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自相矛盾》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5《自相矛盾》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6 22:54: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15 自相矛盾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本课运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其中“鬻、吾、弗”字音难读,通过词语教学进行正音。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有些字词的意思与现代文的意思完全不同,指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或查阅工具书来理解单音节词的意思。
2.阅读理解
抓住关键词句,推测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语言运用
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背诵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表达训练。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吾、弗”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誉、吾”4个字。
2.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参透学寓言的方法。
第1课时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狐假虎威  叶公好龙  画蛇添足 
掩耳盗铃  滥竽充数 守株待兔 
亡羊补牢  刻舟求剑  井底之蛙 
买椟还珠
都是四个字的成语
一个成语讲了一个短小的故事,并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成语叫什么成语呢?
寓言故事成语
寓言故事成语有什么特点呢?
故事短小,寓意深刻
什么是“矛”和“盾”?
矛的前面尖尖的,是用于攻击敌人的一种兵器。
盾是圆圆的,或者是方形的,是用于防御敌人的一种兵器。
猜一猜:课题
《自相矛盾》是什么意思?
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初读课文
鬻盾 吾盾 弗能 夫不可




你能读准这些字词吗?
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相比有什么不同。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文言文
这篇文言文应该怎么读?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上学期我们学过文言文《古人谈读书》,回忆一下我们用了哪些方法进行文言文学习的?
结合注释、插图、上下文理解,猜读等。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刚刚大家说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弄懂《自相矛盾》的大概意思。
小组讨论交流文言文《自相矛盾》的大意。
全班交流汇报。
谁能连贯地说一说《自相矛盾》的大意?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刺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其穿透!”集市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
学习字词
精读课文
楚国的集市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瞧,这个楚国人在干什么?
这个楚国人在卖盾与矛。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谁来帮他吆喝吆喝生意。
楚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听了楚人的吆喝,有没有人买呢?
没有
你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假如你是一位孩子,你会说:叔叔——
假如你是一位中年人,你会说:兄弟——
假如你是一位老人,你会说:年轻人——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那个卖矛和盾的楚国人又是什么反应呢?
其人弗能应也。
这件事引发了人们什么样的议论?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
2.通过说、问、演、练等活动,学生在了解故事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请同学们来当当小老师。
今天的天气真好,阳光明媚,下了场滂沱大雨。
前面说阳光明媚,后面又说滂沱大雨,这是自相矛盾。
讲述故事
自相矛盾就是一个人说话或行动前后不一致,互相抵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篇课文。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说话做事皆应三思而后行。
四人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每小组选一个讲得最好的代表上台讲故事。
全班交流汇报。
对比阅读
自相矛盾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集市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耀起来,说:“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坚固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坚固的盾
和最尖利的矛!”
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结果会怎样呢?”“这——”围观的人都先一愣,继而爆发出一阵哄笑,便都散了。那个卖兵器的人扛着矛和盾灰溜溜地走了。
你们是喜欢文言文的《自相矛盾》,还是喜欢现代文的《自相矛盾》?
文言文短小精悍,但难懂;现代文通俗易懂,但篇幅较长。
这篇文言文是战国时期的韩非子所著。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韩非是战国时期韩国贵族,出生于战国末期韩国的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郑韩故城)。韩非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后来被李斯陷害入狱,最
后服毒自杀。《韩非子》是集先秦法家学说大成的代表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二十卷。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这个楚国人的买卖还能做下去吗?
谁来告诉他错在什么地方了?
不能
这个人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一致,做生意要实事求是,讲诚信。
感悟寓意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戳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它戳破!”有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
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这时那个人是什么反应?
哑口无言
课文是怎么说的?
其人弗能应也
“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这个人说的话前后抵触,不一致,无法自圆其说。
生活中有类似的事情吗?
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情很多,为了避免自相矛盾的事情发生,我们应该怎么做?
要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实事求是、实话实说。
今天我们学习了文言文《自相矛盾》,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文言文的?
先把文言文读通读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理解整个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小结:
今天我们读懂了文言文《自相矛盾》的意思,领略了古代文言文的独特韵味。这篇文言文语言凝炼,只用71个字,就让我们逛了逛古代的集市,了解了一个引人发笑的楚人,知晓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希望同学们今后说话、做事不要像这位楚国人一样自相矛盾!
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
坚固
物莫能陷也
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
锋利
于物无不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