. 知道情绪变化与大脑化学物质产生有关。
科学思维:
1. 通过对比燃烧与消化释放能量的差异,发展比较分析能力。
2. 基于身高体重数据推理化学变化与生长的关系。
探究实践:
1. 能规范操作淀粉分解实验并记录现象。
2. 通过角色模拟体验情绪化学变化的传递过程。
态度责任:
1. 树立健康饮食与科学用药的意识。
2. 体会化学变化对生命体的双重影响,培养辩证思维。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和数据分析,理解生命体中食物能量转化、身体生长与情绪调控的化学变化原理
难点:
将抽象的“化学变化平稳性”概念具象化(如对比体内消化与体外燃烧),理解化学变化的系统性特征。
教学教具和学具:
实验材料:馒头片、碘酒、滴管、酒精灯、燃烧匙、温度计(贴合教材图2食物燃烧与咀嚼实验场景)
数据工具:班级身高体重统计表、折线图模板(呼应教材图1身高测量插图)
情境道具:彩纸剪贴的“多巴胺分子模型”、情绪角色卡(匹配教材图2大笑情境图)
多媒体:PPT含食物燃烧动态图、大脑化学物质传递动画
教学过程:
(一)聚焦环节(预设5分钟)
课堂引入(情境化测量活动)
"同学们,今天教室变身‘生命观察站’!请每组用卷尺和体重秤测量组员数据(展示教材图1测量插图),对比三年前的身高记录,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这些变化就像魔法,但魔法背后是科学——这就是‘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
3.引出课题
4."为什么吃下去的米饭能变成我们的身高?开心时大脑里发生了什么?让我们用实验破解生命密码!"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插图创设测量情境,将“身体变化”具象化为可操作任务,激发探究动机
(二)探索环节(预设25分钟)
活动一:食物能量转化实验
1. 互动场景还原
材料分发:每组发放馒头片、碘酒、滴管、酒精灯、燃烧匙、记录单
2.实验步骤
“请像图中小朋友一样咀嚼馒头30秒,记录味道变化,再用碘酒滴在咀嚼后的馒头渣上,观察颜色变化!”
(预设:老师,馒头真的变甜了!但滴碘酒后没变蓝,和没嚼的馒头不一样!”)
3.提问:“这说明什么?参考教材图2的‘唾液与淀粉变化’解释,谁能用箭头图画出变化过程?”
(预设:“淀粉→唾液淀粉酶→葡萄糖,所以遇碘不显色!”学生边答边在记录单绘制流程图)
燃烧对比实验
操作:点燃干燥馒头片,用温度计测量燃烧释放热量,对比咀嚼实验。
6.“燃烧馒头像火山爆发一样释放能量,而体内消化像小火慢炖——哪种方式更适合生命体?为什么?”(指向教材燃烧图)
(预设:“体内消化更安全!燃烧太快会烫伤器官!” )
7.“没错!化学变化的‘平稳性’是生命的关键特征!” (板书关键词)
8.生活迁移提问:“如果吃发霉食物,里面的化学变化会怎样?参考教材‘食物中毒’案例讨论!”
(预设:“霉变产生毒素,化学变化变成‘杀手’!”)
(设计意图: 通过咀嚼馒头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淀粉在唾液作用下的化学变化,理解消化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借助燃烧对比实验,探讨生命体中化学变化的平稳性。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安全意识,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变化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活动二:身体生长的“数据侦探”
1. 真实数据采集
学生两两一组,模仿教材图1中教师测量场景,用卷尺、体重秤测量并记录数据。
2.“请像图片里的老师一样,为同伴测量身高体重,填写‘生长档案卡’!”
3. 数据可视化分析
将全班数据汇总成折线图,投影呈现(模拟教材“成长过程变化”问题)。“观察折线图,10-11岁身高增长最快,这可能和什么有关?”
(预设:“这时期我们喝牛奶多,蛋白质帮助细胞生长!”)
4.“蛋白质如何通过化学变化变成你的肌肉?参考教材‘营养物质转换’文字描述!”(预设:“就像乐高拆开重组!蛋白质被分解再合成细胞!”)
5.批判性实践:“如果每天只吃薯片,化学变化还能支持生长吗?用教材‘能量转化’原理解释!”
(预设:“不能!薯片缺蛋白质,化学变化‘没材料盖房子’!”)
(设计意图:通过数据采集与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生长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培养科学思维和批判性实践能力。)
活动三:情绪化学工厂探秘
1. 角色扮演实景化
用红色卡纸剪成“多巴胺分子模型”,学生分组扮演“大脑神经元”。“现在我们是大脑工厂的工人!请A组传递‘大笑信号’,B组用‘多巴胺’卡片连接神经元!”
(预设:学生角色扮演“多巴胺从杏仁核传到前额叶,快乐信号完成!”)
2. 案例分析讨论:“为什么运动会开心?用教材‘积极情绪化学变化’文字解释!” (展示运动后大脑成像图)
(预设:“运动刺激多巴胺分泌,就像化学奖励!”)
3.“药物如何用化学变化治病?比如退烧药?” (展示药品说明书)
(预设:“药物成分阻止病毒复制,改变有害化学变化!”)
4.辩证场景模拟
“如果化学变化停止,大脑会怎样?参考教材‘药物与中毒’问题思考!”
(预设:“情绪冻结!像机器人没有感觉!” )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大脑中的化学变化及其对情绪的影响,培养科学思维和辩证能力。)
(三)研讨(预设7分钟)
1.讨论:"药物能治病,食物中毒却伤人,化学变化是敌是友?"
(分组辩论,结合教材问题2)
(预设:"药物用化学变化消灭病毒,但变质食物产生有毒物质!")
2.得出结论
"化学变化像双刃剑——平稳变化守护生命,失控变化危害健康。
3.得到方法:"如何做化学变化的‘好指挥官’?"
(预设:科学饮食+安全用药)
设计意图:通过辩证讨论深化教材“化学变化双面性”认知,培养社会责任感。
(四)拓展(预设:3分钟)
任务:设计《我的健康生活方案》,要求用化学变化原理解释:
"每天喝牛奶——补充钙和蛋白质→化学变化构建骨骼"(呼应教材“身体生长”内容)
【板书设计】
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
食物能量转化 身体生长驱动 情绪化学调控
健康口诀:科学饮食 + 快乐心情 = 化学变化指挥官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实验探究为主线,通过“咀嚼馒头→燃烧对比”“生长数据推理”“情绪角色扮演”三大活动,将教材图文转化为可操作的探究任务,学生兴趣高涨。实验设计紧扣教材中“淀粉分解”“身高测量”等核心场景,借助真实数据与生活案例,有效化解了“化学变化抽象性”的难点。然而,部分学生在对比体内外能量释放差异时,仍存在“平稳性”概念理解偏差,这一点在他们今后的学习中还会继续深入,在小学阶段不做具体要求。总体而言,课堂实现了“做中学”与“思中悟”的融合,但分层指导与技术赋能仍有优化空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