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题03 地表形态变化过程
内容预览
【明考情·知考向】命题特点+4年高考真题热点角度解读
【研大题·提能力】琢典例+悟思路+通类题,提能力
【刷大题·拿高分】刷模拟+真题,助力拿高分
【命题特点】以地表形态变化过程为核心要素的非选择题,一般立足较大尺度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既有较长时间尺度的宏观地理事物演变,又有较短时间尺度的微观地理事物演化。通常以某一区域地表形态的变化为背景,以区域图、示意图、地质剖面图、地貌景观图、坐标图等为载体进行考查。同时结合科学研究、学术探究等情境,对地貌发育、形成的自然环境等进一步挖掘与探讨。常考典型地理事象包括:河流阶地、堆积地貌,海岸线等。
命题特点如下:一是考查外力作用与典型地貌(如流水、海浪与侵蚀与堆积的相互转换),结合不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景观图、示意图等进行考查;二是考查内、外力共同作用下的地貌演化,分析不同地质时期主导作用力的差异(如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流水侵蚀、堆积作用与地壳的间歇性抬升,冰川作用对地貌的影响),体现区域地表形态发生、发展的动态演化过程。近年来,以内、外力作用相结合的地貌演化角度综合考查的趋势较明显。
热点角度01 地质作用的过程 2024年河北卷19(1),滨里海盆地东部盐底辟构造的形成 2024年重庆卷17(2),沙滩演变为砾石滩的过程 2024年吉林卷18(1),乌波卢岛脊线的形成过程 2024年浙江卷6月28(1),带状沙岛形成过程 2024年安徽卷19(1),分汊口处堆积体的形成过程 2023年 福建卷 19(1)(2),沉积物中常含有古生物化石 2023年 湖南卷20(2),含锆重砂矿物多在海岸带低潮线附近富集 2022年 湖南卷19(2), 金沙江部分干热河谷堰塞湖沉积物 2022年 海南卷16,雷州半岛火山凝灰岩河流壶穴 2021年 全国甲卷37 ,不同区域沉积物分布及迁移过程
热点角度02 河流地貌 2024年安徽卷19(2),卡河未来可能成为主要河道的原因 2024年全国甲卷37(2),荆江河床相对堤外不断增高的原因 2024年全国甲卷37(4),洞庭湖面积扩张、深度变浅的原因 2021年 辽宁卷18 某河流上游链条状沙丘 2021年 福建卷 19 河口地貌 2021年 湖南卷19 关洲河段河道变迁
热点角度03 海岸线的变化 2024年重庆卷17(1),保护沿海红土台地 2024年 福建卷18 ,海浪的侵蚀与堆积 2024年浙江卷1月27(1),淤泥质滩涂面积广阔的原因 2022年 全国乙卷37,北美冰盖消融、墨西哥湾地面沉降 2022年 天津卷 17(2) ,秀山岛西侧淤泥质海岸
热点角度04 风沙地貌 2023年 北京卷 17(2) 风对卡特岛所起的作用 2023年 全国甲卷 37 风蚀作用 2021年 辽宁卷 17 沙丘变化
热点角度05 地形对交通的影响 2023年 北京卷17(2) 中国为巴哈马国提供相关技术支持 2023年 湖北卷18(1) 四川绵(竹)茂(县)公路 2023年 山东卷 18(1) 西南山区茶马古道
热点角度01 地质作用的过程
(2024·河北·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滨里海盆地南邻里海,东邻乌拉尔山,油气资源丰富。盆地东部发育一套巨厚盐层,在乌拉尔造山运动产生的区域挤压力和上覆地层差异压力等共同作用下,盐发生塑性流动,导致盐底辟构造形成(图)。盐层不仅为其下伏泥灰岩(可生油气且可储油气)中的油气藏提供了优质封盖层,也为其上覆砂岩(不生油气但可储油气)中的油气藏提供了封堵条件。
(1)据图说明滨里海盆地东部盐底辟构造的形成过程。
(2)从成因和发育过程角度,尝试定义“盐底辟构造”。
【思路详解】(1)根据材料信息“盆地东部发育一套巨厚盐层,在乌拉尔造山运动产生的区域挤压力和上覆地层差异压力等共同作用下,盐发生塑性流动,导致盐底辟构造形成”,可知盐底辟构造的形成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所导致。从材料中的(a)图可看出,该时期盐层沉积于下部岩层泥灰岩之上,此时盐层无变形。到了(b)图所示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外力作用影响,在盐层之上接受沉积形成上覆岩层砂岩,为盐层变形提供压力条件。之后的(c)图所示时期,从图中可看出,受乌拉尔造山作用影响,板块挤压抬升,使得盆地东缘斜坡变 陡,盐向坡下流动,使得盐在沿途聚集,而受到上覆地层的差异压力影响,使盐上拱、上覆地层隆起。之后的(d)图所示时期,盆地东缘继续受到构造挤压抬升,盐继续流动、聚集,差异压力作用加剧,使得盐继续上拱并刺穿上覆地层,从而形成盐底辟构造。
(2)结合材料“盆地东部发育一套巨厚盐层,在乌拉尔造山运动产生的区域挤压力和上覆地层差异压力等共同作用下,盐发生塑性流动,导致盐底辟构造形成”可知盐底辟构造形成的成因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盐层以及上下部分的岩层是由外力作用形成并产生压力,板块挤压抬升属于内力作用。并结合上题盐底辟构造的形成过程可知,盐底辟构造是指在区域挤压力和上覆地层差异压力共同作用下,盐发生塑性流动,上拱或刺穿上覆地层,使上覆地层隆起,因上覆岩层受到盐的上拱,而形成岩层上升拱起的背斜构造,从而得出盐底辟构造的定义。
【答案】(1)(a)盐层沉积,无变形;(b)盐上覆地层沉积,为盐层变形 提供压力;(c)受乌拉尔造山作用影响,盆地东缘挤压抬升,斜坡变 陡,盐向坡下流动、沿途聚集,差异压力使盐上拱、上覆地层隆起; (d)东缘持续挤压抬升,盐继续流动、聚集,差异压力作用加强,盐 上拱,刺穿上覆地层,形成盐底辟构造。
(2)盐底辟构造是指在区域挤压力和上覆地层差异压力共同作用下,盐发生塑性流动,上拱或刺穿上覆地层,使上覆地层隆起所形成的背斜构造。
地质作用过程 表现 举例
推断岩层新老关系 岩层的沉积顺序 平行的岩层,上层年龄新,下层年龄老
断层 被错断的岩层老于断层,而在断层活动后沉积的岩层则新于断层。
生物化石 越古老的岩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的化石,同一年代的地层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
侵入岩与围岩 侵入岩的形成时间晚于被侵入的围岩。喷出岩晚于被切穿的岩层。变质岩晚于相邻的岩浆岩。
岩浆活动的顺序 多次岩浆活动形成的岩石,后一次岩浆活动形成的岩石晚于前一次。
距海岭的距离 距海岭越远,岩石年龄越老。
推断地质作用过程 褶皱或断层 经历水平运动或垂直运动
沉积岩层或沉积物 经历了外力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或经历了下降过程
侵蚀面 侵蚀面以下岩层: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侵蚀面以上岩层:地壳下沉,外力沉积
岩层穿插关系 侵入岩的形成时间晚于被侵入的围岩。喷出岩晚于被切穿的岩层。变质岩晚于相邻的岩浆岩。
岩层缺失 地壳抬升使原本沉积岩露出水面或处于较高地势,长期的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造成岩层缺失。 该年代该地壳地壳抬升,没有接受沉积。 沉积环境的改变,如气候变迁、海平面变化等,导致沉积物来源缺失,沉积中断。
1.(2025·山东日照·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梵净山位于我国贵州省东北部(左图),山体高大、峡谷幽深,最高峰凤凰山海拔2572米,山麓海拔仅500米。2.2亿年前,梵净山所在地区为海域环境,海底是古老的变质岩,在构造运动和外力作用下,目前梵净山已成为被喀斯特低山丘陵包围的“变质岩孤岛”,即梵净山地表出露岩石主要为坚硬的变质岩,周边低地丘陵为喀斯特地貌(右图)。
(1)简述梵净山变质岩孤岛的形成过程。
梵净山独特的岩性和地貌,形成了与周围差异显著的“生态孤岛”。这里保存着亚热带原生生态系统,并孑遗着7000万至200万年前的古老珍稀物种,繁衍着野生动植物7000余种。
(2)从岩性和地貌角度,分析梵净山形成“生态孤岛”的原因。
【答案】(1)板块挤压过程中岩层断裂,地下岩浆沿断裂带侵入岩石圈内部,部分岩石经高温高压作用形成变质岩;海水沉积物经固结成岩形成的石灰岩覆盖在变质岩岩面;地壳挤压抬升使梵净山所在区域出露地表;高大的梵净山山体在流水等外力侵蚀作用下,地表石灰岩被剥蚀,变质岩出露,形成变质岩梵净山孤岛。
(2)梵净山地表为坚硬的变质岩,抗侵蚀能力较强,因此具有稳定的生存环境;变质岩风化形成的土壤与周边土壤并不相同,适合特定种类的植物生长;加上梵净山山体高大,垂直气候差异明显,为生物提供多样的生存环境,增加了物种的多样性;梵净山与周边地区地貌差异较大,形成相对隔离的地理单元,因此形成生态孤岛。
【分析】本题以梵净山地理特征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自然环境整体性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
【详解】(1)结合材料信息可知,2.2亿年前,梵净山所在地区为海域环境,海底是古老的变质岩,是由于板块挤压过程中,由于岩层发生断裂,地下岩浆沿断裂带侵入到岩石圈内部,部分岩石经过高温高压作用下形成变质岩;大量的海水沉积物在海底不断沉积,通过固结成岩,形成石灰岩,覆盖于岩浆岩的表面;后随着地壳抬升,使得梵净山所在地区出露于海面,高大的梵净山山体在流水等外力作用侵蚀下,地表的石灰岩极易遭受侵蚀,被剥蚀掉,变质岩裸露,形成梵净山孤岛。
(2)结合题干信息,从岩性方面分析,梵净山主体为坚硬的变质岩,抗风化,抗侵蚀能力较强,使得梵蒂山的地貌能够长期稳定为生物提供稳定的生存环境,有利于古老珍稀物种的保存和繁衍;梵净山为变质岩,风化过后产生的土壤在性质上与周边石灰岩风化产生的土壤并不相同,独特的土壤适合特定种类植物生长,形成独特的生态系统;从地貌分析,梵净山山体高大,峡谷幽深最高峰,凤凰山海拔为2572米,山麓海拔仅500米,相对高差较大,垂直地域分异明显,因此,形成丰富的垂直气候带,为生物生存提供多样的生存环境,增加了物种多样性;加上梵净山与周边地区地貌差异较大,形成相对隔离的地理单元,减少了与周边地区的生物基因交流,能够保持自身独特的物种和生态系统,形成生态孤岛。
2.(2025·陕西西安·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雪山逶迤,冰川纵横,河流蜿蜒,峡湾密布,草原如茵,森林如带。新西兰南岛把高山与深谷,平坦与陡峻,冰雪与绿色,丰富与单调并置在同一时空中,精炼荟萃成瑰丽夺目的画卷。下图为新西兰南岛水系分布图。
(2)指出新西兰南岛峡湾的分布地区,说明峡湾地貌的形成过程。
(3)指出图中虚线框中山脊线的走向,判断仅在外力作用影响下山脊线水平方向上的位置变化,并阐述理由。
【答案】(2)分布地区:西南部沿海地区。
形成过程:受冰川侵蚀形成U形谷,后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海水侵入形成峡湾地貌。
(3)走向: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
位置变化:向地势较低的一侧移动。
理由:外力作用使高处物质向低处搬运,长期作用下山脊线向地势低的一侧移动。
【详解】(2)读图可知,南岛西南海岸线曲折,为峡湾分布区;峡湾的形成过程涉及气候冷暖变化,结合气候变化,冰期(寒冷期),冰川发育,海平面下降,冰川侵蚀形成U形谷;间冰期(温暖期),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海水进入U形谷,形成峡湾。
(3)结合所学知识,山脊线即分水岭,在图中东部河流、西部河流源头之间划线即可,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如图所示:
此处的外力主要涉及流水、冰川,结合图中纬度可知,南岛西坡处于盛行西风迎风坡,多地形雨,流水侵蚀强烈;西坡高海拔处冰川发育,冰川侵蚀强烈;外力使高处的风化堆积物质向低处搬运,长期作用下导致山脊线向地势低的一侧移动。
3.(2025·云南曲靖·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海尖扎县的坎布拉国家地质森林公园曾是一个封闭的小湖盆,伴随着青藏高原的持续隆升,逐步塑造出当前形体陡峭、形态各异的丹霞地貌。正处于壮年期的尖扎丹霞与黄河李家峡水库交辉相映,形成一幅“丹山碧水”的美丽画卷。尖扎民间自古流行射箭,是全国著名的射箭运动之乡。其独特的地质景观、开阔连绵的高山草原、茂密挺拔的峡谷森林吸引着众多游客。下图为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景观图和尖扎周边地区示意图。
(1)说明青海尖扎“丹山碧水”景观形成的地理过程。
(2)有人推测坎布拉丹霞地貌未来将会逐渐夷平消失,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
(3)从地理位置、地形角度简述青海尖扎从古至今始终保留射箭运动的原因。
【答案】(1)湖盆时期流水沉积形成红色沉积岩层;高原隆升时期岩层抬升,经过差异风化、流水侵蚀、重力坍塌,逐渐形成形体陡峭、形态各异的丹霞地貌;黄河上游含沙量较小,又经水库沉淀后河水更加清澈;修建水库后形成较大水域,丹霞地貌和碧水黄河相映形成“丹山碧水”的景观。
(2)赞同。因为当前坎布拉丹霞地貌正处于壮年期,未来可能进入地势起伏较小的老年期;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会使该地持续抬升,外力作用持续剥蚀和填补,当外力侵蚀速率大于地壳抬升速率时,地表将逐渐夷平。
不赞同。因为坎布拉丹霞地貌被列为国家地质公园,有效的保护和管理,不会任其消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会使该地持续抬升,外力作用持续剥蚀和填补,当外力侵蚀速率小于地壳抬升速率时,丹霞地貌将继续侵蚀发育。
(3)是兵家必争之地,逐渐形成了普及射箭技艺的民族传统;地形起伏大,气候差异显著,动物种类多,猎物多;山地多,森林覆盖率高,制箭原料丰富;地形多样,适合开展狩猎、射箭比赛等多样活动,利于传承射箭文化。
【分析】本题以青海坎布拉国家地质森林公园为背景材料,涉及坎布拉国家地质森林公园的地质结构、传统文化等内容。链接书本选择性必修一地表形态的塑造、必修二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章节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以及实际运用能力。旨在培养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结合材料,伴随着青藏高原的持续隆升,尖扎逐步塑造出当前形体陡峭、形态各异的丹霞地貌(红色岩体)。结合所学知识,丹霞地貌的物质来源于湖盆时期流水沉积形成红色沉积岩层(主要由红色砂岩和砾岩构成,这些岩石富含铁质,氧化后呈现红色。)在内力作用下,高原逐渐隆起,地壳不断抬升,红色岩体裸露地表,形成高地,为侵蚀作用创造条件。在外力侵蚀作用下,逐渐形成形态各异的山体;而其中陡峭的沟壑,主要是构造运动产生得断裂和节理被水流侵蚀后形成的。结合右图信息,尖扎位于黄河的上游流域,含沙量较小;且黄河流经水电站后,泥沙被大量拦截,水流被进一步净化,更加清澈,流入水库后,形成“碧水”景观,与“丹山”相呼应。
(2)赞同说法:目前坎布拉地区的丹霞地貌处于成熟时期,且在持续接受外力的侵蚀。虽然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会使该地丹霞地貌持续抬升,但如果外力侵蚀的速度大于地壳抬升的速度,则未来该处的丹霞地貌会逐渐被夷为平地。不赞同说法:尖扎县已经建立了国家地质森林公园,该处的丹霞地貌已经被保护起来,经由人为的管理和保护后,丹霞地貌不会消失;同时,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会使该地的丹霞地貌持续抬升,且地理环境在短时间内难以发生较大改变,因此,该地的外力侵蚀速度远不及地壳抬升速度,因此丹霞地貌会一直存在。
(3)从历史角度看,这里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重要,为了战争和自卫需要,该地一直保留射箭运动;其次,尖扎县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区域内动物种类多,射箭作为狩猎重要技能,一直受到重视;结合右图来看,尖扎县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地地形提供了天然的射箭场地和训练环境,且当地制作箭矢的原材料充足,适合进行射箭等户外活动;同时,尖扎县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受外界文化冲击较少,传统习俗得以保留。
热点角度02 河流地貌
(2024·安徽·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美洲的卡西基亚雷河(以下简称“卡河”)是奥里诺科河(以下简称“奥河”)上游的一条汊河,经内格罗河流入亚马孙河(如图)。奥河在分汊口附近堆积有大量沉积物。自分汊口向下游方向,相比较而言,奥河河道宽而浅,卡河河道窄而深,卡河河床纵剖面坡度明显大于奥河。目前该分汊口上游约四分之一的来水流入到卡河,专家预测卡河未来将成为主要河道。
(1)说明分汊口处堆积体的形成过程。
(2)分析卡河未来可能成为主要河道的原因。
【思路详解】(1)堆积体的形成需要有泥沙来源以及泥沙能够沉积。由图文材料可推测,分汊口处奥河上游来水水量大,搬运能力强,携带大量的泥沙,为堆积体形成提供泥沙来源;在分汊口处受分水岭地形影响,水流受阻,速度减慢,其搬运的泥沙大量沉积,形成堆积体。
(2)由材料可知,卡河河道深而窄,河床纵剖面坡度大,分汊口上游约四分之一的来水流入卡河,由此可推测,卡河流速快,溯源侵蚀能力强,易袭夺奥河上游,成为主要河道;材料提到,分汊口处奥河下游河道宽而浅,可推测其水流速度较慢,泥沙容易沉积,泥沙沉积使得河床变高,分汊口堆积体也会不断变大,使得奥河河水向下游排水受阻,从而导致流入卡河的水量增加;综上分析,随着卡河水量变大,流水的下切侵蚀和侧蚀会变强,河道会加深变宽,从而成为主要河道。
【答案】(1)分汊口处奥河上游来水水量大,搬运能力强,携带大量的泥沙,在分汊口处受分水岭地形影响,水流速度减慢,泥沙沉积,形成堆积体。
(2)卡河河道深而窄,河床纵剖面坡度大,河流流速快,溯源侵蚀能力强,易袭夺奥河上游;分汊口处奥河下游河道宽而浅,水流速度较慢,泥沙沉积,河床变高,分汊口堆积体也会不断变大,使得奥河河水下泄受阻,从而导致流入卡河的水量增加;随着卡河水量变大,侵蚀能力变强,河道会加深变宽,成为主要河道。
河流地貌 地貌类型 形成过程
侵蚀地貌 “V”形谷(峡谷) 地壳上升、流水下切侵蚀而成
峡湾 冰川侵蚀形成谷地;气候变暖,冰川消退;海水入侵淹没谷地,形成峡湾
曲流(河曲) 地势平缓、河床由松散沉积物构成的平原上,河床平坦,沉积层厚;河流水流缓慢,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草场茂盛,草根固土作用强(稳定河岸)
曲峡 早期古平原地势平坦,水流缓慢,侧蚀作用强,形成曲流;后期地壳抬升,流水下切,形成曲流形态保留的峡谷
堆积地貌 堆积物 风化或流水侵蚀→搬运→堆积物(存在颗粒大小差异)
流速减缓 地形平缓、河道宽阔或弯曲、海水/湖水/河水顶托作用→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下降
沉积环境 地壳抬升/下降、地形条件、水域环境(海浪、洋流)→沉积环境(沉积空间),形成不同的地貌表现,如冲积扇(山口处)、沙洲(宽阔河床中)、河漫滩(中下游平原地区的河床中)、三角洲(河口) 、沙坝(河流入海口处受海水顶托而成)
1.(2025·四川·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雅鲁藏布江发源于青藏高原西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北麓,流域平均海拔4100m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河流之一。受历次地壳运动影响,河流纵剖面有多处坡度急剧变化。在急剧变化处,河水切割基岩,形成大规模跌水。其中,有世界著名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图1为该河仲巴-巴昔卡河段纵剖面图,图2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起点附近局部河段河道平面图。
(1)相较于甲地,简述乙地的河道平面形态及成因。
(2)指出仲巴—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起点沿程河道平面形态的分布特点。
(3)根据仲巴—巴昔卡河段纵剖面变化,分析所在地的地壳运动特征。
(4)分别指出甲、乙两地河水的主要利用方式。
【答案】(1)形态:与甲地相比,乙地河道更窄,无分汊。成因:乙地已进入大峡谷, 山高谷深,落差大,流速快,下切侵蚀作用强,侧蚀和侧向堆积弱,且受两岸地形阻 挡,难以分汊、展宽。
(2)宽谷和峡谷相间分布;以宽谷为主,宽谷段多分汊(多沙洲)。
(3)总体以抬升为主;宽谷段地壳抬升较快(幅度较大);峡谷段地壳抬升较慢(幅度较小); 地壳抬升速度(幅度)的空间差异大。
(4)甲:灌溉、生活供水。乙:水能开发、探险旅游。
【分析】本题以雅鲁藏布江相关图文资料为材料,设置4个小题,涉及河流地貌、流域的开发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读图可知,甲处河道较宽,且河流出现多个分汊,与甲地相比,乙地河道更窄,且无分汊。
成因:结合图中河流流向箭头和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起点位置可知,乙地已进入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左图显示进入大峡谷后,河流流经山高谷深的地区,落差大,流速快,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强,强烈的向下切割基岩,而侧蚀和侧向堆积弱,是河谷窄而深,加之受两岸高大的山地地形阻挡,河道难以分汊、展宽。
(2)读左图可知,仲巴-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起点段河流总体落差不大,但也有几处(倒三角形所示河段)坡度急剧变化、河流流速突然加快的地区,这些陡坎处流速较快,下蚀较强,形成峡谷;而其它河段落差较小,流速较慢,下蚀较弱,侧蚀较强,河流较宽,以宽谷为主,且由于流速较慢,利于泥沙堆积,宽谷段多沙洲,导致河流多分汊。
(3)左图显示仲巴-巴昔卡河段有多处坡度急剧变化,导致河流出现多处跌水,跌水处河流下蚀较强,说明该地总体以地壳抬升为主;仲巴-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起点河段宽谷较多,但该河段整体海拔较高,说明宽谷段地壳抬升较快(幅度较大);而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起点-巴昔卡河段以峡谷为主,但整体地势较低,因此峡谷段地壳抬升较慢(幅度较小),不同河段地壳抬升速度(幅度)的空间差异大。
(4)甲处河谷较宽,利于泥沙堆积,地形较为平坦,土壤较深厚肥沃,是人口和农业的集中分布区,甲地河水主要用于灌溉和生活供水。乙处河流流经高山峡谷,落差大,水流急,且风景秀丽,水能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河水的主要利用方式是水能开发、探险旅游。
2.(24-25高三上·甘肃白银·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阶地作为河流系统变迁保留下来的阶梯状地貌,记录了区域地貌演化中的构造抬升、气候变化、古水文等信息。下图为我国贵州高原绥阳盆地某河段河流阶地剖面示意图。
(1)说明该河段多级河流阶地的形成原因。
(2)判断该河段T2阶地堆积物形成时期河流流速的变化,并说明判断依据。
(3)推测甲处未出现沉积物的原因。
【答案】(1)地壳稳定期,河流以侧蚀、堆积为主,形成河漫滩;地壳上升期,河流下蚀作用增强,河谷加深,原来的河漫滩形成高出枯水位的阶地;地壳间歇性多次抬升,形成多级阶地。
(2)变化:初期流速较小,后增大,再减小。依据:T2阶地堆积物由下至上沉积颗粒由小变大、后又变小,可推知河流流速初期较小,后增大,再减小。
(3)甲处在沉积时期可能位于该河段凹岸,遭受侵蚀,没有形成沉积物;也有可能是历史时期曾经形成了沉积物,后来由于受到河流的侵蚀,沉积物消失了。
【分析】本题以贵州高原绥阳盆地某河段河流阶地剖面示意图为背景,设置3小题,涉及河流阶地及流水沉积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联系已学可知,河流阶地是地壳间歇抬升作用形成。地壳稳定期,河流流速缓,以侧蚀、堆积为主,河谷加宽,洪水期泥沙沉积形成河漫滩;地壳上升期,河流落差加大,流速加快,下蚀作用增强,河谷加深,河流水位相对下降,原来的河漫滩形成高出枯水位的阶地;经过多次地壳的间歇性抬升,形成多级阶地。
(2)读图,T2阶地垂直方向上的堆积物下层为砂泥质层,砂泥颗粒较小,说明河流流速较小;向上为砾石层,砾石颗粒较大,一般是河流流速较快时才能搬运到此处堆积,说明此时河流流速增大;上层为砂泥质层,砂泥颗粒较小,是河流流速减慢后堆积形成的,说明此时期河流流速减小。
(3)联系已学可知,可能是甲处位于河流侵蚀岸。河流在流动过程中,凹岸(侵蚀岸)受水流冲刷作用强,没有有沉积物堆积。 或者甲处曾经接受过沉积,但由于气候变化、水文等原因,又受到河流的侵蚀,沉积物侵蚀殆尽。
3.(2024·重庆九龙坡·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昆仑山北部那棱格勒河流域下游发育了第Ⅰ、 Ⅱ期洪积扇。
材料二:昆仑山地区岩浆岩含锂量较高,其北部的柴达木盆地属于封闭性断陷盆地,盆地中的鸭湖有丰富的锂资源。锂矿物质主要源自沿昆仑断裂带和第四纪火山活动区分布的热泉,被流水搬运至终端盐湖富集,后经蒸发浓缩,形成锂矿。
材料三:下图为那棱格勒河流域及其附近区域图。
(1)从物质来源、动力机制、沉积环境等角度,与冲积扇Ⅰ期相比,说明洪积扇Ⅱ的面积未来有扩大趋势的理由。
(2)列举鸭湖中锂矿在形成过程中所涉及的水循环环节。
(3)结合图文材料,分析板块构造运动对鸭湖锂矿形成的有利影响。
【答案】(1)第Ⅱ期冲积扇位于河流下游;地势较低平,流速较慢,利于泥沙堆积;第Ⅱ期有上游和来自第I期冲积扇的丰富的碎石、泥沙等碎屑物质,提供更多物质来源;有较宽的地形平台,利于沉积物堆积。
(2)地下径流、地表径流、蒸发。
(3)板块构造运动产生含锂热泉,提供锂源;形成凹陷洼地(盆地),提供锂富集空间;导致青藏高原隆升,引发干旱气候,利于蒸发浓缩,形成盐湖鲤矿。
【分析】本大题以那棱格勒河流域及其附近区域为材料,涉及流水沉积地貌、水循环、板块构造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读图可知,那棱格勒河干流自西南流向东北,第Ⅱ期冲积扇位于第I期下游;与第I期相比,第Ⅱ期冲积扇地势较低平,流速较慢,携带泥沙能力较差,利于泥沙堆积;第Ⅱ期有上游和来自第I期冲积扇的丰富的碎石、泥沙等碎屑物质,提供更多物质来源;上游侵蚀作用强,河水携带能力强,第Ⅱ期有上游和来自第I期冲积扇的丰富的碎石、泥沙等碎屑物质,提供更多物质来源;第Ⅱ期距离山脉较远,地形更开阔,有较宽的地形平台,利于沉积物堆积。
(2)锂矿物质主要源自沿昆仑断裂带和第四纪火山活动区分布的热泉,被那棱格勒河与地下水搬运至终端湖,湖水蒸发浓缩形成锂矿,故涉及地下径流、地表径流、蒸发。
(3)根据材料可知,锂矿物质主要源自沿昆仑断裂带和第四纪火山活动区分布的热泉,由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使岩层出现断裂,形成昆仑断裂带,同时岩浆活动频繁,第四纪火山活动区分布区热泉众多,且热泉富含锂元素;板块碰撞导致青藏高原隆升和柴达木盆地内部凹陷,地势的高差便利了富含锂元素泉水向柴达木盆地汇集;而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断印度洋水汽输入,柴达木盆地气候趋于干旱,注入湖泊的水量减少,同时湖水蒸发变得更加旺盛,含锂湖水不断蒸发浓缩后形成多成分共生锂矿资源。
热点角度03 海岸线的变化
(2024·福建·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西班牙南部部分地区的海浪分布。西班牙南部某地有甲乙两个海岸,R河从甲海岸注入地中海。2004年,当地政府在R河上游19km处修建了水坝。R河全段落差较大。为了抵御海岸侵蚀,当地政府实施了两个工程措施方案:①从乙海岸堆积引沙回甲海岸,②从水坝冲淤调沙。
(1)甲海岸靠近R河入海口,泥沙沉积量却比乙地少,试分析其原因。
(2)判断水坝运行前后,冬季甲海岸侵蚀情况的差别,并说明理由。
(3)从泥沙颗粒粗细的角度,谈谈方案②的效果优于方案①的原因。
【思路详解】(1)从图中浪高图可以看到,甲海岸“大浪”较多,浪高更大,整体侵蚀作用强,沉积作用弱;同时甲海岸形态更为平直,海水在此处难以大规模沉积,其沉积环境差;从图中来看,乙海岸“小浪”较多,浪高较小,沉积作用较强,乙海岸为海湾构造,此处海水流动性更慢,利于泥沙沉积。
(2)水坝建立后,水库可拦截泥沙,同时调节径流,使得下游泥沙搬运能力下降,运输至下游的泥沙减少;而甲处泥沙沉积减少,且海岸平直,径流减少,海水倒灌加强,故水坝运行后,甲海岸侵蚀作用加强。
(3)本题要求从泥沙颗粒粗细的角度回答问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处为海湾构造,海水流动性较差,海浪相对较小,故其泥沙颗粒较小,而甲处海岸平直,海浪作用强烈,侵蚀作用显著,颗粒较小的沉积物难以抵御侵蚀,故①方案效果不明显;水坝从上游冲淤调沙,可将上游地区的沉积物搬运至下游地区,由于是上游地区的沉积物,其沉积物颗粒相对较大,且大小颗粒都有沉积,冲淤调沙可搬运泥沙至河口附近,R河距离甲处近,其大小不同的沉积物易在甲处堆积,对海浪的侵蚀抵御效果比①方案更好。
【答案】(1)甲海岸浪高更大,侵蚀作用强,沉积作用弱;甲海岸平直,沉积环境差;乙海岸为海湾构造,利于泥沙沉积。
(2)水坝运行后,甲海岸侵蚀作用加强理由:水坝建立后,下游泥沙搬运能力下降;甲处泥沙沉积减少,海水倒灌加强,海岸侵蚀作用加强。
(3)乙处海浪较小,泥沙颗粒较小,而甲处海浪作用强烈,侵蚀作用显著,颗粒较小的沉积物难以抵御侵蚀,①方案效果不明显;水坝从上游冲淤调沙,其沉积物颗粒相对较大,且大小颗粒都有沉积,R河距离甲处近,其大小不同的沉积物易在甲处堆积,对海浪的侵蚀抵御效果比①方案更好。
海岸地貌 海进(海侵) 海退
海陆变迁 陆→滨海→浅海→深海 深海→浅海→滨海→陆
主要原因 ①构造运动:陆地下沉(海平面上升); ②气候变化: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③海浪侵蚀:入海河流挟带的泥沙减少、河口泥沙淤积减弱或者失去泥沙来源,海岸会被海浪侵蚀而向陆地方向推进 ①陆地上升(海平面下降); ②冰期时,陆上冰川不能回归海洋,海平面下降; ③入海河流挟带大量泥沙物质,在河口因地势平坦、海水顶托等作用,流速降低,大量泥沙淤积,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
沉积物 ①海进期间的海水由浅变深; ②陆相沉积(如砂砾岩)逐渐演变成海陆交互相沉积和海相沉积(如石灰岩); ③沉积物下粗上细(一般下部为砂砾岩,上部为石灰岩) ①海退期间的海水由深变浅; ②海相沉积逐渐演变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和陆相沉积; ③地层沉积物下细上粗(一般下部为石灰岩,上部为碎屑岩)
1.(2025·河南郑州·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威海湾位于山东半岛北部,在赵北咀和北山咀两岬角(岬角是指向海突出的夹角状的陆地)之间(下图)。威海湾水深6~9米,泥沙淤积量少,航道可常年通行。注入威海湾的河流有5条,都是间歇性小河。刘公岛位于威海湾湾口,岛上峰峦起伏,素有“东隅屏藩”和“不沉的战舰”之称。
(1)从泥沙来源角度,简析威海湾泥沙淤积量总体较少的原因。
(2)威海湾附近为典型“海湾—岬角”海岸(侵蚀海岸的一种),试从岩性角度分析该地岬与湾的各自形成原因。
(3)威海湾内海水存在季节性上升流现象。推测夏季湾内上升流主要出现位置,并简述其形成过程。
【答案】(1)注入威海湾的河流较少,且为间歇性小河,带入泥沙较少;威海湾较为封闭且刘公岛位于威海湾湾口,减少由外海(北黄海)输入湾内的泥沙量。
(2)原海岸线岩性不均,随着海水的侵蚀,坚硬的(断裂不发育的)岩石抵抗海水侵蚀的能力较强,被海蚀较少,保留较多,突出成为海岬;软弱的(断裂发育的)岩石抵抗海水侵蚀的能力较弱,被海水侵蚀较多,海岸线内凹成为海湾。
(3)威海湾南部(或南部沿岸地区)。过程:夏季,该海域盛行偏南风(东南季风);使得威海湾南部沿岸海水(向北)做离岸运动;南部沿岸海水的减少,导致底层海水上升补偿沿岸表层海水损失,形成上升流。
【分析】本题以威海湾相关概况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海岸地貌和洋流及成因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的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威海湾位于湿润和半湿润区的过渡地带,海湾泥沙主要来自陆地河流输入和外海海浪输入;而根据材料可知,注入威海湾的河流有5条,相对较少,都是间歇性小河,故携带泥沙较少;同时威海湾口有刘公岛阻挡,海湾相对封闭,减少了外海(北黄海)海浪输入的泥沙。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岬角是海岸被侵蚀后退残留部分,即没有被侵蚀后退的部分,体现出海岸地区的侵蚀速度差异,说明岩石硬度不均,坚硬或裂隙不发育的岩石抵抗海水侵蚀能力强,海岸后退慢,岩石保留较多;而松软或裂隙发育的岩石容易被海浪侵蚀后退,因此后退明显的位置海湾内凹,形成海湾,后退不明显的形成岬角,最后形成典型的“海湾—岬角”海岸。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上升流形成的地方海水均呈现离岸运动;夏季该海区盛行东南风,故而南部海岸的海水向北离岸运动,使得南部海岸表层海水减少,底层海水上升补偿表层缺少的海水,形成上升流,故上升流出现在威海湾南部(南部沿岸地区)。
2.(2024·山东威海·模拟预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芝罘岛(图1)位于山东省烟台市北部,是中国最大、最典型的陆连岛。陆连岛是由于海岸外的岛屿通过连岛沙坝与大陆相接而形成。图2示意芝罘岛连岛沙坝剖面。
(1)说明芝罘岛连岛沙坝东西两侧的差异。
(2)分析芝罘岛连岛沙坝东西两侧差异的形成原因。
(3)说明陆连岛沙坝的物质来源。
【答案】(1)东侧沙坝高度低,组成物质以砂和砾石为主,组成物质颗粒小;西侧沙坝高度高,组成物质以砾石为主,组成物质颗粒大。
(2)该海域为季风气候,冬季风势力强于夏季风,且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风力强;西侧海域海面宽阔,风浪作用强;西侧海水深,海浪搬运、堆积作用强。
(3)岛屿、沿海基岩受风力和海浪侵蚀作用形成,入海河流从陆地带来泥沙。
【分析】本大题以山东省烟台市北部的芝罘岛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海岸地貌成因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地理信息和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芝罘岛连岛沙坝东西两侧的差异应通过读图从高度、组成物质、颗粒大小等方面说明。读图可知,从高度来看,东侧沙坝高度略比西侧沙坝低,从组成物质和颗粒物大小来看,东侧以砂和砾石为主,组成物质颗粒小,颗粒最小的粉砂和泥分布面积较大,而西侧多砾石,组成物质颗粒较大,颗粒最小的粉砂和泥分布面积较小且分布离岸较远。
(2)芝罘岛连岛沙坝东西两侧差异的形成原因应结合上题结论从风浪大小角度进行分析。该海域为季风气候,当地偏西北的冬季风势力强于偏东南的夏季风,从山东半岛来看,与夏季东南风相比,冬季偏西北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风力强,风浪大,与沙坝东侧相比,沙坝西侧海域海面宽阔且海水较深,风浪作用强,风浪的搬运作用强,堆积的泥沙多且颗粒较大。
(3)陆连岛沙坝的物质来源应从本地和外地两方面进行分析说明。从本地来源来看,岛屿、沿海基岩受风力和海浪侵蚀作用强烈,通过破坏当地岩石而形成砾石、砂、细砂、粉砂、泥,成为沙坝的物质来源;从外地来源来看,入海河流从河流流域的陆地带来大量泥沙成为沙坝的物质来源。
3.(2024·广东韶关·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潮滩是潮汐作用下形成的细颗粒沉积物堆积体。福建闽江表现出明显的洪、枯季变化,其中洪季(3-8月)径流量约占全年的76%,输沙量约占全年的92%。近年来随着流域水库建设的不断增加,平均输沙量已经下降为原来的三分之一。闽江口外海面开阔,夏季以西南风为主,冬季以东北风为主,冬季风速大于夏季,潮滩由海堤向海主要分布有互花米草(四季常有)盐沼、海三棱草(春季发芽,夏季茂盛,冬季无植被)滩地、光滩等,潮间带不同滩面的沉积物类型、粒径大小、厚度都表现出显著的时空差异,左图示意潮滩不同观测点表层沉积物类型,右图示意潮间带不同位置冲淤变化过程(正值为淤积,负值为冲刷)。
(1)从沉积物类型、颗粒大小等方面,说出闽江口潮滩不同季节表层沉积物的差异。
(2)分析同一季节互花米草与海三棱草覆盖滩面冲淤差异的原因。
(3)不考虑地壳运动的影响,推测未来闽江口潮滩沉积物的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
【答案】(1)夏季(8月)沉积物以粉砂、黏土为主;冬季(2月)沉积物以砂、粉砂为主;夏季(8月)沉积物比冬季(2月)平均粒径小。
(2)夏季(6-8月)海三棱草覆盖滩面比互花米草覆盖滩面淤积强,夏季河流入海泥沙多,潮滩沉积物来源多;海三棱草植被茂密,弱流与消浪作用强,涨潮带来的泥沙被植被捕获并沉积,互花米草覆盖滩面距离海堤近,且夏季风较弱,波浪作用弱接受的沉积物少。
冬季(11-次年2月),海三棱草覆盖滩面比互花米草覆盖滩面冲刷强,冬季河流入海泥沙少,潮滩沉积物来源少,海三棱草覆盖区无植被,且冬季风势力强,波浪的冲刷作用强,该区域大量泥沙被冲刷,互花米草覆盖滩面距离海堤远,波浪作用弱,冲刷作用弱。
(3)潮滩沉积物厚度变薄,粒径增大。 闽江输沙量减少,潮滩沉积物来源减少,沉积作用减弱,因海浪的持续侵蚀,潮滩细颗粒沉积物被搬运向海输运,且冬季风较夏季风势力强,冬季侵蚀更显著,导致潮滩沉积物厚度变薄,粒径增大。
【分析】本题以潮滩不同观测点表层沉积物类型及潮间带不同位置冲淤变化过程为材料,涉及不同不同季节表层沉积物的差异、滩面冲淤差异的原因及潮滩沉积物的变化趋势及原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读左图示意潮滩不同观测点表层沉积物类型图可知,夏季(8月)沉积物粉砂、黏土占比大,以粉砂、黏土为主;冬季(2月)沉积物砂、粉砂占比大,以砂、粉砂为主;且夏季(8月)沉积物比冬季(2月)平均粒径小。
(2)读右图可知,夏季(6-8月)海三棱草和互花米草滩面冲淤值为正值,且海三棱草覆盖滩面比互花米草覆盖滩面值大,所以海三棱草覆盖滩面比互花米草覆盖滩面淤积强。夏季时,河流处于丰水期时,河流水量大,流速快,侵蚀能力强,挟带泥沙多,在入海口处沉积下来,潮滩沉积物来源多;海三棱草夏季植被茂密,对河流与海浪的削弱作用强,使得涨潮带来的泥沙受植被拦截并沉积下来,互花米草覆盖滩面距离海堤近,由于夏季风较弱,波浪作用弱,接受的沉积物少,潮滩沉积物来源少,淤积量小。冬季(11-次年2月),海三棱草和互花米草滩面冲淤值为负值,且海三棱草覆盖滩面比互花米草覆盖滩面值大,说明海三棱草覆盖滩面比互花米草覆盖滩面侵蚀强。根据材料“闽江口外海面开阔,夏季以西南风为主,冬季以东北风为主,冬季风速大于夏季”可知,冬季风力强于夏季,对海滩上的沉积物具有较强的侵蚀搬运能力,导致海滩上沉积物被侵蚀搬运走,形成冲刷现象;同时,由于冬季气温低,海三棱草死亡,无法保护海滩表面,使得海滩更容易受到风浪的侵蚀,从而加剧了冲刷的程度。互花米草四季都有生长,可以有效地固定海滩上的沉积物,减少风浪对其的侵蚀,因此冲刷作用弱。
(3)根据材料“近年来随着流域水库建设的不断增加,平均输沙量已经下降为原来的三分之一”可知,随着水库的修建,大量泥沙在库区沉积,使河流含沙量降低,到达入海口的泥沙减少,导致潮滩沉积物总量减少;同时,由于水库的调节作用,河流径流量趋于稳定,减少了洪水期间的泥沙输送,进一步降低了潮滩沉积物的数量;此外,水库蓄水后,水位上升,水流速度减缓,使得部分泥沙在河道内沉积,减少了进入海洋的泥沙量,最终导致潮滩沉积物总体变少。受海浪的持续侵蚀,潮滩细颗粒沉积物被海浪搬运向海洋输运,且由于“冬季风较夏季风势力强”,导致冬季侵蚀更显著,所以潮滩沉积物厚度变薄,粒径增大。
热点角度04 风沙地貌
(2023·全国甲卷·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风蚀粗化是风蚀导致地表松散层细颗粒物流失,粗颗粒物所占比例增加的现象。其过程如图左所示,某科研小组通过比较地表松散层表层和浅层的粗、细颗粒物含量。构建了风蚀粗化指数。该指数数值越大。说明表层比浅层粗颗粒物含量越高。图右显示青藏高原南部(针对风蚀)采样点粗化指数的分布。
(1)说明风蚀粗化过程中地表松散层风蚀强度的变化。
(2)指出下图所示区域风蚀粗化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解释其原因。
(3)分析耕作对风蚀和风蚀粗化指数的影响。
(4)提出下图所示区域因地制宜的风蚀防治措施。
【思路详解】(1)由材料“风蚀退化是风蚀导致地表松散层细颗粒物流失,粗颗粒物所占比例增加的现象”和“该指数数值越大。说明表层比浅层粗颗粒物含量越高”可知,随着风力侵蚀作用逐渐带走地表松散层的细小颗粒物,粗颗粒物增加,造成地表松散层表层和浅层的粗、细颗粒物含量差异变大,表层粗颗粒物含量不断变大,其风力启动速度变大,不易遭受风力侵蚀,故侵蚀强度逐渐减弱。
(2)根据图中粗化指数图例的反映,北部和西部圆圈较大,东部和南部圆圈较小,可得出区域风蚀粗化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为西部大,东部小,北部大,南部小。风力侵蚀深受大气环流(降水量)、地表植被和土壤性质的影响,故青藏高原的东部和南部能够受到一定夏季风深入的影响,降水量较多,植被较为茂密,且多为森林植被,由此造成风力侵蚀作用较弱,风蚀粗化程度较小;而高原内部受到湿润气流影响微弱,气候干旱,地表植被稀疏,受到风力侵蚀作用强烈,风蚀粗化程度较大。
(3)农田耕作形成耕作层,会破坏原来的土壤结构,使地表松散层细颗粒物增加,表层与浅层颗粒物结构趋向于统一。由此造成风力侵蚀作用增强,侵蚀深度增加,但是人为平整土地的行为造成耕作层表层和深层颗粒物较为均匀,表层和浅层粗颗粒物含量基本一致,风蚀粗化指数基本不变。
(4)青藏高原风力侵蚀作用增强首先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有关,重要的是人类活动的加剧,需要因地制宜防治风蚀。东部、南部人类活动以耕地和放牧为主,所以可以采取砾石覆盖、耕地留茬、免耕、限制放牧等措施保护地表,减轻风蚀;西部和北部主要是山区,人类活动较少,以粗颗粒物为主,地表砾石覆盖度高,使风蚀强度小,可以维持自然状态。
【答案】(1)早期细颗粒物所占比例大,地表松散层风蚀强;随着细颗粒物所占比例减少,粗颗粒物所占比例增加,地表松散层风蚀强度逐渐减弱。
(2)分布特征:西部大,东部小;北部大,南部小。原因:西部、北部风力强劲、植被覆盖度小。
(3)耕作使表层和浅层充分混合(表层细颗粒物增多),疏松,强风蚀季节植被覆盖度小,风蚀强度大;表层和浅层粗颗粒物含量基本一致,风蚀粗化指数基本不变。
(4)东部、南部:可因地制宜采用砾石覆盖、耕地留茬、免耕、限制放牧等措施,保护地表,减轻风蚀。西部、北部:地表砾石覆盖度高,风蚀强度小,可维持自然状态。
风沙地貌 表现 举例
影响侵蚀作用强弱的因素 地质条件 疏松、破碎(细小)、较软的岩石(或物质)易被风吹蚀。
气候条件 ①风速大、风频大,风力作用强; ②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强,可使侵蚀物(岩石、沙粒等)变得更细,而更易被风吹蚀; ③侵蚀物含水量大小,如湿度大的泥土和沙粒,黏性好,不易被风吹蚀。
植被条件 植被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降低风速,起保护作用。植被稀少,风蚀作用强。
人类活动 人们通过改变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来影响风蚀作用的强弱。如植树与毁林;过垦与退耕等。
风蚀地貌 雅丹地貌 在极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涸而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鲫形垄脊和宽浅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面成为雅丹地貌。
风蚀蘑菇 多变的风向;上下岩层的硬度差异。
风蚀垄脊 沉积物裂开;定向风。
风蚀城堡 沉积物裂开;变向风。
沙丘 思维流程 沙丘→沙丘类型(新月形沙丘、纵向沙垄和金字塔沙丘、蜂窝状沙丘等;静止沙丘、流动沙丘)→形成条件(沙源、风力强弱变化)→风沙危害→治理措施。
形成条件 沙源丰富稳定→搬运动力(风)强→沙质颗粒物迁移→搬运能力减弱→沙质颗粒物堆积。
1.(2025·辽宁沈阳·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阿图什天门大峡谷位于天山西南麓塔里木盆地西缘,是世界有名的探险圣地。该地年降水量为250mm,春季多十级以上西北风。某年暑假,地理研学小组对大峡谷进行了研学考察,自东北向西南徒步进入峡谷,山谷中植被稀少,底部到处是大小不一的碎石,山谷两侧的岩壁上布满砂泥岩和砾石,经常看到警示语“小心落石”。天门位于海拔3000米左右的山上,抬头仰望犹如巨大的相框,是世界上最高的天然石拱门(图1)。天门两侧的岩壁上与山谷中好多岩壁一样,都排列着密密麻麻的孔洞,山谷东侧岩壁的孔洞多于西侧,山腰较山顶和山脚密集(图2)。
(1)分析山谷中岩壁上的孔洞分布产生差异的原因。
(2)根据山谷两侧岩壁的物质组成推测该地区古地理环境特征。
(3)推断在外力作用下阿图什天门未来的演化。
【答案】(1)该地春季多西北大风,东侧岩壁为迎风坡受风力侵蚀作用强;东侧岩壁较西侧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更强,因此东侧岩壁的孔洞较多;山腰和山顶遮挡物较少,较山脚处风速大,风的携沙能力有限,山腰附近风速大目携带沙粒物质最多,风对岩壁的磨蚀作用最强,因此岩壁孔洞山腰较山顶和山脚密集。
(2)该地的岩壁多由砂泥岩和砾石组成,该类岩石属于沉积岩,此类岩石多在河湖环境沉积形成;可推测该地古地理环境为气候湿润、地势低平、河湖众多。
(3)受风化、风力和流水的侵蚀,天门附近的岩壁上孔洞会逐渐增多,岩壁变薄;受重力作用砾石脱落或出现局部崩塌,“天门”变大;在长期风化、侵蚀作用下,“天门”顶部完全崩塌形成两个孤立的岩壁;最终岩壁持续被侵蚀,地势趋于平缓。
【分析】本题以阿图什天门大峡谷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外力作用、岩石类型、地理环境整体性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阅读图文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地理综合思维的素养。
【详解】(1)材料提及“东侧岩壁的孔洞多于西侧”。阿图什天门大峡谷位于天山西南麓塔里木盆地西缘,春季多十级以上西北风,强大的西北风不断吹蚀东侧岩壁,东侧为迎风坡受风力侵蚀作用强;东北向西南徒步进入峡谷,说明峡谷呈东北-西南走向,故东侧岩壁受到阳光照射更多,较西侧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更强,因此东侧岩壁的孔洞较多;“山腰较山顶和山脚密集”,山腰和山顶植被及遮挡物更少,摩擦力小,较山脚处风速大,导致风的携沙能力有限,山腰附近不仅风速大且携带沙粒物质较多,山顶地区风力也较大,导致风对岩壁的磨蚀作用强,因此岩壁孔洞山腰较山顶和山脚密集。
(2)材料提及“山谷两侧的岩壁上布满砂泥岩和砾石”,该地的岩壁多由砂泥岩和砾石组成,该类岩石属于沉积岩,往往河床湖床里有砂泥岩和砾石,故此类岩石大多在河湖环境沉积形成;现在该地气候干旱,但有河湖沉积物,说明该地古地理环境为气候湿润,地势低平,河湖众多,有大量河湖沉积物质堆积。
(3)阿图什天门大峡谷位于天山西南麓塔里木盆地西缘,春季多十级以上西北风,且此处气候干旱,易受风化、风力作用影响,加之该地位于天山南麓,冰川融水形成河流,还受流水的侵蚀,外力作用导致天门附近的岩壁上孔洞会逐渐增多,岩壁变薄;孔洞变大,导致岩壁受重力作用砾石脱落或出现局部崩塌,“天门”可能变大;在可预计的发展中,气候环境长期不变,故在长期风化、侵蚀作用下,“天门”顶部可能完全崩塌,形成两个孤立的岩壁;在之后的侵蚀里,最终岩壁持续被侵蚀,地势趋于平缓。
2.(2024·内蒙古呼伦贝尔·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内蒙古段的南岸分布着十条相邻并行的山洪沟,这些山洪沟的上游是黄土丘陵沟壑区,中游有库布齐沙漠横贯东西,下游为冲积平原。此区域因处于自然环境的过渡地带,不同季节分别受到强烈的风力和流水作用。山洪沟内泥沙丰富,雨季产生的高含沙洪水对其下游地区和黄河干流产生了严重危害。下图为黄河内蒙古段南岸水系图。
(1)本区域内库布齐沙漠自西向东由流动沙漠逐步演变为半固定沙漠,请解释原因。
(2)分析山洪沟内泥沙在冬春季、夏秋季运移到此的过程。
(3)指出山洪沟高含沙洪水对黄河干流的的危害。
【答案】(1)由西向东降水增多,沙土含水率上升,不易起沙;植被覆盖率上升,防风固沙作用加强;受地形阻挡和距风源距离增加,风力减弱,沙丘移动速度减慢。
(2)冬春季节多大风天气,大风将上游丘陵沟壑区的黄土和中游沙漠的沙尘吹送到山洪沟内堆积;夏秋季节暴雨多发,侵蚀作用强,地表径流将上游丘陵沟壑区的黄土搬运到山洪沟内沉积。
(3)堵塞黄河干流,使河道变窄;泥沙淤积,抬升河床;排洪、排凌能力下降,造成洪灾和凌灾。
【分析】本题以黄河内蒙古段的山洪沟为背景材料,涉及山洪沟所处的地理环境、形成原因、产生的危害等内容。链接书本选择性必修二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章节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以及实际运用能力。旨在培养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结合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东部地区受海洋水汽影响更为明显,因而库布齐沙漠自西向东降水增多,沙土含水率上升,在风力作用下,沙粒自身重力增加,对启动速度要求提高,不易起沙;且随着沙土含水率上升,区域内植被数量有所提高,植被覆盖率随之上升,植被的防风固沙作用显现;山洪沟之间地形崎岖,加之植被覆盖的影响,都会使风速降低,随着距离风源地的距离越来越远,风力变弱,侵蚀搬运能力下降,沙丘移动速度减慢。
(2)冬春季节,此区域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因处于自然环境的过渡地带,且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近,冬春季节多受风力作用较明显。结合材料,山洪沟的上游是黄土丘陵沟壑区,中游有库布齐沙漠横贯东西,在大风作用下,上游黄土沟壑区和中游沙漠的沙土被吹入沟内沉积。夏秋季节时,区域内降水较为集中,暴雨较多,侵蚀作用强。黄土沟壑区的沉积物因其组成物质的特殊性,遇风成沙,遇水成泥。雨水形成地表径流,从上游黄土沟壑区带来泥沙流入沟内。
(3)图片信息反映,山洪沟自源头经中部沙漠地带注入黄河时,会携带大量泥沙,这些泥沙注入黄河时,虽然有一部分被水流带走,但随着注入量的增大,堆积作用逐渐明显,会造成干流河道逐渐变窄,水流通过性变差;泥沙会造成黄河干流河床被逐渐抬高,造成河床高于两岸地势的局面,可能形成地上悬河,影响两岸安全;河床抬高、河道淤塞变窄,使得黄河干流的排洪和排凌能力受到较大影响,春季凌汛期和夏季雨季时容易因排水不畅造成溃堤,造成洪灾和凌灾。
热点角度05 地形对交通的影响
1.(2023·湖北·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四川绵(竹)茂(县)公路属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于2009年9月9日正式动工,2022年12月27日建成通车。公路起于绵竹市汉旺镇,沿绵远河上行,与茂北公路相接,全长56公里。沿线穿越龙门山4条断裂带,岩石破碎,暴雨多发,地质灾害频繁,河道演变剧烈,水文条件复杂,给项目选线、设计和施工建设带来严重影响。图左示意绵茂公路位置,图右示意绵茂公路局部景观。
(1)分析震后绵茂公路沿线河床发生的变化及形成原因。
(2)绵茂公路不可避免地要穿越大熊猫国家公园,工程该如何协调建设与保护的关系?请谈谈你的看法。
(3)该工程攻克了一系列世界级难题,创造了又一个中国奇迹,被新华社评为2021年度“大国工程”。假设你是评委,请你给出推荐理由。
【答案】(1)变化:河床下切,坡度更陡,危岩峭壁增加;多堰塞湖,宽窄交替。原因:地震导致山体岩石破碎,抗蚀能力减弱,流水侵蚀增强;诱发滑坡、泥石流堵河,形成堰塞湖,局部水位上升,河面展宽,宽窄交替。
(2)协同多部门,建立有序的管理机制,统筹交通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规划路径时尽量以桥梁、隧道代路,减少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分割;施工期间减少破坏林地、渣土堆放,控制施工时间和范围;运行时加强巡护,控制车速,在大熊猫活动期间可以局部封路。
(3)攻克了若干设计、工程与运维技术难题;实现了交通建设与生态保护的统筹;为生态脆弱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提供中国经验;通过保护“国宝”熊猫,展示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体现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分析】本题以四川绵茂公路震后恢复重建为背景材料,涉及到河流地貌的变化、交通线路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等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变化及原因:汶川地震震级高破坏性强,地壳运动强烈,地震导致山体岩石破碎,抗蚀能力减弱,流水侵蚀增强,导致河床下切可能增强,河岸坡度变陡,危岩峭壁增加;由于地震导致的滑坡、泥石流增多,滑坡、泥石流导致堰塞湖增多,局部河段水位上升,河面变宽,河道宽窄交替变化。
(2)协同林业等多部门,建立有序、有效的管理机制,统筹交通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规划交通线路时尽量减少影响生态环境,以桥梁、隧道代路,减少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分割、干扰;施工期间减少破坏林地、渣土堆放,减少破会大熊猫的生活环境,严格控制施工时间和施工范围;交通线路运行时,要加强巡护,控制车速,及时监测交通线路运行对大熊猫生活的影响;在大熊猫活动期间可以局部区域封路,停止施工,减少对大熊猫生活活动的影响。
(3)由材料可知沿线穿越龙门山4条断裂带,岩石破碎,暴雨多发,地质灾害频繁,河道演变剧烈,水文条件复杂,给项目选线、设计和施工建设带来严重影响,该工程攻克了若干设计、工程与运行、维护技术上的难题;沿线通过大熊猫国家公园,实现了交通建设与生态保护的统筹;线路成功的建设,为生态脆弱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提供中国经验;通过保护“国宝”熊猫,展示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体现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体现了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
地形对交通的影响 表现 举例
地形对交通的影响 交通运输线的走向与形状 丘陵、山地交通运输线一般分布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形态上一般呈“之”字形,平原地区交通运输线呈网状分布。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山区交通运输方式多以公路为主(原因:修建成本低,难度小;较安全;灵活性强,便于深入山区),而后才是铁路。
交通运输建设成本 一般而言,平原地区交通运输建设成本低于山区。
交通运输网密度 山区交通网密度小,平原地区密度大。
位于大地形单元连通处易形成交通要道 如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交通联系几乎都要经过河西走廊;大型山脉的垭口也易形成交通要道
1.(2025·全国·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湄公河(在我国境内叫澜沧江)发源于我国青藏高原,干流全长约4900千米,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并从越南胡志明市流入南海。柬埔寨中部和南部为平原,德崇扶南运河是一条连接柬埔寨白马省海港和金边港的运河,横跨4个省份,全长约180千米,覆盖人口约160万人。德崇扶南运河项目是柬埔寨的国家级战略项目,预计耗资17亿美元。2024年8月,德崇扶南运河开工建设,该项目由我国企业承建。下图为德崇扶南运河位置示意图。
(1)简述德崇扶南运河项目选线的优点。
【答案】(1)利用天然河道,缩短了运河开凿长度;途经地区地形平坦,地质条件稳定;覆盖地区广,受益人口多。
【详解】(1)从线路覆盖地区、运河开凿的长度以及沿线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工程建设的有利影响等方面分析即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德崇扶南运河利用了天然河道,能够减少运河需要开凿的长度,减少工程量;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德崇扶南运河经过地区以平原地形为主,地形平坦,地质条件稳定,有利于运河的开凿和运行;沿线地区人口稠密,能够服务更多的人口等。
2.(2024·河北·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8月,中国援建柬埔寨的德崇富南运河项目正式启动。该运河横跨柬埔寨四个省份,连接洞里萨湖、洞里巴萨克河、湄公河。该运河主体工程部分包括3座运河交通导航站,11座跨河桥梁,双向航道能够确保载重达3000吨的船只同时通过,直接沟通了湄公河和泰国湾。该运河建成后,将成为柬埔寨首条从首都通往沿海的航道。下图为德崇富南运河布局示意图。
(1)指出德崇富南运河选线工程量较小的原因。
【答案】(1)地势起伏较小;利用现有河谷;分水岭段开挖距离短。
【详解】(1)运河选线工程量较小的原因主要考虑地势起伏、线路长短等方面。德崇富南运河经过地区利用现有河谷,地形平坦、起伏较小,经过部分分水岭地段距离较短,使得运河选线工程量较小。
3.(2024·浙江·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泛亚铁路是连接我国和东南亚国家的高铁线路,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运行时速170—200千米/小时,兼顾客货两用,由东线、西线、中线三条线路组成。
材料二:近年来,澜沧江—湄公河内河航线开发日益增强,2024年8月,柬埔寨政府正式宣布扶南运河动工。该工程由中国企业出资,全程约180公里,预计耗资17亿美元。扶南运河的开通增加了湄公河的入海通道。
(1)与我国高铁相比,分析泛亚铁路运行速度相对较慢的原因。
【答案】(1)所经地区多为山区,地形复杂,河网密布,多沼泽、湿地和原始森林,客货两用高铁,专业性差,提速慢。
【详解】(1)高铁具有速度快的优点,其运输效率比较高,泛亚铁路是连接我国和东南亚国家的高铁线路,但是读图可知泛亚高铁的主体部分位于中南半岛之上,沿途地区山河相间,南北纵列分布,地形复杂,且多沼泽、湿地和原始森林,影响高铁的时速,另外泛亚铁路是客货两用,专业性差,速度慢。
1.(2025·河北石家庄·模拟预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藏高原复合侵蚀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于雅鲁藏布江中游高寒山地沟谷地带、藏北高原和三江源地区。这里地势高峻,气候恶劣,植被稀疏,土壤贫瘠并具有明显的复合侵蚀现象,是我国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之一。生态系统类型复杂多样,主要有高原冰川—雪线—冻原生态系统、高山灌丛化草地生态系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和高山沟谷区河流湿地生态系统等。如图示意青藏高原复合侵蚀生态脆弱区大致位置。
(1)分析青藏高原复合侵蚀生态脆弱区的主要侵蚀类型。
【答案】(1)主导侵蚀类型是冻融侵蚀,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冻结期较长,反复的冻融循环导致地表物质破碎解体;松散表土易被风力搬运 和流水搬运,产生风力侵蚀和流水侵蚀。
【详解】(1)青藏高原复合侵蚀主要涉及冻融侵蚀、风力侵蚀、流水侵蚀,三种侵蚀对于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区影响极大,但主导侵蚀类型是冻融侵蚀,这是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冻结期较长,反复的冻融循环导致地表物质破碎解体。地表物质加速破碎解体,导致地表土壤加速松散,这有利于被风力搬运 和流水搬运,产生的风力侵蚀和流水侵蚀进一步对土壤侵蚀。
2.(2025·广东深圳·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低纬度山地的冰川发育受气温、降水影响,但主要取决于山地构造抬升运动的时间和速度。第三纪末,横断山区曾是海拔高度相差不大的广大夷平面(由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陆地平面)。第四纪早更新世后,横断山区构造抬升差异明显,原本统一的夷平面分割成了高度差异显著的构造分区。随着海拔升高,一些断块山地开始发育冰川。调查发现,晚更新世时期全球气温整体下降,但横断山区中部山地雪线海拔升高。下图示意横断山区中部区域位置,下表示意梅里雪山、白马雪山出现冰川作用的时间。
地质时期/山峰 早更新世 中更新世 晚更新世
梅里雪山 无 有 有
白马雪山 无 无 有
(1)与白马雪山比,推测早更新世到中更新世时期梅里雪山所在区域构造抬升运动的特点,并说明依据。
(2)有人认为晚更新世时期该区域西南季风减弱,请依据材料为该观点提供论据。
【答案】(1)特点;梅里雪山构造抬升时间早或抬升速度快。
依据:梅里雪山与白马雪山曾经位于高度相差不大的同一夷平面;梅里雪山冰川作用出现的时间早,说明梅里雪山达到雪线以上高度的时间早,即构造抬升时间早或抬升速度快。
(2)晚更新世期间全球气温整体下降,山地雪线高度应该降低,但该区域山地雪线海拔升高,说明西南季风变弱,降水减少。
【分析】本题以横断山区基本概况和梅里雪山、白马雪山出现冰川作用的时间为材料,涉及地壳运动、季风环流和雪线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分析地理事物因果关系、语言的组织与表达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等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表格可知,早更新世到中更新世时期梅里雪山有冰川出现,白马雪山无;根据材料“低纬度山地的冰川发育受气温、降水影响”可知,梅里雪山比白马雪山气温变得更低的时间早;而两山曾海拔高度差异不大,早更新世后,该地区构造抬升差异明显,说明梅里雪山构造抬升时间早(或更快),所以山体到达雪线高度的时间早,所以出现冰川的时间早。
(2)根据材料“ 晚更新世时期全球气温整体下降,但横断山区中部山地雪线海拔升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全球气温下降,山地雪线应该下降,但该地却出现上升,结合材料“低纬度山地的冰川发育受气温、降水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降水增多雪线下降,降水减少雪线升高,所以该山地降水减少;该地受西南季风影响,西南风为该地输送水汽,西南风减弱带来水汽减少,导致该地降水减少。
3.(24-25高三上·山东济南·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水下扇是断陷湖泊中一种重要沉积地貌,类型多样。水下扇一般完全位于水下,主要分布于相对水体较深区域,其沉积物源分为陆域物源与水域物源两大类型。图示意我国某地水下扇及附近区域图。
(1)指出形成水下扇的主要地质构造类型及地壳运动方向。
(2)与甲水下扇相比,指出乙水下扇沉积物的物源和厚度特点,并说明理由。
(3)结合材料,从发育过程角度,尝试定义“水下扇”。
【答案】(1)地质构造类型:断层;地壳运动方向:水域地壳相对下降,陆域地壳相对上升。
(2)与甲相比,乙水下扇物源既有陆域物源也有水域物源,厚度较小。
理由:与甲相比,乙水下扇远离湖岸且沉积区域高差小。
(3)水下扇是指发育于断陷陡坡凹陷带的深水中,邻近的陆域物源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堆积形成的扇状堆积体,或陆域物源和水域物源通过重力流水道二次搬运后堆积而形成的扇状堆积体。
【分析】本大题以水下扇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壳运动、河流堆积地貌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能力,体现综合思维素养。
【详解】(1)地质构造类型:图中显示存在明显的断裂面,两侧地壳有明显的错动和位移,所以形成水下扇的主要地质构造类型是断层。 地壳运动方向:由于水下扇分布于相对水体较深区域,说明水域部分的地壳是相对下降的,才会形成水深区域来接受沉积物堆积;而陆域部分相对水域表现为上升,这样才会使陆域物质能向水域搬运沉积,所以地壳运动方向是水域地壳相对下降,陆域地壳相对上升。
(2)物源特点:甲水下扇更靠近湖岸,主要物源是陆域物源;乙水下扇远离湖岸,除了可能有部分陆域物源经过较长距离搬运到达外,还会有水域中的一些物质作为物源,所以乙水下扇物源既有陆域物源也有水域物源。厚度特点及理由:从图中可以看出乙水下扇沉积区域相对甲来说高差小,地势较为平缓,水流搬运能力相对较弱,携带的沉积物相对较少,且远离物源区,在搬运过程中沉积物不断沉积,到达乙处时剩余的沉积物较少,所以乙水下扇厚度较小。
(3)从发育位置看,水下扇形成于断陷陡坡凹陷带的深水中,这是其特定的形成环境。从物源角度,有邻近的陆域物源,这些物源在重力作用下会快速向水域堆积形成扇状堆积体;同时也存在陆域物源和水域物源通过重力流水道进行二次搬运后再堆积形成扇状堆积体的情况,这两种情况涵盖了水下扇形成的主要物源及搬运堆积过程。
4.(2024·江西景德镇·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盐风化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风化现象。在基岩海岸,位于海面附近的一些巨型岩石漂砾经常遭受海水的拍打,海水会沿着岩石风化表层的微裂隙向周围渗透。被海水直接拍打的岩石一侧,表面的海水大多数会被后续的海浪冲走,而岩体的另一侧,海水附着在岩石上被蒸发,残留的盐类就会在裂缝里结晶,晶体体积膨胀,挤压裂缝,从而导致岩石表层逐渐松动而脱落。脱落后形成的新表面,为进一步的盐风化提供新的微裂隙条件,久而久之就形成大型风化穴。下图为青岛崂山海岸花岗岩漂砾盐风化穴景观。我国西北干旱区也有丰富的盐风化穴景观。
(1)盐风化穴和海蚀穴从形态上比较难以区分,试据材料说出一种辨别方法,并分别做出解释。
(2)分析西北干旱区沉积岩容易形成盐风化穴的自然条件。
(3)简述盐风化现象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答案】(1)可以从分布的部位辨别。盐风化穴多位于背向大海的一侧。背向大海的一侧受海浪侵蚀作用弱,但是比较干燥,海水易被蒸发,盐类容易结晶,从而形成盐风化穴。海蚀穴多位于面向大海的一侧。面向大海的一侧受海浪冲洗,难以形成盐风化穴,但海浪侵蚀作用强。容易形成海蚀地貌。
(2)西北干旱区地表盐分高,降水、雾气、扬尘都会携带盐分;西北地区沉积岩表层裂隙和空隙丰富,遇到降水后能渗透较多的含盐水分;西北地区晴天多,大风天气多,空气干燥,水分更容易蒸发;西北地区沉积岩更加疏松,更容易被盐结晶体膨胀而破坏。
(3)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破坏自然景观;破坏人类建筑;破坏文物古迹。
【分析】本题以我国不同地区盐风化穴景观为背景,考查盐风化作用和海蚀作用区别、盐风化穴的形成条件及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盐风化穴和海蚀穴可以从分布的部位辨别。盐风化穴多位于背向大海的一侧,背向大海的一侧受海浪侵蚀作用弱,岩石较为干燥,海水易被蒸发,盐类容易析出结晶,结晶使得岩石不断的崩解,从而形成盐风化穴;海蚀穴多位于面向大海的一侧,面向大海的一侧受海浪冲刷,海浪侵蚀作用强,难以形成盐风化穴,容易形成海蚀穴、海蚀柱、海蚀拱桥等海蚀地貌。
(2)西北干旱区降水较少,蒸发旺盛,蒸发返盐导致地表盐分高,降水、雾气、扬尘都会携带盐分;西北地区沉积岩表层裂隙和空隙丰富,遇到降水后能渗透较多的含盐水分,使裂隙水不断积累;西北地区晴天多,大风天气多,空气干燥,水分更容易蒸发,存在于岩层中的含盐分的裂隙水也容易蒸发;含盐裂隙水蒸发后,盐分析出,使得西北地区沉积岩更加疏松,更容易被盐结晶体膨胀而破坏。
(3)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如盐风化穴;盐风化会腐蚀岩体,破坏原有的自然景观;腐蚀建筑物,破坏人类建筑;对文物造成盐风化,破坏文物古迹。
5.(2025·河南·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土是一种风成土状堆积物。广武山(位置见图)地处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过渡带,毗邻黄河,黄土堆积厚100多米。研究发现,受断层抬升和第四纪黄河切穿三门峡东流入海共同影响,广武山黄土快速堆积,物源主要为黄河冲积物。广武山地区发现了丰富的考古文化遗址。
(1)说明广武山黄土物源与黄河切穿三门峡东流的关系。
(2)断层是广武山黄土沉积的重要条件,请作出合理的解释。
(3)广武山北坡地势陡峻,试分析原因。
(4)简述广武山有利于新石器时期人类生产生活的自然条件。
【答案】(1)黄河切穿对黄土物源:黄河流程延长,径流量加大,含沙量加大,冲积物增加,(枯水期)水位下降时为风沙活动提供更多物源;黄河切穿三门峡,峡谷陡峭,在重力崩塌,流水侵蚀等作用下提供碎屑物质,为黄土提供物源。 黄土物源对黄河切穿:河谷中更多物质被(风力)搬运,利于黄河切穿三门峡。
(2)断层地表破碎,为风力侵蚀补充物源; 黄河南岸断裂抬升,导致(偏北风) 风速下降,风力搬运能力减弱,利于风力沉积;断块山的顶部较为平坦,为黄土堆积提供空间。
(3)受断层影响,南侧断裂抬升,北侧断裂下沉;黄河束窄,流速较快,流水下切侵蚀较强;断崖的重力崩塌加大了坡度。
(4)临近黄河,具有水源;地势较高,不易受黄河水患影响;黄土堆积体地势平缓,发展空间较大;黄土土质疏松,易于耕作;阻挡南下冬季风,局部小气候更温暖;易守难攻,提供防御屏障。
【分析】本题以广武山地区黄土堆积物为背景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流水侵蚀作用、黄土沉积条件、断层影响、聚落影响因素等相关内容,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及描述与阐释地理基本规律、原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及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首先先分析黄河切穿对黄土物源的影响。材料提及在第四纪黄河切穿三门峡向东流入海,使得黄河的流程进一步的延长,黄河径流量有所增大,搬运能力有所上升,含沙量有所增加,整体冲积物增大,在黄河枯水期,水位下降时,大量沉积泥沙裸露,为风沙活动提供了物源基础。黄河切穿三门峡后,河流下切作用显著,峡谷呈现陡峭状态,使得峡谷两侧更容易发生重力崩塌,在流水的侵蚀作用下,不断的将两侧崩塌的侵蚀物搬运到下游地区,为下游提供了更多的碎屑物质,为黄土提供了更多的物源。而黄土物源对黄河切穿的影响主要体现的是,河谷当中沉积的更多物质在风力的作用下被搬运,风力侵蚀作用增强,利于黄河切穿三门峡。
(2)材料提及受断层抬升和第四纪黄河切穿的影响,广武山黄土快速堆积可知,受断层影响,整体地表较为破碎,为风力侵蚀提供更多的物质基础,风力搬运的物源有所增加。从图来看,整体断层呈现的是黄河南岸断裂抬升,这会拦截偏北风,导致风速下降,风力搬运能力下降,更加利于风力沉积;而断块山整体顶部相对较为平坦,这也为黄土的堆积提供了空间基础。
(3)材料提及该地受断层影响较为显著,从图中来看,南侧受断层影响断裂抬升,北侧整体断裂下沉,这使得黄河河道有所变窄,受束窄的影响流速进一步加快,流水的下切侵蚀作用加强。使得河谷陡峭度明显上升,而断崖受重力崩塌的影响也进一步加大了两侧的坡度。
(4)从广武山的位置来看,该地临近黄河,便于取水;广武山整体地势较高,不容易受到黄河水患的影响;广武山整体受黄土堆积较为显著,其地势上部较为平坦,便于聚落的发展,其发展空间更大;黄土为堆积地貌产生,整体土质疏松也便于农耕。广武山其北部南下冬季风较多,广武山可有效阻挡南下的冬季风,使得局部的小气候变得更加温暖,利于人类生存。聚落位于高地,从人类生存角度出发,该地易守难攻,也为生存提供了安全防御基础。
6.(2024·湖南株洲·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堰塞是指滑坡、冰碛和火山熔岩等物质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随后堰塞湖溃决直至消亡的过程。河流纵剖面在均衡的条件下整体呈现为相对平滑的下凹曲线形态,一旦发生堰塞,平衡被打破则易形成相对原河床异常凸出部位即裂点。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的平坦高原面完整性与堰塞裂点有关。图a为堰塞作用示意图。图b为堰塞坝溃决前后河流纵剖面变化示意图。
(1)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说出影响河流纵剖面形态的因素。
(2)堰塞会发育河流裂点,描述该类河流裂点的形成及演变过程。
(3)根据堰塞作用对河流纵剖面影响的原理,解释青藏高原边缘河流众多,却没有破坏相对平坦的高原面的原因。
【答案】(1)内力作用:构造运动/地壳抬升。外力作用:河道基岩岩性、流水侵蚀与沉积、局地气候。
(2)地壳抬升与河流下切平衡形成均衡河道纵剖面;堰塞发生,打破均衡状态形成堰塞湖,上游落差减少,河床淤积加剧,河床相对原来向上凸出,形成裂点;堰塞溃决后下游侵蚀加剧,裂点形成后会向上游移动,高度变低,随时间推移达到平衡状态。
(3)青藏高原边缘发育的峡谷分布大量的堰塞坝形成河流裂点,保护上游河道基岩不受切割影响,延缓了溯源侵蚀,所以没有破坏高原相对平坦的地表形态。
【分析】本题以堰塞为背景材料,涉及堰塞的形成原因、过程、堰塞与平坦高原面完整性的关系等内容。与书本多个知识点相链接,包括内外力作用及其表现形式、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等。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综合性理解和应用能力,旨在培养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河流纵剖面的形态受内外力的综合影响。内力作用为地壳运动,外力作用为侵蚀和堆积。地壳运动决定河流纵剖面的相对高度;河道基岩的岩性与侵蚀程度有关,岩石越坚硬,侵蚀程度相对较轻;局地气候影响降水量,从而影响侵蚀和堆积程度,降水量越丰富,河流水量充足,侵蚀作用更强,水流搬运作用强,将物质挟带到更远的地方堆积。河流纵剖面的下凹曲线形态是由于内力(地壳抬升)和外力(下切侵蚀)达到相对平衡时所形成的。
(2)结合材料可知,裂点是由于河道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后形成的。在裂点形成之前,河道保持均衡状态,即影响河道发育的内力和外力作用相互平衡,呈下凹曲线状态。而当堰塞发生后,内力与外力的平衡被打破,此时上游地区由于排水不畅逐渐发生堆积,河床底部物质逐渐增多,河床被迫抬高;此时堰塞体河坝由于受到过量的堆积物影响,裂点形成。当堰塞河坝溃决后,向下游流动的水流迅速增多,造成下游地区侵蚀作用加剧,受溯源侵蚀作用影响,裂点开始向上游地区移动。此时由于堰塞不复存在,河道流量恢复,大量堆积物随水流流走,裂点的高度变低,移动到一定位置后河道又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3)结合材料和前题,堰塞的形成实际上打破了原有河道的平衡状态,使得河道水流的溯源侵蚀进程得到延缓,而这得益于青藏高原的周围大量峡谷的发育。峡谷山高谷深,受外力作用影响,其两侧常发生滑坡和崩落。而滑落物进入河道后会堵塞河道形成堰塞体。结合前题,当堰塞形成时,河道原有均衡状态被破坏,受阻塞影响堰塞坝压力增大形成河流裂点,随着堰塞的溃决,裂点迁移,但由于河流裂点是河床堆积物增多河床抬高后形成的,因而较多的堆积物有效的延缓了溯源侵蚀作用,使得高原面受到的侵蚀作用较弱,因此保持相对完整。
7.(2025·全国·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苏北滨海地区是长江、淮河、黄河等河流与海洋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广袤平原,受多次海侵海退影响,海陆相地层交替形成。该区域地表下100m以内的地下水以咸水为主,河口处表层土壤含盐量较高。下图为江苏局部海岸线变化示意图。
(1)指出图示时段滨海地区海岸线的总体变化特点,并简析该变化的主要原因。
(2)从水循环的角度,简述滨海地区河口处表层土壤含盐量较高的形成过程。
(3)请你为滨海地区地下水及土地合理利用提出建议。
【答案】(1)特点:向海洋方向发育(向东发育)。
原因:历史时期该地区有多条入海河流,河流挟带的泥沙较多;泥沙在入海口处受海水顶托作用影响,大量沉积;该地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势较低,汛期河流水位快速上涨,易导致河流频繁改道,从而使河口泥沙淤积的范围扩大,大片区域成为陆地,进而使海岸线向海洋方向移动。
(2)河口处地势低平,海水易倒灌;海水在倒灌的过程中使部分盐分渗透至土壤表层与地下水中;随着地表水分的蒸发,地下水挟带地下深层的盐分向上运移,在地表汇集。
(3)地下水:汲取地下盐水,发展制盐工业;实施淡水回灌,避免海水倒灌。
土地合理利用:种植耐盐碱作物,吸收土壤及地下水中的盐分;设立湿地、盐沼保护区,减少人类活动干扰,避免盐碱化加重。
【分析】本题以苏北滨海地区海岸线的变化为材料,涉及流水地貌、水循环以及生态脆弱区的发展等知识点,考查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读图结合图例可以判断从7000年前到现代海岸线总体呈现向东或者从陆地向海洋方向发育。原因可以从泥沙沉积角度分析;读图历史时期该地区有多条河流入海,河流含沙量较大,河口处受海水的顶托作用,泥沙在河口沉积;夏季降水多,地势低洼,河流易改道,河口淤积范围扩大,陆地面积扩大,海岸线向东发育。
(2)根据材料该区域地表下100m以内的地下水以咸水为主,滨海地区地势低平,枯水期海水容易倒灌,海水在滨海地区下渗,土壤和地下水含盐量上升,地表水分蒸发,地下水携带盐分向上运移到地表,地表盐分较高。
(3)该问从地下水合理利用及土地合理利用两个方面作答;地下水含盐量高,所以可以利用地下水发展制盐工业,雨季实施地下水回灌,减少海水倒灌;土地合理利用:土壤含盐量高,可以种植耐盐碱作物;设立;设立保护区,减少人类干扰,避免加剧盐碱化。
8.(2025·江苏泰州·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渭河的形成是区域地质、地势、岩性、洪流(降雨后沿沟谷及河道流动的暂时性线状流水)对沟谷的冲蚀和稳定的地下水补给共同作用的结果。左图为渭河流域示意图,右图为该区域地质构造示意图。
(1)指出渭河平原的地质构造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渭河平原的形成过程。
(2)说出图中泾河的水文特征。
(3)目前渭河河道淤积严重。根据颗粒物来源地及支流特征,指出与渭河平原南侧相比,其北侧沉积物颗粒的大小特征,并分析原因。
【答案】(1)地质构造:地堑或断层。形成过程: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形成断层,两侧的秦岭、黄土高原相对抬升,渭河平原断裂下陷,形成谷地;外力作用:渭河及其支流带来的泥沙不断沉积最终形成冲积平原。
(2)水文特征:流量较大;受夏季降水补给为主,为夏汛,水位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大;流速快;有结冰期。
(3)特征:北侧颗粒物较小。原因:北侧河流主要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颗粒小;河流流程长,落差相对较小,流速相对较慢,搬运泥沙能力弱,故沉积物颗粒小。
【分析】本题以渭河流示意图及地质构造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以及河流的水文特征 等知识点,考查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读图可知,渭河平原的地质构造为地堑。从内力的角度来说,该地区受地壳运动的影响,形成断层,渭河平原两侧的秦岭、黄土高原相对抬升,渭河平原断裂下陷,相对下降,形成谷地;从外力的角度来说,渭河及其支流从上游带来的泥沙不断堆积,最终形成冲积平原。
(2)该地属于季风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年降水量丰富,据图可知,泾河的支流众多,流域面积较广,集水面积大,流量较大;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导致汛期出现在夏季、河流水位的季节变化大;泾河流经黄土高原,由于人类活动影响,导致植被覆盖率低,落差较大,流速快,流水侵蚀作用强,含沙量大;地势起伏大,流速快;位于北方地区,冬季温度低于零度,有结冰期。
(3)据图可知,北侧河流主要流经黄土高原地区,黄土的颗粒小;且北侧的河流流程长,地势起伏小,落差相对较小,导致河流的流速相对较慢,河流的搬运泥沙能力弱,沉积物颗粒小;而南侧沉积物主要来自秦岭北侧山区,河流短小,比降大,河流的搬运能力强,沉积物颗粒较粗,故北侧沉积物颗粒小。
9.(2025·陕西·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赴雅鲁藏布江谷地进行地貌专题考察,结合遥感影像绘制了素描图(下图)。进一步分析发现,该地谷坡上出现黄土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表现。
(1)识别图中的地貌,归纳外力作用类型。并列举对应的地貌名称。
(2)说明从上游山地岩石到谷坡黄土的物质空间迁移过程。
【答案】(1)流水堆积作用:河漫滩、江心洲、洪积扇。风力堆积作用:沙丘、黄土。冰川侵蚀作用:角峰。
(2)山地岩石因温差大、反复冻融而风化,形成岩石碎屑,岩石碎屑被坡面径流及重力搬运至河谷,落入雅鲁藏布江:雅鲁藏布江流水搬运过程中,流速减慢,堆积成为河漫滩(江心洲);枯水期水位下降,河漫滩(江心洲)出露,风力将其中的细小部分侵蚀并向谷坡搬运,搬运至谷坡受地形阻挡,风速减慢,堆积形成黄土或沙丘。
【分析】本大题以雅鲁藏布江谷地为材料,设置两道小题,涉及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地质过程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1)据题意,当河流从山区流出到平原时,流速突然减慢,导致携带的泥沙在山麓地带迅速沉积,形成洪积扇,分布于图中的出山口处;在河流较宽的河段,水流速度下降,使得部分泥沙在河中央沉积形成小岛或沙洲,即江心洲,分布于图中河流中部;河流在弯道处或遇到障碍物时,水流速度减慢,导致泥沙沉积在河岸两侧,形成平坦的河漫滩,分布于图中河流右侧;河流在长期的侵蚀作用下,不断下切河床,原有的河床被抬高成为阶地,分布于图中河流左侧;风力将沙粒和黄土搬运并在遇到障碍物(如植被、建筑物等)时沉积下来,形成沙丘和黄土,分布于图中左侧山前。在高海拔地区,在冰川侵蚀作用下形成尖锐的山峰,称为角峰。
(2)据题意,该地为青藏地区,冻融作用明显,岩石风化后,逐渐破碎成小颗粒,形成碎屑物质;岩石碎屑被坡面径流及重力搬运至河谷,落入雅鲁藏布江;雅鲁藏布江流水搬运过程中,当流经平坦地区或受障碍物阻挡,河流流速减慢,碎屑物堆积成为河漫滩(江心洲);枯水期水位下降,河漫滩(江心洲)出露,风力将其中的细小部分侵蚀并向谷坡搬运,搬运至谷坡受地形阻挡,风速减慢,堆积形成黄土或沙丘。
10.(2024·重庆九龙坡·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研学小组对青海湖布哈河流域表土DNA 浓度进行了调查研究。土壤中的DNA通常来源于地表生长的植物残存DNA、活动的动物遗存(如遗体、毛发、排泄物等)DNA等,表土DNA的浓度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关,也与土壤颗粒粗细有一定关系。
布哈河流域海拔3000m以上,下游气温和降水都高于中游,布哈河干流的土壤颗粒组成表现出从上游到下游先粗变细再变粗的特征。布哈河干流各河段土地利用方式差异较大:畜牧主要集中在中游,下游以农耕和畜牧交互利用的方式为主。
布哈河上、中、下游地区表土DNA平均浓度分别为0.65ug/g,1.48ug/g,0.5lug/g。下图示意布哈河流域地理位置及采样点分布。
(1)说明上游表土颗粒大小对其DNA 浓度的影响。
(2)指出上游采样点矿物颗粒的来源及外力作用方式。
(3)分别与上游和下游相比,从气候角度分析中游表土DNA浓度大的原因。
(4)指出下游农耕活动对表土DNA浓度的影响,并说明理由。
【答案】(1)上游地区的土壤颗粒较粗,土壤的孔隙较大,导致土壤有机质易被冲刷流失,表土DNA的平均浓度较低。
(2)来源于山体岩石冻融风化、冰川、流水侵蚀等外力作用,被河流搬运到采样点所在的位置。
(3)中游地区相较于上游降水多,气温高,地表植物生物量大,表土中DNA浓度较上游大;相较于下游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弱,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表土中DNA浓度较下游大。
(4)影响:农耕活动减少了表土DNA;原因:农作物生长消耗土壤肥力;翻耕等增加了土壤孔隙,使表土DNA进一步降解和淋溶。
【分析】本题以某研学小组的调查研究成果创设学习探究情境,涉及外力作用的变现形式、影响土壤的因素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材料“布哈河干流的土壤颗粒组成表现出从上游到下游先粗变细再变粗的特征”,可知上游土壤颗粒较粗;根据材料“布哈河上、中、下游地区表土DNA平均浓度分别为0.65ug/g,1.48ug/g,0.5lug/g”,可知上游表土DNA浓度较低;综合以上信息分析,应为游土壤颗粒较粗,土壤的空隙较大,导致表层土壤中的有机质易被流水冲刷流失,进而导致表土DNA的平均大题03 地表形态变化过程
内容预览
【明考情·知考向】命题特点+4年高考真题热点角度解读
【研大题·提能力】琢典例+悟思路+通类题,提能力
【刷大题·拿高分】刷模拟+真题,助力拿高分
【命题特点】以地表形态变化过程为核心要素的非选择题,一般立足较大尺度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既有较长时间尺度的宏观地理事物演变,又有较短时间尺度的微观地理事物演化。通常以某一区域地表形态的变化为背景,以区域图、示意图、地质剖面图、地貌景观图、坐标图等为载体进行考查。同时结合科学研究、学术探究等情境,对地貌发育、形成的自然环境等进一步挖掘与探讨。常考典型地理事象包括:河流阶地、堆积地貌,海岸线等。
命题特点如下:一是考查外力作用与典型地貌(如流水、海浪与侵蚀与堆积的相互转换),结合不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景观图、示意图等进行考查;二是考查内、外力共同作用下的地貌演化,分析不同地质时期主导作用力的差异(如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流水侵蚀、堆积作用与地壳的间歇性抬升,冰川作用对地貌的影响),体现区域地表形态发生、发展的动态演化过程。近年来,以内、外力作用相结合的地貌演化角度综合考查的趋势较明显。
热点角度01 地质作用的过程 2024年河北卷19(1),滨里海盆地东部盐底辟构造的形成 2024年重庆卷17(2),沙滩演变为砾石滩的过程 2024年吉林卷18(1),乌波卢岛脊线的形成过程 2024年浙江卷6月28(1),带状沙岛形成过程 2024年安徽卷19(1),分汊口处堆积体的形成过程 2023年 福建卷 19(1)(2),沉积物中常含有古生物化石 2023年 湖南卷20(2),含锆重砂矿物多在海岸带低潮线附近富集 2022年 湖南卷19(2), 金沙江部分干热河谷堰塞湖沉积物 2022年 海南卷16,雷州半岛火山凝灰岩河流壶穴 2021年 全国甲卷37 ,不同区域沉积物分布及迁移过程
热点角度02 河流地貌 2024年安徽卷19(2),卡河未来可能成为主要河道的原因 2024年全国甲卷37(2),荆江河床相对堤外不断增高的原因 2024年全国甲卷37(4),洞庭湖面积扩张、深度变浅的原因 2021年 辽宁卷18 某河流上游链条状沙丘 2021年 福建卷 19 河口地貌 2021年 湖南卷19 关洲河段河道变迁
热点角度03 海岸线的变化 2024年重庆卷17(1),保护沿海红土台地 2024年 福建卷18 ,海浪的侵蚀与堆积 2024年浙江卷1月27(1),淤泥质滩涂面积广阔的原因 2022年 全国乙卷37,北美冰盖消融、墨西哥湾地面沉降 2022年 天津卷 17(2) ,秀山岛西侧淤泥质海岸
热点角度04 风沙地貌 2023年 北京卷 17(2) 风对卡特岛所起的作用 2023年 全国甲卷 37 风蚀作用 2021年 辽宁卷 17 沙丘变化
热点角度05 地形对交通的影响 2023年 北京卷17(2) 中国为巴哈马国提供相关技术支持 2023年 湖北卷18(1) 四川绵(竹)茂(县)公路 2023年 山东卷 18(1) 西南山区茶马古道
热点角度01 地质作用的过程
(2024·河北·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滨里海盆地南邻里海,东邻乌拉尔山,油气资源丰富。盆地东部发育一套巨厚盐层,在乌拉尔造山运动产生的区域挤压力和上覆地层差异压力等共同作用下,盐发生塑性流动,导致盐底辟构造形成(图)。盐层不仅为其下伏泥灰岩(可生油气且可储油气)中的油气藏提供了优质封盖层,也为其上覆砂岩(不生油气但可储油气)中的油气藏提供了封堵条件。
(1)据图说明滨里海盆地东部盐底辟构造的形成过程。
(2)从成因和发育过程角度,尝试定义“盐底辟构造”。
地质作用过程 表现 举例
推断岩层新老关系 岩层的沉积顺序 平行的岩层,上层年龄新,下层年龄老
断层 被错断的岩层老于断层,而在断层活动后沉积的岩层则新于断层。
生物化石 越古老的岩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的化石,同一年代的地层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
侵入岩与围岩 侵入岩的形成时间晚于被侵入的围岩。喷出岩晚于被切穿的岩层。变质岩晚于相邻的岩浆岩。
岩浆活动的顺序 多次岩浆活动形成的岩石,后一次岩浆活动形成的岩石晚于前一次。
距海岭的距离 距海岭越远,岩石年龄越老。
推断地质作用过程 褶皱或断层 经历水平运动或垂直运动
沉积岩层或沉积物 经历了外力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或经历了下降过程
侵蚀面 侵蚀面以下岩层: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侵蚀面以上岩层:地壳下沉,外力沉积
岩层穿插关系 侵入岩的形成时间晚于被侵入的围岩。喷出岩晚于被切穿的岩层。变质岩晚于相邻的岩浆岩。
岩层缺失 地壳抬升使原本沉积岩露出水面或处于较高地势,长期的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造成岩层缺失。 该年代该地壳地壳抬升,没有接受沉积。 沉积环境的改变,如气候变迁、海平面变化等,导致沉积物来源缺失,沉积中断。
1.(2025·山东日照·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梵净山位于我国贵州省东北部(左图),山体高大、峡谷幽深,最高峰凤凰山海拔2572米,山麓海拔仅500米。2.2亿年前,梵净山所在地区为海域环境,海底是古老的变质岩,在构造运动和外力作用下,目前梵净山已成为被喀斯特低山丘陵包围的“变质岩孤岛”,即梵净山地表出露岩石主要为坚硬的变质岩,周边低地丘陵为喀斯特地貌(右图)。
(1)简述梵净山变质岩孤岛的形成过程。
梵净山独特的岩性和地貌,形成了与周围差异显著的“生态孤岛”。这里保存着亚热带原生生态系统,并孑遗着7000万至200万年前的古老珍稀物种,繁衍着野生动植物7000余种。
(2)从岩性和地貌角度,分析梵净山形成“生态孤岛”的原因。
2.(2025·陕西西安·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雪山逶迤,冰川纵横,河流蜿蜒,峡湾密布,草原如茵,森林如带。新西兰南岛把高山与深谷,平坦与陡峻,冰雪与绿色,丰富与单调并置在同一时空中,精炼荟萃成瑰丽夺目的画卷。下图为新西兰南岛水系分布图。
(2)指出新西兰南岛峡湾的分布地区,说明峡湾地貌的形成过程。
(3)指出图中虚线框中山脊线的走向,判断仅在外力作用影响下山脊线水平方向上的位置变化,并阐述理由。
3.(2025·云南曲靖·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海尖扎县的坎布拉国家地质森林公园曾是一个封闭的小湖盆,伴随着青藏高原的持续隆升,逐步塑造出当前形体陡峭、形态各异的丹霞地貌。正处于壮年期的尖扎丹霞与黄河李家峡水库交辉相映,形成一幅“丹山碧水”的美丽画卷。尖扎民间自古流行射箭,是全国著名的射箭运动之乡。其独特的地质景观、开阔连绵的高山草原、茂密挺拔的峡谷森林吸引着众多游客。下图为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景观图和尖扎周边地区示意图。
(1)说明青海尖扎“丹山碧水”景观形成的地理过程。
(2)有人推测坎布拉丹霞地貌未来将会逐渐夷平消失,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
(3)从地理位置、地形角度简述青海尖扎从古至今始终保留射箭运动的原因。
热点角度02 河流地貌
(2024·安徽·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美洲的卡西基亚雷河(以下简称“卡河”)是奥里诺科河(以下简称“奥河”)上游的一条汊河,经内格罗河流入亚马孙河(如图)。奥河在分汊口附近堆积有大量沉积物。自分汊口向下游方向,相比较而言,奥河河道宽而浅,卡河河道窄而深,卡河河床纵剖面坡度明显大于奥河。目前该分汊口上游约四分之一的来水流入到卡河,专家预测卡河未来将成为主要河道。
(1)说明分汊口处堆积体的形成过程。
(2)分析卡河未来可能成为主要河道的原因。
河流地貌 地貌类型 形成过程
侵蚀地貌 “V”形谷(峡谷) 地壳上升、流水下切侵蚀而成
峡湾 冰川侵蚀形成谷地;气候变暖,冰川消退;海水入侵淹没谷地,形成峡湾
曲流(河曲) 地势平缓、河床由松散沉积物构成的平原上,河床平坦,沉积层厚;河流水流缓慢,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草场茂盛,草根固土作用强(稳定河岸)
曲峡 早期古平原地势平坦,水流缓慢,侧蚀作用强,形成曲流;后期地壳抬升,流水下切,形成曲流形态保留的峡谷
堆积地貌 堆积物 风化或流水侵蚀→搬运→堆积物(存在颗粒大小差异)
流速减缓 地形平缓、河道宽阔或弯曲、海水/湖水/河水顶托作用→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下降
沉积环境 地壳抬升/下降、地形条件、水域环境(海浪、洋流)→沉积环境(沉积空间),形成不同的地貌表现,如冲积扇(山口处)、沙洲(宽阔河床中)、河漫滩(中下游平原地区的河床中)、三角洲(河口) 、沙坝(河流入海口处受海水顶托而成)
1.(2025·四川·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雅鲁藏布江发源于青藏高原西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北麓,流域平均海拔4100m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河流之一。受历次地壳运动影响,河流纵剖面有多处坡度急剧变化。在急剧变化处,河水切割基岩,形成大规模跌水。其中,有世界著名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图1为该河仲巴-巴昔卡河段纵剖面图,图2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起点附近局部河段河道平面图。
(1)相较于甲地,简述乙地的河道平面形态及成因。
(2)指出仲巴—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起点沿程河道平面形态的分布特点。
(3)根据仲巴—巴昔卡河段纵剖面变化,分析所在地的地壳运动特征。
(4)分别指出甲、乙两地河水的主要利用方式。
2.(24-25高三上·甘肃白银·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阶地作为河流系统变迁保留下来的阶梯状地貌,记录了区域地貌演化中的构造抬升、气候变化、古水文等信息。下图为我国贵州高原绥阳盆地某河段河流阶地剖面示意图。
(1)说明该河段多级河流阶地的形成原因。
(2)判断该河段T2阶地堆积物形成时期河流流速的变化,并说明判断依据。
(3)推测甲处未出现沉积物的原因。
3.(2024·重庆九龙坡·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昆仑山北部那棱格勒河流域下游发育了第Ⅰ、 Ⅱ期洪积扇。
材料二:昆仑山地区岩浆岩含锂量较高,其北部的柴达木盆地属于封闭性断陷盆地,盆地中的鸭湖有丰富的锂资源。锂矿物质主要源自沿昆仑断裂带和第四纪火山活动区分布的热泉,被流水搬运至终端盐湖富集,后经蒸发浓缩,形成锂矿。
材料三:下图为那棱格勒河流域及其附近区域图。
(1)从物质来源、动力机制、沉积环境等角度,与冲积扇Ⅰ期相比,说明洪积扇Ⅱ的面积未来有扩大趋势的理由。
(2)列举鸭湖中锂矿在形成过程中所涉及的水循环环节。
(3)结合图文材料,分析板块构造运动对鸭湖锂矿形成的有利影响。
热点角度03 海岸线的变化
(2024·福建·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西班牙南部部分地区的海浪分布。西班牙南部某地有甲乙两个海岸,R河从甲海岸注入地中海。2004年,当地政府在R河上游19km处修建了水坝。R河全段落差较大。为了抵御海岸侵蚀,当地政府实施了两个工程措施方案:①从乙海岸堆积引沙回甲海岸,②从水坝冲淤调沙。
(1)甲海岸靠近R河入海口,泥沙沉积量却比乙地少,试分析其原因。
(2)判断水坝运行前后,冬季甲海岸侵蚀情况的差别,并说明理由。
(3)从泥沙颗粒粗细的角度,谈谈方案②的效果优于方案①的原因。
海岸地貌 海进(海侵) 海退
海陆变迁 陆→滨海→浅海→深海 深海→浅海→滨海→陆
主要原因 ①构造运动:陆地下沉(海平面上升); ②气候变化: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③海浪侵蚀:入海河流挟带的泥沙减少、河口泥沙淤积减弱或者失去泥沙来源,海岸会被海浪侵蚀而向陆地方向推进 ①陆地上升(海平面下降); ②冰期时,陆上冰川不能回归海洋,海平面下降; ③入海河流挟带大量泥沙物质,在河口因地势平坦、海水顶托等作用,流速降低,大量泥沙淤积,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
沉积物 ①海进期间的海水由浅变深; ②陆相沉积(如砂砾岩)逐渐演变成海陆交互相沉积和海相沉积(如石灰岩); ③沉积物下粗上细(一般下部为砂砾岩,上部为石灰岩) ①海退期间的海水由深变浅; ②海相沉积逐渐演变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和陆相沉积; ③地层沉积物下细上粗(一般下部为石灰岩,上部为碎屑岩)
1.(2025·河南郑州·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威海湾位于山东半岛北部,在赵北咀和北山咀两岬角(岬角是指向海突出的夹角状的陆地)之间(下图)。威海湾水深6~9米,泥沙淤积量少,航道可常年通行。注入威海湾的河流有5条,都是间歇性小河。刘公岛位于威海湾湾口,岛上峰峦起伏,素有“东隅屏藩”和“不沉的战舰”之称。
(1)从泥沙来源角度,简析威海湾泥沙淤积量总体较少的原因。
(2)威海湾附近为典型“海湾—岬角”海岸(侵蚀海岸的一种),试从岩性角度分析该地岬与湾的各自形成原因。
(3)威海湾内海水存在季节性上升流现象。推测夏季湾内上升流主要出现位置,并简述其形成过程。
2.(2024·山东威海·模拟预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芝罘岛(图1)位于山东省烟台市北部,是中国最大、最典型的陆连岛。陆连岛是由于海岸外的岛屿通过连岛沙坝与大陆相接而形成。图2示意芝罘岛连岛沙坝剖面。
(1)说明芝罘岛连岛沙坝东西两侧的差异。
(2)分析芝罘岛连岛沙坝东西两侧差异的形成原因。
(3)说明陆连岛沙坝的物质来源。
3.(2024·广东韶关·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潮滩是潮汐作用下形成的细颗粒沉积物堆积体。福建闽江表现出明显的洪、枯季变化,其中洪季(3-8月)径流量约占全年的76%,输沙量约占全年的92%。近年来随着流域水库建设的不断增加,平均输沙量已经下降为原来的三分之一。闽江口外海面开阔,夏季以西南风为主,冬季以东北风为主,冬季风速大于夏季,潮滩由海堤向海主要分布有互花米草(四季常有)盐沼、海三棱草(春季发芽,夏季茂盛,冬季无植被)滩地、光滩等,潮间带不同滩面的沉积物类型、粒径大小、厚度都表现出显著的时空差异,左图示意潮滩不同观测点表层沉积物类型,右图示意潮间带不同位置冲淤变化过程(正值为淤积,负值为冲刷)。
(1)从沉积物类型、颗粒大小等方面,说出闽江口潮滩不同季节表层沉积物的差异。
(2)分析同一季节互花米草与海三棱草覆盖滩面冲淤差异的原因。
(3)不考虑地壳运动的影响,推测未来闽江口潮滩沉积物的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
热点角度04 风沙地貌
(2023·全国甲卷·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风蚀粗化是风蚀导致地表松散层细颗粒物流失,粗颗粒物所占比例增加的现象。其过程如图左所示,某科研小组通过比较地表松散层表层和浅层的粗、细颗粒物含量。构建了风蚀粗化指数。该指数数值越大。说明表层比浅层粗颗粒物含量越高。图右显示青藏高原南部(针对风蚀)采样点粗化指数的分布。
(1)说明风蚀粗化过程中地表松散层风蚀强度的变化。
(2)指出下图所示区域风蚀粗化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解释其原因。
(3)分析耕作对风蚀和风蚀粗化指数的影响。
(4)提出下图所示区域因地制宜的风蚀防治措施。
风沙地貌 表现 举例
影响侵蚀作用强弱的因素 地质条件 疏松、破碎(细小)、较软的岩石(或物质)易被风吹蚀。
气候条件 ①风速大、风频大,风力作用强; ②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强,可使侵蚀物(岩石、沙粒等)变得更细,而更易被风吹蚀; ③侵蚀物含水量大小,如湿度大的泥土和沙粒,黏性好,不易被风吹蚀。
植被条件 植被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降低风速,起保护作用。植被稀少,风蚀作用强。
人类活动 人们通过改变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来影响风蚀作用的强弱。如植树与毁林;过垦与退耕等。
风蚀地貌 雅丹地貌 在极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涸而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鲫形垄脊和宽浅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面成为雅丹地貌。
风蚀蘑菇 多变的风向;上下岩层的硬度差异。
风蚀垄脊 沉积物裂开;定向风。
风蚀城堡 沉积物裂开;变向风。
沙丘 思维流程 沙丘→沙丘类型(新月形沙丘、纵向沙垄和金字塔沙丘、蜂窝状沙丘等;静止沙丘、流动沙丘)→形成条件(沙源、风力强弱变化)→风沙危害→治理措施。
形成条件 沙源丰富稳定→搬运动力(风)强→沙质颗粒物迁移→搬运能力减弱→沙质颗粒物堆积。
1.(2025·辽宁沈阳·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阿图什天门大峡谷位于天山西南麓塔里木盆地西缘,是世界有名的探险圣地。该地年降水量为250mm,春季多十级以上西北风。某年暑假,地理研学小组对大峡谷进行了研学考察,自东北向西南徒步进入峡谷,山谷中植被稀少,底部到处是大小不一的碎石,山谷两侧的岩壁上布满砂泥岩和砾石,经常看到警示语“小心落石”。天门位于海拔3000米左右的山上,抬头仰望犹如巨大的相框,是世界上最高的天然石拱门(图1)。天门两侧的岩壁上与山谷中好多岩壁一样,都排列着密密麻麻的孔洞,山谷东侧岩壁的孔洞多于西侧,山腰较山顶和山脚密集(图2)。
(1)分析山谷中岩壁上的孔洞分布产生差异的原因。
(2)根据山谷两侧岩壁的物质组成推测该地区古地理环境特征。
(3)推断在外力作用下阿图什天门未来的演化。
2.(2024·内蒙古呼伦贝尔·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内蒙古段的南岸分布着十条相邻并行的山洪沟,这些山洪沟的上游是黄土丘陵沟壑区,中游有库布齐沙漠横贯东西,下游为冲积平原。此区域因处于自然环境的过渡地带,不同季节分别受到强烈的风力和流水作用。山洪沟内泥沙丰富,雨季产生的高含沙洪水对其下游地区和黄河干流产生了严重危害。下图为黄河内蒙古段南岸水系图。
(1)本区域内库布齐沙漠自西向东由流动沙漠逐步演变为半固定沙漠,请解释原因。
(2)分析山洪沟内泥沙在冬春季、夏秋季运移到此的过程。
(3)指出山洪沟高含沙洪水对黄河干流的的危害。
热点角度05 地形对交通的影响
1.(2023·湖北·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四川绵(竹)茂(县)公路属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于2009年9月9日正式动工,2022年12月27日建成通车。公路起于绵竹市汉旺镇,沿绵远河上行,与茂北公路相接,全长56公里。沿线穿越龙门山4条断裂带,岩石破碎,暴雨多发,地质灾害频繁,河道演变剧烈,水文条件复杂,给项目选线、设计和施工建设带来严重影响。图左示意绵茂公路位置,图右示意绵茂公路局部景观。
(1)分析震后绵茂公路沿线河床发生的变化及形成原因。
(2)绵茂公路不可避免地要穿越大熊猫国家公园,工程该如何协调建设与保护的关系?请谈谈你的看法。
(3)该工程攻克了一系列世界级难题,创造了又一个中国奇迹,被新华社评为2021年度“大国工程”。假设你是评委,请你给出推荐理由。
地形对交通的影响 表现 举例
地形对交通的影响 交通运输线的走向与形状 丘陵、山地交通运输线一般分布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形态上一般呈“之”字形,平原地区交通运输线呈网状分布。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山区交通运输方式多以公路为主(原因:修建成本低,难度小;较安全;灵活性强,便于深入山区),而后才是铁路。
交通运输建设成本 一般而言,平原地区交通运输建设成本低于山区。
交通运输网密度 山区交通网密度小,平原地区密度大。
位于大地形单元连通处易形成交通要道 如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交通联系几乎都要经过河西走廊;大型山脉的垭口也易形成交通要道
1.(2025·全国·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湄公河(在我国境内叫澜沧江)发源于我国青藏高原,干流全长约4900千米,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并从越南胡志明市流入南海。柬埔寨中部和南部为平原,德崇扶南运河是一条连接柬埔寨白马省海港和金边港的运河,横跨4个省份,全长约180千米,覆盖人口约160万人。德崇扶南运河项目是柬埔寨的国家级战略项目,预计耗资17亿美元。2024年8月,德崇扶南运河开工建设,该项目由我国企业承建。下图为德崇扶南运河位置示意图。
(1)简述德崇扶南运河项目选线的优点。
2.(2024·河北·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8月,中国援建柬埔寨的德崇富南运河项目正式启动。该运河横跨柬埔寨四个省份,连接洞里萨湖、洞里巴萨克河、湄公河。该运河主体工程部分包括3座运河交通导航站,11座跨河桥梁,双向航道能够确保载重达3000吨的船只同时通过,直接沟通了湄公河和泰国湾。该运河建成后,将成为柬埔寨首条从首都通往沿海的航道。下图为德崇富南运河布局示意图。
(1)指出德崇富南运河选线工程量较小的原因。
3.(2024·浙江·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泛亚铁路是连接我国和东南亚国家的高铁线路,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运行时速170—200千米/小时,兼顾客货两用,由东线、西线、中线三条线路组成。
材料二:近年来,澜沧江—湄公河内河航线开发日益增强,2024年8月,柬埔寨政府正式宣布扶南运河动工。该工程由中国企业出资,全程约180公里,预计耗资17亿美元。扶南运河的开通增加了湄公河的入海通道。
(1)与我国高铁相比,分析泛亚铁路运行速度相对较慢的原因。
1.(2025·河北石家庄·模拟预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藏高原复合侵蚀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于雅鲁藏布江中游高寒山地沟谷地带、藏北高原和三江源地区。这里地势高峻,气候恶劣,植被稀疏,土壤贫瘠并具有明显的复合侵蚀现象,是我国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之一。生态系统类型复杂多样,主要有高原冰川—雪线—冻原生态系统、高山灌丛化草地生态系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和高山沟谷区河流湿地生态系统等。如图示意青藏高原复合侵蚀生态脆弱区大致位置。
(1)分析青藏高原复合侵蚀生态脆弱区的主要侵蚀类型。
2.(2025·广东深圳·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低纬度山地的冰川发育受气温、降水影响,但主要取决于山地构造抬升运动的时间和速度。第三纪末,横断山区曾是海拔高度相差不大的广大夷平面(由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陆地平面)。第四纪早更新世后,横断山区构造抬升差异明显,原本统一的夷平面分割成了高度差异显著的构造分区。随着海拔升高,一些断块山地开始发育冰川。调查发现,晚更新世时期全球气温整体下降,但横断山区中部山地雪线海拔升高。下图示意横断山区中部区域位置,下表示意梅里雪山、白马雪山出现冰川作用的时间。
地质时期/山峰 早更新世 中更新世 晚更新世
梅里雪山 无 有 有
白马雪山 无 无 有
(1)与白马雪山比,推测早更新世到中更新世时期梅里雪山所在区域构造抬升运动的特点,并说明依据。
(2)有人认为晚更新世时期该区域西南季风减弱,请依据材料为该观点提供论据。
3.(24-25高三上·山东济南·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水下扇是断陷湖泊中一种重要沉积地貌,类型多样。水下扇一般完全位于水下,主要分布于相对水体较深区域,其沉积物源分为陆域物源与水域物源两大类型。图示意我国某地水下扇及附近区域图。
(1)指出形成水下扇的主要地质构造类型及地壳运动方向。
(2)与甲水下扇相比,指出乙水下扇沉积物的物源和厚度特点,并说明理由。
(3)结合材料,从发育过程角度,尝试定义“水下扇”。
4.(2024·江西景德镇·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盐风化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风化现象。在基岩海岸,位于海面附近的一些巨型岩石漂砾经常遭受海水的拍打,海水会沿着岩石风化表层的微裂隙向周围渗透。被海水直接拍打的岩石一侧,表面的海水大多数会被后续的海浪冲走,而岩体的另一侧,海水附着在岩石上被蒸发,残留的盐类就会在裂缝里结晶,晶体体积膨胀,挤压裂缝,从而导致岩石表层逐渐松动而脱落。脱落后形成的新表面,为进一步的盐风化提供新的微裂隙条件,久而久之就形成大型风化穴。下图为青岛崂山海岸花岗岩漂砾盐风化穴景观。我国西北干旱区也有丰富的盐风化穴景观。
(1)盐风化穴和海蚀穴从形态上比较难以区分,试据材料说出一种辨别方法,并分别做出解释。
(2)分析西北干旱区沉积岩容易形成盐风化穴的自然条件。
(3)简述盐风化现象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5.(2025·河南·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土是一种风成土状堆积物。广武山(位置见图)地处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过渡带,毗邻黄河,黄土堆积厚100多米。研究发现,受断层抬升和第四纪黄河切穿三门峡东流入海共同影响,广武山黄土快速堆积,物源主要为黄河冲积物。广武山地区发现了丰富的考古文化遗址。
(1)说明广武山黄土物源与黄河切穿三门峡东流的关系。
(2)断层是广武山黄土沉积的重要条件,请作出合理的解释。
(3)广武山北坡地势陡峻,试分析原因。
(4)简述广武山有利于新石器时期人类生产生活的自然条件。
6.(2024·湖南株洲·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堰塞是指滑坡、冰碛和火山熔岩等物质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随后堰塞湖溃决直至消亡的过程。河流纵剖面在均衡的条件下整体呈现为相对平滑的下凹曲线形态,一旦发生堰塞,平衡被打破则易形成相对原河床异常凸出部位即裂点。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的平坦高原面完整性与堰塞裂点有关。图a为堰塞作用示意图。图b为堰塞坝溃决前后河流纵剖面变化示意图。
(1)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说出影响河流纵剖面形态的因素。
(2)堰塞会发育河流裂点,描述该类河流裂点的形成及演变过程。
(3)根据堰塞作用对河流纵剖面影响的原理,解释青藏高原边缘河流众多,却没有破坏相对平坦的高原面的原因。
7.(2025·全国·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苏北滨海地区是长江、淮河、黄河等河流与海洋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广袤平原,受多次海侵海退影响,海陆相地层交替形成。该区域地表下100m以内的地下水以咸水为主,河口处表层土壤含盐量较高。下图为江苏局部海岸线变化示意图。
(1)指出图示时段滨海地区海岸线的总体变化特点,并简析该变化的主要原因。
(2)从水循环的角度,简述滨海地区河口处表层土壤含盐量较高的形成过程。
(3)请你为滨海地区地下水及土地合理利用提出建议。
8.(2025·江苏泰州·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渭河的形成是区域地质、地势、岩性、洪流(降雨后沿沟谷及河道流动的暂时性线状流水)对沟谷的冲蚀和稳定的地下水补给共同作用的结果。左图为渭河流域示意图,右图为该区域地质构造示意图。
(1)指出渭河平原的地质构造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渭河平原的形成过程。
(2)说出图中泾河的水文特征。
(3)目前渭河河道淤积严重。根据颗粒物来源地及支流特征,指出与渭河平原南侧相比,其北侧沉积物颗粒的大小特征,并分析原因。
9.(2025·陕西·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赴雅鲁藏布江谷地进行地貌专题考察,结合遥感影像绘制了素描图(下图)。进一步分析发现,该地谷坡上出现黄土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表现。
(1)识别图中的地貌,归纳外力作用类型。并列举对应的地貌名称。
(2)说明从上游山地岩石到谷坡黄土的物质空间迁移过程。
10.(2024·重庆九龙坡·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研学小组对青海湖布哈河流域表土DNA 浓度进行了调查研究。土壤中的DNA通常来源于地表生长的植物残存DNA、活动的动物遗存(如遗体、毛发、排泄物等)DNA等,表土DNA的浓度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关,也与土壤颗粒粗细有一定关系。
布哈河流域海拔3000m以上,下游气温和降水都高于中游,布哈河干流的土壤颗粒组成表现出从上游到下游先粗变细再变粗的特征。布哈河干流各河段土地利用方式差异较大:畜牧主要集中在中游,下游以农耕和畜牧交互利用的方式为主。
布哈河上、中、下游地区表土DNA平均浓度分别为0.65ug/g,1.48ug/g,0.5lug/g。下图示意布哈河流域地理位置及采样点分布。
(1)说明上游表土颗粒大小对其DNA 浓度的影响。
(2)指出上游采样点矿物颗粒的来源及外力作用方式。
(3)分别与上游和下游相比,从气候角度分析中游表土DNA浓度大的原因。
(4)指出下游农耕活动对表土DNA浓度的影响,并说明理由。
1.(2024·重庆·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厦门岛位于厦门市中心城区,用地紧张。观音山沙滩位于该岛的东部。为了防止海岸线后退,保护沿岸红土台地,当地修建了人工堤岸。后来发现,修建人工堤岸后,沙滩逐渐演变为砾石滩。2006~2007年,当地对沙滩进行了修复,砾石滩重新变为长约1.5千米的优质沙滩,休闲娱乐的“黄金海岸”。下图为观音山沙滩部分人工堤岸示意图。
(1)说明人工堤岸有利于保护沿海红土台地的原因。
(2)分析人工堤岸修建后,近岸海水导致沙滩演变为砾石滩的过程。
2.(2024·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滦河三角洲潟湖—沙坝海岸是由滨岸沙坝与其内侧的潟湖和陆域海岸组成,曹妃甸岛原为该海岸滨岸沙坝中的沙岛。2003年对曹妃甸岛以北的浅海滩涂(潟湖)实施围海造陆工程,在带来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周边海区潮流等环境产生影响,改变了自然岸线形态特征,挤占了生态空间。近年来部分岸线实施了生态修复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材料二 图1为曹妃甸围海造陆工程范围示意图。图2为岸线(海堤和岸滩)生态修复项目设计示意图。
(1)图中带状沙岛的分布走向是 ,并简析其形成过程 。
(2)围海造陆工程实施后,甲海域表层沉积物的粒径变粗,解释其形成原因。
(3)分析围海造陆工程对潟湖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4)列举评估岸线生态修复效果的主要指标。
3.(2024·全国甲卷·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石器时代以后,今洞庭湖地区一直在沉降。先秦汉晋时期,该地区为河网交错、局部有小湖分布的平原地貌景观。东晋、南朝之际,受长江荆江段兴筑堤坝等因素的影响,长江水分两股进入该地区,干扰该地区水系,在该地区迅速形成大湖景观。之后洞庭湖不断扩张,在宋代达历史最深。研究表明,宋代以来,长江含沙量持续增加;洞庭湖洪水特征逐渐由以“春溜满涨”为主转变为以“夏秋连涨”为主。至清代中叶,洪水期洞庭湖面积扩张至历史鼎盛。图1示意先秦汉晋时期该地区水系,图2示意明末清初该地区水系。
(1)据图1,用遗址分布说明与新石器时代相比,汉代该地区河网湖沼广布。
(2)说明荆江堤坝修筑致荆江河床相对堤外不断增高的原因。
(3)简述宋代以来洞庭湖洪水由“春溜满涨”为主逐渐转变为“夏秋连涨”为主的原因。
(4)解释宋代以后洞庭湖在面积扩张的同时深度变浅的原因。
4.(2024·吉林·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波卢岛位于太平洋板块向印度洋板块俯冲带。第四纪以来,岩浆沿西北—东南向断裂间歇性喷出,形成多期火山岩。其中,Q1火山岩抗蚀能力较弱,Q2、Q4火山岩垂直节理和裂缝发育。各期火山岩表面土层厚度分别约为900cm、90cm、35cm。岛屿西部局部地方Q1火山岩出露,构成高岗。岛屿年平均降水量超过3000mm,但水资源较贫乏,其分布受岩性和地貌影响较大。图7示意乌波卢岛地形及不同时期火山岩空间分布。
(1)说明乌波卢岛脊线的形成过程。
(2)从岩性和地貌角度,分析乌波卢岛地表水资源东部多于西部的原因。
(3)简析乌波卢岛西部Q1火山岩高岗形成的原因,并推断外力作用下其地形的演化。
5.(2024·广东·高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气温下降,湿度上升时,硫硝钠会吸水形成芒硝,使得裂隙中的容积增大;当气温上升,湿度下降时,芒硝会脱水产生反硝化。该过程涉及主要化学方程式为:Na2SO4+10H20 Na2SO4·10H2O。 四川仁寿县牛角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在岩石表层紫色砂岩以及雕刻石像(牛角寨大佛)的裂缝中均发现了硫酸钠。下左图示意仁寿牛角寨地质剖面图;右图示意2021年8月份每天等时平均温度、平均湿度对比。
(1)说明甲、乙两区域的地质构造及地层年代特征,并据此判断甲、乙哪个区域的地表剥蚀作用更强。
(2)根据硝化与反硝化的条件,说明I、II、Ⅲ阶段硫酸钠的分别变化。
(3)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分析裂缝中硫酸钠对雕刻石像(牛角寨大佛)的影响。
6.(2024·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福建省东北部主要为丘陵地形,植被覆盖率高。沿海地带构造下沉,形成了众多的海湾和岛屿,海岸线曲折。该海岸带是福建省淤泥质滩涂的主要分布区域。下图为福建省东北部沿海略图。下表为图中甲、乙两海湾不同水深海域和滩涂面积。
单位:平方千米
海湾 海域面积 滩涂面积
水深0-5米 水深5-20米
甲 88.1 28.2 2.3
乙 129.0 133.0 1.4
材料二:锂电池、电动载人汽车等被称为中国外贸的“新三样”。宁德市形成了临海分布,内部具有产业链关系的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和铜材料四大主导产业。
(1)甲海湾泥沙主要来自 季的沿岸流,分析其淤泥质滩涂面积广阔的主要原因 。
7.(2023·江苏·高考真题)某地规划的铁路穿过一冲积扇。下图为“某地地形及规划铁路位置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用给定图例符号标出陡崖位置 ,并写出判断理由 。
(2)描述图中冲积扇的主要地貌特征 ,并从物质来源、动力机制等角度简析冲积扇的形成条件 。
(3)从地貌角度,分析图中冲积扇区域建设铁路面临的不利条件。
8.(2023·广东·高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音河流域位于盛行西风的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地区。巴音河在宗务隆山以南形成了大面积的冲洪积扇;2015年12月,当地对该区域巴音河出山口长约4km的河道进行了硬化。图a示意巴音河冲洪积扇及周边地区地理环境特征;图b示意图a中P1,P2两点之间的水文地质剖面。
(1)分析图a中布赫特山西南麓山前区域发育较大面积沙丘的主要成因。
(2)如图b所示,巴音河河道所在区域地下水含水层明显较厚,且在河道以南出现地下水溢出。请从地质构造角度,分析形成这两种现象的原因。
(3)指出巴音河出山口段河道硬化对其下游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并说明理由。
9.(2023·福建·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环境演变可从地质构造、沉积特征、化石类型和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进行研究。距今约150万年,澳大利亚东南部存在古大湖,墨累河流经此湖并于P处溢出入海。此后,气候干湿交替,该湖逐渐变成内陆咸水湖。甲、乙两处水下沉积速率一致且无间断,沉积地层中含有古生物化石。黏土层形成于深淡水湖环境,石灰岩层形成于浅咸水湖环境。石灰岩层顶部海拔指示相应地点当时的湖面高度。
(1)根据沉积地层特征,分别说明古大湖区域干旱化和甲处先于乙处露出湖面的依据。
(2)墨累河曾因P处海拔较高而无法入海,后又经P处重新入海。推测使墨累河重新入海的主要内、外力作用。
(3)研究表明,p处北侧附近未遭受过海水入侵,如果不考虑构造因素,若为科考队员,你在野外可以寻找哪些方面的证据并论证该观点(列举两方面)。
10.(2023·山东·高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左为滇池流域示意图。海口河为滇池湖水的唯一出口,元代以来多次疏浚。明代,滇池南岸有大量移民迁入,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增加。清代,人们在柴河下游相继开挖了十余条沟渠。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面积显著扩大。图右示意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的聚落分布。
(1)说明明清时期人类活动对柴河三角洲面积扩大的影响。
(2)分析与A区域相比,B区域聚落密度大的原因。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