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童年往事》主题阅读
【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要素方法点拨】
技法 突破点 解答示例
技法一:用
换位法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1.把自己当成作
者,通过想象文章
描写的画面或场景来体会感情。 读《村晚》一诗,我们可以想象牧童骑黄牛的情景,体会他无忧无虑的生活,从而感受到诗句中作者要表达的乡村儿童生活的乐趣。
2.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主人公,用换位思考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感情。 《月是故乡明》的第三自然段讲述了“数星星”和“捉知了”
两件有趣的事。如果把自己当作文中的“我”,跟着作者一起去玩一玩,就能体会到作者童年的快乐,从而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技法二:抓
直接抒情的句子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1.抓住文中直接抒情的特殊句式来体会感情。 在学习《梅花魂》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们可以通过朗读反问句和感叹句来体会作者的感情。作者通过这两个特殊句式直 抒胸膽,感叹当年与外祖父分别时所带之物不单是一幅画,还是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
2.从文中的对比和转折处体会感情。 《月是故乡明》一文中“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 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这里作者把广阔世界里的大月亮同故乡的小月亮进行对比,进一步表达了对故 乡的热爱和思念。
技法三:从
生动具体的描写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1.从描写的具体事物中体会感情。 《稚子弄冰》一诗中,从诗人对冰的色彩、形态和声音的生动描写中,我们能体会到小孩子玩冰时的快乐。
2.从描写的场景中体会感情。 《梅花魂》一文中,从外祖父在码头送别“我们”时,那依依不舍老泪纵横的场景中,我们体会到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3.从相关的故事中体会感情。 《梅花魂》一文中,“我”无意中弄脏了外祖父的墨梅图,惹得外祖父非常生气。由此可见外祖父对墨梅图的珍爱,进而我们能体会到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语文要素解题技巧】
典型问题 答题模板
读文中画“ ”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句话描写了……,从中我体会到作者……的
感情。
通过“…”这一事件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一事件描写了……,从中我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精选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共6小题)
1.课外阅读。
后园中有一棵玫瑰,一到五月就开花的,一直开到六月。
花朵和酱油碟那么大。开得很茂盛,满树都是,因为花香,招来了很多的蜂子。“嗡嗡”地在玫瑰树那儿闹着。
别的一切都玩厌了的时候,我就想起来去摘玫瑰花,摘了一大堆,把草帽脱下来用帽兜子盛着。在摘那花的时候,有两种恐惧,一种是怕蜂子刺人,另一种是怕玫瑰的刺刺手。好不容易摘了一大堆,摘完了可又不知道做什么了。忽然异想天开,这花若给祖父戴起来该多好看。
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给他插了一圈的花,红彤彤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今天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我几乎没有支持的能力再插上去。
等我插完了,祖父还是不晓得。他还照样地拔着垄上的草。我跑得很远地站着,我不敢往祖父那边看,一看就想笑。所以我借机进屋去找一点吃的来,还没等我回到园中,祖父也进屋来了。
那满头红彤彤的花朵,一进来就被祖母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
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因为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缘故,而是那花就顶在他的头上。
他把帽子放下,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想起来,又笑了。
祖父刚有点忘记了,我就在旁边提前说:
“爷爷……今年春天雨水大呀……”
一提起,祖父的笑就来了。于是我又在炕上打起滚来。
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刮了风,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样,在我却是非常寂寞的了。去没去处,玩没玩的,觉得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么长。
(1)解释词语。
异想天开: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缘故
茂盛
捉弄
恐惧
照样
(3)文中多处写到了“笑”,使人感到了主人公的快乐。你能写出几个表示笑的词语吗?
(4)“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课外阅读。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名小朋友,唯有他表现最差;唯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了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了你,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有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的,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她怀着喜悦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一个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的日子,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学校。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1)用“ ”画出一个描写母亲表情的句子。
(2)试着用几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3)默读划横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想想儿子听了母亲的话心里会想什么?
(4)仔细读读最后一句话,联系全文想想:妈妈悲喜交加,她“悲”的是: 。“喜”的是: 。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童年的馒头
如今的幸福时光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酸楚。那时候,家里穷得丁当响。我在五里外的村小上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锅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起早摸黑挣工分,日子过得非常清贫。
有一年“六一”,学校说庆祝儿童节,每人发三个馒头。我兴冲冲地对娘和妹妹说:“明天发馒头,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妹妹笑了,娘也笑了。
第二天,我的手里多了一片荷叶,荷叶里是三个热腾腾的大馒头。回家的路上,口水一咽再咽,肚子也发出咕咕的叫声。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那个。三两口下去,嘴里还没有品出味儿,馒头已不见了。又走了一段,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干脆,把娘那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等我回到家时,呆呆地看着手中空空的荷叶,里边连馒头屑也没有一星了。我不知道自己怎样进了门,怎样躲开妹妹的目光。娘笑笑,没吭声。
呆立间,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嚷嚷:“平娃娘,平娃娘!你家平娃带馒头回来了吗?你看我家二丫,发三个馒头,一个都舍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家来了!”
娘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带回来了!你看嘛﹣﹣”娘说着打开锅盖,锅里奇迹般地蒸着五个大馒头!“你看,老师说我家平娃学习好,还多奖励了两个呢!”
二丫娘看看我,我慌乱地点点头……
那天晌午,娘把馒头拾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嘛!”妹妹大口大口咬着馒头,我却哇地一声哭了。
后来,我发现,就是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贫困 辛酸 披星戴月
(2)联系上下文填空。
文中第2自然段写“妹妹笑了”,原因是 。“娘也笑了”,是因为 。
(3)第3自然段中的“故伎重演”具体指: 。
(4)用“ ”画出短文第3自然段中的两处心理活动描写。
(5)“后来,我发现,就是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为什么说“我”的童年结束了?
4.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练习。
家乡的桥
我的家乡在江南。家乡的小河像一条条血脉,网布在大地母亲的身上。
小河长,小桥多。桥连接着一个个村庄,连接着一户户人家。如果提个篮子赶集去,不经过十座八座小桥才怪呢!
家乡的桥大多是石桥,造型千姿百态。最简单的是过户桥,一块长石板搁中间,把两户人家连起来。最漂亮、最气派的数单拱桥,桥洞和它的倒影连成一体,像个很大很大的圆月,两边的几十级石阶形成个大大的“八”字,一对对石狮子雄赳赳地屹立在石柱上。夜里,你撑只小船穿梭其间,那光景,会使你以为进了月亮婆婆的家呢!
家乡小桥的名字也美极了:千岁桥、如意桥、震龙桥、元宝桥、娘娘桥、骆驼桥……大人告诉我,元宝桥、骆驼桥是根据桥的形状叫出来的;而震龙桥、娘娘桥,就跟民间传说有关系了;至于如意桥,则取自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有趣的是,在青石上凿就的桥名字体也各不相同,或篆或隶,或楷或草,有的飘逸潇洒,有的刚劲雄健,跟桥相衬相映,又平添了几分情趣。记得有一年清明节跟外婆坐船扫墓去,每过一桥,我大声地念一遍桥名,接着就听外婆讲这桥的故事。几十里水路百座桥,外婆的故事足足可装一条船!
家乡的桥是我们的乐园。整个炎热的夏天,我们在桥头下棋、猜谜、讲故事;我们把桥当作跳水台,比跳水本领,练胆量;我们在桥边钓鱼、摸螺蛳,碰得巧,还能从桥洞里捉到一对毛蟹呢!实在玩累了,荡一条小船进桥洞,舒展四肢平躺着,那凉丝丝的风,轻轻荡漾的水波,转眼就把你送入梦乡……
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
(1)写出与下列词语意思相近的词。
气派——
告诉——
炎热——
(2)下列选项中不是围绕“家乡的桥是我们的乐园”一句来写的一项是
A.我们在桥头下棋、猜谜、讲故事。
B.我们在桥边钓鱼、摸螺蛳,碰得巧,还能从桥洞里捉到一对毛蟹呢!
C.实在玩累了,荡一条小船进桥洞,舒展四肢平躺着,那凉丝丝的风,轻轻荡漾的水波,转眼就把你送入梦乡……
D.夜里,你撑只小船穿梭其间,那光景,会使你以为进了月亮婆婆的家呢!
(3)短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家乡的桥?
(4)作者为什么难以忘记家乡的桥?
5.
秘密
①有一天,一个当小学老师的朋友讲了一个小男孩的故事。
②他7岁,上小学二年级。他有一双非常水灵的大眼睛,乌黑的、不谙(ān)世事的、清澈的眼睛。凝视他的眼睛的时候,老师常常会有一种错觉,以为那里面正含着眼泪,像一潭水似的,晃动着,但不涌出来。
③他是一个可怜的孩子,跟着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奶奶只有菲薄(fěi b )的退休费,祖孙两人有了吃的就没有穿的,总有一样要凑合。“这个孩子特别懂事。一个小男孩呀,你们不能想象他有多么细腻的内心世界。”
④朋友感慨着举了一个例子:小学生的作业本通常都是用得很快的,用不了多久就要买新的。没有一个同学对这件事有疑义。有一次,是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吧,所有的同学都在操场上玩,只有他,嗫(niè)嚅(rú)着走到讲台旁,仰着小小的脸,伸出小小的手,递给老师一支铅笔。他说:“老师,我想让您以后用铅笔给我判作业。这样,作业本用完了,我用橡皮一擦,就像新的一样了。”
⑤当老师的朋友对我说:当时我注视着这个孩子的眼睛,他的脸特别圣洁。你知道吗?那种天使一样的小孩子,充满了对世界的悲悯(mǐn)和谅解。我看着他,看着看着就要掉眼泪。我拿过了那支铅笔,我说,这是我们两个人之间的秘密,我一定用只有我们俩能看清楚的符号来批改你的作业。孩子特别开心,跑出教室,冲进同学当中。此后,有好几个星期的时间,老师真的用铅笔给他改作业,而且悄悄地告诉他:“如果你都做对了,老师只写上“优秀”两个字,擦的时候也好擦了。”这样,孩子一直保持了优秀的成绩,老师和他一直共有着这个秘密。
⑥过了几个月,孩子的生日到了,老师买了整整100个小学生常用的作业本给他。老师说,这是对他作业一直优秀的奖励。
(1)联系上下文给加点词语选择恰当的解释。(在序号前面画“√”)
菲薄:①微薄(指数量少、质量次) ②瞧不起
(2)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全体同学对这件事都有疑义
B.全体同学对这件事都没有疑义
C.只有一个同学对这件事有疑义
(3)短文第 和第 自然段围绕“秘密”具体写了一件事。
(4)短文写谁与谁之间的秘密?“秘密”的内容是什么?
(5)短文主要描写了小男孩的语言、 和 ,表现了他是一个 的孩子。
(6)想象小男孩长大以后又见到这位老师,他会说什么?(写几句连贯的话)
6.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练习。
徐慈鸿励志学画
1919年春天,年轻的徐悲鸿考取了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后来又向法国绘画大师达仰学画。达仰很看重这位刻苦努力的中国学生,热情地指导他,这却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
一天,一个外国学生很不礼貌地冲着徐悲鸿说:“徐先生,我知道达仰很看重你,但你别以为进了达仰的师门就能当画家。你们中国人无论到哪里深造,也成不了才!”
徐悲鸿被激怒了,但是他知道,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当时,巴黎的博物馆里陈列着许多欧洲绘画大师的作品,每逢节假日,徐悲鸿就进馆去临摹。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经过潜心临摹,徐悲鸿的画技有了很大的提高。
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他只租了一间小阁楼,经常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为的是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过去了,徐悲鸿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结业考试。他创作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轰动了整个画界。
那个外国学生看了徐悲鸿的作品,非常震惊。他找到徐悲鸿,鞠了一躬,说:“我承认中国人是很有才能的。看来我犯了一个错误,用中国话来说,那就是‘有眼不识泰山’。”
(1)结合全文判断“有眼不识泰山”的意思,在正确的解释后面画“√”。
①因为视力不好,而看不见泰山。
②比喻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2)仿照下面的句子,写一个比喻句。
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3)徐悲鸿学画为什么要“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那样刻苦?
(4)短文赞扬了徐悲鸿的什么精神?
二.古诗词赏析(共2小题)
7.读古诗《稚子弄冰》,完成练习。
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①。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注释)①钲:古代行军时用的打击乐器,形状像钟。
(1)“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夸张
B.比喻
C.拟人
(2)根据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3)《稚子弄冰》中的稚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8.阅读课外古诗,完成练习。
溪居①即事②
[唐]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③。
【注释】①溪居:溪边村舍。②即事:对眼前的事物、情景有所感触而创作。③去却关:打开门闩。却是助词,“去却”意思为去掉,“关”在这里指关闭柴门的栓卡、钩环之类。
(1)诗歌中描绘的景物有水边的小村、 、 、 、奔跑的儿童,展现了一幅水乡 (季节)景图,和谐而富有诗意。
(2)对“急向柴门去却关”一句理解 正确的一项是
A.(小童)急急忙忙地跑回去,把柴门关上。
B.(小童)急急忙忙打开柴门,迎接客人。
C.(小童)以为有外人进来,急忙回家,发现门是关着的。
(3)诗歌中的第三、四句中“ ”“ ”两个字用得最好,描绘出一个 的农村儿童形象。
(4)古诗中还有许多描写儿童生活的诗句,请你默写出其中的两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童年往事》主题阅读
【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要素方法点拨】
技法 突破点 解答示例
技法一:用
换位法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1.把自己当成作
者,通过想象文章
描写的画面或场景来体会感情。 读《村晚》一诗,我们可以想象牧童骑黄牛的情景,体会他无忧无虑的生活,从而感受到诗句中作者要表达的乡村儿童生活的乐趣。
2.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主人公,用换位思考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感情。 《月是故乡明》的第三自然段讲述了“数星星”和“捉知了”
两件有趣的事。如果把自己当作文中的“我”,跟着作者一起去玩一玩,就能体会到作者童年的快乐,从而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技法二:抓
直接抒情的句子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1.抓住文中直接抒情的特殊句式来体会感情。 在学习《梅花魂》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们可以通过朗读反问句和感叹句来体会作者的感情。作者通过这两个特殊句式直 抒胸膽,感叹当年与外祖父分别时所带之物不单是一幅画,还是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
2.从文中的对比和转折处体会感情。 《月是故乡明》一文中“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 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这里作者把广阔世界里的大月亮同故乡的小月亮进行对比,进一步表达了对故 乡的热爱和思念。
技法三:从
生动具体的描写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1.从描写的具体事物中体会感情。 《稚子弄冰》一诗中,从诗人对冰的色彩、形态和声音的生动描写中,我们能体会到小孩子玩冰时的快乐。
2.从描写的场景中体会感情。 《梅花魂》一文中,从外祖父在码头送别“我们”时,那依依不舍老泪纵横的场景中,我们体会到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3.从相关的故事中体会感情。 《梅花魂》一文中,“我”无意中弄脏了外祖父的墨梅图,惹得外祖父非常生气。由此可见外祖父对墨梅图的珍爱,进而我们能体会到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语文要素解题技巧】
典型问题 答题模板
读文中画“ ”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句话描写了……,从中我体会到作者……的
感情。
通过“…”这一事件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一事件描写了……,从中我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精选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共6小题)
1.课外阅读。
后园中有一棵玫瑰,一到五月就开花的,一直开到六月。
花朵和酱油碟那么大。开得很茂盛,满树都是,因为花香,招来了很多的蜂子。“嗡嗡”地在玫瑰树那儿闹着。
别的一切都玩厌了的时候,我就想起来去摘玫瑰花,摘了一大堆,把草帽脱下来用帽兜子盛着。在摘那花的时候,有两种恐惧,一种是怕蜂子刺人,另一种是怕玫瑰的刺刺手。好不容易摘了一大堆,摘完了可又不知道做什么了。忽然异想天开,这花若给祖父戴起来该多好看。
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给他插了一圈的花,红彤彤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今天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我几乎没有支持的能力再插上去。
等我插完了,祖父还是不晓得。他还照样地拔着垄上的草。我跑得很远地站着,我不敢往祖父那边看,一看就想笑。所以我借机进屋去找一点吃的来,还没等我回到园中,祖父也进屋来了。
那满头红彤彤的花朵,一进来就被祖母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
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因为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缘故,而是那花就顶在他的头上。
他把帽子放下,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想起来,又笑了。
祖父刚有点忘记了,我就在旁边提前说:
“爷爷……今年春天雨水大呀……”
一提起,祖父的笑就来了。于是我又在炕上打起滚来。
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刮了风,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样,在我却是非常寂寞的了。去没去处,玩没玩的,觉得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么长。
(1)解释词语。
异想天开: 比喻凭空的、根本没有的事情。指想法很不切实际,非常奇怪。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缘故
原因
茂盛
茂密
捉弄
戏弄
恐惧
害怕
照样
照旧
(3)文中多处写到了“笑”,使人感到了主人公的快乐。你能写出几个表示笑的词语吗?
开怀大笑 皮笑肉不笑 哈哈大笑
(4)“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意思是祖父的园子、祖父的慈爱给了作者自由快乐,而作者的天真、稚气也给祖父带来了快乐、幸福,表达了作者的幸福快乐之情。 。
【分析】短文选自《呼兰河传》,短文主要写的是祖父的后园中有一棵玫瑰,祖父摘草时我”摘玫瑰花插在了祖父的帽子上,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祖父的思念之情。
【解答】(1)考查了词语解释。异想天开:比喻凭空的、根本没有的事情。指想法很不切实际,非常奇怪。
(2)考查了近义词。缘故:原因。近义词是“原因”;茂盛:指植物生长得好,枝叶繁茂。近义词是“茂密”;捉弄:对别人开玩笑,使人为难。近义词是“戏弄”;恐惧:惊慌害怕。近义词是“害怕”;照样:指照旧、仍旧等。近义词是“照旧”。
(3)考查了词语积累。开怀大笑:指的是人在特别高兴时,笑的前仰后合的样子。皮笑肉不笑:是极其不自然地装出一副笑脸,形容虚伪或心怀恶意的样子。哈哈大笑:形容非常开心。
(4)考查了分析句子和理解句子意思的能力,结合短文主要内容回答此题。可以从祖父对作者的影响和作者对祖父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故答案为:
(1)比喻凭空的、根本没有的事情。指想法很不切实际,非常奇怪。
(2)原因 茂密 戏弄 害怕 照旧
(3)开怀大笑 皮笑肉不笑 哈哈大笑
(4)意思是祖父的园子、祖父的慈爱给了作者自由快乐,而作者的天真、稚气也给祖父带来了快乐、幸福,表达了作者的幸福快乐之情。
【点评】《呼兰河传》是著名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40年写于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小说共分7章,前有序后有尾声,著名文学巨匠茅盾作序。
语文阅读理解,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
2.课外阅读。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名小朋友,唯有他表现最差;唯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了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了你,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有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的,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她怀着喜悦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一个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的日子,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学校。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1)用“ ”画出一个描写母亲表情的句子。
(2)试着用几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个自信、善良、聪慧、坚强的母亲四次参加孩子的家长会,每次都对儿子说“假话”,同时又巧妙地指出儿子应改正的地方和需要努力的方向,儿子在母亲的激励和期待下,终于被清华大学录取了,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3)默读划横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想想儿子听了母亲的话心里会想什么?
儿子听了母亲的话心里会想: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下次考试成绩要超过我的同桌。
(4)仔细读读最后一句话,联系全文想想:妈妈悲喜交加,她“悲”的是: 指自己十几年来为儿子所受的委屈,内心的痛苦 。“喜”的是: 儿子考上了清华大学 。
【分析】这篇记叙文写了一个自信、善良、聪慧、坚强的母亲四次参加孩子的家长会,每次都对儿子说“假话”,同时又巧妙地指出儿子应改正的地方和需要努力的方向,儿子在母亲的激励和期待下,终于被清华大学录取了,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解答】(1)考查对写法的认识,对人物可以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表情描写就是神态描写,专指脸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这篇文章描写母亲表情的句子如文章第二自然段中的“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
(2)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细读全文,本文主要内容可概括为: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个自信、善良、聪慧、坚强的母亲四次参加孩子的家长会,每次都对儿子说“假话”,同时又巧妙地指出儿子应改正的地方和需要努力的方向,儿子在母亲的激励和期待下,终于被清华大学录取了,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3)考查对人物心理的揣摩,结合上文可知:面对儿子上小学时家长会上老师所说的怀疑儿子智力有些障碍,母亲却“撒谎”说老师对儿子充满信心。老师说儿子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他的同桌。儿子听了母亲的话,才有了“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这样的表情,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此时此刻
儿子听了母亲的话心里一定会想: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下次考试成绩要超过我的同桌。
(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细读文章最后一句话,联系全文可知:妈妈悲喜交加,她“悲”的是:指自己十几年来为儿子所受的委屈,内心的痛苦。“喜”的是:儿子考上了清华大学。
故答案为:
(1)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2)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个自信、善良、聪慧、坚强的母亲四次参加孩子的家长会,每次都对儿子说“假话”,同时又巧妙地指出儿子应改正的地方和需要努力的方向,儿子在母亲的激励和期待下,终于被清华大学录取了,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3)儿子听了母亲的话心里会想: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下次考试成绩要超过我的同桌。
(4)“悲”指自己十几年来为儿子所受的委屈,内心的痛苦,“喜”指儿子考上了清华大学。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初步训练了中年级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完成的关键是认真阅读短文内容,读懂短文。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童年的馒头
如今的幸福时光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酸楚。那时候,家里穷得丁当响。我在五里外的村小上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锅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起早摸黑挣工分,日子过得非常清贫。
有一年“六一”,学校说庆祝儿童节,每人发三个馒头。我兴冲冲地对娘和妹妹说:“明天发馒头,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妹妹笑了,娘也笑了。
第二天,我的手里多了一片荷叶,荷叶里是三个热腾腾的大馒头。回家的路上,口水一咽再咽,肚子也发出咕咕的叫声。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那个。三两口下去,嘴里还没有品出味儿,馒头已不见了。又走了一段,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干脆,把娘那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等我回到家时,呆呆地看着手中空空的荷叶,里边连馒头屑也没有一星了。我不知道自己怎样进了门,怎样躲开妹妹的目光。娘笑笑,没吭声。
呆立间,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嚷嚷:“平娃娘,平娃娘!你家平娃带馒头回来了吗?你看我家二丫,发三个馒头,一个都舍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家来了!”
娘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带回来了!你看嘛﹣﹣”娘说着打开锅盖,锅里奇迹般地蒸着五个大馒头!“你看,老师说我家平娃学习好,还多奖励了两个呢!”
二丫娘看看我,我慌乱地点点头……
那天晌午,娘把馒头拾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嘛!”妹妹大口大口咬着馒头,我却哇地一声哭了。
后来,我发现,就是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贫困 清贫 辛酸 酸楚 披星戴月 起早摸黑
(2)联系上下文填空。
文中第2自然段写“妹妹笑了”,原因是 过儿童节能吃上馒头 。“娘也笑了”,是因为 儿子懂事了 。
(3)第3自然段中的“故伎重演”具体指: 流口水和肚子咕咕叫 。
(4)用“ ”画出短文第3自然段中的两处心理活动描写。
(5)“后来,我发现,就是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为什么说“我”的童年结束了?
自从那天“我”懂事了,知道让着别人了。
【分析】文章记叙了在儿童节前夕,我把学校要发馒头的事告诉了妹妹和娘,她们很高兴。可是当天,我没有抵抗住诱惑,半路上就把三个馒头都吃了。娘知道后,不但没有拆穿我,反而为了维护我的面子把家里的存粮拿出来做了馒头。从此之后,我懂事了。赞扬了母爱的伟大。
【解答】(1)考查了从文中找出词语的近义词。贫困:生活困难,贫穷。近义词为“清贫”。辛酸:辣和酸,比喻痛苦悲伤。近义词为“酸楚”。披星戴月:指身披星星,头顶月亮。形容连夜奔波或早出晚归,十分辛苦。近义词为“起早摸黑”。
(2)考查了对内容的理解。从“明天发馒头,妹妹一个”可知“妹妹笑了”是因为过儿童节能吃上馒头。从“娘一个,我一个”可知“娘笑了”是因为她认为儿子懂事了。
(3)考查了对内容的理解。从“口水一咽再咽,肚子也发出咕咕的叫声”可知“故伎重演”的意思是流口水和肚子咕咕叫。
(4)考查了对信息的筛选。从“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干脆,把娘那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可知答案。
(5)考查了对内容的理解。“我”认为童年在那一天结束,是因为从那天开始“我”懂得了妈妈的好意,也明白了“我”应该替别人着想。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1)清贫 酸楚 起早摸黑;
(2)过儿童节能吃上馒头 儿子懂事了;
(3)流口水和肚子咕咕叫;
(4)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干脆,把娘那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
(5)自从那天“我”懂事了,知道让着别人了。
【点评】完成此题目一般分为以下几步:1、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2、了解短文后,带问题读短文,可边读边做。
4.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练习。
家乡的桥
我的家乡在江南。家乡的小河像一条条血脉,网布在大地母亲的身上。
小河长,小桥多。桥连接着一个个村庄,连接着一户户人家。如果提个篮子赶集去,不经过十座八座小桥才怪呢!
家乡的桥大多是石桥,造型千姿百态。最简单的是过户桥,一块长石板搁中间,把两户人家连起来。最漂亮、最气派的数单拱桥,桥洞和它的倒影连成一体,像个很大很大的圆月,两边的几十级石阶形成个大大的“八”字,一对对石狮子雄赳赳地屹立在石柱上。夜里,你撑只小船穿梭其间,那光景,会使你以为进了月亮婆婆的家呢!
家乡小桥的名字也美极了:千岁桥、如意桥、震龙桥、元宝桥、娘娘桥、骆驼桥……大人告诉我,元宝桥、骆驼桥是根据桥的形状叫出来的;而震龙桥、娘娘桥,就跟民间传说有关系了;至于如意桥,则取自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有趣的是,在青石上凿就的桥名字体也各不相同,或篆或隶,或楷或草,有的飘逸潇洒,有的刚劲雄健,跟桥相衬相映,又平添了几分情趣。记得有一年清明节跟外婆坐船扫墓去,每过一桥,我大声地念一遍桥名,接着就听外婆讲这桥的故事。几十里水路百座桥,外婆的故事足足可装一条船!
家乡的桥是我们的乐园。整个炎热的夏天,我们在桥头下棋、猜谜、讲故事;我们把桥当作跳水台,比跳水本领,练胆量;我们在桥边钓鱼、摸螺蛳,碰得巧,还能从桥洞里捉到一对毛蟹呢!实在玩累了,荡一条小船进桥洞,舒展四肢平躺着,那凉丝丝的风,轻轻荡漾的水波,转眼就把你送入梦乡……
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
(1)写出与下列词语意思相近的词。
气派—— 气势
告诉—— 告知
炎热—— 酷热
(2)下列选项中不是围绕“家乡的桥是我们的乐园”一句来写的一项是 D
A.我们在桥头下棋、猜谜、讲故事。
B.我们在桥边钓鱼、摸螺蛳,碰得巧,还能从桥洞里捉到一对毛蟹呢!
C.实在玩累了,荡一条小船进桥洞,舒展四肢平躺着,那凉丝丝的风,轻轻荡漾的水波,转眼就把你送入梦乡……
D.夜里,你撑只小船穿梭其间,那光景,会使你以为进了月亮婆婆的家呢!
(3)短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家乡的桥?
从桥的数量多、造型千姿百态、名字美和家乡的桥是我们的乐园四个方面介绍了家乡的桥。
(4)作者为什么难以忘记家乡的桥?
作者难以忘记家乡的桥,就是难以忘记自己的家乡,作者热爱家乡,家乡的桥寄托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所以作者对家乡的桥难以忘记。
【分析】短文主要通过描写家乡桥的形状多姿多彩,桥名的有趣和桥所带来的乐趣这三方面,抒发了对家乡的怀念和热爱,也说明了对自己美好童年的追忆。
【解答】(1)考查近义词。气派:指人的态度作风或某些事物所表现的气势。气势:指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力量、威势。告诉:说给人,使人知道。告知:告诉使知道。炎热:(天气)很热。酷热:(天气)极热。
(2)考查句子理解与概括。结合“家乡的桥是我们的乐园。整个炎热的夏天,我们在桥头下棋、猜谜、讲故事;我们把桥当作跳水台,比跳水本领,练胆量;我们在桥边钓鱼、摸螺蛳,碰得巧,还能从桥洞里捉到一对毛蟹呢!实在玩累了,荡一条小船进桥洞,舒展四肢平躺着,那凉丝丝的风,轻轻荡漾的水波,转眼就把你送入梦乡……”可知:不是围绕“家乡的桥是我们的乐园”一句来写的一项是:夜里,你撑只小船穿梭其间,那光景,会使你以为进了月亮婆婆的家呢!故选:D。
(3)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阅读全文,由第二至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可知,文章从桥的数量多、造型千姿百态、名字美和家乡的桥是我们的乐园四个方面介绍了家乡的桥。
(4)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结合“家乡的桥大多是石桥,造型却千姿百态”“家乡小桥的名称也美极了”“家乡的桥是我们的乐园”作者最忆家乡的桥是因为家乡的桥不但形状千姿百态,而且桥名有趣,还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很多乐趣。
故答案为:
(1)气势;告知;酷热;
(2)D;
(3)从桥的数量多、造型千姿百态、名字美和家乡的桥是我们的乐园四个方面介绍了家乡的桥;
(4)作者难以忘记家乡的桥,就是难以忘记自己的家乡,作者热爱家乡,家乡的桥寄托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所以作者对家乡的桥难以忘记。
【点评】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
5.
秘密
①有一天,一个当小学老师的朋友讲了一个小男孩的故事。
②他7岁,上小学二年级。他有一双非常水灵的大眼睛,乌黑的、不谙(ān)世事的、清澈的眼睛。凝视他的眼睛的时候,老师常常会有一种错觉,以为那里面正含着眼泪,像一潭水似的,晃动着,但不涌出来。
③他是一个可怜的孩子,跟着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奶奶只有菲薄(fěi b )的退休费,祖孙两人有了吃的就没有穿的,总有一样要凑合。“这个孩子特别懂事。一个小男孩呀,你们不能想象他有多么细腻的内心世界。”
④朋友感慨着举了一个例子:小学生的作业本通常都是用得很快的,用不了多久就要买新的。没有一个同学对这件事有疑义。有一次,是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吧,所有的同学都在操场上玩,只有他,嗫(niè)嚅(rú)着走到讲台旁,仰着小小的脸,伸出小小的手,递给老师一支铅笔。他说:“老师,我想让您以后用铅笔给我判作业。这样,作业本用完了,我用橡皮一擦,就像新的一样了。”
⑤当老师的朋友对我说:当时我注视着这个孩子的眼睛,他的脸特别圣洁。你知道吗?那种天使一样的小孩子,充满了对世界的悲悯(mǐn)和谅解。我看着他,看着看着就要掉眼泪。我拿过了那支铅笔,我说,这是我们两个人之间的秘密,我一定用只有我们俩能看清楚的符号来批改你的作业。孩子特别开心,跑出教室,冲进同学当中。此后,有好几个星期的时间,老师真的用铅笔给他改作业,而且悄悄地告诉他:“如果你都做对了,老师只写上“优秀”两个字,擦的时候也好擦了。”这样,孩子一直保持了优秀的成绩,老师和他一直共有着这个秘密。
⑥过了几个月,孩子的生日到了,老师买了整整100个小学生常用的作业本给他。老师说,这是对他作业一直优秀的奖励。
(1)联系上下文给加点词语选择恰当的解释。(在序号前面画“√”)
菲薄:①微薄(指数量少、质量次) ②瞧不起
(2)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
A.全体同学对这件事都有疑义
B.全体同学对这件事都没有疑义
C.只有一个同学对这件事有疑义
(3)短文第 ④ 和第 ⑤ 自然段围绕“秘密”具体写了一件事。
(4)短文写谁与谁之间的秘密?“秘密”的内容是什么?
(5)短文主要描写了小男孩的语言、 神态 和 动作 ,表现了他是一个 懂事 的孩子。
(6)想象小男孩长大以后又见到这位老师,他会说什么?(写几句连贯的话)
【分析】这篇文章通过描写一个家境困难的小男孩请求老师用铅笔批改作业,然后,自己用橡皮擦掉字迹,作业本还能用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懂事的孩子和理解、尊重、关爱孩子的老师形象,故事很感人。
【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结合语境解释词语,从文中“祖孙两人有了吃的就没有穿的,总有一样要凑合”可知,祖孙二人收入低,没钱。“菲薄”中的“菲”是“微薄”的意思。
(2)本题考查句子理解。这是一个用否定形式表达肯定意思的句子,句子的意思是“全体同学对这件事都没有疑义”。
(3)本题考查根据语段内容填空。根据语段内容,“朋友感慨着举了一个例子:小学生的作业本通常都是用得很快的,用不了多久就要买新的。没有一个同学对这件事有疑义。有一次,是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吧,所有的同学都在操场上玩,只有他,嗫嚅着走到讲台旁,仰着小小的脸,伸出小小的手,递给老师一支铅笔。他说:‘老师,我想让您以后用铅笔给我判作业。这样,作业本用完了,我用橡皮一擦,就像新的一样了。’
当老师的朋友对我说:当时我注视着这个孩子的眼睛,他的脸特别圣洁。你知道吗?那种天使一样的小孩子,充满了对世界的悲悯和谅解。我看着他,看着看着就要掉眼泪。我拿过了那支铅笔,我说,这是我们两个人之间的秘密,我一定用只有我们俩能看清楚的符号来批改你的作业。孩子特别开心,跑出教室,冲进同学当中。此后,有好几个星期的时间,老师真的用铅笔给他改作业,而且悄悄地告诉他:‘如果你都做对了,老师只写上‘优秀’两个字,擦的时候也好擦了。’这样,孩子一直保持了优秀的成绩,老师和他一直共有着这个秘密。”第④和第⑤段围绕“秘密”来具体写小男孩和老师之间的一件事。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文章内容来看,这个秘密是小男孩和老师之间的秘密。内容是指老师用铅笔为小男孩批作业,如果小男孩作业全对,老师只写“优秀”两个字,小男孩把作业本擦完之后接着用。
(5)本题考查人物描写的方法。根据原文语句,“嗫嚅着走到讲台旁”是神态描写,“仰着小小的脸,伸出小小的手,递给老师一支铅笔”是动作描写。这些描写表现了小男孩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6)本题考查阅读拓展。依据原文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要符合情理。例如,老师,您还记得我吗?我是和你拥有同一个秘密的××,是您的关心和爱护,让我走过了那段最泥泞的路。现在,我也做了一名老师,我要像您一样,把我的爱无私的献给孩子们。
故答案为:
(1)①;
(2)B;
(3)④⑤;
(4)老师 小男孩;
老师用铅笔为小男孩批作业,如果小男孩作业全对,老师只写“优秀”两个字,小男孩把作业本擦完之后接着用。
(5)神态 动作;
(6)老师,您还记得我吗?我是和你拥有同一个秘密的××,是您的关心和爱护,让我走过了那段最泥泞的路。现在,我也做了一名老师,我要像您一样,把我的爱无私的献给孩子们。
【点评】阅读分析是语文常见的题目类型,重点考查了学生对于阅读材料的理解与掌握。涉及到词语解释、句子理解、描写、内容分析等题目,考查的能力比较全面。
6.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练习。
徐慈鸿励志学画
1919年春天,年轻的徐悲鸿考取了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后来又向法国绘画大师达仰学画。达仰很看重这位刻苦努力的中国学生,热情地指导他,这却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
一天,一个外国学生很不礼貌地冲着徐悲鸿说:“徐先生,我知道达仰很看重你,但你别以为进了达仰的师门就能当画家。你们中国人无论到哪里深造,也成不了才!”
徐悲鸿被激怒了,但是他知道,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当时,巴黎的博物馆里陈列着许多欧洲绘画大师的作品,每逢节假日,徐悲鸿就进馆去临摹。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经过潜心临摹,徐悲鸿的画技有了很大的提高。
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他只租了一间小阁楼,经常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为的是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过去了,徐悲鸿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结业考试。他创作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轰动了整个画界。
那个外国学生看了徐悲鸿的作品,非常震惊。他找到徐悲鸿,鞠了一躬,说:“我承认中国人是很有才能的。看来我犯了一个错误,用中国话来说,那就是‘有眼不识泰山’。”
(1)结合全文判断“有眼不识泰山”的意思,在正确的解释后面画“√”。
①因为视力不好,而看不见泰山。 ×
②比喻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
(2)仿照下面的句子,写一个比喻句。
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爸爸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忙来忙去,不知疲倦。
(3)徐悲鸿学画为什么要“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那样刻苦?
他发奋学习,一定要为祖国争光。
(4)短文赞扬了徐悲鸿的什么精神?
文章赞扬了徐悲鸿的热爱祖国、勤奋努力的精神。
【分析】《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短文记叙了我国著名绘画大师徐悲鸿年轻时留学法国励志学画的故事。徐悲鸿为了给中国人争气,奋发努力,刻苦学画,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改变了外国学生的偏见,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有眼不识泰山”指虽有眼睛,却不认识泰山。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文中具体是指辨不出徐悲鸿地位高、本领大。
(2)考查句子仿写。例句时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一般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组成。像:意思是相似。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从“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们比比,等结业时,看看谁是人才,谁是蠢材!”可知,徐悲鸿在法国求学期间,受到外国人的嘲笑。他发奋学习,一定要为祖国争光。后来经过他的努力,终于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
(4)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阅读文章可知,文章记叙了徐悲鸿在法国求学期间,受到外国人的嘲笑。他发奋学习,一定要为祖国争光。后来经过他的努力,终于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文章赞扬了徐悲鸿的热爱祖国、勤奋努力的精神。
故答案为:
(1)①×;
②√;
(2)爸爸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忙来忙去,不知疲倦。
(3)他发奋学习,一定要为祖国争光。
(4)文章赞扬了徐悲鸿的热爱祖国、勤奋努力的精神。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一定要读懂文本,明确主旨,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并能灵活运用,其中(2)是难点,要结合全文内容和作者写作时的心境来体会句子意思。
二.古诗词赏析(共2小题)
7.读古诗《稚子弄冰》,完成练习。
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①。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注释)①钲:古代行军时用的打击乐器,形状像钟。
(1)“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B
A.夸张
B.比喻
C.拟人
(2)根据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3)《稚子弄冰》中的稚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分析】《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
译文:清晨,儿童将铜盆里冻的冰剜下来,用带来的丝线穿起当钲。敲得响声穿过树林,突然听见一声清脆的水玉落地的响声,原来是孩子们把它敲摔碎了。
【解答】(1)考查了对修辞手法的辨析。“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璨碎地声”中,将“儿童敲冰的声音”比作“美玉摔碎”发出的声音,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2)考查了对诗歌的理解。结合课内学习及译文完成。
(3)考查了对人物形象的辨析。诗中的稚子不惧严寒,清晨脱冰,可见他天真幼稚;他把冰块当做银钲来敲击玩耍,可见他非常的调皮可爱。
故答案为:
(1)B;
(2)清晨,儿童将铜盆里冻的冰剜下来,用带来的丝线穿起当钲。敲得响声穿过树林,突然听见一声清脆的水玉落地的响声,原来是孩子们把它敲摔碎了。
(3)诗中的稚子是一个天真幼稚、调皮可爱的孩子。
【点评】我们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到会背、会默写、能理解诗的大意及所表达的主题。
8.阅读课外古诗,完成练习。
溪居①即事②
[唐]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③。
【注释】①溪居:溪边村舍。②即事:对眼前的事物、情景有所感触而创作。③去却关:打开门闩。却是助词,“去却”意思为去掉,“关”在这里指关闭柴门的栓卡、钩环之类。
(1)诗歌中描绘的景物有水边的小村、 悠悠飘荡的小船 、 波光粼粼的溪水 、 掩着的柴门 、奔跑的儿童,展现了一幅水乡 春季 (季节)景图,和谐而富有诗意。
(2)对“急向柴门去却关”一句理解 正确的一项是 B
A.(小童)急急忙忙地跑回去,把柴门关上。
B.(小童)急急忙忙打开柴门,迎接客人。
C.(小童)以为有外人进来,急忙回家,发现门是关着的。
(3)诗歌中的第三、四句中“ 疑 ”“ 急 ”两个字用得最好,描绘出一个 热情淳朴、天真可爱 的农村儿童形象。
(4)古诗中还有许多描写儿童生活的诗句,请你默写出其中的两句。
【分析】译文:篱笆外面不知是谁家没有系好船只,小船被春风吹动,一直漂进钓鱼湾。玩耍的小童看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有客人来,急忙跑去打开柴门。
【解答】(1)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阅读诗歌可知,这首诗勾画了一幅水乡春景图:临水的村庄,疏疏落落的篱笆,悠悠飘荡的小船,波光粼粼的溪水,掩着的柴门,奔跑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
(2)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的意思是小孩子望到了喜出望外,以为是邻村的客人忽然到来。他急急忙忙奔向柴门,赶紧把闭着的柴门打开。
(3)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阅读诗歌可知,第三、四句中“疑”“急”二字,描绘出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形象。
(4)考查了诗歌积累。刻画了乡村生活中的儿童天真烂漫、淳朴的形象的诗歌还有:《村居》,诗句: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故答案为:
(1)悠悠飘荡的小船 波光粼粼的溪水 掩着的柴门 春;
(2)B;
(3)疑 急 热情淳朴、天真可爱;
(4)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点评】俗话说“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古诗的积累与背诵,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0张PPT)
第1单元主题阅读(答题技巧+精选阅读)
2024-2025学年五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版
1.课外阅读。
后园中有一棵玫瑰,一到五月就开花的,一直开到六月。
花朵和酱油碟那么大。开得很茂盛,满树都是,因为花香,招来了很多的蜂子。“嗡嗡”地在玫瑰树那儿闹着。
别的一切都玩厌了的时候,我就想起来去摘玫瑰花,摘了一大堆,把草帽脱下来用帽兜子盛着。在摘那花的时候,有两种恐惧,一种是怕蜂子刺人,另一种是怕玫瑰的刺刺手。好不容易摘了一大堆,摘完了可又不知道做什么了。忽然异想天开,这花若给祖父戴起来该多好看。
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给他插了一圈的花,红彤彤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今天春天雨水大
,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我几乎没有支持的能力再插上去。
等我插完了,祖父还是不晓得。他还照样地拔着垄上的草。我跑得很远地站着,我不敢往祖父那边看,一看就想笑。所以我借机进屋去找一点吃的来,还没等我回到园中,祖父也进屋来了。
那满头红彤彤的花朵,一进来就被祖母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
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因为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缘故,而是那花就顶在他的头上。
他把帽子放下,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想起来,又笑了。
祖父刚有点忘记了,我就在旁边提前说:
“爷爷……今年春天雨水大呀……”
一提起,祖父的笑就来了。于是我又在炕上打起滚来。
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刮了风,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样,在我却是非常寂寞的了。去没去处,玩没玩的,觉得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么长。
(1)解释词语。
异想天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喻凭空的、根本没有的事情。指想法很不切实际,非常奇怪。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缘故 _____
茂盛 _____
捉弄 _____
恐惧 _____
照样 _____
(3)文中多处写到了“笑”,使人感到了主人公的快乐。你能写出几个表示笑的词语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怀大笑 皮笑肉不笑 哈哈大笑
原因
茂密
戏弄
害怕
照旧
(4)“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1)考查了词语解释。异想天开:比喻凭空的、根本没有的事情。指想法很不切实际,非常奇怪。
(2)考查了近义词。缘故:原因。近义词是“原因”;茂盛:指植物生长得好,枝叶繁茂。近义词是“茂密”;捉弄:对别人开玩笑,
意思是祖父的园子、祖父的慈爱给了作者自由快乐,而作者的天真、稚气也给祖父带来了快乐、幸福,表达了作者的幸福快乐之情。
使人为难。近义词是“戏弄”;恐惧:惊慌害怕。近义词是“害怕”;照样:指照旧、仍旧等。近义词是“照旧”。
(3)考查了词语积累。开怀大笑:指的是人在特别高兴时,笑的前仰后合的样子。皮笑肉不笑:是极其不自然地装出一副笑脸,形容虚伪或心怀恶意的样子。哈哈大笑:形容非常开心。
(4)考查了分析句子和理解句子意思的能力,结合短文主要内容回答此题。可以从祖父对作者的影响和作者对祖父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故答案为:
(1)比喻凭空的、根本没有的事情。指想法很不切实际,非常奇怪。
(2)原因 茂密 戏弄 害怕 照旧
(3)开怀大笑 皮笑肉不笑 哈哈大笑
(4)意思是祖父的园子、祖父的慈爱给了作者自由快乐,而作者的天真、稚气也给祖父带来了快乐、幸福,表达了作者的幸福快乐之情。
2.课外阅读。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名小朋友,唯有他表现最差;唯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了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了你,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有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
,你儿子排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的,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
都没有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她怀着喜悦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一个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的日子,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学校。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1)用“”画出一个描写母亲表情的句子。
(2)试着用几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默读划横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个自信、善良、聪慧、坚强的母亲四次参加孩子的家长会,每次都对儿子说“假话”,同时又巧妙地指出儿子应改正的地方和需要努力的方向,儿子在母亲的激励和期待下,终于被清华大学录取了,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想想儿子听了母亲的话心里会想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仔细读读最后一句话,联系全文想想:妈妈悲喜交加,她“悲”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喜”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1)考查对写法的认识,对人物可以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表情描写就是神态描写,专指脸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
儿子听了母亲的话心里会想: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下次考试成绩要超过我的同桌。
指自己十几年来为儿子所受的委屈,内心的痛苦
儿子考上了清华大学
这篇文章描写母亲表情的句子如文章第二自然段中的“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
(2)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细读全文,本文主要内容可概括为: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个自信、善良、聪慧、坚强的母亲四次参加孩子的家长会,每次都对儿子说“假话”,同时又巧妙地指出儿子应改正的地方和需要努力的方向,儿子在母亲的激励和期待下,终于被清华大学录取了,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3)考查对人物心理的揣摩,结合上文可知:面对儿子上小学时家长会上老师所说的怀疑儿子智力有些障碍,母亲却“撒谎”说老师对儿子充满信心。老师说儿子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他的同桌。儿子听了母亲的话,才有了“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
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这样的表情,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此时此刻
儿子听了母亲的话心里一定会想: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下次考试成绩要超过我的同桌。
(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细读文章最后一句话,联系全文可知:妈妈悲喜交加,她“悲”的是:指自己十几年来为儿子所受的委屈,内心的痛苦。“喜”的是:儿子考上了清华大学。
故答案为:
(1)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2)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个自信、善良、聪慧、坚强的母亲四次参加孩子的家长会,每次都对儿子说“假话”,同时又巧妙地指出儿子应改正的地方和需要努力的方向,儿子在母亲的激励和期待下,终于被清华大学录取了,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3)儿子听了母亲的话心里会想: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下次考试成绩要超过我的同桌。
(4)“悲”指自己十几年来为儿子所受的委屈,内心的痛苦,“喜”指儿子考上了清华大学。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童年的馒头
如今的幸福时光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酸楚。那时候,家里穷得丁当响。我在五里外的村小上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锅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起早摸黑挣工分,日子过得非常清贫。
有一年“六一”,学校说庆祝儿童节,每人发三个馒头。我兴冲冲地对娘和妹妹说:“明天发馒头,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妹妹笑了,娘也笑了。
第二天,我的手里多了一片荷叶,荷叶里是三个热腾腾的大馒头。回家的路上,口水一咽再咽,肚子也发出咕咕的叫声。吃一个吧,
我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那个。三两口下去,嘴里还没有品出味儿,馒头已不见了。又走了一段,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干脆,把娘那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等我回到家时,呆呆地看着手中空空的荷叶,里边连馒头屑也没有一星了。我不知道自己怎样进了门,怎样躲开妹妹的目光。娘笑笑,没吭声。
呆立间,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嚷嚷:“平娃娘,平娃娘!你家平娃带馒头回来了吗?你看我家二丫,发三个馒头,一个都舍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家来了!”
娘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带回来了!你看嘛--”娘说着打开锅盖,锅里奇迹般地蒸着五个大馒头!“你看,老师说我家平娃学习好,还多奖励了两个呢!”
二丫娘看看我,我慌乱地点点头……
那天晌午,娘把馒头拾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嘛!”妹妹大口大口咬着馒头,我却哇地一声哭了。
后来,我发现,就是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贫困 _____ 辛酸 _____ 披星戴月 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填空。
文中第2自然段写“妹妹笑了”,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娘也笑了”,是因为 _____________ 。
(3)第3自然段中的“故伎重演”具体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用“”画出短文第3自然段中的两处心理活动描写。
清贫
酸楚
起早摸黑
过儿童节能吃上馒头
儿子懂事了
流口水和肚子咕咕叫
(5)“后来,我发现,就是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为什么说“我”的童年结束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查了从文中找出词语的近义词。贫困:生活困难,贫穷。近义词为“清贫”。辛酸:辣和酸,比喻痛苦悲伤。近义词为“酸楚”。披星戴月:指身披星星,头顶月亮。形容连夜奔波或早出晚归,十分辛苦。近义词为“起早摸黑”。
(2)考查了对内容的理解。从“明天发馒头,妹妹一个”可知“妹妹笑了”是因为过儿童节能吃上馒头。从“娘一个,我一个”可知“娘笑了”是因为她认为儿子懂事了。
自从那天“我”懂事了,知道让着别人了。
(3)考查了对内容的理解。从“口水一咽再咽,肚子也发出咕咕的叫声”可知“故伎重演”的意思是流口水和肚子咕咕叫。
(4)考查了对信息的筛选。从“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干脆,把娘那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可知答案。
(5)考查了对内容的理解。“我”认为童年在那一天结束,是因为从那天开始“我”懂得了妈妈的好意,也明白了“我”应该替别人着想。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1)清贫 酸楚 起早摸黑;
(2)过儿童节能吃上馒头 儿子懂事了;
(3)流口水和肚子咕咕叫;
(4)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干脆,把娘那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
(5)自从那天“我”懂事了,知道让着别人了。
4.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练习。
家乡的桥
我的家乡在江南。家乡的小河像一条条血脉,网布在大地母亲的身上。
小河长,小桥多。桥连接着一个个村庄,连接着一户户人家。如果提个篮子赶集去,不经过十座八座小桥才怪呢!
家乡的桥大多是石桥,造型千姿百态。最简单的是过户桥,一块长石板搁中间,把两户人家连起来。最漂亮、最气派的数单拱桥,桥洞和它的倒影连成一体,像个很大很大的圆月,两边的几十级石阶形成个大大的“八”字,一对对石狮子雄赳赳地屹立在石柱上。夜里,你撑只小船穿梭其间,那光景,会使你以为进了月亮婆婆的家呢!
家乡小桥的名字也美极了:千岁桥、如意桥、震龙桥、元宝桥、娘娘桥、骆驼桥……大人告诉我,元宝桥、骆驼桥是根据桥的形状叫出来的;而震龙桥、娘娘桥,就跟民间传说有关系了;至于如意桥,则取自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有趣的是,在青石上凿就的桥名字体也各不相同,或篆或隶,或楷或草,有的飘逸潇洒,有的刚劲雄健,跟桥相衬相映,又平添了几分情趣。记得有一年清明节跟外婆坐船扫墓去,每过一桥,我大声地念一遍桥名,接着就听外婆讲这桥的故事。几十里水路百座桥,外婆的故事足足可装一条船!
家乡的桥是我们的乐园。整个炎热的夏天,我们在桥头下棋、猜谜、讲故事;我们把桥当作跳水台,比跳水本领,练胆量;我们在桥边钓鱼、摸螺蛳,碰得巧,还能从桥洞里捉到一对毛蟹呢!实在玩累了,
荡一条小船进桥洞,舒展四肢平躺着,那凉丝丝的风,轻轻荡漾的水波,转眼就把你送入梦乡……
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
(1)写出与下列词语意思相近的词。
气派—— _____
告诉—— _____
炎热—— _____
(2)下列选项中不是围绕“家乡的桥是我们的乐园”一句来写的一项是 ____
A.我们在桥头下棋、猜谜、讲故事。
B.我们在桥边钓鱼、摸螺蛳,碰得巧,还能从桥洞里捉到一对毛蟹呢!
气势
告知
酷热
D
C.实在玩累了,荡一条小船进桥洞,舒展四肢平躺着,那凉丝丝的风,轻轻荡漾的水波,转眼就把你送入梦乡……
D.夜里,你撑只小船穿梭其间,那光景,会使你以为进了月亮婆婆的家呢!
(3)短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家乡的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难以忘记家乡的桥?
从桥的数量多、造型千姿百态、名字美和家乡的桥是我们的乐园四个方面介绍了家乡的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查近义词。气派:指人的态度作风或某些事物所表现的气势。气势:指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力量、威势。告诉:说给人,使人知道。告知:告诉使知道。炎热:(天气)很热。酷热:(天气)极热。
(2)考查句子理解与概括。结合“家乡的桥是我们的乐园。整个炎热的夏天,我们在桥头下棋、猜谜、讲故事;我们把桥当作跳水台,比跳水本领,练胆量;我们在桥边钓鱼、摸螺蛳,碰得巧,
作者难以忘记家乡的桥,就是难以忘记自己的家乡,作者热爱家乡,家乡的桥寄托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所以作者对家乡的桥难以忘记。
还能从桥洞里捉到一对毛蟹呢!实在玩累了,荡一条小船进桥洞,舒展四肢平躺着,那凉丝丝的风,轻轻荡漾的水波,转眼就把你送入梦乡……”可知:不是围绕“家乡的桥是我们的乐园”一句来写的一项是:夜里,你撑只小船穿梭其间,那光景,会使你以为进了月亮婆婆的家呢!故选:D。
(3)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阅读全文,由第二至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可知,文章从桥的数量多、造型千姿百态、名字美和家乡的桥是我们的乐园四个方面介绍了家乡的桥。
(4)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结合“家乡的桥大多是石桥,造型却千姿百态”“家乡小桥的名称也美极了”“家乡的桥是我们的乐园”作者最忆家乡的桥是因为家乡的桥不但形状千姿百态,而且桥名有趣,
还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很多乐趣。
故答案为:
(1)气势;告知;酷热;
(2)D;
(3)从桥的数量多、造型千姿百态、名字美和家乡的桥是我们的乐园四个方面介绍了家乡的桥;
(4)作者难以忘记家乡的桥,就是难以忘记自己的家乡,作者热爱家乡,家乡的桥寄托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所以作者对家乡的桥难以忘记。
5.
秘密
①有一天,一个当小学老师的朋友讲了一个小男孩的故事。
②他7岁,上小学二年级。他有一双非常水灵的大眼睛,乌黑的、不谙(ān)世事的、清澈的眼睛。凝视他的眼睛的时候,老师常常会有一种错觉,以为那里面正含着眼泪,像一潭水似的,晃动着,但不涌出来。
③他是一个可怜的孩子,跟着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奶奶只有菲薄(fěi b )的退休费,祖孙两人有了吃的就没有穿的,总有一样要凑合。“这个孩子特别懂事。一个小男孩呀,你们不能想象他有多么细腻的内心世界。”
④朋友感慨着举了一个例子:小学生的作业本通常都是用得很快的,
··
用不了多久就要买新的。没有一个同学对这件事有疑义。有一次,是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吧,所有的同学都在操场上玩,只有他,嗫(niè)嚅(rú)着走到讲台旁,仰着小小的脸,伸出小小的手,递给老师一支铅笔。他说:“老师,我想让您以后用铅笔给我判作业。这样,作业本用完了,我用橡皮一擦,就像新的一样了。”
⑤当老师的朋友对我说:当时我注视着这个孩子的眼睛,他的脸特别圣洁。你知道吗?那种天使一样的小孩子,充满了对世界的悲悯(mǐn)和谅解。我看着他,看着看着就要掉眼泪。我拿过了那支铅笔,我说,这是我们两个人之间的秘密,我一定用只有我们俩能看清楚的符号来批改你的作业。孩子特别开心,跑出教室,冲进同学当中。此后,有好几个星期的时间,老师真的用铅笔给他改作业,
而且悄悄地告诉他:“如果你都做对了,老师只写上“优秀”两个字,擦的时候也好擦了。”这样,孩子一直保持了优秀的成绩,老师和他一直共有着这个秘密。
⑥过了几个月,孩子的生日到了,老师买了整整100个小学生常用的作业本给他。老师说,这是对他作业一直优秀的奖励。
(1)联系上下文给加点词语选择恰当的解释。(在序号前面画“√”)
菲薄:①微薄(指数量少、质量次)②瞧不起
(2)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____ 。
A.全体同学对这件事都有疑义
B.全体同学对这件事都没有疑义
C.只有一个同学对这件事有疑义
·
B
(3)短文第 ____ 和第 ____ 自然段围绕“秘密”具体写了一件事。
(4)短文写谁与谁之间的秘密?“秘密”的内容是什么?
(5)短文主要描写了小男孩的语言、 _____ 和 _____ ,表现了他是一个 _____ 的孩子。
(6)想象小男孩长大以后又见到这位老师,他会说什么?(写几句连贯的话)
【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结合语境解释词语,从文中“祖孙两人有了吃的就没有穿的,总有一样要凑合”可知,祖孙二人收入低,没钱。“菲薄”中的“菲”是“微薄”的意思。
(2)本题考查句子理解。这是一个用否定形式表达肯定意思的句子,
④
⑤
神态
动作
懂事
句子的意思是“全体同学对这件事都没有疑义”。
(3)本题考查根据语段内容填空。根据语段内容,“朋友感慨着举了一个例子:小学生的作业本通常都是用得很快的,用不了多久就要买新的。没有一个同学对这件事有疑义。有一次,是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吧,所有的同学都在操场上玩,只有他,嗫嚅着走到讲台旁,仰着小小的脸,伸出小小的手,递给老师一支铅笔。他说:‘老师,我想让您以后用铅笔给我判作业。这样,作业本用完了,我用橡皮一擦,就像新的一样了。’
当老师的朋友对我说:当时我注视着这个孩子的眼睛,他的脸特别圣洁。你知道吗?那种天使一样的小孩子,充满了对世界的悲悯和谅解。我看着他,看着看着就要掉眼泪。我拿过了那支铅笔,我说,这是我们两个人之间的秘密,
我一定用只有我们俩能看清楚的符号来批改你的作业。孩子特别开心,跑出教室,冲进同学当中。此后,有好几个星期的时间,老师真的用铅笔给他改作业,而且悄悄地告诉他:‘如果你都做对了,老师只写上‘优秀’两个字,擦的时候也好擦了。’这样,孩子一直保持了优秀的成绩,老师和他一直共有着这个秘密。”第④和第⑤段围绕“秘密”来具体写小男孩和老师之间的一件事。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文章内容来看,这个秘密是小男孩和老师之间的秘密。内容是指老师用铅笔为小男孩批作业,如果小男孩作业全对,老师只写“优秀”两个字,小男孩把作业本擦完之后接着用。
(5)本题考查人物描写的方法。根据原文语句,“嗫嚅着走到讲台旁”是神态描写,“仰着小小的脸,伸出小小的手,
递给老师一支铅笔”是动作描写。这些描写表现了小男孩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6)本题考查阅读拓展。依据原文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要符合情理。例如,老师,您还记得我吗?我是和你拥有同一个秘密的××,是您的关心和爱护,让我走过了那段最泥泞的路。现在,我也做了一名老师,我要像您一样,把我的爱无私的献给孩子们。
故答案为:
(1)①;
(2)B;
(3)④⑤;
(4)老师 小男孩;
老师用铅笔为小男孩批作业,如果小男孩作业全对,老师只写“优秀”两个字,小男孩把作业本擦完之后接着用。
(5)神态 动作;
(6)老师,您还记得我吗?我是和你拥有同一个秘密的××,是您的关心和爱护,让我走过了那段最泥泞的路。现在,我也做了一名老师,我要像您一样,把我的爱无私的献给孩子们。
6.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练习。
徐慈鸿励志学画
1919年春天,年轻的徐悲鸿考取了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后来又向法国绘画大师达仰学画。达仰很看重这位刻苦努力的中国学生,热情地指导他,这却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
一天,一个外国学生很不礼貌地冲着徐悲鸿说:“徐先生,我知道达仰很看重你,但你别以为进了达仰的师门就能当画家。你们中国人无论到哪里深造,也成不了才!”
徐悲鸿被激怒了,但是他知道,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
,勇往直前。
当时,巴黎的博物馆里陈列着许多欧洲绘画大师的作品,每逢节假日,徐悲鸿就进馆去临摹。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经过潜心临摹,徐悲鸿的画技有了很大的提高。
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他只租了一间小阁楼,经常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为的是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过去了,徐悲鸿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结业考试。他创作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轰动了整个画界。
那个外国学生看了徐悲鸿的作品,非常震惊。他找到徐悲鸿,鞠了一躬,说:“我承认中国人是很有才能的。看来我犯了一个错误,
用中国话来说,那就是‘有眼不识泰山’。”
(1)结合全文判断“有眼不识泰山”的意思,在正确的解释后面画“√”。
①因为视力不好,而看不见泰山。 ____
②比喻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____
(2)仿照下面的句子,写一个比喻句。
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徐悲鸿学画为什么要“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那样刻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赞扬了徐悲鸿的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爸爸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忙来忙去,不知疲倦。
他发奋学习,一定要为祖国争光。
文章赞扬了徐悲鸿的热爱祖国、勤奋努力的精神。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有眼不识泰山”指虽有眼睛,却不认识泰山。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文中具体是指辨不出徐悲鸿地位高、本领大。
(2)考查句子仿写。例句时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一般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组成。像:意思是相似。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从“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们比比,等结业时,看看谁是人才,谁是蠢材!”可知,徐悲鸿在法国求学期间,受到外国人的嘲笑。他发奋学习,一定要为祖国争光。后来经过他的努力,终于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
(4)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阅读文章可知,文章记叙了徐悲鸿在法国求学期间,受到外国人的嘲笑。他发奋学习,一定要为祖国争光。后来经过他的努力,终于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文章赞扬了徐悲鸿的热爱祖国、勤奋努力的精神。
故答案为:
(1)①×;
②√;
(2)爸爸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忙来忙去,不知疲倦。
(3)他发奋学习,一定要为祖国争光。
(4)文章赞扬了徐悲鸿的热爱祖国、勤奋努力的精神。
二.古诗词赏析
7.读古诗《稚子弄冰》,完成练习。
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①。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注释)①钲:古代行军时用的打击乐器,形状像钟。
(1)“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____
A.夸张
B.比喻
C.拟人
B
(2)根据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3)《稚子弄冰》中的稚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解析】(1)考查了对修辞手法的辨析。“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璨碎地声”中,将“儿童敲冰的声音”比作“美玉摔碎”发出的声音,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2)考查了对诗歌的理解。结合课内学习及译文完成。
(3)考查了对人物形象的辨析。诗中的稚子不惧严寒,清晨脱冰,可见他天真幼稚;他把冰块当做银钲来敲击玩耍,可见他非常的调皮可爱。
故答案为:
(1)B;
(2)清晨,儿童将铜盆里冻的冰剜下来,用带来的丝线穿起当钲。敲得响声穿过树林,突然听见一声清脆的水玉落地的响声,原来是孩子们把它敲摔碎了。
(3)诗中的稚子是一个天真幼稚、调皮可爱的孩子。
8.阅读课外古诗,完成练习。
溪居①即事②
[唐]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③。
【注释】①溪居:溪边村舍。②即事:对眼前的事物、情景有所感触而创作。③去却关:打开门闩。却是助词,“去却”意思为去掉,“关”在这里指关闭柴门的栓卡、钩环之类。
(1)诗歌中描绘的景物有水边的小村、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奔跑的儿童,展现了一幅水乡 _____ (季节)景图,和谐而富有诗意。
(2)对“急向柴门去却关”一句理解 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小童)急急忙忙地跑回去,把柴门关上。
B.(小童)急急忙忙打开柴门,迎接客人。
C.(小童)以为有外人进来,急忙回家,发现门是关着的。
(3)诗歌中的第三、四句中“ ____ ”“ ____ ”两个字用得最好,描绘出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农村儿童形象。
(4)古诗中还有许多描写儿童生活的诗句,请你默写出其中的两句。
悠悠飘荡的小船
波光粼粼的溪水
掩着的柴门
春季
B
疑
急
热情淳朴、天真可爱
【解析】(1)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阅读诗歌可知,这首诗勾画了一幅水乡春景图:临水的村庄,疏疏落落的篱笆,悠悠飘荡的小船,波光粼粼的溪水,掩着的柴门,奔跑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
(2)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的意思是小孩子望到了喜出望外,以为是邻村的客人忽然到来。他急急忙忙奔向柴门,赶紧把闭着的柴门打开。
(3)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阅读诗歌可知,第三、四句中“疑”“急”二字,描绘出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形象。
(4)考查了诗歌积累。刻画了乡村生活中的儿童天真烂漫、淳朴的形象的诗歌还有:《村居》,诗句: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故答案为:
(1)悠悠飘荡的小船 波光粼粼的溪水 掩着的柴门 春;
(2)B;
(3)疑 急 热情淳朴、天真可爱;
(4)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