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单元复习课--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教学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 单元复习课--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教学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5-06 10:45: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单元复习课
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
地理
学习目标
①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
②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学习重难点
重点:
1.举例说明区域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区域的组成要素,理解各组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3.学会运用区域的整体性原理解释自然现象。
4.分析区域的差异性,学会比较区域差异的方法。
5.掌握区域间的关联性及影响。
难点:
1.举例说明区域的主要特征。
2.学会运用区域的整体性原理解释自然现象。
3.分析区域的差异性,学会比较区域差异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
知识结构
自主梳理“多种多样的区域”一节的内容,找出本节学习中的疑难点。
【学生活动】
复习要点
复习要点
1.正确理解区域的含义与特征
区域是人们在地球表面划定的空间单元,是人们在地域差异的基础上划定的,具有以下特征。
特征 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具有一定界线 是区域划分、确定具体区域的基本依据
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区域之间差异明显 是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开发区域优势资源的依据
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是确定区域发展方向的依据
区域之间相互联系 是正确评估区域发展对其他区域影响的依据
一、区域整体性
复习要点
2.准确把握不同类型的区域及特点
区域类型 典例 特点
按一定指标和方法划定的区域 按自然特征划分 黄土高原区、东部季风区 体现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
按人文特征划分 汉语北方方言区、住宅区 体现显著的人类活动及现象
综合自然和人文特征划分 中国主体功能区 既反映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又充分反映人文活动特点
为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而划定的区域 行政区、自 然保护区 主要体现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社会持续发展的目标
客观存在、经人类长期实践认知的区域 中国野生 稻分布区 为人类研究、认知、开发自然提供依据
一、区域整体性
复习要点
3.正确认识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特点
(1)理清区域的层级高低
一个大的区域可以划分为若干较小的区域,因此层级较高的区域往往空间尺度较大,数量相对较少,而层级较低的区域,往往空间尺度较小,数量相对较多。
(2)把握不同空间尺度区域的发展特点
①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可以相互促进。
②同一尺度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发展条件和发展方向。
一、区域整体性
请同学们写下对于我国三大自然区域划分的疑问和迷惑点。
【学生活动】
一、区域整体性
复习要点
合作探究一
受纬度位置(热量)、海陆分布(降水)和海拔(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区域的自然环境整体特征产生了差异。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依据,具体如右下所示:
问题1:比较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
项目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 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地形 海拔较低,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km以下,东部多广阔的平原,平原间的高地多为低山丘陵 海拔较高,差别明显,地形主要是高原或高山和盆地 海拔高,由山脉和山间高地组成
气候 季风气候,风向、降水、气温等都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气候湿润,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风力较强 高原山地气候,太阳辐射强、气温低、风力大
水文 绝大部分地区属于外流区。地表水以雨水补给为主,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 多属内流区,湖泊多为咸水湖 内、外流区兼具。多冰川、湖泊,多大江、大河发源地
植被和土壤 以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多农作物和人工林。土壤多为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 大部分地区为荒漠,部分地区为荒漠草原或草原。土壤多为荒漠植被和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可溶性盐分含量较高 广泛分布着高寒荒漠,缺乏发育成熟的土壤
区域内部变化的主导因素 主要是随纬度位置变化的气温状况 主要是随距离海洋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 主要是随海拔而变化的水热组合状况
合作探究一
问题2: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
合作探究一
问题2: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
项目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 半干旱区 青藏高
寒区
人类影响程度 广泛而深刻 较弱 最为微弱
农业活动 最主要的农业区 畜牧业、灌溉农业 畜牧业、河谷农业
交通状况 交通发达 交通不便 经济和文化 开发历史悠久,经济文化发达 经济落后,教育和文化滞后 存在问题 — 水源不足、土地荒漠化和盐渍化 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水分不足和地势崎岖
合作探究一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划分指标,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特点也不相同,请同学们通过以下题目,进一步加深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典型例题
典型例题
1.图中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的特征是(  )               
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C.区域具有层次性
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B
读图,完成1~3题。
典型例题
2.草原被破坏后,沙尘暴会影响到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这说明(  )
A.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
B.区域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功能
C.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D.区域之间无界线可言
C
读图,完成1~3题。
典型例题
3.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
A.发展水平
B.生活特点
C.发展方向
D.发展条件
C
读图,完成1~3题。
【解析】第1题,该图没有表达出区域的面积和形状,仅表示了干湿地区的边界,在每个干湿地区的内部其降水量即干湿度是相对一致的。第2题,当草原放牧区的草原植被遭破坏后,地面失去保护,在大风的作用下极易产生沙尘暴,沙尘在强劲的偏北风吹动下会影响到邻近的地区,这说明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第3题,在不同的干湿地区,产生了不同的生产类型,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影响区域的发展方向,这正是我们研究区域和划分区域的根本目的所在。
典型例题
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分析|自然地理特征
思考方向 常用术语
地理 位置 纬度位置 地处热带(或北温带、南寒带等),地处低纬度(或中纬度、高纬度)地区
海陆位置 位于大陆(大洋)东岸(西岸),临太平洋(大西洋);四面环海;深居内陆等
气候 气温 终年高温(严寒),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日(年)较差大(小)
降水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不均匀),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雨热同期
地形 地形类型 以山地、丘陵(高原、盆地)为主;平原面积广阔(狭小)
地势 地势起伏大(小);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倾斜);自东南向西北倾斜
河流 水文特征 水量大(小);汛期长(短),有明显夏汛;有(无)结冰期;含沙量大(小);水能丰富
水系特征 流域面积大(小);流程长(短);支流多(少),(南北)对称分布;河网密布(稀疏)
土壤 黑土(紫色土、水稻土)广布,土壤肥沃(贫瘠)
植被 以草原(荒漠、热带雨林)为主;植被茂密(稀疏),覆盖率高(低)
资源 矿产(生物、森林、水)资源丰富(短缺)
归纳总结
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分析|人文地理特征
思考方向 常用术语
人口 人口增长快(慢),民族、人口密度、人口分布等
经济 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开发早(晚);以种植业(畜牧业、园艺业)为主;以轻(重)工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发达;以第三产业(工业)为主,旅游业(金融业)发达
城市 城镇化水平高(低),城市分布不均匀
交通 交通便利(不便),以铁路(水运)为主,交通线分布不均匀
归纳总结
某游客在云南丽江的游记中写道:“束河古镇依山傍水,青龙河横贯古镇,从河边拾级而上,来到百步之外的三眼井,这是利用地下涌泉修建的3个水潭,当地纳西族对3个水潭的用途进行了严格限定,取饮用水、淘米洗菜和洗衣等,必须在指定水潭。”3个水潭如图所示。据此完成1~2题。
1.与相邻的青龙河河水相比,三眼井的水体(  )
A.更新速度快
B.水位变化大
C.含沙量较低
D.水源易污染
C
巩固提升
某游客在云南丽江的游记中写道:“束河古镇依山傍水,青龙河横贯古镇,从河边拾级而上,来到百步之外的三眼井,这是利用地下涌泉修建的3个水潭,当地纳西族对3个水潭的用途进行了严格限定,取饮用水、淘米洗菜和洗衣等,必须在指定水潭。”3个水潭如图所示。据此完成1~2题。
2.推测三眼井( )
A.补给水源来自青龙河
B.涌泉出水口在Ⅰ水潭潭底
C.Ⅱ水潭用于居民饮用水
D.Ⅲ水潭用于淘米洗菜
B
巩固提升
【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河流水文特征的对比。三眼井是利用地下涌泉修建的3个水潭,与相邻的青龙河水体相比,三眼井的水体含沙量较低。地下水与河水相比,更新速度慢、水位变化小、水源不易污染。第2题,本题考查材料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可知,该水井是利用地下涌泉修建的,补给水源为地下泉水;图中三眼井高度有差异,Ⅰ水潭的位置最高,推测三眼井涌泉出水口在Ⅰ水潭潭底;Ⅰ水潭潭底是出水口,水质最好,因此用于居民饮用水,Ⅱ水潭位置居中,用于居民淘米洗菜;Ⅲ水潭位置最低,用于洗衣。
巩固提升
复习要点
1. 区域整体性
二、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
(1)区域内各类要素(自然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人文要素:人口、文化、经济等)是相互影响的,有些是直接影响,有些是间接影响。
(2)区域内各类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使得区域具有整体性,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
复习要点
2.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
二、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
(1)区域差异的主要表现
(2)区域差异是区域关联的基础
(3)区域关联的影响
复习要点
3.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二、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
区域的发展要求
合作探究二
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下图为青藏高原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联图。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青藏高原“高寒”自然特征的成因是什么 举例说明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自然环境对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人口、城市分布有什么影响
(3)结合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描述我国西北地区的环境特征。
合作探究二
(1)青藏高原“高寒”自然特征的成因是什么 举例说明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自然环境对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人口、城市分布有什么影响
(3)结合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描述我国西北地区的环境特征。
我国西北地区位于亚欧大陆内部,距海较远,受夏季风影响小,海洋暖湿气流被山岭阻隔难以深入,气候干燥。受气候影响,植被大部分为荒漠草原,少部分为草原,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河流大部分属于内流河,湖泊多为咸水湖,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地势高,气温低,因高生寒。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气温低,冰川冻土广布;植被稀少且以耐寒的草原和高山草甸灌丛为主;动物耐寒且种类少。
自然环境制约着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人口和城市分布等,该区以高寒农牧业为主,人口和城市及农业区集中于热量相对充足的河谷地带等。
合作探究三
山东自古人杰地灵,风景优美。西部地区文化古迹众多,如聊城的光岳楼、山陕会馆,济宁的太白楼、曲阜的“三孔”;东部半岛地区风景名胜众多,如崂山、昆嵛山风景区。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猛,与西部地区的差异日渐突出。下图为山东省地形图。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分析山东省旅游资源区域差异的原因。
(2)你认为应该如何协调山东省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实现优势互补,缩小差异,共同发展
合作探究三
山东自古人杰地灵,风景优美。西部地区文化古迹众多,如聊城的光岳楼、山陕会馆,济宁的太白楼、曲阜的“三孔”;东部半岛地区风景名胜众多,如崂山、昆嵛山风景区。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猛,与西部地区的差异日渐突出。下图为山东省地形图。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分析山东省旅游资源区域差异的原因。
(2)你认为应该如何协调山东省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实现优势互补,缩小差异,共同发展
(1)西部多平原,历史上交通发达,经济、文化繁荣,形成了众多文化古迹。东部半岛地区多丘陵,气候温和湿润,自然风光秀丽多样。
(2)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可以对西部地区提供技术、资金支持,西部地区可以对东部地区提供资源、劳动力支持。
合作探究四
丹棱县位于成都西南部低丘缓坡,四季温和,气候非常适合柑橘、橙子等果树的生长。该地生态环境优越,森林覆盖率近70%,环境污染极轻,该地引种多种水果都获得成功。下图为丹棱县地理位置及气候资料图。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分析丹棱县引种许多水果都能成功的自然条件。
(2)简析丹棱县发展水果产业的外部市场条件。
(3)丹棱县把水果种植确定为当地区域产业的发展方向,请你给他们提出合理建议。
纬度低,全年气温较高;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受地形影响,冬季冷空气影响小,可以安全越冬;四川年降水量大,气候湿润;地势起伏大,可以满足多种温度带水果的种植;农业技术发展、对水果品种的改良,水果地区适应性更强等。
合作探究四
(2)简析丹棱县发展水果产业的外部市场条件。
距离雅安、成都、重庆等城市近,消费市场大;还可以通过快速交通方式及时快递到更远地区;绿色农产品在市场上大受欢迎等。
合作探究四
(3)丹棱县把水果种植确定为当地区域产业的发展方向,请你给他们提出合理建议。
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品流通;树立自己的品牌意识;加大市场的推广力度;建立绿色专业化生产基地,提高水果品质;加大科技投入,指导农民生产。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典型例题,复习了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发展的重难点,包括课标要求的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性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等内容。
典型例题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正式通水。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Ⅱ类水质以上,“双封闭”渠道设计确保沿途水质安全。通水后,每年可向北方输送95亿立方米的水量,相当于1/6条黄河,基本缓解北方地区严重缺水局面。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而北方地区严重缺水,这反映了区域的(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综合性 D.关联性
2.“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体现了区域的(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综合性 D.关联性
B
D
典型例题
下图示意我国某省地理环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问题。
在21世纪海洋经济、网络经济的背景下,打造具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对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说出B港地理位置的主要特点。
位于30°N附近;该省东北部沿海;居该省海洋经济发展核心区,我国沿海南北航线中点附近。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