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4-2025学年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主题阅读(答题技巧+精选阅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4-2025学年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主题阅读(答题技巧+精选阅读)(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6 05:48:3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可爱的生灵》主题阅读
【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
【阅读要素方法点拨】
技法 突破点 解答示例
技法一:关
注关键词,
边读边想象
画面。 1.提取表示景物的词,圈出这些景物,联想景物特点,想象画面。 《燕子》的第2自然段中,有轻风、细雨、柔柳………提取这些独具春色的景物,并想象它们的特点,脑海中就能想象出一幅繁花似锦、春意盎然的画面。
2.聚焦动词、动态感较强的语段,通过表演等方法想象动态画面。 《燕子》一文中,“横掠”“沾”“荡漾”等词细腻地再现了燕子掠过水面的过程。用手势将燕子掠过水面的过程表演出来,能帮助我们想象燕子身姿的矫捷、飞行的轻盈。
3.关注顺序词,想象画面的变化。 《荷花》一文中,作者将自己想象成荷花,关注“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过来”“风过了”这些表示顺序的词语,我们脑海中的画面便会产生前后关联——由“静止”走向“运动”再走向“静止”
技法二:借
助注释和文
中的插图想
象画面。 1.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 《绝句》一诗的前两句,我们可以结合文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出一幅春风和煦、百花初放、绿草如茵、芳香浓郁的明媚春景的画面。
2.文字与插图对应,想象画面。 《荷花》一文中,借助插图我们很容易就能想象出“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句话描写的画面。
技法三:联
系生活实际
想象画面。 我们可以把文字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想象画面 《燕子》一文的第2自然段,我们可以联系生活中的“赶集”来想象早春时节柔柳、花、草、叶聚拢来的画面,从而感受到早春喷涌而来的勃勃生机。
【语文要素解题技巧】
典型问题 答题模板
找出文中优美生动的语句,说说它/它们
好在哪里。 ………”一句中,“……”用得很好,它/它们准确
生动地写出了……的特点,我从中体会到……
读文章第×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 读文章第×自然段,我可以想到……的画面/文中描绘了……的画面。
读文中画“ ”的句子,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联系生活实际,我想到了……的画面。
【精选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共6小题)
1.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塞上初春
南方的三月,想必已是春暖花开的时节。可是,我们这个“塞外山城”的三月,虽说比寒冬腊月暖和多了,但还绝不会看到“春风吹又绿”的景象。
在这里,人们有时会被天气“捉弄”。当你觉得暖和而换上春装时,不一会儿又冷了起来。有人诅咒这变化无常的“鬼脸儿”天气。但我觉得,这种多变的天气给生活带来了情趣。
今年的早春“雨雪”不少。你瞧,雨中有雪,雪中有雨。雪,并不是雪花,而是像大米一样的雪粒;雨,也不是雨滴,而是到处飘飞的水星儿。它撒下来的是雪,一落地便成雨;飘下来的是雨星儿,落到地上却看不见。这样的“雨雪”,固然使路滑,使衣湿,但它却哺育着生命——这不也是春天的信息吗?
春天毕竟来临了,万物复苏。不信吗?踏一下你脚下的大地吧,有多少生命正在这里萌动啊!
(有删改)
(1)选文第2自然段说塞上的初春是“鬼脸儿”天气,是因为  B 。(填选项)
A.塞上初春的天气让人感到很害怕
B.塞上初春的天气忽冷忽热,变化快
(2)选文中“春天的信息”指的是  A 。(填选项)
A.雨雪
B.风
C.青草
(3)用几句话描述一下“春风吹又绿”的景象。
 春风吹过,地上的小草发芽了,树上的叶子长大了,放眼望去,一片新绿。 
【分析】短文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描绘了自己在塞上地区度过初春时光的经历。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人物内心的抒发,作者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世界。在作者笔下,塞上的初春不仅是一季之始,更是一种生命力量的象征,一种希望的寄托。
【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根据短文中“在这里,人们有时会被天气‘捉弄’。当你觉得暖和而换上春装时,不一会儿又冷了起来。有人诅咒这变化无常的‘鬼脸儿’天气。但我觉得,这种多变的天气给生活带来了情趣。”可知,选文第2自然段说塞上的初春是“鬼脸儿”天气,是因为塞上初春的天气忽冷忽热,变化快。故选B。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根据短文中“今年的早春‘雨雪’不少。你瞧,雨中有雪,雪中有雨。雪,并不是雪花,而是像大米一样的雪粒;雨,也不是雨滴,而是到处飘飞的水星儿。它撒下来的是雪,一落地便成雨;飘下来的是雨星儿,落到地上却看不见。这样的‘雨雪’,固然使路滑,使衣湿,但它却哺育着生命——这不也是春天的信息吗?”可知,“春天的信息”指的是风雨。故选A。
(3)本题考查扩展写话。根据对短文的理解,用几句话描述一下“春风吹又绿”的景象即可。如:春风吹过,地上的小草发芽了,树上的叶子长大了,放眼望去,一片新绿。
故答案为:
(1)B;
(2)A;
(3)春风吹过,地上的小草发芽了,树上的叶子长大了,放眼望去,一片新绿。
2.课外阅读。
和平鸽
我家隔壁张阿姨家养了两只子,雪白的羽毛就像被着一件雪白的风衣。它们有一双圆圆的眼睛,红色的眼球闪闪发光,就像两颗晶莹的红宝石。眼球的周围还镶嵌(qiàn qiān)  qiàn 着一圈黄色的金边,大大的鼻,尖尖的嘴,红色的脚趾,看起来十分美丽。
这两只鸽子是一对亲密的伙伴,它们一起生活,一起玩耍,一起飞行,整天形不离。有一次,有一只鸽子走了,另一只鸽子仿心极了。它不吃东西  , 不停地在笼子里转来转去  , 总是  “ 咕咕咕  ” 地叫个不停  。 每当我一走近它  , 它就吓得扑闪躲藏(zàng cáng)  cáng   , 翅膀拍打在笼子上  , 发出  “ 啪啪  ” 的响声  , 喉咙里发出低沉的“咕咕”声,好像对我抗(kāng kàng)  kàng 议,叫我不要伤害它。
鸽子很爱清洁,经常洗脸、洗澡。洗的时候真有趣,它先把头伸进水里,然后把头一昂,身子一抖,全身洒满了水珠。有时还用它尖尖的小嘴梳(shū shuō)  shū 理羽毛。日子一长,鸽子就和我熟了。渐渐地,鸽子成了我的好朋友。我去看它,它也不躲避我,甚至还飞到我的头上、手上、肩膀上。有时它也很淘气,把装水的碗弄倒,弄得满地都是水。
鸽子是和平的象征。它飞向亚洲,飞向非洲,飞向世界各国,把中国小朋友热爱和平的心愿带给世界各国的小朋友。
我热爱和平,我喜欢鸽子。
(1)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在第3自然段的横线上标上标点符号。
(3)用“ ”画出描写和平鸽外貌的句子。
(4)作者由和平鸽联想到什么?
 鸽子是和平的象征,它把中国小朋友热爱和平的心愿带给世界各国的小朋友。 
(5)“我”为什么喜欢鸽子? 因为鸽子很美丽,爱清洁,它还是和平的象征,“我”热爱和平。 
【分析】本文主要描写了和平鸽的外形和习性,和平鸽象征着和平,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的热爱以及对和平鸽的喜爱之情。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对字音的识记能力。结合平日所积累的字词拼音进行作答。“镶嵌”的“嵌”读“qiàn”,是以物嵌入,作为装饰的意思。“藏”读“cáng”,是隐藏,使人看不见的意思。读“zàng”意思是储放大量东西的地方;藏族。所以“躲藏”的“藏”读音为“cáng”。“抗议”的“抗”读“kàng”,反对,反对的意思。“梳理”的“梳”读“shū”,是用梳子整理(须、发等) 的意思。
(2)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表示句子或语段内部的一般性停顿,用逗号;表示引用用双引号;主要表示句子的陈述语气,句末用句号。“咕咕咕
”和“啪啪”为引用的拟声词,所以要用双引号标示。“叫个不同”后用句号,前面部分的意思已经表达完整。其余部分为句内的短暂停顿,用逗号。
(3)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由“我家隔壁张阿姨家养了两只子,雪白的羽毛就像被着一件雪白的风衣。它们有一双圆圆的眼睛,红色的眼球闪闪发光,就像两颗晶莹的红宝石。眼球的周围还镶嵌着一圈黄色的金边,大大的鼻,尖尖的嘴,红色的脚趾,看起来十分美丽”可知答案。
(4)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由“鸽子是和平的象征。它飞向亚洲,飞向非洲,飞向世界各国,把中国小朋友热爱和平的心愿带给世界各国的小朋友”可知答案。
(5)考查文章主旨。作者笔下的和平鸽美丽可爱、爱清洁,还是和平的象征,作者热爱和平,热爱和平鸽。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1)qiàn cáng kàng shū;
(2)有一次,有一只鸽子走了,另一只鸽子仿心极了。它不吃东西,不停地在笼子里转来转去,总是“咕咕咕”地叫个不停。每当我一走近它,它就吓得扑闪躲藏,翅膀拍打在笼子上,发出“啪啪”的响声,喉咙里发出低沉的“咕咕”声,好像对我抗议,叫我不要伤害它。
(3)我家隔壁张阿姨家养了两只子,雪白的羽毛就像被着一件雪白的风衣。它们有一双圆圆的眼睛,红色的眼球闪闪发光,就像两颗晶莹的红宝石。眼球的周围还镶嵌着一圈黄色的金边,大大的鼻,尖尖的嘴,红色的脚趾,看起来十分美丽。
(4)鸽子是和平的象征,它把中国小朋友热爱和平的心愿带给世界各国的小朋友。
(5)因为鸽子很美丽,爱清洁,它还是和平的象征,“我”热爱和平。
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石榴
我的家乡在枣庄,这里有驰名中外的石榴园。
春天来了,石榴树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到了夏天,郁郁葱葱的绿叶中,便开出一朵朵火红的石榴花。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后来,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地谢了,树上结出了一个个小石榴。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黄绿色的叶子朝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这时,你摘下一个石榴,剥开外皮,只见玛瑙般的子儿一颗颗紧偎在一起,红白相间,晶莹透亮。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酸溜溜、甜津津的,顿时感到清爽无比。
(1)“驰名中外”的意思是  声名传播到国内国外 ,近义词是  驰名天下 。
(2)写出与石榴有关的事物的特点。
石榴叶子: 嫩绿。 
石榴花: 火红。 
熟透的石榴: 露出了满满的子儿。 
(3)石榴的外皮颜色变化顺序是怎样的?
(4)读画线句子,想想“小喇叭”指什么,然后画一画。
(5)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分析】《石榴》这篇短文按从外到内的顺序介绍了石榴的外形、颜色、味道等方面的知识,表达了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解答】(1)考查词语含义及近义词。驰名中外:声名传播到国内国外。近义词为“驰名天下”。
(2)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春天来了,石榴树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可知叶子是嫩绿的。“到了夏天,郁郁葱葱的绿叶中,便开出一朵朵火红的石榴花。”可知花是火红的。根据“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可知熟透了的石榴露出了满满的子儿。
(3)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找到描写石榴颜色的词语,即可作答。
(4)考查修辞方法。阅读“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石榴花”比作“小喇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石榴花的可爱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画出石榴花的可爱的样子即可。
(5)考查修辞手法与赏析。阅读“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石榴花的可爱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故答案为:
(1)声名传播到国内国外 驰名天下;
(2)嫩绿 火红 露出了满满的子儿;
(3)青绿色青中带黄,黄中带红→一半儿红,一半儿黄;
(4)比喻
(5)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石榴花的可爱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4.课外阅读。
夏夜荷花
夏天到了,荷花开了。
雪雨后的夏夜,空气清新,星星和月亮像刚刚洗过似的。此时此刻,去北海公园散步,实在是一种美的享受。且不说北海桥头凉风习习而来,且不说楼台亭阁如同仙境一般,单是北海里的一大片荷花就能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了。一根根荷茎亭亭而立,一片片荷叶挨挨挤挤,一颗颗水滴在荷叶上滚来滚去,一朵朵荷花在朦朦胧胧的夜色中盛开着,散发出一阵阵清香。
荷花从不孤傲,要开就是满池满塘,方圆一片,给人一种壮观的美。
荷花也不娇贵,只要有泥土和水,它就能生长,就能开花结果。荷花根茎节生,老根纵横,新枝交叉,雷雨骤来,荷花依旧。真是风也不怕,雨也不怕,一任九天雷电鸣,它在水中放奇葩!
荷花毫无私心,它把自己的根、茎、叶、花、果实,毫无保留地全部献给了人类。
荷花啊,荷花,你多美啊!人们怎能不赞美你,称颂你呢!
(1)短文首先写了夏夜荷花的  外在 美,其次写了夏夜荷花的  内在 美。
(2)体会优美词句。
①画“ ”的句子中,一个“ 洗 ”字写出了星星和月亮的皎洁、明亮。
②画“ ”的句子依次写了荷茎的  挺拔 ,荷叶的  密集 ,荷花的  清香 ,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优美的夏夜荷花图。
(3)联系全文,我们知道了人们赞美荷花,歌颂荷花的原因是(  C )
A.北海的荷花能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B.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C.荷花清香、美丽且不孤做,不娇贵、毫无私心、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4)想一想,“满池满塘,方圆一片”的荷花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请你发挥想象,把它写出来。
 走近荷花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荷叶,像绿色的海洋,微风吹来,那片绿色的海洋霎时间波涛起伏,荷叶一片连着一片翻腾着,美丽极了。荷花竞相开放,千姿百态,散发出阵阵清香,引来彩蝶飞舞,令人赏心悦目。 
【分析】短文主要写了荷花的外在美:一根根荷茎亭亭而立,一片片荷叶挨挨挤挤,一颗颗水滴在荷叶上滚来滚去,一朵朵荷花在朦朦胧胧的夜色中盛开着,散发出一阵阵清香。内在美:荷花从不孤傲,也不娇贵,毫无私心,它把自己的根、茎、叶、花、果实,毫无保留地全部献给了人类。赞颂了荷花的美好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
【解答】(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章先写了荷花外表的美丽,然后写荷花的内在美赞扬荷花的无私奉献。可结合文章内容去理解“此时此刻,去北海公园散步,实在是一种美的享受。且不说北海桥头凉风习习而来,且不说楼台亭阁如同仙境一般,单是北海里的一大片荷花就能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了。一根根荷茎亭亭而立,一片片荷叶挨挨挤挤,一颗颗水滴在荷叶上滚来滚去,一朵朵荷花在朦朦胧胧的夜色中盛开着,散发出一阵阵清香。”写了荷花的外在美。“荷花从不孤傲,要开就是满池满塘,方圆一片,给人一种壮观的美。”“荷花也不娇贵,只要有泥土和水,它就能生长,就能开花结果。荷花根茎节生,老根纵横,新枝交叉,雷雨骤来,荷花依旧。真是风也不怕,雨也不怕,一任九天雷电鸣,它在水中放奇葩!”“荷花毫无私心,它把自己的根、茎、叶、花、果实,毫无保留地全部献给了人类。”又写了荷花的内在美。
(2)此题考查的是对优美词句的赏析与理解。①题画线的句子“雪雨后的夏夜,空气清新,星星和月亮像刚刚洗过似的。”“洗”字有清洗的意思,这里用来形容星星和月亮,写出了星星和月亮的皎洁、明亮。
②题画线句子“一根根荷茎亭亭而立,一片片荷叶挨挨挤挤,一颗颗水滴在荷叶上滚来滚去,一朵朵荷花在朦朦胧胧的夜色中盛开着,散发出一阵阵清香。”“亭亭而立”写出了荷茎的挺拔,“挨挨挤挤”写出了荷叶的多且密集,“散发出一阵阵清香”写出了荷花的清香。据此写出答案即可。
(3)此题考查的是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结合文章第三、四、五自然段的内容“荷花从不孤傲,要开就是满池满塘,方圆一片,给人一种壮观的美。”“荷花也不娇贵,只要有泥土和水,它就能生长,就能开花结果。荷花根茎节生,老根纵横,新枝交叉,雷雨骤来,荷花依旧。真是风也不怕,雨也不怕,一任九天雷电鸣,它在水中放奇葩!”“荷花毫无私心,它把自己的根、茎、叶、花、果实,毫无保留地全部献给了人类。”写了荷花的内在美。可以看出人们赞美、歌颂荷花的主要原因是荷花内在品质的美好,因而选C。
(4)考查了思维的拓展与延伸。题目要求对景物进行描写,抓住“满池满塘,方圆一片”的荷花,这一特点,意思即是说荷花开得多,一片全是荷花的壮观的景象。我们在描写时关键是紧贴题意,可多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的修辞等,会使句子更加优美。
故答案为:
(1)外在 内在;
(2)①洗;
②挺拔 密集 清香;
(3)C;
(4)走近荷花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荷叶,像绿色的海洋,微风吹来,那片绿色的海洋霎时间波涛起伏,荷叶一片连着一片翻腾着,美丽极了。荷花竞相开放,千姿百态,散发出阵阵清香,引来彩蝶飞舞,令人赏心悦目。
5.开心阅读

我喜欢马,因为马是人类的好朋友。
马的力气很大。红军长征途中,有匹战马背上骑了三个重伤员,三个轻伤员两个拉着马鞍,一个拖住马尾,他们都顺利地过了草地。
马奔跑的速度很快。有的马不但能赶上奔驰的火车,而且还能跑很长时间呢!
马很机灵。即使走很远的路,它也能找到家,要不,怎么会有“老马识途”这个词语呢!在马戏团里,马会跳舞,会做算术题。在法国,有一种马会当领队,它能把参加斗牛的牛群带进斗牛场。
马还会关心主人呢。据说有名骑兵战士受了伤昏倒在地上,马趴在他身边,用舌头舔(tiǎn)他的脸,然后嘶(sī)叫几声,最后咬住主人的腰带,跑了十几里路,把昏迷不醒的战士送回了部队。
这样的马,能不让人喜欢吗?
(1)用“ ”画出马的特点。
(2)写一句话,用上“不但……而且……”。
 他写的字不但正确,而且美观。 
(3)把下面的句子改变说法,使意思不变。
①马把昏迷不醒的战士送回了部队。
 昏迷不醒的战士被马送回了部队。 
②这样的马,能不让人喜欢吗?
 这样的马,让人喜欢。 
(4)写出带有“马”字的四字词语。
 驷马难追  马到成功  马马虎虎  一马当先 
(5)读了短文,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分析】文章通过具体事例写了马的力气大,奔跑的速度很快,机灵,关心主人,表达了对马的喜爱。
【解答】(1)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理解。熟读文段二、三、四、五自然段的首句,也就是各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可知,马的特点为:马的力气很大;马奔跑的速度很快;马很机灵;马还会关心主人呢。
(2)考查了如何造句。用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不但……而且……”造句,要求意思表达清楚,用词准确。如:他写的字不但正确,而且美观。
(3)考查了改写句子。①改为被字句,“被字句”的基本格式是“谁被谁怎么样”。其中前者的“谁”为被动者,后面的“谁”为主动者,而“怎么样”为动。应改为:昏迷不醒的战士被马送回了部队。
②改为陈述句,删去“能不”“吗”,变问号为句号。应改为:这样的马,让人喜欢。
(4)考查了带有“马”字的四字词语的积累。如:驷马难追、马到成功、马马虎虎、一马当先。
驷马难追: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马到成功:形容工作刚开始就取得成功。
马马虎虎:指还过得去。亦形容做事不认真,不仔细。
一马当先:原指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也比喻工作走在群众前面,积极带头。
(5)考查了学生的说话的能力。要求结合文意,意思表达清楚。如:骑兵战士,你拥有一匹好马,好好爱惜它呀!
故答案为:
(1)马的力气很大;马奔跑的速度很快;马很机灵;马还会关心主人呢。
(2)他写的字不但正确,而且美观。
(3)①昏迷不醒的战士被马送回了部队。
②这样的马,让人喜欢。
(4)驷马难追 马到成功 马马虎虎 一马当先
(5)骑兵战士,你拥有一匹好马,好好爱惜它呀!
6.
奇妙的植物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奇妙的植物。
植物能吃虫子,没听说过吧?夏天,在沼泽地带常常可以看到一种淡红色的小草,这就是会捕捉飞虫的毛毡苔。毛毡苔的叶子上有200多根小绒毛,这些小绒毛能分泌出一种黏性很强的液体.这种黏液还含有一种很甜的味道和香气,小虫子一闻到这种气味,就急急忙忙地飞来,一旦落到它的叶子上,就会被牢牢地粘住。经过1~2小时,小虫就被叶子消化吸收掉了。
植物还会听音乐呢!一位印度科学家,常常喜欢在花园里拉小提琴,放几张交响乐唱片。日子久了,他竟然发现那园中的花木长得格外旺盛。于是他就开始正式实验,在一块一亩大的稻田里,每天播放25分钟的交响乐。一个月以后,他发现这块田里的水稻比另一块田里没有听音乐的水稻,要长得更加茂盛茁壮,平均株高要超过30厘米。
世界上还有许多奇妙的植物,有能预报地震的山芋藤,有能净化水体的水葫芦,还有会“咬人”的漆树。只要你仔细地去观察这个庞大而复杂的植物世界,一定也会发现许多奇妙的植物。
(1)判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个是  C 
A.黏nián液
B.沼zhǎo泽
C.捕pǔ捉
D.粘zhān住
(2)本文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
 本文是围绕“奇妙”这个词来写的。 
(3)用“一……就……”写句子。相信你会写得很精彩!
 风一吹,小柳树就得意地扭起腰来。 
(4)文中介绍了植物的哪些奇妙之处?请你连一连。
山芋 藤能吃虫
毛毡苔 能预报地震
水葫芦 会“咬人”
水稻 能净化水体
漆树 能听音乐
(5)巧选动词。
跳 踢 吹 弹 拉 滑
 拉 小提琴
 弹 钢琴
 吹 笛子
 踢 足球
 滑 旱冰
 跳 皮筋
(6)有趣的词语接龙。
竟然—— 然后 —— 后果 ——果然
(7)毛毡苔是怎样捕捉飞虫的?请在文中用“ ”画出相关句子。
【分析】这篇短文介绍了世界上许多奇妙的植物,如能吃虫的植物,会听音乐的植物,预报地震的植物,能净化水的植物,会咬人的植物等,使我们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
【解答】(1)考查了对字的读音的理解。结合字形、字义理解,A、B、D正确。C.有误,“捕”读“bǔ”,故选C。
(2)考查了对选文内容的理解。通过阅读可知,这篇短文介绍了世界上许多奇妙的植物,是围绕“奇妙”这个词来写的。
(3)考查了造句。用“一……就……”写句子,例:风一吹,小柳树就得意地扭起腰来。
(4)考查了根据选文内容连线。通过阅读可知,山芋藤能预报地震、毛毡苔能吃虫、水葫芦能净化水体、水稻能听音乐、漆树会“咬人”。
(5)考查了词语的搭配。结合所给名词选择合适的动词,应为:拉小提琴、弹钢琴、吹笛子、踢足球、滑旱冰、跳皮筋。
(5)考查了词语接龙。词语接龙的规则是龙头词语确定后,接着这词语的最后一字写另一词语,字数一致。例:竟然→然后→后果→果然。
(7)考查了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从“毛毡苔的叶子上有200多根小绒毛,这些小绒毛能分泌出一种黏性很强的液体.这种黏液还含有一种很甜的味道和香气,小虫子一闻到这种气味,就急急忙忙地飞来,一旦落到它的叶子上,就会被牢牢地粘住”可知,毛毡苔是怎样捕捉飞虫的。
故答案为:
(1)C;
(2)本文是围绕“奇妙”这个词来写的。
(3)风一吹,小柳树就得意地扭起腰来。
(4)山芋藤——能预报地震
毛毡苔——能吃虫
水葫芦——能净化水体
水稻——能听音乐、漆树会“咬人”
(5)拉 弹 吹 踢 滑 跳;
(6)竟然→然后→后果→果然
(7)毛毡苔的叶子上有200多根小绒毛,这些小绒毛能分泌出一种黏性很强的液体.这种黏液还含有一种很甜的味道和香气,小虫子一闻到这种气味,就急急忙忙地飞来,一旦落到它的叶子上,就会被牢牢地粘住。
二.古诗词赏析(共2小题)
7.阅读课内古诗,完成练习。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下列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芦芽;芦苇的嫩芽。
B.蒌蒿:一种高大的树木。
C.欲上:将要逆江而上。
D.河豚:一种肉味鲜美的鱼,有毒性。
(2)这首诗的作者是  宋 代诗人  苏轼 ,描写的是  初春 时节的景物,表达了诗人  对春天的喜爱 之情。另外,我还知道与诗人有关的一道美食: 东坡肉 。
(3)请你展开想象,描绘“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所展现的美景。
 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 
【分析】《惠崇春江晚景》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解答】(1)考查了学生对于古诗中重点词语的理解。A、C、D正确。B.有误,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2)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文学常识及诗的思想感情的理解。结合积累及内容理解,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苏轼,描写的是初春时节的景物,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我还知道与诗人有关的一道美食:东坡肉。
(3)本题考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结合诗句内容想象合理即可。如: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
故答案为:
(1)B;
(2)宋 苏轼 初春 对春天的喜爱 东坡肉;
(3)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
8.课内阅读。
三衢道中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1)解释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却: 再,又。  阴: 树荫。 
(2)这首诗描写的是  夏季 (季节)的景象,从  梅子黄时 、 绿阴不减 和  黄鹂声 可以推知。
(3)下面对诗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C )
A.这是一首写出游的诗,诗人的游玩路线是小溪——山中,“日日晴”点明了天气是晴天。
B.“添得黄鹂四五声”以动衬静,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的愉悦心情。
C.诗中“却”字写出了诗人由最初的游兴高涨、心情愉悦,变为略有遗憾、失望。
(4)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后两句诗描写的画面。
 山路上苍翠的树荫,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诗人走在树林中感到十分凉爽。树林中不时传来黄鹂清脆的叫声,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诗人尽情享受着山中美景,脸上露出了愉悦的神情。 
【分析】《三衢道中》是宋代诗人曾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写山行所见景色和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译文: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句中重点字的理解。借助课本注释或工具书可以查出加点字的意思,然后把它记住即可。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概括。根据生活经验可知,“梅子黄时”“绿阴不减”和“黄鹂声”是在夏季,故而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A、B正确。C.有误,“却”写出了诗人乘小船游至小溪的尽头,再走山路继续游玩的情形,表现了诗人高涨的游兴。故选C。
(4)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我们可以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来发挥想象。
故答案为:
(1)再,又 树荫;
(2)夏季 梅子黄时 绿阴不减 黄鹂声;
(3)C;
(4)山路上苍翠的树荫,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诗人走在树林中感到十分凉爽。树林中不时传来黄鹂清脆的叫声,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诗人尽情享受着山中美景,脸上露出了愉悦的神情。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可爱的生灵》主题阅读
【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
【阅读要素方法点拨】
技法 突破点 解答示例
技法一:关
注关键词,
边读边想象
画面。 1.提取表示景物的词,圈出这些景物,联想景物特点,想象画面。 《燕子》的第2自然段中,有轻风、细雨、柔柳………提取这些独具春色的景物,并想象它们的特点,脑海中就能想象出一幅繁花似锦、春意盎然的画面。
2.聚焦动词、动态感较强的语段,通过表演等方法想象动态画面。 《燕子》一文中,“横掠”“沾”“荡漾”等词细腻地再现了燕子掠过水面的过程。用手势将燕子掠过水面的过程表演出来,能帮助我们想象燕子身姿的矫捷、飞行的轻盈。
3.关注顺序词,想象画面的变化。 《荷花》一文中,作者将自己想象成荷花,关注“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过来”“风过了”这些表示顺序的词语,我们脑海中的画面便会产生前后关联——由“静止”走向“运动”再走向“静止”
技法二:借
助注释和文
中的插图想
象画面。 1.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 《绝句》一诗的前两句,我们可以结合文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出一幅春风和煦、百花初放、绿草如茵、芳香浓郁的明媚春景的画面。
2.文字与插图对应,想象画面。 《荷花》一文中,借助插图我们很容易就能想象出“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句话描写的画面。
技法三:联
系生活实际
想象画面。 我们可以把文字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想象画面 《燕子》一文的第2自然段,我们可以联系生活中的“赶集”来想象早春时节柔柳、花、草、叶聚拢来的画面,从而感受到早春喷涌而来的勃勃生机。
【语文要素解题技巧】
典型问题 答题模板
找出文中优美生动的语句,说说它/它们
好在哪里。 ………”一句中,“……”用得很好,它/它们准确
生动地写出了……的特点,我从中体会到……
读文章第×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 读文章第×自然段,我可以想到……的画面/文中描绘了……的画面。
读文中画“ ”的句子,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联系生活实际,我想到了……的画面。
【精选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共6小题)
1.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塞上初春
南方的三月,想必已是春暖花开的时节。可是,我们这个“塞外山城”的三月,虽说比寒冬腊月暖和多了,但还绝不会看到“春风吹又绿”的景象。
在这里,人们有时会被天气“捉弄”。当你觉得暖和而换上春装时,不一会儿又冷了起来。有人诅咒这变化无常的“鬼脸儿”天气。但我觉得,这种多变的天气给生活带来了情趣。
今年的早春“雨雪”不少。你瞧,雨中有雪,雪中有雨。雪,并不是雪花,而是像大米一样的雪粒;雨,也不是雨滴,而是到处飘飞的水星儿。它撒下来的是雪,一落地便成雨;飘下来的是雨星儿,落到地上却看不见。这样的“雨雪”,固然使路滑,使衣湿,但它却哺育着生命——这不也是春天的信息吗?
春天毕竟来临了,万物复苏。不信吗?踏一下你脚下的大地吧,有多少生命正在这里萌动啊!
(有删改)
(1)选文第2自然段说塞上的初春是“鬼脸儿”天气,是因为    。(填选项)
A.塞上初春的天气让人感到很害怕
B.塞上初春的天气忽冷忽热,变化快
(2)选文中“春天的信息”指的是    。(填选项)
A.雨雪
B.风
C.青草
(3)用几句话描述一下“春风吹又绿”的景象。
   
2.课外阅读。
和平鸽
我家隔壁张阿姨家养了两只子,雪白的羽毛就像被着一件雪白的风衣。它们有一双圆圆的眼睛,红色的眼球闪闪发光,就像两颗晶莹的红宝石。眼球的周围还镶嵌(qiàn qiān)    着一圈黄色的金边,大大的鼻,尖尖的嘴,红色的脚趾,看起来十分美丽。
这两只鸽子是一对亲密的伙伴,它们一起生活,一起玩耍,一起飞行,整天形不离。有一次,有一只鸽子走了,另一只鸽子仿心极了。它不吃东西    不停地在笼子里转来转去    总是    咕咕咕    地叫个不停    每当我一走近它    它就吓得扑闪躲藏(zàng cáng)        翅膀拍打在笼子上    发出    啪啪    的响声    喉咙里发出低沉的“咕咕”声,好像对我抗(kāng kàng)    议,叫我不要伤害它。
鸽子很爱清洁,经常洗脸、洗澡。洗的时候真有趣,它先把头伸进水里,然后把头一昂,身子一抖,全身洒满了水珠。有时还用它尖尖的小嘴梳(shū shuō)    理羽毛。日子一长,鸽子就和我熟了。渐渐地,鸽子成了我的好朋友。我去看它,它也不躲避我,甚至还飞到我的头上、手上、肩膀上。有时它也很淘气,把装水的碗弄倒,弄得满地都是水。
鸽子是和平的象征。它飞向亚洲,飞向非洲,飞向世界各国,把中国小朋友热爱和平的心愿带给世界各国的小朋友。
我热爱和平,我喜欢鸽子。
(1)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在第3自然段的横线上标上标点符号。
(3)用“ ”画出描写和平鸽外貌的句子。
(4)作者由和平鸽联想到什么?
   
“我”为什么喜欢鸽子?
   
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石榴
我的家乡在枣庄,这里有驰名中外的石榴园。
春天来了,石榴树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到了夏天,郁郁葱葱的绿叶中,便开出一朵朵火红的石榴花。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后来,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地谢了,树上结出了一个个小石榴。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黄绿色的叶子朝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这时,你摘下一个石榴,剥开外皮,只见玛瑙般的子儿一颗颗紧偎在一起,红白相间,晶莹透亮。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酸溜溜、甜津津的,顿时感到清爽无比。
(1)“驰名中外”的意思是    ,近义词是    。
(2)写出与石榴有关的事物的特点。
石榴叶子:   
石榴花:   
熟透的石榴:   
(3)石榴的外皮颜色变化顺序是怎样的?
   
(4)读画线句子,想想“小喇叭”指什么,然后画一画。
(5)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课外阅读。
夏夜荷花
夏天到了,荷花开了。
雪雨后的夏夜,空气清新,星星和月亮像刚刚洗过似的。此时此刻,去北海公园散步,实在是一种美的享受。且不说北海桥头凉风习习而来,且不说楼台亭阁如同仙境一般,单是北海里的一大片荷花就能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了。一根根荷茎亭亭而立,一片片荷叶挨挨挤挤,一颗颗水滴在荷叶上滚来滚去,一朵朵荷花在朦朦胧胧的夜色中盛开着,散发出一阵阵清香。
荷花从不孤傲,要开就是满池满塘,方圆一片,给人一种壮观的美。
荷花也不娇贵,只要有泥土和水,它就能生长,就能开花结果。荷花根茎节生,老根纵横,新枝交叉,雷雨骤来,荷花依旧。真是风也不怕,雨也不怕,一任九天雷电鸣,它在水中放奇葩!
荷花毫无私心,它把自己的根、茎、叶、花、果实,毫无保留地全部献给了人类。
荷花啊,荷花,你多美啊!人们怎能不赞美你,称颂你呢!
(1)短文首先写了夏夜荷花的    美,其次写了夏夜荷花的    美。
(2)体会优美词句。
①画“ ”的句子中,一个“   ”字写出了星星和月亮的皎洁、明亮。
②画“ ”的句子依次写了荷茎的    ,荷叶的    ,荷花的    ,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优美的夏夜荷花图。
(3)联系全文,我们知道了人们赞美荷花,歌颂荷花的原因是(    )
A.北海的荷花能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B.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C.荷花清香、美丽且不孤做,不娇贵、毫无私心、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4)想一想,“满池满塘,方圆一片”的荷花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请你发挥想象,把它写出来。
   
5.开心阅读

我喜欢马,因为马是人类的好朋友。
马的力气很大。红军长征途中,有匹战马背上骑了三个重伤员,三个轻伤员两个拉着马鞍,一个拖住马尾,他们都顺利地过了草地。
马奔跑的速度很快。有的马不但能赶上奔驰的火车,而且还能跑很长时间呢!
马很机灵。即使走很远的路,它也能找到家,要不,怎么会有“老马识途”这个词语呢!在马戏团里,马会跳舞,会做算术题。在法国,有一种马会当领队,它能把参加斗牛的牛群带进斗牛场。
马还会关心主人呢。据说有名骑兵战士受了伤昏倒在地上,马趴在他身边,用舌头舔(tiǎn)他的脸,然后嘶(sī)叫几声,最后咬住主人的腰带,跑了十几里路,把昏迷不醒的战士送回了部队。
这样的马,能不让人喜欢吗?
(1)用“ ”画出马的特点。
(2)写一句话,用上“不但……而且……”。
   
(3)把下面的句子改变说法,使意思不变。
①马把昏迷不醒的战士送回了部队。
   
②这样的马,能不让人喜欢吗?
   
(4)写出带有“马”字的四字词语。
   
(5)读了短文,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6.
奇妙的植物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奇妙的植物。
植物能吃虫子,没听说过吧?夏天,在沼泽地带常常可以看到一种淡红色的小草,这就是会捕捉飞虫的毛毡苔。毛毡苔的叶子上有200多根小绒毛,这些小绒毛能分泌出一种黏性很强的液体.这种黏液还含有一种很甜的味道和香气,小虫子一闻到这种气味,就急急忙忙地飞来,一旦落到它的叶子上,就会被牢牢地粘住。经过1~2小时,小虫就被叶子消化吸收掉了。
植物还会听音乐呢!一位印度科学家,常常喜欢在花园里拉小提琴,放几张交响乐唱片。日子久了,他竟然发现那园中的花木长得格外旺盛。于是他就开始正式实验,在一块一亩大的稻田里,每天播放25分钟的交响乐。一个月以后,他发现这块田里的水稻比另一块田里没有听音乐的水稻,要长得更加茂盛茁壮,平均株高要超过30厘米。
世界上还有许多奇妙的植物,有能预报地震的山芋藤,有能净化水体的水葫芦,还有会“咬人”的漆树。只要你仔细地去观察这个庞大而复杂的植物世界,一定也会发现许多奇妙的植物。
(1)判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个是    
A.黏nián液
B.沼zhǎo泽
C.捕pǔ捉
D.粘zhān住
(2)本文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
   
(3)用“一……就……”写句子。相信你会写得很精彩!
   
(4)文中介绍了植物的哪些奇妙之处?请你连一连。
山芋 藤能吃虫
毛毡苔 能预报地震
水葫芦 会“咬人”
水稻 能净化水体
漆树 能听音乐
(5)巧选动词。
跳 踢 吹 弹 拉 滑
   小提琴    钢琴    笛子    足球    旱冰    皮筋
(6)有趣的词语接龙。
竟然——   ——   ——果然
(7)毛毡苔是怎样捕捉飞虫的?请在文中用“ ”画出相关句子。
二.古诗词赏析(共2小题)
7.阅读课内古诗,完成练习。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下列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芦芽;芦苇的嫩芽。
B.蒌蒿:一种高大的树木。
C.欲上:将要逆江而上。
D.河豚:一种肉味鲜美的鱼,有毒性。
(2)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描写的是    时节的景物,表达了诗人    之情。另外,我还知道与诗人有关的一道美食:   。
(3)请你展开想象,描绘“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所展现的美景。
   
8.课内阅读。
三衢道中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1)解释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却:    阴:   
(2)这首诗描写的是    (季节)的景象,从    、   和    可以推知。
(3)下面对诗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出游的诗,诗人的游玩路线是小溪——山中,“日日晴”点明了天气是晴天。
B.“添得黄鹂四五声”以动衬静,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的愉悦心情。
C.诗中“却”字写出了诗人由最初的游兴高涨、心情愉悦,变为略有遗憾、失望。
(4)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后两句诗描写的画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0张PPT)
一.现代文阅读
第1单元主题阅读(答题技巧+精选阅读)
2024-2025学年三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版
1.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塞上初春
南方的三月,想必已是春暖花开的时节。可是,我们这个“塞外山城”的三月,虽说比寒冬腊月暖和多了,但还绝不会看到“春风吹又绿”的景象。
在这里,人们有时会被天气“捉弄”。当你觉得暖和而换上春装时,不一会儿又冷了起来。有人诅咒这变化无常的“鬼脸儿”天气。但我觉得,这种多变的天气给生活带来了情趣。
今年的早春“雨雪”不少。你瞧,雨中有雪,雪中有雨。雪,并不是雪花,而是像大米一样的雪粒;雨,也不是雨滴,而是到处飘飞的水星儿。它撒下来的是雪,一落地便成雨;飘下来的是雨星儿,
落到地上却看不见。这样的“雨雪”,固然使路滑,使衣湿,但它却哺育着生命——这不也是春天的信息吗?
春天毕竟来临了,万物复苏。不信吗?踏一下你脚下的大地吧,有多少生命正在这里萌动啊!
(有删改)
(1)选文第2自然段说塞上的初春是“鬼脸儿”天气,是因为 ____ 。(填选项)
A.塞上初春的天气让人感到很害怕
B.塞上初春的天气忽冷忽热,变化快
(2)选文中“春天的信息”指的是 ____ 。(填选项)
A.雨雪
B
A
B.风
C.青草
(3)用几句话描述一下“春风吹又绿”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根据短文中“在这里,人们有时会被天气‘捉弄’。当你觉得暖和而换上春装时,不一会儿又冷了起来。有人诅咒这变化无常的‘鬼脸儿’天气。但我觉得,这种多变的天气给生活带来了情趣。”可知,选文第2自然段说塞上的初春是“鬼脸儿”天气,
春风吹过,地上的小草发芽了,树上的叶子长大了,放眼望去,一片新绿。
是因为塞上初春的天气忽冷忽热,变化快。故选B。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根据短文中“今年的早春‘雨雪’不少。你瞧,雨中有雪,雪中有雨。雪,并不是雪花,而是像大米一样的雪粒;雨,也不是雨滴,而是到处飘飞的水星儿。它撒下来的是雪,一落地便成雨;飘下来的是雨星儿,落到地上却看不见。这样的‘雨雪’,固然使路滑,使衣湿,但它却哺育着生命——这不也是春天的信息吗?”可知,“春天的信息”指的是风雨。故选A。
(3)本题考查扩展写话。根据对短文的理解,用几句话描述一下“春风吹又绿”的景象即可。如:春风吹过,地上的小草发芽了,树上的叶子长大了,放眼望去,一片新绿。
故答案为:
(1)B;
(2)A;
(3)春风吹过,地上的小草发芽了,树上的叶子长大了,放眼望去,一片新绿。
2.课外阅读。
和平鸽
我家隔壁张阿姨家养了两只子,雪白的羽毛就像被着一件雪白的风衣。它们有一双圆圆的眼睛,红色的眼球闪闪发光,就像两颗晶莹的红宝石。眼球的周围还镶嵌(qiàn qiān) ______ 着一圈黄色的金边,大大的鼻,尖尖的嘴,红色的脚趾,看起来十分美丽。
这两只鸽子是一对亲密的伙伴,它们一起生活,一起玩耍,一起飞行,整天形不离。有一次,有一只鸽子走了,另一只鸽子仿心极了。它不吃东西 ____ 不停地在笼子里转来转去 ____ 总是 ____ 咕咕咕 ____ 地叫个不停 ____ 每当我一走近它 ____ 它就吓得扑闪躲藏(zàng cáng) ______ ____ 翅膀拍打在笼子上 ____ 发出 ____ 啪啪 ____ 的响声
·
qiàn






·
cáng




____ 喉咙里发出低沉的“咕咕”声,好像对我抗(kāng kàng) ______ 议,叫我不要伤害它。
鸽子很爱清洁,经常洗脸、洗澡。洗的时候真有趣,它先把头伸进水里,然后把头一昂,身子一抖,全身洒满了水珠。有时还用它尖尖的小嘴梳(shū shuō) _____ 理羽毛。日子一长,鸽子就和我熟了。渐渐地,鸽子成了我的好朋友。我去看它,它也不躲避我,甚至还飞到我的头上、手上、肩膀上。有时它也很淘气,把装水的碗弄倒,弄得满地都是水。
鸽子是和平的象征。它飞向亚洲,飞向非洲,飞向世界各国,把中国小朋友热爱和平的心愿带给世界各国的小朋友。
我热爱和平,我喜欢鸽子。

·
kàng
·
shū
(1)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在第3自然段的横线上标上标点符号。
(3)用“”画出描写和平鸽外貌的句子。
(4)作者由和平鸽联想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为什么喜欢鸽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鸽子是和平的象征,它把中国小朋友热爱和平的心愿带给世界各国的小朋友。
因为鸽子很美丽,爱清洁,它还是和平的象征,“我”热爱和平。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字音的识记能力。结合平日所积累的字词拼音进行作答。“镶嵌”的“嵌”读“qiàn”,是以物嵌入,作为装饰的意思。“藏”读“cáng”,是隐藏,使人看不见的意思。读“zàng”意思是储放大量东西的地方;藏族。所以“躲藏”的“藏”读音为“cáng”。“抗议”的“抗”读“kàng”,反对,反对的意思。“梳理”的“梳”读“shū”,是用梳子整理(须、发等) 的意思。
(2)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表示句子或语段内部的一般性停顿,用逗号;表示引用用双引号;主要表示句子的陈述语气,句末用句号。“咕咕咕
”和“啪啪”为引用的拟声词,所以要用双引号标示。“叫个不同”后用句号,前面部分的意思已经表达完整。其余部分为句内的短暂停顿,
用逗号。
(3)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由“我家隔壁张阿姨家养了两只子,雪白的羽毛就像被着一件雪白的风衣。它们有一双圆圆的眼睛,红色的眼球闪闪发光,就像两颗晶莹的红宝石。眼球的周围还镶嵌着一圈黄色的金边,大大的鼻,尖尖的嘴,红色的脚趾,看起来十分美丽”可知答案。
(4)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由“鸽子是和平的象征。它飞向亚洲,飞向非洲,飞向世界各国,把中国小朋友热爱和平的心愿带给世界各国的小朋友”可知答案。
(5)考查文章主旨。作者笔下的和平鸽美丽可爱、爱清洁,还是和平的象征,作者热爱和平,热爱和平鸽。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1)qiàn cáng kàng shū;
(2)有一次,有一只鸽子走了,另一只鸽子仿心极了。它不吃东西,不停地在笼子里转来转去,总是“咕咕咕”地叫个不停。每当我一走近它,它就吓得扑闪躲藏,翅膀拍打在笼子上,发出“啪啪”的响声,喉咙里发出低沉的“咕咕”声,好像对我抗议,叫我不要伤害它。
(3)我家隔壁张阿姨家养了两只子,雪白的羽毛就像被着一件雪白的风衣。它们有一双圆圆的眼睛,红色的眼球闪闪发光,就像两颗晶莹的红宝石。眼球的周围还镶嵌着一圈黄色的金边,大大的鼻,尖尖的嘴,红色的脚趾,看起来十分美丽。
(4)鸽子是和平的象征,它把中国小朋友热爱和平的心愿带给世界各国的小朋友。
(5)因为鸽子很美丽,爱清洁,它还是和平的象征,“我”热爱和平。
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石榴
我的家乡在枣庄,这里有驰名中外的石榴园。
春天来了,石榴树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到了夏天,郁郁葱葱的绿叶中,便开出一朵朵火红的石榴花。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后来,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地谢了,树上结出了一个个小石榴。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
露出了满满的子儿。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黄绿色的叶子朝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这时,你摘下一个石榴,剥开外皮,只见玛瑙般的子儿一颗颗紧偎在一起,红白相间,晶莹透亮。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酸溜溜、甜津津的,顿时感到清爽无比。
(1)“驰名中外”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近义词是 __________ 。
(2)写出与石榴有关的事物的特点。
石榴叶子: _______
石榴花: _______
熟透的石榴: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声名传播到国内国外
驰名天下
嫩绿。
火红。
露出了满满的子儿。
(3)石榴的外皮颜色变化顺序是怎样的?
(4)读画线句子,想想“小喇叭”指什么,然后画一画。
_____
(5)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解析】(1)考查词语含义及近义词。驰名中外:声名传播到国内国外。近义词为“驰名天下”。
(2)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春天来了,石榴树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可知叶子是嫩绿的。“到了夏天,郁郁葱葱的绿叶中,便开出一朵朵火红的石榴花。”可知花是火红的。根据“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可知熟透了的石榴露出了满满的子儿。
(3)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找到描写石榴颜色的词语,即可作答。
(4)考查修辞方法。阅读“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石榴花”比作“小喇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石榴花的可爱的样子,
表达了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画出石榴花的可爱的样子即可。
(5)考查修辞手法与赏析。阅读“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石榴花的可爱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故答案为:
(1)声名传播到国内国外 驰名天下;
(2)嫩绿 火红 露出了满满的子儿;
(3)青绿色青中带黄,黄中带红→一半儿红,一半儿黄;
(4)比喻
___
(5)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石榴花的可爱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4.课外阅读。
夏夜荷花
夏天到了,荷花开了。
雪雨后的夏夜,空气清新,星星和月亮像刚刚洗过似的。此时此刻,去北海公园散步,实在是一种美的享受。且不说北海桥头凉风习习而来,且不说楼台亭阁如同仙境一般,单是北海里的一大片荷花就能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了。一根根荷茎亭亭而立,一片片荷叶挨挨挤挤,一颗颗水滴在荷叶上滚来滚去,一朵朵荷花在朦朦胧胧的夜色中盛开着,散发出一阵阵清香。
荷花从不孤傲,要开就是满池满塘,方圆一片,给人一种壮观的美。
荷花也不娇贵,只要有泥土和水,它就能生长,就能开花结果。荷花根茎节生,老根纵横,新枝交叉,雷雨骤来,荷花依旧。真是风也不怕,雨也不怕,一任九天雷电鸣,它在水中放奇葩!
荷花毫无私心,它把自己的根、茎、叶、花、果实,毫无保留地全部献给了人类。
荷花啊,荷花,你多美啊!人们怎能不赞美你,称颂你呢!
(1)短文首先写了夏夜荷花的 _____ 美,其次写了夏夜荷花的 _____ 美。
(2)体会优美词句。
①画“”的句子中,一个“ ____ ”字写出了星星和月亮的皎洁、明亮。
②画“”的句子依次写了荷茎的 _____ ,荷叶的 _____ ,荷花的 _____
外在
内在

挺拔
密集
清香
,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优美的夏夜荷花图。
(3)联系全文,我们知道了人们赞美荷花,歌颂荷花的原因是( ____ )
A.北海的荷花能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B.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C.荷花清香、美丽且不孤做,不娇贵、毫无私心、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4)想一想,“满池满塘,方圆一片”的荷花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请你发挥想象,把它写出来。
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章先写了荷花外表的美丽,然后写荷花的内在美赞扬荷花的无私奉献。可结合文章内容去理解“此时此刻,去北海公园散步,实在是一种美的享受。且不说北海桥头凉风习习而来,且不说楼台亭阁如同仙境一般,单是北海里的一大片荷花就能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了。一根根荷茎亭亭而立,
走近荷花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荷叶,像绿色的海洋,微风吹来,那片绿色的海洋霎时间波涛起伏,荷叶一片连着一片翻腾着,美丽极了。荷花竞相开放,千姿百态,散发出阵阵清香,引来彩蝶飞舞,令人赏心悦目。
一片片荷叶挨挨挤挤,一颗颗水滴在荷叶上滚来滚去,一朵朵荷花在朦朦胧胧的夜色中盛开着,散发出一阵阵清香。”写了荷花的外在美。“荷花从不孤傲,要开就是满池满塘,方圆一片,给人一种壮观的美。”“荷花也不娇贵,只要有泥土和水,它就能生长,就能开花结果。荷花根茎节生,老根纵横,新枝交叉,雷雨骤来,荷花依旧。真是风也不怕,雨也不怕,一任九天雷电鸣,它在水中放奇葩!”“荷花毫无私心,它把自己的根、茎、叶、花、果实,毫无保留地全部献给了人类。”又写了荷花的内在美。
(2)此题考查的是对优美词句的赏析与理解。①题画线的句子“雪雨后的夏夜,空气清新,星星和月亮像刚刚洗过似的。”“洗”字有清洗的意思,这里用来形容星星和月亮,写出了星星和月亮的皎洁、明亮。
②题画线句子“一根根荷茎亭亭而立,一片片荷叶挨挨挤挤,一颗颗水滴在荷叶上滚来滚去,一朵朵荷花在朦朦胧胧的夜色中盛开着,散发出一阵阵清香。”“亭亭而立”写出了荷茎的挺拔,“挨挨挤挤”写出了荷叶的多且密集,“散发出一阵阵清香”写出了荷花的清香。据此写出答案即可。
(3)此题考查的是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结合文章第三、四、五自然段的内容“荷花从不孤傲,要开就是满池满塘,方圆一片,给人一种壮观的美。”“荷花也不娇贵,只要有泥土和水,它就能生长,就能开花结果。荷花根茎节生,老根纵横,新枝交叉,雷雨骤来,荷花依旧。真是风也不怕,雨也不怕,一任九天雷电鸣,它在水中放奇葩!”“荷花毫无私心,它把自己的根、茎、叶、花、果实,
毫无保留地全部献给了人类。”写了荷花的内在美。可以看出人们赞美、歌颂荷花的主要原因是荷花内在品质的美好,因而选C。
(4)考查了思维的拓展与延伸。题目要求对景物进行描写,抓住“满池满塘,方圆一片”的荷花,这一特点,意思即是说荷花开得多,一片全是荷花的壮观的景象。我们在描写时关键是紧贴题意,可多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的修辞等,会使句子更加优美。
故答案为:
(1)外在 内在;
(2)①洗;
②挺拔 密集 清香;
(3)C;
(4)走近荷花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荷叶,像绿色的海洋,微风吹来,那片绿色的海洋霎时间波涛起伏,荷叶一片连着一片翻腾着,美丽极了。荷花竞相开放,千姿百态,散发出阵阵清香,引来彩蝶飞舞,令人赏心悦目。
5.开心阅读

我喜欢马,因为马是人类的好朋友。
马的力气很大。红军长征途中,有匹战马背上骑了三个重伤员,三个轻伤员两个拉着马鞍,一个拖住马尾,他们都顺利地过了草地。
马奔跑的速度很快。有的马不但能赶上奔驰的火车,而且还能跑很长时间呢!
马很机灵。即使走很远的路,它也能找到家,要不,怎么会有“老马识途”这个词语呢!在马戏团里,马会跳舞,会做算术题。在法国,有一种马会当领队,它能把参加斗牛的牛群带进斗牛场。
马还会关心主人呢。据说有名骑兵战士受了伤昏倒在地上,
马趴在他身边,用舌头舔(tiǎn)他的脸,然后嘶(sī)叫几声,最后咬住主人的腰带,跑了十几里路,把昏迷不醒的战士送回了部队。
这样的马,能不让人喜欢吗?
(1)用“”画出马的特点。
(2)写一句话,用上“不但……而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下面的句子改变说法,使意思不变。
①马把昏迷不醒的战士送回了部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样的马,能不让人喜欢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写的字不但正确,而且美观。
昏迷不醒的战士被马送回了部队。
这样的马,让人喜欢。
(4)写出带有“马”字的四字词语。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5)读了短文,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解析】(1)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理解。熟读文段二、三、四、五自然段的首句,也就是各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可知,马的特点为:马的力气很大;马奔跑的速度很快;马很机灵;马还会关心主人呢。
(2)考查了如何造句。用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不但……而且……”造句,要求意思表达清楚,用词准确。如:他写的字不但正确,而且美观。
(3)考查了改写句子。①改为被字句,
驷马难追
马到成功
马马虎虎
一马当先
“被字句”的基本格式是“谁被谁怎么样”。其中前者的“谁”为被动者,后面的“谁”为主动者,而“怎么样”为动。应改为:昏迷不醒的战士被马送回了部队。
②改为陈述句,删去“能不”“吗”,变问号为句号。应改为:这样的马,让人喜欢。
(4)考查了带有“马”字的四字词语的积累。如:驷马难追、马到成功、马马虎虎、一马当先。
驷马难追: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马到成功:形容工作刚开始就取得成功。
马马虎虎:指还过得去。亦形容做事不认真,不仔细。
一马当先:原指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也比喻工作走在群众前面,积极带头。
(5)考查了学生的说话的能力。要求结合文意,意思表达清楚。如:骑兵战士,你拥有一匹好马,好好爱惜它呀!
故答案为:
(1)马的力气很大;马奔跑的速度很快;马很机灵;马还会关心主人呢。
(2)他写的字不但正确,而且美观。
(3)①昏迷不醒的战士被马送回了部队。
②这样的马,让人喜欢。
(4)驷马难追 马到成功 马马虎虎 一马当先
(5)骑兵战士,你拥有一匹好马,好好爱惜它呀!
6.
奇妙的植物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奇妙的植物。
植物能吃虫子,没听说过吧?夏天,在沼泽地带常常可以看到一种淡红色的小草,这就是会捕捉飞虫的毛毡苔。毛毡苔的叶子上有200多根小绒毛,这些小绒毛能分泌出一种黏性很强的液体.这种黏液还含有一种很甜的味道和香气,小虫子一闻到这种气味,就急急忙忙地飞来,一旦落到它的叶子上,就会被牢牢地粘住。经过1~2小时,小虫就被叶子消化吸收掉了。
植物还会听音乐呢!一位印度科学家,常常喜欢在花园里拉小提琴,放几张交响乐唱片。日子久了,
他竟然发现那园中的花木长得格外旺盛。于是他就开始正式实验,在一块一亩大的稻田里,每天播放25分钟的交响乐。一个月以后,他发现这块田里的水稻比另一块田里没有听音乐的水稻,要长得更加茂盛茁壮,平均株高要超过30厘米。
世界上还有许多奇妙的植物,有能预报地震的山芋藤,有能净化水体的水葫芦,还有会“咬人”的漆树。只要你仔细地去观察这个庞大而复杂的植物世界,一定也会发现许多奇妙的植物。
(1)判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个是 ____
A.黏nián液
B.沼zhǎo泽
C.捕pǔ捉
C
·
·
·
D.粘zhān住
(2)本文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一……就……”写句子。相信你会写得很精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介绍了植物的哪些奇妙之处?请你连一连。
山芋 藤能吃虫
毛毡苔 能预报地震
水葫芦 会“咬人”
水稻 能净化水体
·
本文是围绕“奇妙”这个词来写的。
风一吹,小柳树就得意地扭起腰来。
漆树 能听音乐
(5)巧选动词。
跳 踢 吹 弹 拉 滑
____ 小提琴 ____ 钢琴 ____ 笛子 ____ 足球 ____ 旱冰 ____ 皮筋
(6)有趣的词语接龙。
竟然—— _____ —— _____ ——果然
(7)毛毡苔是怎样捕捉飞虫的?请在文中用“”画出相关句子。
【解析】(1)考查了对字的读音的理解。结合字形、字义理解,A、B、D正确。C.有误,“捕”读“bǔ”,故选C。
(2)考查了对选文内容的理解。通过阅读可知,






然后
后果
这篇短文介绍了世界上许多奇妙的植物,是围绕“奇妙”这个词来写的。
(3)考查了造句。用“一……就……”写句子,例:风一吹,小柳树就得意地扭起腰来。
(4)考查了根据选文内容连线。通过阅读可知,山芋藤能预报地震、毛毡苔能吃虫、水葫芦能净化水体、水稻能听音乐、漆树会“咬人”。
(5)考查了词语的搭配。结合所给名词选择合适的动词,应为:拉小提琴、弹钢琴、吹笛子、踢足球、滑旱冰、跳皮筋。
(5)考查了词语接龙。词语接龙的规则是龙头词语确定后,接着这词语的最后一字写另一词语,字数一致。例:竟然→然后→后果→果然。
(7)考查了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从“毛毡苔的叶子上有200多根小绒毛,
这些小绒毛能分泌出一种黏性很强的液体.这种黏液还含有一种很甜的味道和香气,小虫子一闻到这种气味,就急急忙忙地飞来,一旦落到它的叶子上,就会被牢牢地粘住”可知,毛毡苔是怎样捕捉飞虫的。
故答案为:
(1)C;
(2)本文是围绕“奇妙”这个词来写的。
(3)风一吹,小柳树就得意地扭起腰来。
(4)山芋藤——能预报地震
毛毡苔——能吃虫
水葫芦——能净化水体
水稻——能听音乐、漆树会“咬人”
(5)拉 弹 吹 踢 滑 跳;
(6)竟然→然后→后果→果然
(7)毛毡苔的叶子上有200多根小绒毛,这些小绒毛能分泌出一种黏性很强的液体.这种黏液还含有一种很甜的味道和香气,小虫子一闻到这种气味,就急急忙忙地飞来,一旦落到它的叶子上,就会被牢牢地粘住。
二.古诗词赏析
7.阅读课内古诗,完成练习。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下列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
A.芦芽;芦苇的嫩芽。
B.蒌蒿:一种高大的树木。
C.欲上:将要逆江而上。
D.河豚:一种肉味鲜美的鱼,有毒性。
B
(2)这首诗的作者是 ____ 代诗人 _____ ,描写的是 _____ 时节的景物,表达了诗人 _______________ 之情。另外,我还知道与诗人有关的一道美食: ________ 。
(3)请你展开想象,描绘“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所展现的美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

苏轼
初春
对春天的喜爱
东坡肉
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
考查了学生对于古诗中重点词语的理解。A、C、D正确。B.有误,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2)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文学常识及诗的思想感情的理解。结合积累及内容理解,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苏轼,描写的是初春时节的景物,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我还知道与诗人有关的一道美食:东坡肉。
(3)本题考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结合诗句内容想象合理即可。如: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
故答案为:
(1)B;
(2)宋 苏轼 初春 对春天的喜爱 东坡肉;
(3)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
8.课内阅读。
三衢道中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1)解释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却: ________ 阴: _______
(2)这首诗描写的是 _____ (季节)的景象,从 __________ 、 __________ 和 ________ 可以推知。
(3)下面对诗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____ )
A.这是一首写出游的诗,诗人的游玩路线是小溪——山中,“日日晴”点明了天气是晴天。
·
·
再,又。
树荫。
夏季
梅子黄时
绿阴不减
黄鹂声
C
B.“添得黄鹂四五声”以动衬静,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的愉悦心情。
C.诗中“却”字写出了诗人由最初的游兴高涨、心情愉悦,变为略有遗憾、失望。
(4)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后两句诗描写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
山路上苍翠的树荫,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诗人走在树林中感到十分凉爽。树林中不时传来黄鹂清脆的叫声,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诗人尽情享受着山中美景,脸上露出了愉悦的神情。
本题考查对诗句中重点字的理解。借助课本注释或工具书可以查出加点字的意思,然后把它记住即可。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概括。根据生活经验可知,“梅子黄时”“绿阴不减”和“黄鹂声”是在夏季,故而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A、B正确。C.有误,“却”写出了诗人乘小船游至小溪的尽头,再走山路继续游玩的情形,表现了诗人高涨的游兴。故选C。
(4)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我们可以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来发挥想象。
故答案为:
(1)再,又 树荫;
(2)夏季 梅子黄时 绿阴不减 黄鹂声;
(3)C;
(4)山路上苍翠的树荫,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诗人走在树林中感到十分凉爽。树林中不时传来黄鹂清脆的叫声,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诗人尽情享受着山中美景,脸上露出了愉悦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