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童年的水墨画阅读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读:
(一)课标分析:
《童年的水墨画》一课属于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语文课程标准》在中年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本课教学的重点意在借助诗歌这种体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走进课文所描绘的画面意境之中。依据文体特征和教学重点,教学中主要以“感悟诗‘境’”为核心任务,以“读”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读中正音、读出节奏、读中感知、读中悟境、读中悟情、读中积累”,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获取丰富的感性画面,感受童年的快乐,获得情感的体验;感受儿童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形成丰富的语言积淀。
(二)单元主题:
本单元以“多彩童年”为主题,编排了《童年的水墨画》《剃头大师》《肥皂泡》《我不能失信》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呈现了多姿多彩的儿童生活,展现了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念,感受到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和珍惜自己正在经历的童年生活。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这是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已经学过的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等要素基础上的延伸。阅读时要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等方法来理解难懂的句子。教材从阅读和表达两个方面都提出了要求。《童年的水墨画》以诗歌的形式,呈现了乡村儿童生活的多姿多彩、自由自在。
(三)课文解读:
《童年的水墨画》是一组儿童诗,由儿童诗人张继楼的《溪边》《江上》《林中》三首小诗组成,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乡村儿童生活的典型场景:孩子们或是呼朋引伴去溪边钓鱼、去江上游泳,或是到林中采摘带着雨珠的小蘑菇,尽情享受着童年生活的快乐。诗的语言生动活泼,感情直率明朗,融童心、童趣于一体,多角度地展现了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及无穷趣味。课文以“童年的水墨画”为题,中国的水墨画,写意而不写实,用笔往往简约、凝练,而本课的每一首诗都符合水墨画的特征,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幅儿童生活的欢乐画卷,诗中有画,令人回味无穷。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于儿童类文本的兴趣较大,这类文本朗朗上口,学生喜爱阅读。学生已经习得了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语言运用及审美创造能力得到一步步提高,当我们认识到教材对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涵养、浸润后,便要在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不可急功近利,揠苗助长。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这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阶段性体现。这与本单元的学习目标“理解难懂句子”的方法有相似之处,这为本课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有的方法也不同。《童年的水墨画》难懂句子的理解,可以借助情境去辅助学生想象,同时,进一步在“水墨画”的美感世界中去体会诗歌的美妙。
三、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墨、染、碎等13个生字,学写墨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词,将诗歌读正确、读通顺,联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儿童诗的语言美、意境美、音韵美;能运用读懂内容、想象画面、读出情感的方法学习诗歌。
3.能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抓关键字词、展开联想”等多种方法想象画面。
4.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培养细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并从诗歌中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二)教学重难点:
1.关注本单元的语文核心素养点,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在指导学生去读出“绿”的特点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用联系上下文、借助书上插图、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意思等,这既提升了学生学习难懂诗句能力,又教授了理解难懂诗句的方法。
2.围绕着单元语文要素,注重单元整体教学,关注本单元的语文核心素养点,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画面、创作儿童诗并配画等学习方法,读懂了诗意,读活了画面,读出了意境,体会字里行间快乐的童真童趣。
四、教学环节:
一、揭示课题,了解组诗形式之美。
(一)揭题,学“墨”写“墨”。
1.出示单元导读页:孩子们,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第六单元:“多彩童年”。
2.齐读单元导语页:来一起读读单元导语:“童年是一个充满欢乐与美好的百花园”。在第六单元中,我们将跟着作家的脚步:诵童年诗歌、说童年趣事、玩童年游戏、写童年人物。
3.齐读课题:这节课,我们先来诵童年诗歌,第18课《童年的水墨画》。
4.随文写字“墨”:师范写、生练写、生互评。
(二)了解课文特点——“组诗”
1.发现诗歌特点:
问题:咦,同学们,这篇课文有点奇怪呀,你发现了吗?预设:是诗歌、三首诗组成的一篇课文。
发现特点:孩子你发现了吗?这三个词都是表示?——地点的。真厉害。
拟小标题:那他们都在这些地方干什么呢?溪边钓鱼、江上戏耍(戏水)、林中采菇
文体特征:围绕《童年的水墨画》这个主题,这三首小诗虽然地点不同,但都是写小朋友童年的生活,就叫它——组诗。
(三)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师:童年的水墨画里会画些什么呢?打开语文书72页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
2.反馈检测,相机正音。
《溪边》“当作”、“扑腾”,《江上》“你拨我溅”、“水葫芦”,《林中》“斗笠”、“蘑菇”。
(四)释题,感受水墨之美。
1.解读“水墨画”:
提问:不过,老师有个问题:为什么这三首诗要称为水墨画呢?引导学生从诗中找答案:有水。
评价,是呀,水可是水墨画的灵魂。
2.聚焦“童年”:
提问:哪又为什么称为童年的水墨画?除了水,还应该画什么?
预设:小孩子呀。
小结:原来,诗人是用文字作墨,绘就了一幅幅专属于童年的水墨美景,让我们品到了别样的美。
二、感情朗读,感知童年画面之美。
(一)自学,同桌交流1.出示学习要求:
2.表达支架:我想喜欢的句子是 ,我仿佛看到这样的画面 。
(二)读出静态之美:“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1.推荐同桌,美美读。
2.抓住特点,个别读。
3.想象画面,个别读。
4.读出情感,男女读。
(三)读出动态之喜:“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1.预设:我想到了鱼儿上钩了,小朋友们高兴的画面。
2.个别读:那请你开心地读读吧。评价:多能干呀,你读出了惊喜的感觉。
3.带动作全班读:想钓鱼的孩子们,咱们站起来开开心心地读。
(四)读出动静之变。
1.个别读,读出变化:《溪边》这首诗可真有意思,一开始安安静静,仿佛让人置于静谧的世界,后面忽然——动起来,热闹起来。板书:动态乐
2.配乐齐读,读出情感:根据你们这么多的想象,完成了诗一般的水墨画。现在让我们合着美妙的音乐,一起读……
小结:你们认真朗读的模样就是这春日里最美的图画。
三、聚焦难句,理解童心童趣之美。
(一)聚焦难句,探究学习。
1.出示学习要求。
2.自学、组内交流。
(二)汇报展示
1.预设难句一: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①难点:镜子。解决方式:联系下文平静。联系生活镜子又平又静。
②难点:绿玉带。解决:出示绿玉带图片。理解颜色、形态、质地,感受溪水的清澈、青绿、蜿蜒。
2.预设难句二: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①难点:“给”。解决:我们小组把“给”换成“被”读懂了句子。【板贴方法:换词法】
②难点:“溪水为什么是绿色的”解决:垂柳、山等绿色事物倒影在溪水中,所以水变绿了。
③理解染:字源字理、运用视频了解水墨画中染的技法。
④难点:“人影为什么会被溪水染绿呢?”解决:联系上下文理解小孩钓鱼久、专注。表达拓展:树染绿了水,水又染绿了人影,还有什么被溪水染绿呢?出示支架:——给溪水染绿了,图片辅助理解,带着想象朗读: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3.难句三: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①预设难点:“人影碎了”
②师相机提问:对呀,人影怎么碎了,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对比感受留白:既然是孩子的笑,能不能换成“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孩子”。
小结:孩子们,童年的水墨画,除了显眼的景物,原来还有隐藏在这里面的小孩子快乐的童年生活呀。
4.配乐整诗朗读。
5.试着背诵:
结语: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在张继楼爷爷的文字中,感受了童年情趣,梳理板书也学会了这些方法理解句子。这幅鲜活、灵动、充满童趣的水墨画咱们还没学完,《江上》和《林中》等待着我们下节课去欣赏它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