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坚毅刚强的性格伴随了鲁迅一生。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mèi)______骨。他一生顽强战斗,追求真理。“横眉冷对千夫指,(fǔ)______首甘为孺子牛。”在我心目中,他仿佛成了一块铁,一块钢,一块金刚石。刀砍不断,石砸不破,火烧不□,水浸不透。他的身影凛然立于宇宙之间,给人带来无限的鼓舞与力量。
(节选自季羡林《访绍兴鲁迅故居》)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mèi)________骨 (fǔ)________首
2.给文中加点字“横”选择正确的读音。( )
A.héng B.hèng
3.给文中□处选择合适的汉字。( )
A.融 B.熔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全国人民对辱华的“港独”分子深恶痛绝。
B.常宇上课时心不在焉,所以不会做作业。
C.邓稼先被张爱萍将军称为“两弹元勋”,是当之无愧的。
D.充满福州元素的音乐剧《啊!鼓岭》即将在榕城上演,广大市民都刮目相看。
5.下面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没改正确的一项是( )
用一把毫毛,变出千百个一模一样的猴子——《西游记》里的神话正在变为现实。①2018年1月25日,诞生近两个多月的中国克隆猴“中中”和“华华”的照片登上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细胞》封面,这意味着中国科学家成功突破了现有技术无法克隆灵长类动物的世界难关。②自1996年第一只克隆羊“多莉”诞生以来,使各国科学家先后克隆了牛、鼠等动物,但一直没有突破与人类最相近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克隆的难关。③科学家曾普遍认为现有技术不是无法克隆灵长类动物。④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经过5年努力,成功突破了世界生物前沿。
A.句子①删去“近”或“多” B.句子②删去“使”
C.句子③删去“不是” D.句子④在句末加“的秘密”
6.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B.鲁迅先生问我:“有什么事吗?”我说,“天晴啦!太阳出来啦!”
C.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D.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
7.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这样才能体现出一个有古今文化的社会主义中国园林。
②文物与风景区园林相结合,文物赖以保存,园林借以丰富多采,两者相辅相成,不矛盾而统一。
③我国名胜也好,园林也好,为什么能这样吸引无数中外游人,百看不厌呢
④我曾提过风景区或园林有文物古迹,可丰富其文化内容,使游人产生更多的兴会、联想,不仅仅是到此一游,吃饭喝水而已。
⑤风景绚美,固然是重要原因,但还有个重要因素,即其中有文化、有历史。
A. ③②①⑤④ B. ③⑤④②①
C. ②④③⑤① D. ②①③④⑤
8.名著阅读
(1)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给下列有关祥子的情节排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买车失车 ②遇老马祖孙 ③怒辞杨宅 ④虎妞假孕骗婚 ⑤孙侦探敲诈
祥子的命运最后以悲剧结局收场,除了外界因素外,与他的性格也有一定的关系。请将下面选文的批注补写完整,感受祥子性格对其悲剧命运的助推作用。
这样一想,对虎妞的要胁,似乎不必反抗了;反正自己跳不出圈儿去,什么样的娘们不可以要呢?况且她还许带过几辆车来呢,干吗不享几天现成的福!看透了自己,便无须小看别人,虎妞就是虎妞吧,什么也甭说了 批注:这段文字写出了祥子的心理活动,值得细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文填空
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的活动的两句是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诗句:
.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的两句是:
.杜牧在《泊秦淮》中讽喻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的诗句是“ , ”
10、语文实践活动。
“曾子杀猪”的故事流传千古。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儿子在一旁哭闹着也要一起去。妻子说:“你在家呆着,我回来了杀猪烧肉给你吃。”妻子从集市上回来后看见曾子正在磨刀准备杀猪。妻子马上制止他说:“我只不过是哄哄小孩玩的。”曾子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孩子年龄小,不懂世事,处处学习父母的样子。今天你欺骗他,是教他说谎话、欺骗别人。”妻子听了很后悔,于是和曾子一起杀猪烧肉给孩子吃。
(1)读了上则故事,你有哪些感想呢?请简述出来。
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请介绍漫画的画面内容(不超过70字),并写出漫画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漫画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漫画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孙权劝学
司马光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卿今当涂掌事 ( )
(2)但当涉猎( )
(3)及鲁肃过寻阳( )
(4)即更刮目相待( )
12.翻译下列句子。
(1)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3、从以下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说话人怎样的口吻、神态和心理?(6分)
①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鲁肃)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③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4.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15.孙权是怎样劝学的?
16.根据文意,说说文中三个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九千声“起立”
毕淑敏
① 我七岁时,就读于北京海淀区建设小学。一年级第二学期某天放学回家,我对父亲
说,爸,我当上了主席。爸吓了一大跳,说,什么……主席?我说,班主席。
②说起来,“主席”这个词,是中国土特产。古时没桌椅,老祖宗席地而坐历史悠久,大约到了唐代,才出现了真正的椅子。席地有讲究,不是没章法的胡乱坐。客人在客座,主人中的长辈独自坐在主家专有席位上,称为“主席”。
③我的班主任名为白玉琴。一年级第一学期,我操行评定为“优”,当选三好学生,白老师随即宣布我为班主席。我很茫然地说,我不会当班主席,不知道该干什么。在这之前,班上并无这个职务。估计白老师在第一个学期中,暗中观察学生,未曾轻易委任。
④白老师说,不用你干什么,每天上课时,铃声响,老师走进教室,你喊“起立”。再有,你必得要学习好,最好是全班第一。其他还有一些小事儿……
⑤学习,对我来讲不算太难,其他小事儿也不是问题。最难是班主席要天天喊“起立”。白老师没教我怎样才能发出“起立”的指令,真真难煞人。
⑥最喜欢准时踩着铃声进教室的老师。铃声起,老师脚尖正好迈进教室门槛,我不失时机地大喊“起立”!全班同学噼里啪啦站起来,齐声喊道,老师好!老师颔首,回复:同学们好!请坐下……大家又噼里啪啦坐下去,任务完成,心情舒畅。
⑦有时候,老师会提前到教室,和大伙儿聊天……上课铃响,老师并不马上起身走向讲台,而是继续拉家常。这时我就陷入为难的境地。喊早了“起立”,老师意犹未尽,话才说一半儿,被迫起身,悻悻然瞪我一眼;喊晚了,老师已一个箭步冲上讲台,大家还懒散呆坐。老师感觉同学们不够尊崇,也易迁怒于我。
⑧所以,每逢课间,同学们利用点滴时间拼命玩耍,我却轻快不起来。上厕所都惦记着下一堂课的“起立”指令,如何适时发出,小小心灵体验到人生最初的焦虑。
⑨最可怕的局面是——本堂老师原已把脚尖踢到了门框内,我也当机立断喊出“起立”,同学们也噼里啪啦站起来……老师忽又想起某事,比如忘带授课笔记,没把教具备齐……总之,老师身体急转弯,撤了。
⑩可以想见尴尬,一干人等傻乎乎地站着。小小班主席,有喊“起立”的职责,却无说“请坐下”的权力。同学们很快就不耐烦了,他们不敢埋怨老师,只能把怨气撒在我头上。哎,班主席,怎么回事啊,你看清楚了吗?老师根本就没来呢,瞎指挥,乱发命令,害得腿都酸了……我百口莫辩呆呆站着,四周包裹着粘腻的凝滞。我只好开导自己:老师不进来,我有什么法子?若有谁忍不住噗通坐下,我假装没看见……
幸好这种令人烦恼的时刻并不太多,一年中的频率不超过五次。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我共当过十一个学期的班主席。按每天六堂课计算,一年会喊近两千次起立。刨去假期和自习课体育课,整个小学期间加起来,累计发出超过九千次“起立”的口令。
我至今不知老师选拔我做班主席的标准是什么。
终于找到了机会问问她。白玉琴老师年过八十,我也六十多岁了,和同学们到她家做客。老人家忙着煎炒烹炸一道道布菜,好像我们还是当年的孩童,而她正值风华正茂的壮年。我嘴里一边嚼着红烧鱼块,一边思忖着在某个合适空档,插嘴问,白老师,您当年为什么在全班孩子里选我做了班主席?
(选自2021年1月17日《文汇报》,文字有改动)
17.下列省略号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A.爸吓了一大跳,说,什么……主席?
B.其他还有一些小事儿……
C.老师颔首,回复:同学们好!请坐下……
D.瞎指挥,乱发命令,害得腿都酸了……
18.本文写了我喊“起立”的三种情况,请概括。
⑴教师踩着铃声进教室,我随铃声起大喊“起立”,完成任务,心情舒畅;
⑵教师提前到教室, ;
⑶教师进了教室又去, 。
19.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内容增加了文章的知识性、趣味性。
B.白玉琴老师注重让学生通过磨炼得到成长。
C.文中多处写“我”内心活动突出成长过程的重要。
D.“我”对白老师十一个学期让我做班主席深表不满。
20. 简析本文标题的好处。
21.“我”到底问还是没问,请结合全文内容,合理设想,为本文续写一个结尾,不超过80字。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最美的对视
孙道荣
⑴她久久凝视着,凝视着。
⑵站在她面前的是一个16岁的男孩。与所有这个龄的男孩子一样,他有着清澈、纯净、稚气未脱的眼睛。他也深情地凝视着她;凝视着她,然后,向她深深鞠了一躬。
⑶几个月前,他的眼前还一片漆黑。四岁那年,因为一场大病,他失明了,从此,他的世界就漆黑一团。直到三个月前,他获得了一位刚刚去世的老人无偿捐助的眼角膜,得以重见光明。
⑷那位老人,就是她的母亲。
⑸她的母亲,被社区追评为“最美的人”。她代表已去世的母亲,上台领奖。让她没有想到的是,为母亲颁奖的,正是受捐的男孩。
⑹早在六年前,年已八旬的老母亲。就向子女表达了最后的心 愿,在百年之后,将自己的眼角膜无偿捐献给需要人。一双儿女都表示赞成,并和老母亲同时做了捐献登记,一家三口身后捐献眼角膜登记表的编号连在了一起,分别是”351、352、353”。这组温暖的数字,就像小时候妈妈牵着她和弟弟的两只小手一样,齐步向 前走着,温情、坚定而有力。
⑺随着年龄增长,老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尤其是眼睛,因为白内障而使视力严重下降,看东西都是摸摸糊糊的。她说服母亲去医院做白内障手术,说这是个小手术,可能恢复不少的视力。可 是,老母亲到了医院却又死活不肯做手术了。老人说,自己身上的器官都老化了,没啥用了,只有这眼角膜还行,将来还能够捐给别人,万一做了手术,损坏了眼角膜,那可怎么办 而且,自己也活不了几年了,看不看得清楚也没什么关系,但保住眼角膜,就可以让别人一辈子都看得见。老人固执己见。在场的眼科医生完全怔住了,他们被老人的固执己见感动了,没有像对待其他固执己见的病人那样,表现出不耐烦,而是耐心地给老人解释做白内障手术不会损伤眼角膜。老人这才放心地接受了手术。
⑻老母亲又生病住院了。这一次,病情凶险。自知时日不多,老母亲心里惦记着的,仍然是捐献眼角膜的事,这可是母亲这一生最后的愿望。担心自己临终时,可能无法再清晰地表达捐献的意愿;也害怕自己一旦撒手走了,子女们悲痛之中也许忘了这重要的一茬。老人将那张“自愿捐献眼角膜登记卡”,放在了自己的病历本中,好让子女或者医生,在最后时刻,也不忘自己的捐献心愿。
⑼一个静悄悄的凌晨,老母亲永远地走了,走得平静,走得安详,走得圣洁。
⑽她强忍悲痛,第一时间通知了有关部门。眼科医生小心翼翼地取走了老人的眼角膜,那“0.5克的挚爱”。
⑾老母亲的眼角膜,很快就被移植给了受捐人,为他人点亮了光明。
⑿在母亲节那天,她发了一条微信:“我知道,有人正用您的眼睛看着这个从未谋面的世界。说不定哪天,我们的目光在茫茫人海中再相视,我知道,那 是您爱的目光。”这是老母亲离开之后的第一个母亲节,她再也不能喊一声“妈妈”了,但她知道,母亲仍在注视着这个世界。
⒀她没有想到,会在这个场合,再一次看到母亲的眼睛。她凝视着,凝视着,热泪盈眶。
⒁男孩也惊喜而羞怯地凝视着她。
⒂两个人的目光,就这样对视,凝视。那是思念的目光,那是充满柔情的爱的交汇,那是我们所见过的最美最亲的对视。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有删改)
22.结合语境,赏析下面的句子。
在场的眼科医生完全怔住了,他们被老人的固执己见感动了,没有像对待其他固执己见的病人那样,表现出不耐烦,而是耐心地给老人解释做白内障手术不会损伤眼角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体会第⑽段中“0.5克的挚爱”的深层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本文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最美的对视》“美”在文中谁的身上?结合原文说说你的理由以及对你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
26.请以“你用爱温暖了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答案
1.媚 俯 2.A 3.B 4.D 5.D 6.A 7.B 8.(1)①③④②⑤ (2)示例:这段文字以内心独白的形式写出了祥子不再反抗虎妞、选择屈服的心理过程,其中有对生活的认命,有对自己如果听从虎妞未来的日子也许会更好的自我安慰,体现了祥子性格中软弱、妥协的一面。
9.(1)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2)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3)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4)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0.(1)能围绕“言而有信,诚实待人”_“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_“知错能改也很可贵”三点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2)示例:一位身穿印有“诚信”二字工作服的铁匠师傅站在铁砧旁,左手用钢钳夹着一块写有“承诺”二字的铁块,右手举着铁锤,铁块火星四溅。
示例:依靠诚信打造承诺。只有讲求诚信的人,他的承诺才让人信服。
11、(1)当道,当权 (2)粗略地阅读 (3)经过 (4)重新
12、(1)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大有好处。(2)志士离别三日,就应该用新的眼光相看了,长兄为什么认清这件事情这么晚呢!
13、(1)孙权对吕蒙说话,表现出君主对臣子的关切之情,从自身的体会谈起,既亲切又中肯。
(2)表现出鲁肃的惊异之色,完全出乎他的意料,显出既敬佩又羡慕的神态。
(3)表现出吕蒙学习有大进步,非常坦率、自得的心理。
14、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交,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爱才、敬才,二人情投意合。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15.先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进而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和期望。
16、(1)孙权:对部下既严格要求,又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
(2)吕蒙:知过能改,有军人的坦诚豪爽;
(3)鲁肃:豪爽而不失风度,对朋友的进步十分高兴。
17.A
18. (2)我难以适时喊“起立”惹老师不满,心里焦虑;
(3)我随铃声喊“起立”遭同学埋怨,心里烦恼。
19. D
20. 标题概括了本文所写的主要事件即喊“起立”一事;每一次喊“起立”,对我都是一次成长的磨炼,九千声“起立”就是九千次磨炼,突出了本文要表达的人的成长需要经受磨炼的主旨;标题新颖有趣、醒目有力,“九千声”的数量给人以震撼,能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1、(“我”问了。)当大家说到童年趣事时,我赶紧问老师当年选我做班主席的原因。白老师笑眯眯地说:“丫头,那是要磨炼你的心理素质,光是操行好、成绩好怎么行?”
22.侧面描写/对比,用眼科医生的“怔住”“耐心做解释”表现了老母亲执意要捐献眼角膜的爱心的伟大,同时表现了医生对老母亲的崇敬之情。
23、.既体现了眼角膜的珍贵,又表现了捐赠者的善良、爱心、无私奉献。
24.首尾呼应,点题,点明主旨,深化主题(任意两点),表达对捐献者的无私与受捐者心怀感恩的讴歌赞美。
25.示例1:美在捐助者老母亲身上,老母亲固执己见地要捐献眼角膜,体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示例2:美在老母亲的一对儿女身上,他们支持老母亲的决定,并且和老母亲 同时做了捐献登记,说明他们像母亲一样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
示例3:美在受捐助的小男孩身上,他因得到老人的眼角膜而重获光明,向老人的女儿深深鞠躬表明他是知恩图报的人,相信他会把爱心传递下去。
2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