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卿(qīng)今当(dàng)涂掌事。
B.孤岂(qǐ)欲卿治经为博士邪(xié)!
C.但当涉猎(bù liè),见往事耳。
D.即更(gēng)刮(guā)目相待。
2.下列各句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蒙词以军中多务。B.卿言多务,熟若孤?
C.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D.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溢。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解释加点的词
(1)权谓吕蒙曰( )
(2)蒙辞以军中多务( )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4)孰若孤( )
(5)自以为大有所益( )
(6)但当涉猎( )
(7)当涂掌事( )
(8)蒙乃始就学( )
(9)卿今者才略( )
(10)士别三日( )
5.解释下列句子中古今异义
(1) 治经为博士(古义: 今义: )
(2)见往事耳 (古义: 今义: )
(3)但当涉猎 (古义: 今义: )
(4)及鲁肃过寻阳 (古义: 今义: )
(5)即更刮目相待 (古义: 今义: )
6、翻译下列句子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7.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课文原句。
(1)孙权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对于手握重权的吕蒙而言学习是必须的;继而现身说法,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最后鲁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话语从侧面体现出吕蒙的学习卓有成效。
(2)《孙权劝学》中,孙权给吕蒙提出的读书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的进步,正如《孙权劝学》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可分为两层:先是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然后是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B.本文注重通过对话表现人物,寥寥数语,就使孙权善于劝说和关心下属的形象跃然纸上。
C.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他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表现了鲁肃的敬才、爱才。
D.本文详写孙权劝学的过程,略写吕蒙就学的过程和结果,以此突出孙权劝说语言的巧妙之处。
9.综合性学习
班里举行了《孙权劝学》课本剧表演活动,以下是课本剧的一个片段,请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填空。
金碧辉煌的大殿里。孙权坐在龙椅上,_____________。(填写人物神态)
孙权:(自言自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独白)
吕蒙:(从门外大步进入大殿,跪下)大王,不知您找微臣有何事?
孙权:爱卿,今天孤找你是想劝你读书!
吕蒙:主公您有所不知,我哪有空啊?
孙权:你事务有我多吗?我常常看书,觉得挺有收获。
吕蒙:(不住地点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人物语言)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0.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____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___________
(3)但当涉猎____________
(4)见往事耳____________
(5)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____
11、翻译下列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2、本文写了一个 的故事
13.有同学认为,本文题为《孙权劝学》,后文的“及鲁肃过寻阳……”偏离了文章中心。你怎么看?请简要阐述。
14.《孙权劝学》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请比较下面两句话,分析改写的好处。
改写前: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改写后: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资治通鉴》)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①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②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③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三国志》)
【丙】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注】①造次:草率。②东西:东吴、西蜀。③拊(fǔ):抚摩。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肃意尚轻蒙(轻视)
B.君宜顾之(回头看)
C.遂往诣蒙(拜访)
D.计安可不豫定(事先,预先)
16.把【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
17.请用三条“/”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君 受 重 任 与 关 羽 为 邻 将 何 计 略 以 备 不 虞
18.阅读【甲】【乙】两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出自【甲】文的成语填空。
肃意尚轻蒙,只因蒙初不习文,学识浅薄,人称“__________”;后过寻阳,与蒙论议,得五策,不由对蒙“________________”。(迁移运用+逻辑推理)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点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有国士之量,岂徒武将而已乎!”请分析吕蒙的“国士之量”体现在何处。
从【甲】文和【丙】诗中,你能得到关于学习的什么认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李世民议战
窦建德遗秦王李世民书,请退军潼关,返郑侵地,复修前好。世民集将佐议之,皆请避其锋。郭孝恪曰:“王世充穷蹙,垂将面缚①,建德远来助之,此天意欲两亡之也。宜据武牢之险以拒之,伺间而动,破之必矣。”薛收曰:“世充保据东都府库充实所将之兵皆江淮精锐,即日之患,但乏粮食耳。以是之故,为我所持,求战不得,守则难久。建德亲帅大众,远来赴援,亦当极其精锐。若纵之至此,两寇合从②,转河北之粟馈洛阳,则战争方始,偃兵无日③。今宜分兵守洛阳,深沟高垒,世充出兵,慎勿与战;大王亲帅骁锐,先据成皋,厉兵训士,以待其至,以逸待劳,决可克也。建德既破,世充自下,不过二旬,两主就缚矣。”世民善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注释】①垂将面缚:指马上就会成阶下囚。②两寇合从:指窦建德的军队和王世充的军队合在一起。③偃兵无日:指战争不知何时结束。
20.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宜据武牢之险以拒之( )
(2)但乏粮食耳( )
(3)则战争方始( )
(4)厉兵训士( )
21. 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世 充 保 据 东 都 府 库 充 实 所 将 之 兵 皆 江 淮 精 锐
2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窦建德希望和李世民重修旧好,并请李世民退兵和归还土地 。
B. 郭孝恪建议李世民不要等待,应立即率军攻打窦建德的军队。
C. 薛收认为如果窦建德的军队跟王世充的军队会合,战争就会持续很久。
D. 薛收建议李世民分兵据守,打败窦建德的军队后,再对付王世充的军队。
答案
1.D 2.C 3.邪同“耶”语气词 4.(1)告诉 (2)用 事务 (3)难道 (4)谁 比得上 (5)认为 (6)粗略地阅读 (7)当道,当权 (8)才 开始从事 (9)语气词,不译 (10)分别 5.(1)(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2)(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 )
(3)(古义: 只,仅仅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
(4)(古义:到 今义:经过 )
(5)(古义:重新 今义:更加 )
6.(1)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托。
(2)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博士吗?
(3)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4)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5)士别三日,就要另外拭目相看,长兄明白事理、事势怎么这么晚呢!
7.(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8.D
9.示例:微皱眉头。(填写人物神态) 孙权:(自言自语)示例:这个吕蒙啊,行伍出身,打仗还行,就是感觉有点粗鲁,得让他读书。 吕蒙:(不住地点头)示例:听您这么一说,我应该抽出时间读书啊,不辜负您对我的期望和关怀。
10.(1)推托 (2)研究儒家经典 (3)只,只是 (4)了解 (5)重新
11.(1)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2)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阿蒙了! (3)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
12.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
13.我不赞同这一看法。后文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时,发出“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的赞叹,并且与吕蒙“结友”,这些都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反映出孙权劝学卓有成效,使文章情节更完整,并未偏离中心。
14.①只提吕蒙,故事主题更集中。②语言更简洁,劝学意图更加直白明显。③用“不可不学”的双重否定句式,加强语气,强调学习的必要性,更突出了孙权期望的迫切。
15.B
16.吕将军的功业和名声一天比一天显著,不可以用原来的思想来对待。
17.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18.(1)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看)
(2)【甲】文中,吕蒙在孙权的规劝下,开始学习,并学有所成,令人刮目相看。【乙】文中,吕蒙提醒鲁肃防备关羽,并谋划了五个策略。从这些事例中可见吕蒙知错能改、虚心好学、深谋远虑,具有“国士之量”。
19、从【甲】文中,我认识到了学习能让人增长才干,无论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都不晚。从【丙】诗中,我认识到学习要竭尽全力、持之以恒,要将书本中的知识应用于实际。
20.(1)应当 (2)只,只是 (3)开始,与“终”相对 (4)磨,磨利
21、世 充 保 据 东 都 /府 库 充 实/ 所 将 之 兵 /皆 江 淮 精 锐
2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