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考点冲刺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2025年中考物理考前素描40天终极冲刺宝典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考点冲刺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2025年中考物理考前素描40天终极冲刺宝典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5-06 16:04:44

文档简介

考点冲刺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2025年中考物理考前素描40天终极冲刺宝典
一、选择题
1.(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同步练习)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12.34cm、12.36cm、12.35cm、12.75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
A.12.45cm B.12.34cm C.12.35cm D.12.36cm
【答案】C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从题干中提供数据可知,12.75cm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所以12.75cm是错误的,应该去掉;
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故物体的长度最终应记录为: ;
故选C。
【分析】在长度测量时,减小误差的方法﹣﹣取平均值法;但在计算平均值时,所得结果无论是否能除尽,都要将小数位数保留成与测量值相同。
2.(2019八上·北京期中)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认真细致的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B.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会引起误差
C.测量时的错误就是误差太大
D.测量中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答案】D
【知识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误差与测量的人、测量工具、测量环境有关,因此,任何测量中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努力减小误差,不可能消除误差.
选用更精密的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熟练实验技能等都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所以选项A、B、C错误,选项D正确.
故选D.
【分析】要正确解答本题,首先要掌握误差的定义,还要掌握误差产生的原因,减小误差的方法及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3.(2024八上·潜江月考)小明和小华用各自的刻度尺分别测量同一张课桌的长度。小明测量的结果为122.9cm,小华测量的结果是1.228m,下列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华的读数比小明的准确
B.两人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相同的
C.两人中至少有一人的测量是错误的
D.小明刻度尺分度值是厘米、小华分度值是毫米
【答案】B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 BD.小明测量的结果为122.9cm, 小华测量的结果是1.228m=122.8cm,两人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相同的,都是1cm,故B正确,D错误;
AC.由此可知两人的读数都是准确的,没有错误,结果不相同,是由于估读的数字不同,故AC错误。
故选:B。
【分析】将两人的测量结果都换成以cm作单位,可知两人的结果都准确,分度值也相同,读数不同是由于估读值不同造成的。
4.(2024八上·黄梅月考)在测量长度、时间以及其他物理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关于误差和错误,不正确的是(  )
A.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B.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C.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
D.错误是不应该发生的,是不能够避免的
【答案】D
【知识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A、误差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不可避免,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A不符合题意;
BC、误差必然存在,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BC不符合题意;
D、错误是操作不规范造成的,是不应该发生的,可以避免,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误差是测量中必然存在的,不可避免,可以减小,错误可以避免。
5.(2024八上·黄石月考)在学习了刻度尺的使用后,小华同学想测量八年级上册物理书的宽度,他一共测了5次,结果分别为18.52cm、18.53cm、18.20cm、18.50cm、18.51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华多次测量的目的是为了取平均值来消除误差
B.5次测量结果不同是因为所选刻度尺分度值不同
C.根据小华的测量数据,物理书的宽度大约为18.52cm
D.若小华认真规范实验,误差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答案】C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A、误差不能消除,只能减小,A错误;
B、据题可知,刻度尺分度值为0.1cm,所以B错误;
C、五组数据中18.20cm与其他数据差距较大,为错误数据,应该排除,取另外4组数据求得平均值即为物体的长度,故物理课本的宽度为,C正确;
D、误差无法避免,D错误。
综上选C。【分析】误差作为真实值和测量值之间的差值,不可能完全消除,只能减小, 减小误差的方法有采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等。
6.(2024·湖北)我国古代把女子一拃长称为“咫”,男子一拃长称作“尺”,如图。“咫尺之间”用来比喻相距很近,实际“咫”与“尺”的长度相差大约为(  )
A.3mm B.3cm C.3dm D.3m
【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估测
【解析】【解答】根据图片可知, “咫尺之间”用来比喻相距很近,图中分析可知大约为3cm。
故选B。
【分析】 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7.(2024八上·恩施期末) 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cm化m,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处于进率100,将换算成的单位m写在100的后面,如下所示:12.5cm=12.5×10-2m=0.125m,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分析】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乘以进率;低级单位花高级单位,除以进率。换算过程中只能有一个单位,即换算成的单位,写在进率的后面。
8.(2024·宜昌模拟)小明同学到超市见到一种外表酷似微型西瓜的野生水果,其独特的迷你造型和清爽的口感令人称奇,如图是迷你”西瓜”与我国一元硬币放在一起的对比照,根据图片信息,估测该迷你“西瓜”的长度约为(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估测
【解析】【解答】根据图片可知,迷你西瓜与一元硬币的大小差不多,即直径大约在2cm左右,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分析】将迷你西瓜与一元硬币的大小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它的大小即可。
9.(2024八上·潜江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长方形五星红旗,右图是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场景,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估测该国旗的宽度,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A.1.8m B.3.3m C.4.8m D.5.5m
【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估测
【解析】【解答】由图知,国旗的宽度大约是升旗手身高的2倍,升旗手的身高一般在1.8m左右,所以国旗宽度在3.3m左右。
故答案为:B。
【分析】长度的估测,必须熟悉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以此为标准对研究对象作出判断。如:中学生拳头的宽度在10cm左右;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8cm;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一步的步幅在75cm左右;一层楼的高度在3m左右,等等。
10.(2024八上·潜江期末)如图关于刻度尺的使用,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A、测量时一般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或任一整刻度线测起,故A错误。
B、刻度面紧贴被测物体,起始端从零开始,视线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故B正确。
C、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故C错误。
D、放置刻度尺时,有刻度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
①根据估计结果选择恰当的刻度尺。
②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零刻线是否磨损。
③放置刻度尺要将刻度尺与被测长度紧贴。
④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准确读出已知刻度后,在分度值后再加上一位估读值。
二、多选题
11.(2021八上·武昌月考)下列是对测量物体长度时使用刻度尺的几种情况分析,其中分析正确的是(  )
A.刻度线没有紧贴被测物体
B.刻度尺没有放正
C.读数时,视线没有与刻度尺面垂直
D.物体边缘没有对齐零刻度线
【答案】A,B,C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刻度尺的使用规则:零刻度线磨损要从其他整数位置开始测量;刻度尺要放正,不倾斜;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要与刻度线垂直;综上所述,通过分析ABCD可知,AB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BC。
【分析】使用刻度尺时,刻度线要接近被测物体;刻度尺和所测量的边平齐;读取示数时,视线正对刻度线。
12.(2022八上·嘉鱼期末)关于一名普通的初二同学,下列说法中符合实际的是(  )
A.脚的长度约为0.02m
B.感觉较舒适的洗澡水温度约为40℃
C.百米赛跑的速度约为7m/s
D.一枚鸡蛋的质量约为5kg
【答案】B,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质量及其特性;长度的估测;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A.脚的长度约为2dm=0.2m,A不符合题意;
B.感觉较舒适的洗澡水温度约为40℃,B符合题意;
C.百米赛跑的速度约为7m/s,C符合题意;
D.一枚鸡蛋的质量约为50g,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C.
【分析】根据常见物体的长度、温度、速度、质量,结合数据解答。
13.(2018八上·高要月考)在测量过程中,一般我们会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  )
A.提高准确程度 B.避免产生误差
C.避免产生错误 D.为了减小误差
【答案】A,D
【知识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解:所谓误差,是在正确测量的前提下,所测得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由于人的眼睛不能估得非常准,所以存在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所以,误差和错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只能减小误差,提高精确程度,而不能避免误差,更不能避免,避免错误.故B、C不符合题意.
故选A、D.
【分析】误差是客观存在的,只能在条件允许时尽可能的减小,而不可能避免.在测量过程中,一般我们会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 
14.如图所示的仪器读数不正确的是(  )
A.甲图中的秒表的读数是5分37.5秒
B.乙图中的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是2.6N
C.丙图中的温度计的读数是14℃
D.丁图中的刻度尺的读数是4.50cm
【答案】A,C,D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解:由图知:
A、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5”和“6”之间,偏向“5”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5min;
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7.5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7.5s,即秒表的读数为5min7.5s.此选项错误;
B、在弹簧测力计上,最大示数是5N,所以其量程为0~5N;1N之间有5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0.2N,即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指针在“2”后3个小格处,所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6N.此选项正确;
C、在温度计上,10℃之间有10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1℃,所以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20”在“10”下方,液柱最高处在两者之间,说明温度低于0℃,为﹣14℃.此选项错误;
D、刻度尺上1cm之间有5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2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2mm;物体左侧与0刻度线对齐,右侧与4.0cm对齐,估读为4.00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4.00cm,而题目中视线没有与尺面垂直,造成读数偏大.此选项错误.
故选A、C、D.
【分析】①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②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时,首先要明确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指针所指刻线相垂直.
③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时,首先要明确温度计的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高处相平,并注意区分零上或零下.
④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15.下列数据中,比较符合实际的是(  )
A.中学生的脉搏跳动一般每分钟约75次左右
B.一般洗澡水的温度约为40℃
C.教室门的高度约为2m
D.在中学生运动会百米比赛中,获得冠军的运动员的平均速度可达13m/s
【答案】A,B,C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长度的估测
【解析】【解答】解:
A、中学生的脉搏跳动一般每分钟约75次,此选项符合实际;
B、一般洗澡水的温度比人体温度略高,约为40℃左右,此选项符合实际;
C、教室门的高度比成年人的升高略高约为2m左右,此选项符合实际;
D、百米世界冠军的成绩接近10s,其速度约10m/s,中学生的速度不可能达到13m/s,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故选ABC.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16.下列关于生活中一些物理量的估算,正确的是(  )
A.正常人心脏每分钟跳动72次左右,心脏跳动的声音频率约为1.2Hz
B.一位跨栏运动员在跑动中跨越1.1 m高的栏架时,他每次克服重力做的功约为660J
C.1标准大气压大约相当于1kg的物体压在大拇指的指甲上
D.一间教室内空气的质量约为20kg
【答案】B,C
【知识点】长度的估测
【解析】【解答】解:
A、人在平静状态下,心跳一次的时间接近1s,所以1min的心跳次数大约72次;人的听觉范围在20Hz~20000Hz左右,所以我们能听到的心脏跳动的频率一定大于20Hz.此选项错误;
B、跨栏运动员的体重在600N左右,跨栏的高度在1.1m左右,运动员每次克服重力做的功约为W=Gh=600N×1.1m=660J.此选项正确;
C、大拇指指甲的面积在1cm2=10﹣4m2左右,大气压对大拇指指甲盖的压力约F=pS=1.0×105Pa×10﹣4m2=10N,相当于m==1kg的物体压在大拇指的指甲上.此选项正确;
D、教室的长、宽、高大约分别为10m、7m和3.5m,教室中空气的质量大约为m=ρV=1.29kg/m3×10m×7m×3.5m=316.05kg,接近300kg.此选项错误.
故选BC.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三、填空题
17.(2024八上·襄阳月考)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2.5μm=   m。如图所示,用甲、乙两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   (选填“甲”或“乙”)刻度尺测量较准确。
【答案】;乙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2.5μm=2.5×10﹣6m;乙刻度尺分度值为1mm,甲刻度尺分度值为1cm,所以选择乙刻度尺测量较准确。
综上 第1空、 ; 第2空、乙。
【分析】1、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刻度尺要注意量程和分度值,中学设计的刻度尺,分度值为0.1cm,读书时要估计到分度值后一位。
2、长度的测量:测量物体长度时,要将物体紧贴刻度尺,视线与刻度尺刻度平行。
18.(2024八下·大冶期末)小明用塑料卷尺测一张桌子的长度,他不怕麻烦测了五次,这是为了   。五次先后测量记录分别是:75.1cm、75.2cm、75.1cm、77.2cm、75.3cm,但以上测量记录有一次记错了,是第   次。剔除错误数据后,这一物体的长度应记作   。
【答案】减小误差;四;75.2cm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 小明用塑料卷尺测一张桌子的长度,他不怕麻烦测了五次,这是为了减小误差;
77.2cm与其它四个测量结果比较,差别最大,所以此数值是错误的,应该舍去;
物体的长度为。
【分析】 多次测量时,每次的测量值相差不大,如果所测某一数据与其它数据偏差较大,则该数据是错误的,应舍去。然后求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所测物体的长度。
19.(2023八上·来凤期中)图中被测物体A的长度为   cm。
【答案】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测物体A的长度为2.55cm。
综上 第1空、
【分析】1、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刻度尺要注意量程和分度值,中学设计的刻度尺,分度值为0.1cm,读书时要估计到分度值后一位
2、长度的测量:测量物体长度时,要将物体紧贴刻度尺,视线与刻度尺刻度平行
20.(2023八上·武汉月考)a、b、c三个小球在水中下落,如图所示是用水下照相机拍摄到的三个小球经过某区域时的频闪照片。已知水池壁上每块瓷砖的高度相等,闪光灯每隔0.1s闪亮一次(即拍摄一次),a小球做   (选填“变速”或“匀速”)直线运动,a、b、c三个小球的速度比为   ,通过相同路程,三个小球所用时间之比为    。
【答案】匀速;1:2:3;6:3:2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长度及其测量;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参照物及其选择;物理学方法
【解析】【解答】(1)观察a球:在相等时间(0.1s)内,通过的距离都是一块砖的高度,所以a球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观察b球:在相等时间(0.1s)内,通过的距离都是两块砖的高度,所以b球做的也是匀速直线运动;
观察c球:在相等时间(0.1s)内,通过的距离都是三块砖的高度,所以c球做的仍是匀速直线运动;
(2)由于三个小球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之比为:1:2:3,所以由速度公式可知,三个小球的速度之比为:va:vb:vc=“1:2:3”;
(3)由图可知,三个小球都通过6块砖的高度(相同的路程)时,所用的时间分别为:ta=0.6s , tb=0.3s , tc=0.2s ,所以三个小球所用的时间之比为:ta: tb:tc=“6:3:2”;
综上可知,本题正确答案为:第1 空应填:“匀速”;第2 空应填:“1:2:3”;第3 空应填:“6:3:2” 。
【分析】根据频闪照片,可以观察在相同时间内三个小球各自所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来判断物体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再由它们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之比,得出它们的速度之比;最后通过观察它们在通过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得出三个小球所用的时间之比。
四、实验探究题
21.(2024八上·当阳月考)设计测定圆形蚊香燃烧速度的实验,补充实验问题。
(1)实验器材:蚊香、火柴、棉线、   、   。
(2)实验步骤及所测物理量:
a:测出蚊香的总长度L,其方法为:   ;
b:点燃蚊香,发现其明显变短后熄灭,用时记为t(用计时器);
c:   记为l。
(3)蚊香燃烧速度的表达式:   。
【答案】(1)刻度尺;秒表
(2)a.将棉线沿蚊香放好,再把棉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其长度为L;c.将棉线沿剩余蚊香放好,再把棉线拉直,用刻度尺测量出剩余蚊香的长度
(3)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测定蚊香燃烧速度时,
(1)实验时,需要测量长度和时间,实验器材要有刻度尺与秒表。
(2)蚊香是圆的,可利用棉线的长度替代蚊香长度,将棉线沿蚊香放好,再测量棉线长度,即蚊香的长度L;蚊香燃烧时间t,再利用棉线和刻度尺测量剩余蚊香的长度,计算燃烧掉的蚊香的长度l,结合燃烧的时间,计算蚊香的燃烧速度。
(3)根据燃料的长度和时间,计算蚊香的燃烧速度为
【分析】(1)测量速度时,需要利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长度和时间;
(2)根据刻度尺和棉线测量弯曲物体的长度;再利用燃料的时间;
(3)根据,计算速度。
(1)[1][2]由题意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测定圆形蚊香燃烧速度,所以需要有能够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实验仪器,故缺少的实验器材为刻度尺与秒表。
(2)[1][2]本实验用到了等效替代法的思想,利用棉线的长度替代圆形蚊香的长度,从而测量出不易测量的物理量,所以在点燃蚊香前,将棉线沿蚊香放好,再把棉线拉直,此时棉线的长度就等于蚊香燃烧前的长度,将蚊香点燃燃烧一段时间后,再利用另一根棉线沿剩余蚊香放好,这根棉线的长度就是剩余蚊香的长度,这样就可以得到燃烧掉的蚊香的长度,在结合测得的蚊香燃烧的时间,就可以测定蚊香的燃烧速度。
(3)由题意可知,燃烧前圆形蚊香的长度为L,燃烧一段时间后剩余蚊香的长度为l,则燃烧掉的蚊香的长度为
L1=L-l
蚊香燃烧的时间为t,则可得蚊香的燃烧速度为
22.(2024·孝感模拟)测量细铜丝的直径:如图甲所示,小明把细铜丝紧密排绕在铅笔上,共缠绕了25圈   mm;如图乙所示,小丽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粗细不均匀的筷子上   (正确/错误)的。
【答案】2.0;正确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1)线圈左侧与10.00cm对齐,右侧与15.00cm对齐,所以线圈的长度为L1=15.00cm-10.00cm=5.00cm;
金属丝的直径为。
(2)若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粗细不均匀的筷子上,因细铜丝是紧密排绕的,且能准确测出多匝线圈的总长度,所以小丽测细铜丝直径的方法也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2.0;正确。
【分析】(1)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n圈,测出线圈长度L1,则细铜丝直径。
(2)当铅笔或筷子粗细不均匀时,若细铜丝是紧密排绕的,也能准确测出多匝线圈的总长度,从而测出细铜丝的直径。
23.(2023九上·大悟月考)如图为小亮在做“长度的测量”实验:
(1)图甲中圆的直径是   cm;
(2)一条纸带厚薄均匀,他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直至恰好能套进一个圆环中,如图乙所示,纸带环绕了圈,则纸带厚度是   (选填“A”或“B”)。
A.B.
【答案】1.50;B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1)圆的直径是
(2)如图可知,纸带绕了n圈的厚度为,纸带厚度为,B正确,A错误
综上选B
综上第1空、1.50;第2空、B
【分析】1、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刻度尺要注意量程和分度值,中学设计的刻度尺,分度值为0.1cm,读书时要估计到分度值后一位
2、长度的测量:测量物体长度时,要将物体紧贴刻度尺,视线与刻度尺刻度平行
24.(2020八上·洪山期中)如图甲、乙所示:
(1)在测物体的长度时,两种使用方法中正确的是   图,不正确的图对测量结果   (选填“偏大”或“偏小”),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cm,此笔的长度为   m。
(2)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其目的是   ;若四次读数分别为25.98cm、26.00cm、26.02cm、26.42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   ,该物理课本的长度应为   cm。
(3)若有一把由金属制成的刻度尺,且这种金属材料随温度的变化很明显,那么在严寒冬季用它测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将   (选填“偏大”或“偏小”)。
【答案】(1)甲;偏大;0.1;0.0340
(2)取平均值减小误差;26.42cm;26.00
(3)偏大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刻度尺的使用;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1)读图可知,乙图中刻度尺在读数时,视线并未与尺面末端刻度垂直,因此乙是错误的,乙图的读数偏大,甲是正确的;图甲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其示数为3.40cm=0.0340m。(2)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取平均值减小误差;四次读数中,26.42cm与其他数据相差较大,属错误数据,应去除,则物理课本的长度为 (3)由于金属的热胀冷缩,严冬季节,尺子实际长度收缩变小,而刻度依然是原来标注的刻度,所以用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会偏大。
【分析】(1)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刻度尺应放正,与被测物体应紧贴在一起,视线与尺面垂直;刻度尺的分度值就是相邻两刻度的距离,观察刻度尺求解即可;用刻度尺读数时,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后一位;
(2)为了减小测量时产生的误差,常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应先将错误的数据排除掉,剩下的数据取平均值,保留与数据位数相同的数;
(3)尺子遇冷收缩。分度值变小,测得的长度偏大。
25.刻漏是人类最早制造的不完全依赖天象、相对独立运行的计时仪器.刻漏以水等液体(也有少数例外,如水银或沙等)为工作物质,根据流水的量与流逝时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漏壶或箭壶中的水量变化来度量时间的.我国使用刻漏的时间非常早,最早可追溯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大约公元前2070年),约在汉武帝时期发明了浮箭漏.如图所示为单级浮箭漏示意图.漏,指漏壶;刻,指箭尺上的刻度;箭,就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浮箭漏由两只漏壶组成,一只是播水壶,另一只是受水壶,因为壶内装有指示时刻的箭尺,所以通常称为箭壶.随着受水壶内水位的上升,安在箭舟上的箭尺随之上浮,所以称作浮箭漏.但这种浮箭漏计时误差较大,西汉时期的巨野铜漏日误差约为6分钟左右.经过人们的调整,东汉以后,我国刻漏的最好的日误差已经可以达到在20s左右.而欧洲直到1715年,机械钟的计时精度才达到日误差几秒的数量级.
(1)你认为单级浮箭漏误差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
(2)请你猜想一种减少(1)中误差的方法:     .
【答案】(1)播水壶中的水位会随时间下降,流出的水速度会逐渐减小,导致计时不准确
(2)及时向播水壶中添加水,保证水位几乎不变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解:(1)水位不同,播水壶底部受到水的压强不同,水位越高,播水壶流出的速度越大,水位越低,播水壶流出的速度越小.当播水壶中的水位会随时间下降,流出的水速度会逐渐减小,导致计时不准确;
(2)要想让播水壶流出水的速度不变,必须让水位高度保持不变,因此及时向播水壶中添加水,保证水位几乎不变,可以减小测量时间误差.
故答案为:(1)播水壶中的水位会随时间下降,流出的水速度会逐渐减小,导致计时不准确;
(2)及时向播水壶中添加水,保证水位几乎不变.
【分析】根据刻漏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作答.
五、简答题
26.写出误差和错误的主要区别?
【答案】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产生原因是:①测量工具不精密;②测量方法不科学;③估读.因此是不可以避免的.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可以避免的.
【知识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解: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产生原因是:①测量工具不精密;②测量方法不科学;③估读.因此是不可以避免的.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可以避免的.
【分析】从误差的定义以及错误产生的原因等角度分析误差和错误的主要区别.
27.如图所示,小海同学利用铅笔和刻度尺来测量一细铜丝的直径.请你帮助小海完成下表的表格.
线圈长度/cm 线圈圈数/圈 铜线的直径/cm
32
【答案】解: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线圈左端与6.00cm对齐,右端与9.90cm对齐,所以线圈的长度为L=9.90cm﹣6.00cm=3.90cm;线圈一共32圈,n=32,故铜线的直径d=≈0.12cm.
故答案为:
线圈长度/cm 线圈圈数/圈 铜线的直径/cm
3.90 32 0.12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分析】细铜丝的直径很小,如果用刻度尺直接测量,或者测不出或者误差太大,如图所示,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n圈,测出线圈长度 L,则细铜丝直径 d=.
六、计算题
28.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5次测量记录分别为8.88cm、8.89cm、8.90cm、8.86cm 和8.01cm.在这些记录中有一次是错误的,错误的测量数值是?原因是?该物体的长度是(用公式写出计算过程)?若用塑料卷尺测量长度时,若用力拉尺测量,那么由此引起的测量结果将如何变化?
【答案】解:(1)8.01cm与其它几个数据有明显的差别,是错误的数据;错误的测量数值是准确值,原因是不遵守测量规则或笔下误所致,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为≈8.88cm;(2)用被拉长了的塑料卷尺测量物体长度,物体的真实值不变,被拉长的塑料卷尺上的分度值的真实长度变大,但分度值的示数没有变化,因此其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偏小.故答案为:8.01;准确值错误;8.88cm;偏小.
【知识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解:(1)8.01cm与其它几个数据有明显的差别,是错误的数据;错误的测量数值是准确值,原因是不遵守测量规则或笔下误所致,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为≈8.88cm;
(2)用被拉长了的塑料卷尺测量物体长度,物体的真实值不变,被拉长的塑料卷尺上的分度值的真实长度变大,但分度值的示数没有变化,因此其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偏小.
故答案为:8.01;准确值错误;8.88cm;偏小.
【分析】(1)刻度尺在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所以应估读到0.01cm,多次测量可减小误差,被测物体长度应为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2)对物体微小变化量的比较判断,以物体的真实长度为准,塑料刻度尺被拉伸后,尽管拉伸后尺变长了,但上面的数字并没变,被测物体长度没变,所以读数就变小了.
29.(2024八上·宜都月考)小明一家驾车外出去秋游,在路上他看到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小明想了想,马上就明白了这两个数据的含义:
(1)若小明爸爸驾车通过这段路程用时18min,则汽车的速度为多少km/h;
(2)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汽车从这两个标志牌到月牙湖最快要需要用几分钟?
【答案】解:(1)由题意知,从该标志牌到月牙湖还有12km;汽车行驶的时间为;
行驶的路程为s=12km,根据得,汽车的速度为;
(2)在该路段汽车行驶最大速度为60km/h,汽车从这两个标志牌到月牙湖最快要需要用时
答:(1)若小明爸爸驾车通过这段路程用时18min,则汽车的速度为40km/h;
(2)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汽车从这两个标志牌到月牙湖最快要需要用12分钟。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解:(1)由题意知,从该标志牌到月牙湖还有12km;汽车行驶的时间为
,根据计算汽车的速度。
(2)在该路段汽车最大速度为60km/h,路程为12km,根据速度公式计算 标志牌到月牙湖最快的时间。
30.(2017八上·天门期中)如图所示,轿车从某地往南宁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10时15分;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为10时45分.则:
(1)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时间是多少小时?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为多少千米/小时?
(3)若轿车仍以该速度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南宁需要多长时间?
【答案】(1)解: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时间:t=10:45-10:15=30min=0.5h;
答: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时间是0.5h;
(2)解:轿车从A地到B地的路程:s=120km-70km=50km,
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v==100km/h;
答: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为100km/h;
(3)解:据图可知从B到达南宁的距离s'=70km,轿车从B地到南宁所用时间t'==0.7h=42min.
答:从B地到达南宁需要42min.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车内的钟表两次显示的时间计算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时间;(2)从路标上显示的数字计算轿车从A地到B地所走的路程,再根据v=求解;(3)先根据路标算出轿车达到南宁的路程,再根据v=的变形式t=求解。
1 / 1考点冲刺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2025年中考物理考前素描40天终极冲刺宝典
一、选择题
1.(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同步练习)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12.34cm、12.36cm、12.35cm、12.75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
A.12.45cm B.12.34cm C.12.35cm D.12.36cm
2.(2019八上·北京期中)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认真细致的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B.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会引起误差
C.测量时的错误就是误差太大
D.测量中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3.(2024八上·潜江月考)小明和小华用各自的刻度尺分别测量同一张课桌的长度。小明测量的结果为122.9cm,小华测量的结果是1.228m,下列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华的读数比小明的准确
B.两人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相同的
C.两人中至少有一人的测量是错误的
D.小明刻度尺分度值是厘米、小华分度值是毫米
4.(2024八上·黄梅月考)在测量长度、时间以及其他物理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关于误差和错误,不正确的是(  )
A.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B.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C.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
D.错误是不应该发生的,是不能够避免的
5.(2024八上·黄石月考)在学习了刻度尺的使用后,小华同学想测量八年级上册物理书的宽度,他一共测了5次,结果分别为18.52cm、18.53cm、18.20cm、18.50cm、18.51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华多次测量的目的是为了取平均值来消除误差
B.5次测量结果不同是因为所选刻度尺分度值不同
C.根据小华的测量数据,物理书的宽度大约为18.52cm
D.若小华认真规范实验,误差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6.(2024·湖北)我国古代把女子一拃长称为“咫”,男子一拃长称作“尺”,如图。“咫尺之间”用来比喻相距很近,实际“咫”与“尺”的长度相差大约为(  )
A.3mm B.3cm C.3dm D.3m
7.(2024八上·恩施期末) 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A. B.
C. D.
8.(2024·宜昌模拟)小明同学到超市见到一种外表酷似微型西瓜的野生水果,其独特的迷你造型和清爽的口感令人称奇,如图是迷你”西瓜”与我国一元硬币放在一起的对比照,根据图片信息,估测该迷你“西瓜”的长度约为(  )
A. B. C. D.
9.(2024八上·潜江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长方形五星红旗,右图是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场景,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估测该国旗的宽度,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A.1.8m B.3.3m C.4.8m D.5.5m
10.(2024八上·潜江期末)如图关于刻度尺的使用,正确的是
A. B.
C. D.
二、多选题
11.(2021八上·武昌月考)下列是对测量物体长度时使用刻度尺的几种情况分析,其中分析正确的是(  )
A.刻度线没有紧贴被测物体
B.刻度尺没有放正
C.读数时,视线没有与刻度尺面垂直
D.物体边缘没有对齐零刻度线
12.(2022八上·嘉鱼期末)关于一名普通的初二同学,下列说法中符合实际的是(  )
A.脚的长度约为0.02m
B.感觉较舒适的洗澡水温度约为40℃
C.百米赛跑的速度约为7m/s
D.一枚鸡蛋的质量约为5kg
13.(2018八上·高要月考)在测量过程中,一般我们会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  )
A.提高准确程度 B.避免产生误差
C.避免产生错误 D.为了减小误差
14.如图所示的仪器读数不正确的是(  )
A.甲图中的秒表的读数是5分37.5秒
B.乙图中的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是2.6N
C.丙图中的温度计的读数是14℃
D.丁图中的刻度尺的读数是4.50cm
15.下列数据中,比较符合实际的是(  )
A.中学生的脉搏跳动一般每分钟约75次左右
B.一般洗澡水的温度约为40℃
C.教室门的高度约为2m
D.在中学生运动会百米比赛中,获得冠军的运动员的平均速度可达13m/s
16.下列关于生活中一些物理量的估算,正确的是(  )
A.正常人心脏每分钟跳动72次左右,心脏跳动的声音频率约为1.2Hz
B.一位跨栏运动员在跑动中跨越1.1 m高的栏架时,他每次克服重力做的功约为660J
C.1标准大气压大约相当于1kg的物体压在大拇指的指甲上
D.一间教室内空气的质量约为20kg
三、填空题
17.(2024八上·襄阳月考)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2.5μm=   m。如图所示,用甲、乙两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   (选填“甲”或“乙”)刻度尺测量较准确。
18.(2024八下·大冶期末)小明用塑料卷尺测一张桌子的长度,他不怕麻烦测了五次,这是为了   。五次先后测量记录分别是:75.1cm、75.2cm、75.1cm、77.2cm、75.3cm,但以上测量记录有一次记错了,是第   次。剔除错误数据后,这一物体的长度应记作   。
19.(2023八上·来凤期中)图中被测物体A的长度为   cm。
20.(2023八上·武汉月考)a、b、c三个小球在水中下落,如图所示是用水下照相机拍摄到的三个小球经过某区域时的频闪照片。已知水池壁上每块瓷砖的高度相等,闪光灯每隔0.1s闪亮一次(即拍摄一次),a小球做   (选填“变速”或“匀速”)直线运动,a、b、c三个小球的速度比为   ,通过相同路程,三个小球所用时间之比为    。
四、实验探究题
21.(2024八上·当阳月考)设计测定圆形蚊香燃烧速度的实验,补充实验问题。
(1)实验器材:蚊香、火柴、棉线、   、   。
(2)实验步骤及所测物理量:
a:测出蚊香的总长度L,其方法为:   ;
b:点燃蚊香,发现其明显变短后熄灭,用时记为t(用计时器);
c:   记为l。
(3)蚊香燃烧速度的表达式:   。
22.(2024·孝感模拟)测量细铜丝的直径:如图甲所示,小明把细铜丝紧密排绕在铅笔上,共缠绕了25圈   mm;如图乙所示,小丽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粗细不均匀的筷子上   (正确/错误)的。
23.(2023九上·大悟月考)如图为小亮在做“长度的测量”实验:
(1)图甲中圆的直径是   cm;
(2)一条纸带厚薄均匀,他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直至恰好能套进一个圆环中,如图乙所示,纸带环绕了圈,则纸带厚度是   (选填“A”或“B”)。
A.B.
24.(2020八上·洪山期中)如图甲、乙所示:
(1)在测物体的长度时,两种使用方法中正确的是   图,不正确的图对测量结果   (选填“偏大”或“偏小”),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cm,此笔的长度为   m。
(2)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其目的是   ;若四次读数分别为25.98cm、26.00cm、26.02cm、26.42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   ,该物理课本的长度应为   cm。
(3)若有一把由金属制成的刻度尺,且这种金属材料随温度的变化很明显,那么在严寒冬季用它测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将   (选填“偏大”或“偏小”)。
25.刻漏是人类最早制造的不完全依赖天象、相对独立运行的计时仪器.刻漏以水等液体(也有少数例外,如水银或沙等)为工作物质,根据流水的量与流逝时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漏壶或箭壶中的水量变化来度量时间的.我国使用刻漏的时间非常早,最早可追溯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大约公元前2070年),约在汉武帝时期发明了浮箭漏.如图所示为单级浮箭漏示意图.漏,指漏壶;刻,指箭尺上的刻度;箭,就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浮箭漏由两只漏壶组成,一只是播水壶,另一只是受水壶,因为壶内装有指示时刻的箭尺,所以通常称为箭壶.随着受水壶内水位的上升,安在箭舟上的箭尺随之上浮,所以称作浮箭漏.但这种浮箭漏计时误差较大,西汉时期的巨野铜漏日误差约为6分钟左右.经过人们的调整,东汉以后,我国刻漏的最好的日误差已经可以达到在20s左右.而欧洲直到1715年,机械钟的计时精度才达到日误差几秒的数量级.
(1)你认为单级浮箭漏误差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
(2)请你猜想一种减少(1)中误差的方法:     .
五、简答题
26.写出误差和错误的主要区别?
27.如图所示,小海同学利用铅笔和刻度尺来测量一细铜丝的直径.请你帮助小海完成下表的表格.
线圈长度/cm 线圈圈数/圈 铜线的直径/cm
32
六、计算题
28.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5次测量记录分别为8.88cm、8.89cm、8.90cm、8.86cm 和8.01cm.在这些记录中有一次是错误的,错误的测量数值是?原因是?该物体的长度是(用公式写出计算过程)?若用塑料卷尺测量长度时,若用力拉尺测量,那么由此引起的测量结果将如何变化?
29.(2024八上·宜都月考)小明一家驾车外出去秋游,在路上他看到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小明想了想,马上就明白了这两个数据的含义:
(1)若小明爸爸驾车通过这段路程用时18min,则汽车的速度为多少km/h;
(2)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汽车从这两个标志牌到月牙湖最快要需要用几分钟?
30.(2017八上·天门期中)如图所示,轿车从某地往南宁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10时15分;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为10时45分.则:
(1)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时间是多少小时?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为多少千米/小时?
(3)若轿车仍以该速度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南宁需要多长时间?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从题干中提供数据可知,12.75cm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所以12.75cm是错误的,应该去掉;
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故物体的长度最终应记录为: ;
故选C。
【分析】在长度测量时,减小误差的方法﹣﹣取平均值法;但在计算平均值时,所得结果无论是否能除尽,都要将小数位数保留成与测量值相同。
2.【答案】D
【知识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误差与测量的人、测量工具、测量环境有关,因此,任何测量中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努力减小误差,不可能消除误差.
选用更精密的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熟练实验技能等都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所以选项A、B、C错误,选项D正确.
故选D.
【分析】要正确解答本题,首先要掌握误差的定义,还要掌握误差产生的原因,减小误差的方法及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3.【答案】B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 BD.小明测量的结果为122.9cm, 小华测量的结果是1.228m=122.8cm,两人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相同的,都是1cm,故B正确,D错误;
AC.由此可知两人的读数都是准确的,没有错误,结果不相同,是由于估读的数字不同,故AC错误。
故选:B。
【分析】将两人的测量结果都换成以cm作单位,可知两人的结果都准确,分度值也相同,读数不同是由于估读值不同造成的。
4.【答案】D
【知识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A、误差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不可避免,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A不符合题意;
BC、误差必然存在,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BC不符合题意;
D、错误是操作不规范造成的,是不应该发生的,可以避免,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误差是测量中必然存在的,不可避免,可以减小,错误可以避免。
5.【答案】C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A、误差不能消除,只能减小,A错误;
B、据题可知,刻度尺分度值为0.1cm,所以B错误;
C、五组数据中18.20cm与其他数据差距较大,为错误数据,应该排除,取另外4组数据求得平均值即为物体的长度,故物理课本的宽度为,C正确;
D、误差无法避免,D错误。
综上选C。【分析】误差作为真实值和测量值之间的差值,不可能完全消除,只能减小, 减小误差的方法有采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等。
6.【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估测
【解析】【解答】根据图片可知, “咫尺之间”用来比喻相距很近,图中分析可知大约为3cm。
故选B。
【分析】 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7.【答案】A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cm化m,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处于进率100,将换算成的单位m写在100的后面,如下所示:12.5cm=12.5×10-2m=0.125m,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分析】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乘以进率;低级单位花高级单位,除以进率。换算过程中只能有一个单位,即换算成的单位,写在进率的后面。
8.【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估测
【解析】【解答】根据图片可知,迷你西瓜与一元硬币的大小差不多,即直径大约在2cm左右,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分析】将迷你西瓜与一元硬币的大小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它的大小即可。
9.【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估测
【解析】【解答】由图知,国旗的宽度大约是升旗手身高的2倍,升旗手的身高一般在1.8m左右,所以国旗宽度在3.3m左右。
故答案为:B。
【分析】长度的估测,必须熟悉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以此为标准对研究对象作出判断。如:中学生拳头的宽度在10cm左右;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8cm;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一步的步幅在75cm左右;一层楼的高度在3m左右,等等。
10.【答案】B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A、测量时一般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或任一整刻度线测起,故A错误。
B、刻度面紧贴被测物体,起始端从零开始,视线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故B正确。
C、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故C错误。
D、放置刻度尺时,有刻度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
①根据估计结果选择恰当的刻度尺。
②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零刻线是否磨损。
③放置刻度尺要将刻度尺与被测长度紧贴。
④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准确读出已知刻度后,在分度值后再加上一位估读值。
11.【答案】A,B,C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刻度尺的使用规则:零刻度线磨损要从其他整数位置开始测量;刻度尺要放正,不倾斜;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要与刻度线垂直;综上所述,通过分析ABCD可知,AB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BC。
【分析】使用刻度尺时,刻度线要接近被测物体;刻度尺和所测量的边平齐;读取示数时,视线正对刻度线。
12.【答案】B,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质量及其特性;长度的估测;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A.脚的长度约为2dm=0.2m,A不符合题意;
B.感觉较舒适的洗澡水温度约为40℃,B符合题意;
C.百米赛跑的速度约为7m/s,C符合题意;
D.一枚鸡蛋的质量约为50g,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C.
【分析】根据常见物体的长度、温度、速度、质量,结合数据解答。
13.【答案】A,D
【知识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解:所谓误差,是在正确测量的前提下,所测得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由于人的眼睛不能估得非常准,所以存在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所以,误差和错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只能减小误差,提高精确程度,而不能避免误差,更不能避免,避免错误.故B、C不符合题意.
故选A、D.
【分析】误差是客观存在的,只能在条件允许时尽可能的减小,而不可能避免.在测量过程中,一般我们会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 
14.【答案】A,C,D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解:由图知:
A、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5”和“6”之间,偏向“5”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5min;
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7.5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7.5s,即秒表的读数为5min7.5s.此选项错误;
B、在弹簧测力计上,最大示数是5N,所以其量程为0~5N;1N之间有5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0.2N,即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指针在“2”后3个小格处,所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6N.此选项正确;
C、在温度计上,10℃之间有10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1℃,所以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20”在“10”下方,液柱最高处在两者之间,说明温度低于0℃,为﹣14℃.此选项错误;
D、刻度尺上1cm之间有5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2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2mm;物体左侧与0刻度线对齐,右侧与4.0cm对齐,估读为4.00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4.00cm,而题目中视线没有与尺面垂直,造成读数偏大.此选项错误.
故选A、C、D.
【分析】①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②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时,首先要明确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指针所指刻线相垂直.
③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时,首先要明确温度计的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高处相平,并注意区分零上或零下.
④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15.【答案】A,B,C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长度的估测
【解析】【解答】解:
A、中学生的脉搏跳动一般每分钟约75次,此选项符合实际;
B、一般洗澡水的温度比人体温度略高,约为40℃左右,此选项符合实际;
C、教室门的高度比成年人的升高略高约为2m左右,此选项符合实际;
D、百米世界冠军的成绩接近10s,其速度约10m/s,中学生的速度不可能达到13m/s,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故选ABC.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16.【答案】B,C
【知识点】长度的估测
【解析】【解答】解:
A、人在平静状态下,心跳一次的时间接近1s,所以1min的心跳次数大约72次;人的听觉范围在20Hz~20000Hz左右,所以我们能听到的心脏跳动的频率一定大于20Hz.此选项错误;
B、跨栏运动员的体重在600N左右,跨栏的高度在1.1m左右,运动员每次克服重力做的功约为W=Gh=600N×1.1m=660J.此选项正确;
C、大拇指指甲的面积在1cm2=10﹣4m2左右,大气压对大拇指指甲盖的压力约F=pS=1.0×105Pa×10﹣4m2=10N,相当于m==1kg的物体压在大拇指的指甲上.此选项正确;
D、教室的长、宽、高大约分别为10m、7m和3.5m,教室中空气的质量大约为m=ρV=1.29kg/m3×10m×7m×3.5m=316.05kg,接近300kg.此选项错误.
故选BC.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17.【答案】;乙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2.5μm=2.5×10﹣6m;乙刻度尺分度值为1mm,甲刻度尺分度值为1cm,所以选择乙刻度尺测量较准确。
综上 第1空、 ; 第2空、乙。
【分析】1、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刻度尺要注意量程和分度值,中学设计的刻度尺,分度值为0.1cm,读书时要估计到分度值后一位。
2、长度的测量:测量物体长度时,要将物体紧贴刻度尺,视线与刻度尺刻度平行。
18.【答案】减小误差;四;75.2cm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 小明用塑料卷尺测一张桌子的长度,他不怕麻烦测了五次,这是为了减小误差;
77.2cm与其它四个测量结果比较,差别最大,所以此数值是错误的,应该舍去;
物体的长度为。
【分析】 多次测量时,每次的测量值相差不大,如果所测某一数据与其它数据偏差较大,则该数据是错误的,应舍去。然后求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所测物体的长度。
19.【答案】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测物体A的长度为2.55cm。
综上 第1空、
【分析】1、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刻度尺要注意量程和分度值,中学设计的刻度尺,分度值为0.1cm,读书时要估计到分度值后一位
2、长度的测量:测量物体长度时,要将物体紧贴刻度尺,视线与刻度尺刻度平行
20.【答案】匀速;1:2:3;6:3:2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长度及其测量;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参照物及其选择;物理学方法
【解析】【解答】(1)观察a球:在相等时间(0.1s)内,通过的距离都是一块砖的高度,所以a球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观察b球:在相等时间(0.1s)内,通过的距离都是两块砖的高度,所以b球做的也是匀速直线运动;
观察c球:在相等时间(0.1s)内,通过的距离都是三块砖的高度,所以c球做的仍是匀速直线运动;
(2)由于三个小球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之比为:1:2:3,所以由速度公式可知,三个小球的速度之比为:va:vb:vc=“1:2:3”;
(3)由图可知,三个小球都通过6块砖的高度(相同的路程)时,所用的时间分别为:ta=0.6s , tb=0.3s , tc=0.2s ,所以三个小球所用的时间之比为:ta: tb:tc=“6:3:2”;
综上可知,本题正确答案为:第1 空应填:“匀速”;第2 空应填:“1:2:3”;第3 空应填:“6:3:2” 。
【分析】根据频闪照片,可以观察在相同时间内三个小球各自所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来判断物体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再由它们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之比,得出它们的速度之比;最后通过观察它们在通过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得出三个小球所用的时间之比。
21.【答案】(1)刻度尺;秒表
(2)a.将棉线沿蚊香放好,再把棉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其长度为L;c.将棉线沿剩余蚊香放好,再把棉线拉直,用刻度尺测量出剩余蚊香的长度
(3)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测定蚊香燃烧速度时,
(1)实验时,需要测量长度和时间,实验器材要有刻度尺与秒表。
(2)蚊香是圆的,可利用棉线的长度替代蚊香长度,将棉线沿蚊香放好,再测量棉线长度,即蚊香的长度L;蚊香燃烧时间t,再利用棉线和刻度尺测量剩余蚊香的长度,计算燃烧掉的蚊香的长度l,结合燃烧的时间,计算蚊香的燃烧速度。
(3)根据燃料的长度和时间,计算蚊香的燃烧速度为
【分析】(1)测量速度时,需要利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长度和时间;
(2)根据刻度尺和棉线测量弯曲物体的长度;再利用燃料的时间;
(3)根据,计算速度。
(1)[1][2]由题意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测定圆形蚊香燃烧速度,所以需要有能够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实验仪器,故缺少的实验器材为刻度尺与秒表。
(2)[1][2]本实验用到了等效替代法的思想,利用棉线的长度替代圆形蚊香的长度,从而测量出不易测量的物理量,所以在点燃蚊香前,将棉线沿蚊香放好,再把棉线拉直,此时棉线的长度就等于蚊香燃烧前的长度,将蚊香点燃燃烧一段时间后,再利用另一根棉线沿剩余蚊香放好,这根棉线的长度就是剩余蚊香的长度,这样就可以得到燃烧掉的蚊香的长度,在结合测得的蚊香燃烧的时间,就可以测定蚊香的燃烧速度。
(3)由题意可知,燃烧前圆形蚊香的长度为L,燃烧一段时间后剩余蚊香的长度为l,则燃烧掉的蚊香的长度为
L1=L-l
蚊香燃烧的时间为t,则可得蚊香的燃烧速度为
22.【答案】2.0;正确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1)线圈左侧与10.00cm对齐,右侧与15.00cm对齐,所以线圈的长度为L1=15.00cm-10.00cm=5.00cm;
金属丝的直径为。
(2)若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粗细不均匀的筷子上,因细铜丝是紧密排绕的,且能准确测出多匝线圈的总长度,所以小丽测细铜丝直径的方法也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2.0;正确。
【分析】(1)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n圈,测出线圈长度L1,则细铜丝直径。
(2)当铅笔或筷子粗细不均匀时,若细铜丝是紧密排绕的,也能准确测出多匝线圈的总长度,从而测出细铜丝的直径。
23.【答案】1.50;B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1)圆的直径是
(2)如图可知,纸带绕了n圈的厚度为,纸带厚度为,B正确,A错误
综上选B
综上第1空、1.50;第2空、B
【分析】1、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刻度尺要注意量程和分度值,中学设计的刻度尺,分度值为0.1cm,读书时要估计到分度值后一位
2、长度的测量:测量物体长度时,要将物体紧贴刻度尺,视线与刻度尺刻度平行
24.【答案】(1)甲;偏大;0.1;0.0340
(2)取平均值减小误差;26.42cm;26.00
(3)偏大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刻度尺的使用;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1)读图可知,乙图中刻度尺在读数时,视线并未与尺面末端刻度垂直,因此乙是错误的,乙图的读数偏大,甲是正确的;图甲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其示数为3.40cm=0.0340m。(2)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取平均值减小误差;四次读数中,26.42cm与其他数据相差较大,属错误数据,应去除,则物理课本的长度为 (3)由于金属的热胀冷缩,严冬季节,尺子实际长度收缩变小,而刻度依然是原来标注的刻度,所以用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会偏大。
【分析】(1)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刻度尺应放正,与被测物体应紧贴在一起,视线与尺面垂直;刻度尺的分度值就是相邻两刻度的距离,观察刻度尺求解即可;用刻度尺读数时,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后一位;
(2)为了减小测量时产生的误差,常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应先将错误的数据排除掉,剩下的数据取平均值,保留与数据位数相同的数;
(3)尺子遇冷收缩。分度值变小,测得的长度偏大。
25.【答案】(1)播水壶中的水位会随时间下降,流出的水速度会逐渐减小,导致计时不准确
(2)及时向播水壶中添加水,保证水位几乎不变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解:(1)水位不同,播水壶底部受到水的压强不同,水位越高,播水壶流出的速度越大,水位越低,播水壶流出的速度越小.当播水壶中的水位会随时间下降,流出的水速度会逐渐减小,导致计时不准确;
(2)要想让播水壶流出水的速度不变,必须让水位高度保持不变,因此及时向播水壶中添加水,保证水位几乎不变,可以减小测量时间误差.
故答案为:(1)播水壶中的水位会随时间下降,流出的水速度会逐渐减小,导致计时不准确;
(2)及时向播水壶中添加水,保证水位几乎不变.
【分析】根据刻漏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作答.
26.【答案】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产生原因是:①测量工具不精密;②测量方法不科学;③估读.因此是不可以避免的.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可以避免的.
【知识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解: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产生原因是:①测量工具不精密;②测量方法不科学;③估读.因此是不可以避免的.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可以避免的.
【分析】从误差的定义以及错误产生的原因等角度分析误差和错误的主要区别.
27.【答案】解: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线圈左端与6.00cm对齐,右端与9.90cm对齐,所以线圈的长度为L=9.90cm﹣6.00cm=3.90cm;线圈一共32圈,n=32,故铜线的直径d=≈0.12cm.
故答案为:
线圈长度/cm 线圈圈数/圈 铜线的直径/cm
3.90 32 0.12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分析】细铜丝的直径很小,如果用刻度尺直接测量,或者测不出或者误差太大,如图所示,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n圈,测出线圈长度 L,则细铜丝直径 d=.
28.【答案】解:(1)8.01cm与其它几个数据有明显的差别,是错误的数据;错误的测量数值是准确值,原因是不遵守测量规则或笔下误所致,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为≈8.88cm;(2)用被拉长了的塑料卷尺测量物体长度,物体的真实值不变,被拉长的塑料卷尺上的分度值的真实长度变大,但分度值的示数没有变化,因此其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偏小.故答案为:8.01;准确值错误;8.88cm;偏小.
【知识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解:(1)8.01cm与其它几个数据有明显的差别,是错误的数据;错误的测量数值是准确值,原因是不遵守测量规则或笔下误所致,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为≈8.88cm;
(2)用被拉长了的塑料卷尺测量物体长度,物体的真实值不变,被拉长的塑料卷尺上的分度值的真实长度变大,但分度值的示数没有变化,因此其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偏小.
故答案为:8.01;准确值错误;8.88cm;偏小.
【分析】(1)刻度尺在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所以应估读到0.01cm,多次测量可减小误差,被测物体长度应为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2)对物体微小变化量的比较判断,以物体的真实长度为准,塑料刻度尺被拉伸后,尽管拉伸后尺变长了,但上面的数字并没变,被测物体长度没变,所以读数就变小了.
29.【答案】解:(1)由题意知,从该标志牌到月牙湖还有12km;汽车行驶的时间为;
行驶的路程为s=12km,根据得,汽车的速度为;
(2)在该路段汽车行驶最大速度为60km/h,汽车从这两个标志牌到月牙湖最快要需要用时
答:(1)若小明爸爸驾车通过这段路程用时18min,则汽车的速度为40km/h;
(2)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汽车从这两个标志牌到月牙湖最快要需要用12分钟。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解:(1)由题意知,从该标志牌到月牙湖还有12km;汽车行驶的时间为
,根据计算汽车的速度。
(2)在该路段汽车最大速度为60km/h,路程为12km,根据速度公式计算 标志牌到月牙湖最快的时间。
30.【答案】(1)解: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时间:t=10:45-10:15=30min=0.5h;
答: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时间是0.5h;
(2)解:轿车从A地到B地的路程:s=120km-70km=50km,
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v==100km/h;
答: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为100km/h;
(3)解:据图可知从B到达南宁的距离s'=70km,轿车从B地到南宁所用时间t'==0.7h=42min.
答:从B地到达南宁需要42min.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车内的钟表两次显示的时间计算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时间;(2)从路标上显示的数字计算轿车从A地到B地所走的路程,再根据v=求解;(3)先根据路标算出轿车达到南宁的路程,再根据v=的变形式t=求解。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