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第3单元主题阅读(答题技巧+精选阅读)
2024-2025学年四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版
1.课内阅读。
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
到处是绿的……
……
所有的绿集中起来,
挤在一起,
重叠在一起,
静静地交叉在一起。
突然一阵风,
好像舞蹈教练在指挥,
所有的绿就整齐地
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集中-- _____
节拍-- _____
(2)品读画线的句子,用你的话说说在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用到的修辞手法都有哪些?
____________
(4)诗歌第一行“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的作用是什么?
汇集
节奏
满眼的绿色重叠在一起,到处都是绿,它们挤在一起,交叉在一起,让我看到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排比、拟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查了近义词。集中:把分散的人、事物、力量等聚集起来;把意见、经验等归纳起来。故近义词“汇集”。节拍:音乐中每隔一定时间重复出现的有一定强弱分别的一系列拍子,是衡量节奏的单位。故近义词“节奏”。
(2)考查了思维拓展。结合内容想象,例:满眼的绿色重叠在一起,
这句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是诗歌的总起,仿佛到处都染上了绿色
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
到处都是绿,它们挤在一起,交叉在一起,让我看到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3)考查了修辞手法。结合内容理解,从“所有的绿集中起来,挤在一起,重叠在一起,静静地交叉在一起。”可知,几个句式相近,语义连贯的句子构成了排比。运用了“挤、静静地”的这些写人的词语写绿,把物拟人化。
(4)考查了句子的作用。结合内容理解,从“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可知,这句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是诗歌的总起,仿佛到处都染上了绿色。
(5)考查了诗人的感情。结合内容理解,这首诗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
故答案为:
(1)汇集 节奏;
(2)满眼的绿色重叠在一起,到处都是绿,它们挤在一起,交叉在一起,让我看到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3)排比、拟人;
(4)这句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是诗歌的总起,仿佛到处都染上了绿色;
(5)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
2.对比阅读,完成练习。
白桦(节选)
叶赛宁
在朦胧的寂静中
玉立着这棵白桦,
在灿灿的金晖里
闪着晶亮的雪花。
白桦四周徜徉着
姗姗来迟的朝霞,
它向白雪皑皑的树枝
又抹一层银色的光华。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语文要素朗读两首诗歌,结合补充资料完成下表。
《白桦》(节选) 《竹石》
相同点 都是 __________ 。 不同点 体裁上属于 _____ 诗。诗中的白桦是诗人家乡的象征,诗人借对白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象的赞美,表达了对 _____ 和 ________ 的热爱之情。 体裁上属于 _____ 诗,句式更整齐。诗中的竹子是诗人 __________ 的写照,诗人借对竹子 __________ 形象的赞美,表达自己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借物喻人
现代
高洁、挺拔、不畏严寒
家乡
大自然
古体
高尚人格
坚韧顽强
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2)请用“〇”圈出这两首诗中的韵脚。我发现《白桦》(节选)押 ____ 韵,《竹石》押ong(包括eng)韵。
(3)通过查字典可以知道,“徜徉”原本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在《白桦》(节选)中,写出了朝霞 _______________ 的状态,“姗姗来迟”是说朝霞 _______________ 。
(4)《白桦》(节选)中的“玉立”一词写出了白桦 _____ 的特点,看到这个词我会想到一个成语: __________ 。《竹石》中的竹子也有类似的特点,我是从“ _____ ”“ _____ ”等词语中看出的。
(5)选择括号中选择正确的答案。
把《白桦》(节选)中加点的三个短语串联起来,可以体会到:随着时间的推移, _____ (光线 天气)也发生了变化,
a
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在天空中流淌
出现得比较晚
挺拔
亭亭玉立
咬定
立根
光线
这种变化引发了白桦的变化,呈现出一幅极富 ________ (静态美 动态美)的画面。
【解析】(1)本题考查文体知识、内容理解与概括。
《白桦》和《竹石》都是借物喻人。《白桦》诗歌以白桦为描写对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披了一身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亭亭玉立,表现出一种高洁之美。白桦挺拔、高洁的气质与品质正是高尚人格的象征,因此,这首诗也蕴含着对白桦一样品格的人的赞美。诗歌对白桦树的描绘极为成功,既有色彩上的鲜明变化,使人视觉上为之振奋,又富有动态的变化,散发着人的灵性。《竹石》是一首题画诗,作者咏的是竹石,
动态美
但已不是对自然界竹石的一般描写,而是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作者以物喻人,实写竹子,赞颂的却是人。诗人屹立的青山,坚硬的岩石为背景而基础,说竹子“咬定青山”“立根破岩”“千磨万击”。因此,可以说,诗歌通过歌咏竹石,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强者的光辉形象。全诗清新流畅,感情真挚,语言虽然通俗但意义深刻而意味深长。根据对两首诗的主要内容理解可知,《白桦》体裁上属于现代诗。诗中的白桦是诗人家乡的象征,诗人借对白桦高洁、挺拔、不畏严寒形象的赞美,表达了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竹石》体裁上属于古体诗,句式更整齐。诗中的竹子是诗人高尚人格的写照,诗人借对竹子坚韧顽强形象的赞美,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2)本题考查字词理解与赏析。
韵脚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通读两篇诗歌可知,《白桦》的韵脚为:桦、花、霞、华。故《白桦》押a韵。《竹石》的韵脚为:松、中、风。
(3)本题考查字词理解与赏析。
结合《白桦》(节选)语段内容“白桦四周徜徉着姗姗来迟的朝霞”可知,徜徉:原指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句中指在天空中流淌。姗姗来迟:比喻走得缓慢从容。现在形容慢腾腾地很晚才到来或来得很慢。这里指朝霞出现得比较晚。
(4)本题考查字词理解与赏析、体会思想感情。
结合《白桦》(节选)语段内容“在朦胧的寂静中玉立着这棵白桦”可知,
“玉立”一词写出了白桦挺拔的特点,看到这个词我会想到一个成语:亭亭玉立。结合《竹石》语段内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可知,《竹石》中的竹子也有类似的特点,我是从“咬定”“立根”等词语中看出的。
(5)本题考查字词理解与赏析。
结合《白桦》(节选)语段内容“在朦胧的寂静中”“在灿灿的金晖里”“姗姗来迟的朝霞”可知,加点的三个短语串联起来,可以体会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光线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引发了白桦的变化,呈现出一幅极富动态美的画面。故答案为:
(1)借物喻人;
现代 高洁、挺拔、不畏严寒 家乡 大自然;
古体 高尚人格 坚韧顽强 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2)桦 花 霞 华 松 中 风 a;
(3)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在天空中流淌 出现得比较晚;
(4)挺拔 亭亭玉立 咬定 立根;
(5)光线 动态美。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练习。
春的消息
金波
风,摇绿了树的枝条,
水,漂白了鸭的羽毛,
盼望了整整一个冬天,
你看,春天已经来到!
让我们换上春装,
像小鸟换上新的羽毛,
飞过树林,飞上山冈,
到处有春天的欢笑。
看到第一只蝴蝶飞,
它牵引着我的双脚;
我高兴地捉住它,
又爱怜地把它放掉。
看到第一朵雏(chú)菊开放,
我会禁不住欣喜地雀跃,
小花朵,你还认得我吗?
你看我又长高了多少!
来到去年叶落的枝头,
等待它吐出新的绿苞;
再去唤醒沉睡的溪流,
听它唱歌,和它一起奔跑。
跑累了,我就躺在田野上,
头顶有明丽的太阳照耀。
是谁搔(sāo)痒(yǎng)了我的面颊?
啊,身边又钻出嫩绿的小草……
(1)诗歌中表示心情快乐的词语有: _____ 、 _____ 、 _____ 等。
(2)根据诗歌内容,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A.蝴蝶
B.春水
C.小鸟
D.春风
读了诗歌,我知道是它们给我们带来了春天的消息:摇绿枝条的
欢笑
高兴
欣喜
____ ,漂白了鸭羽的 ____ ,换上新羽毛的 ____ 和牵引着我的双脚的 ____ 等。
(3)我们从诗歌中体会到诗人在春天到来时 _____________ 的心情。
(4)下列诗句中描写春天的有 _____ (多选)
A.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B.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5)当“春的消息”到来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请用一两句话写一写。
D
B
C
A
兴奋和喜悦
BC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查表示心情快乐的词语。欢快:欢乐痛快;欢乐轻快;高兴:愉快的意思;欣喜:愉快、高兴的意思。故诗歌中表示心情快乐的词语有:欢笑、高兴、欣喜等。
(2)考查根据短文内容填空。根据“风,摇绿了树的枝条,水,漂白了鸭的羽毛”“让我们换上春装,
像小鸟换上新的羽毛,”“看到第一只蝴蝶飞,
我们会一起熬过寒冬,迎接新的春天,迎接漫天纷飞的樱花。我相信海涅说的:“冬天从这里夺走的,春天都会交还给你。
它牵引着我的双脚”填空即可。故依次选择DBCA。
(3)考查体会思想感情。从第①自然段句子“盼望了整整一个冬天,看,春天已经来到”,第②自然段句子“让我们换上春装,像小鸟换上新的羽毛,飞过树林,飞上山冈,去聆听春天的欢笑”可知作者非常期盼春天的到来,对春天的到来充满着兴奋和喜悦之情。
(4)考查描写春天的诗句。A“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描写冬天的诗句。意思是群山中的鸟儿飞得不见踪影,所有的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BCD是描写春天的诗句。故选BCD。
(5)考查开放探究。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故答案为:
(1)欢笑 高兴 欣喜;
(2)D B C A;
(3)兴奋和喜悦;
(4)BCD;
(5)我们会一起熬过寒冬,迎接新的春天,迎接漫天纷飞的樱花。我相信海涅说的:“冬天从这里夺走的,春天都会交还给你。
4.课内阅读。
在天晴了的时候,
请到小径中去走走:
给雨润过的泥路,
一定是凉爽又温柔;
炫耀着新绿的小草,
一下子洗净了尘垢;
不再胆怯的小白菊,
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
试试寒,试试暖,
然后一瓣瓣地绽透;
抖去水珠的凤蝶儿,
在木叶间自在闲游,
把它五彩的智慧书页,
曝着阳光一开一收。
(1)诗人描写了雨后的小径中看到的 _____ 、 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等景物,突出了雨后大自然清新亮丽的特点。
(2)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试试寒,试试暖,然后一瓣瓣地绽透。
这句话中,把 ________ 当作人来写,生动地写出了它开放的 _____ 。用相同的手法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_____ 的小青蛙 ____________________ ,
泥路
小草
小白菊
凤蝶儿
小白菊
形态
快乐
在稻田里放声歌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假若你来到雨后的小径,会看到哪些不同的景物呢?照样子写一写。
在天晴了的时候,请到小径中去走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阅读诗歌可知,诗人描写了雨后的小径中看到的泥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等景物,突出了雨后大自然清新亮丽的特点。
(2)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仿写句子的能力。阅读句子“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试试寒,试试暖,
嘹亮的歌声在空中飘落
那些俏皮的露珠,一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然后一瓣瓣地绽透”可知,这句话把“小白菊”当作人来写,生动地写出了它开放的形态。仿写句子:快乐的小青蛙在稻田里放声歌唱,嘹亮的歌声在空中飘落。
(3)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和生活实际回答即可。即:在天晴了的时候,请到小径中去走走:那些俏皮的露珠,一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故答案为:
(1)泥路 小草 小白菊 凤蝶儿;
(2)小白菊 形态 快乐 在稻田里放声歌唱,嘹亮的歌声在空中飘落;
(3)那些俏皮的露珠,一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5.对比阅读,完成练习。
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
墨绿、浅绿、嫩绿、
翠绿、淡绿、粉绿……
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刮的风是绿的,
下的雨是绿的,
流的水是绿的,
阳光也是绿的。
——选自艾青的《绿》
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
——选自宗璞的《西湖漫笔》
(1)“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强调的是 ____ ,“绿意扑眼而来”强调的是 ____ 。
A.绿无处不在
B.绿的种类多
C.绿的差异大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____ 。
A.《绿》中“绿得发黑、绿得出奇”是说绿色太浓了,以至于看起来非常奇怪
B.《绿》中描写的“绿”是大自然中的景象,更是作者的感觉和联想
C.《西湖漫笔》中“苍翠欲滴”写的是雨滴在碧绿的树叶上滚动,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B
A
C
D.《西湖漫笔》中“直绿到了石头缝里”的意思是绿色的青苔绕过了石头缝
(3)比较《西湖漫笔》和《绿》的异同。
①相同:写出了绿色的种类多和范围广,体现了对“绿”的 _____________ 之情。
②不同:从文体来看,《 __________ 》是散文,《 ____ 》是诗歌;从内容来看《 __________ 》描绘的景象比较写实,而《 ____ 》更多的是体现了诗人的独特感受。
【解析】(1)本题考查对字词的理解与赏析。通读诗歌《绿》,根据文中的“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这些词语,
喜爱和赞美
西湖漫笔
绿
西湖漫笔
绿
结合题目中给出的选项可知,这些词语强调的是绿的种类多。故选:B。通读语段《西湖漫笔》,根据文中的“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结合题目中给出的选项可知,这句话强调的是绿无处不在。故选:A。
(2)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通读两个语段可知,结合题目中给出的选项可知,A.《绿》中“绿得发黑、绿得出奇”是说绿色太浓了,以至于看起来非常奇怪。说法有误,因为这句话充分表述了绿的程度。说“看起来非常奇怪”是错误的。B.《绿》中描写的“绿”是大自然中的景象,更是作者的感觉和联想。说法有误,因为大自然中确实存在这些绿色,并不是作者的感觉和联想。C.《西湖漫笔》中“苍翠欲滴”写的是雨滴在碧绿的树叶上滚动,
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说法正确。D.《西湖漫笔》中“直绿到了石头缝里”的意思是绿色的青苔绕过了石头缝。说法有误,说的不太明白,应该再加一句:形容绿色非常茂盛,遍布于石头的缝隙之间。故选:C。
(3)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通读两个语段可知,《西湖漫笔》和《绿》有着相同和不同之处。①相同之处:写出了绿色的种类多和范围广,体现了对“绿”的喜爱和赞美之情。②不同之处:从文体来看,《西湖漫笔》是散文,《绿》是诗歌;从内容来看《西湖漫笔》描绘的景象比较写实,而《绿》更多的是体现了诗人的独特感受。
故答案为:
(1)B A;
(2)C;
(3)①喜爱和赞美;
②西湖漫笔 绿 西湖漫笔 绿。
6.课外阅读。
纸船——寄母亲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地每天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在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安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的爱和悲哀归来。
(1)“妄弃”的意思是 __________ 。
(2)“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这句话句子中,“它到的地方”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 。
(3)你对“无端”的理解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最后一句中的“她”是指 _____ ,“悲哀”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1)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阅读诗歌可知,“妄弃”的意思是随便丢弃。
(2)
随便丢弃
母亲所在的地方
没有理由,不知不觉
女儿
思念母亲的痛苦
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阅读句子“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可知,“它到的地方”是指母亲所在的地方。
(3)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阅读诗歌可知,“无端”的意思是没有理由,不知不觉。
(4)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阅读诗歌可知,最后一句中的“她”是指女儿,“悲哀”是指思念母亲的痛苦。
故答案为:
(1)随便丢弃;
(2)母亲所在的地方;
(3)没有理由,不知不觉;
(4)女儿 思念母亲的痛苦。
二.古诗词赏析
7.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1)诗歌中最后一个省略号的作用是 ____
A.表示重复词语的省略。
B.表示语意未尽,让读者去想象。
(2)诗歌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_____ 的修辞手法。
(3)用“波浪线”在诗歌中画出表现礁石命运坎坷、饱经风雨的句子。
(4)下列对“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礁石看着蔚蓝的大海如此美丽,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喜悦。
B.礁石毫不畏惧汹涌而来的巨浪的冲击,依然满怀着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C.礁石对大海带来的困难报以冷笑,勇往直前,毫无畏惧。
(5)这首诗歌表现了礁石怎样的精神?
B
拟人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查对省略号的运用。“含着微笑,看着海洋……”中省略号的作用是表示语意未尽,让读者去想象。故选B。
(2)考查了修辞手法。“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中“微笑”是人的情态,所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3)考查找关键句子。由“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可知答案。
(4)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含着微笑,看着海洋”意思是礁石毫不畏惧汹涌而来的巨浪的冲击,依然满怀着对大海的热爱之情。故选B。
(5)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把握。阅读诗歌内容可知,这首诗歌表现了礁石不畏困难、热爱生活、不屈不挠的精神。
表现了礁石不畏困难、热爱生活、不屈不挠的精神。
故答案为:
(1)B;
(2)拟人;
(3)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
(4)B;
(5)表现了礁石不畏困难、热爱生活、不屈不挠的精神。
8.对比阅读,完成练习。
繁星(七一) 冰心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月明的园中, 藤萝的叶下, 母亲的膝上。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节选)
管桦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1)上面的诗歌和歌词,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母亲对孩子 ____ 和孩子对母亲 ____ 。
A.深深的依恋 B.深深的爱 C.殷切的期望 D.深深的歉意
B
A
····
(2)对《繁星(七一)》中加点词语的理解,正确的有 ____ (多选)
A.形容这样的回忆非常多,像潮水一样漫上来,使作者整个人都沉浸在这样的回忆之中。
B.形容这样的回忆给作者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永远不会模糊、消失。
C.从中能够感受到人的回忆是非常珍贵却又非常容易消失的。
D.与它意思相近的词语有“永不磨灭”“刻骨铭心”等。
(3)《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中,把 _____ 比作 ________ ,写出了它 __________ 的特点。
BD
云朵
白莲花
洁白美丽
(4)右面两幅图,图 ____ 对应《繁星(七一)》,图 ____ 对应《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填序号)
(5)你有怎样永不漫灭的回忆?仿照《繁星(七一)》中画“”的部分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查对诗歌主旨的把握,《繁星(七一)》通过回忆的方式赞美了母爱,《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以叙述的方式写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和孩子对母亲的依恋,故依次选:B A。
(2)考查对词语的理解,“永不漫灭”的意思是:永远也不会磨灭消失,
②
①
圆圆的月下,寂静的海边,奶奶的怀里。
指印象很深刻。据此判断“从中能够感受到人的回忆是非常珍贵却又非常容易消失的。”和“形容这样的回忆非常多,像潮水一样漫上来,使作者整个人都沉浸在这样的回忆之中。”这两种说法错,BD理解正确。
(3)考查比喻句,《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中句子“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把“云朵”比作“白莲花”,写出了它洁白美丽的特点。
(4)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由词句“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可知图①对应《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由诗句“母亲的膝上”可知图②对应《繁星(七一)》。
(5)考查仿写,《繁星(七一)》中画“”的部分是回忆的一个个有关母亲的场景,可仿写为:圆圆的月下,寂静的海边,奶奶的怀里。
故答案为:
(1)B;A;
(2)BD;
(3)云朵 白莲花 洁白、美丽;
(4)②①;
(5)圆圆的月下,寂静的海边,奶奶的怀里。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诗歌启航》主题阅读
【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阅读要素方法点拨】
技法 突破点 解答示例
技法一:了
解现代诗的
特点。 现代诗内容想象丰
富,格式分行,适
当的修辞使诗歌更
富有感情和韵味。 《繁星(一五九)》中,“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语言生动活泼,诗人以形象的类比,传达母爱的温暖和伟大,并由鸟儿回巢避雨联想到自己难过时躲入母亲怀中,生动感人。
技法二:体
会诗歌表达
的感情。 1.抓住关键诗句如
中心句、抒情句、
哲理句等体会诗歌
的思想感情。 《绿》中,“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 ……”通过这样新奇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从运用修辞手法
以及蕴含丰富想象
的句子中体会诗人
的感情。 《繁星(一三一)》中,“哪一颗星没有光?/哪一朵花没有香? /哪一次……”这节诗运用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3.从写作背景、作
者风格、语言特征、
事物特点等方面体
会诗歌表达的思想
感情。 《白桦》中,诗人借助白桦的耐寒、银白、气质高雅等特点,表达了对拥有白桦品质的人的尊敬与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语文要素解题技巧】
典型问题 答题模板
……...”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
出了……(状态/特点),表达了诗人的……(喜
爱/敬佩等)之情。
诗歌中“……”指的是什么? /意思是什么?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指的是/象征的是/意思是……,表达了
诗人对……的……(喜爱/赞美/敬佩等)之情。
诗歌中“……”一句反复出现,这样写的好
处是什么? 这句话反复出现,表达了诗人对……的……(喜爱与赞美/追求与向往/怀念与眷恋等)之情。
【精选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共6小题)
1.课内阅读。
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
到处是绿的……
……
所有的绿集中起来,
挤在一起,
重叠在一起,
静静地交叉在一起。
突然一阵风,
好像舞蹈教练在指挥,
所有的绿就整齐地
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集中﹣﹣
节拍﹣﹣
(2)品读画线的句子,用你的话说说在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3)诗中用到的修辞手法都有哪些?
(4)诗歌第一行“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的作用是什么?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2.对比阅读,完成练习。
白桦(节选)
叶赛宁
在朦胧的寂静中
玉立着这棵白桦,
在灿灿的金晖里
闪着晶亮的雪花。
白桦四周徜徉着
姗姗来迟的朝霞,
它向白雪皑皑的树枝
又抹一层银色的光华。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语文要素朗读两首诗歌,结合补充资料完成下表。
《白桦》(节选) 《竹石》
相同点 都是 。
不同点 体裁上属于 诗。诗中的白桦是诗人家乡的象征,诗人借对白桦 形象的赞美,表达了对 和 的热爱之情。 体裁上属于 诗,句式更整齐。诗中的竹子是诗人 的写照,诗人借对竹子 形象的赞美,表达自己的 。
(2)请用“〇”圈出这两首诗中的韵脚。我发现《白桦》(节选)押 韵,《竹石》押ong(包括eng)韵。
(3)通过查字典可以知道,“徜徉”原本的意思是 ,用在《白桦》(节选)中,写出了朝霞 的状态,“姗姗来迟”是说朝霞 。
(4)《白桦》(节选)中的“玉立”一词写出了白桦 的特点,看到这个词我会想到一个成语: 。《竹石》中的竹子也有类似的特点,我是从“ ”“ ”等词语中看出的。
(5)选择括号中选择正确的答案。
把《白桦》(节选)中加点的三个短语串联起来,可以体会到:随着时间的推移, (光线 天气)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引发了白桦的变化,呈现出一幅极富 (静态美 动态美)的画面。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练习。
春的消息
金波
风,摇绿了树的枝条,
水,漂白了鸭的羽毛,
盼望了整整一个冬天,
你看,春天已经来到!
让我们换上春装,
像小鸟换上新的羽毛,
飞过树林,飞上山冈,
到处有春天的欢笑。
看到第一只蝴蝶飞,
它牵引着我的双脚;
我高兴地捉住它,
又爱怜地把它放掉。
看到第一朵雏(chú)菊开放,
我会禁不住欣喜地雀跃,
小花朵,你还认得我吗?
你看我又长高了多少!
来到去年叶落的枝头,
等待它吐出新的绿苞;
再去唤醒沉睡的溪流,
听它唱歌,和它一起奔跑。
跑累了,我就躺在田野上,
头顶有明丽的太阳照耀。
是谁搔(sāo)痒(yǎng)了我的面颊?
啊,身边又钻出嫩绿的小草……
(1)诗歌中表示心情快乐的词语有: 、 、 等。
(2)根据诗歌内容,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A.蝴蝶
B.春水
C.小鸟
D.春风
读了诗歌,我知道是它们给我们带来了春天的消息:摇绿枝条的 ,漂白了鸭羽的 ,换上新羽毛的 和牵引着我的双脚的 等。
(3)我们从诗歌中体会到诗人在春天到来时 的心情。
(4)下列诗句中描写春天的有 (多选)
A.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B.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5)当“春的消息”到来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请用一两句话写一写。
4.课内阅读。
在天晴了的时候,
请到小径中去走走:
给雨润过的泥路,
一定是凉爽又温柔;
炫耀着新绿的小草,
一下子洗净了尘垢;
不再胆怯的小白菊,
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
试试寒,试试暖,
然后一瓣瓣地绽透;
抖去水珠的凤蝶儿,
在木叶间自在闲游,
把它五彩的智慧书页,
曝着阳光一开一收。
(1)诗人描写了雨后的小径中看到的 、 、 、 等景物,突出了雨后大自然清新亮丽的特点。
(2)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试试寒,试试暖,然后一瓣瓣地绽透。
这句话中,把 当作人来写,生动地写出了它开放的 。用相同的手法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的小青蛙 , 。
(3)假若你来到雨后的小径,会看到哪些不同的景物呢?照样子写一写。
在天晴了的时候,请到小径中去走走:
5.对比阅读,完成练习。
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
墨绿、浅绿、嫩绿、
翠绿、淡绿、粉绿……
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刮的风是绿的,
下的雨是绿的,
流的水是绿的,
阳光也是绿的。
——选自艾青的《绿》
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
——选自宗璞的《西湖漫笔》
(1)“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强调的是 ,“绿意扑眼而来”强调的是 。
A.绿无处不在
B.绿的种类多
C.绿的差异大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绿》中“绿得发黑、绿得出奇”是说绿色太浓了,以至于看起来非常奇怪
B.《绿》中描写的“绿”是大自然中的景象,更是作者的感觉和联想
C.《西湖漫笔》中“苍翠欲滴”写的是雨滴在碧绿的树叶上滚动,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D.《西湖漫笔》中“直绿到了石头缝里”的意思是绿色的青苔绕过了石头缝
(3)比较《西湖漫笔》和《绿》的异同。
①相同:写出了绿色的种类多和范围广,体现了对“绿”的 之情。
②不同:从文体来看,《 》是散文,《 》是诗歌;从内容来看《 》描绘的景象比较写实,而《 》更多的是体现了诗人的独特感受。
6.课外阅读。
纸船——寄母亲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地每天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在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安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的爱和悲哀归来。
(1)“妄弃”的意思是 。
(2)“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这句话句子中,“它到的地方”是指 。
(3)你对“无端”的理解是: 。
(4)最后一句中的“她”是指 ,“悲哀”是指 。
二.古诗词赏析(共2小题)
7.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1)诗歌中最后一个省略号的作用是
A.表示重复词语的省略。
B.表示语意未尽,让读者去想象。
(2)诗歌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3)用“波浪线”在诗歌中画出表现礁石命运坎坷、饱经风雨的句子。
(4)下列对“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礁石看着蔚蓝的大海如此美丽,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喜悦。
B.礁石毫不畏惧汹涌而来的巨浪的冲击,依然满怀着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C.礁石对大海带来的困难报以冷笑,勇往直前,毫无畏惧。
(5)这首诗歌表现了礁石怎样的精神?
8.对比阅读,完成练习。
繁星(七一) 冰心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月明的园中, 藤萝的叶下, 母亲的膝上。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节选) 管桦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1)上面的诗歌和歌词,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母亲对孩子 和孩子对母亲 。
A.深深的依恋 B.深深的爱 C.殷切的期望 D.深深的歉意
(2)对《繁星(七一)》中加点词语的理解,正确的有 (多选)
A.形容这样的回忆非常多,像潮水一样漫上来,使作者整个人都沉浸在这样的回忆之中。
B.形容这样的回忆给作者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永远不会模糊、消失。
C.从中能够感受到人的回忆是非常珍贵却又非常容易消失的。
D.与它意思相近的词语有“永不磨灭”“刻骨铭心”等。
(3)《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中,把 比作 ,写出了它 的特点。
(4)右面两幅图,图 对应《繁星(七一)》,图 对应《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填序号)
(5)你有怎样永不漫灭的回忆?仿照《繁星(七一)》中画“ ”的部分写一写。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诗歌启航》主题阅读
【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阅读要素方法点拨】
技法 突破点 解答示例
技法一:了
解现代诗的
特点。 现代诗内容想象丰
富,格式分行,适
当的修辞使诗歌更
富有感情和韵味。 《繁星(一五九)》中,“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语言生动活泼,诗人以形象的类比,传达母爱的温暖和伟大,并由鸟儿回巢避雨联想到自己难过时躲入母亲怀中,生动感人。
技法二:体
会诗歌表达
的感情。 1.抓住关键诗句如
中心句、抒情句、
哲理句等体会诗歌
的思想感情。 《绿》中,“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 ……”通过这样新奇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从运用修辞手法
以及蕴含丰富想象
的句子中体会诗人
的感情。 《繁星(一三一)》中,“哪一颗星没有光?/哪一朵花没有香? /哪一次……”这节诗运用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3.从写作背景、作
者风格、语言特征、
事物特点等方面体
会诗歌表达的思想
感情。 《白桦》中,诗人借助白桦的耐寒、银白、气质高雅等特点,表达了对拥有白桦品质的人的尊敬与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语文要素解题技巧】
典型问题 答题模板
……...”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
出了……(状态/特点),表达了诗人的……(喜
爱/敬佩等)之情。
诗歌中“……”指的是什么? /意思是什么?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指的是/象征的是/意思是……,表达了
诗人对……的……(喜爱/赞美/敬佩等)之情。
诗歌中“……”一句反复出现,这样写的好
处是什么? 这句话反复出现,表达了诗人对……的……(喜爱与赞美/追求与向往/怀念与眷恋等)之情。
【精选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共6小题)
1.课内阅读。
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
到处是绿的……
……
所有的绿集中起来,
挤在一起,
重叠在一起,
静静地交叉在一起。
突然一阵风,
好像舞蹈教练在指挥,
所有的绿就整齐地
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集中﹣﹣ 汇集
节拍﹣﹣ 节奏
(2)品读画线的句子,用你的话说说在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满眼的绿色重叠在一起,到处都是绿,它们挤在一起,交叉在一起,让我看到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3)诗中用到的修辞手法都有哪些?
排比、拟人
(4)诗歌第一行“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的作用是什么?
这句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是诗歌的总起,仿佛到处都染上了绿色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
【分析】艾青的诗歌《绿》运用文字的魅力用文学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树木大地中的小草在春风的吹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
【解答】(1)考查了近义词。集中:把分散的人、事物、力量等聚集起来;把意见、经验等归纳起来。故近义词“汇集”。节拍:音乐中每隔一定时间重复出现的有一定强弱分别的一系列拍子,是衡量节奏的单位。故近义词“节奏”。
(2)考查了思维拓展。结合内容想象,例:满眼的绿色重叠在一起,到处都是绿,它们挤在一起,交叉在一起,让我看到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3)考查了修辞手法。结合内容理解,从“所有的绿集中起来,挤在一起,重叠在一起,静静地交叉在一起。”可知,几个句式相近,语义连贯的句子构成了排比。运用了“挤、静静地”的这些写人的词语写绿,把物拟人化。
(4)考查了句子的作用。结合内容理解,从“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可知,这句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是诗歌的总起,仿佛到处都染上了绿色。
(5)考查了诗人的感情。结合内容理解,这首诗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
故答案为:
(1)汇集 节奏;
(2)满眼的绿色重叠在一起,到处都是绿,它们挤在一起,交叉在一起,让我看到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3)排比、拟人;
(4)这句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是诗歌的总起,仿佛到处都染上了绿色;
(5)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
【点评】对于诗歌的理解,不但要理解其表面意思,还要通过重点词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
2.对比阅读,完成练习。
白桦(节选)
叶赛宁
在朦胧的寂静中
玉立着这棵白桦,
在灿灿的金晖里
闪着晶亮的雪花。
白桦四周徜徉着
姗姗来迟的朝霞,
它向白雪皑皑的树枝
又抹一层银色的光华。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语文要素朗读两首诗歌,结合补充资料完成下表。
《白桦》(节选) 《竹石》
相同点 都是 借物喻人 。
不同点 体裁上属于 现代 诗。诗中的白桦是诗人家乡的象征,诗人借对白桦 高洁、挺拔、不畏严寒 形象的赞美,表达了对 家乡 和 大自然 的热爱之情。 体裁上属于 古体 诗,句式更整齐。诗中的竹子是诗人 高尚人格 的写照,诗人借对竹子 坚韧顽强 形象的赞美,表达自己的 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
(2)请用“〇”圈出这两首诗中的韵脚。我发现《白桦》(节选)押 a 韵,《竹石》押ong(包括eng)韵。
(3)通过查字典可以知道,“徜徉”原本的意思是 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用在《白桦》(节选)中,写出了朝霞 在天空中流淌 的状态,“姗姗来迟”是说朝霞 出现得比较晚 。
(4)《白桦》(节选)中的“玉立”一词写出了白桦 挺拔 的特点,看到这个词我会想到一个成语: 亭亭玉立 。《竹石》中的竹子也有类似的特点,我是从“ 咬定 ”“ 立根 ”等词语中看出的。
(5)选择括号中选择正确的答案。
把《白桦》(节选)中加点的三个短语串联起来,可以体会到:随着时间的推移, 光线 (光线 天气)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引发了白桦的变化,呈现出一幅极富 动态美 (静态美 动态美)的画面。
【分析】《白桦》诗歌以白桦为描写对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披了一身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亭亭玉立,表现出一种高洁之美。白桦挺拔、高洁的气质与品质正是高尚人格的象征,因此,这首诗也蕴含着对白桦一样品格的人的赞美。诗歌对白桦树的描绘极为成功,既有色彩上的鲜明变化,使人视觉上为之振奋,又富有动态的变化,散发着人的灵性。
《竹石》是一首题画诗,作者咏的是竹石,但已不是对自然界竹石的一般描写,而是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作者以物喻人,实写竹子,赞颂的却是人。诗人屹立的青山,坚硬的岩石为背景而基础,说竹子“咬定青山”“立根破岩”“千磨万击”。因此,可以说,诗歌通过歌咏竹石,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强者的光辉形象。全诗清新流畅,感情真挚,语言虽然通俗但意义深刻而意味深长。
【解答】(1)本题考查文体知识、内容理解与概括。
《白桦》和《竹石》都是借物喻人。《白桦》诗歌以白桦为描写对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披了一身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亭亭玉立,表现出一种高洁之美。白桦挺拔、高洁的气质与品质正是高尚人格的象征,因此,这首诗也蕴含着对白桦一样品格的人的赞美。诗歌对白桦树的描绘极为成功,既有色彩上的鲜明变化,使人视觉上为之振奋,又富有动态的变化,散发着人的灵性。《竹石》是一首题画诗,作者咏的是竹石,但已不是对自然界竹石的一般描写,而是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作者以物喻人,实写竹子,赞颂的却是人。诗人屹立的青山,坚硬的岩石为背景而基础,说竹子“咬定青山”“立根破岩”“千磨万击”。因此,可以说,诗歌通过歌咏竹石,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强者的光辉形象。全诗清新流畅,感情真挚,语言虽然通俗但意义深刻而意味深长。根据对两首诗的主要内容理解可知,《白桦》体裁上属于现代诗。诗中的白桦是诗人家乡的象征,诗人借对白桦高洁、挺拔、不畏严寒形象的赞美,表达了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竹石》体裁上属于古体诗,句式更整齐。诗中的竹子是诗人高尚人格的写照,诗人借对竹子坚韧顽强形象的赞美,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2)本题考查字词理解与赏析。
韵脚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通读两篇诗歌可知,《白桦》的韵脚为:桦、花、霞、华。故《白桦》押a韵。《竹石》的韵脚为:松、中、风。
(3)本题考查字词理解与赏析。
结合《白桦》(节选)语段内容“白桦四周徜徉着姗姗来迟的朝霞”可知,徜徉:原指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句中指在天空中流淌。姗姗来迟:比喻走得缓慢从容。现在形容慢腾腾地很晚才到来或来得很慢。这里指朝霞出现得比较晚。
(4)本题考查字词理解与赏析、体会思想感情。
结合《白桦》(节选)语段内容“在朦胧的寂静中玉立着这棵白桦”可知,“玉立”一词写出了白桦挺拔的特点,看到这个词我会想到一个成语:亭亭玉立。结合《竹石》语段内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可知,《竹石》中的竹子也有类似的特点,我是从“咬定”“立根”等词语中看出的。
(5)本题考查字词理解与赏析。
结合《白桦》(节选)语段内容“在朦胧的寂静中”“在灿灿的金晖里”“姗姗来迟的朝霞”可知,加点的三个短语串联起来,可以体会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光线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引发了白桦的变化,呈现出一幅极富动态美的画面。故答案为:
(1)借物喻人;
现代 高洁、挺拔、不畏严寒 家乡 大自然;
古体 高尚人格 坚韧顽强 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2)桦 花 霞 华 松 中 风 a;
(3)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在天空中流淌 出现得比较晚;
(4)挺拔 亭亭玉立 咬定 立根;
(5)光线 动态美。
【点评】阅读题一般作答步骤:
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练习。
春的消息
金波
风,摇绿了树的枝条,
水,漂白了鸭的羽毛,
盼望了整整一个冬天,
你看,春天已经来到!
让我们换上春装,
像小鸟换上新的羽毛,
飞过树林,飞上山冈,
到处有春天的欢笑。
看到第一只蝴蝶飞,
它牵引着我的双脚;
我高兴地捉住它,
又爱怜地把它放掉。
看到第一朵雏(chú)菊开放,
我会禁不住欣喜地雀跃,
小花朵,你还认得我吗?
你看我又长高了多少!
来到去年叶落的枝头,
等待它吐出新的绿苞;
再去唤醒沉睡的溪流,
听它唱歌,和它一起奔跑。
跑累了,我就躺在田野上,
头顶有明丽的太阳照耀。
是谁搔(sāo)痒(yǎng)了我的面颊?
啊,身边又钻出嫩绿的小草……
(1)诗歌中表示心情快乐的词语有: 欢笑 、 高兴 、 欣喜 等。
(2)根据诗歌内容,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A.蝴蝶
B.春水
C.小鸟
D.春风
读了诗歌,我知道是它们给我们带来了春天的消息:摇绿枝条的 D ,漂白了鸭羽的 B ,换上新羽毛的 C 和牵引着我的双脚的 A 等。
(3)我们从诗歌中体会到诗人在春天到来时 兴奋和喜悦 的心情。
(4)下列诗句中描写春天的有 BCD (多选)
A.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B.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5)当“春的消息”到来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请用一两句话写一写。
我们会一起熬过寒冬,迎接新的春天,迎接漫天纷飞的樱花。我相信海涅说的:“冬天从这里夺走的,春天都会交还给你。
【分析】本文记叙了春天到来,“我”看到第一只蝴蝶飞,它牵引着“我”的双脚;“我”高兴地捕捉住它,又爱怜地把它放掉;看到第一朵雏菊开放,“我”会禁不住欣喜地雀跃。文章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答】(1)考查表示心情快乐的词语。欢快:欢乐痛快;欢乐轻快;高兴:愉快的意思;欣喜:愉快、高兴的意思。故诗歌中表示心情快乐的词语有:欢笑、高兴、欣喜等。
(2)考查根据短文内容填空。根据“风,摇绿了树的枝条,水,漂白了鸭的羽毛”“让我们换上春装,
像小鸟换上新的羽毛,”“看到第一只蝴蝶飞,它牵引着我的双脚”填空即可。故依次选择DBCA。
(3)考查体会思想感情。从第①自然段句子“盼望了整整一个冬天,看,春天已经来到”,第②自然段句子“让我们换上春装,像小鸟换上新的羽毛,飞过树林,飞上山冈,去聆听春天的欢笑”可知作者非常期盼春天的到来,对春天的到来充满着兴奋和喜悦之情。
(4)考查描写春天的诗句。A“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描写冬天的诗句。意思是群山中的鸟儿飞得不见踪影,所有的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BCD是描写春天的诗句。故选BCD。
(5)考查开放探究。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故答案为:
(1)欢笑 高兴 欣喜;
(2)D B C A;
(3)兴奋和喜悦;
(4)BCD;
(5)我们会一起熬过寒冬,迎接新的春天,迎接漫天纷飞的樱花。我相信海涅说的:“冬天从这里夺走的,春天都会交还给你。
【点评】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4.课内阅读。
在天晴了的时候,
请到小径中去走走:
给雨润过的泥路,
一定是凉爽又温柔;
炫耀着新绿的小草,
一下子洗净了尘垢;
不再胆怯的小白菊,
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
试试寒,试试暖,
然后一瓣瓣地绽透;
抖去水珠的凤蝶儿,
在木叶间自在闲游,
把它五彩的智慧书页,
曝着阳光一开一收。
(1)诗人描写了雨后的小径中看到的 泥路 、 小草 、 小白菊 、 凤蝶儿 等景物,突出了雨后大自然清新亮丽的特点。
(2)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试试寒,试试暖,然后一瓣瓣地绽透。
这句话中,把 小白菊 当作人来写,生动地写出了它开放的 形态 。用相同的手法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快乐 的小青蛙 在稻田里放声歌唱 , 嘹亮的歌声在空中飘落 。
(3)假若你来到雨后的小径,会看到哪些不同的景物呢?照样子写一写。
在天晴了的时候,请到小径中去走走: 那些俏皮的露珠,一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分析】这是一首生动、富有情趣的小诗,主要写了作者在天晴了的时候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解答】(1)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阅读诗歌可知,诗人描写了雨后的小径中看到的泥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等景物,突出了雨后大自然清新亮丽的特点。
(2)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仿写句子的能力。阅读句子“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试试寒,试试暖,然后一瓣瓣地绽透”可知,这句话把“小白菊”当作人来写,生动地写出了它开放的形态。仿写句子:快乐的小青蛙在稻田里放声歌唱,嘹亮的歌声在空中飘落。
(3)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和生活实际回答即可。即:在天晴了的时候,请到小径中去走走:那些俏皮的露珠,一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故答案为:
(1)泥路 小草 小白菊 凤蝶儿;
(2)小白菊 形态 快乐 在稻田里放声歌唱,嘹亮的歌声在空中飘落;
(3)那些俏皮的露珠,一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点评】学习诗歌时要求能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反复自读,体会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并且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
5.对比阅读,完成练习。
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
墨绿、浅绿、嫩绿、
翠绿、淡绿、粉绿……
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刮的风是绿的,
下的雨是绿的,
流的水是绿的,
阳光也是绿的。
——选自艾青的《绿》
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
——选自宗璞的《西湖漫笔》
(1)“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强调的是 B ,“绿意扑眼而来”强调的是 A 。
A.绿无处不在
B.绿的种类多
C.绿的差异大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C 。
A.《绿》中“绿得发黑、绿得出奇”是说绿色太浓了,以至于看起来非常奇怪
B.《绿》中描写的“绿”是大自然中的景象,更是作者的感觉和联想
C.《西湖漫笔》中“苍翠欲滴”写的是雨滴在碧绿的树叶上滚动,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D.《西湖漫笔》中“直绿到了石头缝里”的意思是绿色的青苔绕过了石头缝
(3)比较《西湖漫笔》和《绿》的异同。
①相同:写出了绿色的种类多和范围广,体现了对“绿”的 喜爱和赞美 之情。
②不同:从文体来看,《 西湖漫笔 》是散文,《 绿 》是诗歌;从内容来看《 西湖漫笔 》描绘的景象比较写实,而《 绿 》更多的是体现了诗人的独特感受。
【分析】艾青的诗《绿》表达了作者对新生活的希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西湖漫笔》这篇散文描写内容以绿为主。课文着重写了灵隐、苏堤、花港三处景点绿的特点,文中作者用了近20个“绿”字,酣畅淋漓地揭示了西湖山水的青春与活力,展现了作者对西湖风景的独特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使读者透过西湖的“绿”领略到祖国的生机勃勃。这篇散文描写了西子湖畔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绿”的赞美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对字词的理解与赏析。通读诗歌《绿》,根据文中的“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这些词语,结合题目中给出的选项可知,这些词语强调的是绿的种类多。故选:B。通读语段《西湖漫笔》,根据文中的“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结合题目中给出的选项可知,这句话强调的是绿无处不在。故选:A。
(2)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通读两个语段可知,结合题目中给出的选项可知,A.《绿》中“绿得发黑、绿得出奇”是说绿色太浓了,以至于看起来非常奇怪。说法有误,因为这句话充分表述了绿的程度。说“看起来非常奇怪”是错误的。B.《绿》中描写的“绿”是大自然中的景象,更是作者的感觉和联想。说法有误,因为大自然中确实存在这些绿色,并不是作者的感觉和联想。C.《西湖漫笔》中“苍翠欲滴”写的是雨滴在碧绿的树叶上滚动,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说法正确。D.《西湖漫笔》中“直绿到了石头缝里”的意思是绿色的青苔绕过了石头缝。说法有误,说的不太明白,应该再加一句:形容绿色非常茂盛,遍布于石头的缝隙之间。故选:C。
(3)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通读两个语段可知,《西湖漫笔》和《绿》有着相同和不同之处。①相同之处:写出了绿色的种类多和范围广,体现了对“绿”的喜爱和赞美之情。②不同之处:从文体来看,《西湖漫笔》是散文,《绿》是诗歌;从内容来看《西湖漫笔》描绘的景象比较写实,而《绿》更多的是体现了诗人的独特感受。
故答案为:
(1)B A;
(2)C;
(3)①喜爱和赞美;
②西湖漫笔 绿 西湖漫笔 绿。
【点评】学习理解语段内容,了解语段的主旨吗,认真阅读语段,抓住语段中的关键语句回答问题。
6.课外阅读。
纸船——寄母亲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地每天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在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安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的爱和悲哀归来。
(1)“妄弃”的意思是 随便丢弃 。
(2)“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这句话句子中,“它到的地方”是指 母亲所在的地方 。
(3)你对“无端”的理解是: 没有理由,不知不觉 。
(4)最后一句中的“她”是指 女儿 ,“悲哀”是指 思念母亲的痛苦 。
【分析】这是冰心的一首诗,属于现代散文诗。本诗以一个童心未泯的孩子的口吻来写,通过“叠纸船”这充满童趣的行动,寄托对母亲的思念。
【解答】(1)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阅读诗歌可知,“妄弃”的意思是随便丢弃。
(2)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阅读句子“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可知,“它到的地方”是指母亲所在的地方。
(3)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阅读诗歌可知,“无端”的意思是没有理由,不知不觉。
(4)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阅读诗歌可知,最后一句中的“她”是指女儿,“悲哀”是指思念母亲的痛苦。
故答案为:
(1)随便丢弃;
(2)母亲所在的地方;
(3)没有理由,不知不觉;
(4)女儿 思念母亲的痛苦。
【点评】阅读这篇诗歌,注意抓住含义深刻的诗句,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二.古诗词赏析(共2小题)
7.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1)诗歌中最后一个省略号的作用是 B
A.表示重复词语的省略。
B.表示语意未尽,让读者去想象。
(2)诗歌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拟人 的修辞手法。
(3)用“波浪线”在诗歌中画出表现礁石命运坎坷、饱经风雨的句子。
(4)下列对“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A.礁石看着蔚蓝的大海如此美丽,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喜悦。
B.礁石毫不畏惧汹涌而来的巨浪的冲击,依然满怀着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C.礁石对大海带来的困难报以冷笑,勇往直前,毫无畏惧。
(5)这首诗歌表现了礁石怎样的精神?
表现了礁石不畏困难、热爱生活、不屈不挠的精神。
【分析】《礁石》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54年7月创作的一首新诗。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这种坚韧顽强的生命存在的由衷赞美,亦对正处在种种困扰和挤压中的祖国人民以深切的鼓舞。
【解答】(1)考查对省略号的运用。“含着微笑,看着海洋……”中省略号的作用是表示语意未尽,让读者去想象。故选B。
(2)考查了修辞手法。“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中“微笑”是人的情态,所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3)考查找关键句子。由“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可知答案。
(4)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含着微笑,看着海洋”意思是礁石毫不畏惧汹涌而来的巨浪的冲击,依然满怀着对大海的热爱之情。故选B。
(5)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把握。阅读诗歌内容可知,这首诗歌表现了礁石不畏困难、热爱生活、不屈不挠的精神。
故答案为:
(1)B;
(2)拟人;
(3)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
(4)B;
(5)表现了礁石不畏困难、热爱生活、不屈不挠的精神。
【点评】学习诗歌时要求能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反复自读,体会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并且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
8.对比阅读,完成练习。
繁星(七一) 冰心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月明的园中, 藤萝的叶下, 母亲的膝上。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节选) 管桦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1)上面的诗歌和歌词,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母亲对孩子 B 和孩子对母亲 A 。
A.深深的依恋 B.深深的爱 C.殷切的期望 D.深深的歉意
(2)对《繁星(七一)》中加点词语的理解,正确的有 BD (多选)
A.形容这样的回忆非常多,像潮水一样漫上来,使作者整个人都沉浸在这样的回忆之中。
B.形容这样的回忆给作者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永远不会模糊、消失。
C.从中能够感受到人的回忆是非常珍贵却又非常容易消失的。
D.与它意思相近的词语有“永不磨灭”“刻骨铭心”等。
(3)《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中,把 云朵 比作 白莲花 ,写出了它 洁白美丽 的特点。
(4)右面两幅图,图 ② 对应《繁星(七一)》,图 ① 对应《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填序号)
(5)你有怎样永不漫灭的回忆?仿照《繁星(七一)》中画“ ”的部分写一写。
圆圆的月下,寂静的海边,奶奶的怀里。
【分析】冰心的诗和管桦的歌词都写了有关母亲的场景,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和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仔细阅读揣摩,完成各题。
【解答】(1)考查对诗歌主旨的把握,《繁星(七一)》通过回忆的方式赞美了母爱,《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以叙述的方式写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和孩子对母亲的依恋,故依次选:B A。
(2)考查对词语的理解,“永不漫灭”的意思是:永远也不会磨灭消失,指印象很深刻。据此判断“从中能够感受到人的回忆是非常珍贵却又非常容易消失的。”和“形容这样的回忆非常多,像潮水一样漫上来,使作者整个人都沉浸在这样的回忆之中。”这两种说法错,BD理解正确。
(3)考查比喻句,《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中句子“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把“云朵”比作“白莲花”,写出了它洁白美丽的特点。
(4)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由词句“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可知图①对应《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由诗句“母亲的膝上”可知图②对应《繁星(七一)》。
(5)考查仿写,《繁星(七一)》中画“ ”的部分是回忆的一个个有关母亲的场景,可仿写为:圆圆的月下,寂静的海边,奶奶的怀里。
故答案为:
(1)B;A;
(2)BD;
(3)云朵 白莲花 洁白、美丽;
(4)②①;
(5)圆圆的月下,寂静的海边,奶奶的怀里。
【点评】对于诗歌的理解,不但要理解其表面意思,还要通过重点词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