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压轴真题分类汇编(原卷版)
挑战01 单选题(声光热学综合48题)
一.根据音色辨别发声体(共3小题)
二.音调、响度、音色的比较(共2小题)
三.噪声的界定(共2小题)
四.光的反射现象(共4小题)
五.光的折射现象(共2小题)
六.光的色散及其现象(共3小题)
七.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共2小题)
八.由v,u,f判断成像的性质(共2小题)
九.近视眼的形成原因(共2小题)
十.凝固的概念及现象(共3小题)
十一.汽化的概念及现象(共2小题)
十二.液化的概念及现象(共2小题)
十三.液化的放热特点(共2小题)
十四.升华的概念及现象(共2小题)
十五.凝华的概念及现象(共3小题)
十六.凝华的放热特点(共2小题)
十七.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共2小题)
十八.热量的概念(共2小题)
十九.比热容的图像(共2小题)
二十.四冲程的能量转化(共2小题)
二十一.燃料热值的影响因素(共2小题)
一.根据音色辨别发声体(共3小题)
1.(2024 福建)语音识别机器人通过声音验证用户身份,这是根据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
2.(2024 长沙)龙年元宵晚会精彩纷呈,《春生潇湘》节目中不同的乐器合奏出美妙的音乐。观众分辨不同乐器的声音,主要是通过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3.(2024 齐齐哈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如图所示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弹拨乐器古筝,用古筝演奏乐曲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古筝通过弦的振动发出悠扬悦耳的声音
B.快速拨动弦时,发出的声音在温度不变的空气中传播速度变大
C.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同一根弦可以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调
D.古筝与长笛在演奏同一乐曲时发出声音的音色是相同的
二.音调、响度、音色的比较(共2小题)
4.(2024 巴中)某校艺术节合唱比赛中,各班在乐队的伴奏下放声高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放声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B.观众听到的歌声是以空气为介质传播过来的
C.观众能辨别不同的乐器声是因为它们的响度不同
D.歌声只能传递信息
5.(2024 南通)南通板鹞风筝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面缀满大小不一的哨口,如图。风筝升空后哨口发出低、中、高音,声音的这一特征指的是(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三.噪声的界定(共2小题)
6.(2024 滨州)对下列诗句中蕴含的声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声”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C.“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折竹声”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朝来山鸟闹,惊破睡中天”,“山鸟闹”一定是乐音
7.(2024 眉山)下列中华古诗词中涉及到的声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谁家玉笛暗飞声”,“笛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B.“忽闻岸上踏歌声”,“歌声”在任何时候都属于乐音
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D.“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闻犬吠”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四.光的反射现象(共4小题)
8.(2024 甘肃)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A.透镜看书 B.手影游戏
C.水中倒影 D.棱镜色散
9.(2024 陕西)中国古诗词不仅文字优美、意境高远,还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下列四幅图与诗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涉及的光现象相同的是( )
A.日晷计时 B.楼台倒影
C.筷子弯折 D.林间光斑
10.(2024 淮安)下列现象中,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小孔成像 B.水中倒影
C.海市蜃楼 D.雨后彩虹
11.(2024 黑龙江)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手影的形成 B.渔夫叉鱼
C.照着镜子画脸谱 D.人造彩虹
五.光的折射现象(共2小题)
12.(2024 吉林)清澈见底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浅,这种现象产生原因是光的( )
A.反射 B.直线传播 C.折射 D.色散
13.(2024 云南)古代的《墨经》对光现象就有了记载。如图的光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小孔成像 B.水中倒影
C.筷子“折断” D.水杯影子
六.光的色散及其现象(共3小题)
14.(2024 镇江)诗句“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描述了如图所示的情景:太阳刚升起时,从瀑布溅起的水雾中可看到彩虹,此现象属于(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色散
C.光的反射 D.小孔成像
15.(2024 呼和浩特)光,给人类带来光明。下列生活中的光现象,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
A.手影 B.水中倒影
C.直筷变弯 D.雨后彩虹
16.(2024 德阳)下列关于光学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
A.影子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B.用放大镜看字时,字变大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C.自行车的尾灯“发光”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光的色散现象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七.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共2小题)
17.(2024 临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承接到烛焰清晰的像。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则( )
A.实验所用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10.0cm
B.光屏上承接到的像是烛焰倒立、放大的实像
C.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光屏上仍能承接到像
D.将蜡烛移至45.0cm刻度线上,光屏上仍能承接到像
18.(2024 上海)光具座上有凸透镜、光屏及发光源各一个。当光屏和凸透镜的距离为10cm时,此时在光屏上成缩小的像。物理王把光屏沿着光具座移动5cm后,再次移动光源的位置使成清晰的像。对于该像的情况,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一定成放大的像 B.可能成缩小的像
C.成像可能比原来小 D.成像一定比原来小
八.由v,u,f判断成像的性质(共2小题)
19.(2024 无锡)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置于光具座上如图所示的位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向左移动光屏至适当位置,光屏上能呈现烛焰缩小的像
B.只向右移动光屏至适当位置,光屏上能呈现烛焰放大的像
C.只向右移动蜡烛至适当位置,光屏上能呈现烛焰放大的像
D.只移动凸透镜至适当位置,光屏上能呈现烛焰等大的像
20.(2024 牡丹江)把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距凸透镜10cm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此凸透镜前15cm处,在凸透镜另一侧调节光屏的位置,可得到烛焰清晰的( )
A.正立、放大的虚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等大的实像 D.倒立、放大的实像
九.近视眼的形成原因(共2小题)
21.(2024 西藏)保护视力,科学用眼已成为社会共识。图中能模拟近视眼及其矫正原理的图是( )
A.甲和丙 B.甲和丁 C.乙和丙 D.乙和丁
22.(2024 枣庄)2024年6月6日是第29个全国“爱眼日”,其主题是:关注普遍的眼健康,保护视力、科学用眼已成为社会共识,下列有关眼睛和眼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近视眼看远处物体,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
B.矫正近视眼需配戴合适度数的凹透镜
C.矫正远视眼需配戴合适度数的凹透镜
D.物体在正常眼睛的视网膜上成正立的实像
十.凝固的概念及现象(共3小题)
23.(2024 湖北)如图是我国的传统民俗表演“打铁花”。表演者击打高温液态铁,液态铁在四散飞溅的过程中发出耀眼的光芒,最后变成固态铁。此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升华 B.凝华 C.熔化 D.凝固
24.(2024 广西)以勺为笔,用糖作墨,糖汁成画。如图所示,糖汁冷却成糖画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沸腾 B.凝固 C.熔化 D.升华
25.(2024 内江)如图是冬天屋檐下的冰锥,关于冰锥中的冰的形成,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升华 B.凝固 C.汽化 D.液化
十一.汽化的概念及现象(共2小题)
26.(2024 辽宁)刚煮熟的鸡蛋从热水中取出后,表面的水很快不见了,这是因为水发生了( )
A.汽化 B.凝华 C.熔化 D.升华
27.(2024 连云港)晾晒的湿衣服在逐渐变干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熔化 B.汽化 C.升华 D.凝华
十二.液化的概念及现象(共2小题)
28.(2024 海南)用塑料袋套在绿叶上并扎紧袋口,过一段时间后,塑料袋的内表面就会出现一层水珠。水珠形成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液化 B.汽化 C.熔化 D.凝固
29.(2024 黑龙江)下列物态变化属于液化的是( )
A.消融的冰花 B.草叶上的露珠
C.洁白的雾凇 D.夏天晾衣服
十三.液化的放热特点(共2小题)
30.(2024 广州)广州春季“回南天”到来时,课室的黑板、墙壁和玻璃都容易“出水”,如图是在“出水”玻璃上写的字。这些“水”是由于水蒸气( )
A.遇热汽化吸热形成的 B.遇热汽化放热形成的
C.遇冷液化放热形成的 D.遇冷液化吸热形成的
31.(2024 泸州)蒸馏法在酿酒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图所示为蒸馏过程中的原理图,烧瓶内装有含酒精和水的酒糟,在蒸馏的过程中,涉及到的物理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烧瓶内,酒精沸腾,瓶中的酒精升华需要吸热
B.在烧瓶内,仅酒精沸腾,瓶中的水不会发生汽化
C.在冷凝器处,管内酒精蒸汽遇冷液化,需要放热
D.在冷凝器处,管外的冷却水吸收热量,内能不变
十四.升华的概念及现象(共2小题)
32.(2024 滨州)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对下列节气涉及的物态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寒露”节气,“露”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图乙“霜降”节气,“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C.图丙“大雪”节气,“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D.图丁“雨水”节气,“雨”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33.(2024 南充)用飞机向云层撒干冰进行人工降雨,出现下列物态变化,其中放热的是( )
A.干冰迅速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
B.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熔化为小水珠
C.小雨滴在下落过程中部分汽化为水蒸气
D.云层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
十五.凝华的概念及现象(共3小题)
34.(2024 巴中)关于物态变化现象的描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深秋的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来
B.清晨的雾是由水蒸发而来
C.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汽化现象
D.冰柜中刚拿出的雪糕周围会出现“白汽”,是汽化现象
35.(2024 齐齐哈尔)“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上面的文字节选于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关于文中所涉及的一些现象,用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
A.“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B.“结冰”是凝固现象
C.“热气”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D.“冰”是非晶体,没有熔点
36.(2024 临夏州)大自然是神奇而多彩的。下列对自然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冰清玉洁的雾凇,是热空气凝华放热形成的
B.虚无漂渺的雾,是水蒸气液化放热形成的
C.白如凝雪的冰雹,是水凝固吸热形成的
D.晶莹剔透的露水,是液态水汽化吸热形成的
十六.凝华的放热特点(共2小题)
37.(2024 长沙)“玉阶生白露”“人迹板桥霜”,关于水蒸气遇冷形成露和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露的形成是汽化 B.露的形成需要吸热
C.霜的形成是升华 D.霜的形成需要放热
38.(2024 枣庄)水是生命之源,节约用水是公民的基本素养。关于水的物态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春天冰雪消融——熔化,需要吸热
B.夏天洒水降温——汽化,需要放热
C.秋天细雨绵绵——液化,需要吸热
D.冬天大雪纷飞——凝华,需要吸热
十七.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共2小题)
39.(2024 成都)小李同学在爸爸指导下,走进厨房进行劳动实践,他发现厨房里涉及到很多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冷冻室取出的排骨表面有“白霜”,“白霜”是固态
B.在排骨的“解冻”过程中,排骨中的冰吸热熔化成水
C.排骨汤煮沸后冒出大量的“白气”,“白气”是液态
D.排骨汤盛出后不容易凉,是因为汤能够不断吸热
40.(2024 眉山)水的物态变化使自然界有了雨、露、雾、霜和雪等千姿百态的奇观。下列关于水的物态变化解释正确的是( )
A.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B.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D.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十八.热量的概念(共2小题)
41.(2024 甘肃)在“生活处处有物理”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小明观察了厨房的一些设备和现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用煤气灶煲汤,在沸腾时调小火焰能使汤的温度升高
B.用高压锅炖煮食物熟得快,是因为锅内水的沸点会随气体压强增大而降低
C.切菜的刀磨得很锋利,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式增大压强
D.刚出锅的馒头入嘴时很烫,是因为馒头含有的热量很高
42.(2024 陕西)“五一”假期,小明乘车回老家看望亲人。一家人在一起摘槐花、吃槐花麦饭……这些都是小明最真切的童年记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刚出锅的槐花麦饭很烫,是因为麦饭含有的热量多
B.槐树叶看上去呈绿色,是因为叶子吸收了绿光
C.小明在行驶的车上看到槐树向后运动,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
D.槐花香气四溢,是因为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十九.比热容的图像(共2小题)
43.(2024 湖北)如图甲,利用相同规格的加热器加热等质量的a、b两种液体,得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分析可知( )
A.相同时间内a中加热器产生的热量比b中的多
B.a和b的吸热能力都随着温度的升高不断增大
C.升高相同温度a所用时间比b少,a的吸热能力比b弱
D.相同时间内a升高的温度比b多,a的吸热能力比b强
44.(2024 成都)某固态物体的质量为m,其物质的比热容为c,用稳定的热源对它加热(物体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等),到t3时刻停止加热,然后让其冷却。上述过程中记录不同时刻的温度,最后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0~t2时间段,该物体吸收的热量为cm(T2﹣T1)
B.在t2~t4时间段,该物质的比热容先增大后减小
C.在t4~t5时间段,该物体放出的热量为
D.该物质在t5~t6时间段的比热容等于在0~t1时间段的比热容
二十.四冲程的能量转化(共2小题)
45.(2024 枣庄)古代的人们曾发明一种活塞式点火器,如图所示,以牛角作套筒,木质推杆前端粘附艾绒,取火时,一手握住套筒,另一手猛推推杆,艾绒即燃。下列事例与猛推推杆入筒的过程中,能量转化情况不同的是( )
A.内燃机的做功冲程 B.内燃机的压缩冲程
C.钻木取火 D.流星雨的形成
46.(2024 菏泽)家用汽车常用汽油机提供动力,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汽油燃烧时它的热值减小
B.汽油机的冷却液温度越高,含有的热量越多
C.汽油机的做功冲程,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D.汽车尾气的汽油味越浓说明汽油燃烧越充分
二十一.燃料热值的影响因素(共2小题)
47.(2024 巴中)如图所示,青瓦是古建筑常用的建筑材料,制瓦工艺有上千年的历史。制瓦工艺分为成坯、晒制、高温烧制等诸多流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晒制泥坯时,泥坯温度越高含有热量越多
B.高温烧制时,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瓦片的内能
C.烧制青瓦时,燃料燃烧越充分其热值越大
D.在质地均匀的瓦上定型切割,瓦的密度变小
48.(2024 南通)《天工开物》记载了古人炒蒸油料的场景,如图,下列过程与物理知识对应不正确的是( )
A.加热——木炭燃烧时热值不变
B.蒸煮——油料含有的热量增加
C.翻炒——目的使油料受热均匀
D.飘香——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考物理压轴真题分类汇编(解析版)
挑战01 单选题(声光热学综合48题)
一.根据音色辨别发声体(共3小题)
二.音调、响度、音色的比较(共2小题)
三.噪声的界定(共2小题)
四.光的反射现象(共4小题)
五.光的折射现象(共2小题)
六.光的色散及其现象(共3小题)
七.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共2小题)
八.由v,u,f判断成像的性质(共2小题)
九.近视眼的形成原因(共2小题)
十.凝固的概念及现象(共3小题)
十一.汽化的概念及现象(共2小题)
十二.液化的概念及现象(共2小题)
十三.液化的放热特点(共2小题)
十四.升华的概念及现象(共2小题)
十五.凝华的概念及现象(共3小题)
十六.凝华的放热特点(共2小题)
十七.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共2小题)
十八.热量的概念(共2小题)
十九.比热容的图像(共2小题)
二十.四冲程的能量转化(共2小题)
二十一.燃料热值的影响因素(共2小题)
一.根据音色辨别发声体(共3小题)
1.(2024 福建)语音识别机器人通过声音验证用户身份,这是根据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
【答案】C
【解答】解:语音识别机器人通过声音验证用户身份,这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2.(2024 长沙)龙年元宵晚会精彩纷呈,《春生潇湘》节目中不同的乐器合奏出美妙的音乐。观众分辨不同乐器的声音,主要是通过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答案】C
【解答】解: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观众能分辨出不同乐器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故选:C。
3.(2024 齐齐哈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如图所示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弹拨乐器古筝,用古筝演奏乐曲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古筝通过弦的振动发出悠扬悦耳的声音
B.快速拨动弦时,发出的声音在温度不变的空气中传播速度变大
C.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同一根弦可以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调
D.古筝与长笛在演奏同一乐曲时发出声音的音色是相同的
【答案】A
【解答】解: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古筝通过弦的振动发出悠扬悦耳的声音,故A正确;
B.快速拨动弦时,发出的声音在温度不变的空气中传播速度不变,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与音调无关,故B错误;
C.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同一根弦可以改变响度的大小,故C错误;
D.古筝与长笛在演奏同一乐曲时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故D错误。
故选:A。
二.音调、响度、音色的比较(共2小题)
4.(2024 巴中)某校艺术节合唱比赛中,各班在乐队的伴奏下放声高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放声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B.观众听到的歌声是以空气为介质传播过来的
C.观众能辨别不同的乐器声是因为它们的响度不同
D.歌声只能传递信息
【答案】B
【解答】解:A、“放声高歌”中的“高”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观众听到的歌声是以空气为介质传播过来的,故B正确;
C、不同发声体的音色是不同的,观众能辨别不同的乐器声,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故C错误;
D、歌声能传递信息和能量,故D错误。
故选:B。
5.(2024 南通)南通板鹞风筝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面缀满大小不一的哨口,如图。风筝升空后哨口发出低、中、高音,声音的这一特征指的是(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答案】A
【解答】解:合唱中的“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中的“高”和“低”是指声音的音调,“高音”声部的音调高。
故选:A。
三.噪声的界定(共2小题)
6.(2024 滨州)对下列诗句中蕴含的声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声”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C.“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折竹声”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朝来山鸟闹,惊破睡中天”,“山鸟闹”一定是乐音
【答案】A
【解答】解:A、“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故A正确;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声”是指响度大不是音调高,故B错误;
C、“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折竹声”说明声音可以信息,不是传递能量,故C错误;
D、“朝来山鸟闹,惊破睡中天”,“山鸟闹”可能是噪音,故D错误;
故选:A。
7.(2024 眉山)下列中华古诗词中涉及到的声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谁家玉笛暗飞声”,“笛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B.“忽闻岸上踏歌声”,“歌声”在任何时候都属于乐音
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D.“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闻犬吠”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答案】C
【解答】解:A、“谁家玉笛暗飞声”,“笛声”的传播需要介质,故A错误;
B、“忽闻岸上踏歌声”,“歌声”影响人们正常学习、休息、生活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时属于噪声,故B错误;
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C正确;
D、“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闻犬吠”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D错误。
故选:C。
四.光的反射现象(共4小题)
8.(2024 甘肃)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A.透镜看书 B.手影游戏
C.水中倒影 D.棱镜色散
【答案】C
【解答】解:A、透镜成像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A错误;
B、手影中影子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就会呈现出阴影区域,就是影子,故B错误;
C、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正确;
D、白光通过三棱镜,是光的色散现象,属于光的折射原理,故D错误。
故选:C。
9.(2024 陕西)中国古诗词不仅文字优美、意境高远,还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下列四幅图与诗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涉及的光现象相同的是( )
A.日晷计时
B.楼台倒影
C.筷子弯折
D.林间光斑
【答案】B
【解答】解:诗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所包含的物理知识有:①“月在手”是光的反射现象象;②“香满衣”是扩散现象,
A、日晷计时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故A不符合题意;
B、楼台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
C、碗中的筷子看起来往上折,这是由于水中筷子反射出的光线经水面发生折射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林间光斑是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2024 淮安)下列现象中,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小孔成像 B.水中倒影
C.海市蜃楼 D.雨后彩虹
【答案】B
【解答】解:A、小孔成像是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倒立的实像,故A不符合题意;
B、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
C、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在空中形成地面上物体的虚像,故C不符合题意。
D、雨后彩虹属于光的色散现象,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2024 黑龙江)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手影的形成
B.渔夫叉鱼
C.照着镜子画脸谱
D.人造彩虹
【答案】C
【解答】解:A、手影中影子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就会呈现出阴影区域,就是影子,故A不符合题意;
B、从水中鱼上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鱼的虚像,比实际位置偏高,故B不符合题意;
C、照镜子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符合题意;
D、人造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所以说雨后的天空出现彩虹是由光的色散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五.光的折射现象(共2小题)
12.(2024 吉林)清澈见底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浅,这种现象产生原因是光的( )
A.反射 B.直线传播 C.折射 D.色散
【答案】C
【解答】解:看到池底变“浅”,是光从水中斜射入空中,在界面处发生折射引起的。
故选:C。
13.(2024 云南)古代的《墨经》对光现象就有了记载。如图的光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小孔成像 B.水中倒影
C.筷子“折断” D.水杯影子
【答案】C
【解答】解:A、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水中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筷子“折断”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C符合题意;
D、水杯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六.光的色散及其现象(共3小题)
14.(2024 镇江)诗句“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描述了如图所示的情景:太阳刚升起时,从瀑布溅起的水雾中可看到彩虹,此现象属于(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色散
C.光的反射 D.小孔成像
【答案】B
【解答】解:雨后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故选:B。
15.(2024 呼和浩特)光,给人类带来光明。下列生活中的光现象,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
A.手影 B.水中倒影
C.直筷变弯 D.雨后彩虹
【答案】A
【解答】解:A、阳光下的手影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符合题意;
B、水中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水中筷子反射的光是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看时,看到的是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形成的筷子的虚像,比筷子的实际位置要浅些,所以感觉水中的筷子向上折断了,故C不符合题意;
D、雨过天晴时,常在天空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所以说雨后的天空出现彩虹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6.(2024 德阳)下列关于光学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
A.影子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B.用放大镜看字时,字变大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C.自行车的尾灯“发光”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光的色散现象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答案】B
【解答】解:A、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错误;
B、用放大镜看字时,字变大了,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B正确;
C、自行车的尾灯“发光”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错误;
D、光的色散现象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七.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共2小题)
17.(2024 临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承接到烛焰清晰的像。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则( )
A.实验所用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10.0cm
B.光屏上承接到的像是烛焰倒立、放大的实像
C.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光屏上仍能承接到像
D.将蜡烛移至45.0cm刻度线上,光屏上仍能承接到像
【答案】C
【解答】解:A、由图可知,u>v,且成实像,说明u=30cm>2f,2f>v=10cm>f,即10cm>f>5cm,故A错误;
B、由图可知,u>v,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错误;
C、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此时物距等于原来的像距,像距等于原来的物距,根据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可知,光屏上仍能承接到像,故C正确;
D、将蜡烛移至45.0cm刻度线上,此时物距u=50.0cm﹣45.0cm=5.0cm<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故D错误。
故选:C。
18.(2024 上海)光具座上有凸透镜、光屏及发光源各一个。当光屏和凸透镜的距离为10cm时,此时在光屏上成缩小的像。物理王把光屏沿着光具座移动5cm后,再次移动光源的位置使成清晰的像。对于该像的情况,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一定成放大的像 B.可能成缩小的像
C.成像可能比原来小 D.成像一定比原来小
【答案】B
【解答】解:当光屏和凸透镜的距离为10cm时,此时在光屏上成缩小的像,则f<10cm<2f,解得5cm<f<10cm;
把光屏沿着光具座移动5cm后,再次移动光源的位置使成清晰的像。如果是将光屏靠近凸透镜,则此时像距是5cm,小于焦距,是不可能成实像的,故不成立;
则光屏必定是远离凸透镜,此时像距变大,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此时的一定比原来大,但此时像距15cm不一定大于2倍焦距,故可能是缩小,也可能是放大的实像,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八.由v,u,f判断成像的性质(共2小题)
19.(2024 无锡)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置于光具座上如图所示的位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向左移动光屏至适当位置,光屏上能呈现烛焰缩小的像
B.只向右移动光屏至适当位置,光屏上能呈现烛焰放大的像
C.只向右移动蜡烛至适当位置,光屏上能呈现烛焰放大的像
D.只移动凸透镜至适当位置,光屏上能呈现烛焰等大的像
【答案】D
【解答】解:AB、由题意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由图可知,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为10cm,即物距在一倍焦距处,无论如何移动光屏,都不能成像,故AB错误;
C、只向右移动蜡烛至适当位置,如图所示,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小于10cm,即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故C错误;
D、如图所示,蜡烛与光屏之间的距离为40cm,移动凸透镜至55cm处,那么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是20cm,即物距等于两倍焦距,此时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即像距也等于两倍焦距,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故D正确。
故选:D。
20.(2024 牡丹江)把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距凸透镜10cm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此凸透镜前15cm处,在凸透镜另一侧调节光屏的位置,可得到烛焰清晰的( )
A.正立、放大的虚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等大的实像 D.倒立、放大的实像
【答案】D
【解答】解:依题意分析,把凸透镜正对太阳光时,最小最亮光斑所在位置就是凸透镜焦点,由此可知该凸透镜焦距f=10cm;
把点燃的蜡烛在凸透镜前15cm处,则物距u=15cm;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u=15cm满足10cm<15cm<20cm,蜡烛能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选项A、B、C错误,选项D正确;
故选:D。
九.近视眼的形成原因(共2小题)
21.(2024 西藏)保护视力,科学用眼已成为社会共识。图中能模拟近视眼及其矫正原理的图是( )
A.甲和丙 B.甲和丁 C.乙和丙 D.乙和丁
【答案】A
【解答】解: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故图甲是近视眼的成因图;
要矫正近视眼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故图丙是矫正近视眼的。
故选:A。
22.(2024 枣庄)2024年6月6日是第29个全国“爱眼日”,其主题是:关注普遍的眼健康,保护视力、科学用眼已成为社会共识,下列有关眼睛和眼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近视眼看远处物体,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
B.矫正近视眼需配戴合适度数的凹透镜
C.矫正远视眼需配戴合适度数的凹透镜
D.物体在正常眼睛的视网膜上成正立的实像
【答案】B
【解答】解:AB、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前后半径太长,使远处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前,看不清远处的物体,需要配戴凹透镜进行矫正,故A错误,B正确;
C、矫正远视眼需配戴合适度数的凸透镜,故C错误;
D、正常眼睛看物体时,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而不是正立的像,故D错误。
故选:B。
十.凝固的概念及现象(共3小题)
23.(2024 湖北)如图是我国的传统民俗表演“打铁花”。表演者击打高温液态铁,液态铁在四散飞溅的过程中发出耀眼的光芒,最后变成固态铁。此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升华 B.凝华 C.熔化 D.凝固
【答案】D
【解答】解:熔炉将铁块熔化成铁汁,铁花在空气中遇冷时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凝固,该过程是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
故选:D。
24.(2024 广西)以勺为笔,用糖作墨,糖汁成画。如图所示,糖汁冷却成糖画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沸腾 B.凝固 C.熔化 D.升华
【答案】B
【解答】解:A、沸腾属于汽化现象,故A错误;
B、让白糖变成糖浆,即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糖汁冷却成糖画,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故B正确;
C、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糖汁冷却成糖画的过程,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故C错误;
D、升华是指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故D错误。
故选:B。
25.(2024 内江)如图是冬天屋檐下的冰锥,关于冰锥中的冰的形成,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升华 B.凝固 C.汽化 D.液化
【答案】B
【解答】解:冬天屋檐下的冰锥是雪先熔化为水,水又凝固成冰而形成的,先熔化后凝固,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十一.汽化的概念及现象(共2小题)
26.(2024 辽宁)刚煮熟的鸡蛋从热水中取出后,表面的水很快不见了,这是因为水发生了( )
A.汽化 B.凝华 C.熔化 D.升华
【答案】A
【解答】解: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刚煮熟的鸡蛋从热水中取出后,表面的水很快不见了,这是因为水发生了汽化。
故选:A。
27.(2024 连云港)晾晒的湿衣服在逐渐变干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熔化 B.汽化 C.升华 D.凝华
【答案】B
【解答】解:晾晒的湿衣服在逐渐变干的过程中,液态水变为气态水蒸气,发生汽化现象。
故答案为:B。
十二.液化的概念及现象(共2小题)
28.(2024 海南)用塑料袋套在绿叶上并扎紧袋口,过一段时间后,塑料袋的内表面就会出现一层水珠。水珠形成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液化 B.汽化 C.熔化 D.凝固
【答案】A
【解答】解:水蒸气遇到冷的塑料袋液化为水,从而在塑料袋的内表面就会出现一层水珠。
故选:A。
29.(2024 黑龙江)下列物态变化属于液化的是( )
A.消融的冰花 B.草叶上的露珠
C.洁白的雾凇 D.夏天晾衣服
【答案】B
【解答】解:A、冰花消融,是由固态的冰变为液态的水,属于熔化,故A不符合题意;
B、露珠是由水蒸气变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故B符合题意;
C、雾凇是由水蒸气直接变成的固态的水,属于凝华,故C不符合题意;
D、衣服变干,是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属于汽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十三.液化的放热特点(共2小题)
30.(2024 广州)广州春季“回南天”到来时,课室的黑板、墙壁和玻璃都容易“出水”,如图是在“出水”玻璃上写的字。这些“水”是由于水蒸气( )
A.遇热汽化吸热形成的 B.遇热汽化放热形成的
C.遇冷液化放热形成的 D.遇冷液化吸热形成的
【答案】C
【解答】解:A、黑板、墙壁和玻璃都容易“出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A错误;
B、黑板、墙壁和玻璃都容易“出水”,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B错误;
C、黑板、墙壁和玻璃都容易“出水”,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过程放热,故C正确;
D、“出水”,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过程放热,故D错误。
故选:C。
31.(2024 泸州)蒸馏法在酿酒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图所示为蒸馏过程中的原理图,烧瓶内装有含酒精和水的酒糟,在蒸馏的过程中,涉及到的物理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烧瓶内,酒精沸腾,瓶中的酒精升华需要吸热
B.在烧瓶内,仅酒精沸腾,瓶中的水不会发生汽化
C.在冷凝器处,管内酒精蒸汽遇冷液化,需要放热
D.在冷凝器处,管外的冷却水吸收热量,内能不变
【答案】C
【解答】解:A、在烧瓶内,酒精沸腾,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故A错误;
B、在烧瓶内,酒精先沸腾,因为酒精沸点比水低,水也会汽化,因为汽化不仅有沸腾还有蒸发,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发生,故B错误;
C、在冷凝处,管内酒精蒸汽遇冷液化,液化需要放热,故C正确;
D、在冷凝处,管外的冷却水吸收热量,内能增大,故D错误。
故选:C。
十四.升华的概念及现象(共2小题)
32.(2024 滨州)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对下列节气涉及的物态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寒露”节气,“露”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图乙“霜降”节气,“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C.图丙“大雪”节气,“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D.图丁“雨水”节气,“雨”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答案】B
【解答】解:A、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液化是放热过程,故A错误;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凝华放热,故B正确;
C、雪是水蒸气凝华放热形成的,故C错误;
D、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D错误。
故选:B。
33.(2024 南充)用飞机向云层撒干冰进行人工降雨,出现下列物态变化,其中放热的是( )
A.干冰迅速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
B.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熔化为小水珠
C.小雨滴在下落过程中部分汽化为水蒸气
D.云层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
【答案】D
【解答】解: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在空中会迅速的变为二氧化碳气体,固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升华,升华是吸热的过程;云层中水蒸气遇冷变成小冰晶,由气态变为固态称为凝华,凝华是放热过程;小雨滴在下落过程中部分汽化为水蒸气,汽化是吸热过程;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又由固态变为液态发生熔化现象,熔化是吸热过程。
故选:D。
十五.凝华的概念及现象(共3小题)
34.(2024 巴中)关于物态变化现象的描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深秋的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来
B.清晨的雾是由水蒸发而来
C.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汽化现象
D.冰柜中刚拿出的雪糕周围会出现“白汽”,是汽化现象
【答案】A
【解答】解:A、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冰晶,故A正确;
B、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B错误;
C、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属于升华现象,故C错误;
D、冰柜中刚拿出的雪糕周围会出现“白汽”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A。
35.(2024 齐齐哈尔)“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上面的文字节选于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关于文中所涉及的一些现象,用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
A.“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B.“结冰”是凝固现象
C.“热气”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D.“冰”是非晶体,没有熔点
【答案】B
【解答】解:A、雪是由水蒸气凝华而成的小冰晶,故A错误;
B、结冰是水由液体凝固为固体的物态变化,故B正确;
C、“热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滴,故C错误;
D、冰是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故D错误。
故选:B。
36.(2024 临夏州)大自然是神奇而多彩的。下列对自然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冰清玉洁的雾凇,是热空气凝华放热形成的
B.虚无漂渺的雾,是水蒸气液化放热形成的
C.白如凝雪的冰雹,是水凝固吸热形成的
D.晶莹剔透的露水,是液态水汽化吸热形成的
【答案】B
【解答】解:A、雾凇,是空气中水蒸气凝华放热形成的,故A错误;
B、雾的形成是液化放热现象,故B正确;
C、冰雹,是水凝固放热形成的,故C错误;
D、露水,是空气中水蒸气液化放热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十六.凝华的放热特点(共2小题)
37.(2024 长沙)“玉阶生白露”“人迹板桥霜”,关于水蒸气遇冷形成露和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露的形成是汽化 B.露的形成需要吸热
C.霜的形成是升华 D.霜的形成需要放热
【答案】D
【解答】解:A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此过程放热,故AB错误;
C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此过程放热,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38.(2024 枣庄)水是生命之源,节约用水是公民的基本素养。关于水的物态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春天冰雪消融——熔化,需要吸热
B.夏天洒水降温——汽化,需要放热
C.秋天细雨绵绵——液化,需要吸热
D.冬天大雪纷飞——凝华,需要吸热
【答案】A
【解答】解:A、冰雪消融是固态变成了液态,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故A正确;
B、夏天洒水降温,水变为水蒸气,吸收热量,故B错误;
C、秋天细雨绵绵,雨是水蒸气液体,需放热,故C错误;
D、冬天大雪纷飞,雪为凝华,需要放热,故D错误。
故选:A。
十七.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共2小题)
39.(2024 成都)小李同学在爸爸指导下,走进厨房进行劳动实践,他发现厨房里涉及到很多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冷冻室取出的排骨表面有“白霜”,“白霜”是固态
B.在排骨的“解冻”过程中,排骨中的冰吸热熔化成水
C.排骨汤煮沸后冒出大量的“白气”,“白气”是液态
D.排骨汤盛出后不容易凉,是因为汤能够不断吸热
【答案】D
【解答】解:A、凝华是指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霜的形成属于凝华现象,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冰晶,“白霜”是固态,故A正确;
B、熔化是指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解冻过程属于熔化,熔化过程吸热,故B正确;
C、液化是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C正确;
D、排骨汤盛出后,不能再继续吸热,汤不容易凉,是因为汤的表面有一层油,使水蒸发的慢,而蒸发吸热,能使汤降温,故D错误。
故选:D。
40.(2024 眉山)水的物态变化使自然界有了雨、露、雾、霜和雪等千姿百态的奇观。下列关于水的物态变化解释正确的是( )
A.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B.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D.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答案】C
【解答】解:A、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故A错误;
B、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故B错误;
C、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故C正确;
D、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十八.热量的概念(共2小题)
41.(2024 甘肃)在“生活处处有物理”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小明观察了厨房的一些设备和现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用煤气灶煲汤,在沸腾时调小火焰能使汤的温度升高
B.用高压锅炖煮食物熟得快,是因为锅内水的沸点会随气体压强增大而降低
C.切菜的刀磨得很锋利,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式增大压强
D.刚出锅的馒头入嘴时很烫,是因为馒头含有的热量很高
【答案】C
【解答】解:A、液体沸腾的特点是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因此,用煤气炉煲汤,在沸腾时无论是调大还是调小火焰都不能提高汤的温度,故A错误;
B、因为水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增大,沸点升高,煮饭菜时高压锅的气压比普通锅内的气压高,所以水沸腾时高压锅内的温度高于普通锅内的温度,温度越高,食物熟的越快,故B错误;
C、切菜刀磨得很锋利,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增大了压强,故C正确;
D、热量是一个过程量,不能说馒头含有热量,馒头入嘴时很烫,是因为馒头的温度高,故D错误。
故选:C。
42.(2024 陕西)“五一”假期,小明乘车回老家看望亲人。一家人在一起摘槐花、吃槐花麦饭……这些都是小明最真切的童年记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刚出锅的槐花麦饭很烫,是因为麦饭含有的热量多
B.槐树叶看上去呈绿色,是因为叶子吸收了绿光
C.小明在行驶的车上看到槐树向后运动,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
D.槐花香气四溢,是因为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答案】D
【解答】解:A、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内能的转移量,是个过程量,不能用“含有”来表述,刚出锅的槐花麦饭很烫,是因为它的温度较高,故A错误;
B、槐树叶看上去呈绿色,是因为叶子吸收了其它色光,反射了绿光进入了我们眼睛,故B错误;
C、以地面为参照物,槐树与地面之间没有位置变化,是静止的,故C错误;
D、槐花香气四溢,这是扩散现象,原因是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故D正确。
故选:D。
十九.比热容的图像(共2小题)
43.(2024 湖北)如图甲,利用相同规格的加热器加热等质量的a、b两种液体,得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分析可知( )
A.相同时间内a中加热器产生的热量比b中的多
B.a和b的吸热能力都随着温度的升高不断增大
C.升高相同温度a所用时间比b少,a的吸热能力比b弱
D.相同时间内a升高的温度比b多,a的吸热能力比b强
【答案】C
【解答】解:A、加热器a、b规格相同,经过相同的时间,产生的热量相同,故A错误;
B、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质量、温度高低、吸放热多少都没有关系,吸热能力不受外界条件影响,故B错误;
CD、由图乙知,升高相同的温度,b加热时间长,b吸热多,b的吸热能力强,故D错误、C正确;
故选:C。
44.(2024 成都)某固态物体的质量为m,其物质的比热容为c,用稳定的热源对它加热(物体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等),到t3时刻停止加热,然后让其冷却。上述过程中记录不同时刻的温度,最后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0~t2时间段,该物体吸收的热量为cm(T2﹣T1)
B.在t2~t4时间段,该物质的比热容先增大后减小
C.在t4~t5时间段,该物体放出的热量为
D.该物质在t5~t6时间段的比热容等于在0~t1时间段的比热容
【答案】D
【解答】解:结合图像,对选项逐个分析:
A、0﹣t1时间内,物质吸收的热量可以用公式cm△t来求解,但是t1~t2处于熔化阶段,温度不变、持续吸热,故不可以用该公式求解,故A选项错误;
B、t2~t4时间段内,物质均处于液态,比热容不变,故B选项错误;
C、在0~t1时间段,所用时间为t1,温度从T1升高到T2,则该物体吸收的热量为Q吸1=cm(T2﹣T1),
由题知,用稳定的热源对它加热(物体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等),
则单位时间内物体吸收的热量:Q吸2=,
分析图像可知,该物质为晶体,在t1~t2时间段,物质处于熔化过程中,所用时间为t2﹣t1,
则该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的热量:Q熔化吸=×(t2﹣t1)=,
分析图像可知,该晶体在t4~t5时间段处于凝固过程中,
对一定质量的晶体来说,凝固时放出的热量与熔化时吸收的热量相等,
所以,在t4~t5时间段,该物体放出的热量为:Q凝固放=Q熔化吸=,故C选项错误;
D、物质在t5~t6和0﹣t1时间段内,均处于固态,因此比热容相等,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二十.四冲程的能量转化(共2小题)
45.(2024 枣庄)古代的人们曾发明一种活塞式点火器,如图所示,以牛角作套筒,木质推杆前端粘附艾绒,取火时,一手握住套筒,另一手猛推推杆,艾绒即燃。下列事例与猛推推杆入筒的过程中,能量转化情况不同的是( )
A.内燃机的做功冲程 B.内燃机的压缩冲程
C.钻木取火 D.流星雨的形成
【答案】A
【解答】解:猛推推杆入筒的过程中,推杆压缩筒内空气做功,使筒内气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A、内燃机的做功冲程中,燃气推动活塞做功,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故A符合题意;
B、内燃机的压缩冲程中,活塞压缩燃料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B不符合题意;
C、钻木取火时,树枝间相互摩擦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C不符合题意;
D、流星穿过大气层时,与空气剧烈摩擦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6.(2024 菏泽)家用汽车常用汽油机提供动力,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汽油燃烧时它的热值减小
B.汽油机的冷却液温度越高,含有的热量越多
C.汽油机的做功冲程,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D.汽车尾气的汽油味越浓说明汽油燃烧越充分
【答案】C
【解答】解:A、燃料的热值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是否完全燃烧无关,所以说汽油燃烧时它的热值减小是错误的,故A错误;
B、热量是过程量,不能说物体含有热量的多少,故B错误;
C、汽油机在做功冲程中,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故C正确;
D、汽车尾气中汽油味越重,说明较多的汽油没有经过燃烧直接排出,因此燃烧越不充分,故D错误。
故选:C。
二十一.燃料热值的影响因素(共2小题)
47.(2024 巴中)如图所示,青瓦是古建筑常用的建筑材料,制瓦工艺有上千年的历史。制瓦工艺分为成坯、晒制、高温烧制等诸多流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晒制泥坯时,泥坯温度越高含有热量越多
B.高温烧制时,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瓦片的内能
C.烧制青瓦时,燃料燃烧越充分其热值越大
D.在质地均匀的瓦上定型切割,瓦的密度变小
【答案】B
【解答】解:A、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只能说吸收(或者放出)了多少热量,不能说某物体含有多少热量,故A错误;
B、高温烧制时,通过热传递的方法增加瓦片的内能,故B正确;
C、燃料的热值仅与燃料的种类有关,而与燃料是否充分燃烧、质量都无关,故C错误;
D、若在质地均匀的砖上雕刻花纹,砖的质量变小,体积变小,但砖的密度不会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48.(2024 南通)《天工开物》记载了古人炒蒸油料的场景,如图,下列过程与物理知识对应不正确的是( )
A.加热——木炭燃烧时热值不变
B.蒸煮——油料含有的热量增加
C.翻炒——目的使油料受热均匀
D.飘香——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答案】B
【解答】解:A、热值是燃料本身的特性,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的质量、放出热量的多少以及是否完全燃烧无关,木炭燃烧时热值不变,故A正确;
B、热量是过程量,不能说“含有”热量,故B错误;
C、利用锅铲不断翻炒油料,目的是使油料受热均匀,故C正确;
D、翻炒过程会有香味飘出,这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D正确。
故选:B。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