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压轴真题分类汇编(解析版)
挑战12 实验题(热现象和密度综合36题)
一.测量液体的密度(共10小题)
二.测量固体的密度(共7小题)
三.有天平、无量筒测密度(共2小题)
四.利用测力计测密度(共3小题)
五.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共2小题)
六.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共10小题)
七.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共2小题)
一.测量液体的密度(共10小题)
1.(2024 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位于北纬37°至39°之间,是世界公认的种植酿酒葡萄和生产葡萄酒的黄金地带。某研学小组参观酒庄后,想测红酒的密度,进行了如下实验。
(1)实验过程:
①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指针指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应将平衡螺母向 右 调节,使天平平衡。
②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为46.4g。
③向烧杯中倒入适量红酒,放在天平的左盘中,在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天平平衡时,所用砝码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质量为 83.8 g。
④将红酒全部倒入量筒,如图丙所示。
(2)利用上述方法测出红酒的密度为 0.98 g/cm3。(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3)这种方法测量的红酒密度值比真实值 偏大 (选填“偏大”或“偏小”)。只需将②③④的操作顺序稍做调整即可减小这种误差,调整后的顺序是 ③④② 。
【答案】(1)①右;③83.8;(2)0.98;(3)偏大;③④②。
【解答】解:(1)①调节天平横梁水平平衡时,若指针向左偏,说明横梁重心偏左,则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使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
③根据图乙可知,标尺的分度值为0.2g,红酒和烧杯的总质量:m总=50g+20g+10g+3.8g=83.8g,
(2)红酒的质量:m=m总﹣m杯=83.8g﹣46.4g=37.4g
由图丙可知,量筒的分度值为2mL,红酒的体积:V=38mL=38cm3,
所测红酒的密度:ρ0.98g/cm3;
(3)由于把红酒从烧杯倒入量筒中时,烧杯中有红酒残留,使得所测体积偏小,在质量一定时,根据ρ可知,测量的红酒密度值比真实值偏大;
为了避免由于红酒残留引起的误差,操作步骤上可先测总质量,再倒入量筒测体积,最后测量烧杯和残留红酒的质量,即调整后的顺序是:③④②。
故答案为:(1)①右;③83.8;(2)0.98;(3)偏大;③④②。
2.(2024 广元)随着广元城区“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进,嘉陵江广元段的江水变得更清了。“梦天”学习小组取回江水样品,测量密度。
(1)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空烧杯放在调好的天平上,测出其质量为42g;
②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将其放在天平左盘,在右盘添加砝码并移动游码,直到天平平衡,所用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则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 62.4 g;
③将烧杯中的水倒入量筒,读出量筒中水的体积为20mL;
④由上述实验数据计算出江水的密度为 1.02 g/cm3。(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2)实验评估时,小华认为,在步骤③中,由于烧杯中的水有残留,会使密度的测量结果 偏大 (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他提出只要将实验步骤的顺序作调整就能使测量结果更准确,调整后的顺序为 ②③①④ 。(只填实验步骤前的序号)
【答案】(1)②62.4;④1.02;(2)偏大;②③①④。
【解答】解:(1)②由图可知,天平标尺的分度值为0.2g,游码对应的刻度为2.4g,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总=50g+10g+2.4g=62.4g,
水的质量m=m总﹣m烧杯=62.4g﹣42g=20.4g
量筒中水的体积V=20mL=20cm3;
④江水的密度ρ1.02g/cm3;
(2)如果液体有残余,会使得测得的体积偏小,最终密度偏大;只需要调成②③①④,这样测的空烧杯的质量就将残留的液体质量包含在内了,最终结果会更加准确。
故答案为:(1)②62.4;④1.02;(2)偏大;②③①④。
3.(2024 临沂)2024年5月12日,临沂日报以《时光奔涌日日新 沂蒙风光处处好》为题,报道了临沂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具体做法,其中采用原位生态净化槽净化农村生活污水是乡村生态振兴的有效措施。小明想知道经过净化槽净化后的水的密度,他进行了如下测量。
(1)将一台能正常使用的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指针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向左调节平衡螺母,但始终未能将天平调平衡,原因是 游码未移到称量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上 。
(2)将天平调平衡后,先测空烧杯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称量标尺上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空烧杯的质量为 32.6 g。
(3)将适量的净化后的水倒入烧杯中,并通过烧杯上的刻度直接读出水的体积为50mL,然后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78.2g,则净化后的水的密度为 0.912 g/cm3,此测量值误差太大,主要原因是 用烧杯测量净化后的水的体积误差太大 。
(4)将烧杯中的水全部倒入量筒中,如图丙所示,则水的体积为 45 mL。利用这一数据计算出净化后的水的密度 大于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真实值。
【答案】(1)游码未移到称量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上;(2)32.6;(3)0.912;(4)用烧杯测量净化后的水的体积误差太大;(5)45;大于。
【解答】解:(1)在调节天平平衡时,应先将游码移至标尺的零刻线处,再调节平衡螺母;如图甲所示,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说明左侧高,应向左调节平衡螺母;但始终未能将天平调平衡,说明游码未移到称量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上;
(2)空烧杯的质量m1=20g+10g+2.6g=32.6g;
(3)水的质量m=m2 m1=78.2g 32.6g=45.6g,则水的密度ρ0.912g/cm3;
(4)烧杯上的刻度分度值一般较大,用烧杯测量净化后的水的体积误差太大,故测量值误差太大;
(5)由丙图知,量筒的分度值为1mL,水的体积为45mL;由于将烧杯中的水倒入量筒中时,烧杯壁粘水而使量筒中水的体积偏小,故在质量一定时,体积偏小,则密度偏大,所以计算出净化后的水的密度大于其真实值。
故答案为:(1)游码未移到称量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上;(2)32.6;(3)0.912;(4)用烧杯测量净化后的水的体积误差太大;(5)45;大于。
4.(2024 德州)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和测量盐水的密度实验中:
实验名称 事实与证据 问题讨论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由图像可知,水沸腾时,继续吸热,温度 不变 。 (2)用相同装置完成的两组实验中,所用水的质量大小关系为mA > (选填“>”“<”或“=”)mB。
测量盐水的密度 (3)用天平测量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106g。 (4)将烧杯中的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如图甲所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为 40 cm3。 (5)用天平测得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如图乙所示,则盐水的密度为 1.1×103 kg/m3。
【答案】(1)不变;(2)>;(4)40;(5)1.1×103.
【解答】解:(1)由图像可知,水沸腾时,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
(2)由图知,A温度变化比B慢,可知A的质量更大,即mA>mB;
(4)图甲量筒的读数为:V=40mL=40cm3;
(5)由图乙知,剩余盐水和烧杯的质量为:
m剩=50g+10g+2g=62g,
所以量筒中盐水的质量为:
m=m总﹣m剩=106g﹣62g=44g;
盐水的密度为:.
故答案为:(1)不变;(2)>;(4)40;(5)1.1×103.
5.(2024 淮安)小明在测量橙汁密度时,进行了如下操作: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把游码移至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要使横梁水平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 左 调。
(2)为了减小实验误差,下列步骤最合理的顺序是 C、A、B 。
A.将烧杯中的橙汁全部倒入量筒,如图乙所示,橙汁的体积为 50 mL;
B.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51.8g;
C.烧杯中盛适量的橙汁,用天平测出橙汁和烧杯的总质量,如图丙所示。
(3)由上述测量数据可计算出橙汁的密度为 1.2×103 kg/m3。
(4)学习过密度知识后,小明在杂志上看到“人口密度”的概念,它与密度定义方法相同,指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量。淮安市2023年人口密度约为490 人/km2 (填合适的单位)。
【答案】(1)左;(2)C、A、B;50;(3)1.2×103;(4)人/km2。
【解答】解:(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天平的调节根据左偏右调,右偏左调的原则进行调节,图甲指针右偏,应将横梁上的平衡螺母向左调节;
(2)先测量液体与杯子总质量,将烧杯中的橙汁全部倒入量筒中,读出橙汁的体积,再测空杯质量,两次质量相减即为量筒中橙汁质量,这样的顺序可以减小实验误差,因此实验顺序为C、A、B;图乙中量筒的分度值为2mL,橙汁体积V=50mL=50cm3;
(3)由图丙可知,天平标尺的分度值为0.2g,游码对应的刻度值为1.8g,橙汁和杯子总质量为m′=100g+10g+1.8g=111.8g,则量筒内橙汁的质量为m=m′﹣m杯=111.8g﹣51.8g=60g,
橙汁的密度为ρ1.2g/cm3=1.2×103kg/m3;
(4)淮安市2023年人口密度约为490人/km2。
故答案为:(1)左;(2)C、A、B;50;(3)1.2×103;(4)人/km2。
6.(2024 泰安)在“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盐水的密度”实验中,操作过程如下,请回答问题: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拨到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指针静止时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向 右 (选填“左”或“右”)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继续进行实验:
①向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盐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质量为109.2g;
②把烧杯中的部分盐水倒入量筒,如图乙所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为 60 cm3;
③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天平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丙所示。
(3)根据测量的实验数据,计算出盐水的密度为 1.03 g/cm3。
(4)细心的小明同学发现,在步骤②中有少量盐水倒在了量筒外面,测得盐水的密度比真实值偏 大 (选填“大”或“小”)。
【答案】(1)右;(2)②60;(3)1.03;(4)大。
【解答】解:(1)如图,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并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向左偏,说明左端下沉,右端上翘,所以平衡螺母向右调节,使天平横梁水平平衡;
(2)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60mL=60cm3;
(3)烧杯与剩余盐水的质量:m1=20g+20g+5g+2.4g=47.4g,
量筒中盐水的质量:m=m总﹣m1=109.2g﹣47.4g=61.8g,
盐水的密度:ρ1.03g/cm3;
(4)把烧杯中部分盐水倒入量筒时,若少量盐水溅在量筒外面,测得盐水的体积偏小,质量的测量值是准确,所以测得的密度值比真实值偏大。
故答案为:(1)右;(2)②60;(3)1.03;(4)大。
7.(2024 长沙)“五月五,过端午。”劳技课上学习腌制咸鸭蛋,同学们通过测量盐水的密度来检测所配制盐水的浓度。
(1)实验操作如下:
①在烧杯中装入适量的盐水,用天平测量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所示,则m1= 174 g;
②将烧杯中的盐水倒入一部分到量筒中,读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60mL;
③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2=102g。
(2)计算得出盐水的密度为ρ= 1.2 g/cm3。
(3)小组成员进行交流时,小明总结了上述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你认为必要的是 AB (多选)。
A.天平应水平放置
B.量筒读数时视线应与液面相平
C.装入盐水前应测量空烧杯的质量
D.应将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
【答案】(1)174;(2)1.2;(3)AB。
【解答】解:(1)由图可知,标尺分度值为0.2g,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100g+50g+20g+4g=174g,
(2)量筒中盐水的质量为:m=m1﹣m2=174g﹣102g=72g;
则盐水的密度为:;
(3)托盘天平使用时应放在水平台上;
使用量筒读数时,视线要和液面相平,既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测盐水的密度实验步骤,首先测量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1,再测量倒出部分盐水后,剩余烧杯和盐水的质量m2,量筒中盐水的质量等于m1与m2的质量差;读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根据密度公式求出盐水的密度。
烧杯中的盐水不能全部倒入量筒中,导致盐水的体积测量值偏小,密度测量值偏大,故AB正确,CD错误。
故答案为:(1)174;(2)1.2;(3)AB。
8.(2024 镇江)为了测量某液体的密度,小李进行了如下实验。
(1)如图1所示,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天平时应先将游码移到标尺的 零刻度线 处,若指针静止时位置如图2所示,则应再将平衡螺母向 右 (选填“左”或“右”)端调节。
(2)在烧杯中装入适量待测液体,用天平正确测量其总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3所示,其总质量为 128 g。
(3)将烧杯中的部分液体倒入量筒,图4中读数视线正确的是 ② (选填“①”、“②”或“③”),量筒中液体的体积为 30 mL。
(4)测出烧杯和剩余液体的总质量为104g,则液体的密度为 0.8 g/cm3。
【答案】(1)零刻度线;右;(2)128; (3)②;30;(4)0.8。
【解答】解:(1)调节天平时,天平应置于水平桌面上,先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指针静止时左偏,为使天平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
(2)如图3所示,烧坏和待测液体总质量为m总=100g+20g+5g+3g=128g;
(3)图乙中读数的时候,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保持相平,故②正确;量筒中液体的体积为V=30mL=30cm3;
(4)量筒中液体的质量m=m总﹣m剩=128g﹣104g=24g,则液体的密度为ρ0.8g/cm3。
9.(2024 吉林)小明同学在学校复习了“测量盐水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右侧,向 左 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横梁平衡。
(2)先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53.8g。然后将烧杯中部分盐水倒入空量筒中,如图甲所示,则倒出盐水的体积为 20 cm3。再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当天平横梁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盐水的密度为 1.1 g/cm3。
(3)小明同学回家后经过思考,发现利用家中现有器材也能测出盐水的密度。已知空柱形容器外部底面积为10cm2,水的密度为1g/cm3,g取10N/kg。步骤如下:
①将金属片固定在空柱形容器底部,测出金属片和柱形容器总质量为108g。将它们放入水中,稳定后处于竖直漂浮状态,如图丙所示,则此时金属片和柱形容器排开水的总体积为 108 cm3。测出此时柱形容器露出水面的高度为5cm。
②将金属片和柱形容器从水中取出并擦干,再将它们放入在家配制的盐水中,稳定后处于竖直漂浮状态,如图丁所示,测出此时柱形容器露出液面高度为5.8cm。
③根据以上信息,可以求出在家配制盐水的密度为 1.08 g/cm3。
【答案】(1)左;(2)20;1.1;(3)①108;③1.08。
【解答】解:(1)指针右偏说明右盘质量偏大,则平衡螺母应向左调节,才能使天平水平平衡;
(2)将烧杯中的部分盐水倒入量筒;根据图丙可知,量筒的分度值为2mL,则盐水体积为V=20mL=20cm3;
如图乙所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为:m1=20g+10g+1.8g=31.8g;
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m=53.8g,
则倒进量筒的盐水的质量为m2=m﹣m1=53.8g﹣31.8g=22g,
所以盐水的密度为 ρ盐1.1g/cm3;
(3)①由图得,金属片和柱形容器漂浮在水面上,则金属片和柱形容器受到的浮力等于金属片和柱形容器的总重力,
由F浮=G排=m排g和G=mg 得,金属片和柱形容器排开水的质量等于金属片和柱形容器的总质量,为108g,
由ρ得此时金属片和柱形容器排开水的总体积为:V排108cm3,
依题意得,金属片和柱形容器排开水的总体积比金属片和柱形容器排开盐水的总体积多ΔV排=SΔh=10cm2×(5.8cm﹣5cm)=8cm3,
金属片和柱形容器排开盐水的总体积为V′排=V排﹣ΔV排=108cm3﹣8cm3=100cm3,
将金属片和柱形容器从水中取出并擦干,再将它们放入在家配制的盐水中,稳定后处于竖直漂浮状态,
如图丁所示,漂浮在盐水表面上,则金属片和柱形容器受到的浮力等于金属片和柱形容器的总重力,
由F浮=G排=m排g和G=mg得金属片和柱形容器排开盐水的质量等于金属片和柱形容器的总质量,测出此时柱形容器露出液面高度为5.8cm;
由ρ得,金属片和柱形容器排开盐水的质量m排盐水=ρ盐水V排=108g,
则配制盐水的密度为ρ盐水1.08g/cm3。
故答案为:(1)左;(2)20;1.1;(3)①108;③1.08。
10.(2024 眉山)一次课外活动中,物理老师让学生自选器材“测量液体密度”。
(1)一小组测量某液体的密度,选择天平及量筒等器材。
①天平是利用杠杆平衡条件来工作的,它属于 等臂 (选填“省力”、“费力”或“等臂”)杠杆。天平置于水平台面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应该向 右 旋动平衡螺母,直到天平横梁平衡。
②向烧杯中倒入适量待测液体,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右盘中砝码及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则m1= 165 g。
③将烧杯中液体倒入一部分在量筒中如图丙,量筒中液体体积V= 30 cm3;再用天平测得烧杯和剩余液体的总质量为133.2g。
④待测液体的密度ρ= 1.06 g/cm3。
(2)二小组测量橙汁饮料的密度,选择天平和容积为V的两个完全相同瓶子等器材。两个瓶子分别装满水和橙汁,放在已平衡的天平左右两盘,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游码示数为m0,如图丁。则橙汁的密度ρ= (用字母V、m0和ρ水来表示)。
【答案】(1)①等臂;右; ②165; ③30; ④1.06;(2)。
【解答】解:(1)①天平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是等臂杠杆;
调节天平平衡时,如图甲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左侧,应该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
②由图乙可知,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100g+50g+10g+5g=165g;
③由图丙可知,量筒中待测液体的体积V=30mL=30cm3,
量筒中待测液体的质量:
m=m1﹣m2=165g﹣133.2g=31.8g;
④待测液体的密度:ρ1.06g/cm3;
(2)根据密度公式ρ知,一瓶子水的质量:
m水=ρ水V水=ρ水V,
则一瓶子橙汁的质量:m橙=m水+m0=ρ水V+m0,
所以橙汁的密度:ρ橙。
故答案为:(1)①等臂;右; ②165; ③30; ④1.06;(2)。
二.测量固体的密度(共7小题)
11.(2024 陕西)小明想知道自制凉粉的密度,于是在实验室进行了如下操作:
(1)将托盘天平放在 水平 工作台上,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天平横梁静止时,指针位置如图﹣1所示,接下来应将平衡螺母向 左 调节,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
(2)如图﹣2,用调好的天平测量烧杯和凉粉的总质量,请指出他操作中的错误: 物体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 。
(3)改正错误后重新测量,天平平衡时,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3所示,则烧杯和凉粉的总质量为 116.2 g。
(4)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用小勺挖出烧杯中一部分凉粉放入量筒中,使之 浸没 在水中。最终测得量筒中凉粉的体积为35cm3。
(5)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凉粉的质量为75.6g,计算出凉粉的密度为 1.16 g/cm3。
(6)整理器材时发现,本实验中使用的“5g”砝码生锈了,则凉粉密度的测量值 不变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游 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当指针偏右时,接下来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使指针指在分 度盘中央刻度线;
(2)天平的使用应遵循“左 物右码”,图中物体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
(3)烧杯和凉粉的总质量 m=100g+10g+5g+1.2g=116.2g;
(4)为了便于测量凉粉的体 积,放入量筒中的凉粉必须浸没在水中;
(5)量筒中凉粉的质量 m空精=m﹣m物=116.2g﹣75.6 g=40.6g,凉粉的密度 ;
(6)因为每次测量时都用到生锈 的砝码,最后计算时质量用的是质量差,则凉 粉密度的测量值不变。
故答案为:(1)水平;左;(2)物体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 (3)116.2;(4)浸没;(5)1.16;(6)不变。
12.(2024 扬州)小华测量手链上花生形状小饰品的密度。
(1)拆下穿过“花生”的细绳,用天平测“花生”质量,操作正确,如图所示,“花生”的质量为 2.6 g。
(2)因“花生”体积较小,选择分度值更小的注射器来测“花生”体积。其步骤如图,步骤②中摇动注射器的目的是: “花生”充分浸入水中 。
(3)测得“花生”的密度为 2.6 g/cm3。若在步骤③中,不慎挤出少许水,则密度测量值偏 大 。
【答案】(1)2.6g;(2)“花生”充分浸入水中;(3)2.6;大。
【解答】解:(1)由图可知,天平标尺上的分度值为0.2g,“花生”的质量为m=2.6g;
(2)步骤②中摇动注射器的目的是:“花生”充分浸入水中;
(3)“花生”的体积:V=11.0mL﹣10.0mL=1mL=1cm3,
“花生”的密度为ρ2.6g/cm3;
若在步骤③中,不慎挤出少许水,使测得的“花生”的体积偏小,质量一定,根据密度公式,则密度测量值偏大。
故答案为:(1)2.6g;(2)“花生”充分浸入水中;(3)2.6;大。
13.(2024 东营)某同学为测量一木质小挂件的密度,选用以下器材:天平(带砝码)、量筒、烧杯(装有足量水)和长钢针,进行实验。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动到标尺左端的 0刻度线 处,此时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则应向 右 (选填“左”或“右”)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2)将挂件放在天平左盘,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当天平平衡时,砝码质量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其质量为 12.0 g。
(3)用烧杯向量筒中倒入60mL的水,将挂件放入量筒,然后用长钢针按住挂件使其刚好浸没于水中,量筒中的水面如图丙所示。算出挂件的密度为 0.75×103 kg/m3。
(4)因木质挂件具有吸水性,实验测得的密度值 偏大 (选填“偏大”或“偏小”)。
(5)有同学提出:不用天平,仅使用其他上述器材也可测出该挂件的密度。请写出实验步骤和密度的表达式(水的密度用ρ水表示,其他符号自定)。
【实验步骤】 ①用烧杯向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体积为V1;
②将挂件漂浮在量筒中的水面上,记下第二次水面处刻度值为V2;
③用长钢针缓慢地把挂件按入水中,使之刚好浸没,记下第三次水面处刻度值为V3 。
【密度表达式】ρ= 。
【答案】(1)0刻度线;右;(2)12.0;(3)0.75×103;(4)偏大;(5)【实验步骤】①用烧杯向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体积为V1;②将挂件漂浮在量筒中的水面上,记下第二次水面处刻度值为V2;③用长钢针缓慢地把挂件按入水中,使之刚好浸没,记下第三次水面处刻度值为V3。
【密度表达式】。
【解答】解:(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接下来的操作是将游码拨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再根据“左偏右调、右偏左调”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由图甲可知,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左侧,因此应向右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2)由图乙可知,挂件的质量为10g+2.0g=12.0g;
(3)由图丙可知,挂件和水的总体积为76mL,则挂件的体积V=76mL﹣60mL=16mL=16cm3;
挂件的密度;
(4)木质挂件具有吸水性,则测得的挂件和水的总体积偏小,挂件体积的测量值偏小,质量测量值准确,根据可知,测得的密度值偏大;
(5)①用烧杯向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体积为V1;
②将挂件漂浮在量筒中的水面上,记下第二次水面处刻度值为V2;
③用长钢针缓慢地把挂件按入水中,使之刚好浸没,记下第三次水面处刻度值为V3。
挂件在水中漂浮,挂件的重力G=F浮=ρ水gV排=ρ水g(V2﹣V1),根据G=mg可知挂件的质量mρ水(V2﹣V1),
挂件的体积V=V3﹣V1,
挂件的密度:ρρ水。
故答案为:(1)0刻度线;右;(2)12.0;(3)0.75×103;(4)偏大;(5)【实验步骤】①用烧杯向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体积为V1;②将挂件漂浮在量筒中的水面上,记下第二次水面处刻度值为V2;③用长钢针缓慢地把挂件按入水中,使之刚好浸没,记下第三次水面处刻度值为V3。
【密度表达式】。
14.(2024 南通)某小组测量正方体蜡块的密度。
(1)小红利用天平和刻度尺进行测量。
①天平放在 水平桌面 上,将游码归零,指针静止时偏向分度盘左侧,平衡螺母应向 右 调节,使横梁平衡;
②如图甲,天平测得蜡块质量为 57.6 g;如图乙,刻度尺测出蜡块边长为 4.00 cm,则ρ蜡= 0.9×103 kg/m3。
(2)小华想利用弹簧测力计、烧杯、水、细线来测量该蜡块密度。她能否完成实验,简述判断理由 不能;蜡块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蜡块不能浸没,无法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求出其体积。 。
【答案】(1)①水平桌面;右;②57.6;4.00;0.9×103;(2)不能;蜡块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蜡块不能浸没,无法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求出其体积。
【解答】解:(1)①调节天平平衡时,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发现指针静止时偏向分度盘中线的左侧,说明天平的左端下沉,平衡螺母向上翘的右端移动;
②图中游码标尺的分度值为0.2g,蜡块的质量:m=50g+5g+2.6g=57.6g;
由图乙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因为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正方体蜡块的边长L=4.00cm;
则正方体蜡块的体积为V=L3=(4.00cm)3=64cm3;
所以正方体蜡块的密度为:ρ蜡0.9g/cm3=0.9×103kg/m3;
(2)不能;
蜡块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蜡块不能浸没,无法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求出其体积。
故答案为:(1)①水平桌面;右;②57.6;4.00;0.9×103;(2)不能;蜡块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蜡块不能浸没,无法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求出其体积。
15.(2024 齐齐哈尔)小红结合所学的物理知识来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1)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 左端的零刻度线 处,发现指针静止时的位置装如图1所示,则应将平衡螺母向 左 调节,使托盘天平平衡。
(2)小红调节托盘天平平衡,估计小石块的质量后,把小石块放在左盘,向右盘从大到小加减砝码,当加入最小的砝码(5g)前,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左侧。此时,将最小的砝码(5g)加入右盘,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右侧,接下来应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应取下最小砝码,向右调节游码 ,直至托盘天平平衡。托盘天平平衡时砝码的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2所示,则小石块的质量为 54 g。用量筒和适量的水测出小石块的体积为20mL。
(3)根据所测数据计算出小石块的密度ρ石= 2.7 g/cm3,合 2.7×103 kg/m3。
(4)若小石块吸水,则测量出的小石块密度值 偏大 (选填“偏大”或“偏小”)。
【答案】(1)左端的零刻度线;左;(2)应取下最小砝码,向右调节游码;54;(3)2.7;2.7×103;(4)偏大。
【解答】解:(1)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之前,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右侧,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使天平横梁平衡;
(2)天平加入最小砝码后天平指针向右偏,则应取下最小砝码,向右调节游码,使天平水平平衡;
由图乙可知,天平标尺的分度值是0.2g,则小石块的质量为:m=50g+4g=54g;
(3)小石块的密度:2.7g/cm3=2.7×103kg/m3;
(4)矿石吸水会导致矿石体积测量值偏小,密度测量值偏大。
故答案为:(1)左端的零刻度线;左;(2)应取下最小砝码,向右调节游码;54;(3)2.7;2.7×103;(4)偏大。
16.(2024 烟台)橡皮泥可以被捏成各种形状,深受同学们喜欢。学习了力学知识后,小红利用家中的量杯、茶壶和垫块,测出了橡皮泥的密度。已知橡皮泥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橡皮泥的吸水忽略不计),操作过程如下:
①如图所示,把茶壶的一侧垫起并装满水,将橡皮泥轻轻放入茶壶中,用量杯接住溢出的水;
②倒掉量杯中的水,从茶壶中取出橡皮泥,将量杯和橡皮泥擦干;
③把茶壶重新加满水,将橡皮泥捏成空心碗放入壶中,让其浮在水面上,用量杯接住溢出的水。
(1)操作①是为了获得橡皮泥的 体积 ,操作③是为了获得橡皮泥的 质量 ;
(2)假设操作①量杯中水的体积为V1,操作③量杯中水的体积为V2,水的密度为ρ0,请写出橡皮泥密度的表达式ρ= ;
(3)如果操作③中茶壶里的水有少量进入橡皮泥捏成的空心碗中,则橡皮泥密度的测量结果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1)体积,质量;(2);(3)不变。
【解答】解:(1)操作①是为了获得橡皮泥的体积,操作③是为了获得橡皮泥的质量;
(2)G=F浮,G=mg=ρV1g,F浮=ρ0V2g,ρV1g=ρ0V2g,可得ρ;
(3)如果操作③中茶壶里的水有少量进入橡皮泥捏成的空心碗中,虽然“空心碗”排开水的体积增大了,但根据漂浮条件可知进入“空心碗”中水的体积等于“空心碗”多排开水的体积,所以溢出水的体积V2不变,且V1不受影响,则由(2)的密度表达式可知橡皮泥密度的测量结果不变。
故答案为:(1)体积,质量;(2);(3)不变。
17.(2024 通辽),小明、小刚和小强分别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的密度,进行了如下实验设计与操作:
(1)小明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萝卜块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如图甲所示,m= 13.2 g。将萝卜块浸没在有水的量筒中,如图乙所示,则萝卜块的密度为 1.32×103 kg/m3。
(2)小刚用隔板将一容器分成左右两部分,隔板下部有一圆孔用橡皮膜封闭,橡皮膜形状如图丙。
①向隔板左侧倒入酱油,发现橡皮膜向右凸、量出液面到橡皮膜中心的深度为10cm;
②向隔板右侧倒入水,直至橡皮膜 恢复原状 (填“向左凸”“继续向右凸”或“恢复原状”)为止。量出水面至橡皮膜中心的深度为11cm,则酱油的密度为 1.1×103 kg/m3(ρ水=1.0×103kg/m3)。
(3)小强用弹簧测力计挂着石块,做了如图丁两个图的测量,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分别为F1、F2,则石块受到的浮力表达式F浮= F1﹣F2 ,密度表达式ρ= (以上两空用F1、F2、ρ水等符号表示)。
【答案】(1)13.2;1.32×103;(2)②恢复原状;1.1×103;(3)F1﹣F2;。
【解答】解:(1)小明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萝卜块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如图甲所示,m=10g+3.2g= 13.2g。
将萝卜块浸没在有水的量筒中,如图乙所示,量筒的分度值为2mL,则萝卜块的体积为V,
则萝卜块的密度为kg/m3。
(2)小刚用隔板将一容器分成左右两部分,隔板下部有一圆孔用橡皮膜封闭,橡皮膜形状如图丙。
①向隔板左侧倒入酱油,发现橡皮膜向右凸、量出液面到橡皮膜中心的深度为10cm;②向隔板右侧倒入水,直至橡皮膜恢复原状为止。量出水面至橡皮膜中心的深度为11cm,ρ水gh1=ρ酱gh2,即1.0×103kg/m3×g×0.11m=ρ酱g×0.1m,则酱油的密度为ρ酱= 1.1×103kg/m3。
(3)小强用弹簧测力计挂着石块,做了如图丁两个图的测量,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分别为F1、F2,则石块受到的浮力表达式F浮=F1﹣F2,F浮=F1﹣F2=ρ水gV石①,F1=G=ρgV石②,可得,,密度表达式ρ。
故答案为:(1)13.2;1.32×103;(2)②恢复原状;1.1×103;(3)F1﹣F2;。
三.有天平、无量筒测密度(共2小题)
18.(2024 广西)小明在测量花生油和实心物体A密度的实验中:
(1)把天平 水平 放置,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静止时如图甲所示,则应将平衡螺母向 右 调节(选填“左”或“右”),直到横梁平衡;
(2)将花生油倒入空烧杯,用天平测得其总质量为79g;再将烧杯中的花生油倒入量筒中,测得量筒中油的体积为60cm3;用天平测量剩余花生油和烧杯的总质量时,如图乙所示,用手拿砝码的做法 不规范 (选填“规范”或“不规范”),当横梁再次平衡时如图丙所示,则剩余花生油和烧杯的总质量为 25 g,花生油的密度为 0.9×103 kg/m3。
(3)在测量A的密度时,不慎碰坏了量筒,于是利用矿泉水瓶(图丁)代替量筒继续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①测出A的质量m1;
②往矿泉水瓶中灌满水,拧紧瓶盖后擦干瓶子,测出其总质量m2;
③ 将物体A放入瓶中,待水不溢出后,拧紧瓶盖后擦干瓶子 ,测出其总质量m3;
④求得A的密度为ρ= (用ρ水、m1、m2和m3来表示)。
【答案】(1)水平;右;(2)不规范;25;0.9×103;(3)③将物体A放入瓶中,待水不溢出后,拧紧瓶盖后擦干瓶子;④。
【解答】解:(1)把天平水平放置,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静止时如图甲所示,则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直到横梁平衡;
(2)如图乙所示,用手拿砝码的做法不规范,当横梁再次平衡时如图丙所示,则剩余花生油和烧杯的总质量为20g+5g=25g,量筒内花生油的质量为:m=79g﹣25g=54g;
花生油的密度为:。
(3)③将物体A放入瓶中,待水不溢出后,拧紧瓶盖后擦干瓶子,测出其总质量为m3。
分析可知溢出水的质量为m1+m2﹣m3;
因排开水的体积等于物体A的体积,则有;
A的密度为:。
故答案为:(1)水平;右;(2)不规范;25;0.9×103;(3)③将物体A放入瓶中,待水不溢出后,拧紧瓶盖后擦干瓶子;④。
19.(2024 广东)小明摘来李子,用天平、量筒和水测量李子的密度。
(1)调节天平时,应先将游码移至标尺的 零刻度线 处,然后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用天平测量李子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标尺上游码的位置如图1所示,李子的质量为 44.0 g;用量筒和水测得李子的体积为40cm3,则李子的密度为 1.1 g/cm3。
(3)完成上述实验后,在不用量筒的情况下,小明利用天平、烧杯和该李子测量凉茶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①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凉茶,如图2甲所示,并在烧杯上标记此时液面的位置M1,测得凉茶和烧杯的总质量为240g。
②将李子放入凉茶中,李子沉底,如图乙所示,在烧杯上标记此时液面的位置M2。
③取出李子,然后向烧杯中加凉茶,使液面上升至位置 M2 ,测得此时凉茶和烧杯的总质量为282g。根据实验数据,可得凉茶的密度为 1.05 g/cm3。从烧杯中拿出李子时会带出一些凉茶,这对凉茶密度的测量结果 无 (选填“有”或“无”)影响,原因是 取出李子后向烧杯中加凉茶使液面上升至位置M2时,已经把带走的凉茶补齐了 。
【答案】(1)零刻度线;(2)44.0;1.1;(3)M2;1.05;无;取出李子后向烧杯中加凉茶使液面上升至位置M2时,已经把带走的凉茶补齐了。
【解答】解:
(1)在调节天平平衡时,应先将游码移至标尺的左端零刻度线处,然后通过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的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
(2)根据图示的天平读数,我们可以知道右盘中的砝码总质量为20g+20g=40.0g,标尺上游码的示数为4g,
因此,李子的质量m为砝码总质量与游码示数之和,即m=40g+4g=44.0g,
已知李子的体积V=40cm3,
根据密度公式ρ可得,李子的密度为ρ1.1g/cm3。
(3)在测量凉茶密度的实验中,我们需要确保取出李子后加入的凉茶量能够使液面恢复到原来的标记位置M2,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比较加入凉茶前后的质量差来计算出被李子排开的凉茶的质量,进而利用李子的体积(即被排开凉茶的体积)来求出凉茶的密度,
根据图示我们可以知道,加入凉茶后凉茶和烧杯的总质量为282g,而最初凉茶和烧杯的总质量为240g,
因此,被李子排开的凉茶的质量为m排=282g﹣240g=42g
由于李子沉底,所以李子的体积就等于被排开凉茶的体积,即V排=V李=40cm3,
因此,凉茶的密度为ρ茶1.05g/cm3。
从烧杯中拿出李子时会带出一些凉茶,但这并不会影响凉茶密度的测量结果。因为我们在计算凉茶密度时,是通过比较加入凉茶前后的质量差来求出被排开凉茶的质量的,而这个质量差与是否带出少量凉茶无关。只要我们确保加入的凉茶量能够使液面恢复到原来的标记位置M2,就可以准确地求出凉茶的密度。
故答案为:(1)零刻度线;(2)44.0;1.1;(3)M2;1.05;无;取出李子后向烧杯中加凉茶使液面上升至位置M2时,已经把带走的凉茶补齐了。
四.利用测力计测密度(共3小题)
20.(2024 重庆)“混放是垃圾,分类是资源”,垃圾分类收集逐渐成为市民的好习惯。小吴同学在家里收集到一个废旧水龙头,同学们想通过测量密度知道它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1)小吴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到零刻度线,发现天平的左盘较高,应将平衡螺母向 左 调节,直至指针对准分度盘的 中央 刻度线。将水龙头放在天平左盘,向右盘加减砝码并移动游码,天平平衡时如图甲所示,测得水龙头质量为 181.4 g;然后用溢水杯、水、小烧杯、细线和天平测出水龙头的体积并算出密度。
(2)小欣提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密度更方便。她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水龙头的重力;然后将水龙头浸没在水中静止,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了2小格,这是因为水龙头受到竖直向 上 的浮力,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为 1.4 N;小欣计算出水龙头的密度是 4.5 g/cm3。
(3)同学们对实验进行交流评估,认为 小欣 同学测得的密度误差较大,主要原因是 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太大 。
【答案】(1)左;中央;181.4;(2)上;1.4;4.5;(3)小欣;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太大。
【解答】解:(1)小吴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首先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
发现天平的左盘较高,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右侧,此时他应向左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中央的刻度线;
由图甲可知,天平标尺的分度值为0.2g,废旧水龙头的质量为:m=100g+50g+20g+10g+1.4g=181.4g,
(2)废旧水龙头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所以水龙头浸没在水中静止,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了2小格,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所以废旧水龙头所受水的浮力为0.4N;如图乙所示弹簧测力计在水中示数为1.4N,根据F浮=G﹣F可知,废旧水龙头的重力为G=F浮+F=1.4N+0.4N=1.8N,所以废旧水龙头的质量为m0.18kg,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水gV排可得V=V排4×10﹣5 m3,
则废旧水龙头的密度为ρ4.5×103kg/m3=4.5g/cm3;
(3)由于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较大,测出废旧水龙头的质量较大,小欣同学测出水龙头的密度误差较大。
故答案为:(1)左;中央;181.4;(2)上;1.4;4.5;(3)小欣;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太大。
21.(2024 包头)厨房中某品牌铝箔卷是由长8m、宽30cm、厚0.0015cm的铝箔卷成。小明利用家中的弹簧测力计、食品袋测量该铝箔的密度。(g取10N/kg)
(1)利用弹簧测力计和食品袋测量铝箔卷的重力。调节弹簧测力计指针到 零刻度线 处,将装有铝箔卷的食品袋挂在测力计下如图所示,记录数据。图示数据为 1 N。
(2)计算铝箔的体积。计算结果为 36 cm3。
(3)依据公式ρ= 计算铝箔的密度。计算结果为 2.8 g/cm3(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4)上述测量方式会使密度测量结果 偏大 (填“偏大”或“偏小”),原因是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的铝箔重力偏大,计算出的质量偏大 。
【答案】(1)零刻度线;1;
(2)36;
(3);2.8;
(4)偏大;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的铝箔重力偏大,计算出的质量偏大。
【解答】解:(1)利用弹簧测力计和食品袋测量铝箔卷的重力。调节弹簧测力计指针到零刻度线,如图所示,图示数据为1N。
(2)铝箔卷是由长8m、宽30cm、厚0.0015cm的铝箔卷成。体积V=8×100cm×30cm×0.0015cm=36cm3。
(3)铝箔卷的质量m0.1kg=100g。ρ2.8g/cm3。
(4)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铝箔卷的重力,铝箔管较轻,弹簧测力计不够精确,测出的重力偏大,计算出的质量偏大,造成密度偏大,
故答案为:(1)零刻度线;1;
(2)36;
(3);2.8;
(4)偏大;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的铝箔重力偏大,计算出的质量偏大。
22.(2024 泰州)新器材,新方案,新发现。小明把家中的洗衣液带到学校,想用多种方案测量其密度。
(1)方案一:用托盘天平和量筒进行测量。
①将天平放在 水平台面 上,移动游码至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发现分度盘指针如图甲所示,此时他应将横梁上的平衡螺母向 右 调节,直到天平横梁平衡;
②向烧杯中倒入适量洗衣液,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烧杯和洗衣液的总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
③将烧杯中的洗衣液部分倒入量筒中,如图丙所示,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洗衣液的总质量为40g,则该洗衣液的密度为 1.12×103 kg/m3;
④细心的小明发现量筒的内壁粘有少量洗衣液,则所测洗衣液的密度偏 大 。
(2)方案二:用弹簧测力计、塑料小桶和适量水进行测量,装置如图丁所示。
①把空塑料小桶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读出示数为F1;
②在小桶中加满水,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2;
③将小桶中的水全部倒出,擦干小桶, 加满 洗衣液,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3;
④洗衣液的密度表达式ρ洗衣液= ρ水 (用所测量和已知量的符号表示,密度ρ水已知)。
【答案】(1)①水平台面;右;③1.12×103;④大;
(2)③加满;④ρ水。
【解答】解:(1)①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先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移动游码至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天平调平的原则是“左偏右调,右偏左调”,由图甲知,指针偏左,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直到天平横梁平衡;
②由图乙知,烧杯和洗衣液的总质量m总=50g+20g+3.6g=73.6g,
③由图丙可知,量筒中洗衣液的体积V=30mL=30cm3,
则该洗衣液的密度为:ρ1.12g/cm3=1.12×103kg/m3;
④由于量筒的内壁粘有少量洗衣液,所以测得体积V偏小,根据ρ可知,所测洗衣液的密度偏大。
(2)③由于没有量筒,不能直接测量洗衣液的体积,利用洗衣液的体积和水的体积相等,可以间接求出洗衣液的体积,所以将小桶中的水全部倒出,擦干小桶,加满洗衣液,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3;④洗衣液的质量:m洗衣液,
洗衣液的体积:V洗衣液=V水,
洗衣液的密度:ρ洗衣液ρ水。
故答案为:(1)①水平台面;右;③1.12×103;④大;
(2)③加满;④ρ水。
五.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共2小题)
23.(2024 西宁)小西和同学们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
(1)将装有适量碎冰的试管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加热,目的是 受热均匀 。
(2)根据实验数据,小西绘制了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在第4min时处于 固液共存 (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
(3)在完成上述实验后,小西利用烧杯中的水继续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当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丙所示,为 93 ℃,由此判断该地区的大气压 低于 (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
(4)在将水加热至沸腾的过程中,同学们发现加热时间过长,下列措施中,可以缩短加热时间的是 A (选填字母)。
A.减少烧杯中水的质量
B.用“小火”加热
【答案】(1)受热均匀;(2)固液共存;(3)93;低于;(4)A。
【解答】解:(1)“水浴法加热”的目的是使物质受热均匀;
(2)BC段为熔化过程,在第4min时处于试管中物体处于固液共存态;
(3)如图丙所示,温度计分度值为1℃,此时水的温度是93℃;水沸腾时温度不变,此时水的沸点为100℃,水在1个标准大压下的沸点为100℃,说明此时大压值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
(4)为了减少加热所用时间,除了适当减少水量,还可以给烧杯加盖,减少热量的损失或适当提高水温,故选:A。
故答案为:(1)受热均匀;(2)固液共存;(3)93;低于;(4)A。
24.(2024 呼和浩特)小邵同学用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的温度为 ﹣14 ℃;
(2)下列措施中能使冰均匀受热的是 B (选坝序号);
A.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B.通过水浴法来加热试管中的物质;
(3)根据实验数据绘出冰的温度﹣时间图像,老师发现小邵和小高两位同学的图像略有不同,如图丙所示,不可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D (选填序号)。
A.冰的质量不同;
B.酒精灯火焰不同;
C.烧杯中水的质量不同;
D.冰的初温不同。
【答案】(1)﹣14;(2)B;(3)D。
【解答】解:(1)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在0℃以下,所以温度计的示数为﹣14℃;
(2)实验时,为了使物质均匀受热,可以使用水浴加热法,故选:B;
(3)由图像可知,冰的初温相同,开始熔化的时间、熔化所用时间均不同,可能是冰的质量不同导致的,也可能是酒精灯火焰不同导致的,还可能是烧杯中水的质量不同导致的(会使得相同时间内冰吸收的热量不同,冰的升温快慢和熔化所用时间都不同),故D不可能。
故答案为:(1)﹣14;(2)B;(3)D。
六.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共10小题)
25.(2024 泰州)小明和小华进行“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1)组装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器材时,应根据 温度计玻璃泡 的位置固定铁棒A的位置。
(2)当水温上升到90℃后,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记入表格,直到水沸腾并持续一段时间为止。若第3min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其读数是 93 ℃。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温度/℃ 90 91 92 94 95 96 97 98 98 98 98 98
(3)第8min后,小明发现水中会产生大量的气泡,且不断上升、变大(如图丙),最终到达水面后破裂开来。导致气泡体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水的内部汽化 。
(4)第12min后撤去酒精灯,水还能继续沸腾一小会儿,这是因为石棉网的 温度 仍然比烧杯和水高。
(5)小明和小华根据各自的实验数据,在同一张坐标纸上分别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丁所示,比较可知小华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较长。为缩短加热时间,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ABC (多选)。
A.减少水的质量 B.增大酒精灯的火力 C.给烧杯加盖子
【答案】(1)温度计玻璃泡;(2)93;(3)水的内部汽化;(4)温度;(5)ABC。
【解答】解:(1)酒精灯使用时要用外焰加热,故安装器材时先点燃酒精灯,确定好铁圈的位置,再依次向上安装器材,根据温度计玻璃泡的位置固定铁棒A的位置。
(2)根据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可知,第3min时温度计的示数为93℃。
(3)水在沸腾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不断有水汽化为水蒸气进入气泡,使气泡体积变大,最后破裂。
(4)因为撤去酒精灯后,石棉网的温度仍高于水的沸点,水能继续吸收到热量,因此能够继续沸腾一小会。
(5)为了缩短加热时间,可采取的措施有:减小水的质量(或提高水的初温)、增大酒精灯的火力(用酒精灯火焰的外焰加热)、给烧杯加盖子,减少热量散失,故选:ABC。
故答案为:(1)温度计玻璃泡;(2)93;(3)水的内部汽化;(4)温度;(5)ABC。
26.(2024 辽宁)某小组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1)组装图(a)的器材应按照 自下而上 (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
(2)用酒精灯加热,当水温接近7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同时观察水中的气泡情况。直至5min后观察到水中形成大量的气泡不断上升、变大,说明水 正在 (填“尚未”或“正在”)沸腾。
(3)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水温与时间关系的图像如图(b)所示。
结合实验现象,分析图像可以得出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①水在沸腾前,温度 不断升高 ;
②水在沸腾时,温度 保持不变 。
(4)同学们在实验中发现有时看不清温度计的示数,交流后找到的原因是水蒸气在温度计表面发生了 液化 现象。
【答案】(1)自下而上;(2)正在; (3)①不断升高;②保持不变;(4)液化。
【解答】解:(1)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水沸腾时,由于此时整个容器内的水温相同,气泡不断升高,深度不断减小,水压不断减小,气泡逐渐变大,迅速到达液面破裂;
(3)分析实验现象和图像可知:在加热过程中,水在沸腾前温度不断升高,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
(4)同学们在实验中发现有时看不清温度计的示数,不利于读数,是因为水蒸气在温度计表面遇冷发生了液化现象
故答案为:(1)自下而上;(2)正在; (3)①不断升高;②保持不变;(4)液化。
27.(2024 淮安)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图甲中温度计的使用存在的错误是 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壁 。除温度计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秒表 。
(2)图乙中的图 a 表示水沸腾前的情况。
(3)图丙是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画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分析图象可知:水沸腾时温度的特点是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
(4)在加热过程中,为了缩短加热时间,将烧杯中的水倒掉一部分后继续加热,直至水沸腾。图丁中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可能正确的是 AD 。
【答案】(1)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壁;秒表;(2)a;(3)吸收热量,温度不变;(4)AD。
【解答】解:(1)如图甲所示,错误的地方是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壁;实验中每隔一段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所以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是秒表;
(2)图乙中a图气泡上升变小,是沸腾前的现象,b图气泡上升变大,是沸腾时的现象;
(3)分析图象可知: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4)当实验完成了一半时,将烧杯中的水倒掉了一部分,此时水温低于沸点,再继续加热时,由于水量减少,所以升温比一开始要更快,最后水达到沸点;综上所述,水温的变化规律是:先上升,再突然有一小段下降,再快速上升,直至沸腾;故AD图象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壁;秒表;(2)a;(3)吸收热量,温度不变;(4)AD。
28.(2024 通辽)小明在烧水和煮豆浆时发现豆浆比水先沸腾。他猜想原因可能是:
A.豆浆的沸点比水低;
B.豆浆的比热容比水小。
于是通过图甲所示的两套相同实验装置进行探究。
(1)烧杯中装有初温和 质量 均相等的豆浆和水。
(2)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豆浆和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a、b、如图乙所示,通过比较a、b可知,猜想 A 是错误的,由图象可求c豆浆= 3.15×103 J/(kg ℃)[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 ℃)]。
(3)实验中小明还发现豆浆在82℃时就产生了大量气泡。但通过分析图象,判断出82℃时豆浆并未沸腾,他判断的依据是 豆浆的温度未达到沸点99℃ 。
【答案】(1)质量;(2)A;3.15×103;(3)豆浆的温度未达到沸点99℃。
【解答】解:(1)根据控制变量法得,烧杯中装有初温和质量均相等的水和豆浆;
(2)根据图乙可知,水和豆浆的沸点都为99℃,可知猜想A是错误的;
相同的加热器在相同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同,水和豆浆吸收的热量也相同,由图像知加热4min水的温度升高60℃﹣30℃=30℃,豆浆的温度升高70℃﹣30℃=40℃,此时Q水吸=Q豆浆,即c水mΔt水=c豆浆mΔt豆浆,解答c豆浆3.15×103J/(kg ℃);
(3)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继续吸热,实验中她发现豆浆在82℃时就产生了大量气泡,于是小明认为豆浆此时已经沸腾了。但她通过图象判断,82℃时豆浆并未沸腾,她判断的依据是:豆浆的温度未达到沸点99℃。
故答案为:(1)质量;(2)A;3.15×103;(3)豆浆的温度未达到沸点99℃。
29.(2024 菏泽)物理学习小组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请完成下列问题:
(1)安装实验装置时先固定铁圈 B (选填“A”或“B”);
(2)用酒精灯对水加热时,烧杯上方有“白气”产生,这是 液化 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
(3)根据水在沸腾前后记录的数据,该组同学绘制出如图乙所示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 不变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4)对实验进行评估时,小明指出水加热至沸腾用时过长。为了节省时间,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建议: 减少水的质量 。
【答案】(1)B;(2)液化;(3)不变;(4)减少水的质量。
【解答】解:(1)实验中,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因此要从下到上安装实验装置,应该先固定图甲中的B铁圈;
(2)“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
(3)由图乙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
(4)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水的初温、减少水的质量等都是可以的。
故答案为:(1)B;(2)液化;(3)不变;(4)减少水的质量。
30.(2024 兰州)小涵和小怡一起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1)观察可以发现,图甲中实验仪器的组装存在一处明显的错误,该错误是 温度计的感温泡与烧杯的底部接触 。纠正错误后,用酒精灯给水加热,观察水温和水中气泡的变化情况,特水温升至60℃左右时,开始记录,每隔1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和实验现象,然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
(2)小涵发现自己每次记录的温度值都要比同一次小怡记录的数值高,分析后发现是自己读取温度计示数时,视线不规范造成的,根据上面的情况可知,小涵读数时是按图乙中 A (选填“A”、“B”或“C”)所示的情景读取的。
(3)小涵在老师的指导下,重新设计了实验,将热源换成电火锅,并进一步探究水沸腾的条件:
①在电火锅内倒入大半锅水,将装有适量水的玻璃杯放入电火锅中的支架上,让玻璃杯中的水面低于锅内水面。
②打开电火锅,对电火锅内的水加热,待锅中的水沸腾一段时间后,用温度计测量可以发现锅内和玻璃杯中的水温 相同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小涵观察还发现,当锅内水沸腾后,玻璃杯中的水 不沸腾 (选填“也沸腾”或“不沸腾”),由此得出水沸腾必须满足的条件: 达到沸点 并且 继续吸热 。
(4)小怡在老师的指导下用相同热源对初温和质量都相等的不同液体A、B同时加热,“探究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如图丙所示。
①由图丙可知, B (选填“A”或“B”)液体的吸热能力更强。
②本实验中,小怡是用 加热时间的长短 (选填“升高温度的多少”或“加热时间的长短”)来表示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由图甲可知,温度计的玻璃泡与烧杯的底部接触;
(2)根据温度计的读数方法可知,图乙中正确的读数方法是B;方法A会使读数偏大,方法B会使读数偏小;
由于小涵发现自己每次记录的温度值都要比同一次小怡记录的数值高,所以小涵读数时是按图乙中A所示的情景读取的;
(3)待锅中的水沸腾一段时间后,锅内和玻璃杯中的水温都达到了沸点,所以它们的温度是相同的;
玻璃杯中的水虽然温度达到了沸点,但是由于玻璃杯中水的温度和锅内水的温度相同,则玻璃杯中的水不能从锅内的水中吸收的热量,所以玻璃杯中的水不能沸腾;
(4)①由于热源相同,则不同液体A、B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由图丙可知,在相同内,A升高的温度比B升高的温度多,
又由于液体A、B的初温和质量相同,由c可知,B的比热容比A的比热容大,即B的吸热能力更强;
②相同的热源,时间越长,热源放出的热量越多,则液体吸收热量越多,所以本实验中,小怡是用加热时间的长短来表示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故答案为:(1)温度计的玻璃泡与烧杯的底部接触;(2)A;(3)相同;不沸腾;达到沸点;继续吸热;(4)①B;加热时间的长短。
31.(2024 扬州)如图所示,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实验小组发现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高于100℃,于是对此进行探究。
(1)小华猜想:可能是实验室中气压高于1个标准大气压导致的。她应该选用 气压计 (填测量工具)进行测量验证。
(2)小丽猜想:可能是因为盖了硬纸板,增大了水面上方气压,提高了水的 沸点 。要验证猜想,应 去掉硬纸板,观察水沸腾后的温度 ,进行实验验证。
(3)小明猜想:可能是温度计不准确导致的。要验证猜想,请简述做法: 拿一个标准温度计和此温度计一起放入水中,观察两个温度计的示数 。
(4)小芳猜想:可能是由于水蒸气温度高于100℃导致的。她的猜想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 不合理,水蒸气在液面上方,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液体中,不接触水蒸气,所以水蒸气的温度不影响温度计的示数 。
【答案】(1)气压计;(2)沸点;去掉硬纸板,观察水沸腾后的温度;(3)拿一个标准温度计和此温度计一起放入水中,观察两个温度计的示数;(4)不合理,水蒸气在液面上方,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液体中,不接触水蒸气,所以水蒸气的温度不影响温度计的示数。
【解答】解:(1)用气压计检测周围环境的气压;
(2)水的沸点还与气压有关,气压越大,水的沸点越高;
去掉硬纸板,观察水沸腾后的温度,与盖了硬纸板水的温度进行比较,可以验证;
(3)拿一个标准温度计和此温度计一起放入水中,观察两个温度计的示数是否相同,可得出此温度计的示数是否准确;
(4)水蒸气在液面上方,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液体中,不接触水蒸气,所以水蒸气的温度不影响温度计的示数,故小芳猜想不合理。
故答案为:(1)气压计;(2)沸点;去掉硬纸板,观察水沸腾后的温度;(3)拿一个标准温度计和此温度计一起放入水中,观察两个温度计的示数;(4)不合理,水蒸气在液面上方,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液体中,不接触水蒸气,所以水蒸气的温度不影响温度计的示数。
32.(2024 苏州)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1)按图甲组装器材,使用大试管可以适当缩短实验时间,也可以更好地观察水沸腾前后 气泡 的变化。用酒精灯加热,水温达到88℃时开始读数,每隔1min记录一次,第3min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读数为 94 ℃;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水温/℃ 88 90 92 96 98 98 98 98
(2)用表中数据在图丙上作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3)由图可知,水的沸点为 98 ℃;
(4)为研究沸点与气压的关系,用抽气打气两用气筒、橡皮塞等组装成如图丁所示装置。用气筒 抽气 (抽气/打气),观察到水再次沸腾,记录此时的 沸点温度 ,多次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沸点随气压减小而降低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使用大试管可以适当缩短实验时间,也可以更好地观察水沸腾前后气泡变化;
图中温度计分度值为1℃,则读数为94℃。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逐个描点画出图象如下:
(3)由图可知,当水温达到98℃之后就不再变化,所以水的沸点是98℃。
(4)打气时,烧瓶内的气压增大,沸腾的水不再沸腾;用气筒向外抽气,则烧瓶内的气压减小,水的沸点随之降低,因此水又重新开始沸腾,记录此时的沸点温度,多次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沸点随着气压的减小而降低。
故答案为:(1)气泡;94;(2)见解答图;(3)98;(4)抽气;沸点温度;沸点随着气压的减小而降低。
33.(2024 枣庄)某实验小组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所用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安装如图甲所示装置时,应该先确铁圈A的位置,确定其高度时, 需要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酒精灯。
(2)小明记录的数据如表所示,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水在沸腾前,吸收热量,温度 升高 ;水在沸腾过程后,吸收热量,温度 不变 。此时当地的大气压 低于 (填“高于”“低于“或”相等”)1个标准大气压。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 90 92 94 96 97 98 98 98 98
(3)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中的a所示,如果同组的小红减少烧杯中水的质量,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可能是图乙中的 c (选填“b”“c”或“d”)。
(4)星期天小明在家烧水煮饺子,当水烧开准备下饺子时,妈妈提醒他锅里的水有点少,于是小华又往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水(水量比锅里少),用同样大的火直至将水再次烧开,下面能说明其螯个烧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是 D (填字母)。
【答案】(1)需要;(2)升高;不变;低于;(3)c;(4)D。
【解答】解:(1)安装如图甲所示装置时,应该先确铁圈A的位置,确定其高度时,烧杯的位置需要根据酒精灯外焰的高度来确定,需要点燃酒精灯;
(2)水在加热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由表格可知,固定的温度就是水的沸点为98℃,此时当地的大气压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
(3)在同样加热的情况下,增加水的质量,水升温较慢,沸点不变,水沸腾时图像可能是图乙中的c;
(4)水沸腾之后,温度保持不变,当向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水后,锅内水的温度快速下降,然后在加热过程中,水吸热温度上升,达到沸点继续沸腾,在此过程中,水面上的气压不变,所以水的沸点与原来相同,据此分析可知,C图象不符合题意;A图像升温快速,不可能,不符合题意;B图象的沸点与原来不同,不符合题意;D图象中加水后水的温度立即下降、升温稍慢,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需要;(2)升高;不变;低于;(3)c;(4)D。
34.(2024 临沂)2024年5月21日,联合国粮农组织举行了第五个“国际茶日”庆祝活动,中国展台的工作人员展示了煮茶茶艺。小明想知道煮茶时茶叶对水的沸点有没有影响,于是他使用烧杯、温度计、酒精灯等器材进行了探究,并每隔2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
(1)将少量茶叶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后,小明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组装图甲所示实验装置,一是为了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二是为了让温度计的玻璃泡 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
(2)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水的沸点为 99 ℃;烧杯上方出现的大量“白气”是水蒸气 放热 (选填“吸热”或“放热”)后形成的。
(3)根据实验数据,小明描绘了如图丙所示的水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分析图象,请给小明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减少水的质量或提高水的温度 。
(4)分析实验数据,小明并不能得出茶叶对水的沸点有没有影响。为了得出结论,他可以 同时做一组加热水的对比实验,比较茶水和水的沸点 。
【答案】(1)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2)99;放热;(3)减少水的质量或提高水的温度;(4)同时做一组加热水的对比实验,比较茶水和水的沸点。
【解答】解:(1)温度计在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此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则水的沸点为99℃;水沸腾时烧杯上方出现了大量“白气”,这是因为水沸腾时产生大量水蒸气,水蒸气遇冷会发生液化,形成“白气”,放出热量;
(3)由图象可知,加热到沸腾时间较长,为了减少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所用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减少水的质量或提高水的温度;
(4)单凭这一个实验,小明并不能得出茶叶对水的沸点有没有影响,为了得出结论,他可以同时做一组加热水的对比实验,然后比较茶水和水的沸点。
故答案为:(1)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2)99;放热;(3)减少水的质量或提高水的温度;(4)同时做一组加热水的对比实验,比较茶水和水的沸点。
七.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共2小题)
35.(2024 齐齐哈尔)小姜利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
(1)器材: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烧杯、温度计各两个,以及 停表 (填测量工具)、托盘天平(含砝码)、水和煤油。
(2)选取两个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进行实验,目的是为了通过比较 加热时间 来比较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
(3)实验中选取初温不同、 质量 相同的水和煤油,分别倒入烧杯中,用电加热器加热,当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时,通过比较 升高的温度 来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强弱。
(4)如图2所示,小姜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按照图中 B (选填“A”、“B”或“C”)方法读数是正确的;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3所示为 66 ℃。
(5)部分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分析数据可得出结论: 水 (选填“水”或“煤油”)的吸热能力更强。
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 …… 10
水的温度/℃ 30 34 38 42 46 …… 70
煤油温度/℃ 10 18 26 34 42 …… 90
【答案】(1)停表;(2)加热时间;(3)质量;升高的温度;(4)B;66;(5)水。
【解答】解:(1)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是通过加热时间来反映的,需要用秒表来测量时间;
(2)选取两个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进行实验,目的是为了通过比较加热时间来比较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
(3)在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中,应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加入初温相同和质量都相同的水和煤油;
用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加热,则在相等时间内煤油和水吸收的热量相等,然后通过比较升高的温度的方法来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升高温度越高的,其吸热能力越弱;
(4)图2中读数的时候,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保持相平,故A、C错误,B正确;
图甲中的温度计的一个大格表示10℃,里面有10个小格,因此它的分度值为1℃.因此它的读数为66℃;
(5)根据表中实验数据,煤油从0℃升高到26℃需要2min;水从30℃升高到46℃需要4min,故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加热时间长,由转换法,水吸收的热量大于煤油吸收的热量,故水的吸热能力更强。
故答案为:(1)停表;(2)加热时间;(3)质量;升高的温度;(4)B;66;(5)水。
36.(2024 泰州)小明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的现象”。
(1)实验中需要控制一些条件相同,以下选项中不需要的是 B 。
A.酒精灯火焰的大小相同
B.酒精灯里酒精的质量相同
C.水和沙子的质量相同
D.烧杯的规格相同
(2)实验数据记录如表所示,根据数据分析。
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
温度/℃ 沙子 20 29 38 47 56
水 20 22 24 26 28
①加热相同的时间,沙子的温度上升得多,两者吸收的热量Q沙 = Q水(</=/>);
②升高相同的温度,发现沙子用时短,说明 水 的吸热本领强。
(3)小明还发现刚开始加热时,沙子升温速度比水小,可能的原因是: 未充分搅拌沙子 。
(4)夏天夜晚,小明赤脚走在海边的沙滩上与走进海水里相比,感觉 沙滩 比较凉。
【答案】(1)B;(2)①=;②水;(3)未充分搅拌沙子;(4)沙滩。
【解答】解:(1)该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加热时要控制酒精灯火焰大小相同、火焰与烧杯底距离相等、使用相同的烧杯装入等质量的水和沙子,不需要控制酒精灯里的酒精相同,故B不需要;
(2)①加热相同的时间,两物质吸收的热量相同;②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加热相同的时间,沙子升高的温度高,所以水吸热能力强;故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水加热的时间比沙子长,则水吸收的热量大于沙子吸收的热量;
(3)实验中仔细观察的小明同学还发现:刚开始加热时,沙子升温速度比水小,可能的原因是:沙子开始受热不均匀;
(4)水的比热容较大,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比较,放出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降低的少,所以沙子比较凉。
故答案为:(1)B;(2)①=;②水;(3)未充分搅拌沙子;(4)沙滩。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考物理压轴真题分类汇编(原卷版)
挑战12 实验题(热现象和密度综合36题)
一.测量液体的密度(共10小题)
二.测量固体的密度(共7小题)
三.有天平、无量筒测密度(共2小题)
四.利用测力计测密度(共3小题)
五.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共2小题)
六.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共10小题)
七.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共2小题)
一.测量液体的密度(共10小题)
1.(2024 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位于北纬37°至39°之间,是世界公认的种植酿酒葡萄和生产葡萄酒的黄金地带。某研学小组参观酒庄后,想测红酒的密度,进行了如下实验。
(1)实验过程:
①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指针指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节,使天平平衡。
②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为46.4g。
③向烧杯中倒入适量红酒,放在天平的左盘中,在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天平平衡时,所用砝码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质量为 g。
④将红酒全部倒入量筒,如图丙所示。
(2)利用上述方法测出红酒的密度为 g/cm3。(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3)这种方法测量的红酒密度值比真实值 (选填“偏大”或“偏小”)。只需将②③④的操作顺序稍做调整即可减小这种误差,调整后的顺序是 。
2.(2024 广元)随着广元城区“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进,嘉陵江广元段的江水变得更清了。“梦天”学习小组取回江水样品,测量密度。
(1)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空烧杯放在调好的天平上,测出其质量为42g;
②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将其放在天平左盘,在右盘添加砝码并移动游码,直到天平平衡,所用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则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 g;
③将烧杯中的水倒入量筒,读出量筒中水的体积为20mL;
④由上述实验数据计算出江水的密度为 g/cm3。(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2)实验评估时,小华认为,在步骤③中,由于烧杯中的水有残留,会使密度的测量结果 (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他提出只要将实验步骤的顺序作调整就能使测量结果更准确,调整后的顺序为 。(只填实验步骤前的序号)
3.(2024 临沂)2024年5月12日,临沂日报以《时光奔涌日日新 沂蒙风光处处好》为题,报道了临沂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具体做法,其中采用原位生态净化槽净化农村生活污水是乡村生态振兴的有效措施。小明想知道经过净化槽净化后的水的密度,他进行了如下测量。
(1)将一台能正常使用的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指针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向左调节平衡螺母,但始终未能将天平调平衡,原因是 。
(2)将天平调平衡后,先测空烧杯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称量标尺上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空烧杯的质量为 g。
(3)将适量的净化后的水倒入烧杯中,并通过烧杯上的刻度直接读出水的体积为50mL,然后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78.2g,则净化后的水的密度为 g/cm3,此测量值误差太大,主要原因是 。
(4)将烧杯中的水全部倒入量筒中,如图丙所示,则水的体积为 mL。利用这一数据计算出净化后的水的密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真实值。
4.(2024 德州)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和测量盐水的密度实验中:
实验名称 事实与证据 问题讨论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由图像可知,水沸腾时,继续吸热,温度 。 (2)用相同装置完成的两组实验中,所用水的质量大小关系为mA (选填“>”“<”或“=”)mB。
测量盐水的密度 (3)用天平测量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106g。 (4)将烧杯中的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如图甲所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为 cm3。 (5)用天平测得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如图乙所示,则盐水的密度为 kg/m3。
5.(2024 淮安)小明在测量橙汁密度时,进行了如下操作: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把游码移至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要使横梁水平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
(2)为了减小实验误差,下列步骤最合理的顺序是 。
A.将烧杯中的橙汁全部倒入量筒,如图乙所示,橙汁的体积为 mL;
B.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51.8g;
C.烧杯中盛适量的橙汁,用天平测出橙汁和烧杯的总质量,如图丙所示。
(3)由上述测量数据可计算出橙汁的密度为 kg/m3。
(4)学习过密度知识后,小明在杂志上看到“人口密度”的概念,它与密度定义方法相同,指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量。淮安市2023年人口密度约为490 (填合适的单位)。
6.(2024 泰安)在“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盐水的密度”实验中,操作过程如下,请回答问题: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拨到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指针静止时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继续进行实验:
①向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盐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质量为109.2g;
②把烧杯中的部分盐水倒入量筒,如图乙所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为 cm3;
③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天平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丙所示。
(3)根据测量的实验数据,计算出盐水的密度为 g/cm3。
(4)细心的小明同学发现,在步骤②中有少量盐水倒在了量筒外面,测得盐水的密度比真实值偏 (选填“大”或“小”)。
7.(2024 长沙)“五月五,过端午。”劳技课上学习腌制咸鸭蛋,同学们通过测量盐水的密度来检测所配制盐水的浓度。
(1)实验操作如下:
①在烧杯中装入适量的盐水,用天平测量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所示,则m1= g;
②将烧杯中的盐水倒入一部分到量筒中,读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60mL;
③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2=102g。
(2)计算得出盐水的密度为ρ= g/cm3。
(3)小组成员进行交流时,小明总结了上述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你认为必要的是 (多选)。
A.天平应水平放置 B.量筒读数时视线应与液面相平
C.装入盐水前应测量空烧杯的质量 D.应将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
8.(2024 镇江)为了测量某液体的密度,小李进行了如下实验。
(1)如图1所示,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天平时应先将游码移到标尺的 处,若指针静止时位置如图2所示,则应再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端调节。
(2)在烧杯中装入适量待测液体,用天平正确测量其总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3所示,其总质量为 g。
(3)将烧杯中的部分液体倒入量筒,图4中读数视线正确的是 (选填“①”、“②”或“③”),量筒中液体的体积为 mL。
(4)测出烧杯和剩余液体的总质量为104g,则液体的密度为 g/cm3。
9.(2024 吉林)小明同学在学校复习了“测量盐水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右侧,向 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横梁平衡。
(2)先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53.8g。然后将烧杯中部分盐水倒入空量筒中,如图甲所示,则倒出盐水的体积为 cm3。再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当天平横梁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盐水的密度为 g/cm3。
(3)小明同学回家后经过思考,发现利用家中现有器材也能测出盐水的密度。已知空柱形容器外部底面积为10cm2,水的密度为1g/cm3,g取10N/kg。步骤如下:
①将金属片固定在空柱形容器底部,测出金属片和柱形容器总质量为108g。将它们放入水中,稳定后处于竖直漂浮状态,如图丙所示,则此时金属片和柱形容器排开水的总体积为 cm3。测出此时柱形容器露出水面的高度为5cm。
②将金属片和柱形容器从水中取出并擦干,再将它们放入在家配制的盐水中,稳定后处于竖直漂浮状态,如图丁所示,测出此时柱形容器露出液面高度为5.8cm。
③根据以上信息,可以求出在家配制盐水的密度为 g/cm3。
10.(2024 眉山)一次课外活动中,物理老师让学生自选器材“测量液体密度”。
(1)一小组测量某液体的密度,选择天平及量筒等器材。
①天平是利用杠杆平衡条件来工作的,它属于 (选填“省力”、“费力”或“等臂”)杠杆。天平置于水平台面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应该向 旋动平衡螺母,直到天平横梁平衡。
②向烧杯中倒入适量待测液体,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右盘中砝码及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则m1= g。
③将烧杯中液体倒入一部分在量筒中如图丙,量筒中液体体积V= cm3;再用天平测得烧杯和剩余液体的总质量为133.2g。
④待测液体的密度ρ= g/cm3。
(2)二小组测量橙汁饮料的密度,选择天平和容积为V的两个完全相同瓶子等器材。两个瓶子分别装满水和橙汁,放在已平衡的天平左右两盘,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游码示数为m0,如图丁。则橙汁的密度ρ= (用字母V、m0和ρ水来表示)。
二.测量固体的密度(共7小题)
11.(2024 陕西)小明想知道自制凉粉的密度,于是在实验室进行了如下操作:
(1)将托盘天平放在 工作台上,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天平横梁静止时,指针位置如图﹣1所示,接下来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节,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
(2)如图﹣2,用调好的天平测量烧杯和凉粉的总质量,请指出他操作中的错误: 。
(3)改正错误后重新测量,天平平衡时,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3所示,则烧杯和凉粉的总质量为 g。
(4)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用小勺挖出烧杯中一部分凉粉放入量筒中,使之 在水中。最终测得量筒中凉粉的体积为35cm3。
(5)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凉粉的质量为75.6g,计算出凉粉的密度为 g/cm3。
(6)整理器材时发现,本实验中使用的“5g”砝码生锈了,则凉粉密度的测量值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12.(2024 扬州)小华测量手链上花生形状小饰品的密度。
(1)拆下穿过“花生”的细绳,用天平测“花生”质量,操作正确,如图所示,“花生”的质量为 g。
(2)因“花生”体积较小,选择分度值更小的注射器来测“花生”体积。其步骤如图,步骤②中摇动注射器的目的是: 。
(3)测得“花生”的密度为 g/cm3。若在步骤③中,不慎挤出少许水,则密度测量值偏 。
13.(2024 东营)某同学为测量一木质小挂件的密度,选用以下器材:天平(带砝码)、量筒、烧杯(装有足量水)和长钢针,进行实验。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动到标尺左端的 处,此时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则应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2)将挂件放在天平左盘,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当天平平衡时,砝码质量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其质量为 g。
(3)用烧杯向量筒中倒入60mL的水,将挂件放入量筒,然后用长钢针按住挂件使其刚好浸没于水中,量筒中的水面如图丙所示。算出挂件的密度为 kg/m3。
(4)因木质挂件具有吸水性,实验测得的密度值 (选填“偏大”或“偏小”)。
(5)有同学提出:不用天平,仅使用其他上述器材也可测出该挂件的密度。请写出实验步骤和密度的表达式(水的密度用ρ水表示,其他符号自定)。
【实验步骤】 。
【密度表达式】ρ= 。
14.(2024 南通)某小组测量正方体蜡块的密度。
(1)小红利用天平和刻度尺进行测量。
①天平放在 上,将游码归零,指针静止时偏向分度盘左侧,平衡螺母应向 调节,使横梁平衡;
②如图甲,天平测得蜡块质量为 g;如图乙,刻度尺测出蜡块边长为 cm,则ρ蜡= kg/m3。
(2)小华想利用弹簧测力计、烧杯、水、细线来测量该蜡块密度。她能否完成实验,简述判断理由 。
15.(2024 齐齐哈尔)小红结合所学的物理知识来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1)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 处,发现指针静止时的位置装如图1所示,则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节,使托盘天平平衡。
(2)小红调节托盘天平平衡,估计小石块的质量后,把小石块放在左盘,向右盘从大到小加减砝码,当加入最小的砝码(5g)前,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左侧。此时,将最小的砝码(5g)加入右盘,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右侧,接下来应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直至托盘天平平衡。托盘天平平衡时砝码的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2所示,则小石块的质量为 g。用量筒和适量的水测出小石块的体积为20mL。
(3)根据所测数据计算出小石块的密度ρ石= g/cm3,合 kg/m3。
(4)若小石块吸水,则测量出的小石块密度值 (选填“偏大”或“偏小”)。
16.(2024 烟台)橡皮泥可以被捏成各种形状,深受同学们喜欢。学习了力学知识后,小红利用家中的量杯、茶壶和垫块,测出了橡皮泥的密度。已知橡皮泥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橡皮泥的吸水忽略不计),操作过程如下:
①如图所示,把茶壶的一侧垫起并装满水,将橡皮泥轻轻放入茶壶中,用量杯接住溢出的水;
②倒掉量杯中的水,从茶壶中取出橡皮泥,将量杯和橡皮泥擦干;
③把茶壶重新加满水,将橡皮泥捏成空心碗放入壶中,让其浮在水面上,用量杯接住溢出的水。
(1)操作①是为了获得橡皮泥的 ,操作③是为了获得橡皮泥的 ;
(2)假设操作①量杯中水的体积为V1,操作③量杯中水的体积为V2,水的密度为ρ0,请写出橡皮泥密度的表达式ρ= ;
(3)如果操作③中茶壶里的水有少量进入橡皮泥捏成的空心碗中,则橡皮泥密度的测量结果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7.(2024 通辽),小明、小刚和小强分别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的密度,进行了如下实验设计与操作:
小明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萝卜块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如图甲所示,m=
g。将萝卜块浸没在有水的量筒中,如图乙所示,则萝卜块的密度为 kg/m3。
(2)小刚用隔板将一容器分成左右两部分,隔板下部有一圆孔用橡皮膜封闭,橡皮膜形状如图丙。
①向隔板左侧倒入酱油,发现橡皮膜向右凸、量出液面到橡皮膜中心的深度为10cm;
②向隔板右侧倒入水,直至橡皮膜 (填“向左凸”“继续向右凸”或“恢复原状”)为止。量出水面至橡皮膜中心的深度为11cm,则酱油的密度为 kg/m3(ρ水=1.0×103kg/m3)。
(3)小强用弹簧测力计挂着石块,做了如图丁两个图的测量,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分别为F1、F2,则石块受到的浮力表达式F浮= ,密度表达式ρ= (以上两空用F1、F2、ρ水等符号表示)。
三.有天平、无量筒测密度(共2小题)
18.(2024 广西)小明在测量花生油和实心物体A密度的实验中:
(1)把天平 放置,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静止时如图甲所示,则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节(选填“左”或“右”),直到横梁平衡;
(2)将花生油倒入空烧杯,用天平测得其总质量为79g;再将烧杯中的花生油倒入量筒中,测得量筒中油的体积为60cm3;用天平测量剩余花生油和烧杯的总质量时,如图乙所示,用手拿砝码的做法 (选填“规范”或“不规范”),当横梁再次平衡时如图丙所示,则剩余花生油和烧杯的总质量为 g,花生油的密度为 kg/m3。
(3)在测量A的密度时,不慎碰坏了量筒,于是利用矿泉水瓶(图丁)代替量筒继续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①测出A的质量m1;
②往矿泉水瓶中灌满水,拧紧瓶盖后擦干瓶子,测出其总质量m2;
③ ,测出其总质量m3;
④求得A的密度为ρ= (用ρ水、m1、m2和m3来表示)。
19.(2024 广东)小明摘来李子,用天平、量筒和水测量李子的密度。
(1)调节天平时,应先将游码移至标尺的 处,然后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用天平测量李子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标尺上游码的位置如图1所示,李子的质量为 g;用量筒和水测得李子的体积为40cm3,则李子的密度为 g/cm3。
(3)完成上述实验后,在不用量筒的情况下,小明利用天平、烧杯和该李子测量凉茶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①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凉茶,如图2甲所示,并在烧杯上标记此时液面的位置M1,测得凉茶和烧杯的总质量为240g。
②将李子放入凉茶中,李子沉底,如图乙所示,在烧杯上标记此时液面的位置M2。
③取出李子,然后向烧杯中加凉茶,使液面上升至位置 ,测得此时凉茶和烧杯的总质量为282g。根据实验数据,可得凉茶的密度为 g/cm3。从烧杯中拿出李子时会带出一些凉茶,这对凉茶密度的测量结果 (选填“有”或“无”)影响,原因是 。
四.利用测力计测密度(共3小题)
20.(2024 重庆)“混放是垃圾,分类是资源”,垃圾分类收集逐渐成为市民的好习惯。小吴同学在家里收集到一个废旧水龙头,同学们想通过测量密度知道它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1)小吴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到零刻度线,发现天平的左盘较高,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节,直至指针对准分度盘的 刻度线。将水龙头放在天平左盘,向右盘加减砝码并移动游码,天平平衡时如图甲所示,测得水龙头质量为 g;然后用溢水杯、水、小烧杯、细线和天平测出水龙头的体积并算出密度。
(2)小欣提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密度更方便。她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水龙头的重力;然后将水龙头浸没在水中静止,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了2小格,这是因为水龙头受到竖直向 的浮力,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为 N;小欣计算出水龙头的密度是 g/cm3。
(3)同学们对实验进行交流评估,认为 同学测得的密度误差较大,主要原因是 。
21.(2024 包头)厨房中某品牌铝箔卷是由长8m、宽30cm、厚0.0015cm的铝箔卷成。小明利用家中的弹簧测力计、食品袋测量该铝箔的密度。(g取10N/kg)
(1)利用弹簧测力计和食品袋测量铝箔卷的重力。调节弹簧测力计指针到 处,将装有铝箔卷的食品袋挂在测力计下如图所示,记录数据。图示数据为 N。
(2)计算铝箔的体积。计算结果为 cm3。
(3)依据公式ρ= 计算铝箔的密度。计算结果为 g/cm3(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4)上述测量方式会使密度测量结果 (填“偏大”或“偏小”),原因是 。
22.(2024 泰州)新器材,新方案,新发现。小明把家中的洗衣液带到学校,想用多种方案测量其密度。
(1)方案一:用托盘天平和量筒进行测量。
①将天平放在 上,移动游码至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发现分度盘指针如图甲所示,此时他应将横梁上的平衡螺母向 调节,直到天平横梁平衡;
②向烧杯中倒入适量洗衣液,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烧杯和洗衣液的总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
③将烧杯中的洗衣液部分倒入量筒中,如图丙所示,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洗衣液的总质量为40g,则该洗衣液的密度为 kg/m3;
④细心的小明发现量筒的内壁粘有少量洗衣液,则所测洗衣液的密度偏 。
(2)方案二:用弹簧测力计、塑料小桶和适量水进行测量,装置如图丁所示。
①把空塑料小桶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读出示数为F1;
②在小桶中加满水,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2;
③将小桶中的水全部倒出,擦干小桶, 洗衣液,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3;
④洗衣液的密度表达式ρ洗衣液= (用所测量和已知量的符号表示,密度ρ水已知)。
五.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共2小题)
23.(2024 西宁)小西和同学们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
(1)将装有适量碎冰的试管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加热,目的是 。
(2)根据实验数据,小西绘制了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在第4min时处于 (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
(3)在完成上述实验后,小西利用烧杯中的水继续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当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丙所示,为 ℃,由此判断该地区的大气压 (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
(4)在将水加热至沸腾的过程中,同学们发现加热时间过长,下列措施中,可以缩短加热时间的是 (选填字母)。
A.减少烧杯中水的质量 B.用“小火”加热
24.(2024 呼和浩特)小邵同学用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的温度为 ℃;
(2)下列措施中能使冰均匀受热的是 (选坝序号);
A.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B.通过水浴法来加热试管中的物质;
(3)根据实验数据绘出冰的温度﹣时间图像,老师发现小邵和小高两位同学的图像略有不同,如图丙所示,不可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选填序号)。
A.冰的质量不同; B.酒精灯火焰不同; C.烧杯中水的质量不同; D.冰的初温不同。
六.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共10小题)
25.(2024 泰州)小明和小华进行“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1)组装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器材时,应根据 的位置固定铁棒A的位置。
(2)当水温上升到90℃后,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记入表格,直到水沸腾并持续一段时间为止。若第3min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其读数是 ℃。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温度/℃ 90 91 92 94 95 96 97 98 98 98 98 98
(3)第8min后,小明发现水中会产生大量的气泡,且不断上升、变大(如图丙),最终到达水面后破裂开来。导致气泡体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4)第12min后撤去酒精灯,水还能继续沸腾一小会儿,这是因为石棉网的 仍然比烧杯和水高。
(5)小明和小华根据各自的实验数据,在同一张坐标纸上分别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丁所示,比较可知小华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较长。为缩短加热时间,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多选)。
A.减少水的质量 B.增大酒精灯的火力 C.给烧杯加盖子
26.(2024 辽宁)某小组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1)组装图(a)的器材应按照 (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
(2)用酒精灯加热,当水温接近7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同时观察水中的气泡情况。直至5min后观察到水中形成大量的气泡不断上升、变大,说明水 (填“尚未”或“正在”)沸腾。
(3)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水温与时间关系的图像如图(b)所示。
结合实验现象,分析图像可以得出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①水在沸腾前,温度 ;
②水在沸腾时,温度 。
(4)同学们在实验中发现有时看不清温度计的示数,交流后找到的原因是水蒸气在温度计表面发生了 现象。
27.(2024 淮安)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图甲中温度计的使用存在的错误是 。除温度计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2)图乙中的图 表示水沸腾前的情况。
(3)图丙是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画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分析图象可知:水沸腾时温度的特点是 。
(4)在加热过程中,为了缩短加热时间,将烧杯中的水倒掉一部分后继续加热,直至水沸腾。图丁中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可能正确的是 。
28.(2024 通辽)小明在烧水和煮豆浆时发现豆浆比水先沸腾。他猜想原因可能是:
A.豆浆的沸点比水低;
B.豆浆的比热容比水小。
于是通过图甲所示的两套相同实验装置进行探究。
(1)烧杯中装有初温和 均相等的豆浆和水。
(2)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豆浆和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a、b、如图乙所示,通过比较a、b可知,猜想 是错误的,由图象可求c豆浆= J/(kg ℃)[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 ℃)]。
(3)实验中小明还发现豆浆在82℃时就产生了大量气泡。但通过分析图象,判断出82℃时豆浆并未沸腾,他判断的依据是 。
29.(2024 菏泽)物理学习小组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请完成下列问题:
(1)安装实验装置时先固定铁圈 (选填“A”或“B”);
(2)用酒精灯对水加热时,烧杯上方有“白气”产生,这是 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
(3)根据水在沸腾前后记录的数据,该组同学绘制出如图乙所示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4)对实验进行评估时,小明指出水加热至沸腾用时过长。为了节省时间,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建议: 。
30.(2024 兰州)小涵和小怡一起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1)观察可以发现,图甲中实验仪器的组装存在一处明显的错误,该错误是 。纠正错误后,用酒精灯给水加热,观察水温和水中气泡的变化情况,特水温升至60℃左右时,开始记录,每隔1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和实验现象,然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
(2)小涵发现自己每次记录的温度值都要比同一次小怡记录的数值高,分析后发现是自己读取温度计示数时,视线不规范造成的,根据上面的情况可知,小涵读数时是按图乙中 (选填“A”、“B”或“C”)所示的情景读取的。
(3)小涵在老师的指导下,重新设计了实验,将热源换成电火锅,并进一步探究水沸腾的条件:
①在电火锅内倒入大半锅水,将装有适量水的玻璃杯放入电火锅中的支架上,让玻璃杯中的水面低于锅内水面。
②打开电火锅,对电火锅内的水加热,待锅中的水沸腾一段时间后,用温度计测量可以发现锅内和玻璃杯中的水温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小涵观察还发现,当锅内水沸腾后,玻璃杯中的水 (选填“也沸腾”或“不沸腾”),由此得出水沸腾必须满足的条件: 并且 。
(4)小怡在老师的指导下用相同热源对初温和质量都相等的不同液体A、B同时加热,“探究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如图丙所示。
①由图丙可知, (选填“A”或“B”)液体的吸热能力更强。
②本实验中,小怡是用 (选填“升高温度的多少”或“加热时间的长短”)来表示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31.(2024 扬州)如图所示,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实验小组发现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高于100℃,于是对此进行探究。
(1)小华猜想:可能是实验室中气压高于1个标准大气压导致的。她应该选用 (填测量工具)进行测量验证。
(2)小丽猜想:可能是因为盖了硬纸板,增大了水面上方气压,提高了水的 。要验证猜想,应 ,进行实验验证。
(3)小明猜想:可能是温度计不准确导致的。要验证猜想,请简述做法: 。
(4)小芳猜想:可能是由于水蒸气温度高于100℃导致的。她的猜想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 。
32.(2024 苏州)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1)按图甲组装器材,使用大试管可以适当缩短实验时间,也可以更好地观察水沸腾前后 的变化。用酒精灯加热,水温达到88℃时开始读数,每隔1min记录一次,第3min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读数为 ℃;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水温/℃ 88 90 92 96 98 98 98 98
(2)用表中数据在图丙上作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3)由图可知,水的沸点为 ℃;
(4)为研究沸点与气压的关系,用抽气打气两用气筒、橡皮塞等组装成如图丁所示装置。用气筒 (抽气/打气),观察到水再次沸腾,记录此时的 ,多次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
33.(2024 枣庄)某实验小组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所用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安装如图甲所示装置时,应该先确铁圈A的位置,确定其高度时,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酒精灯。
(2)小明记录的数据如表所示,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水在沸腾前,吸收热量,温度 ;水在沸腾过程后,吸收热量,温度 。此时当地的大气压 (填“高于”“低于“或”相等”)1个标准大气压。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 90 92 94 96 97 98 98 98 98
(3)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中的a所示,如果同组的小红减少烧杯中水的质量,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可能是图乙中的 (选填“b”“c”或“d”)。
(4)星期天小明在家烧水煮饺子,当水烧开准备下饺子时,妈妈提醒他锅里的水有点少,于是小华又往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水(水量比锅里少),用同样大的火直至将水再次烧开,下面能说明其螯个烧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是 (填字母)。
34.(2024 临沂)2024年5月21日,联合国粮农组织举行了第五个“国际茶日”庆祝活动,中国展台的工作人员展示了煮茶茶艺。小明想知道煮茶时茶叶对水的沸点有没有影响,于是他使用烧杯、温度计、酒精灯等器材进行了探究,并每隔2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
(1)将少量茶叶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后,小明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组装图甲所示实验装置,一是为了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二是为了让温度计的玻璃泡 。
(2)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水的沸点为 ℃;烧杯上方出现的大量“白气”是水蒸气 (选填“吸热”或“放热”)后形成的。
(3)根据实验数据,小明描绘了如图丙所示的水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分析图象,请给小明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
(4)分析实验数据,小明并不能得出茶叶对水的沸点有没有影响。为了得出结论,他可以 。
七.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共2小题)
35.(2024 齐齐哈尔)小姜利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
(1)器材: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烧杯、温度计各两个,以及 (填测量工具)、托盘天平(含砝码)、水和煤油。
(2)选取两个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进行实验,目的是为了通过比较 来比较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
(3)实验中选取初温不同、 相同的水和煤油,分别倒入烧杯中,用电加热器加热,当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时,通过比较 来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强弱。
(4)如图2所示,小姜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按照图中 (选填“A”、“B”或“C”)方法读数是正确的;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3所示为 ℃。
(5)部分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分析数据可得出结论: (选填“水”或“煤油”)的吸热能力更强。
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 …… 10
水的温度/℃ 30 34 38 42 46 …… 70
煤油温度/℃ 10 18 26 34 42 …… 90
36.(2024 泰州)小明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的现象”。
(1)实验中需要控制一些条件相同,以下选项中不需要的是 。
A.酒精灯火焰的大小相同
B.酒精灯里酒精的质量相同
C.水和沙子的质量相同
D.烧杯的规格相同
(2)实验数据记录如表所示,根据数据分析。
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
温度/℃ 沙子 20 29 38 47 56
水 20 22 24 26 28
①加热相同的时间,沙子的温度上升得多,两者吸收的热量Q沙 Q水(</=/>);
②升高相同的温度,发现沙子用时短,说明 的吸热本领强。
(3)小明还发现刚开始加热时,沙子升温速度比水小,可能的原因是: 。
(4)夏天夜晚,小明赤脚走在海边的沙滩上与走进海水里相比,感觉 比较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