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单元研习任务
展开厚重的历史长卷,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纷至沓来。读他们的故事,我们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也会对人物作出评价。深入阅读本单元课文,把握历史人物的生平经历理解其人生境遇,分析其成败得失,与同学一起,组织一次主题为“历史人物纵横谈”的专题讨论会。从课文涉及的主要历史人物中选择一位,谈谈你对他的认识和评价,以及从他身上汲取的精神力量或获得的经验教训。先整理一份发言提纲,然后在讨论会上发言。
第
三
单
元
历史的画卷,往往异彩纷呈;历史的评说,有时见解不一。围绕“历史的评说”这话题,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项完成。
司马迁写《屈原列传》,在叙事中穿插议论,并在文末以“太史公曰”点题,直接发表对人物的看法和评价。借鉴这种写法,揣摩《苏武传》中班固对苏武的认识和评价,尝试以班固的视角,写一则人物短评。
本单元的两篇史论,分别探讨秦和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 他们的论证是否有可商榷之处 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参考相关资料,尝试写一篇短文,对两篇文章提出质疑或进行辩驳。
历史人物评述怎么写?
首先需要明确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在评判任何一位历史人物时,都必须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考量,也就是探究该历史人物的个人行为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
其次,要判定历史人物所属的阶级属性。
再者,要明确历史人物在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关键在于观察他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对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了推动或者阻碍作用。
评价过程必须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依据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或活动,对其作出恰当合理的评价,避免因片面认知而得出错误结论。
同时,要注重把握历史人物的整体特点。对于历史人物,不仅要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还需要给出一个综合性的结论,即对历史人物进行准确的定性。
此外,可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历史人物进行剖析与评价。要有宏观的视野,将中国历史人物放在全球的大背景下去认识,通过中外对比等方式,更全面地理解历史人物 。
历史人物评价的通用方法:
总体评价 + 具体事迹阐述 + 影响分析(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
以汉武帝为例:从整体来看,汉武帝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封建帝王。在他执政期间,实施了多项强化中央集权的举措。在政治领域,通过推行削藩政策,有效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掌控;思想层面,推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经济方面,将地方的盐铁经营以及铸币权力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大幅充实了国家财政;军事上,派遣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有力地捍卫和拓展了国家的统一局面。
综上所述,汉武帝在位时,西汉在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经济管理、军事防御等多个维度达成了大一统格局,推动西汉王朝步入鼎盛阶段。
若存在消极影响,需如实阐述;若没有,则无需提及。在进行评价时,务必做到依据史实得出结论,将历史事实与理论观点相结合,保证论证充分、逻辑严谨。同时,秉持辩证思维,全面、客观地看待历史人物,如此才能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价。
怎样才能对历史人物作出准确恰当的评价?以下是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有效方法:
考量特定的历史环境。历史环境犹如舞台布景,为历史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背景与条件。我们需要将人物置于其所处的历史环境中,结合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因素,来全面分析和评估其行为与决策。
明确评价的客观标准。在评判历史人物的行为和举措时,不应被个人情感左右,也不能单纯从道德伦理的层面出发。而应该以更宏观、更具建设性的视角,着重考察其行为是否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是否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是否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稳定等核心要素 。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历史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和矛盾分析方法。
历史分析方法:此为具体分析手段的一种类型,强调以动态、发展的眼光,去审视客观事物以及社会现象。它要求将历史人物及其行为放置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考量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通过探究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理解和评估人物的活动与影响 。
阶级分析方法:借助社会学中关于阶层的理论与观点,来观察、剖析社会各类现象。在历史研究领域,这种方法能够帮助梳理历史发展的脉络走向。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资产阶级学者的研究中,也会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去解读历史 。
矛盾分析方法:重点在于对事物所蕴含的矛盾运动进行观察与剖析,进而探寻解决矛盾的途径。它是一种广泛适用于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性方法,应用于历史人物评价时,能够深入挖掘人物所处环境中的各种矛盾关系,以及人物自身行为所引发的矛盾冲突,从而更全面、立体地认识人物 。
历史人物评价需遵循的原则
01
阶级原则:这一原则本质上就是阶级分析方法。对于秉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研究者而言,在历史研究过程中采用阶级分析原则是理所当然的。即便在当下的研究环境中,该原则依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目前的关键并非是否采用这一原则,而是如何更为准确、合理地运用它 。
02
历史原则:此为评价历史人物时必不可少的重要原则,但在实际运用中却常出现误用的情况。所谓历史原则,就是要站在人物所处时代的立场,以当时的视角来审视和评判历史人物。每个历史人物的行为和思想都受限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因此不能脱离时代对他们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在运用这一原则时,存在一种常见的错误倾向,即过度以现代观念解读历史人物,给他们的形象和事迹附加过多现代元素。
大节原则:正如世间没有完全纯质的金子,人也不可能毫无缺点。历史上那些声名卓著的伟大人物同样并非完美无缺,他们不同于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伟人同样拥有普通人的特质,会产生各种情感,也会经历情绪的起伏变化。所以,即便伟大如他们,也难免会出现决策失误或犯下过错,这些失误和错误,有些是出于主观意愿,有些则是受现实环境所迫而做出的无奈之举。
双赢原则:中国是一个有着漫长历史、由众多民族共同组成的庞大国家。在其发展演变的历程中,在现今的国土范围内,曾多次出现政权并立、多个政治实体共存的局面。这便是人们常说的,国家局势在长期分裂后会走向统一,而在统一持续一段时间后又可能再度陷入分裂的历史现象 。
两点原则: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时,必须秉持全面、辩证的观点,避免片面、单一地评判。以曾国藩为例,过去人们往往因他曾残酷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便将他长期定性为刽子手、卖国贼和封建卫道士,使其成为历史反面人物的典型。但这种评价方式只关注了他人生经历中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他在其他领域,如推动洋务运动发展、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显然是不够客观和全面的 。
写作文言体人物小传
1
确定写作对象和形式
要是写作的主体是自身,那就采用 “自传” 这种体裁来创作,撰写小传时不应有过多的主观评判,只需客观地陈述个人的生活过往,展现出自身思想情感转变的脉络。
要是写作的主体是其他人,那么就可以运用 “评传” 的体裁来创作,也就是在讲述人物的经历和事迹过程中予以评价,抒发作者自身的认知与感悟。
按时间顺序叙述人物有关事件
清晰、确切地标注人物(或自身)生活历程里各个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与地点,如实且精炼地对这些事件进行描述
收集资料,了解人物生平,选定材料。
若撰写他人小传,需查找与该人物人生经历相关的各类资料,深入探究其重要事件,再依据小传想要表达的核心主题,挑选能够体现主题的材料。
运用浅显易懂的文言文进
运用常见的文言句式进行写作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非汉所望也。(判断句)
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
见犯乃死,重负国。/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被动句)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
为降虏于蛮夷。(介宾状语后置)
楚诚能绝齐。(省略句、状后)
吾、在下、私、敝人、愚、小生、小可、不才、草民;
家母、家父、家兄、舍弟、舍妹、舍侄;拙荆、贱内、内人;小儿、犬子、小犬;息女、小女等。
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用令、尊、贤,如令尊、令堂、尊君、贤弟等。
尔、汝、子、阁下、足下、若、乃、君、郎;
你
我
常用的敬称
常用的谦称
常用的
称呼词
常用的时间词
表瞬间:俄而、俄顷;顷之、顷刻、有顷;旋、寻、无何。
表过去:既、既而,先、先是、先时,初,时、当是时,曩、尝,昔、向。
表一段时间:比、逮、及、居(后带时间,译作“过了……”,如“居无何,居三月”)
年份的表示法,一般采用天干(10)地支(12)纪年法
天干:1甲 2乙 3丙 4丁 5午 6己 7庚 8辛 9壬 0癸
地支:1子 2丑 3寅 4卯 5辰 6巳 7午 8未 9申 10酉 11戌 0亥
生肖: 鼠 牛 虎 兔 龙 蛇 马 羊 猴 鸡 狗 猪
传记是一种以真实人物为描写对象,通过对人物生平事迹、思想情感、性格特点等方面进行系统叙述和刻画,来展现人物一生的文学体裁。
传记具有真实性、完整性、文学性的特点
真实性:基于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作者需依据可靠的史料、档案、采访记录等资料进行创作,如实反映人物的经历和历史背景,不允许虚构重要情节和事实。
完整性:力求全面地呈现人物的一生,涵盖其成长经历、家庭背景、教育历程、职业生涯、社会交往以及重要的人生转折点等各个方面,使读者对传主有较为完整的认识。
文学性: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法,如描写、叙事、抒情、议论等,生动地塑造人物形象,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可读性。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以及对事件场景的渲染,使传主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学写短评
什么是短评
短评,是一种篇幅短小、内容精炼的评论体裁,本质上归属于议论文范畴。它的评论对象广泛,既能够针对具体的某一事件、某一个人发表见解,也可以对书籍、电影、电视剧等文艺作品展开评析,还能对一则或多则新闻进行扼要的分析点评。从评论倾向来讲,短评既可以用来赞扬新人、新事、新思想以及新风尚,也能够用于批判错误的观点和不当的言行。
短评的类型
按照评论内容的不同,短评可细分为文艺短评、政治短评、人物短评和思想短评等类别。
文艺短评:聚焦于作家、各类作品以及其他文学相关现象,进行意见表达和分析评价,像书评、画评,还有影视、戏剧、音乐等领域的评论都包含在内。此类短评主要围绕作品本身,阐述其优点与不足,大多无需融入个人生活经历,也不强制要求联系当下现实情况 。
政治短评:也叫时政短评或时事短评,主要围绕国家政治事务展开评论。这类短评通常需要紧密结合当下形势,具有较强的时间敏感性,强调对当下政治动态和事件的及时回应与分析。
人物短评:专门针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展开剖析,重点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内心情感以及其背后蕴含的社会价值。同时,还会通过探究人物形象塑造所采用的手法,来解读人物塑造的成功之处。
思想短评:针对思想层面带有普遍性倾向的问题,或是大众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深入剖析和评论。其评论对象广泛,涵盖生活中备受瞩目的各类现象、事件或人物等。
如何写短评
核心观点清晰确切。和普通议论文相同,短评一定要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见解主张。对于事物是支持还是反对,作者必须态度鲜明,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并且,短评所表达的观点应当准确无误、见解独到且富有新意。所谓准确无误,就是观点要契合客观事实与规律;见解独到,意味着能够透过现象抓住问题本质;而富有新意,则要求跳出常规思维,避免重复他人观点,敢于提出独特且有创造性的看法 。
论证需具
说服力
在针对某一事件、单则新闻或多则新闻进行评论时,务必提供足够的论据支撑。常言写作议论文要注重摆事实、讲道理,原因在于仅仅提出观点和主张远远不够。即便观点主张完全正确,也必须通过具体证据加以佐证。唯有证据充分、论证有力,才能让读者真正认可、信服。因此,需要掌握 “摆事实” 与 “讲道理” 的方法与技巧。在论述过程中,要聚焦核心,围绕特定现象或问题深入分析。由于短评篇幅有限,不宜罗列过多事实,也不应探讨过于宏大的议题,而应紧扣具体事件展开论述,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事例,使论证过程逻辑清晰、有理有据,最终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从而让读者心服口服。
针对某一具体事件发表见解的短评,常见的结构安排如下:开篇以简洁的语言概述事件;中间深入剖析,清晰阐述个人观点;结尾进行归纳总结,强化核心观点。而针对一则或多则新闻发表评论的短评,基本结构模式为:开头紧扣新闻内容,直抒胸臆提出观点,以此确立全文的论述核心;中间围绕这一核心论点展开深入分析与论证;结尾依据实际情况,或总结升华,或提出倡议。不过,短评的结构并非一成不变,尤其是中间的论述部分,可根据具体内容、表达需求和写作风格灵活调整,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 。
结构需完备且灵活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