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句型转换专项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句型转换专项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2.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5 21:23: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句型转换专项训练-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1.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仿写句子)
的时候,日子从 ; 的时候,日子从 。
2.提起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改为陈述句)
3.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注意加点部分,发挥想象,选择一个词语仿写句子)
饿 安静 厚
4.这是一种巧合。(意思不变,改写成反问句)
5.为了不滑下来,他用两只手狠狠地抓住雄鹅的羽毛。(改成双重否定句)
6.我们有缺点。我们不怕别人批评指出。(用关联词将两句话合成一句)
7.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缩句)
8.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成转述句)
9.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转眼就到了啊。(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写句子)
10.这个房间还没有巴掌大,怎么住得下三个人呢?(仿照例句写一写盼望的样子)
11.因为时间的原因,我不得不提前结束行程。(改写句子,意思不变)

12.他问爸爸:“爸爸,我们将来移民到中美洲,我还有机会学习中国语文吗?”(改成转述句)
13.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改为设问句,保持句意不变。)
14.我读完了图书《怎样学好语文》。(扩句)
15.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注意加点的部分,仿写句子。)
一天没有进食的他,饿得 。
16.爸爸说:“明天我要出差,不能陪你去图书馆了。”(改成转述句)
17.我端起搪瓷碗,觉得很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改成夸张句)
18.假如生命是一朵花,就要绽放出绚丽的色彩。(仿写句子)
假如生命是 ,就要 。
19.春节眨眼就到了啊。(仿写夸张句)
20.为了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我坚持进行晨跑。(改为双重否定句)
21.老班长端出一碗热气腾腾的鱼汤。(加上语言、动作、外貌等,把句子写具体)
22.父亲说:“现在形势这么紧张,我哪能离开呢?”(改为陈述句)
23.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仿照这种句式写句子):
24.父亲指着我对法官说:“是的,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改为转述句)
25.你这样做怎么能行呢?我不是跟你说过多次了吗?(改为陈述句)
26.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永远感谢我的老师,感谢母校的报栏,感谢挂在我生命之树上的红双圈。
(1)这句话主要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 之情。
(2)下列句子与例句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B.校园是温馨的家,是知识的海洋,是人才的基地。
(3)根据提示,运用与例句相同的修辞手法补写句子。
老师像辛勤的园丁,培育着桃李; 。
27.品析句子,完成练习。
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1)“叹气”既是在写腊八粥在熬煮过程中 的样子,同时也是八儿的内心在叹气,他可能在想:
(2)用“ ”画出与“但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形成对比的内容,这种对比表现了八儿内心的 。
28.写人物说话时,可以用其他表示“说”的词语代替“说”,也可以用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来代替“说”。用以上两种方式分别改写句子。
爸爸又要出差了,他难过极了,伤心地说:“爸爸,我盼着您早点回家。”
(1)
(2)
29.读语段,完成练习
英雄精神不仅体现在刹那间的生死抉择,还体现在经年累月的执着坚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了增强水稻产量,造福人民,贡献了自己的一生。他就是真正的英雄。
(1)画线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2)请将“他就是真正的英雄。”这句话改为反问句。
30.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
①这句话借助写“ ”“ ”这些举动,真实自然地表达了“我”等待时“焦急又兴奋”的情感。
②请用上面句子中的描写方法表达某种心情。
《小升初句型转换专项训练-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 发呆 思绪里过去 翻书 书页间过去
【详解】本题考查仿写和补充句子。
分析原句结构:原句采用“动作场景+日子从(动作载体)过去”的句式,通过具体生活场景体现时间流逝。选择生活场景:选取日常动作(如睡觉、走路、发呆等),并关联对应的动作载体(如枕头、脚下、思绪等)。保持语言风格:用简洁、诗意的语言,突出时间无声流逝的抽象感。
示例:睡觉的时候,日子从枕头边过去;走路的时候,日子从脚底下过去。
2.提到腊八粥,谁都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
【详解】本题考查反问句改陈述句。
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可分为四步:①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②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去掉。③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 去掉,问号改为句号。④将句子梳理通顺。
本题首先将否定词“不是”改为肯定词“都是”,然后将疑问助词“呢”去掉,最后将问号改为句号即可。
改为:提到腊八粥,谁都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
3.考场里安静得连呼吸声都刺耳,一根发丝飘落的声音都能被听见。
【详解】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先分析原句特点:“喜得快要发疯了”运用夸张手法,通过极度夸大的描述强化情感或状态。然后选择词语仿写:从“饿”“安静”“厚”中任选一词,用夸张表达突出其程度。最后构建夸张场景:将词语与具体情境结合,用荒诞、超现实的描述增强感染力。
示例1(饿):他饿得前胸贴后背,感觉能吞下一头牛。
示例2(安静):教室里安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
示例3(厚):这本字典厚得像块砖头,单手都快拿不动了。
4.这怎能不是一种巧合呢?
【详解】本题考查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或否定的观点,答案就在问句之中。一般来说,肯定句改反问句,要在句中合适位置加上反问词(如“难道”“怎么”等)、否定词(如果原句是肯定句),句末加上语气助词(如“吗”“呢”),句号改成问号。
原句“这是一种巧合”是肯定句。我们在句首加上反问词“难道”,然后在“是”前面加上否定词“不”,最后在句末加上语气助词“吗”,句号改成问号,就得到了“难道这不是一种巧合吗?”,这样改写后句子意思不变,但语气更加强烈,起到强调的作用。
示例:难道这不是一种巧合吗?
5.为了不滑下来,他不得不用两只手狠狠地抓住雄鹅的羽毛。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改写。
陈述句改为双重否定句的方法如下:
(1) 选择恰当的双重否定词 :根据句子意思,选择合适的双重否定词,如“不得不”、“不是不”、“不会不”等,这些词语可以表达肯定的意思,但语气更为强烈。
(2) 替换或删除原句中的部分词语 :删除或替换原句中的“要”、“得(děi)”、“都”、“应该”、“只好”、“一定”、“必须”、“肯定”等词语,因为这些词语在双重否定句中会干扰句子的正确表达。
(3) 删除表示程度深的词语 :删除原句中的“很”、“非常”、“十分”、“分外”、“更加”等表示程度深的词语,因为这些词语在双重否定句中可能会使句子读起来不通顺。
(4) 检查改后的句子是否通顺 :改完句子后,要检查句子是否读起来通顺,确保没有语法错误或逻辑错误。
故句子改为:为了不滑下来,他不得不用两只手狠狠地抓住雄鹅的羽毛。
6.如果我们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详解】本题考查合并句子。
“我们有缺点”与“我们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两个分句之间存在假设进关系。用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如果……就,假如……就”等合并即可。
故句子还可以合并为:假如我们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7.共产党和八路军、新四军是队伍。
【详解】本题考查缩写句子。
明确句子成分:在缩句时,需要区分句子的“主干”和“枝叶”。“主干”指主语、谓语、宾语,“枝叶”是用来修饰、限制或补充说明主干的成分,如定语、状语、补语。
找出并保留主干:主语是句子陈述的对象,“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被陈述对象,其中“我们的”“共产党所领导的”为修饰成分,可删去;谓语是对主语动作或状态的陈述,“是”为谓语;宾语是谓语动词的对象,“革命的队伍”中“革命的”为修饰词,应删去。
缩写后的句子为:共产党和八路军、新四军是队伍。
8.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他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改写。
改为转述句,其方法:把冒号改为逗号,把引号去掉,把引语中的第一人称“我”改为第三人称“他”,即: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他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9.刚过冬至,日子就飞快地跑起来,元旦简直是从日历上跳出来的。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运用。
结合例句可知,“转眼就到了”是一种夸张的表达,强调时间过得飞快,春节临近的感觉非常迅速。写句子时时注意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即可。
如:考完最后一科,心情顿时轻松了,假期眨眼就来啦。
10.我盼望着出差的爸爸回家,脖子都盼长了。
【详解】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例句“这个房间还没有巴掌大,怎么住得下三个人呢?”运用了夸张的修辞,写出了房间的小。仿写时注意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对“盼望”的状态进行夸张描述即可。
示例:我们盼望着开学那一天的到来,简直望眼欲穿啊!
11.因为时间的原因,我只好提前结束了行程
【详解】本题考查改写句子。
双重否定句改肯定句,首先找到句子中的双重否定词,将其替换为肯定词,其次检查句子的通顺性和意义是否保持不变。将“不得不”改为“一定”“必须”“只好”等。
改为:因为时间的原因,我必须提前结束了行程
12.他问爸爸,将来移民到中美洲时,他是否还有机会学习中国语文。
【详解】本题考查直述句改转述句。
直述句转换为转述句的方法,冒号改逗号,去掉双引号。根据语境将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第二人称改为具体所指对象,第三人称一般不变。根据需要适当调整语气词,使句子通顺自然。如果原句是疑问句,要根据语境将问号改为句号或其他合适的标点。
“他问爸爸:‘爸爸,我们将来移民到中美洲,我还有机会学习中国语文吗?’”改为转述句时,冒号改为逗号,双引号去掉后,句中的第一人称“我”,转换为第三人称“他”,同时,为了使句子更通顺,第二个“爸爸”可省略。疑问句“还有机会学习中国语文吗?”改陈述句可改为“是否还有机会学习中国语文。”
故句子改成转述句为:他问爸爸,他们将来移民到中美洲时,他是否还有机会学习中国语文。
13.我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了吗?没有。
【详解】本题考查反问句改为设问句。
原句“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是反问句,表达的意思是“我不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反问句本身就带有疑问和强调的语气。
设问句的特点是自问自答。要将反问句改为设问句,首先要把反问句表达的意思以疑问形式呈现出来,然后再进行回答。 原句表达的是否定意思,所以疑问部分是“我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了吗?”,回答部分按照原句表意应为“没有”。
示例:我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了吗?没有。
14.我一口气读完了张老师送我的图书《怎样学好语文》。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扩写。
扩句需要在不改变原句意思的基础上,通过添加修饰成分使句子更具体生动。可添加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等状语;用形容词修饰名词(如“厚厚的书”);用副词修饰动(如“认真地读”)。
例如:昨天下午,我在学校的图书馆里认真地读完了那本厚厚的图书《怎样学好语文》。
15.前胸贴后背了
【详解】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分析例句可知,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把“喜”夸大为“喜得快要发疯了”,突出了人物的喜悦之深。
仿照例句,也要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将“饿”的程度或感受夸大化即可。
示例:一天没有进食的他,饿得能吞下一头牛。
16.爸爸说,明天他要出差,不能陪我去图书馆了。
【详解】本题考查直述句改转述句。
直述句改转述句的方法: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把第二人称改为第一人称或者具体的人;把冒号改为逗号,去掉双引号。
结合“爸爸说:‘明天我要出差,不能陪你去图书馆了。’”可知,将句子中的冒号改为逗号,第一人称“我”改为第三人称“他”,第二人称“你”改为第一人称“我”,去掉双引号。
故原句应改为:爸爸说,明天他要出差,不能陪我去图书馆了。
17.我端起搪瓷碗,觉得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详解】本题考查改写句子。
要求改成夸张句。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题目要求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这个碗很重,让读者更加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示例: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如巨石一般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18. 一棵树 生长出繁茂的枝叶
【详解】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结合题干“假如生命是一朵花,就要绽放出绚丽的色彩。”可知,原句用了比喻,把生命比作花,后半句是花的自然行为,也就是“绽放出绚丽的色彩”,这里既有动作,也有结果。仿写的话,应该保持同样的结构,前半句选一个比喻物,后半句描述这个比喻物的自然行为,并且要表达积极的意义。
示例:假如生命是一颗星,就要散发出明亮的光芒。
19.这个屋子只有巴掌那么大。
【详解】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例句中的“眨眼就到了啊”说明时间过得很快。比如一天眨眼就过去了,夏天眨眼就来了等。本题中原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是夸张,所以仿写句子时也要使用夸张的手法。
示例:整个礼堂挤得连根针也插不下。
20.为了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我不得不坚持进行晨跑。
【详解】本题考查改为双重否定句。
陈述句改成双重否定句的方法和步骤:
一找:根据句子意思,选择恰当的双重否定词。
二换:替换或删去原句中“要、得、都、应该、只好、一定、必须、肯定、绝对”等词语。
三删:删去原句中“很、非常、十分、分外、更加、特别”等表示程度深的词语。
四查:检查改后的句子是否读得通顺。
在本句中,添加双重否定词“不得不”。
故句子改为:为了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我不得不坚持进行晨跑。
21.老班长满脸皱纹的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小心翼翼地端出一碗热气腾腾的鱼汤,轻声说:“趁热喝吧,暖暖身子!”
【详解】本题考查扩写句子。
题目要求通过添加语言、动作、外貌等描写把句子写具体。仔细阅读原句,明确句子中的主要人物和动作。在这个例子中,主要人物是“老班长”,动作是“端出一碗热气腾腾的鱼汤”。外貌描写:可以想象老班长的外貌特征,如皱纹、笑容、头发等,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动作描写:除了原句中的“端出”动作,还可以添加一些辅助动作,如“稳稳地端着”、“轻轻吹了吹”等,使画面更加生动;语言描写:根据情境,构思老班长可能说的话,注意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和情境。最后,将构思好的外貌、动作、语言描写内容整合到原句中,注意保持句子的流畅性和连贯性。
示例:老班长用布满老茧的手颤巍巍地端出一碗热气腾腾的鱼汤,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快趁热喝吧,喝饱了才有力气赶路。”
22.父亲说:“现在形势这么紧张,我不能能离开。”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改写。
反问句改陈述句的方法:1、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2、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3、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问号改为句号。4、将句子梳理通顺。
故改为:父亲说:“现在形势这么紧张,我不能能离开。”
23.同学们在遇到挫折时,要相信自己,要寻找方法,要坚持努力。
【详解】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原句为“在……的时候,要……,要……,要……”的句式,仿写句同样要以条件状语开头,后接三个“要”引导的动宾短语,保持排比句式。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进行仿写,主题可以是环保、成长、团队协作、学习、生活等。在仿写时,要确保三个“要”引导的动宾短语在语法结构上保持一致,形成排比句式,以增强句子的节奏感和表达力。
示例:大家在集体活动中,要团结合作,要遵守规则,要互相鼓励。
24.父亲指着我对法官说,是的,我是他最大的孩子。
【详解】本题考查引述句改为转述句。
首先标点符号的改变:冒号要改为逗号,双引号要去掉。
其次人称的变化:第一人称“我”要改为第三人称“他”或“她”;第二人称,在改为转述句时就应改为第一人称;第三人称“他”或“她”应改为第一人称“我”,说话内容涉及第一人称的应改为第二人称,“你”要换成相关的人。
最后引述内容中如果有“这”,就把“这”改为“那”。
本题直接引语中的“她”是父亲对“我”的称呼,转述时需保持指代一致,因此将“她”改为“我”;父亲自称“我”需改为第三人称“他”(指父亲自己);去掉冒号、引号,直接引语变为陈述内容,用逗号连接。
故句子改为:父亲指着我对法官说,是的,我是他最大的孩子。
25.你这样做不行,我跟你说过多次了。
【详解】本题考查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反问句改陈述句的方法是:首先要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否定词改为肯定词;然后可以将“怎么”、“难道”这种反问语气词去掉;再将反问句最后的“呢”、“吗”等语气助词去掉;最后将问号改为句号。
本题第一句“你这样做怎么能行呢?”去掉反问词“怎么”和疑问助词“呢”,将“能行”改为“不行”,得到“你这样做不行”。 第二句“我不是跟你说过多次了吗?”去掉疑问助词“吗”,将反问语气转为陈述语气,即“我跟你说过多次了”。
故句子改为:你这样做不行,我跟你说过多次了。
26.(1) 排比 对老师和母校的感激
(2)B
(3)老师像勤劳的蜜蜂,传播着知识;老师像明亮的灯塔,指引着方向
【详解】(1)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排比是把三个或以上结构类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永远感谢我的老师,感谢母校的报栏,感谢挂在我生命之树上的红双圈”这个句子中“感谢…… 感谢…… 感谢……”,结构相同,语气一致,构成了排比句。通过这样的排比,作者将对老师、母校报栏、红双圈的感激之情逐一列出,增强了语势,更加突出地表达了这些人、事、物在作者生命中的重要意义,表达了作者对老师、母校报栏以及红双圈深深的感激之情。
(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A.“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运用的是对偶的修辞手法。
B.“校园是温馨的家,是知识的海洋,是人才的基地”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与例句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
故选B。
(3)本题考查补充句子。
补写句子时,先确定好要描述的对象为老师,按照 “老师像……,……着……”的句式,选取合适的喻体,如灯塔、春风等,并搭配相应的动词和宾语,让句子表意完整且符合排比的结构要求。运用排比修辞手法补写句子。
示例:老师像辛勤的园丁,培育着桃李;老师像明亮的灯塔,照亮着航程;老师像和煦的春风,吹拂着心灵。
27.(1) 冒出气泡 腊八粥怎么还没煮好呢?
(2)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 焦急
【详解】(1)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句子描述的是八儿在灶房看到腊八粥正在熬煮,而碗盏已经预备好,但妈妈却说时候还早的情境。
句子中提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这里的“叹气”显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粥在呼吸并发出声音,而是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一方面,“叹气”可以形容腊八粥在熬煮过程中因为受热而发出的轻微声响,如气泡上升破裂的声音,或者是粥面因热气蒸腾而微微波动的样子,给人一种“叹气”的错觉。 另一方面,由于后文提到八儿的内心也在“叹气”,因此这里的“叹气”还隐含了八儿焦急等待粥熟的心情。
结合句子情境和“叹气”的双关含义,可以推测八儿此时可能非常期待能吃到腊八粥,但妈妈却说时候还早,这让他感到有些焦急和无奈。 因此,八儿内心的“叹气”可能是在表达他对粥熟时间的渴望和对妈妈说的“时候还早”的不满或无奈。
(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句子描述的是八儿在灶房进出,看到粥正在熬煮,碗盏已经预备好,但妈妈却说时候还早。
通过阅读句子,可以发现“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与“时候还早”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表明一切准备工作都已经就绪,似乎应该到了可以吃粥的时候了。
由于碗盏已经预备好,但妈妈却说时候还早,这种反差使得八儿可能感到焦急、期待或者无奈。
28. 爸爸又要出差了,他难过极了,伤心地喃喃自语:“爸爸,我盼着您早点回家。” 爸爸又要出差了,他难过极了,眼眶泛红,紧紧抱住爸爸,低声呢喃:“爸爸,我盼着您早点回家。”
【详解】本题考查改写句子。
用其他表示“说”的词语代替“说”:需从众多表示“说”的近义词中,挑选能契合句子中人物难过情绪的词语,让表达更精准生动。比如“嘟囔”“喃喃” “低语”等词,能体现出人物内心的不舍与难过。
示例:爸爸又要出差了,他难过极了,喃喃道:“爸爸,我盼着您早点回家。”
用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来代替 “说”:要依据人物此时“难过极了”的情绪,去设想与之相符的动作和神态。像“低下头,眼睛里闪烁着泪花”“皱着眉头,神情落寞”等描写,无需出现“说”字,却能让读者感受到人物正在倾诉内心的情感。
示例:爸爸又要出差了,他眉头紧皱,眼中满是不舍:“爸爸,我盼着您早点回家。”
29.(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了提高水稻产量,造福人民,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2)他难道不是真正的英雄吗?
【详解】(1)本题考查修改语病。
本句的病因是词语搭配不当,把“增强”改为“提高”。修改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了提高水稻产量,造福人民,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2)本题考查改写句子。
陈述句转换成反问句:在句中主语后添加反问词“怎么”或“难道”;“肯定变否定”或“否定变肯定”,即有“不”去“不”,无“不”加“不”;句尾加语气助词“呢”或“吗”;句尾标点“句号”改为“问号”。
故改为反问句:他难道不是真正的英雄吗?/他怎么不是真正的英雄呢?
30. 跳方砖 看云彩 妈妈怎么还不来看我呢?我看看表都快半小时了,我又朝东望了望,还是没有妈妈的影子,我踱来踱去,越发着急起来。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理解和仿写句子。
结合句子“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可知,借助的举动是“跳房子”和“看着云彩走”,真实地传达出等待时那种焦急又兴奋的复杂情感。
例句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通过“跳”“看”等动作,生动地展现出“我”在等待母亲回来时的状态,从侧面烘托出“我”焦急又充满期待的心情。所以在仿写时,也需要通过具体的动作描写来表达某种心情。
示例:马上就轮到我上台演讲了,我在后台不停地搓着手,双脚也微微地来回挪动,心里满是紧张与不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