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16《田忌赛马》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田忌赛马》是根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相关内容改写的,在改写时,更大程度尊重了《史记》原文。文中所讲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战国时期田忌经常与齐威王及贵族们赛马,孙膑发现他们的马脚力相差不多,都可以分成上、中、下三等,便建议田忌合理安排不同等级马的出场顺序,从而使田忌获胜,说明不论做什么事都要细致观察,认真思考,采用恰当的方法,才能取胜。
教学目标
语言运用:熟读课文,掌握“胸有成竹、摩拳擦掌”等8个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田忌赛马的故事。
思维能力:推想孙膑的思维过程,能抓住田忌和孙膑的表现,体会人物的内心,从而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
审美鉴赏:能通过推想孙膑的思维过程从而学习基于细致的观察进行问题的分析并选择合理办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能借助图示,推想孙膑的思维过程。
2.理解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田忌赛马的故事。
教学难点
1.能抓住田忌和孙膑的表现,体会人物的内心,从而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
2.能通过推想孙膑的思维过程从而学习基于细致的观察进行问题的分析并选择合理办法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再聊史记,辨析导入
1.出示《史记》,还记得这本书吗?
2.上个学期我们学的《将相和》就是选自《史记》。这节课我们学的课文同样出自史记。
板书课题:田忌赛马
3.课文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子是田忌?吴起是田忌?那么是怎么回事呢?
4.为什么不是“孙膑吴起列传”,交流“子”这一称呼在古代表示的意义。
教师补充:在社会上有公信力的人称为“子”,是一种尊称。
5.课文题目为什么不是孙膑赛马?走进课文,走进故事。
【设计意图】《史记》对学生来讲已经不陌生了,由旧知引出新授,知识具有系统性和关联性。
由题目引发思考,继而深入探究人物的形象。
环节二:初读课文,走近故事
1.学习活动一: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
2.检查生字词语。
赏识 脚力 引荐胸有成竹 摩拳擦掌 出谋划策
跃跃欲试 遥遥领先 兴致勃勃
(1)指名分行读词语。
(2)交流第二行词语的意思,选择一个词语说一个句子。
胸有成竹: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课文中指孙膑已经有办法取胜了。
摩拳擦掌:形容战斗或劳动之前,人们精神振奋,跃跃欲试的样子。
出谋划策:课文中指孙膑为田忌赛马想办法,帮助田忌获胜。
(3)说一说和第三行形式相同的四字词语,可以是ABCC形式,也可以是AABC形式。
3.课文围绕“田忌赛马”写了几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介绍故事的背景。(1-2)
第二部分:孙膑向田忌献计。(3-11)
第三部分:赛马的过程和结果。(12-16)
4.借助课题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5.完成作业纸练习,巩固生字。
(1)学生自主填写。
(2)重点指导“赢”的书写。
(3)同桌核对,订正。
环节三:研读课文,走进比赛
1.从题目出发,首先走进比赛的过程。
出示学习活动二:自由朗读,完成作业纸第2题。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完成作业纸练习。
(2)交流反馈。
(3)根据图示讲一讲比赛的过程。
2.再读比赛,圈划田忌的表现。
(1)自由读比赛过程。
(2)四人小组交流并完成表格填写。
场次 输赢 表现 内心
(3)班级交流展示。
3.假设出场顺序,思考如何赢得比赛。
第一场,齐威王出中等马?
第二场,齐威王出上等马?
第三场,齐威王出下等马?
(1)学生设计比赛图。
(2)交流田忌是否都能取胜?
总结:无论齐威王用哪一类马,田忌都能取胜,这个办法是田忌想出来的吗?
【设计意图】深入探究比赛的过程,从马的出场顺序和田忌的三次不同变现,侧面感知孙膑办法之妙。
环节四:回顾课文,引发思考
1. 出示课文第15、16两段,自由读。
2. 齐威王也料到不是田忌想出的办法,于是田忌引荐了孙膑。理解“引荐”的意思。
3. 孙膑当时是如何想到这样一个对阵方法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下节课继续交流。
第二课时
环节一:听写词语,导入课文
1.上节课,我们走进了田忌赛马的过程,知道孙膑为田忌献的办法,必定是稳操胜券的,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走进孙膑这个关键人物。
2.听写词语:
赢得 引荐 胸有成竹摩拳擦掌 跃跃欲试 出谋划策
3.核对听写,订正。
环节二:研读课文,推测思维过程
1.出示学习活动一:读课文1、2两个自然段,说一说孙膑的发现。
(1)学生交流。
(2)孙膑善于观察,他发现大家的马脚力相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正是基于细致的观察,才能想出必胜的办法。
(3)出示第1段。补充孙膑的资料。学生自由朗读。
孙膑,齐国(今山东)人,为战国时兵法家。当时,庞涓忌其才能,把他骗到魏国,处以膑刑(即去膝盖骨),故称孙膑。他继承和发展了孙武的军事理论,提出了以寡胜众、以弱胜强的战法,主张以进攻为主的战略,根据不同地形,创造有利的进攻形势,重视对城邑的进攻和对阵法的运用。著有《孙膑兵法》一书,亦称《齐武子》。
2.出示学习活动二:默读课文3到9自然段,想一想孙膑和田忌的内心想法,做批注。
(1)学生默读课文。
(2)四人小组交流批注。
(3)展示交流。
(4)分角色朗读课文3至9自然段。
3.交流孙膑的思维过程。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孙膑当时的思维过程。
(2)同桌相互补充。
(3)展示交流。出示“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学生朗读体会。
【设计意图】从背景的介绍入手,研读孙膑关于马脚力观察的相关语句,从而探究孙膑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孙膑人物资料的补充,加深对他性格特征的感悟。
研读孙膑和田忌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环节三:练讲故事,升华情感
1.四人小组讲故事。
(1)用自己的话讲一讲田忌赛马的故事。
(2)可以加上表情、动作,绘声绘色地讲。
2.出示原文,对比阅读。
(1)这个故事记载于《史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原文吧!
出示原文: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2)师范读、带读原文。
(3)从故事和原文中,我们可以分别感受到三位三个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预设:
——田忌:肝胆相照
——孙膑:心思缜密、多谋善断
——齐威王:求贤若渴、知人善任
(4)再自由读课文,体会孙膑的思维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让学生再次回顾课文内容,走进孙膑的思维过程,学习他的思维品质。
环节四:拓展阅读,推测思维过程
1.孙膑是一个非常机智,有勇有谋的人,我们再来读一篇关于他的故事《减灶诱敌》。
2.学生自由读故事,说一说孙膑的思维过程。
3.历史上有许多运用谋略取得胜利的故事,课前布置同学们搜集了,展示一下作业。
4.选择比较熟悉的一个故事讲一讲。
【设计意图】拓展阅读,以一篇文章带动读该人物的其他文章;以一个运用谋略的历史故事带动学生阅读更多的相关历史故事。
板书设计
16田忌赛马
齐威王 田忌--孙膑
上 上
中 中
下 下
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 合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