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化学跨学科专题训练真题汇总(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中考化学跨学科专题训练真题汇总(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5-06 18:20: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中考化学跨学科专题训练真题汇总
1.(2024南通)诗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中涉及的石灰石,其主要成分CaCO3属于
A. 酸 B. 碱 C. 盐 D. 氧化物
2. (2024宿迁)2024年5月3日,嫦娥六号探测器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开启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集月壤样品之旅。下列探月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点火起航 B. 箭器分离 C. 月背着陆 D. 采集月壤
3.(2024宿迁)二氧化碳的捕集与综合利用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捕集工业废气中的并与反应制甲醇(化学式为)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参加反应的与的分子个数比为 B. 该反应实现了无机物向有机物的转变
C.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 D. 反应生成的甲醇和氧气的质量比为
4. (2024宿迁)氧气是一种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用途的重要气体,如医疗急救、炼钢、气焊、化工等。为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市面上有多种类型的制氧机。化学实践小组制作了一台简易“制氧机”,如图所示。
用该制氧机制氧气时,在反应仓中先加入适量水,再依次加入粉末状过碳酸钠(化学式为)和粉末状二氧化锰,即可持续、平稳地产生氧气。
(1)其制氧气的原理可分为两步:①过碳酸钠易溶于水,遇水分解为碳酸钠和过氧化氢,;②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提出问题】充分反应后,若将反应仓内的混合物过滤,得到的滤液中溶质成分有哪些?
【查阅资料】①在酸性条件下,过氧化氢能将KI转化为;②氯化钡溶液显中性。
【进行实验】将一定量粉末状过碳酸钠和粉末状二氧化锰置于水中至不再产生气泡,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进行过滤。
(2)实验1: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盐酸,______(填实验现象),证明滤液中含有碳酸钠。
(3)实验2:继续向实验1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KI溶液,再滴加______溶液,溶液没有变为蓝色,证明滤液中不含过氧化氢。
【反思交流】过碳酸钠溶于水时生成碳酸钠,是否同时也会生成氢氧化钠?
(4)实验3:另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目的是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在不新增其它试剂的情况下,检验加入的氯化钡溶液是否过量的方法是______。
(5)待实验3充分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呈______色,证明滤液中不含氢氧化钠。
(2024无锡)《天工开物》是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完成下面小题。
5. 制盐。“布灰种盐”的场景如图所示。
(1)“先日撒灰”。古人在预计晴天有雾的前天,在海边沙地上撒上草木灰(主要成分为K2CO3)。K2CO3属于______(填物质类别)。
(2)“日中扫盐”。布灰后,海盐水渗入草木灰,经过日晒的草木灰中出现海盐颗粒。海盐析出属于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布灰种盐”获得海盐。食盐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______。
6. 造纸。竹子造纸的流程如下:
(1)“浸泡”的目的是软化纤维。竹子含有纤维素[(C6H10O5)],纤维素中碳、氢、氧的原子个数比为______。
(2)“蒸煮”时,利用石灰浆[主要成分为Ca(OH)2]和草木灰水的碱性,达到除去木素的目的。将石灰浆和草木灰水混合后效果更好,原因是_______。
(3)“捞纸”与化学实验中物质分离的______(填字母)操作相似。
a.溶解 b.过滤 c.蒸发
7. 炼锌。古代炼锌原理与泥罐结构如图所示,锌的熔点为,沸点为。
(1)煤属于_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2)ZnCO3在300℃时分解为ZnO,反应区将ZnO转化为Zn的物质是______。
(3)冷凝区中,锌由气态变为液态。该过程______(填“放出”或“吸收”)热量。
(4)“泥封”的目的是______。
8. (2024徐州)徐州是汉文化历史名城。
(1)汉画像石“庖厨图”描述了古人用炉火烤肉串的情景,肉串富含的营养成分是________。
(2)东汉“铜牛灯”由________材料制成,灯油燃烧产生的烟雾能被灯体内的水吸收,这对室内环境起到________作用。
(3)博物馆用氮气作保护气保存珍贵文物,因为氮气的化学性质________。
9. (2024盐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1)刘禹锡“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中引用的“淘金”过程发生的变化,从化学的视角看属于______变化(选填“物理”或“化学”)。
(2)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蚕丝”属于______纤维(选填“天然”或“合成”)。
(3)姜夔“高花未吐,暗香已远”蕴含科学道理,从分子的角度分析“暗香已远”的原因是______。
(4)苏轼“投泥泼水愈光明”中“投泥泼水”反映的化学原理是,“愈光明”指的是______(填写物质化学式)燃烧的结果。
(5)《汉书》记载:“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洧水中含有石油,石油属于______能源(选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
(6)《本草经集注》记载:“强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硝石也”。“硝石”主要成分是,在肥料中属于______(选填“复合肥料”或“农家肥”)。
(7)《三国志》记载:“扬汤止沸,不如去薪”。“薪”指柴、草等燃料,“去薪”灭火的原理是______。
(8)《天工开物》记载:“煤饼烧石成灰”。“石”主要成分是,“灰”指,“烧石成灰”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10. (2024扬州)自然界存在多种元素及物质的循环。下图表示的是自然界中的
A. 氮循环 B. 硫循环 C. 碳循环 D. 水循环
11. (2024镇江)NaOH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对其性质作如下探究。
实验①:将适量NaOH固体溶于水,搅拌、测量温度。
实验②:取适量实验①中的溶液加入如图烧杯中,闭合开关。
实验③:向试管中加入适量实验①中的溶液,滴加2~3滴酚酞试液,再加入稀盐酸,振荡。
实验④:取少量硫酸铵放在试管中,加入适量实验①中的溶液,微热。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实验①中温度升高,说明NaOH固体溶解放热
B. 实验②中小灯泡发光,说明NaOH溶解时生成自由移动的离子
C. 实验③中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说明溶液恰好呈中性
D. 实验④中产生氨臭气味,该反应为2NaOH+(NH4)2SO4Na2SO4+2NH3↑+2H2O
12. (2024江西)魅力化学,快乐实践。
(1)烹饪乐厨:制作炊具的不锈钢硬度比纯铁更________。
(2)劳动绿廊:制作洒水壶的塑料属于______(选填“天然”或“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
(3)书法天地:墨汁中含有石墨,石墨与金刚石物理性质差异大的原因是________。
(4)陶艺空间:硫酸锶()常用于制陶器,其中硫元素为价,则锶元素(Sr)的化合价为________价。中硫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
13.(2024包头) 盐碱地是重要的土地资源之一,土壤的盐碱化影响粮食产量。某地土壤盐碱化可能由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引起,兴趣小组的同学开展了与该地土壤盐碱化成分的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溶液呈中性
【设计实验】
(1)取土壤样品于烧杯中.用水充分浸泡、过滤,得到土壤浸出液,测酸碱度。若测得土壤浸出液的为8.5,该土壤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
(2)取少量土壤浸出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再加入适量的氧化钡溶液,若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土壤中一定还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
(3)若以上两种物质均存在,为进一步确定土壤盐碱地的成分.请你设计实验方案:_________(写出实验操作、现象及结论)。
拓展延伸】
(4)在盐碱地改良的众多方法中,以下方法中你认为合理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 施加有机腐殖酸 B. 施撒熟石灰 C. 发展水灌排盐降碱 D. 科学合理施肥
14. (2024呼和浩特)“捶草印花”是一种起源于明清时期的传统草木印染工艺。捶打植物花叶,使汁液浸染在布料上印出图案。某小组通过如下项目活动探究草木印染工艺。
环节一:预处理
(1)碱煮:布料印染前需通过碱煮除去表面的油污及细小纤维。利用悬浊液和草木灰汁(含)的混合液浸泡布料,写出混合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酸洗:布料碱煮后通常还需进行酸洗,目的是________。
环节二:染色、调色
为了让每一种花叶标本印染的布料颜色更丰富,实验小组通过改变溶液的酸碱性,对以下花叶标本染色后的布料进行调色,结果如下:
花叶标本种类 酸碱性
酸性 中性 碱性
灌木叶 绿色 绿色 绿色
红枫叶 鲜红 深红 绿色
酢浆草花瓣 粉红 粉红 蓝色
(3)根据调色结果判断,上述花叶标本不适合作为印染原料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环节三:固色
染色后布料还需固色。常见固色剂如下:
来源 生活经验 古籍 现代印染工业
固色剂名称 食盐 明矾 固色剂“SH-96”(可溶于水)
(4)为了探究固色效果,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请补齐操作步骤:
将三块大小相同的深红色印染布料________,保持相同温度,浸泡相同时间,取出晾干;然后把固色后的三块布料在清水中浸湿,分别用力揉搓40下。观察到食盐和固色剂“SH-96”固色效果较好。
环节四:检验
布料通过染色、调色、固色等工序后,还需pH检测合格才能出厂。接触皮肤的布料pH合格标准:4.0—7.5。
(5)若碱超标需调节pH到合格。小组对调节试剂做了探究:分别向60mL0.4%的NaOH溶液中,滴加等浓度的稀盐酸和稀醋酸。传感器监测pH与酸体积关系如下图:
了便于控制pH在合格范围内,不至于变化太快,选择________(填试剂名称)调节更好。
15. (2024通辽)2022年12月,白鹤滩水电站全部机组投产发电,标志着我国在长江之上建成世界最大清洁能 源走廊,这条走廊生产的电能替代了大量化石燃料,为实现“双碳”目标作出巨大贡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除去长江水中悬浮的杂质后得到的澄清液体是纯净物
B. 大气中CO2含量过高会导致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
C. 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酸性气体可能导致降雨的酸性增强
D. 白鹤滩水电站将水能转化为电能,实现水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024青海)我国向世界宣布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前我国科学家已实现由全人工合成淀粉的碳资源循环利用。主要过程如下,请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6. 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正确的是
A. +2 B. +4 C. -4 D. -2
17. 分类法在学习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图中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属于
A. 酸 B. 氧化物 C. 碱 D. 盐
18. 下列有关葡萄糖()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葡萄糖属于无机化合物 B. 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60g
C. 葡萄糖由三种元素组成 D. 葡萄糖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19. 下列做法有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是
A. 发展火力发电 B. 积极植树造林 C. 开采化石燃料 D. 露天焚烧垃圾
20. (2024青海)某校兴趣小组从化学视角对我国造纸工艺开展了系列研学活动。
(1)活动一:了解我国古代造纸技术
【查阅资料】我国古代手工造纸以麻、木材、竹等为原料,经过如下图多道工序而制成。
【分析交流】古代造纸过程中步骤1加的生石灰(CaO)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____(填字母)。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复分解反应 D、置换反应
同学们对黑液成分产生兴趣,将少量黑液带回实验室进行探究。
(2)活动二:探究黑液成分
【提出问题】黑液中除了有机物还有哪些成分呢?
【查阅资料】①黑液呈碱性;②氢氧化钙与草木灰(主要成分为碳酸钾)反应生成氢氧化钾和碳酸钙。
【提出猜想】猜想一:KOH;猜想二:KOH和;猜想三:KOH和。
【实验方案】该兴趣小组分别设计如下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取适量黑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溶液,观察现象。 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猜想______成立
另取适量黑液于容器中,将二氧化碳传感器置于其中,然后逐滴加入溶液至过量,得到的浓度变化图像。 向黑液中加入溶液过程中浓度变化情况
方案二 取适量黑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______溶液,观察现象。 试管中有______生成 与方案一的结论一致
【废液处理】造纸会产生碱性废水,加酸调节至接近中性方可排放,生成的盐可用来制备______肥,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抗倒伏能力。
(3)活动三:展望造纸发展前景
现代壁纸、包装纸要求纸张具有阻燃性,氢氧化铝是常见的阻燃剂,其受热至220℃开始分解生成氧化铝和水,氧化铝覆盖在纸张表面,起到______作用。
【成果分享】通过研学实践,同学们认识到造纸术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并且在不断创新中传承。
21. (2024滨州)成语是中华民族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下列成语所描述的情境主要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 刻舟求剑 B. 火上浇油
C. 立竿见影 D. 杯弓蛇影
22. (2024东营)特定人群、环境对氧气需求不同。如何基于特定需求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呢?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开展了下列活动。
【界定任务】
(1)小英同学认为,首先了解制作简易供氧器的供氧原理再确定制取装置。同学们一致认为制作简易供氧器还需要考虑物质变化、能量变化、反应速率、制得氧气的纯度、制氧剂的用量和配比等。根据__________确定发生装置,根据氧气的密度和溶解性等确定收集装置。
【建构模型】
老师提供了以下实验装置,同学们选择装置用过氧化氢分解和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获得氧气。
(2)仪器a的名称:__________;仪器b的名称:__________。
(3)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制取装置是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模仿改造】
化学制氧机(原理图见图1)利用过碳酸钠白色固体、二氧化锰黑色粉末产生氧气。过碳酸钠()加水溶解会分解生成碳酸钠和过氧化氢。用该制氧机制氧时,在反应仓中加入适量水,再先后加入过碳酸钠和二氧化锰,反应仓内有黑色粉末翻腾,变得浑浊,仓壁变得温热,过滤仓底部导气管口有气泡冒出。
(4)加湿过滤仓不仅可以过滤杂质,利用氧气__________溶于水的性质,使氧气变得湿润;而且根据__________来判断产生氧气的速率。
(5)验证加湿过滤仓导出气体是氧气的方法:__________。
(6)制氧机内部气流采用高压进低压出(即产生的气体在高处聚集,经导管从低处进入加湿过滤仓)的方式,可能的原因有__________。
(7)选择制作简易供氧器的反应原理时,不需要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
A.原料是否价廉易得
B.所制气体的性质
C.反应速率是否适中
D.制得气体是否纯净
E.实验条件是否易于控制
F.是否安全、环保
【评价反思】
展示环节,小英同学所在小组制作的简易供氧器(如图2)得到了大家的好评,并提出如下修改意见:在导管出口处加装一个带有调气阀的鼻氧管,以提高适用性。
23.(2024济南)《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可指导人们选择和搭配食物。下列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A. 要均衡膳食,使摄入的各种营养成分保持适当比例
B. 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应摄入比成人更多的蛋白质
C. 铁、锌、碘、硒等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有不可或缺作用
D. 为了健康,不吃米饭等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24. (2024济南)下图所示为常见气体制备、净化、干燥、收集和进行实验探究的部分仪器(组装实验装置时,可重复选择仪器),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其进行下列化学实验。
请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氧气的制取与物质组成的探究
①在实验室中以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作催化剂)为原料,制备并收集一瓶干燥的氧气,所选仪器的连接顺序为______(从左到右填写仪器序号字母)。
②利用上述装置对某有机物的组成进行探究,所选仪器按“”的顺序连接(、为浓硫酸洗气瓶),实验前检查装置气密性。使该有机物在氧气中充分燃烧,观察现象,收集有关实验数据(设发生的化学反应都充分反应)。反应后测得装置质量增加,装置质量增加,装置质量增加。
通过分析计算可得,此有机物中氢元素的质量为______(精确至),该有机物中______(填最简整数比)。
(2)简易供氧器的设计与评价
兴趣小组的同学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原理设计了简易供氧器。
装置:如图所示。
试剂:共5份(每份包含溶质质量分数为的过氧化氢溶液、颗粒状二氧化锰、纯净水)。
①请完成该供氧器的说明书:
a.制氧原理: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b.使用方法:先将纯净水加入______(填“甲”或“乙”)瓶并拧紧接有吸气面罩的瓶盖,再将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加入______(填“甲”或“乙”)瓶并拧紧瓶盖,乙瓶中的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开始吸氧。
c.每份试剂最大供氧质量:。
d.使用完毕,倒出残液,清洗装置。
②请对此简易供氧器提出具体改进建议:____________。
25. (2024临沂)“临沂炒鸡”是临沂一张靓丽的美食名片,其特色是麻辣鲜香。“麻”的灵魂源于花椒中的花椒酰胺(),下列有关花椒酰胺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1个花椒酰胺分子由43个原子构成
B. 花椒酰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47
C. 花椒酰胺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6∶1
D. 247g花椒酰胺中含氮元素的质量为14g
26. (2024青岛)科学家运用了模型建构的方法探索原子的结构。下列对原子结构模型演变过程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
B. 汤姆孙等人在原子中发现了电子,推翻了道尔顿实心球模型
C. 卢瑟福等人通过粒子散射实验修正了汤姆孙葡萄干布丁模型
D. 卢瑟福核式模型是最完善的原子结构模型,不会被替代
27. (2024青岛)劳动节期间,“筑梦”小组进行了“豆腐中的化学”主题研学活动。
(1)制豆腐:小组同学经过“选豆→浸泡→磨浆→过筛→点浆→压制成型”,制得豆腐。“磨浆”属于______(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过筛”与实验室中______操作的原理相似。
(2)识豆腐:豆腐中的主要有机营养物质是______。豆腐能补钙,这里的“钙”指的是______。豆腐中的大豆异黄酮具有抗氧化、保护心血管等作用,点浆时石膏和盐卤两种凝固剂对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影响如图所示,若使豆腐中大豆异黄酮含量更高,应选择______作凝固剂。
(3)品豆腐:小组同学用自制豆腐做了豆腐包子、油炸豆腐和豆腐炖鱼三道美食。从营养均衡的角度分析,还应搭配______(选填字母序号)。
A. 凉拌黄瓜 B. 红烧牛肉 C. 蛋炒饭
28.(2024威海)绿色转化
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是指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或材料的过程,以减少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实现其经济价值。如图是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部分途径:
(1)海水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可以转化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2)化工产业中,常用原子经济百分比来衡量工艺效率,公式是:原子经济百分比。我国科学家首次实现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直接合成乙醇,该反应同时生成水,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其原子经济百分比是___________。
(3)使用可降解塑料代替聚乙烯等塑料可以解决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
(4)除图中实例外,请列举生产、生活中二氧化碳的用途,并指出其应用的性质___________(答一条即可)。
(5)践行绿色理念,共建美丽家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编号)。
A. 作物秸秆发酵制沼气 B.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C. 废弃电池深埋地下 D. 大力发展燃煤发电
答案解析
1. (2024南通)【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分为氧化物、酸、碱、盐;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酸是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是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盐是电离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详解】碳酸钙是由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组成的纯净物,因此碳酸钙属于盐;
故选:C。
【答案】A
2. (2024宿迁)【详解】A、点火起航,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B、箭器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月背着陆,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采集月壤,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2024宿迁)【分析】由图可知,该反应为二氧化碳和水在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详解】A、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和水的分子个数比为:2:4=1:2,符合题意;
B、该反应中,二氧化碳和水均属于无机物,甲醇含碳元素,属于有机物,故该反应实现了无机物向有机物的转变,不符合题意;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不符合题意;
D、反应生成的甲醇和氧气的质量比为:,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2024宿迁)【解析】
【小问1详解】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2详解】
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故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证明滤液中含有碳酸钠;
【小问3详解】
在酸性条件下,过氧化氢能将KI转化为,能使淀粉变蓝,故继续向实验1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KI溶液,再滴加淀粉溶液,溶液没有变为蓝色,证明滤液中不含过氧化氢;
【小问4详解】
因为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会使酚酞变红,因此需要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目的是:除去碳酸钠,防止碳酸钠对氢氧化钠的检验产生干扰;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在不新增其它试剂的情况下,检验加入的氯化钡溶液是否过量的方法是:充分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清液,加入氯化钡溶液,若加入氯化钡溶液后,没有沉淀产生,说明已经将碳酸钠去除,加入的氯化钡溶液是过量的;
小问5详解】
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滤液中不含氢氧化钠,则待实验3充分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呈无色。
5(2024无锡)【21题详解】
(1)碳酸钾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属于盐;
(2)海盐析出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3)食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化学式为NaCl;
6(2024无锡)【22题详解】
(1)由纤维素的化学式可知,碳、氢、氧的原子个数比为6:10:5;
(2)将石灰浆与草木灰水混合,氢氧化钙与碳酸钾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钾,使碱性增强;
(3)捞纸是将固体(纸)和液体分离的过程,与过滤相似;
7(2024无锡)【23题详解】
(1)化石燃料是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
(2)煤中的碳以及碳与生成的二氧化碳反应产生的一氧化碳都具有还原性,能将ZnO转化成Zn;
(3)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过程放热;
(4)“泥封”能将隔绝空气,防止高温条件下锌与氧气反应。
8. (2024徐州)
小问1详解】
肉串富含的营养成分是蛋白质。
【小问2详解】
“铜牛灯”是由合金制作而成的,合金属于金属材料。灯油燃烧产生的烟雾能被灯体内的水吸收,减少对室内空气的污染,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小问3详解】
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可以用作保护气,保存文物。
9(2024盐城)
【小问1详解】
“淘金”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从化学的视角看属于物理变化。
【小问2详解】
“蚕丝”属于属于天然纤维。
【小问3详解】
“暗香已远”的原因是构成花香的分子不断运动,运到我们周围,闻到花香。
【小问4详解】
“投泥泼水愈光明”中“投泥泼水”反映的化学原理是,一氧化碳和氢气具有可燃性,使燃烧更旺,“愈光明”指的是CO和H2。
【小问5详解】
三大化石燃料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小问6详解】
化合物中含有钾、氮两种营养元素,属于复合肥料。
【小问7详解】
灭火的原理:移除可燃物、隔绝空气或氧气、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去薪”灭火的原理是移除可燃物。
【小问8详解】
“烧石成灰”是指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一种物质反应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10(2024扬州)【解析】
【详解】由图可知,化石燃料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动植物呼吸作用生成二氧化碳,动植物的遗体和排泄物通过缓慢氧化生成二氧化碳,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故该图表示的是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故选C。
11. (2024镇江)【解析】
【详解】A、实验①将适量NaOH固体溶于水,搅拌、测量温度,温度升高,说明NaOH固体溶解放热,A选项正确;
B、实验②取适量实验①中的溶液加入如图烧杯中,闭合开关,小灯泡发光,说明NaOH溶液能导电,则NaOH溶液中存在可自由移动的离子,说明NaOH溶解时生成自由移动的离子,B选项正确;
C、酚酞遇碱性物质变红,遇中性物质或酸性物质不变色。NaOH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稀盐酸呈酸性,不能使酚酞变红。向试管中加入适量实验①中的溶液,滴加2~3滴酚酞试液,再加入稀盐酸,稀盐酸能与NaOH反应生成NaCl、H2O,NaCl溶液呈中性,不能使酚酞变红。振荡,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说明溶液中已不存在NaOH,但不确定稀盐酸是否过量,因此不能说明溶液恰好呈中性,C选项错误;
D、取少量硫酸铵放在试管中,加入适量实验①中的溶液,微热,NaOH与硫酸铵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Na2SO4、NH3、H2O,化学方程式为,D选项正确。
故选:C。
12. (2024江西)【解析】
【小问1详解】
合金的硬度大于纯金属,不锈钢是铁的合金,硬度大于纯铁;
【小问2详解】
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属于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
【小问3详解】
石墨与金刚石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物理性质差异大的原因是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小问4详解】
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硫酸锶(SrSO4)中硫元素为 +6 价,氧元素为-2价,设锶元素(Sr)的化合价为x,则,x=+2;SrSO4 中硫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
13.(2024包头)【解析】
【小问1详解】
若测得土壤浸出液的为8.5,pH>7,溶液显碱性,碳酸钠溶液显碱性,硫酸钠、氯化钠溶液显中性,该土壤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碳酸钠。
【小问2详解】
取少量土壤浸出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稀盐酸与碳酸钠溶液反应,除去碳酸钠,再加入适量的氧化钡溶液,若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硫酸钠与氯化钡溶液反应有白色沉淀生成,土壤中一定还含有的物质是硫酸钠。
【小问3详解】
若以上两种物质均存在,为进一步确定土壤盐碱地的成分,只需判断有无氯化钠,重新量土壤浸出液于试管中,首先使碳酸根、硫酸根离子完全沉淀下来,加入过量的硝酸钡溶液,碳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与钡离子结合生成沉淀,再滴加适量硝酸银,硝酸银溶液与氯化钠反应有白色沉淀生成,据此判断有无氯化钠。实验操作:新量土壤浸出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硝酸钡溶液,充分反应,静置,取生成清液,再滴适量硝酸银溶液,实验现象:滴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实验结论:土壤盐碱地的成分:含有氯化钠。
小问4详解】
A、施加有机腐殖酸,可中和碱性物质,符合题意;
B、施撒熟石灰,可中和酸性物质,但盐碱地土壤为碱性,不符合题意;
C、发展水灌排盐降碱,可降低碳酸钠、硫酸钠、氯化钠等盐的浓度,可改善盐碱地,符合题意;
D、科学合理施肥,可改善盐碱地,符合题意;
故选:ACD。
14. (2024呼和浩特)【解析】
【小问1详解】
氢氧化钙与碳酸钾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混合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 + K2CO3= CaCO3 ↓+2KOH;
小问2详解】
酸能与碱发生盐和水,布料碱煮后通常还需进行酸洗,目的是:除去残留的碱,以便于后续的染色处理;
【小问3详解】
上述花叶标本不适合作为印染原料的是灌木叶,理由是其在酸性、中性和碱性条件下印染出的布料颜色均为绿色,颜色变化单一,无法通过改变溶液酸碱性来丰富印染布料的颜色;
【小问4详解】
为了比较固色效果,需作对比实验,固色剂不同,其他条件相同,具体操作:可将三块大小相同的深红色印染布料,浸泡在等量的食盐溶液、明矾溶液和固色剂 “SH - 96” 溶液中,保持相同温度,浸泡相同时间,取出晾干;然后把固色后的三块布料在清水中浸湿,分别用力揉搓40下。观察到食盐和固色剂“SH-96”固色效果较好;
【小问5详解】
从图像中可以看出,滴加稀盐酸时,pH 变化较快;滴加稀醋酸时,pH 变化相对较缓慢,更便于控制 pH 在合格范围内。
15. (2024通辽)【详解】A、除去长江水中悬浮的杂质后得到的澄清液体中还含有可溶性的物质,故属于混合物,A错误;
B、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大气中CO2含量过高会导致温室效应,B正确;
C、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会导致降雨的酸性增强,C正确;
D、将水能转化为电能可实现水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D正确。
故选A。
(2024青海)
16.【详解】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碳元素的化合价正确的是+4,故选B。,
17.【详解】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属于氧化物,故选B。
18.【1详解】
A. 有机物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葡萄糖属于有机化合物,此选项错误;
B. 相对分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是“1”,此选项错误;
C. 葡萄糖由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三种元素组成,此选项正确;
D. 葡萄糖中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所以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此选项错误。
故选C。
19【详解】
A. 发展火力发电燃烧大量的化石燃料,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不利于实现“碳中和”,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 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对实现“碳中和”具有直接的贡献,此选项符合题意;
C. 开采化石燃料,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不利于实现“碳中和”,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 露天焚烧垃圾,产生二氧化碳,不利于实现“碳中和”,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0.(2024青海)【解析】
【小问1详解】
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故选A;
【小问2详解】
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则黑液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钾,可能含有碳酸钾或氢氧化钙;
[实验方案]
方案一:根据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取适量黑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 Na2CO3 溶液,观察现象。试管中无明显现象,说明不含有氢氧化钙;
另取适量黑液于容器中,将二氧化碳传感器置于其中,然后逐滴加入 H2SO4 溶液至过量,得到 CO2 的浓度变化图像,随着硫酸的加入,开始不产生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产生二氧化碳,说明硫酸先与氢氧化钾反应生成硫酸钾和水,待氢氧化钾反应完全,硫酸和碳酸钾反应生成氯化钾、二氧化碳和水,故说明含有氢氧化钾和碳酸钾,则猜想二成立;
方案二:根据实验结论与方案一的结论一致,即含有氢氧化钾和碳酸钾,即为验证碳酸钾的存在,可取适量黑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氯化钙溶液,观察现象,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含有碳酸钾,即可说明猜想二成立;
[废液处理]
造纸会产生碱性废水,加酸调节至接近中性方可排放,生成的盐中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钾元素,可用来制备钾肥,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抗倒伏能力;
【小问3详解】
现代壁纸、包装纸要求纸张具有阻燃性,氢氧化铝是常见的阻燃剂,其受热至220℃开始分解生成氧化铝和水,氧化铝覆盖在纸张表面,起到隔绝氧气作用。
21.(2024滨州)【解析】
【详解】A、刻舟求剑描述的是一个人在船上掉了剑,他立刻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希望回到那个位置找回剑;这个情境主要描述的是物体形状的改变,没有到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 火上浇油描述了向燃烧的火中添加油,使火势更加旺盛;在这个过程中,油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C、立竿见影描述的是把竹竿立在阳光下,立刻就能看到影子,此过程中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杯弓蛇影这个成语来源于一个寓言故事,描述的是一个人在酒杯中看到弓的倒影误以为是蛇,从而产生了恐惧。这个情境主要是光的反射现象,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2. (2024东营)【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来确定发生装置;根据氧气密度和溶解性等确定收集装置;
【小问2详解】
仪器a的名称为锥形瓶;仪器b的名称为水槽;
【小问3详解】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该反应为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可选择A,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氧气不易溶于水,收集装置可选择C向上排空气法或E排水法,故应选择的制取装置是AC或AE;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氧气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4详解】
加湿过滤仓不仅可以过滤杂质,利用氧气不易溶于水的性质,使氧气变得湿润;而且根据产生气泡的快慢来判断产生氧气的速率;
【小问5详解】
氧气具有助燃性,则验证加湿过滤仓导出的气体是氧气的方法为: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口,若木条复燃,则说明为氧气;
【小问6详解】
制氧机内部气流采用高压进低压出(即产生的气体在高处聚集,经导管从低处进入加湿过滤仓)的方式,可能的原因为有利于气体排出,更有利于提纯氧气;
【小问7详解】
选择制作简易供氧器的反应原理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原料是否价廉易得、反应速率是否适中、实验条件是否易于控制、是否安全、环保,不需要考虑所制气体的性质和制得气体是否纯净,故选:BD。
23.(2024济南)【解析】
【详解】A、要均衡膳食,使摄入的各种营养成分保持适当比例,有利于身体健康,故选项说法正确;
B、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人体的生长发育、组织的更新等都离不开蛋白质,因此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应摄入比成人更多的蛋白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C、铁、锌、碘、硒等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故选项说法正确;
D、糖类(碳水化合物)是主要能量来源。米饭等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应合理摄入,不能完全不吃,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24. (2024济南)【解析】
【小问1详解】
①装置B中:在锥形瓶中加入二氧化锰固体,然后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可以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度 ,装置C中:使用浓硫酸干燥装置来除去氧气中的水分,装置C: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装置连接顺序为 : B(发生装置)→ C(干燥装置)→ E(收集装置) ;
②装置 C 2 质量增加 0.9 g为有机物产生水的质量,根据氢元素守恒得:有机物中的氢元素的质量等于其产生水中的氢元素的质量,即,根据碳元素守恒得:装置D中有机物碳元素的质量等于产生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即,有机物中氧元素的质量为:2.4g-0.1g-1.5g=0.8g,
有机物中x:y:z=
【小问2详解】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先将纯净水加入乙瓶中,为产生的氧气增加湿度,然后在甲瓶中加入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产生氧气,氧气通过甲瓶上端排向乙瓶。简易供氧器提出具体改进建议可以从 使用轻质材料 、增强安全措施 等方面提出建议。
25. (2024临沂)【解析】
【详解】A、花椒酰胺由花椒酰胺分子构成的,一个花椒麻素分子是由16+25+1+1=43个原子构成,故A正确;
B、花椒酰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6+1×25+14+16=247,故B正确;
C、花椒酰胺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16=12∶1,故C错误;
D、247g花椒酰胺中含氮元素的质量为=14g,故D正确。
故选:C。
26. (2024青岛)【解析】
【详解】A、道尔顿是探索原子的结构较早的科学家,受当时科学水平的局限性,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A正确;
B、由于汤姆孙等人在原子中发现了电子,提出汤姆孙葡萄干布丁模型,所以推翻了道尔顿实心球模型。B正确;
C、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设计了α粒子散射实验,得出卢瑟福核式模型,修正了汤姆孙关于原子结构的汤姆孙葡萄干布丁模型。C正确;
D、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但卢瑟福核式模型也不是是最完善的原子结构模型,将会被替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永无止境。D不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D。
27. (2024青岛)【解析】
【小问1详解】
“磨浆”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过筛”与实验室中过滤操作的原理相似;
【小问2详解】
豆腐中的主要有机营养物质是蛋白质;
豆腐能补钙,这里的“钙”指的是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豆腐中的大豆异黄酮具有抗氧化、保护心血管等作用,点浆时石膏和盐卤两种凝固剂对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影响如图所示,由图可知,若使豆腐中大豆异黄酮含量更高,应选择石膏作凝固剂;
【小问3详解】
六大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无机盐和水,豆腐包子、油炸豆腐和豆腐炖鱼中富含蛋白质、糖类、油脂、无机盐,从营养均衡的角度分析,还应搭配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A、凉拌黄瓜中富含维生素,符合题意;
B、红烧牛肉中富含蛋白质,不符合题意;
C、蛋炒饭中富含糖类,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8(2024威海)【解析】
【小问1详解】
海水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可以转化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小问2详解】
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直接合成乙醇,该反应同时生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其原子经济百分比是;
【小问3详解】
由塑料造成的环境问题是白色污染,所以使用可降解塑料代替聚乙烯等塑料可以解决的环境问题是白色污染;
【小问4详解】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合理即可);
【小问5详解】
A、作物收割的秸秆发酵后制沼气是资源的合理利用,符合绿色化学理念;
B、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符合绿色化学理念;
C、废弃电池深埋地下,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增大污染,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
D、燃煤发电,会产生大量污染物,不符合绿色低碳理念;
故选A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