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分离定律
——高一生物学苏教版(2019)必修二速练100题
1.番茄的紫茎对绿茎为完全显性。欲判断一株紫茎番茄是否为纯合子,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
A.让该紫茎番茄自交 B.与绿茎番茄杂交
C.与纯合紫茎番茄杂交 D.与杂合紫茎番茄杂交
2.下列遗传实例中,属于性状分离现象的是( )
A.某非糯性水稻产生的花粉既有糯性的又有非糯性的
B.对某未知基因型的个体进行测交后子代的性状表现
C.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正常的女儿和色盲的儿子
D.纯合红花和纯合白花的植物杂交,所得F1的花色表现为粉红花
3.若马的毛色受一对遗传因子控制,多匹棕色马与白色马交配,F1均为淡棕色马,F1随机交配,F2中棕色马:淡棕色马:白色马=1:2: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F2中谈棕色马与棕色马交配,其子代遗传因子组成的比例与不同毛色的比例相同
B.该实验结果说明马的毛色遗传不遵循分离定律
C.F2中相同毛色的雌雄马交配,其子代中雌性棕色马所占的比例为3/8
D.马的毛色遗传符合融合遗传的观点
4.羊的黑毛和白毛由一对遗传因子(用A、a表示)控制,如图表示羊的毛色遗传图解。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Ⅱ2与Ⅱ3的遗传因子组成一定相同
B.Ⅱ2与Ⅱ3再生一只纯合白毛羊的概率为1/4
C.Ⅰ1的遗传因子组成是Aa,Ⅱ1的遗传因子组成是aa
D.Ⅲ2为纯合子的概率为1/4
5.某植物的红花对白花是显性,受一对遗传因子A、a控制。现以某一杂合子红花植株为亲本,自花传粉产生F1,让F1中红花植株分别进行自交和自由交配,则后代中红花和白花植株的比例分别为( )
A.5:1和5:3 B.5:1和8:1 C.8:1和5:3 D.5:3和8:1
6.遗传因子组成为Aa的豌豆连续自交,将后代中的纯合子和杂合子所占的比例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曲线,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曲线可代表后代中纯合子所占比例随自交代数的变化
B.b曲线可代表后代中显性纯合子所占比例随自交代数的变化
C.后代中隐性纯合子所占比例随自交代数的变化曲线应处于a曲线和b曲线之间
D.c曲线可代表后代中杂合子所占比例随自交代数的变化
7.孟德尔利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进行植物杂交实验,成功地发现了生物的遗传规律。下列不属于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是( )
A.豌豆是严格的闭花授粉植物 B.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
C.豌豆具有许多明显的相对性状 D.杂种豌豆自交后代容易发生性状分离
8.某同学做了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在2个小桶内各装入20个等大的方形积木(红色、蓝色各10个,分别代表配子D、d),分别从两桶内随机抓取1个积木并记录,直至抓完桶内积木。下列给他的改进实验的建议和理由中不合理的是( )
A.把方形积木换为质地、大小相同的小球,以便充分混合,避免人为误差
B.每次抓取后,应将抓取的积木放回原桶,保证每种积木被抓取的概率相等
C.增加重复抓取的次数,保证实验统计样本数目足够大
D.两个小桶中方形积木的数量必须一样
9.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2中高茎与矮茎的性状分离比接近3:1”属于演绎过程
B.孟德尔所作假说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C.“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属于实验现象
D.孟德尔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10.人类的ABO血型由位于9号染色体上的IA、IB、i基因控制,人类的血型与基因型的关系如下表所示。人群中,某人为A型血的概率为0.45,为B型血的概率为0.13,为O型血的概率为0.36。人类的Rh血型有Rh+和Rh-两种,Rh-由位于1号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r控制,人群中血型为Rh+的人所占的比例为96%。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血型 A型 B型 AB型 O型
基因型 IAIA、IAi IBIB、IBi IAIB ii
A.人群中i基因的基因频率为0.4,其在男性中与在女性中的频率相等
B.人群中一对血型均为Rh+的夫妻生下一个血型为Rh 的孩子的概率是16/625
C.随着繁殖代数的增加,人群中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D.B型血Rh+的男性与一位A型血Rh+的女性婚配,可能生出Q型血Rh-的女孩
11.兔毛的颜色是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4个复等位基因控制的,分别是C、Cab、Cb、c,其中C对其他三者完全显性,使兔毛的颜色呈深灰色;Cab使兔毛的颜色呈银灰色;使兔毛的颜色呈喜马拉雅型,c使兔毛的颜色显白色。某同学用遗传图解表示一只银灰色兔和一只喜马拉雅型兔杂交产生三种后代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控制兔毛颜色的基因型共有12种
B.结合遗传图解不能判断四个基因的显隐性关系
C.银灰色兔与白色兔杂交后代所有兔毛颜色都将逐渐演变为银灰色
D.两只不同体色的兔杂交,子代最多有3种表型
12.某种雌雄同株植物叶片形状的圆形和针形受一对基因A、a控制,A对a为显性,基因型为aa的植株表现为针叶。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若Aa植株自交,淘汰掉F1中的aa植株,剩余植株自由交配,F2中圆叶:针叶=8:1
B.若a使花粉一半死亡,Aa植株自交,后代圆叶:针叶=6:1
C.若a使花粉完全死亡,Aa植株自交得F1,F1自交所得F2中AA:Aa=1:1
D.若基因型AA致死,则圆叶植株自交得F1,F1自由交配所得F2中圆叶:针叶=1:1
13.科研人员为探究月季连续开花与非连续开花这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特点进行如下杂交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科研人员依据实验结果推断:控制上述月季开花性状的基因不位于线粒体或叶绿体中,理由是若该基因位于线粒体或叶绿体中,则杂交_____(填“1”或“2”)的F1应表现为_____;这是由于线粒体或叶绿体中的基因主要通过_____(填“母本”或“父本”)遗传给子代。
(2)有研究者提出假设:月季这一相对性状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其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①科研人员让F1与连续开花亲本杂交(上述亲本为纯合子),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连续开花:非连续开花=1:1。该实验结果_____(填“能”或“不能”)确定假设不成立,理由是_____。
②科研人员另换取纯合的连续开花与纯合的非连续开花月季进行杂交得F1,F1与连续开花亲本杂交,产生的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连续开花:非连续开花=1:3,该实验结果_____(填“支持”或“不支持”)上述假设。若让F1植株间相互受粉获得的子代中,理论上连续开花植株占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A、紫茎为显性,令其自交,若为纯合子,则子代全为紫茎,若为杂合子,子代发生性状分离,会出现绿茎,A不符合题意;
B、可通过与绿茎纯合子(aa)杂交来鉴定,如果后代都是紫茎,则是纯合子;如果后代有紫茎也有绿茎,则是杂合子,B不符合题意;
C、与紫茎纯合子(AA)杂交后代都是紫茎,故不能通过与紫茎纯合子杂交进行鉴定,C符合题意;
D、能通过与紫茎杂合子杂交(Aa)来鉴定,如果后代都是紫茎,则是纯合子;如果后代有紫茎也有绿茎,则是杂合子,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答案:C
解析:某非糯性水稻产生的花粉既有糯性的又有非糯性的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但不属于性状分离现象,A错误;对某未知基因型的个体进行测交后子代的性状表现是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的方法,不属于性状分离现象,B错误;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正常的女儿和色盲的儿子,亲本只有一种表现型,后代出现不同的表现型,这属于性状分离现象,C正确;纯合红花和纯合白花的植物杂交,所得F1的花色表现为粉红花,可能属于融合遗传,也可能属于不完全显性,但不属于性状分离,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C。
3.答案:A
解析:F2中淡棕色马(Aa)与棕色马(AA)交配,其子代Aa与AA的比例为1:1,毛色类型及比例为淡棕色马:棕色马=1:1,A正确;马的毛色受一对遗传因子控制,实验结果出现的分离比能说明马的毛色遗传遵循分离定律,B错误; F2中相同毛色的雌、雄马交配,理论上其子代中棕色马所占的比例为1/4+1/2×1/4=/3/8,雌性棕色马所占的比例为1/2×3/8=3/16,C错误;融合遗传方式是杂交后代的性状介于两亲本之间,且杂交后代自交不发生性状分离,而该实验中,F1随机交配得到的F2中出现性状分离,不符合融合遗传的观点,D错误。
4.答案:D
解析:由Ⅱ2白毛羊和Ⅱ3白毛羊杂交,后代出现Ⅲ,黑毛羊可知,羊的毛色遗传中隐性性状为黑毛,显性性状是白毛,Ⅱ2与Ⅱ3的遗传因子组成都为Aa,A正确;Ⅱ2与Ⅱ3再生一只纯合白毛羊(AA)的概率为1/4,B正确;由以上分析及Ⅰ1白毛羊与Ⅰ2黑毛羊杂交,后代有两种毛色可知,Ⅰ1为杂合子,遗传因子组成为Aa,Ⅱ1黑毛羊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C正确;Ⅲ2表现为白毛,其遗传因子组成可能为AA或Aa,为纯合子的概率为1/3,D错误。
5.答案:B
解析:据题意可知,以某一杂合的红花植株(Aa)为亲本,自花传粉产生F1,F1红花植株中AA:Aa=1:2,若让它们自交,其后代中白花植株遗传因子组成为aa,比例为2/3×1/4=1/6,余下的为红花植株(AA和Aa),比例为1-1/6=5/6,所以红花植株:白花植株=5:1。若让F1红花植株自由交配,由于亲代产生的A配子占2/3,a配子占1/3,则后代白花植株(aa)占1/3×1/3=1/9,红花植株占1-1/9=8/9,所以红花植株和白花植株的比例为8:1,B正确。
6.答案:C
解析:遗传因子组成为Aa的豌豆连续自交n代后,杂合子所占比例为1/2n,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1/2n,可知图中a曲线代表后代中纯合子所占比例随自交代数的变化,b曲线代表后代中显性纯合子或隐性纯合子所占比例随自交代数的变化,c曲线代表后代中杂合子所占比例随自交代数的变化,C错误。
7.答案:D
解析: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是豌豆是严格的闭花自花授粉植物;豌豆栽培周期短,子代数量多;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豌豆具有许多明显的相对性状。而杂种豌豆自交后代容易发生性状分离,不属于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优点。故选:D。
8.答案:D
解析:使用方形积木可能导致混合不均匀,因此应把方形积木换为小球,以便充分混合,避免人为误差,A正确;如果每次抓取后没有将抓取的积木放回原桶,会使每种积木被抓取的概率不相等,故应将抓取的积木放回原桶,以保证每种积木被抓取的概率相等,B正确;重复抓取30次以上,以保证足够大的样本数,减少实验误差,C正确;两个小桶中方形积木的数量不同不影响实验结果,但每个桶中两种方形积木的数量必须相同,D错误。
9.答案:D
解析:孟德尔进行了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的杂交实验,发现F1全是高茎,F2中高茎与矮茎的性状分离比接近3:1,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的问题,A错误,D正确;孟德尔假说的核心内容为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B、C错误。
10.答案:D
解析:人群中某人为0型血(基因型为ⅱ)的概率为0.366,则i基因的基因频率为0.6,又因为人类的ABO血型由位于9号常染色体上的ⅠA、ⅠB、i基因控制,故i基因在男性与女性人群中的频率相等,A错误;Rh-由位于1号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r控制,人群中血型为Rh+的人所占的比例为96%,则人群中血型为Rh-的人所占的比例为4%,即r基因的基因频率为0.2,R基因的基因频率为0.8,R的基因型频率为2×0.2×0.8=0.32,故血型为Rh的个体其基因型为Rr的概率为0.32÷0.96=1/3,所以人群中对血型均为Rh+的夫妻生下一个血型为Rh-的孩子的概率是1/3×1/3×1/4=1/36,B错误;由于疾病、基因突变等因素的影响,随着繁殖代数的增加,人群中的基因频率可能会发生变化,C错误;如果B型血Rh+的男性的基因型为IBiRr,A型血Rh+的女性的基因型为IAiRr,则二者婚配,可能生出基因型为iirr的O型血Rh-的女孩,D正确。
11.答案:D
解析:控制兔毛颜色的基因有4个,其基因型有C_(4种)、Cab_(3种)、Cb_(2种)、cc,共10种,A错误;C对其他三者完全显性,而由遗传图解可知,其他三个基因的显隐性为Cab>Cb、Cab>c、Cb>c,因此四个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为C>Cab>Cb>c,B错误;进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自然选择等多种因素,在自然环境中,兔毛的颜色可能会影响它们的生存和繁殖成功率,银灰色兔(Cab_)与白色兔(cc)杂交后代可能会有白色,如果白色表型在特定环境中提供了更好的伪装或适应性,那么白色兔也可能会被自然选择所保留,C错误;两只不同体色的兔杂交,子代的基因型最多有4种,而表型最多有3种,D正确。
12.答案:BC
解析:Aa植株自交得F1,若淘汰掉F1中的aa植株,则剩余植株中AA:Aa=1:2(可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所占比例为2/3A、1/3a),剩余植株自由交配得F2,F2中圆叶(AA、Aa):针叶(aa)=(2/3×2/3+2/3×1/3×2):(1/3×1/3)=8:1,A正确。若a使花粉一半死亡,Aa植株自交,雄配子中A占2/3,a占1/3,雌配子中A占1/2,a占1/2,后代圆叶:针叶=(2/3×1/2+2/3×1/2+1/2×1/3):(1/3×1/2)=5:1,B错误。若a使花粉完全死亡,Aa植株自交得F1(1/2AA、1/2Aa),F1自交,所得F2的基因型及所占比例为3/4AA、1/4Aa,即F2中AA:Aa=3:1,C错误。若基因型AA致死,则圆叶植株的基因型均为Aa,其自交所得的F1的基因型及所占比例为2/3Aa、1/3aa,F1自由交配,F2的基因型及所占比例为1/2Aa、1/2aa,即圆叶:针叶=1:1,D正确。
13.答案:(1)1;连续开花;母本
(2)①不能;依据假设,若基因组合(A_B_、A_bb、aaB_)控制非连续开花、aabb控制连续开花,当非连续开花亲本为AAbb或aaBB时,杂交产生的子代可表现出题目结果(其他合理答案也可);②支持;1/16
解析:(1)杂交1的母本是连续开花,如果基因位于线粒体或叶绿体中,则属于细胞质遗传,杂交后代应该与母本相同,表现为连续开花。
(2)①如果月季这一相对性状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其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基因组合(A_B_、A_bb、aaB_)控制非连续开花、aabb控制连续开花,当非连续开花亲本为AAbb(或aaBB)时,F1与连续开花亲本杂交产生的子代可表现出连续开花:非连续开花=1:1,因此不能通过F1与连续开花亲本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连续开花:非连续开花=1:1,证明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②纯合的连续开花与非连续开花月季进行杂交得F1,F1与连续开花亲本杂交,产生的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连续开花:非连续开花=1:3,说明连续开花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因为只要有显性基因都表现为非连续开花,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Bb,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是AB:Ab:aB:ab=1:1:1:1,即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F1植株间相互受粉获得的子代中,连续开花的植株基因型是aabb,占1/16。专题七 生物的变异
——高一生物学苏教版(2019)必修二速练100题
1.咀嚼槟榔是诱发口腔癌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槟榔碱是最主要的致癌物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患者癌细胞中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量增加
B.患者癌细胞的形态结构与正常细胞不同
C.摄入槟榔碱会提高口腔细胞基因突变概率
D.为了预防口腔癌应当尽量少吃或不吃槟榔
2.栽培马铃薯为同源四倍体,育性偏低。GBSS基因(显隐性基因分别表示为G和g)在直链淀粉合成中起重要作用,只有存在G基因才能产生直链淀粉。不考虑突变和染色体互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相比二倍体马铃薯,四倍体马铃薯的茎秆粗壮,块茎更大
B.选用块茎繁殖可解决马铃薯同源四倍体育性偏低问题,并保持优良性状
C.Gggg个体产生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均含有1个或2个G基因
D.若同源染色体两两联会,GGgg个体自交,子代中产直链淀粉的个体占35/36
3.某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其突变体M和N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M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N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将M和N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突变体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丧失
B.突变体M和N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的
C.突变体M的RNA与突变体N混合培养能得到X
D.突变体M和N在混合培养期间发生了DNA转移
4.染色体变异和人的健康、农作物生产关系密切。下列情况中与染色体结构变异有关的是( )
A.人的猫叫综合征 B.香蕉产生不可育配子
C.培育三倍体无子西瓜 D.用小麦花药培育单倍体植株
5.图甲、乙、丙、丁分别表示不同的变异类型,其中图内中的基因2由基因1变异而来。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表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B.图乙表示基因重组,发生在四分体时期
C.图丙表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
D.图丁可能表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
6.对某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检查,发现大部分细胞核型正常,少数细胞含有47条染色体,其中6号染色体有3条,且2条呈环状,染色体成环机制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环状染色体越大对患者危害越大
B.患者的核型异常无法用高倍镜观察检出
C.染色体核型异常的细胞中含有的端粒数目比正常细胞少2个
D.该患者核型异常最可能是因为其父亲减数分裂产生了异常配子
7.如图甲、乙、丙表示某二倍体哺乳动物生殖腺内的细胞,图中数字表示染色体,字母表示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重组可发生于图甲中
B.图丙可能是图乙分裂产生的
C.图乙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均含有Y染色体
D.获得图甲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
8.水平基因转移是指在差异生物个体之间或单个细胞内部细胞器之间进行的遗传物质交流。这种基因交流可以迅速传播新的适应性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平基因转移属于基因重组,增加了自然界的基因种类
B.水平基因转移可对受体生物种群的进化方向产生影响
C.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中R型菌转化成S型菌发生了水平基因转移
D.转移的基因可随DNA复制遗传给子代,使子代也具备适应性状
9.下列关于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雄蜂体细胞中含1个染色体组,所以高度不育
B.21三体综合征患者体细胞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
C.若基因a由基因A突变而来,则两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同
D.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片段互换—定会产生新的基因型
10.某二倍体植物的花色受独立遗传且完全显性的三对等位基因(用I、i,A、a,B、b表示)控制。基因控制花瓣色素合成的途径如图所示。请分析并回答:
(1)正常情况下,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_种,某基因型为IiaaBb的红花植株中有少部分枝条开出了白花,推测可能是由于形成花芽的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发生了____________,也可能是因某条染色体发生缺失,出现了基因型为____________的花芽细胞。
(2)研究人员在研究中发现,由于染色体发生了结构变异(重复)或者数目变异,出现了基因型为IIaaBbb的开粉红色花的植株,这是因为花芽细胞中b因数多于B基因数时,B基因的表达减弱而形成粉红花突变体。请设计杂交实验,确定该突变植株属于哪种变异类型。
实验步骤:
让该突变体植株与基因型为IIaabb的植株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①预测结果:
若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则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若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则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②请将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杂交过程用遗传图解表示_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或者促进细胞凋亡,抑癌基因突变而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减弱或失去活性,可能引起细胞癌变,A错误;癌变后的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患者癌细胞的形态结构与正常细胞不同,B正确;槟榔碱是最主要的致癌物质,摄入槟榔碱会提高口腔细胞基因突变概率,C正确;致癌因子是导致癌症的重要因素,在日常生活中应远离致癌因子,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即为了预防口腔癌应当尽量少吃或不吃槟榔,D正确。
2.答案:C
解析:A、相比二倍体马铃薯,四倍体马铃薯的茎秆粗壮,块茎更大,所含的营养物质也更多,A正确;B、植物可进行无性繁殖,可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选用块茎繁殖可解决马铃薯同源四倍体育性偏低问题,并保持优良性状,B正确;C、Gggg细胞复制之后为GGgggggg,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故Gggg个体产生的次级精母细胞含有2或0个G基因,C错误;D、若同源染色体两两联会,GGgg个体自交,GGgg产生的配子为1/6GG、4/6Gg、1/6gg,只有存在G基因才能产生直链淀粉,故子代中产直链淀粉的个体占1-1/6×1/6=35/36,D正确。故选C。
3.答案:C
解析:A、突变体M需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才能生长,可以说明突变体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可能丧失,从而不能自身合成氨基酸甲,而导致必须添加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才能生长,A正确;
B、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突变体M和N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B正确;
CD、M和N的混合培养,致使两者间发生了DNA的转移,即发生了基因重组,因此突变体M与突变体N混合培养能得到X是由于细菌间DNA的转移实现的,而不是突变体M的RNA,C错误,D正确。
故选C。
4.答案:A
解析:猫叫综合征是因人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A选项符合题意。三倍体香蕉和三倍体无子西瓜一样,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导致产生不可育配子。小麦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是单倍体,具有3个染色体组。三倍体香蕉、无子西瓜和单倍体小麦都属于染色体数量变异。
5.答案:D
解析:A、图甲表示基因重组,A错误;
B、图乙表示染色体变异中的易位,B错误;
C、图丙表示基因突变,C错误;
D、图丁可能表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或缺失,D正确。
故选D。
6.答案:C
解析:含环状染色体的细胞数目越多、染色体环越小(缺失部分越多),对患者危害越大,A错误;患者少数细胞含有47条染色体,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其中6号染色体有3条,且2条呈环状,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变异可用高倍镜观察到,B错误;染色体核型异常的细胞中虽然多1条染色体,但有2条染色体呈环状,因此含有的端粒数目比正常细胞少2个,C正确;患者大部分细胞核型正常,有少数细胞含47条染色体,说明受精卵核型正常,是部分体细胞发生变异,D错误。
7.答案:D
解析:A、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故基因重组不可发生于图甲中,A错误;
B、根据图乙中细胞染色体分离时搭配组合的颜色可知,图丙不是图乙分裂产生的,B错误;
C、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X与Y为性染色体,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后,图乙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只有1个细胞含有Y染色体,C错误;
D、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理论上是相同的,但是存在a→A(未告知基因型,也可是A→a),获得图甲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D正确。
故选D。
8.答案:A
解析:水平基因转移的过程属于基因重组,但没有增加自然界的基因种类,A错误。水平基因转移能改变受体生物种群的基因频率,影响生物进化方向,B正确。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中R型菌转化成S型菌是S型菌的DNA转移到R型菌中的结果,该种基因交流属于水平基因转移,C正确。转移的基因可随DNA复制遗传给子代,使子代也具备适应性状,D正确。
9.答案:C
解析:A、雄蜂是可育的,可与蜂王交配产生后代,A错误;B、21三体综合征患者体细胞中21号染色体多了一条,但依然含有2个染色体组,B错误;C、若基因a由基因A突变而来,根据基因突变的定义可知,a基因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突变为A,故两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同,C正确;D、若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片段互换部位为相同基因时,不会产生新的基因型,D错误。故选C。
10.答案:(1)4;基因突变;Iiaab
(2)红色花∶粉红色花∶白色花=1∶2∶3;红色花∶白色花=1∶1;
解析:(1)根据题意,控制合成红色物质的基因型为I_aaB_,因此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4种;某基因型为IiaaBb的红花植株中有少部分枝条开出了白花,白花植株的基因型可能是I_aabb或I_A___,因此可推测,可能是由于形成花芽的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a突变成了A;也可能是B基因缺失,即可能是因某条染色体发生缺失,出现了基因型为Iiaab的花芽细胞。
(2)①基因型为IIaaBbb的开粉红色花的植株如果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导致的,则IIaaBbb能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IaB∶IaBb∶Iabb∶Iab=1∶2∶1∶2,让该突变体植株与基因型为IIaabb的植株杂交,子代比例为IIaaBb∶IIaaBbb∶IIaabbb∶IIaabb=1∶2∶1∶2,表现型分别为红色、粉红色、白色、白色;若是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导致的,则IIaaBbb能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IaB∶Iabb=1∶1,让该突变体植株与基因型为IIaabb的植株杂交,子代比例为IIaaBb∶IIaabbb∶IIaabb=1∶1,表现型分别为红色、白色。即若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色花∶粉红色花∶白色花=1∶2∶3,则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若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色花∶白色花=1∶1,则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②若该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则IIaaBbb能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IaB∶Iabb=1∶1,其遗传图解为:。专题五 基因的本质
——高一生物学苏教版(2019)必修二速练100题
1.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转化R型菌的机理为:特殊生长状态的R型菌分泌细胞壁自溶素(专一性破坏细菌细胞壁的蛋白质,对细菌其他成分无破坏作用)破坏部分细胞壁,暴露出内部的细胞膜。少量S型细菌的控制荚膜合成的基因与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可被解旋成两条单链DNA,其中 一条进入R型菌并替换相应片段,一条在细菌外被分解为核苷酸。随着细菌的繁殖,后代出现S型菌和R型菌两种类型的细菌后代。根据以上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R型菌分泌的细胞壁自溶素可从培养液中提取,并用于分解植物细胞的细胞壁
B.将R型菌的DNA与S型菌混合,也能产生R型菌和S型菌两种细菌后代
C.R型菌转变为S型菌,这种可遗传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D.题干中细菌后代中的S型菌主要来源于R型菌的转化,转化过程伴随着氢键的打开和合成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分析的活动如图所示(甲和丙为悬浮液,乙和丁为沉淀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其他操作正常,随①过程时间延长,则甲中含有35S的蛋白质外壳的量会增多
B.若各过程操作正确,则乙中存在35S标记的子代噬菌体
C.丙中可能含有32P的亲代噬菌体、亲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含32P和不含32P的子代噬菌体
D.若②和③操作不当,会使丁中含32P的放射性增强
3.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实验的对照方法均只采用相互对照
B.实验均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C.“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中用到了液体和固体培养基对细菌进行培养
D.“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若32P标记组的上清液出现少量32p的原因是搅拌不充分引起
4.对细胞中某细胞器的核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表,则有关该细胞器的叙述,正确的是( )
碱基种类 A T C G U
碱基含量 35% 0 30% 20% 15%
A.能进行消耗氧气并生成水的化学反应
B.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C.既含有蛋白质又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D.富含糖类、色素和无机盐等物质
5.下列有关探究遗传物质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格里菲思的实验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
C.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向细胞提取物添加酶利用了减法原理
D.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证明了DNA是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
6.艾弗里为研究遗传物质,将S型细菌的提取物平均分为五组,第一组不做处理,第二组加入蛋白酶,第三组加入RNA酶,第四组加入酯酶,第五组加入DNA酶,分别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观察菌落。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实验设计遵循了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B.该实验过程中,在控制自变量时应用了加法原理
C.第一、二、三、四组中既含有R型细菌,也含有S型细菌
D.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
7.下列关于生物体内DNA分子中碱基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碱基序列不同的双链DNA分子,其(A+C)/(G+T)的值相同
B.(A+T)/(G+C)的值越小,双链DNA分子的稳定性相对越高
C.当(A+T)/(G+C)=1时,可判断该DNA分子是双链DNA
D.双链DNA分子中A+C所占比例、A+G所占比例、T+C所占比例均相等
8.环状DNA分子在自然界普遍存在,如质粒DNA。在真核生物中还有一类特殊的环状DNA分子(eccDNA),它从正常基因组中分离或脱落下来并进入细胞质,无着丝粒。下图中途径1、2分别表示真核细胞中DNA复制的两种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都可能存在质粒DNA
B.途径1的两个复制泡中,DNA复制起始时间不同
C.途径2中,eccDNA的形成过程发生了磷酸二酯键的断裂和形成
D.eccDNA经复制后一定会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9.下图为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模式图,其中前导链和后随链为两条母链,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DNA分子两条子链的合成方向均为从3'端到5'端
B.DNA的复制只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的催化
C.DNA前导链和后随链的核糖核苷酸序列完全相同
D.前导链指导子链连续合成,后随链指导子链不连续合成
10.科学家曾提出DNA复制方式的三种假说:全保留复制、半保留复制和分散复制(图1)。对此假说,科学家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进行了如下实验(图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一代细菌DNA离心后,试管中出现1条中带,说明DNA复制方式一定是半保留复制
B.第二代细菌DNA离心后,试管中出现1条中带和1条轻带,说明DNA复制方式一定是全保留复制
C.结合第一代和第二代细菌DNA的离心结果,说明DNA复制方式一定是分散复制
D.若DNA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继续培养至第三代,细菌DNA离心后试管中会出现1条中带和1条轻带
11.用特定的技术仅将位于果蝇(2n=8)精原细胞X、Y染色体上的DNA分子双链用15N标记,在不含15N的培养基中培养,细胞进行了两次分裂(只涉及一种分裂方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若产生的四个子细胞都被标记,则分裂过程中细胞中最多可以有8条染色体
B.若产生的四个子细胞有3个被标记,则分裂过程中细胞中被标记的染色体最多有4条
C.若分裂过程中细胞出现了16条染色体,则最后被标记的子细胞可能有1个、2个、3个、4个
D.若最终产生的一个子细胞中只有1条染色体上的DNA被标记,该细胞进行的一定是减数分裂
12.羟胺可使胞嘧啶分子转变为羟化胞嘧啶,导致DNA复制时发生错配(如图)。某一DNA片段中的两个胞嘧啶分子转变成了羟化胞嘧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高等生物的细胞中DNA复制只发生在细胞核中
B.该片段复制后的所有子代DNA分子中碱基序列都发生改变
C.该片段复制后的子代DNA分子中G—C碱基对占总碱基对的比例下降
D.发生这种转变后,子代DNA分子中的氢键总数不变
13.艾弗里在格里菲思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促使R型活菌转化为S型活菌的“转化因子”。他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去除大部分的蛋白质、脂质、糖类等物质后,制得细胞粗提取物,再进行如下图所示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利用了自变量控制中的“___原理”,即每个实验组特异性的___,从而鉴定出DNA是转化因子,由此推测第5组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2)现提供显微注射器、活鸡胚细胞、H9N6禽流感病毒的核酸提取液、DNA酶、RNA酶、生理盐水等材料用具,探究H9N6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类型。补充实验步骤、预期结果和结论。
实验步骤:
①取三支相同的试管a、b、c,分别加入等量的病毒核酸提取液,然后在a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在b、c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相同浓度的__________。
②取等量的活鸡胚细胞分成甲、乙、丙三组,用显微注射器分别把第1步处理过的a、b、c三支试管中的核酸提取液等量注入甲、乙、丙三组的活鸡胚细胞中。
③把三组活鸡胚细胞放在相同且适宜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然后____________。预期结果和结论:
①若__________;则说明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②若___________则说明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
14.某校一个生物活动小组要进行研究性学习,对生物学史上的经典实验进行验证。这个小组借助某大学的实验设备,对有关DNA复制的方式进行探索,有人认为DNA是全保留复制,也有人认为DNA是半保留复制。为了证明这两种假设,这个小组设计了下列实验程序,请完成实验并对结果进行预测。
(1)实验步骤:
第一步:在氮源为14N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其DNA分子均为14N-DNA;在氮源为15N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其DNA分子均为15N-DNA。用某种离心方法分离得到的结果如图所示,其DNA分别分布在轻带和重带上。
第二步:将亲代大肠杆菌(含15N)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上,使其繁殖一代(Ⅰ)。
请分析:如果DNA位于_____带位置,则是全保留复制;如果DNA位于_____带位置,则是半保留复制。
第三步:为了进一步验证第二步的推测结果,将第二步中得到的Ⅰ代大肠杆菌继续放在含14N的培养基上繁殖,得到二代(Ⅱ)。
请分析:如果DNA位于_____带位置,则是全保留复制;如果DNA位于_____带位置,则是半保留复制。
(2)有人提出:第一代(Ⅰ)的DNA用解旋酶处理后再离心,就能直接判断DNA的复制方式,如果轻带和重带各占1/2,则一定为半保留复制。
你认为这位同学说法是否正确?_____。原因是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A、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而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因此R型菌分泌的细胞壁自溶素不能用于分解植物细胞的细胞壁,A错误;B、由于只有特殊生长状态的R型菌能够分泌细胞壁自溶素,而S型细菌不能分泌细胞壁自溶素,故将R型菌的DNA与S型菌混合,不能产生R型菌和S型菌两种细菌后代,B错误;C、S型细菌的DNA的其中一条链进入R型菌并替换相应片段属于基因重组,C正确;D、细菌后代中的S型菌主要来源于相应片段被替换R型菌的繁殖,D错误;故选C。
2.答案:C
解析:A、由于35S标记的是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蛋白质外壳不能进入细菌,故正确操作后放射性主要集中在上清液,若其他操作正常,无论①过程时间是否延长,都不会影响甲(上清液)中含35S的蛋白质外壳的量的多少,A错误;B、由于35S标记的是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蛋白质外壳不能进入细菌,若各过程操作正确,则乙(沉淀物)中都不存在35S标记的子代噬菌体,B错误;C、32P标记的T2噬菌体的DNA分子,丙(上清液)中可能含有32P的亲代噬菌体(未侵入细菌)、亲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含32P和不含32P的子代噬菌体(细菌破裂后释放出来的子代噬菌体),C正确;D、若②和③操作不当,会使放射性物质进入上清液中,则会导致丁(沉淀物)中含32P的放射性减弱,D错误。故选C。
3.答案:C
解析:A、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用到了相互对照的方法,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用到了自身对照的方法,A错误; B、噬菌体的蛋白质并没有进入到宿主细胞中,因此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B错误;C、“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中用到了液体培养基(增加微生物的数量)和固体培养基(用于实验观察)对细菌进行培养,C正确; D、“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若32P标记组的上清液出现少量32P,可能的原因是培养时间太长或太短引起的,D错误。
4.答案:C
解析:A、分析该细胞器中的碱基中含U不含T可知,该细胞器中含有的核酸是RNA,不含DNA,而能进行消耗氧气并生成水的化学反应(有氧呼吸)的细胞器为线粒体,线粒体中既合有DNA也含RNA,A错误;B、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的为溶酶体,溶酶体中不含核酸,B错误;C、核糖体是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的,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因此既含蛋白质又参与蛋白质合成的细胞器为核糖体,C正确;D、富含糖类、色素和无机盐等物质的细胞器为液泡,液泡中不含核酸,D错误。故选C。
5.答案:C
解析:A、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结论是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并没有证明RNA是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因此不能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A错误;B、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但未证明转化因子是DNA,B错误;C、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向细胞提取物添加酶,减少了某种物质的影响,利用了减法原理,C正确;D、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证明了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证明了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故选C。
6.答案:B
解析:A、该实验设计遵循了对照原则(分别加入不同的酶构成相互对照等)和单一变量原则,A正确;
B、该实验过程中,每个实验组均特异性地去除了一种物质,在控制自变量时应用了减法原理,B错误;
C、①②③④中S型细菌的DNA均未被破坏,仍具有转化活性,因此,①②③④中既含有R型细菌,也含有S型细菌,C正确;
D、艾弗里分别在S型细菌的提取物加入不同的酶,结果证明了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D正确。
故选B。
7.答案:C
解析:由于双链DNA分子中A=T、G=C,因此(A+C)(G+T)为恒值1,A正确:A一T之间有2个氢键,C一G之间有3个氢键,故G+C数目相对越多,双链DNA分子的稳定性相对越高,即(A+T)/(G+C)的值越小,双链DNA分子的稳定性相对越高,B正确;当(A+T)/(G+C)=1时,这个DNA分子可能是双链,也可能是单链,C错误;双链DNA分子中A+C所占比例、A+G所占比例、T+C所占比例均相等,均等于碱基总数的一半,D正确。
8.答案:D
解析:A、质粒为小型环状DNA分子,在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都可能存在质粒,A正确;B、途径1的两个复制泡大小不一,说明DNA复制起始的时间不同,B正确;C、eccDNA从正常基因组中分离或脱落下来存在磷酸二酯键的断裂,脱落下来后形成环甚至复制过程存在磷酸二酯键的重建,C正确;D、eccDNA存在于细胞质中,复制后随机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D错误。
9.答案:D
解析:A、DNA分子的两条互补链是反向平行的,而复制的时候只能是5'→3'延伸,即DNA分子两条子链的合成方向均为从5'端到3'端,A错误; B、由图可知,DNA的复制除了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的催化,还需要DNA连接酶的催化,B错误; C、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DNA前导链和后随链的核糖核苷酸序列互补,C错误; D、由图可知,前导链指导子链连续合成,后随链指导子链不连续合成(需要DNA连接酶参与),D正确。
10.答案:D
解析:ABC、第一代细菌DNA离心后,试管中出现1条中带,则可以排除全保留复制,但不能肯定是半保留复制或分散复制,继续做子代Ⅱ DNA密度鉴定,若子代Ⅱ可以分出一条中密度带和一条轻密度带,则可以排除分散复制,同时肯定是半保留复制,ABC错误;
D、若DNA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继续培养至第三代,形成的子代DNA只有两条链均为14N,或一条链含有14N一条链含有15N两种类型,因此细菌DNA离心后试管中只会出现1条中带和1条轻带,D正确。
故选D。
11.答案:B
解析:A、若产生的四个子细胞都被标记,说明细胞进行的是减数分裂或有丝分裂,若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则分裂过程中最多可有16条染色体(有丝分裂后期),A错误;B、若产生的四个子细胞有3个被标记,则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细胞中被标记的染色体在第一次有丝分裂后期、末期最多,有4条,B正确;C、若分裂过程中细胞出现了16条染色体,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则经过两次分裂后被标记的子细胞可能有2个、3个、4个,C错误;D、若进行的是减数分裂,X和Y会分离,最终产生的一个子细胞中均只有1条染色体上的DNA被标记;若进行的是有丝分裂,最终产生的一个子细胞中可以有0条、1条或2条染色体上的DNA被标记,D错误。故选B。
12.答案:C
解析:A、高等生物的细胞中DNA复制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中也含有DNA,可以发生DNA的复制,A错误;B、结合图示可知,胞嘧啶转变为羟化胞嘧啶后,其配对方式发生改变,由原来的与鸟嘌呤配对变成与腺嘌呤配对,可见该片段复制后的子代DNA分子中碱基序列会发生改变,若该DNA片段中的两个发生转变的胞嘧啶分子在同一条链上,则复制的结果是一个子代DNA分子碱基序列发生改变,另一个不变;若两个发生转变的胞嘧啶分子分别位于该DNA片段的两条链上,则复制产生的两个子代DNA分子相应部位的碱基序列均发生改变,B错误;C、由于碱基配对方式发生改变,原来的G—C碱基对变成了A—C碱基对,因此,复制后的子代DNA分子中G—C碱基对占总碱基对的比例下降,C正确;D、由图可知,胞嘧啶分子转变为羟化胞嘧啶后,羟化胞嘧啶与碱基A之间形成2个氢键,因此发生这种转变后,子代DNA分子中的氢键总数下降,D错误。故选C。
13.答案:(1)减法;去除一种物质;培养基中只长R型菌
(2)DNA酶;RNA酶;分别检测细胞中是否有病毒产生;甲、乙两组有病毒产生,丙组没有;甲、丙两组有病毒产生,乙组没有(若实验步骤中DNA酶、RNA酶两空互换,则预期结果相反)
解析:(1)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每个实验组特异性地去除一种物质,属于自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从而鉴定出DNA是转化因子,由此推测第5组的实验现象是培养基中只长R型菌,因为DNA酶将S型菌的DNA分解了,R型菌没有发生转化。
(2)要探究H9N6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类型,可进行如下实验:实验步骤:
①取三支相同的试管a、b、c,分别加入等量的病毒核酸提取液,然后在a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在b、c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相同浓度的DNA酶、RNA酶。
②取等量的活鸡胚细胞分成甲、乙、丙三组,用显微注射器分别把第1步处理过的a、b、c三支试管中的核酸提取液等量注入甲、乙、丙三组的活鸡胚细胞中。
③把三组活鸡胚细胞放在相同且适宜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然后分别检测细胞中是否有病毒产生。
预期结果和结论:①若甲、乙两组有病毒产生,丙组没有,根据酶的专一性,RNA酶能催化RNA的分解,使其失去功效,则说明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②若甲、丙两组有病毒产生,乙组没有,根据酶的专一性,DNA酶能催化DNA的分解,使其失去功效,则说明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
14.答案:(1)1/2重和1/2轻;全中;1/4重和3/4轻;1/2中和1/2轻
(2)不正确;无论半保留复制还是全保留复制,如果研究DNA链的情况,结果是一致的,无法区分
解析:(1)如果DNA的复制方式为全保留复制,则一个亲代15N-15N的DNA分子复制一代后,两个子代DNA分子是:一个15N-15N,一个14N-14N,在离心管中分布的位置是一半在轻带、一半在重带;如果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则一个亲代15N-15N的DNA分子复制一代后,两个子代DNA分子都是15N-14N,在离心管中分布的位置全部在中带。如果DNA的复制方式为全保留复制,则一个亲代15N-15N的DNA分子复制两代后,四个子代DNA分子是:一个15N-15N,三个14N-14N,在离心管中分布的位置是1/4重带,3/4轻带;如果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则一个亲代15N-15N的DNA分子复制两代后,四个子代DNA分子是两个15N-14N、两个14N-14N,在离心管中分布的位置是1/2中带,1/2轻带。
(2)由上述分析可知,不管是全保留复制还是半保留复制,得到的都是两个DNA,四条链:两条母链是15N,两条子链是14N,因此若用解旋酶处理,离心后都有一半单链在重带上,一半单链在轻带上,所以无法直接判断DNA的复制方式。专题三 自由组合定律
——高一生物学苏教版(2019)必修二速练100题
1.某种动物的直毛(B)对卷毛(b)为显性,黑色(D)对白色(d)为显性,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基因型为BbDd的个体与某个体交配,子代的表型及其比例为直毛黑色∶卷毛黑色∶直毛白色∶卷毛白色=3∶1∶3∶1,那么,该个体的基因型为( )
A.bbDd B.Bbdd C.BbDD D.bbdd
2.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无变异发生且独立遗传)进行杂交,获得F1,对F1进行测交,后代表现型的比例为1:2:1,F1自交后代中,不可能出现的表现型的比例为( )
A.1:4:6:4:1 B.9:3:4 C.9:6:1 D.3:13
3.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实现3:1的分离比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是( )
①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
②F1形成的雌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
③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
④F1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存活率相等
⑤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4.进行有性生殖的某种植物含有n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每对基因只控制一种性状,相应基因可以依次用A/a、B/b、C/c……表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的植株杂交,可以恰当解释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B.仅考虑两对基因,若两亲本杂交子代的表型之比为1:1:1:1,则亲本之一肯定为隐性纯合子
C.某植株n对基因均杂合,不考虑变异的情况下,其测交子代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2n
D.某植株n对基因均杂合,不考虑变异的情况下,其测交子代中单杂合子(仅一对基因杂合)的比例为n/2n
5.水稻细胞中的M基因编码的一种毒性蛋白,对雌配子没有影响,但会导致同株水稻一定比例的不含该基因的花粉死亡,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变后代分离比,使M基因有更多的机会遗传下去。现让基因型为Mm的水稻自交,F1中三种基因型个体的比例为MM:Mm:mm=3:4:1,F1随机授粉获得F2。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亲本产生的雄配子的比例为M:m=4:1
B.亲本水稻产生的含m基因的花粉存活率为1/3
C.该水稻种群的M基因频率会随着杂交代数的增加而增大
D.F2中三种基因型的比例为MM:Mm:mm=15:14:3
6.番茄的紫芝和绿茎是一对相对性状(相关基因用B/b表示),缺刻叶和马铃薯叶是另一对相对性状(相关基因用D/d表示),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利用三种不同基因型的番茄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紫茎缺刻叶①和紫茎缺刻叶③的基因型分别是BBDd、BbDd
B.根据第1组和第2组实验均可判断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
C.第1组实验不能验证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D.第2组实验的子代紫茎缺刻叶和绿茎缺刻叶均有2种基因型
7.杜洛克猪的毛色受两对等位基因(A/a,B/b)控制,有红毛、棕毛和白毛三种。为研究杜洛克猪毛色的遗传规律,科学家将两头纯合的棕毛猪作亲本进行多次杂交,得到的F1均表现为红毛,Fl雌、雄交配产生F2,F2中红毛:棕毛:白毛=9:6: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杂交实验的亲本基因型为AAbb和aaBB
B.F1雌猪可产生4种数量相等的雌配子
C.F1雌猪与白毛雄猪杂交可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D.F2棕毛猪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1/3
8.荠菜的果实形状有三角形和卵圆形两种,该性状的遗传涉及两对等位基因,用A、a和B、b表示。为探究荠菜果实形状的遗传规律,进行了杂交实验(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F2结三角形果实的荠菜有8种基因型
B.F2结三角形果实的荠菜中,自交后代出现结卵圆形果实的植株占8/15
C.F2结三角形果实的荠菜中,存在无论自交多少代仍然结三角形果实的个体
D.为了区分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种子,可以通过自交比较其后代的表型及其比例
9.番茄的n个不同性状由n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每对杂合子均表现显性性状)。已知植株A的n对基因均杂合。理论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植株A测交子代会出现2n种不同表型的个体
B.植株A测交子代中不同表型个体的比例相同
C.植株A测交子代中n对基因均杂合的个体数和纯合子的个体数相等
D.n≥2时,植株A自交子代中杂合子的个体数等于纯合子的个体数
10.某植物叶形的宽叶和窄叶是一对相对性状,用纯合的宽叶植株与纯合的窄叶植株进行杂交,各杂交组合如表(相关基因用A/a,B/b,C/c…表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杂交组合 母本 父本 子一代 子二代
一 宽叶 窄叶 宽叶 宽叶:窄叶=3:1
二 宽叶 窄叶 宽叶 宽叶:窄叶=15:1
三 宽叶 窄叶 宽叶 宽叶:窄叶=63:1
A.该植物的叶形至少受三对等位基因控制
B.只要含有显性基因,该植株的表型即为宽叶
C.杂交组合一亲本的基因型可能是AABBcc、aaBBcc
D.杂交组合三的子二代宽叶植株的基因型有26种
11.如图为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图解,A/a、B/b各控制一对相对性状。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于过程①
B.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有16种组合方式,子代有16种基因型
C.若含ab的精子和卵细胞不能参与受精,则F1只有一种表型
D.F1中双显个体占一半
12.已知一批遗传因子组成为AA和Aa的豌豆种子和一批遗传因子组成为BB和Bb的玉米种子,其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均为2:1,分别间行种植;在自然状态下,豌豆和玉米F1的显性性状个体与隐性性状个体的比例分别为( )
A.11:1、35:1 B.11:1、11:1 C.35:1、35:1 D.9:1、25:1
13.为研究西瓜果肉颜色的遗传规律,研究人员以白瓤西瓜自交系为母本(P1)、红瓤西瓜自交系为父本(P2)开展如图所示杂交实验。自交系是由某个优良亲本连续自交多代,经过选择而产生的纯合后代群体。西瓜的花为单性花,雌雄同株。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与豌豆杂交实验相比,西瓜杂交实验不需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
(2)这对性状不可能只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依据是______。
(3)若西瓜果肉颜色受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则:
①P1的基因型为______,基因A(a)与B(b)位于______,且两对等位基因对果肉颜色的影响可能表现为下面的______(填“互补”或“重叠”)效应。
互补效应:两对基因同为显性时表现为一种性状,当只有一对基因显性或两对基因都隐性时表现为另一种性状。
重叠效应:只要有一个显性基因存在时就表现为一种性状,只有当两对基因全隐性时才表现为另一种性状。
②回交二后代与回交一后代中相同的基因型是______,该基因型个体在回交二后代中的白瓤西瓜中占______。
③为验证第①题的假设,研究人员选择亲本杂交的F1个体之间随机传粉,若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则支持假设。
14.植物的性状有的由1对基因控制,有的由多对基因控制。一种二倍体甜瓜的叶形有缺刻叶和全缘叶,果皮有齿皮和网皮。为了研究叶形和果皮这两个性状的遗传特点,某小组用基因型不同的甲、乙、丙、丁4种甜瓜种子进行实验,其中甲和丙种植后均表现为缺刻叶网皮。杂交实验及结果见下表(实验②中F1自交得F2)。
实验 亲本 F1 F2
① 甲×乙 1/4缺刻叶齿皮,1/4缺刻叶网皮 1/4全缘叶齿皮,1/4全缘叶网皮 /
② 丙×丁 缺刻叶齿皮 9/16缺刻叶齿皮,3/16缺刻叶网皮 3/16全缘叶齿皮,1/16全缘叶网皮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①可判断这2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均符合分离定律,判断的依据是_____。根据实验②,可判断这2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是_____。
(2)甲、乙、丙、丁中属于杂合体的是_____。
(3)实验②的F2中纯合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
(4)假如实验②的F2中缺刻叶齿皮:缺刻叶网皮:全缘叶齿皮:全缘叶网皮不是9:3:3:1,而是45:15:3:1,则叶形和果皮这两个性状中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是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可知,子代中直毛:卷毛=3:1,可知亲代的基因组合为Bb×Bb,子代中黑色:白色=1:1,可知亲代的基因组合为Dd×dd,故亲本的基因组合为BbDd×Bbdd,即个体X的基因型为Bbdd,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答案:D
解析:假设这两对相对性状分别受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则F1的基因型为AaBb,测交后代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四种,后代表现型比例为1:2:1,说明有两种基因型的表现型一致。若后代的表现型取决于显性基因的个数,且具有累加效应,则自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1:4:6:4:1,A正确;若aaBb、aabb(或Aabb、aabb)表现型一致,则自交后代表现型的比例为9:3:4,B正确;若Aabb、aaBb表现型一致,则自交后代表现型之比为9:6:1,C正确;不可能出现D选项中的性状分离比。
3.答案:C
解析:①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要足够多,这样可以避免偶然性,①正确;
②一般来说,雌配子数量比雄配子数目少,②错误;
③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这是实现3:1的分离比要满足的条件,③正确;
④F2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存活率要相等,否则会影响子代表现型之比,④正确;
⑤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否则会影响子代表现型之比,⑤正确;
符合题意的有①③④⑤,B正确。
4.答案:D
解析:利用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的植株杂交,无论A/a和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杂交后代表型比均为1:1,不能解释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A错误。仅考虑两对基因,若两亲本杂交子代的表型之比为1:1:1:1,则亲本可能为AaBb×aabb或aaBb×Aabb,B错误。某植株n对基因均杂合,不考虑变异的情况下,其测交子代中纯合子占的比例为1/2n,杂合子占的比例为1-1/2n,单杂合于(仅一对基因杂合)有n种,每一种的概率均为1/2n,共占n/2n,C错误,D正确。
5.答案:A
解析:基因型为Mm的水稻自交,子代中mm=1/8=1/2×1/4,雌配子正常,说明花粉中含m基因的概率为1/4,即雄配子中M:m=3:1,A错误;亲本水稻(Mm)产生的雄配子中M:m=3:1,故含m基因的花粉存活率为1/3,B正确;M基因编码的毒性蛋白会使M基因有更多的机会遗传下去,故该水稻种群的M基因频率会随着杂交代数的增加而增大,C正确;F1中三种基因型个体的比例为MM:Mm:mm=3:4:1,F1随机授粉,用配子法计算,F1产生的雌配子为5/8M、3/8m,由于Mm个体产生的含m基因的花粉存活率为1/3,故F1产生的雄配子为5/8M,5/24m,即雌配子中M:m=3:1,故F2中三种基因型的比例为MM:Mm:mm=15:14:3,D正确。
6.答案:B
解析:第1组杂交实验中子代均为紫茎,说明紫茎为显性性状,亲本相关的基因型分别为BB和bb:而子代缺刻叶:马铃薯叶=3:1,故马铃薯叶为隐性性状,且亲本相关的基因型均为Dd。由以上分析可知,第1组中亲本①②的基因型分别是BBDd、bbDd。第2组实验中子代紫茎:绿茎=1:1,说明亲本相关的基因型为Bb和bb;缺刻叶:马铃薯叶=3:1,说明亲本相关的基因型均为Dd,故第2组中亲本③②的基因型分别是BbDd、bbDd,A正确。根据第2组实验只能判断缺刻叶对马铃薯叶为显性,不能判断紫茎和绿茎的显隐性,B错误。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一般采用双杂合个体自交或测交,第1组实验中后代均为紫茎,不能验证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正确。由于第2组亲本的基因型是BbDd、bbDd,所以子代中紫茎缺刻叶的基因型是BbDD和BbDd,共2种,绿茎缺刻叶的基因型是bbDD和bbDd,共2种,D正确。
7.答案:D
解析:A、两头纯合的棕毛猪作亲本进行多次杂交,得到的F1均表现为红毛,F1雌、雄交配产生F2,F2中红毛:棕毛:白毛=9:6:1,用A、a和B、b表示控制该性状的基因,红色是A_B_,棕色是A_bb和aaB_,白色是aabb,所以亲本基因型是AAbb和aaBB,A正确;
BC、F1基因型是AaBb,所以可以产生4种数量相等的雌配子;其和白毛雄猪aabb杂交,子代基因型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1:1:1,红毛:棕毛:白毛=1:2:1,可以验证自由组合定律,BC正确;
D、F2中棕毛猪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1:2:2,杂合子的比例为2/3,D错误。
故选D。
8.答案:D
解析:由思路导引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F1为AaBb,F1自交,F2共有9种基因型,其中只有aabb结卵圆形果实,故结三角形果实的基因型有9-1=8(种),A正确;在F2结三角形果实的个体中,自交后代全为结三角形果实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15(AABB)+2/15(AABb)+2/15(AaBB)+1/15(AAbb)+1/15(aaBB)=7/15,自交后代会发生椎状分离的个体(即自交后代出现结卵圆形果实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7/15=8/15,B、C正确;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个体自交后代均结三角形果实,故不能通过自交区分这两种基因型的个体,D错误。
9.答案:D
解析:每对等位基因测交后会出现2种表型,故n对等位基因均杂合的植株A测交子代会出现2n种不同表型的个体,A正确;植株A测交子代不同表型的比为(1:1)n,即不同表型个体数目相等,B正确;植株A测交子代中对基因均杂合的个体数为1/2n,纯合子的个体数也是1/2n,两者相等,C正确;n≥2时,植株A的自交子代中纯合子的个体数是1/2n,条合子的个体数为1-1/2n,故杂合子的个体数多于纯合子的个体数,D错误。
10.答案:C
解析:由思路导引可知,该植物的叶形至少受三对等位基因控制,A正确:分析三组杂交结果,子一代性状均为宽叶,子一代自交,子二代均出现性状分离,且隐性性状均为一份,说明只要含有显性基因,该植株的表型即为宽叶,B正确;杂交组合一亲本的表型为宽叶和窄叶,而基因型AABBcc、aaBBcc的个体均表现为宽叶,C错误;由杂交组合三的子二代性状分离比可推测,其子一代基因型中含有3对杂合基因,其他基因纯合,故子二代基因型有33=27种,只有1种基因型表现为窄叶,另外26种基因型均表现为宽叶,D正确。
11.答案:A
解析:A、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都发生在①过程,A正确;B、遗传因子组成为AaBb的个体,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4种,因此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有16种,子代遗传因子组成有9种,B错误;C、若含ab的精子和卵细胞不能参与受精,则F1有三种表型,C错误;D、A/a、B/b各控制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因子组成为AaBb的个体进行有性生殖产生的F1中性状分离比为9∶3∶3∶1,则双显个体占9/16,D错误。故选A。
12.答案:A
解析:由题意知,豌豆的遗传因子组成是AA、Aa,且比例是2:1,自然状态下为自交,因此F1中隐性性状个体的比例为1/3×1/4=1/12,显性性状个体的比例为11/12,显性性状个体与隐性性状个体之比为11:1;玉米的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是BB:Bb=2:1,自然状态下可随机传粉,玉米产生b配子的比例为1/3×1/2=1/6,B配子的比例为1-1/6=5/6(或2/3+1/3×1/2=5/6),因此玉米子一代的隐性性状个体aa占比为1/6×1/6=1/36,显性性状个体占比为35/36,显性性状个体与隐性性状个体之比为35:1.综上分析,A正确。
13.答案:(1)去雄
(2)回交二后代中白瓤西瓜:红瓤西瓜比值接近3:1而不是1:1
(3)AABB;非同源染色体上;重叠;AaBb;1/3;白瓤西瓜:红瓤西瓜=15:1
解析:(1)因西瓜的花为单性花,故与豌豆杂交实验相比,西瓜杂交实验不需要进行的操作是去雄。
(2)由题分析可知,若为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该性状,则回交二中红瓤:白瓤应接近1:1,实际上回交二让F1白瓤(杂合子)与亲代红瓤杂交,后代白瓤:红瓤≈3:1,故这对性状不可能只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3)①由以上分析可知,白瓤为显性性状,且P1为纯合的白瓤,故其基因型为AABB;F1基因型为AaBb,由回交二F1白瓤(AaBb)与亲代红瓤(aabb)杂交,子代白瓤:红瓤=3:1可知,基因A(a)与B(b)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若为连锁,则后代比例应为1:1);且只有当两对基因全为隐性时才表现为红瓤,只要有一个以上显性基因即表现为白瓤,故符合基因的重叠效应。②回交二为AaBb×aabb→AaBb、Aabb、aaBb、aabb;回交一为AaBb×AABB→AABB、AABb、AaBB、AaBb,故回交二后代与回交一后代相同的基因型是AaBb;该基因型个体在回交二后代的白瓤瓜中(AaBb、Aabb、aaBb)占比为1/3。③选择亲本杂交的F1个体(AaBb)之间随机传粉,则基因型及比例为9A_B_:3A_bb:3aaB_:1aabb,若第①题的假设成立,则子代表现为白瓤西瓜:红瓤西瓜=15:1。
14.答案:(1)实验①的F1中缺刻叶:全缘叶=1:1,齿皮:网皮=1:1;缺刻叶、齿皮
(2)甲、乙
(3)1/4
(4)果皮;实验②的F2中缺刻叶:全缘叶=15:1,齿皮:网皮=3:1
解析:(1)分析表格可知,实验①的F1中缺刻叶:全缘叶=1:1,齿皮:网皮=1:1,这2对相对性状均符合杂合体测交后代的性状数量比,故根据实验①可判断这2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均符合分离定律。根据实验②的F1为缺刻叶齿皮,F2中出现了全缘叶网皮个体,可推出缺刻叶对全缘叶为显性,齿皮对网皮为显性。
(2)假设缺刻叶和全缘叶由A基因和a基因控制,齿皮和网皮由B基因和b基因控制。由题干信息可知,甲、乙、丙、丁4种甜瓜种子基因型不同,且甲和丙种植后均表现为缺刻叶网皮,根据实验①中F1的性状数量比为1:1:1:1,可推出甲和乙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和aaBb;根据实验②中F2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可推出F1的基因型为AaBb,进而推出丙和丁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故甲、乙、丙、丁中属于杂合体的是甲和乙。
(3)由以上分析可知,实验②的F2中纯合体所占的比例为1/4。
(4)若实验②F2中缺刻叶:全缘叶=15:1,齿皮:网皮=3:1,则可推出缺刻叶和全缘叶这对相对性状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齿皮和网皮这对相对性状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专题八 生物的进化
——高一生物学苏教版(2019)必修二速练100题
1.某玉米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所占比例分别为36%、48%、16%,若各种基因型植株生活和繁殖能力均相同,则该种群自由交配n代后AA的比例和A的基因频率,以及自交n代后AA的比例和A的基因频率分别发生的变化是(不发生自然选择)( )
A.增大、不变、增大、不变 B.不变、不变、不变、不变
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 D.不变、不变、减小、不变
2.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个代表性群体。分析发现:现代人之间的线粒体DNA序列差异很小,而现代人与尼人之间的线粒体DNA序列差异高达4%碱基对;现代人类身上含有尼人基因的比例仅占2%左右。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分析DNA序列差异,属于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
B.线粒体DNA来源于母亲(母系遗传)
C.现代人的祖先与尼人存在生殖隔离
D.尼人是现代人的祖先
3.现有甲、乙两种牵牛花,花冠的颜色由基因A、a控制。含A基因的牵牛花开紫花,不含A基因的牵牛花开白花。甲开白花,释放的挥发物质多,主要靠蛾类传粉;乙开紫花,释放的挥发物质少,主要靠蜂类传粉。若将A基因转入甲,其花颜色由白变紫,其他性状不变,但对蛾类的吸引下降,对蜂类的吸引增强。根据上述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种牵牛花传粉昆虫的差异,对维持两物种生殖隔离具有重要作用
B.在蛾类多而蜂类少的环境下,甲有选择优势,A基因突变加快
C.将A基因引入甲植物种群后,甲植物种群的基因库未发生改变
D.甲释放的挥发物是吸引蛾类传粉的决定性因素
4.某二倍体动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雌性和雄性个体数的比例为1∶1。该动物种群处于遗传平衡,雌性个体中有1/10患甲病(由Z染色体上h基因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种群有11%的个体患该病
B.该种群h基因的频率是10%
C.只考虑该对基因,种群繁殖一代后基因型共有6种
D.若某病毒使该种群患甲病雄性个体减少10%,H基因频率不变
5.基因渐渗是物种之间进行基因交流的现象。捻角山羊是巴基斯坦的“国宝”,适合在高海拔的极端环境生存。山羊大约3000—5000年前才迁徙至青藏高原,通过与捻角山羊的杂交以及后代与亲代的反复回交,将捻角山羊的部分基因转移和整合到山羊中,最终形成了我国的西藏山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基因渐渗现象可能会使得生物进化的速度加快
B.基因渐渗可能打破生殖隔离现象
C.我国西藏山羊通过基因渐渗主动适应了青藏高原的严酷生态环境
D.可以通过对亲本物种和基因渐渗的后代进行基因组测序来验证这一现象
6.鲟类是最古老的鱼类之一,被誉为鱼类的“活化石”。我国学者新测定了中华鲟、长江鲟等的线粒体基因组,结合已有信息将鲟科分为尖吻鲟类、大西洋鲟类和太平洋鲟类三个类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鲟类的形态结构和化石记录可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
B.地理隔离在不同水域分布的鲟类进化过程中起作用
C.鲟类稳定的形态结构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D.研究鲟类进化关系时线粒体基因组数据有重要价值
7.近年来,人们发现现有的大多数抗生素对“超级细菌”不起作用。“超级细菌”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抗生素的药效下降
B.使用的抗生素剂量不够
C.超级细菌变异为病毒
D.抗生素的选择作用导致细菌抗药性增强
8.在一个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70%,Aa的个体占20%,aa的个体占10%。A基因和a基因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A.70%、30% B.50%、50% C.90%、10% D.80%、20%
9.如图表示某物种的三个种群(A、B、C)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相对性状表现程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三个种群中生存环境最稳定的种群可能是C
B.三个种群内A种群可能最先产生生殖隔离
C.环境引起的变异不能为该物种的进化提供原材料
D.三个种群出现图示差异是由于变异的方向不同
10.为控制地中海沿岸某陆地区域蚊子的数量,每年在距海岸线0~20km范围内(区域A)喷洒杀虫剂。某种蚊子的Est基因与毒素降解相关,其基因频率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在区域A中,该种蚊子的Est基因频率发生不定向改变
B.随着远离海岸线,区域A中该种蚊子Est基因频率的下降主要由迁入和迁出导致
C.距海岸线0~60km区域内,蚊子受到杀虫剂的选择压力相同
D.区域A中的蚊子可快速形成新物种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某玉米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所占比例分别为36%、48%、16%”,可推知该种群中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若个体之间自由交配,应用配子法分析后代基因型频率,该种群产生的配子基因型及比例即为基因频率(A为60%、a为40%),经计算可知无论自由交配多少代,后代中基因型频率始终保持(AA为36%、Aa为48%、aa为16%)不变,同时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不变;若种群内个体自交,则纯合子自交后代始终是纯合子,而杂合子自交后代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故随着自交代数增加,纯合子比例逐渐提高而杂合子比例逐渐降低,同时由于不发生自然选择,基因频率不变,C正确。
2.答案:B
解析:分析DNA序列差异,属于分子生物学上的证据,A错误;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几乎全部来自母方,线粒体DNA来源于母亲(母系遗传),B正确;现代人与尼人之间的线粒体DNA序列差异高达4%碱基对,说明还有相似的序列也很多,现代人的祖先与尼人之间有基因交流,则不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现代人类身上含有尼人基因的比例仅占2%左右,则不能说尼人就是现代人的祖先,D错误。
3.答案:A
解析:甲、乙两种牵牛花传粉昆虫的差异,导致两物种之间不会交叉传粉,对维持两物种生殖隔离具有重要作用,A正确;甲主要靠蛾类传粉,在蛾类多而蜂类少的环境下,甲有选择优势,但并不会导致A基因突变加快,B错误;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内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将A基因引入甲植物种群(本身不含A基因)后,甲植物种群的基因库发生改变,C错误;若将A基因转入甲,其花颜色由白变紫,其他性状不变(释放的挥发物质没有改变),但对蛾类的吸引下降,对蜂类的吸引增强,推测花冠颜色为白色是吸引蛾类传粉的决定性因素,而不是释放的挥发物,D错误。
4.答案:B
解析:A、分析题干信息可知,雌性个体中有1/10患甲病,且该病由Z染色体上h基因决定,所以Zh的基因频率为10%,该种群种患该病的个体的基因型有ZhW和ZhZh,由于雌性和雄性个体数的比例为1∶1,该种群患病概率为(10%+10%×10%)×1/2=5.5%,A错误;B、分析题干信息可知,雌性个体中有1/10患甲病,且该病由Z染色体上h基因决定,所以Zh的基因频率为10%,B正确;C、只考虑该对基因,种群繁殖一代后基因型有ZHZH、ZHZh、ZhZh、ZHW、ZhW,共5种,C错误;D、若某病毒使该种群患甲病雄性个体减少10%,则种群中h基因频率降低,H基因频率应增大,D错误。故选B。
5.答案:C
解析:A、基因渐渗使得不同物种之间的基因交流成为可能,从而使得后代表现出更多的性状,这有助于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变异,进而加快生物进化的速度,A正确;B、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基因渐渗现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这种隔离,使得不同物种之间的基因交流成为可能,B正确;C、基因渐渗是一种自然现象,不是主动发生的,西藏山羊是通过自然选择和基因渐渗的过程,逐渐适应了青藏高原的严酷生态环境,C错误;D、基因组测序可以帮助我们对比亲本物种和基因渐渗的后代的基因序列,从而证实基因渐渗现象的存在,D正确。
故选C。
6.答案:C
解析:生物进化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的证据,比较解剖学给生物进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因此,鲟类的形态结构和化石记录可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A正确。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食物和栖息条件互不相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就有差别,久而久之,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就会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渐出现生殖隔离。因此,地理隔离在不同水域分布的鲟类进化过程中起作用,B正确。鲟类稳定的形态结构不利于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C错误。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对研究鲟类进化关系有重要价值,D正确。
7.答案:D
解析:抗生素的使用对细菌种群产生了选择压力,细菌种群中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可以生存下来,而那些不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则被淘汰。
8.答案:D
解析:ABCD、在一个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70%,Aa的个体占20%,aa的个体占10%。根据公式,A=70%+1/2×20%=80%,a=1-A=20%。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9.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种群C相对性状表现程度位于中间的个体数量多,位于两侧的少,说明其生存环境稳定,A正确;种群B相对性状表现程度位于两侧的个体数量多,位于中间的少,说明环境同时向着相对性状表现程度位于两侧的方向选择,导致相对性状表现程度位于中间的个体被淘汰,随时间积累,相对性状表现程度位于两侧的个体差异越来越大,可能最先形成生殖隔离,产生新物种,B错误;环境引起的变异若遗传物质已经改变则可为该物种的进化提供原材料,C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三个种群出现图示差异是由于环境条件不同,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D错误。
10.答案:B
解析:A、据图可知,与距海岸线20km以外相比,区域A中Est基因频率较高,说明每年在距海岸线0~20km范围内(区域A)喷洒杀虫剂,对该种蚊子进行了定向选择,Est基因频率逐渐增加,即发生了定向改变,A错误;B、随着远离海岸线,区域A中该种蚊子Est基因频率的下降主要由于邻近区域的迁入和迁出导致的,B正确;C、距海岸线0~60km区域内,杀虫剂的浓度不同,所以杀虫剂对蚊子的选择作用不同,即蚊子受到杀虫剂的选择压力不同,C错误;D、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所以区域A中的蚊子中Est基因频率的变化,不一定导致其快速形成新物种,D错误。故选B。专题四 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
——高一生物学苏教版(2019)必修二速练100题
1.色盲可分为红色盲、绿色盲和蓝色盲等,三种色盲都是单基因遗传病(红色盲相关基因用R/r表示,绿色盲相关基因用G/g表示,蓝色盲相关基因用B/b表示),如图表示某家系中色言的遗传图谱,其中Ⅱ2不携带任何与色盲有关的致病基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蓝色盲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基因R/r和G/g都位于X染色体上
C.Ⅱ2和Ⅱ3生一个正常女儿的概率是1/4
D.不考虑变异,Ⅲ1可能携带题中所述的某些色盲基因
2.关于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许多科学家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约翰逊将孟德尔的“遗传因子”改名为“基因”
B.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C.摩尔根通过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D.摩尔根及其学生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发现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3.半乳糖血症为血半乳糖增高的中毒性临床代谢综合征.与半乳糖代谢相关的三种酶,任何一种酶有先天性缺陷均可导致半乳糖血症。半乳糖-1-磷酸尿苷酰转移酶、半乳糖激酶、半乳糖尿苷二磷酸-4-表异构酶这三种酶分别由9、17、1号常染色体上的单基因控制合成。如图为半乳糖血症患者的家系图,已知I-4和Ⅱ-1分别存在半乳糖激酶缺陷、半乳糖-1-磷酸尿苷酰转移酶缺陷均为纯合子,其他基因正常,Ⅱ-3和Ⅱ-4的父母均不含对方家庭的缺陷基因。Ⅲ-3为未知性别胎儿,不考虑发生新的变异。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半乳糖1-磷酸尿苷酰转移酶或半乳糖激酶基因发生双隐性突变后会产生半乳糖血症
B.Ⅱ-3不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1/3,Ⅱ-4的17号染色体携带致病基因
C.Ⅲ-2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2/3,可能同时携带两种缺陷酶基因
D.新生儿Ⅲ-3必须进行基因检测才能确诊是否患半乳糖血症
4.在XY型性别决定的哺乳动物中,雌性哺乳动物体内有一条X染色体随机失活。已知某种家猫毛色由X染色体上的基因(A/a)控制,雄性个体有黑色和橙色两种毛色,雌性个体有黑色、黑橙花斑和橙色三种毛色。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亲本 子代
甲(母本)×乙(黑色父本) 雌猫1/2黑橙花斑,1/2黑色;雄猫1/2橙色,1/2黑色
丙(母本)×丁(橙色父本) 1/4橙色雄猫,1/4橙色雌猫,1/4黑色雄猫,1/4黑橙花斑色雌猫
A.甲和丙的基因型相同,均为XAXa
B.若一只橙色雌猫和乙交配,子代雌性是黑橙花斑色
C.雌性个体中X染色体随机失活,造成杂合雌性猫的皮毛可能出现黑橙花斑色
D.黑橙花斑色的出现是因为雌猫的一半细胞内表达XA基因,一半细胞内表达Xa基因
5.家蝇Y染色体由于某种影响断成两段,含s基因的小片段移接到常染色体获得XY'个体,不含s基因的大片段丢失。含s基因的家蝇发育为雄性,只含一条X染色体的雌蝇胚胎致死,其他均可存活且繁殖力相同。M、m是控制家蝇体色的基因,灰色基因M对黑色基因m为完全显性。如图所示的两亲本杂交获得F1,从F1开始逐代随机交配获得Fn。不考虑交换和其他突变,关于F1至Fn,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雌性个体所占比例逐代升高 B.雄性个体中XY'所占比例逐代升高
C.所有个体均可由体色判断性别 D.各代均无基因型为MM的个体
6.某昆虫性别决定类型为ZW型,其腹部横斑条纹和白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某生物兴趣小组以纯合子作为亲本进行如表实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亲本 F1
实验1 腹部白色雄性×腹部横斑条纹雌性 腹部白色
实验2 腹部白色雌性×腹部横斑条纹雄性 腹部横斑条纹雌性∶腹部白色雄性=1∶1
A.该昆虫腹部横斑条纹对腹部白色为隐性,且基因只位于Z染色体上
B.实验1中F1杂交得到F2,亲本及F1的基因型都会在F2中出现
C.让实验2中F1中的腹部横斑条纹与实验1中F1相互杂交,子代中B基因的频率为1/3
D.利用实验2中F1自由交配获得的子代结果可判断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
7.甲、乙两种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其中仅一种为伴性遗传病,且相关致病基因不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如图表示兼有甲、乙两病的某家族系谱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Ⅲ-1和Ⅱ-3基因型相同
C.Ⅲ-2产生同时含甲、乙两病致病基因的配子的概率为1/4
D.Ⅲ-2的致病基因可能来自I-3或I-4
8.下图为某遗传病的家系图,已知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
对该家系分析正确的是( )
A.此病为隐性遗传病
B.Ⅲ-1和Ⅲ-4可能携带该致病基因
C.Ⅱ-3再生儿子必为患者
D.Ⅲ-6不会向后代传递该致病基因
9.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发性高血压属于人类遗传病中的多基因遗传病
B.男性血友病患者的女儿结婚后应尽量选择生育男孩
C.21三体综合征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D.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对多个患者家系进行调查
10.下列关于遗传病的检测和预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遗传咨询需要了解咨询对象的家族病史
B.禁止近亲结婚可杜绝遗传病患儿的出生
C.产前诊断可初步确定胎儿是否患猫叫综合征
D.人的毛发和唾液都可以用来进行基因检测
11.下列关于人群中白化病发病率的调查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调查前收集相关的遗传学知识
B.对患者家系成员进行随机调查
C.先调查白化病基因的基因频率,再计算发病率
D.白化病发病率=(患者人数+携带者人数)/被调查的总人数×100%
12.下图为人类某种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6号和7号为同卵双生,即由同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两个个体,8号和9号为异卵双生,即两个受精卵分别发育成的个体。请据图回答。
(1)该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遗传。
(2)若用A、a表示控制该相对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则3号和7号个体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
(3)6号是纯合子的几率为_____,9号是杂合子的几率为_____。
(4)7号、8号再生一个孩子有病的几率是_____。
(5)如果6号和9号结婚,则他们生出有病孩子的几率是_____,如果他们生出的第一个孩子有病,则再生一个孩子有病的几率是_____,正常的几率是_____。
13.黑腹果蝇的长翅和残翅是一对相对性状,由A、a基因控制,其红眼、紫眼由B、b基因控制,其中一对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研究小组利用红眼长翅雌雄果蝇做了两个杂交实验,实验过程及结果如表所示。不考虑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及突变。回答下列问题。
P F1表型
实验1 红眼长翅♀×红眼长翅♂ 红眼长翅♀ 紫眼长翅♂ 红眼长翅♂ 红眼残翅♀ 紫眼残翅♂ 红眼残翅♂
42 22 21 20 11 9
实验2 红眼长翅♀×红眼长翅♂ 红眼长翅♂ 红眼长翅♀ 紫眼长翅♀ 红眼残翅♀ 紫眼残翅♀ 红眼残翅♂
41 21 22 10 11 20
(1)据表中数据可知,翅型与眼色性状中显性性状分别为_______,A、a与B、b基因分别位于______。
(2)研究小组中的成员甲认为翅型的遗传中基因A纯合的个体不能成活,该小组另一成员乙做了相关实验,否定了该观点,其设计的实验为_____,乙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
(3)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对翅型遗传现象的解释为_____。为进一步验证该解释,可统计_______。
14.现有栗羽、黄羽和白羽三个纯系品种的鹌鹑(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已知三种羽色与Z染色体上的基因B/b和Y/y有关,B/b与色素的合成有关,显性基因B为有色基因,b为白化基因;显性基因Y决定栗羽,y决定黄羽。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探究羽色遗传的特点,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
组别 亲本(纯系) F1
实验一 白羽雄性×栗羽雌性 栗羽排性:白羽雌性=1:1
实验二 黄羽雄性×栗羽雌性 栗羽雄性:黄羽雌性=1:1
实验三 黄羽雄性×白羽雌性 栗羽排性:黄羽雌性=1:1
实验四 白羽雄性×黄羽雌性 栗羽雄性:白羽雌性=1:1
①实验一和实验二中,亲本中栗羽雌性的基因型为_______,黄羽雄性的基因型为______。
②实验三和实验______互为正反交实验,由实验结果出现栗羽雄性推测亲本中白羽雄性的基因型为______。
(2)科研人员从栗羽纯系中得到一种黑羽纯系突变体,并对其基因遗传进行研究。将纯系的栗羽和黑羽进行杂交,F1均为不完全黑羽。随机选取若干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统计F2羽色类型及比例,得到如表所示结果(表中结果均为雏鸟的统计结果)。
F2羽色类型及个体数目
栗羽 不完全黑羽 黑羽
雄性 雌性 雄性 雌性 雄性 雌性
573 547 1090 1104 554 566
①依据________,推测黑羽性状的遗传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依据________推测黑羽性状的遗传与性别不相关联。杂交结果说明, F2羽色类型符合________(填“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或“隐性”)遗传的特点。
②若控制黑羽性状的等位基因为H/h,纯系的栗羽个体基因型为HHZBYZBY或HHZBYW,推测黑羽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
③根据F2的实验结果推测,H/h与Z染色体上的B/b和Y/y基因存在相互作用,黑羽与不完全黑羽出现是在_______基因存在的条件下h基因影响________基因功能的结果。
根据上述实验,以黑羽雌性和白羽雄性杂交,可直接选择后代羽色为_______的雏鸟进行培养,作为蛋用鹌鹑。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题图和题干信息分析可知,I1(男性)患蓝色盲,I2(女性)不患病,其儿子和女儿均不患病,且Ⅱ2不携带任何与色盲有关的致病基因,则蓝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或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又因为Ⅱ3患蓝色盲,生育的儿子Ⅲ2患蓝色盲,Ⅲ2不患病,可推断蓝色盲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正确;据图分析可知,Ⅱ2、Ⅱ3都未患红色盲和绿色盲,生育的Ⅲ2患红绿色盲,且Ⅱ2不携带任何与色盲有关的致病基因,故可推断控制红色盲的基因R/r和控制绿色盲的基因G/g都位于X染色体上,且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B正确;由以上分析可知,Ⅱ2的基因型为bbXRGY,其产生的配子为1/2bXRG和1/2bY,Ⅱ3的基因型为BbXRGXrg,其产生的配子为1/4BXRG、1/4bXRG、1/4BXrg、1/4bXrg,Ⅱ2和Ⅱ3生出正常女儿基因型为1/8bbXRGXRG和1/8 bbXRGXrg,其概率为1/4,生出儿子的基因型为BbXRGY、bbXRGY、BbXrgY、bbXrgY,由于Ⅲ1为正常男性,则Ⅲ1未携带题中所述的任何色盲基因,C正确、D错误。
2.答案:D
解析:A、1909年,约翰逊将孟德尔的“遗传因子”改名为“基因”,A正确;
B、萨顿用蝗虫细胞作为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将基因的行为与染色体的行为进行类比,根据其一致性,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B正确;
C、摩尔根用果蝇的眼色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其实验过程是:亲代红眼(♀)和白眼(♂)杂交,F1雌雄全是红眼,F1相互交配,F2中红眼:白眼接近3:1,F2中的白眼全是雄性,摩尔根假设白眼基因在X染色体上,以上现象能合理解释,并设计杂交实验验证,证明假设成立,C正确;
D、摩尔根及其学生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方法,但不是同位素示踪法,并绘出了第一个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的图,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D错误。
故选D。
3.答案:D
解析:分析图示,由I-1和I-2正常,Ⅱ-1患病可知,半乳糖-1-磷酸尿苷酰转移酶缺陷属于隐性性状I-4为纯合子且Ⅱ-4、Ⅱ-5、Ⅱ-6均正常,则半乳糖激酶缺陷也属于隐性性状;假设半乳糖-1-磷酸尿苷酰转移酶缺陷的基因型为aa、半乳糖激酶缺陷的基因型为bb,且Ⅱ-3和Ⅱ-4的父母均不含对方家庭的缺陷基因,则可推知I-1和I-2的基因型都为AaBB。I-3的基因型为AAB_,I-4的基因型为AAbb,Ⅱ-4、Ⅱ-5、Ⅱ-6的基因型均为AABb。由分析可知,半乳糖-1-瞬酸尿苷酰转移酶或半乳糖激酶基因发生双隐性突变后会产生半乳糖血症,A正确;由分析可知,I-1和I-2的基因型都为AaBB,Ⅱ-3不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I-3, I-4存在半乳糖激酶缺陷,且为纯合子,控制该酶合成的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上,所以Ⅱ-4的17号染色体携带致病基因,B正确;由分析可知,Ⅱ-3的基因型为1/3AABB、2/3AaBB,Ⅱ-4的基因型为AABb,Ⅱ-3产生的配子为2/3AB、1/3aB,Ⅱ-4产生的配子为1/2AB、1/2Ab,他们的子代不携带致病基因的基因型为AABB,概率为2/3×1/2=1/3,则Ⅲ-2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2/3,基因型为aB与Ab的配子结合,产生的后代同时携带这两种缺陷酶基因,C正确;半乳糖血症为血半乳糖增高的中毒性临床代谢综合征,新生儿Ⅲ-3可以通过检测血半乳糖含量确诊是否患半乳糖血症,D错误。
4.答案:D
解析:已知某种家猫毛色由X染色体上的基因(A/a)控制,雄性个体不存在X染色体随机失活,故雄性个体有XAY、XaY2种基因型,黑色和橙色2种毛色,雌性个体有XAXA、XAXa、XaXa3种基因型,由于雌性个体细胞内存在X染色体随机失活,故其有黑色、黑橙花斑色和橙色3种毛色。根据两组子代中雄性个体均有两种表型可知,甲和丙的基因型相同,均为XAXa,A正确;若一只橙色雌猫(纯合子)和乙(黑色雄猫)交配,子代雌性是杂合子,表现为黑橙花斑色,B正确;雌性个体中X染色体随机失活,会导致杂合雌性猫(XAXa)体细胞中的XA或Xa失活,使细胞表现出黑色或橙色,从而使该杂合雌性猫表现为黑橙花斑色,C正确;黑橙花斑色的出现是因为雌猫的一部分细胞内表达X基因,一部分细胞内表达X基因, D错误。
5.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亲本雌性个体产生的配子基因型为mX,雄性亲本产生的雄配子基因型为MsX、m、Ms、mX。不考虑致死情况,子一代的基因型有MsmXX、mmX、MsmX、 mmXX。由于只含一条X染色体的雌蝇胚胎致死,故子一代雄性个体为XXY'(MsmXX)、XY'(MsmX),比例为1:1;雌蝇个体为mmXX,在子一代中占1/3。子一代雌雄个体随机交配,雄性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MsX mX:Ms:m=3:3:1:1;雌性个体产生的配子基因型为mX,雌雄配子随机结合,考虑致死情况,子二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MsmXX:mmXX:MsmX=3:3:1,故F2中雌性个体所占比例为3/7,雄性个体中MsmX(即XY')所占比例为1/4。运用不完全归纳法分析可知,每一代中雌性个体的基因型均为mmXX,占比逐代升高;雄性个体中XY'所占比例逐代降低,A正确、B错误。含有M基因的个体同时含有s基因,即雄性个体均表现为灰色,雌性个体不会含有M基因,只含有m基因,故表现为黑色,因此所有个体均可由体色判断性别,C正确。含有Ms基因的个体表现为雄性,基因型为MsMs的个体需要亲本均含有Ms基因,而两个雄性个体不能杂交,因此不会存在基因型为MM的个体,D正确。
6.答案:D
解析:A、根据实验1和实验2正反交的结果可判断控制腹部横斑条纹和白色的B/b基因只位于Z染色体上,且腹部白色对腹部横斑条纹为显性,A正确;B、实验1亲本基因型为ZBZB,ZbW,F1基因型为ZBZb,ZBW,F1相互杂交得到F2基因型为故亲本及F1的基因型都会在F2中出现,B正确;C、让实验2中F1中的腹部横斑条纹ZbW与实验1中F1即ZBZb相互杂交,子代中B基因的频率为1/3,C正确;D、实验2亲本基因型为ZBW,ZbZb,F1基因型为ZBZb、ZbW,F1相互杂交得到F2基因型为ZBZb、ZbZb、ZBW、ZbW,此结果无法判断B/b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D错误。故选D。
7.答案:D
解析:据思路分析可知,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Ⅲ-1和Ⅱ-3均为甲病男患者,相关基因型均为XaY;因为Ⅲ-2为乙病患者,故Ⅱ-3基因型为BbXaY,Ⅲ-1基因型为B_XaY,其关于乙病的基因型无法确定,B错误。Ⅲ-2患乙病,其父亲Ⅱ-3患甲病,可知其基因型为bbXAXa,产生基因型为bXa的配子的概率为1/2。C错误。Ⅲ-2甲病的致病基因来自Ⅱ-3,乙病的致病基因来自Ⅱ-3和Ⅱ-4,Ⅱ-4的致病基因可能来自I-3或I-4,D正确。
8.答案:D
解析:A、II-1正常,II-2患病,且有患病的女儿Ⅲ-3,且已知该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故该病应为显性遗传病,A错误;B、设相关基因为A、a,该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Ⅲ-1和Ⅲ-4正常,故Ⅲ-1和Ⅲ-4基因型为XaXa,不携带该病的致病基因,B错误;C、II-3患病,但有正常女儿Ⅲ-4(XaXa),故II-3基因型为XAXa,II-3与II-4(XaY)再生儿子为患者XAY的概率为1/2,C错误;D、该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II-6正常,基因型为XaXa,不携带致病基因,故II-6不会向后代传递该致病基因,D正确。故选D。
9.答案:A
解析:原发性高血压属于多基因遗传病,A项正确;男性血友病患者的女儿携带致病基因,其结婚后应尽量选择生育女孩,B项错误;21三体综合征是染色体异常遗传病,C项错误;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人群中进行随机调查,且调查的对象要足够多,D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A、遗传咨询的内容和步骤:①医生对咨询对象进行身体检查,了解家庭病史,对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作出诊断;③分析遗传病的传递方式;②推算出后代的再发风险率;④向咨询对象提出防治对策和建议,如终止妊娠、进行产前诊断等,A正确;
B、禁止近亲结婚可降低隐性遗传病患儿的降生,但不能杜绝,B错误;
C、猫叫综合征是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产前诊断可初步确定胎儿是否患病,C正确;
D、人的毛发和唾液中都含有自己的DNA,都可用于基因检测,D正确。
故选B。
11.答案:A
解析:调查前收集相关的遗传学知识,为调查做好准备,A正确;调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是对患者家系成员进行调查,而调查白化病发病率,则需要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B错误;调查发病率不需要调查白化病基因的基因频率,C错误;白化病发病率=患者人数/被调查的总人数×100%,D错误。
12.答案:(1)常染色体隐性
(2)Aa、Aa
(3)0;2/3
(4)1/4
(5)1/6;1/4;3/4
解析:(1)由3号和4号不患病、10号患病,可判断该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3号不患病,10号患病,则3号基因型为Aa,7号个体正常,11号患病,则7号基因型为Aa。
(3)6号和7号为同卵双生,即由同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两个个体,所以二者基因型均为Aa,6号是纯合子的几率为0。3号和4号基因型均为Aa,9号正常,为杂合子的概率为2/3。
(4)7号基因型为Aa,11号患病,8号为Aa,则7号和8号再生一个患病孩子的几率是1/4。
(5)6号为Aa,9号可能是2/3Aa或1/3AA,二者生出患病孩子概率为2/3×1/4=1/6。如果他们生出的第一个孩子有病,说明9号一定是Aa,则再生一个孩子有病的几率是1/4,正常的几率是3/4。
13.答案:(1)长翅、红眼;常染色体、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2)让F1的长翅果蝇与残翅果蝇单对杂交,观察并统计每个杂交组合的后代及比例;有的杂交组合后代中仅出现长翅果蝇
(3)亲本雌果蝇产生A基因的雌配子有一定的致死率,亲本雄果蝇产生的配子无致死现象(或“亲本雌、雄果蝇产生A基因的配子均有一定的致死率”或“亲本雄果蝇产生A基因的雄配子有一定的致死率,亲本雌果蝇产生的配子无致死现象”);成员乙进行的实验中长翅雌果蝇与残翅雄果蝇、长翅雄果蝇与残翅雌果蝇单对杂交组合中出现残翅果蝇的后代中长翅果蝇与残翅果蝇的比例
解析:(1)
第一步:分析杂交实验结果 第二步:作出判断
实验1和实验2的杂交结果显示,亲本均为红眼长翅,后代出现紫眼残翅 长翅和红眼为显性
仅看翅型,实验1和实验2中,F1雌雄果蝇中,长翅:残翅均约为2:1 说明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仅看眼色,实验1中,F1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紫眼雄果蝇≈2:1:1,实验2中,F1红眼雄果蝇:红眼雌果蝇:紫眼雌果蝇≈2:1:1 说明B、b基因位于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2)(3)第一步:获取关键信息实验1和实验2的F1雌雄果蝇中,长翅:残翅均约为2:1.第二步:后代出现特殊性状分离比的原因分析成员甲认为翅型的遗传中基因A纯合的个体不能成活,若要推翻成员甲的推测,需要确定存在基因型为AA的个体。可让子代中的长翅果蝇与残翅果蝇单对杂交,若有的杂交组合后代仅为长翅,说明长翅果蝇中存在基因型为AA的个体。对翅型遗传现象的解释可能是配子存在致死现象。若要进一步验证上述解释,需统计成员乙进行的实验中长翅雌果蝇与残翅雄果蝇、长翅雄果蝇与残翅雌果蝇单对杂交组合中出现残翅果蝇的后代中长翅果蝇与残翅果蝇的比例。
14.答案:(1)①ZBYW;ZByZBy
②四;ZbYW
(2)①栗羽:不完全黑羽:黑羽=1:2:1;每一种类型均有雌雄且比例均约为1:1;不完全显性
②hhZBYZBY、hhZBYW;B;Y
(3)白羽
解析:(1)①根据题意可知,基因B/b、Y/y位于Z染色体上,只有B基因存在时,Y/y控制的羽色才能显现,且Y基因控制栗羽,y基因控制黄羽,亲本都为纯系,则实验和实验二中的栗羽雌性基因型为ZBYW,实验上中的父本基因型应为ZByZBy。②正反交实验是同一相对性状, 性别不同的杂交,实验三的亲本为黄羽雄性×白羽雌性实验四的亲本为黄羽雌性×白羽雄性,二者互为正反交实验。实验三亲本中黄羽雄性基因型应为ZByZBy,F1栗羽雄性(含有B基因和Y基因)个体会得到父本的一条ZBy染色体,故栗羽雄性的Y基因只能由母本提供,而其母本为白色,含b基因,因此可以推测实验三亲本中白羽雌性的基因型为ZbYW。
(2)①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纯系黑羽和栗羽杂交,得到F1全为不完全黑羽,为杂合子,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获得F2,F2中栗羽:不完全黑羽:黑羽≈1:2:1,可推知黑羽性状的遗传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又因为F2中每一种类型的雌雄比例均约为1:1,可知黑羽性状的遗传与性别不相关联。不完全显性是指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F1显现中间类型的现象,杂交结果说明,F2羽色类型符合不完全显性遗传的特点。
②根据题意,黑羽与栗羽为不完全显性遗传,且杂合子表现为不完全黑羽,若纯系的栗羽个体基因型为HHZBYZBY刚或HHZBYW,则黑羽个体的基因型应为hhZBYZBY或hhZBYW。
③由题意可知,栗羽个体基因型为HHZBYZBY或HHZBYW,不完全黑羽个体基因型为HhZBYZBY或HhZBYW,完全黑羽个体基因型为hhZBYZBY或hhZBYW。
基因B为有色基因,基因Y决定栗羽,且黑羽突变体是从栗羽纯系个体中得到的,当H基因纯合时个体表现为Y基因控制的栗色,当h基因纯合时个体表现为黑羽,故黑羽与不完全黑羽出现是在B基因存在的条件下,且h基因影响Y基因功能的结果。
(3)根据上述实验,以黑羽雌性(hhZBYW)和白羽雄性(HHZb-Z b-)杂交,后代雄性个体基因型为HhZBYZb-,表现为不完全黑羽,雌性个体基因型为HZ b-W,表现为白羽,因此可直接选择后代羽色为白羽的雏鸟进行培养,作为蛋用鹌鹑。专题六 基因的表达
——高一生物学苏教版(2019)必修二速练100题
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是小鼠大脑中广泛表达的一种神经营养因子,研究表明,抑郁症与BDNF基因甲基化水平变化及外周血中BDNFrnRNA含量降低等有关。如图为B功VF基因表达及调控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BDNF基因的甲基化程度会影响其表达产物含量
B.抑制miRNA-195基因表达的药物有望治疗抑郁症
C.若②过程BDNFmRNA未被降解,则BDNF基因的表达量不受影响
D.①③过程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③过程核糖体从右向左移动
2.VEGFA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是一种重要的血管生成因子,能够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存活,从而诱导新血管的形成。科学研究发现,癌细胞的VEGFA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存在大量的组蛋白乳酸化修饰,这导致了VEGFA基因高度表达。乳酸化修饰是一种常见的表观遗传修饰。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乳酸化修饰会改变启动子区域的碱基序列
B.乳酸化修饰促进D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启动转录
C.表观遗传中的分子修饰只发生在蛋白质上
D.抑制VEGFA基因的启动子区域的组蛋白乳酸化修饰可能不利于癌细胞的转移
3.在大肠杆菌基因转录起始后,ρ因子结合到c链上,随c链的延伸而移动,当RNA聚合酶遇到终止子暂停后,ρ因子移到c链末端,催化c链与b链分离,并促使RNA聚合酶脱离,a、b链恢复双螺旋结构,部分过程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A.该细胞中基因的转录及翻译可同时进行
B.a链与c链都具有一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C.在基因转录的起始过程中不需要p因子协同
D.以b链终止子为模板形成c链上的终止密码子
4.有研究发现,人类基因的三分之一都存在与吸烟相关的甲基化位点,男性吸烟者的精子活力下降,精子中DNA的甲基化水平明显升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DNA碱基上增加甲基基团的化学修饰称为DNA甲基化
B.吸烟者易患肺癌,不可能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甲基化导致的
C.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叫作表观遗传
D.一般情况下,DNA发生甲基化,基因表达受抑制;DNA去甲基化,则被抑制表达的基因会重新激活
5.细菌glg基因编码糖原合成中的关键酶。细菌糖原合成的平衡受到CsrA/CsrB系统的调节。CsrA蛋白可结合glg mRNA分子,也可结合CsrB(一种非编码RNA分子),相关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抑制CsrB基因的转录能促进细菌糖原合成
B.CsrB与glg mRNA竞争结合CsrA蛋白
C.CsrA蛋白与glg mRNA结合抑制细菌糖原的合成
D.RNA聚合酶识别并结合glg基因的启动子后驱动转录
6.1957年,克里克提出了中心法则: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对中心法则作出了补充,如图所示。下列关于遗传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豌豆叶肉细胞中,①过程可以是核DNA的遗传信息流向核DNA
B.HIV侵染辅助性T细胞后进行③过程时需要HIV提供的酶
C.⑤过程的碱基配对方式与④过程完全相同
D.③⑤过程都是通过研究RNA病毒对中心法则进行的完善
7.我国科研人员发现肠癌DNA甲基化调控的新机制(下图所示),为肠癌的早期检测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多项研究表明,维生素C能够促进TET2的活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肠癌DNA发生甲基化会使抑癌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改变
B.抑癌基因上游序列高度甲基化可能导致细胞失去控制而异常增殖
C.激活的β-catenin蛋白可能通过促进TET2发挥作用使抑癌基因甲基化水平降低
D.与单独使用β-catenin激活剂治疗相比,维生素C联用治疗肠癌效果更佳
8.用荧光标记的特定的DNA片段作为探针,与染色体上对应的DNA片段结合可在染色体上定位特定的基因。探针与染色体上待测基因结合的原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合成探针的原料是脱氧核苷酸
B.此处煮沸的作用相当于解旋酶的作用
C.复性时,探针与基因杂交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对成熟叶肉细胞进行基因标记时,一条染色体上可观察到两个荧光点
9.PEP为油菜细胞中的一种中间代谢产物,在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B/b的控制下,可转化为油脂或蛋白质。某科研组研究出产油率更高的油菜品种,基本原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图中过程①③所需酶的种类不同
B.基因B和物质C在物质组成上的差别是碱基种类不同
C.该过程中体现了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性状
D.图中过程④是通过诱导b链的转录提高油菜出油率
10.下列人体内有关生理过程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丙三个过程均有氢键的破坏也有氢键的形成
B.甲、乙、丙三个过程中只有一个过程能在神经细胞细胞核内进行
C.图甲表示DNA复制,通过增加复制起点,细胞可在短时间内复制出大量DNA
D.图乙表示翻译,通过多个核糖体的工作,细胞可在短时间内合成多条肽链
11.下列关于中心法则相关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RNA聚合酶和逆转录酶催化反应时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且形成氢键
B.DNA聚合酶、RNA聚合酶和逆转录酶均由核酸编码并在核糖体上合成
C.在解旋酶的协助下,RNA聚合酶从模板单链DNA的3'端移向5'端
D.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均可在体外发挥催化作用
12.请完成遗传的相关问题:
(1)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绘制出了乙烯与植物香气物质合成的关系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中mRNA与DNA相比,其特有的组成成分是_____。mRNA的形成过程也需要DNA的解旋,该过程需要_____酶。
②图中翻译方向为_____。图示信息显示一条mRNA可结合多个核糖体,其意义是_____。
(2)现分离了一段DNA片段,其转录产物可能含有编码L酶多肽的前几个密码子。该片段的序列如下。转录的模板链是_____链。
a 3′ GCGTCCTAGTCAGCTACAGGACAC 5′
b 5′ CGCAGGATCAGTCGATGTCCTGTG 3′
(3)有些抗生素能阻断细菌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的繁殖。请你应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究一种新型抗生素能否阻断细菌DNA和人体DNA的转录过程。
实验步骤:第一步:取A、B、C、D四支试管,各加入NTP(ATP、GTP、UTP、CTP)和相关酶等的混合溶液;第二步:向A、C试管滴加适量的一定浓度的抗生素缓冲溶液,向B、D试管中滴加等量的缓冲溶液,同时向A、B试管中加入等量且相同的细菌DNA;同时向C、D试管中加入_____;第三步:把A、B、C、D四支试管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一段时间后,检测四支试管中的产物。
预期实验结果并得出实验结论:此实验可能会出现多种实验结果,如果出现_____,则说明该抗生素只阻断细菌DNA的转录,不阻断人体DNA的转录。
13.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修饰的一种常见形式,能影响表型,也可能遗传给子代。在蜂群中,雌蜂幼虫一直取食蜂王浆而发育成蜂王,而以花粉和花蜜为食的幼蜂将发育成工蜂。研究发现,DNMT3蛋白是核基因DNMT3表达的一种DNA甲基化转移酶,能使DNA某些区域添加甲基基团。回答下列问题:
(1)蜜蜂细胞中DNMT3基因发生图1中的过程①在_________进行,过程②是_________,在_________(填细胞器名称)进行。
(2)由图2可知发生甲基化后_________(填“会”或“不会”)改变基因的碱基序列。由图3可知当基因的启动子区域甲基化后影响了_________酶的识别,无法启动_________过程,最终抑制该基因的表达。
(3)已知注射DNMT3siRNA(小干扰RNA)能使DNMT3基因表达沉默,蜂王的基因组甲基化程度低于工蜂的,请设计实验验证基因组的甲基化水平是决定雌蜂幼虫发育成工蜂还是蜂王的关键因素。
①实验思路:取多只生理状况相同的雌蜂幼虫,均分为A、B两组;A组不作处理,B组_________,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用花粉和花蜜饲喂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幼蜂发育情况。
②预期实验结果:A组_________,B组_________。
14.某植物为多年生雌雄同株植物,其花色有黄色、白色和红色三种,受两对等位基因A/a、B/b的控制,基因与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如图所示。研究人员用黄花和白花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黄花,F1自交得到的F2的表型及比例为黄花︰红花︰白花=9︰3︰4。请据此回答问题:
(1)该植物控制花色的基因与花色间的相互关系说明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为_________。
(2)若F2中红花植株自交,则子代中红花植株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将F2中全部黄花植株严格自花受粉,其中有_______(比例)的黄花植株自交后代有两种花色。
(3)DNA甲基化会引起表观遗传现象。若将亲本黄花植株A基因的—CCGG—位点甲基化,可使_______酶不能与之结合,以抑制转录过程,最终可使其变为白花个体。有报道称该植物受精卵中来自父方的A基因都会甲基化,而来自母方的A基因都不会甲基化。现有纯合黄花与白花植株(含各种基因型),若该报道真实,请设计一代杂交实验进行验证(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
抓情境关键信息 对接知识分析 判断
抑郁症与外周血中BDNF mRNA含量降低等有关 抑制miRNA-195基因表达的药物能抑制BDNFmRNA被降解,有望治疗抑郁症 B正确
BDNF mRNA部分碱基与miRNA-195互补配对 两者的部分碱基可互补配对,会影响翻译过程,BDNF基因的表达量会受到影响 C错误
①过程为转录,③过程为翻译 与①过程相比,③过程不存在T与A的碱基配对方式:③过程中核糖体从右向左移动 D正确
2.答案:D
解析:乳酸化修饰不改变碱基序列,A项错误;乳酸化修饰可能促进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启动转录,B项错误;表观遗传中的分子修饰可发生在蛋白质上,也可发生在DNA上,C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转录和翻译均在细胞质中进行,因此该细胞中基因的转录及翻译可同时进行,A错误;大肠杆菌的DNA为环状,无游离的磷酸基团,B错误;p因子的作用是催化c链与b链分离,并促使RNA聚合酶脱离,a、b链恢复双螺旋结构,故在基因转录的起始过程中不需要p因子协同,C正确;终止子序列不被转录,故终止密码子不是以终止子为模板形成的,D错误。
4.答案:B
解析:在DNA碱基上增加甲基基团的化学修饰称为DNA甲基化,A正确;吸烟者易患肺癌,癌症发生的机制有可能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甲基化的结果,B错误;表观遗传是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C正确;一般情况下,DNA发生甲基化,基因沉默;DNA去甲基化,则沉默的基因会重新激活,D正确。
5.答案:A
解析:由题图可知,抑制CsrB基因转录会使CsrB减少,使CsrA更多地与glg mRNA结合形成不稳定构象,最终核糖核酸酶会降解glg mRNA,而glg基因编码糖原合成中的关键酶,故抑制CsrB基因的转录,CsrA蛋白更多地与glg mRNA结合能抑制细菌糖原的合成,A错误,C正确;依题意,CsrA蛋白可结合glg mRNA分子,也可结合CsrB,因此,CsrB与glg mRNA竞争结合CsrA蛋白,B正确;基因转录时,RNA聚合酶识别并结合到基因的启动子区域从而启动转录,D正确。
6.答案:A
解析:核DNA的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豌豆叶肉细胞是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不再进行分裂,细胞核中的DNA分子不复制,A错误;③过程(逆转录)需要特定的逆转录酶的催化,辅助性T细胞中没有该酶,需要HIV提供,B正确;④过程(翻译)中RNA与tRNA进行碱基互补配对,⑤过程(RNA复制)中RNA与核糖核苷酸进行碱基互补配对,故④⑤过程的碱基配对方式完全相同,C正确;③⑤过程是科学家在研究RNA病毒过程中发现的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对中心法则进行了完善,D正确。
7.答案:A
解析:A、肠癌DNA发生甲基化属于表观遗传,不会使抑癌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改变,A错误;
B、抑癌基因上游序列高度甲基化,导致抑癌基因不能发挥作用,从而使细胞失去控制而异常增殖,最终导致肿瘤恶化,B正确;
C、激活的β-catenin蛋白对TET2起促进作用,使抑癌基因上游序列去甲基化,抑癌基因甲基化水平降低引起肿瘤消退,C正确;
D、3βcatenin激活剂能够促进TET2入核并催化抑癌基因去甲基化,从而使肿瘤消退,维生素C能够促进TET2的活性,因此,β-catenin激活剂和维生素C联用的抗肿瘤方案有望为肠癌治疗提供新思路,D正确。
故选A。
8.答案:D
解析:A、探针为DNA片段,故合成探针的原料是脱氧核苷酸,A正确;
B、煮沸使DNA双链的氢键断裂,形成单链,相当于DNA解旋酶的作用,B正确;
C、复性时,探针单链和具有特定的基因的单链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杂交,C正确;
D、由题图可知一条DNA链上能观察到一个荧光点,成熟叶肉细胞中DNA没有复制,也只能观察到一个荧光点,D错误。
故选D。
9.答案:B
解析:过程①为转录,需要RNA聚合酶,过程③为DNA的复制,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A正确;基因B为DNA,物质C为双链RNA,在物质组成上的差别是五碳糖和碱基种类不同,B错误;基因A控制酶a的合成,基因B控制酶b的合成,从而间接控制PEP的转化来控制性状,该过程体现了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C正确;过程④能形成与基因B的a链的mRNA互补的单链RNA,即诱导b链的转录,进一步形成物质C,从而抑制了翻译形成酶b,最终使PEP形成更多的油脂,D正确。
10.答案:C
解析:A、断开双链状态即破坏氢键,形成双链即形成氢键,图甲(DNA的复制)、丙(转录)符合,而图乙中存在mRNA与rRNA的配对与脱离,也符合,A正确;
B、神经细胞不能分裂,即不能复制,细胞核只能完成转录(图丙),B正确;
C、DNA多起点复制,可以增加效率节约时间,但一个DNA复制只形成2个DNA,C错误;
D、图乙表示翻译,通过多个核糖体的工作,细胞可在短时间内合成多条肽链,大大提高翻译的效率,D正确。
故选C。
11.答案:C
解析:RNA聚合酶以DNA为模板合成RNA,逆转录酶以RNA为模板合成DNA,两个过程都需要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且都有氢键形成,A正确;DNA聚合酶、RNA聚合酶和逆转录酶的化学本质均是蛋白质,因此均由核酸编码并在核糖体上合成,B正确;RNA聚合酶催化转录过程时,本身具有解旋功能,不需要解旋酶协助,C错误;在一定的条件下,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可在体外发挥催化作用,D正确。
12.答案:(1)①核糖、尿嘧啶;RNA聚合;②从左向右;少量的mRNA分子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
(2)a
(3)等量且相同的人体DNA;A试管中无RNA的生成,B、C、D三支试管中均有RNA的生成
解析:(1)RNA与DNA相比,其特有的成分是核糖、尿嘧啶。转录的过程需要DNA解旋,以其中的一条链作为模板合成RNA,该过程是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完成的。图中翻译的方向为从左 到右,一条mRNA可结合多个核糖体,说明少量的mRNA分子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大大提高翻译的效率。
(2)起始密码子AUG对应的模板链碱基为TAC,只有a链中含有TAC,故转录的模板链是a链。
(3)为遵循对照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应向试管C、D中加入等量且相同的人体DNA。只有出现A试管中无RNA生成,B、C、D三支试管中均有RNA生成,才能说明该抗生素只对细菌DNA的转录过程有阻断作用,而对人体DNA的转录没有阻断作用。
13.答案:(1)细胞核;翻译;核糖体
(2)不会;RNA聚合;转录
(3)注射适量的DNMT3siRNA;发育为工蜂;发育为蜂王
解析:(1)过程①是转录过程,其中DNMT3基因是核基因,因此过程①发生在细胞核中;过程②为翻译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中,需要的原料为21种氨基酸。
(2)分析图2可知,基因甲基化不改变基因的碱基序列。图3显示基因的甲基化发生在启动子区域,从而影响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的结合,抑制转录过程,直接影响了mRNA的合成。
(3)根据题干可知,DNMT3siRNA能使DNMT3基因表达沉默,从而使DNA的甲基化程度降低,雌蜂幼虫发育成蜂王。实验的自变量为有无DNMT3siRNA,因变量是雌蜂幼虫的发育类别。①实验思路:取多只生理状况相同的雌蜂幼虫,均分为A、B两组;A组不作处理,B组注射适量的DNMT3siRNA,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用花粉和花蜜饲喂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幼蜂发育情况。②预期实验结果:如果A组发育成工蜂,B组发育成蜂王,则能验证基因组的甲基化水平是决定雌蜂幼虫发育成工蜂还是蜂王的关键因素。
14.答案:(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5/6;4/9
(3)RNA聚合;实验思路:选取黄花植株与白花植株进行正、反交实验,其中黄花个体为父本时为正交,观察杂交子代的表型。预期结果:正交子代均为白花个体,反交子代均为黄花个体。
解析:(1)依据题图可知,该植物控制花色的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花色的性状,为基因间接控制性状的方式。
(2)分析题图可知,该植物体内同时有基因A和基因b(基因型为A_bb)时,可以合成酶A和酶b,最终产生红色物质,性状为红花;只有基因A没有基因b(基因型为A_B_)时,可以合成酶A而不能合成酶b,产生的是黄色物质,性状为黄花;没有基因A(基因型为aa_ _)时,由于不能合成酶A,无论有没有酶b,白色前体物质都不会被催化变为有色物质,因此性状为白花。用黄花和白花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黄花,F1黄花植株自交得到的F2的表型及比例为黄花︰红花︰白花=9︰3︰4,该比例为9︰3︰3︰1的变式,可以推出F1的基因型为AaBb,亲代黄花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因此F2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1︰2,其自交子代中红花植株占1/3+2/3×3/4=5/6。F2中黄花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2︰2︰4,其进行严格自花受粉(即自交),其中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植株会产生两种花色的后代,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会产生三种花色的后代,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只会产生一种花色的后代,故有4/9的黄花植株自交后代有两种花色。
(3)从题干的“抑制转录过程”,可以推出甲基化是影响了RNA聚合酶与基因的结合。要区分父本与母本对子代性状的影响,应采取正反交的方法进行遗传实验。因此取纯合黄花植株(基因型为AABB)与纯合白花植株(基因型为aabb或aaBB)进行正反交实验,观察杂交子代的表型。若基因型为AABB的黄花植株作父本时A基因都会甲基化,则子代的基因型虽然是AaBb或AaBB但均表现为白花,而基因型为AABB的黄花植株作母本时A基因不被甲基化,子代均表现为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