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
核心素养导向
3.3岩石的组成
核心概念:
地球系统--10.3岩石和土壤--③知道地球表面覆盖着岩石,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学会 通过观察和使用简单工具,比较不同岩石的颜色、坚硬程度、颗粒粗细等特征。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 知道花岗岩由石英、长石、云母三种矿物组成。
2. 理解颜色、条痕、硬度是识别矿物的关键特征。
科学思维:
1. 通过对比实验建立“特征优先级”判断逻辑。
2. 能用分类法归纳矿物特性差异。
探究实践:
1. 掌握条痕测试、光泽观察、硬度分级的规范操作。
2. 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并绘制特征对比表。
态度责任:
1. 养成"一观察二验证三记录"的严谨探究习惯。
2. 培养团队协作与实验器材爱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条痕板测试、光泽对比、硬度实验识别矿物特征
难点:综合多特征判断矿物种类(如区分长石与石英)
教学教具和学具:
1. 矿物标本:花岗岩块(约5cm )、石英/长石/云母分装标本(各10g)
2. 实验工具:无釉瓷板(15cm×15cm)、铜钥匙(去尖锐边角)、铁钉(平头)、手持放大镜(10倍)
3. 记录材料:《矿物侦探手册》(含条痕对比图、硬度等级表)、双面胶标本标签
教学过程:
(一)聚焦环节(预设5分钟)
1. 课堂引入:
展示"被雨水冲刷露出矿物颗粒的花岗岩"实拍图,创设情境:"这块岩石在河边被发现,科考队需要判断它是否含有珍贵矿物。"
2. 问题链引导:
追问1:"岩石表面彩色颗粒可能是什么?"
(关联花岗岩组成)
追问2:"野外考察时,如何快速判断矿物种类?"
(引出特征观察法)
3. 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将成为科考队矿物分析员,通过三大特征检测法破解岩石密码!"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岩石考察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矿物特征与判断方法,激发学生对矿物检测的兴趣,引出课题,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二)探索环节(预设20分钟)
【活动一:条痕挑战师】
1. 错误排查:"有组员将云母条痕记录为灰色,请用教材第2张图的石英条痕示例图对比,找出问题可能出在哪里?"
(预设:① "可能是瓷板上之前测的矿物粉末没擦干净,混在一起看起来变灰了!";② "会不会把云母和长石标本弄混了?长石有时候颜色深一点。";③ "可能光线太暗,把白色看成灰色了。")
2.引导学生复查瓷板清洁度(残留矿物粉末干扰)
3.正确答案:云母条痕应为纯白色(关联教材第2张图表格"云母-白色条痕")
4. 野外实践:"如果在河边考察时没有瓷板,可以用哪种石头替代?"
(预设: ① "试试花岗岩!它表面有颗粒,可能划得出痕迹。"(实际测试发现划痕模糊);② "用砂岩吧,它摸起来糙糙的,像砂纸!"(测试成功获得较清晰条痕);③ "石灰岩太光滑了,根本划不出颜色。"(验证后放弃))
5.分发花岗岩、砂岩、石灰岩样本各1块,测试划痕效果
6.结论:砂岩(粗糙表面)可作应急替代(呼应第3张图"拓展"中的采集情境)
7.特例分析:"硫黄标本(第3张图)外表黄色,条痕会是什么颜色?用湿巾擦拭瓷板后验证"
渗透安全教育:硫黄粉末不可直接触摸(戴手套操作)
【活动二:光泽鉴定官任务】
1. 观察描述:"用手电筒照射长石断面时,第2张图的光泽类比图中哪种反光最接近?"
2.提供选项:A.金属 B.玻璃 C.泥土 → 答案:B(但比标准玻璃暗淡)
3.矛盾解决:"某组认为云母有金属光泽,因为边缘反光强。如何用'透明度'知识反驳?"
(预设:1."金属光泽就是亮晶晶的,云母碎片会反光,所以应该算金属光泽!";2."虽然云母不透明,但它的反光比玻璃弱,可能属于珍珠光泽。";3."教材第2张图说金属光泽的矿物完全不透光,但云母其实能透一点点光(用指甲遮挡手电筒验证)。")
4.关键点:金属光泽需同时满足反光强+不透明(云母不透明但反光弱于金属)
5.生活迁移:"观察教室物品(窗户玻璃、不锈钢扶手、粉笔),说出对应光泽类型"
6.实践记录:在《矿物侦探手册》补充"光泽类比物"专栏
【活动三:硬度测试员考核】
1. 工具顺序验证:"故意先用铁钉划云母,再用指甲测试,会发生什么?"
(预设:现象:云母已被破坏,无法获得准确结果 → 强调必须从软到硬测试)
2. 异常数据处理:"某组测试石英时,铜钥匙和铁钉都未划动,但指甲留下痕迹,可能是什么原因?"
(预设:检查标本是否沾有尘土(用放大镜观察表面清洁度,关联第1张图"观察方法"))
3. 安全应用:"如果发现硬度2级的矿物(如第3张图石膏),采集时应该怎样包装?"
4.示范软纸包裹法(呼应第3张图"提示"中的标本保护要求)
(设计意图:通过条痕、光泽、硬度三大特征检测活动,引导学生掌握矿物鉴定方法,培养科学实验能力和严谨态度,同时渗透安全教育和生活应用,提升学生对矿物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三)研讨
1. 思维碰撞:核心问题:"同时具备玻璃光泽和7级硬度的矿物是什么?"
2.进阶问题:"如果某矿物条痕白色但硬度低,可能是?"
3.概念梳理:
展示花岗岩薄片显微照片,分析三种矿物占比(石英约65%)
(设计意图:通过思维碰撞和进阶问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矿物特征知识,分析矿物组成,培养科学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四)拓展
制作"矿物特征扑克牌":将硬度、条痕等特征转化为卡牌属性,用于课后对战游戏
【板书设计】
岩石的组成
观察眼→条痕色(稳定性)
探索手→硬度级(工具序)
判断脑→光泽度(类比法)
花岗岩=石英(透明硬核)+长石(基础框架)+云母(闪光点缀)
教学反思:
孩子们对紫甘蓝变色实验反应热烈,但第三组意外打翻玻璃杯,提醒我在下次课前铺报纸。讨论环节中,学生提出实际问题,我调整教学流程,引导他们辩论塑料瓶的利弊,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时间管理上出现失误,导致显微镜观察环节拥挤,学生分心。课后提问让我意识到需改进材料准备和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
孩子们对化学变化有了深刻理解,但实验细节需更贴近实际。考虑引入更多生活元素,如橘子汁和小苏打,增加实验的探索性和趣味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