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二节 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
第2课时 化学反应的限度 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课程标准要求 了解可逆反应的含义,知道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化学平衡状态;从化学反应限度方面认识和调控化学反应的重要性,学习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研究化学反应,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学科核心素养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限度,能够判断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
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形成化学变化是有条件的观念,认识反应条件对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能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分析影响化学变化的因素。能从质量守恒,并运用动态平衡的观点看待和分析化学变化。
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能理解、描述和表示化学平衡模型,并运用于理论模型解释或推测可逆反应的变化。
学习目标 1.通过对化学反应限度的学习,了解可逆反应的含义,知道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2.通过对化学反应限度的学习,能描述化学平衡状态,判断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3.能从化学反应快慢和反应限度的角度解释生产、生活中简单的化学现象,了解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学习任务一 化学反应限度
自主学习 认知形成
2.可逆反应特点
在同一条件下正反应方向和逆反应方向均能进行的化学
反应叫可逆反应
浓度 速率变化 v正、v逆关系
开始 反应物浓度 ________ v正 ________ v正 ______v逆
生成物浓度 ________ v逆 ________
变化 反应物浓度 ________ v正 ________ v正 ______v逆
生成物浓度 ________ v逆 ________
平衡 反应物浓度 ________ v正 ________ v正 ______v逆
生成物浓度 ________ v逆 ________
最大
最大
>
最小
最小
减小
减小
增大
增大
>
不变
不变
不变
不变
=
(2)利用速率—时间(v-t)图像分析
2.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的浓度和生成物的浓度都 ____________,达到一种表面静止的状态。
3.化学反应的限度
(1)化学平衡状态是可逆反应达到给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 _______。
(2)任何可逆反应在给定条件下的进行程度都有一定的限度。
(3)改变反应条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一个化学反应的限度,即改变该反应的化学平衡。
不再改变
最大程度
1.向2 mL 0.01 mol·L-1 KI溶液中逐滴加入1 mL 0.01 mol·L-1 FeCl3溶液,然后加入0.1 mol·L-1 KSCN溶液,观察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提示:加入KSCN溶液后,溶液变为红色,说明溶液中仍然存在
Fe3+;在I-过量的情况下,Fe3+仍然没完全反应,说明某些化学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存在一定的限度。
提示:④⑤⑥。
1.正误判断
(1)1 mol N2和3 mol H2在一定条件下可完全生成2 mol NH3。( )
(2)化学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是指同一物质的消耗速率和生成速率相等,若用不同物质表示时,反应速率不一定相等。( )
(3)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各反应物、生成物的浓度相等。( )
(4)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建立平衡状态时,化学反应将会停止。( )
(5)一定条件,可以通过延长化学反应的时间来改变反应物的最大转化率。( )
【答案】 (1)× (2)√ (3)× (4)× (5)×
(2)一段时间后,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下列能说明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________(填序号)。
①v正(SO2)=2v逆(O2)
②v(SO2)=v(SO3)
③单位时间内消耗a mol SO2的同时生成a mol SO3
④SO2、O2和SO3的浓度之比为2∶1∶2
⑤混合气体的总的物质的量不再改变
⑥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改变
⑦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
⑧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
【答案】 (1)D (2)①⑤⑥⑧
互动探究 能力提升
● 问题探究
1.反应体系1中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生成2n mol NO,能否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若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呢?能否说明?
提示:反应体系1中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生成2n mol NO,其中描述的都是正反应方向的速率,不能说明反应是否处于平衡状态。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变,即c(NO2)保持不变,说明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3.反应体系3中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能否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
提示:不能。在该反应中,反应前后的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变,反应无论是否达到化学平衡,反应容器内压强都不随时间变化。
● 要点归纳
1.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可概括为逆、等、动、定、变。即:
2.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依据
题点1
可逆反应
●题点例练
【答案】 B
【解析】 可逆反应为在相同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反应;①两者反应条件不同,不是可逆反应;②两者为在相同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反应,是可逆反应;③两者为在相同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反应,是可逆反应;④两者反应条件不同,不是可逆反应。
1.下列反应不属于可逆反应的是( )
A.SO2与O2在一定条件下生成SO3,同时SO3又分解为SO2和O2
B.N2与H2在一定条件下生成NH3,同时NH3又分解为N2和H2
C.电解水生成H2和O2,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H2O
D.SO2溶于水生成H2SO3,同时H2SO3又分解为SO2和H2O
【答案】 C
【解析】 可逆反应指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点燃生成水,两者反应条件不同,不是可逆反应。
题点2
化学平衡状态
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
A.化学平衡是一个动态平衡
B.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是对反应中不同物质而言
C.化学反应速率是研究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问题,化学平衡是研究化学反应进行的限度问题
D.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可逆反应
【答案】 B
【解析】 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且不等于0,化学平衡是一个动态平衡,A项正确;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是对反应中同一物质而言,不同物质之间的正逆反应速率可能相等,B项错误;化学反应速率体现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化学反应限度体现化学平衡,所以化学反应速率是研究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问题,化学平衡是研究化学反应进行的限度问题,C项正确;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可逆反应,不适用于不可逆反应,D项正确。故选B。
【答案】 A
【解析】 ①中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必消耗2n mol NO2,知v正=v逆,所以①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②所描述的都是指正反应方向的速率,无法判断;③无论达到平衡与否,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④有色气体的颜色不变能够说明达到了化学平衡;因容器体积固定,密度是一个常数,所以⑤不能说明;该反应是一个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等的反应,容器的体积又固定,所以⑥⑦均能说明达到平衡。(共37张PPT)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二节 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
第2课时 化学反应的限度 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学习任务二 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自主学习 认知形成
? 化学反应条件控制的目的
1.促进有利的化学反应:提高 ____________,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即原料的 __________。
2.抑制有害的化学反应: ________反应速率,控制 __________的发生,减少甚至消除 ____________的产生。
反应速率
利用率
降低
副反应
有害物质
? 化工生产中反应条件的调控
1.考虑因素
化工生产中调控反应条件时,需要考虑控制反应条件的 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
2.实例——合成氨生产条件的选择
成本
实际可能性
1.煤燃烧时,将煤块粉碎成煤粉且通入适当过量空气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将煤块粉碎成煤粉的目的是增大其与空气中O2的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使煤粉燃烧更充分;通入适当过量的空气,可以使煤粉充分燃烧,生成CO2放出能量,若空气不足,会造成煤燃烧不完全,生成CO,产生热量少,且造成污染。
2.煤燃烧时,选择保温隔热且耐热的炉(灶)膛材料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提示:减少热量损失,提高煤燃烧的效率。
1.将煤块粉碎、经脱硫处理、在适当过量的空气中燃烧,这样处理的目的是( )
①使煤充分燃烧,提高煤的利用率 ②减少SO2的产生,避免造成“酸雨” ③减少有毒CO的产生,避免污染空气 ④减少CO2的产生,避免“温室效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 将煤块粉碎,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煤充分燃烧,提高煤的利用率,①正确;煤中含有硫元素,燃烧时能生成SO2,经脱硫处理可减少SO2的产生,避免造成“酸雨”,②正确;在适当过量的空气中燃烧,生成CO2,减少CO的产生,③正确;无论是否脱硫处理,在适当过量的空气中燃烧,生成CO2的量都不变,不能减少CO2的产生,④错误。
2.右图所示为工业合成氨的流程图。下列有关生产条件的调控作用分析正确的是 ________(填序号)。
(1)步骤①中“净化”可以防止杂质与催化剂作用,降低其活性
(2)步骤②中“加压”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3)步骤②采用的压强是2×107 Pa,因为在该压强下铁触媒的活性最大
(4)步骤③选择高效催化剂是合成氨反应的重要条件
(5)目前,步骤③一般选择控制反应温度为700 ℃左右
(6)步骤④⑤有利于提高原料的利用率,能节约生产成本
【答案】 (1)(2)(4)(6)
互动探究 能力提升
温度/℃ 压强/MPa
0.1 0.5 1 10
400 99.2% 99.6% 99.7% 99.9%
500 93.5% 96.9% 97.8% 99.3%
600 73.7% 85.8% 89.5% 96.4%
● 问题探究
1.从以上数据分析,要实现SO2转化率为93.5%,需控制的反应条件是什么?
提示:500 ℃、0.1 MPa。
2.提高该化学反应限度的途径有哪些?
提示:由表可知,要提高反应限度,可以采取增大压强或在一定范围内降低温度等方法。
● 要点归纳
反应条件调控的措施
1.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改变反应体系的温度、物质的浓度、气体的压强、固体的表面积以及催化剂的合理使用等。
2.改变可逆反应进行的限度:改变可逆反应体系的温度、物质的浓度、气体的压强等。
题点1
化学反应条件控制的目的和措施
●题点例练
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下反应条件的控制中,不恰当的是( )
A.利用钠在点燃的条件下与氧气反应,制备过氧化钠
B.为防止火灾,在面粉厂、加油站等场所要严禁烟火
C.为加快KClO3的分解速率而加入MnO2
D.降温加快H2O2的分解速率
【答案】 D
【解析】 钠和氧气在点燃或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过氧化钠,故A正确;为防止火灾,在面粉厂、加油站等场所要严禁烟火,故B正确;MnO2可以作为催化剂催化KClO3的分解反应,故C正确;降温会减慢H2O2的分解速率,故D错误。
【答案】 B
【解析】 从化学方程式可知,单位体积的甲烷比液化石油气燃烧耗O2少,若改烧液化石油气,必须增大进空气量,减少进石油气量。
题点2
化工生产中反应条件的调控
●题点例练
【答案】 C
【解析】 可以改变外界条件控制化学反应的限度,A项正确;压强越大,氨的产率越高,B项正确;合成氨的生产在温度较低时,氨的产率较高,C项错误;压强越大,氨的产率越高,反应物的转化率越高,同时,压强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到达平衡的时间越短,D项正确。
【答案】 D
知识思维导图
课堂素养评价
1.下列反应中可判断为可逆反应的是( )
A.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氯化氢受热分解生成氢气和氯气
B.氮气与氢气在高温、高压、催化剂作用下可以生成氨气,同时氨气又分解为氮气和氢气
C.单质溴可以置换出碘,氯气又可以置换出溴
D.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在光照条件下可分解为盐酸和氧气
【答案】 B
【解析】 正、逆两方向的反应条件相同且同时进行时属于可逆反应。A条件不一样,错误;C、D反应物、生成物不一样,错误。
2.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限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就是这个反应在该条件下所能达到的限度
B.可以通过延长化学反应时间改变化学反应限度
C.平衡状态是一种静止的状态,因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
D.化学反应的限度不可以通过改变条件而发生改变
【答案】 A
【解析】 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就是这个反应在该条件下所能达到的限度,A项正确;平衡状态是一种动态平衡,C项错误;改变反应条件,如浓度、温度、压强等,化学反应的限度可能发生改变,D项错误。
3.下列措施可以提高燃料燃烧效率的是( )
①提高燃料的着火点 ②降低燃料的着火点 ③将固体燃料粉碎 ④将液体燃料雾化处理 ⑤将煤进行气化处理 ⑥通入适当过量的空气
A.①③④⑤ B.②③⑤⑥
C.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着火点是固有性质,不能改变,①②错误;③④⑤⑥都可以使燃料与氧气充分接触,正确。
【答案】 A
【解析】 据题意得,5 min末测得SO3的物质的量为0.8 mol,则0~5 min内消耗SO3 1.2 mol,v(SO3)=0.12 mol·L-1·min-1,故0~5 min,SO2的生成速率v(SO2)=0.12 mol·L-1·min-1,A正确;若起始时充入3 mol SO3,相当于增大压强,SO3分解速率增大,B错误;若某时刻消耗了1 mol SO3同时生成了0.5 mol O2,两者描述的均为正反应方向,不能表明该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C错误;达到平衡时,SO2和SO3的浓度不一定相等,D错误。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可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物质B来表示0~2 s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________________。
(3)从反应开始到2 s末,A的转化率为 ________。
(4)下列事实能够说明上述反应在该条件下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________(填字母)。
A.vB(消耗)=vC(生成)
B.容器内气体的总压强保持不变
C.容器内气体的密度不变
D.容器内气体C的物质的量分数保持不变第六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课时达标分层练
1.下列各组反应中,属于可逆反应的一组是( )
A.2HClH2↑+Cl2↑,H2+Cl22HCl
B.NH3+CO2+H2O===NH4HCO3,NH4HCO3NH3↑+H2O↑+CO2↑
C.H2+I22HI,2HIH2↑+I2↑
D.2Ag+Br22AgBr,2AgBr2Ag+Br2
【答案】 C
【解析】 可逆反应是指同一条件下,既能向生成物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反应物方向进行的反应。条件不同,则不是可逆反应,A、B、D错误;条件相同,既能向生成物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反应物方向进行的反应,故是可逆反应,C正确。 故选C。
2.对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反应限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当化学反应达到最大限度时反应速率为0
B.同一化学反应,若反应条件不同,限度可能不同
C.化学反应达到限度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D.化学反应的限度与时间的长短无关
【答案】 A
【解析】 A项反应达到最大限度时v正=v逆≠0,A项错误;同一化学反应,条件改变,化学平衡可能被破坏,反应限度就会被改变,B项正确;任何可逆反应都有一定的限度,当反应达到限度时,即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此时v(正)=v(逆),对同一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当外界条件不变,反应的限度不变,与时间长短无关。
3. 在实验室中模拟H2(g)+I2(g)??2HI(g)时,控制反应条件不变,将一定量的氢气和碘蒸气充入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一段时间后,不能确定该反应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
A.容器中的压强不再变化
B.H2的浓度不再变化
C.容器中混合物的颜色不再变化
D.HI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
【答案】 A
【解析】 由于反应前后气体的系数和相等,故在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气体的压强始终保持不变,故容器中的压强不再变化不能作为判断平衡的标志,A符合题意;平衡的标志之一就是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故H2的浓度不再变化能够判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B不符合题意;反应体系中H2和HI均为无色,而碘蒸气为紫色,故反应过程中容器的混合物的颜色一直在改变,故容器中混合物的颜色不再变化能够判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不符合题意;平衡的标志之一就是各组分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故HI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能够判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D不符合题意。
4.在一定条件下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2X(g)??Y(g)+Z(s),下列不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
A.2v正(X)=v逆(Y)
B.反应容器中Y的质量分数不变
C.体系压强不再变化
D.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答案】 A
【解析】 Z为固态,不是气体。平衡时应有v正(X)=2v逆(Y)=v逆(X),故A符合题意;反应容器中Y的质量分数不变,说明各种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B不符合题意;体系压强不再变化,说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C不符合题意;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说明气体的质量不变,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D不符合题意。
5.已知反应:NO2(g)+SO2(g)??SO3(g)+NO(g),起始时向某密闭容器中通入1 mol NO2、2 mol S18O2,反应达到平衡后,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NO2中不可能含18O
B.有1 mol N18O生成
C.S18O2的物质的量不可能为0.8 mol
D.SO2、SO3、NO、NO2均含18O时,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
【答案】 C
【解析】 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则通入1 mol NO2、2 mol S18O2,反应达到平衡后,SO2、SO3、NO、NO2均含18O,故A错误;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物不可能完全消耗,所以通入1 mol NO2、2 mol S18O2,不可能有1 mol N18O生成,故B错误;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物不可能完全消耗,所以通入1 mol NO2、2 mol S18O2,则NO2、S18O2消耗都小于1 mol,所以S18O2的物质的量不可能为0.8 mol,故C正确;该反应为可逆反应,SO2、SO3、NO、NO2均含18O时,不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故D错误。
6.一定条件下,反应A(g)+3B(g)??2C(g)+2D(g)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进行,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
A.单位时间内生成3n mol B,同时消耗2n mol C
B.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变化
C.混合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变化
D.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A,同时生成2n mol D
【答案】 D
【解析】 单位时间内生成3n mol B,同时消耗2n mol C,均表示逆反应,不能判断正逆反应速率是否相等,反应不一定平衡,故不选A;反应前后气体系数和相等,压强是恒量,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变化,反应不一定平衡,故不选B;反应前后气体总质量不变、容器体积不变,密度是恒量,混合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变化,反应不一定平衡,故不选C;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A,同时生成2n mol D,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一定达到平衡状态,故选D。
7.恒温恒容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H2(g)+I2(g)??2HI(g),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的是( )
A.混合气体颜色不再变化
B.单位时间内形成n mol H—H的同时断裂2n mol H—I
C.若该反应在隔热密闭体积恒定的容器中进行反应,体系的温度不再变化
D.2v正(H2)=v逆(HI)
【答案】 B
【解析】 碘蒸气有颜色,其余均为无色气体,因此当混合气体颜色不再改变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故A不符合题意;单位时间内形成H—H,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断裂H—I,反应也是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因此单位时间内形成n mol H—H的同时断裂2n mol H—I,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故B符合题意;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如果容器隔热密闭,随着反应进行,容器内气体温度升高,当体系温度不再改变,说明反应达到平衡,故C不符合题意;利用不同物质的反应速率表示反应达到平衡,要求反应方向是一正一逆,且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因此2v正(H2)=v逆(HI),能够说明反应达到平衡,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8.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为降低高炉尾气中CO的含量,可采用增加高炉高度的方法
B.合成氨的生产中,压强越大,氨的产率越高,因此在选择条件时,压强越大越好
C.合成氨的生产中,温度越低,氨的产率越高,因此在选择条件时,温度越低越好
D.在给定的条件下,达到平衡时可逆反应完成程度最大
【答案】 D
【解析】 增加高炉高度对反应限度无影响,不能降低高炉尾气中CO的含量,故A错误;压强越大,对工业生产设备要求越高,需结合实际生产选择合适压强,故B错误;温度越低,反应速率越慢,需选择合适温度,故C错误;在给定条件下,达到平衡状态时可逆反应达到最大限度,转化率最高,完成程度最大,故D正确。故选D。
选择考提升练
9.某温度下,在2 L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X、Y两种气体间的转化反应,X、Y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Y(g)===X(g)
B.t2 min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C.0~t2 min内,X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mol·L-1·min-1
D.a点的正反应速率比b点的小
【答案】 C
【解析】 Δn(Y)∶Δn(X)=2∶1,所以Y、X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由图像可知该反应是可逆反应,所以方程式中用“??”,A错误;t2 min时,X、Y的物质的量相等,速率不相等,没有达到平衡状态,B错误;0~t2 min内,v(X)== mol·L-1·min-1,C正确;从a点到b点,Y的物质的量在逐渐减小,故其浓度逐渐减小,所以反应速率逐渐减小,即a点的正反应速率比b点的大,D错误。
10.煤焦与水蒸气的反应C(s)+H2O(g)??CO(g)+H2(g)(吸热反应)是煤气化过程中的主要反应之一。若该反应在恒温恒容的密闭体系中进行,仅通过以下数据可以判断t时刻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①t时刻及其前后H2O(g)、CO(g)、H2(g)的浓度;
②t时刻,H2O(g)、CO(g)、H2(g)的浓度;
③t时刻,消耗H2O(g)的速率与生成CO(g)的速率;
④t时刻,生成CO(g)的速率与消耗H2(g)的速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t时刻及其前后各种气体的浓度不变时,该反应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①可以判断t时刻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t时刻,各种气体的浓度只是一个数值,无法判断平衡状态,故②无法判断;无论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都存在消耗H2O(g)的速率与生成CO(g)的速率相等,所以不能据此判断平衡状态,故③无法判断;t时刻生成CO(g)的速率是正反应,消耗H2(g)的速率是逆反应,若v(正)=v(逆)可以判断已达到平衡状态,故④可以判断t时刻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
11.在密闭容器中加入2.0 mol SO2和1.0 mol O2,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2SO2(g)+O2(g)??2SO3(g)。反应达到平衡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可能为( )
选项 n(SO2)/mol n(O2)/mol n(SO3)/mol
A 2.0 1.0 0
B 1.0 0.8 1.0
C 0.20 0.10 1.80
D 0 0 2.0
【答案】 C
【解析】 反应2SO2+O2??2SO3是可逆反应,加入2.0 mol SO2和1.0 mol O2,最终各种物质都应该存在,不能全为反应物,也不能都为生成物,所以A、D错误;反应正向进行,所以向生成SO3的方向进行,SO2与O2反应的物质的量关系为2∶1,所以SO2减小1 mol,消耗氧气0.5 mol,所以应该剩余氧气物质的量为0.5 mol,不能是0.8 mol,B错误。
12.反应X(s)+2Y(g)??2W(g) ΔH=-a kJ·mol-1(a>0),一定温度下,在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加入1 mol X和2 mol Y发生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容器中气体的压强不再改变时,表明该反应一定已达到平衡状态
B.当达到平衡状态时,X和Y的转化率之比为1∶2
C.当Y与W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1∶1时,表明该反应一定已到达平衡状态
D.当容器内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时,表明该反应一定已达到平衡状态
【答案】 D
【解析】 因为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相等,随着反应进行,混合气体的压强始终不变,当容器中气体的压强不再改变时,反应不一定达到平衡状态,A错误;反应前,加入1 mol X和2 mol Y,起始投入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当达到平衡状态时,X和Y的转化率之比为1∶1,B错误;当Y与W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1∶1时,反应物的转化率为50%,正、逆反应速率不一定相等,则该反应不一定达到平衡状态,C错误;混合气体的质量在不断改变,则混合气体的密度一直改变,当容器内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D正确。故选D。
13.在2 L密闭容器内,800 ℃时发生反应:2NO(g)+O2(g)??2NO2(g),n(NO)随时间的变化如下表:
时间/s 0 1 2 3 4 5
n(NO)/mol 0.20 0.1 0.08 0.07 0.07 0.07
(1)上述反应是不是可逆反应________(填“是”或“否”);在3 s时NO的转化率为________。
(2)如图中表示NO2的浓度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填字母)。用O2表示从0~5 s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v=________。
(3)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填字母,下同)。
A.v(NO2)=2v(O2)
B.2v逆(NO)=v正(O2)
C.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D.容器内密度保持不变
(4)能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的是________。
A.及时分离出NO2气体
B.适当升高温度
C.降低O2的浓度
D.选择高效催化剂
(5)在一个6 L的密闭容器中放入3 mol X和2 mol Y,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4X(g)+3Y(g)??2Q(g)+nR(g),达到平衡后,容器内的压强比原来增加5%,X浓度减小,则该反应方程式中的n值是________。
【答案】 (1)是 65%
(2)b 0.006 5 mol·L-1·s-1
(3)C (4)BD (5)6
【解析】 (1)根据题表中数据可知,3 s时NO为0.07 mol,且不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小,所以反应不能完全进行,据此判断反应是可逆反应;3 s时NO的转化率:×100%=65%。(2)NO2是生成物,随反应进行浓度增大,由方程式可知平衡Δc(NO2)=Δc(NO)==0.065 mol/L,所以题图中表示NO2变化的曲线是b;5 s内NO的平均反应速率v(NO)==0.013 mol·L-1·s-1,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v(O2)=v(NO)=×0.013 mol·L-1·s-1=0.006 5 mol·L-1·s-1。(3)根据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反应速率之比,=,但未指明反应速率的方向,无法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A错误;v逆(NO)代表反应逆向进行,v正(O2)代表反应正向进行,但速率比=,B错误;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不同,故当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时,达到平衡,C正确;根据ρ=进行判断,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容器体积一定,所以密度一定,无法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D错误。故选C。(4)分离出NO2气体,促进反应正向进行,但反应速率降低,A错误;适当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增大,B正确;降低O2的浓度,平衡逆向进行,反应速率降低,C错误;选择高效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平衡不移动,D正确。故选BD。(5)X浓度减小,则反应消耗的X为1 mol,根据三段式:
4X(g)+3Y(g)??2Q(g)+nR(g)
起始量/mol 3 2 0 0
转化量/mol 1 0.75 0.5 0.25n
平衡量/mol 2 1.25 0.5 0.25n
根据气体的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可知,(2+1.25+0.5+0.25n)-5=5×5%,n=6。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