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考点冲刺3【机械运动】—2025年中考物理考前素描40天终极冲刺宝典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考点冲刺3【机械运动】—2025年中考物理考前素描40天终极冲刺宝典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5-06 16:04:46

文档简介

考点冲刺3【机械运动】—2025年中考物理考前素描40天终极冲刺宝典
一、选择题
1.(2019八上·当阳期中)下列语句中加点部分描绘的运动情景,选取山为参照物的是(  )
A.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B.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C.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
D.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2023八上·武汉期中)2023年5月7日跳水世界杯蒙特利尔女子双人十米跳台决赛中,我国选手陈芋汐与全红婵夺得冠军。如图所示是她们比赛时动作高度同步的场景,说她们同步,是指(  )
A.她们相对于跳台始终是静止的
B.全红婵相对于陈芋汐始终是静止的
C.他们相对于观众是运动的
D.她们相对于水面始终是静止的
3.(2024八上·黄石月考)甲、乙两辆车,沿平直的公路同向行驶。某一过程中它们的运动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车前10s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B.第7秒时甲乙两车的速度差是5m/s
C.第20秒时,两车的速度相同
D.8~10秒时,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在靠近甲车
4.(2023八上·监利期中)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正在研发各种仿生机器人,来代替人类完成一些危险工作。如图甲所示是一款爬树机器人。如图乙所示是该机器人某次沿竖直树干爬行的图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内,该机器人沿树干匀速向上运动
B.内,该机器人沿树干向上爬行了
C.内,该机器人沿树干向下运动
D.内,该机器人静止不动
5.(2023八上·天门月考)某学生100m赛跑的成绩是14s,如果他在前70m的平均速度为7m/s,到达终点冲刺的速度为9m/s,他后30m的平均速度是(  )
A.3.3m/s B.7m/s C.7.5m/s D.8m/s
6.(2024八上·恩施期中)下列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  )
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B.人感觉到最舒适的温度是37℃
C.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170mm D.100米跑的成绩约是4s
7.(2018八上·武汉期中)关于运动和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油机在空中给受油机加油时,它们是相对运动的
B.卡车和联合收割机收割庄稼时,它们是相对运动的
C.两辆赛车在赛道上行驶时,它们是相对静止的
D.“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对接成功时,它们是相对静止的
8.(2024八上·黄梅月考)一辆长20m的货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为100m的大桥,下列说法中(  )
①货车完全在桥上行驶的时间是5s
②货车完全在桥上行驶的时间是4s
③货车通过大桥所用的时间是6s
④货车完全通过大桥所用的时间是7s
A.只有①④正确 B.只有②④正确
C.只有①③正确 D.只有②③正确
9.(2020八上·江岸月考)甲、乙两车从同一起点出发,沿平直公路行驶到相同终点。甲车在前二分之一时间里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二分之一时间里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在前二分之一路程中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二分之一路程中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v1≠v2,则(  )
A.甲车先到达 B.乙车先到达
C.甲、乙同时到达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10.(2018八上·永定期末)甲乙两人各乘一台升降机,甲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乙也在匀速上升;乙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甲在匀速下降,则他们相当于地面(  )
A.甲乙都下降,但甲比乙慢 B.甲乙都下降,且甲比乙快
C.甲上升,乙下降 D.甲下降,乙上升
11.(2018八上·天门期末)某天李军上学时,以1.2 m/s的速度走完前一半的路程,为了不迟到,他改以1.8 m/s的速度走完后一半的路程,他上学时走路的平均速度是(  )
A.1.5 m/s B.1.44 m/s C.1.68 m/s D.1.36m/s
二、多选题
12.(2023九下·谷城模拟)在操场直跑道上进行遥控小车比赛,甲、乙两车从t=0s时由同一起点同方向运动,两者运动的路程一时间图象分别如图中的甲、乙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在0~5s内甲车的速度是10m/s B.在0~5s内乙车的速度是1m/s
C.t=10s时两车的速度相等 D.t=10s后乙车超过甲车
13.(2023八上·硚口期末)如图,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下列对实验的描述和分析中,正确的是(  )
A.图中段的路程
B.如果测得段的时间,则段的平均速度
C.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大
D.为了测量小车在段的平均速度,可以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
14.(2023·十堰)车辆通过某平直高速路段时,驾驶员看到了如图所示的标志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行驶的汽车为参照物,标志牌是运动的
B.车辆不能超过最高限速,是因为车辆的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C.驾驶员刹车减速过程中,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D.以相同速度行驶的不同车辆,车辆的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B.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通过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
C.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可以用平均速度的大小来表示
D.在直线运动中,如果某物体每分钟均通过10m,那么该物体一定是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16.(2022八上·张湾期中)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前10s内甲车运动的路程大于乙车运动的路程
B.乙车到达600m处所用时间大于甲车达600m处所用时间
C.乙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D.甲、乙两车在40s内的平均速度不同
17.(2021八下·潜江期末)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以地面为参照物,我所在的教学楼是静止的
B.在探究“动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先研究质量一定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研究问题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C.如果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D.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18.(2020八上·江岸月考)“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摄影在暗室中进行,闪光灯每隔一定的时间闪亮一次,底片就记录下这时物体的位置。下图是甲、乙两个网球从左向右运动时的频闪照片,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球运动的时间比乙球短
B.从a到b,甲、乙两球平均速度之比为3:5
C.甲球做变速运动
D.乙球的运动速度越来越大
19.2012年6月18日,“神舟七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如图为即将对接时的模拟图,“神舟九号”(左)飞船与“天宫一号”(右)对接前沿着同一方向运动,并且“神舟七号”飞船向“天宫一号”缓慢地靠近,最后实现成功对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对接后,以“神舟七号”为参照物,“天宫一号”是静止的
B.对接后,“神舟七号”与“天宫一号”相对静止
C.对接后,选地面为参照物,“天宫一号”是静止的
D.对接后,选“神舟七号”为参照物,“天宫一号”是运动的
20.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牙买加选手博尔特成为了一名公认的世界飞人,在男子100m决赛和男子200m决赛中他分别以9.69s和19.30s的成绩打破两项世界纪录,获得两枚金牌.关于他在这两次决赛中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0m决赛中的路程是100m决赛的两倍
B.200m决赛中的平均速度约为10.36m/s
C.100m决赛中的平均速度约为10.32m/s
D.100m决赛中的最大速度约为20.64m/s
三、填空题
21.(2024·湖北)2024年5月28日,神舟十八号航天员圆满完成出舱任务。如图,搭乘机械臂的航天员A已为空间站安装好空间碎片防护装置,航天员B正在出舱。以空间站为参照物,安装好的防护装置是   的,航天员B是   的。
22.(2024八上·黄石月考)某地举行端午节龙舟赛,要求从出发点到达河对岸再返回。某参赛队从起点出发到达河对岸的平均速度为3m/s,一个来回全程的平均速度为4m/s,则回程的平均速度为   m/s。以参赛的队员为参照物,河岸是   的(填“运动”或“静止”)。
23.(2023·宜昌)李老师参加了2023年宜昌马拉松比赛,在比赛过程中,以李老师为参照物,站在路旁的啦啦队员是   的(选填“运动”或“静止”),赛后成绩证书上显示其全程平均配速为4min10s/km,则他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m/s。
24.(2020八上·硚口期中)为了监测车辆速度是否超过了规定值,交管部门在高速公路上安装了固定测速仪和限速标志,如图所示,汽车经过某监测点时,测速仪从第一次发出超声波信号到经汽车反射后收到反射信号用了0.3s;测速仪第一次发出信号0.45s后,第二次发出超声波信号,测速仪从第二次发出超声波信号,到经汽车反射后收到反射信号用了0.2s(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保持不变,汽车的速度恒定不变),当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超声波和小车相遇时,测速仪距离汽车   m,汽车此时的速度   km/h,此时汽车   (选填“超速”或“未超速”)。
四、实验探究题
25.(2024八上·黄石期末)小明同学用图所示的装置研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他利用位置传感器通过超声波测出小车的实时距离,再用计算机算出运动速度,如图所示;假设位置传感器发射的超声波信号经0.01秒反射回来并被接收,此时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则传感器与小车间的距离是   m;小车从A处滑到C处的过程,位置传感器的屏幕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小车沿斜面下滑时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到达C处的速度为   m/s。
26.(2024九下·当阳模拟)小明想借助斜面、木板、水平面、小车等进行多个实验探究。他用木板支起一个斜面,然后在一侧贴上刻度标尺,让小车从标尺100cm处由静止滑下,用架在一旁的手机快速连拍功能每隔0.2s拍下一张照片,得到如图所示的图片。
(1)根据图上的信息小明判断小车滑下做的是   (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
(2)小车从A运动到E过程的平均速度是   m/s(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3)小明又在水平面上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材料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他铺在水平面上的材料顺序合理的是______;
A.毛巾→棉布→木板 B.棉布→毛巾→木板 C.木板→毛巾→棉布
(4)通过(3)中实验,小明发现水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   ,进一步推理得出: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时,它将在水平面上   。
27.(2024八上·黄梅月考)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1)组装器材时,将带刻度的长木板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是为了比较准确地测量    (填物理量)。
(2)分别将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C点和斜面中点B点,均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位置由   开始下滑。
(3)由图可知,小车从A运动到C的路程为   cm。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SAC tAC=2.5s VAC
SAB=40.0cm tAB=2s VAB=0.2m/s
(4)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上表中,则表格中VAC=   m/s。
(5)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
28.(2023八上·新洲期中)如图甲所示测量长度的工具叫滚尺,多用于跑道、农业等道路测量。滚尺主要由计数器和滚轮组成,当滚轮沿着路径滚动时,长度在计数器上直接显示。小明想利用滚尺和停表,测量自己步行的平均速度。
(1)将滚尺的示数清零后,推动滚尺,停表同时计时,其距离为    m,他用停表记录的对应时间如图丙所示,该段时间内他步行的平均速度为    m/s。
(2)已知该滚尺的滚轮直径为D,用s表示滚尺测出的距离,则上述测量中轮子滚过的圈数n=   。(用字母表示)
(3)长期使用后,滚轮的轮胎磨损严重将导致测量出的步行速度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五、计算题
29.(2023八上·云梦期中)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已突破7000m,世界领先。“蛟龙号”潜水器在某次下潜之前,用声呐向该海域的海底发出超声波,经过14s声呐接收到回声信号,“蛟龙号”从海水表面匀速竖直下潜到7000m深处,需4小时的时间。(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求:
(1)该海域的深度为多少?
(2)“蛟龙号”的下潜速度是多少km/h?
30.(2024八上·房县期中)北京站到上海虹桥站G11次高速列车运行时间表如下表所示。
站次 站 名 到达时间 开车时间 里程
1 北京南 始发站 08:00 0
2 济南西 09:30 09:34 406千米
3 南京南 11:46 11:48 1023千米
4 上海虹桥 12:30 终点站 1318千米
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1)列车从北京南到南京南所用的时间?
(2)列车由北京南站驶往济南西站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列车由北京南站驶往上海虹桥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1.(2024八上·房县期中)我国有些地方修筑了“音乐公路”。当汽车以一定速度匀速行驶时,就会奏出一段悦耳的乐曲。音乐公路的路面上分布着许多横向凹槽,如图所示。汽车每经过一个凹槽,就会上下振动一次。路面上凹槽的分布比较密,汽车行进时振动很快,于是就发出了声音。凹槽的疏密可以根据乐曲的音调高低来设计,假设某音乐公路规定的行驶速度是54 km/h 。求:
(1)汽车以此速度行驶6分钟所走的路程为多少?
(2)若音乐公路的总长为1.5km,则汽车通过音乐公路所需时间为多少?
(3)假设设定乐曲为《歌唱祖国》,第一个音符“sol”的频率为400Hz,汽车发出这个音时,所对应的相邻凹槽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32.(2024八上·潜江月考)小明一家利用国庆假日到运城市游玩,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了一段时间,他看到了如图所示标志。请你根据标志牌回答以下问题:
(1)从图1可知,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最快速度不能超过多少km/h?
(2)在不违规的前提下,汽车从图1的标志牌到运城至少需要多少小时?
(3)若以图2所示的速度行驶1.5h,通过的路程是多少km?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解:A、“两岸青山相对出”是相对于船来说的,以船为参照物,A不符合题意;
B、“巍巍青山两岸走”是以竹排为参照物的,B不符合题意;
C、“看山恰似走来迎”选择的参照物是自己或者船与船上静止不动的物体,C不符合题意;
D、“轻舟已过万重山”,舟的运动应是相对于山;故诗人选取的参照物为山及两边的岸,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相对于参照物,有位置变化就是运动的。
2.【答案】B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解答】图中,运动员跳水时,运动方向和速度相同,她们之间没有位置变化,彼此间是静止的,两人相对于跳台、水面和观众,有位置变化,是运动的,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变化,是静止的,有位置变化,是运动的。
3.【答案】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A、甲车前6s静止不动速度为0,A错误;
B、乙车在0~20s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的速度为,甲车在6~10s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所以 第7秒时甲乙两车的速度差是5m/s ,B正确;C、甲车在10~20s静止,C错误
D.由图得,8~10秒时,甲乙两车的距离不断变大,所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在远离甲车,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根据速度的公式计算分析,速度公式为v=s/t,根据题目中所给的信息,如已知速度时间求解路程,或者已知路程和时间求解速度,在vt曲线中,速度为0特点为一条水平直线,匀速直线运动为经过原点的直线。
4.【答案】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A.根据乙图可知,0~10s内,该机器人的速度在增大,那么它向上做加速运动,故A错误;
B.根据乙图可知,10~25s内,该机器人做匀速直线运动,它的速度为0.5m/s,
爬行时间为25s-10s=15s。
沿树干向上爬行距离s=vt=0.5m/s×15s=7.5m,
故B正确;
C.由图乙可知,25~30s内,机器人的速度减小,即做减速运动吗,但是还是沿树干向上运动,故C错误;
D.根据图乙可知,15-25s内机器人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A.根据图乙确定0-10s内机器人的运动状态;
BD.根据图乙确定10-25s内机器人的速度和运动时间,根据s=vt计算爬上的距离;
C.根据图乙确定25-30s内机器人的状态改变即可。
5.【答案】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据题可知, 在前70m的平均速度为7m/s ,根据速度公式可计算前70m的时间为,所以后30m 所用时间4s,同理计算后30m的平均速度。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分析】根据速度的公式计算分析,速度公式为v=s/t,根据题目中所给的信息,如已知速度时间求解路程,或者已知路程和时间求解速度,匀速运动的特点,在st曲线上为一条倾斜向上的直线,在vt曲线为一条水平直线。
6.【答案】C
【知识点】时间的估测;长度的估测;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故A不符合题意;
B.人感觉到最舒适的温度要低于人体正常温度,约为23℃左右,故B不符合题意;
C.一支铅笔的长度与物理课本的宽接近,约为17cm=170mm,故C符合题意;
D.100米跑的速度约为8m/s左右,成绩约是,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1、人的步行的速度约1m/s.骑自行车的速度约5m/s.
2、人感觉到最舒适的温度20度左右。
3、物理课本的宽大约17cm,一支铅笔的长度大约18cm.
7.【答案】D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A、加油机在空中给授油机加油时,它们是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它们是相对静止的,故A错误.
B、拖拉机和收割机收割庄稼时,以拖拉机为参照物,收割机相对于拖拉机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它们是相对静止的.故B错误;
C、两辆赛车在赛道上行驶时,没有指明参照物.因此不能确定二者是运动还是静止,故C错误;
D、“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对接时,以“天宫一号”为参照物,“神舟八号”相对于“天宫一号”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此“神舟八号”是静止的.故D正确.
故选D.
8.【答案】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火车过桥问题
【解析】【解答】货车速度72km/h=20m/s,根据车长和桥长,计算完全在桥上的时间为:,②合理;
计算完全通过桥的时间为,②③正确,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根据货车的长度和桥长,计算通过的总路程,利用,计算速度。
9.【答案】A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设A、B两地间的距离为s,甲从A地出发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为t1,乙从A地出发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为t2,因为甲车在前一半时间里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一半时间里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根据v= 可得 t1v1+ t1v2=s
则甲从A地出发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t1=
因为乙车在前一半路程中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一半路程中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乙从A地出发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t2= =
则t1-t2= - = <0
即t1<t2,所以甲车先到达,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利用速度计算公式v=进行计算即可,注意时间、路程的对应。
10.【答案】B
【知识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解答】甲、乙两人均看到楼房在匀速上升,说明甲、乙相对于地面都是匀速下降的,甲同时也看到乙在匀速上升,说明甲的下降速度比乙快.选项A、C、D不符合题意,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判断物体是运动以及如何运动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1.【答案】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设总路程为s,前一半路程与后一半路程 ∵ ,∴李军的运动时间: , ,总的平均速度

故答案为:B.
【分析】设总路程为s,利用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分别写出走完前半程和后半程所用时间的表达式,再利用速度公式计算走完全程的平均速度。
12.【答案】B,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A.根据图像,甲车0~5s内路程为10m,速度为,故A错误;
B.根据乙车0~10s内的路程,计算速度为,乙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是匀速直线运动,在0~5s的速度是1m/s,故B正确;
C.在t=10s时,甲车路程不变,是静止的,速度为0,乙车的速度是1m/s,速度不相等,故C错误;
D.在t=10s后,甲车静止,路程为10m,乙车继续运动,超过甲车,故D正确。
故选BD。
【分析】根据,计算速度;路程不随时间改变,是静止状态;结合不同时间的路程,判断距离。
13.【答案】A,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A.图中AB段的路程s=80.0cm-40.0cm=40.0cm,A符合题意;
B.测得AC段的时间t=4s,计算AC段的平均速度,B符合题意;
C.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停止晚,测量的时间偏大,计算的平均速度会偏小,C不符合题意;
D.为了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小车要从A点静止释放,通过B点时有速度,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B.
【分析】根据物体对应刻度尺的位置,测量路程;根据,计算速度;停止计时偏晚,测量的时间偏大,计算的速度偏小。
14.【答案】A,C,D
【知识点】动能的影响因素;能量的转化或转移;惯性及其现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解答】A.标志牌与汽车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则以汽车为参照物,标志牌是运动的,故A正确;
B.物体的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所以汽车的质量越大,惯性也就越大,越不容易刹车,与物体的速度无关,故B错误;
C.驾驶员刹车减速过程中,克服摩擦阻力做功,所以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C正确;
D.动能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以相同速度行驶的不同车辆,车辆的质量越大动能越大,故D正确;
故选:ACD。
【分析】(1)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确定一个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否则是运动的;
(2)惯性大小只跟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跟物体是否受力、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都没有关系;
(3)克服摩擦阻力做功,一部分机械能会变成内能;
(4)动能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15.【答案】B,C
【知识点】匀速直线运动特点
【解析】【解答】解:A、在匀速直线运动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是确定的,与路程、时间长短无关.故A错误;
B、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由公式v=知:物体通过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故B正确;
C、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可以用平均速度的大小来表示.故C正确;
D、在直线运动中,虽然物体每分钟均通过10m的路程,但不能保证每分钟、每秒钟通过的路程都相等,所以物体不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错误.
故选BC.
【分析】①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任何相同时间通过的路程都相等,任何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都相等;
②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运动的时间与路程成正比;
③物体路程与运动时间的比值是物体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可以粗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
④经过的路线是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16.【答案】A,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前10s内甲车和乙车运动的路程分别为300m、200m,则前10s内甲车运动的路程大于乙车运动的路程,A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甲车到达600m处所用的时间为20s,乙车到达600m处所用的时间大于20s,所以乙车到达600m处所用时间大于甲车到达此处所用时间,B符合题意;
C.乙车在相同时间间隔内所通过的路程不同,故乙车做变速直线运动,C不符合题意;
D.甲、乙两车在40s内通过的路程s=1200m,根据 可知在40s内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相同,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B。
【分析】根据图像信息,确定路程与时间大小;根据,比较平均速度;相同时间间隔内所通过的路程不同为变速运动。
17.【答案】A,B,D
【知识点】惯性及其现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物理学方法
【解析】【解答】A.以地面为参照物,教学楼与地面之间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教学楼是静止的,A符合题意;
B.在探究“动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先研究质量一定,动能与速度的关系时,保持从斜面上滚下的小球的质量不变,改变小球在斜面从静止向下运动的高度,研究问题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B符合题意;
C.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才彼此平衡,C不符合题意;
D.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BD。
【分析】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事先选取参照物,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那么物体就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改变,那么物体就是静止的;当有多个因素对某一个物理量有影响时,要研究每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需要用到控制变量法。
18.【答案】B,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匀速直线运动特点
【解析】【解答】A.闪光灯每隔一定的时间闪亮一次,即摄影的时间间隔是相同的;由图知,甲球被拍摄了6次(所用时间为5个间隔时间),乙球被拍摄了4次(所用时间为3个间隔时间),所以甲球运动的时间比乙球长;A不符合题意;
B.设“频闪摄影”时,摄影的时间间隔是t,则甲球所用时间为5t,乙球所用的时间是3t;甲、乙两球的平均速度之比是 = = = =
B符合题意;
CD.由图知,甲球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所以甲球运动的速度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C不符合题意;而乙球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长,即乙球的运动速度越来越大,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D。
【分析】正确读取频闪照片上反映的物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照片上两个小点之间的间隙越大,说明速度越快,间隙越小,说明速度越慢。
物体的运动路线是直的,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物体进行的是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路线是直的,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同,物体进行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19.【答案】A,B
【知识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解答】解:ABD、对接后,“神舟七号”和“天宫一号”互相以对方为参照物,其位置不变,所以是相对静止的,故AB正确、D错误;
C、对接后,选地面为参照物,“天宫一号”的位置在发生改变,所以是运动的,故C错误.
故选AB.
【分析】判断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择一个参照物,然后来比较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变化就是物体相对于该参照物是运动的,否则就是静止的.据此分析即可解答. 
20.【答案】A,B,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A、200m决赛中的路程是200m,100m决赛中的路程是100m,两者是二倍关系,故A正确;

D、博尔特在100m比赛中处于变速运动状态,无法计算其最大速度,故D错误.
故选:ABC.
【分析】平均速度只能用总路程和总时间计算;运动员在短跑中做变速运动.
21.【答案】静止;运动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可知,以空间站为参照物时,安装好的防护装置的位置不变,即是静止的;而航天员B的位置发生改变,因此是运动的。
【分析】如果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发生改变,那么它是运动的;否则,物体是静止的。
22.【答案】6m/s;运动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 某参赛队从起点出发到达河对岸的平均速度为3m/s,一个来回全程的平均速度为4m/s ,假设出发点到河对岸的距离为d,根据速度公式可知从起点出发到达河对岸的时间为,同理
全程用的时间为,所以回程的平均速度为。
参赛队员和河岸的运动状态不同,当以参赛的队员为参照物时,河岸是运动的。
综上 第1空、 6m/s;第2空、运动。
【分析】1、根据速度的公式计算分析,速度公式为v=s/t,根据题目中所给的信息,如已知速度时间求解路程,或者已知路程和时间求解速度;
2、物体相对运动:物体与参照物运动状态不一致,所以物体相对参照物运动,物体与参照物运动状态不一致,所以物体相对参照物静止。
23.【答案】运动;4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在比赛过程中,站在路旁的啦啦队员是运动的,赛后成绩证书上显示其全程平均配速为4min10s/km,则他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分析】相对于参照物,有位置变化是运动的;根据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
24.【答案】51;153;超速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声速;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解析】【解答】测速仪第一次发出超声波到达汽车处所用的时间t1= =0.15s
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的距离s1=v声t1=340m/s×0.15s=51m
测速仪第二次发出超声波到达汽车处所用的时间t2= = 0.1s
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的距离s2=v声t2=340m/s×0.1s=34m
汽车从接收到第一次信号到接受到第二次信号过程中,行驶的距离s=s2-s1=51m-34m=17m
由题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Δt=0.45s,汽车从接收到第一次信号到接受到第二次信号过程中,行驶的时间t=Δt-t1+t2=0.45s-0.15s+0.1s=0.4s
则汽车的速度为 =42.5m/s=153km/h
因为v=153km/h>120km/h
所以汽车在此路段超速。
【分析】根据回声现象计算声音的传播时间;利用速度和时间的乘积计算路程;根据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
25.【答案】1.7;变速;1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位置传感器发射的超声波信号经0.01秒反射回来并被接收,则传感器与小车间的距离为:

由位置传感器的屏幕图像可知,随着时间增加,速度逐渐增加,小车沿斜面下滑时做变速运动。
由图可知,当t=2.5s时,小车的速度为1m/s,即小车到达C处的速度为1m/s。
【分析】根据s=vt求距离;
分析图像信息,解答。
26.【答案】(1)加速
(2)1.2
(3)A
(4)小;匀速直线运动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1)由图中可知,小车滑下时,在相等时间内路程越来越大,说明小车做的是加速运动;
(2)由图可知,A到E的路程s=96.00cm=0.9600m,时间t=4×0.2s=0.8s,因此平均速度为;
(3) 他铺在水平面上的材料合理顺序是粗糙程度越来越小,从而观察到物体运动减小地越来越慢,所以依次应该是毛巾、棉布、木板,故A正确,BC错误;
故选:A。
(4)水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它将在水平面上保持原有的速度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故答案为:(1)加速;(2)1.2;(3)A;(4)小;匀速直线运动。
【分析】(1)根据图中小车滑下时在相等时间内路程的大小,判断小车的运动特点;
(2)由图可知A到E的路程、时间,根据求出平均速度;
(3)接触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4)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如果运动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1)由图中信息,小车滑下时在相等时间内路程越来越大,故小车做的是加速运动。
(2)由图可知A到E的路程s=96.00cm=0.9600m,时间t=4×0.2s=0.8s,平均速度
(3)合理顺序是粗糙程度越来越小,从而观察到物体运动减小地越来越慢,故依次应该是毛巾、棉布、木板。
故选A。
(4)[1][2]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它将在水平面上保持原有的速度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27.【答案】(1)时间
(2)静止
(3)80.0
(4)0.32
(5)小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时,
(1)实验前,将有刻度的长木板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与水平面保持较小的坡度,小车下滑慢,便于测量时间;
(2)实验时,将金属片分别放在斜面底端C点和斜面中点B点,小车从斜面的A处由静止开始下滑,进行实验。
(3)根据图像,A的位置是80.0cm,C的位置是0,AC的路程为80.0cm。
(4)根据表中AC间的时间tAC=2.5s,计算。
(5)在测量AB间的时间中,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停止偏晚,测量的时间偏大,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偏小。
【分析】(1)斜面的坡度较小,便于测量时间;
(2)测量速度时,小车从顶部从静止开始下滑;
(3)根据图像,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
(4)根据,计算速度;
(5)停止计时偏晚,测量时间偏大,计算的速度偏小。
28.【答案】(1)25.8;1.2
(2)
(3)偏大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①根据图乙可知,计数器的分度值为0.1m,则最右边的为小数部分,则其距离为:s=25.8m,
②根据丙图可知,小盘的分度值为0.5min,指针位置在0到1分钟中间,靠近0,则读取秒钟盘示数时没有超过30秒;大盘的分度值为0.1s,则秒钟的示数为21.5秒,即所用时间为t=21.5s,
则该段时间内他步行的平均速度为;
(2)根据题意可知,该滚尺的直径为D,则该滚尺的周长为L=πD,
则上述测量中轮子滚过的圈数为:;
(3)滚轮的轮胎磨损严重,会导致滚轮的周长变形,即滚轮转过的圈数增多,所测得的实际路程小于测量的路程,由可知,测量的步行速度会偏大。
【分析】(1)①根据图乙确定计数器的分度值,再根据其中的数字中直接读出步行的距离;
②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停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再利用v可求出步行的平均速度;
(2)首先根据圆形的周长公式计算滚轮的周长C,再根据路程S=nC计算轮子转动的圈数;
(3)滚轮的轮胎磨损严重,说明实际滚轮的直径D会变小,则所测得的实际路程会偏大,据此分析步行速度。
29.【答案】解:(1)因为声音传播到海底的时间为总的时间的一半,则
由得,该海域的深度
(2)“蛟龙号”的下潜速度
答:(1)该海域的深度为10500m;
(2)“蛟龙号”的下潜速度是1.75km/h。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结合听到回声的时间,计算到达时间,根据s=vt,计算海水深度;
(2)利用,计算速度。
30.【答案】(1)解:列车从北京南到南京南所用的时间为。
(2)解:列车由北京南站驶往济南西站的,列车由北京南站驶往济南西站的平均速度是

(3)解:列车由北京南站驶往上海虹桥站全程的时间为,列车由北京南站驶往上海虹桥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据表格可知列车从北京南出发的时间为8:00,到达南京南的时间为11:46,所以 列车从北京南到南京南所用的时间 为。
(2)据表格分析可知列车由北京南站驶往济南西站的t1,距离为460km,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列车由北京南站驶往济南西站的平均速度。
(3)据表格可知列车由北京南的时间为8:00,到达终点时间为12:30,据此计算站驶往上海虹桥站全程的时间t2,全程的距离为1318km,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列车由北京南站驶往上海虹桥站全程的平均速度。
(1)列车从北京南到南京南所用的时间为
(2)列车由北京南站驶往济南西站的
列车由北京南站驶往济南西站的平均速度是
(3)列车由北京南站驶往上海虹桥站全程的时间为
列车由北京南站驶往上海虹桥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31.【答案】(1)解:汽车的速度为,以此速度行驶6分钟的路程为。
(2)解:汽车通过音乐公路所需时间为。
(3)解:第一个音符“sol”的频率为400Hz,汽车发出这个音时的时间为,所对应的相邻凹槽之间的距离是。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汽车的速度为15m/s,行驶6min合360s,根据速度公式计算行驶6分钟的路程。
(2) 音乐公路的总长为1.5km ,据(1)可知,汽车的速度15m/s,根据速度公式计算汽车通过音乐公路所需时间。
(3)汽车的速度为15m/s,第一个音符“sol”的频率为400Hz,根据时间和频率的关系可知汽车发出这个音时的时间为,根据速度公式计算所对应的相邻凹槽之间的距离是。
(1)汽车的速度为
以此速度行驶6分钟的路程为
(2)汽车通过音乐公路所需时间为
(3)第一个音符“sol”的频率为400Hz,汽车发出这个音时的时间为,所对应的相邻凹槽之间的距离是
32.【答案】(1)100 km/h ;
(2)汽车从标志牌到运城的路程为:s=120km,
汽车从标志牌到运城的时间为:;
(3).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标志牌可知,汽车的最快速度不能超过100 km/h ;
(2)由标志牌可知,汽车运动的路程,根据求出汽车运动的时间;
(3)根据s=vt求出汽车运动的路程。
1 / 1考点冲刺3【机械运动】—2025年中考物理考前素描40天终极冲刺宝典
一、选择题
1.(2019八上·当阳期中)下列语句中加点部分描绘的运动情景,选取山为参照物的是(  )
A.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B.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C.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
D.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答案】D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解:A、“两岸青山相对出”是相对于船来说的,以船为参照物,A不符合题意;
B、“巍巍青山两岸走”是以竹排为参照物的,B不符合题意;
C、“看山恰似走来迎”选择的参照物是自己或者船与船上静止不动的物体,C不符合题意;
D、“轻舟已过万重山”,舟的运动应是相对于山;故诗人选取的参照物为山及两边的岸,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相对于参照物,有位置变化就是运动的。
2.(2023八上·武汉期中)2023年5月7日跳水世界杯蒙特利尔女子双人十米跳台决赛中,我国选手陈芋汐与全红婵夺得冠军。如图所示是她们比赛时动作高度同步的场景,说她们同步,是指(  )
A.她们相对于跳台始终是静止的
B.全红婵相对于陈芋汐始终是静止的
C.他们相对于观众是运动的
D.她们相对于水面始终是静止的
【答案】B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解答】图中,运动员跳水时,运动方向和速度相同,她们之间没有位置变化,彼此间是静止的,两人相对于跳台、水面和观众,有位置变化,是运动的,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变化,是静止的,有位置变化,是运动的。
3.(2024八上·黄石月考)甲、乙两辆车,沿平直的公路同向行驶。某一过程中它们的运动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车前10s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B.第7秒时甲乙两车的速度差是5m/s
C.第20秒时,两车的速度相同
D.8~10秒时,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在靠近甲车
【答案】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A、甲车前6s静止不动速度为0,A错误;
B、乙车在0~20s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的速度为,甲车在6~10s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所以 第7秒时甲乙两车的速度差是5m/s ,B正确;C、甲车在10~20s静止,C错误
D.由图得,8~10秒时,甲乙两车的距离不断变大,所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在远离甲车,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根据速度的公式计算分析,速度公式为v=s/t,根据题目中所给的信息,如已知速度时间求解路程,或者已知路程和时间求解速度,在vt曲线中,速度为0特点为一条水平直线,匀速直线运动为经过原点的直线。
4.(2023八上·监利期中)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正在研发各种仿生机器人,来代替人类完成一些危险工作。如图甲所示是一款爬树机器人。如图乙所示是该机器人某次沿竖直树干爬行的图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内,该机器人沿树干匀速向上运动
B.内,该机器人沿树干向上爬行了
C.内,该机器人沿树干向下运动
D.内,该机器人静止不动
【答案】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A.根据乙图可知,0~10s内,该机器人的速度在增大,那么它向上做加速运动,故A错误;
B.根据乙图可知,10~25s内,该机器人做匀速直线运动,它的速度为0.5m/s,
爬行时间为25s-10s=15s。
沿树干向上爬行距离s=vt=0.5m/s×15s=7.5m,
故B正确;
C.由图乙可知,25~30s内,机器人的速度减小,即做减速运动吗,但是还是沿树干向上运动,故C错误;
D.根据图乙可知,15-25s内机器人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A.根据图乙确定0-10s内机器人的运动状态;
BD.根据图乙确定10-25s内机器人的速度和运动时间,根据s=vt计算爬上的距离;
C.根据图乙确定25-30s内机器人的状态改变即可。
5.(2023八上·天门月考)某学生100m赛跑的成绩是14s,如果他在前70m的平均速度为7m/s,到达终点冲刺的速度为9m/s,他后30m的平均速度是(  )
A.3.3m/s B.7m/s C.7.5m/s D.8m/s
【答案】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据题可知, 在前70m的平均速度为7m/s ,根据速度公式可计算前70m的时间为,所以后30m 所用时间4s,同理计算后30m的平均速度。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分析】根据速度的公式计算分析,速度公式为v=s/t,根据题目中所给的信息,如已知速度时间求解路程,或者已知路程和时间求解速度,匀速运动的特点,在st曲线上为一条倾斜向上的直线,在vt曲线为一条水平直线。
6.(2024八上·恩施期中)下列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  )
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B.人感觉到最舒适的温度是37℃
C.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170mm D.100米跑的成绩约是4s
【答案】C
【知识点】时间的估测;长度的估测;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故A不符合题意;
B.人感觉到最舒适的温度要低于人体正常温度,约为23℃左右,故B不符合题意;
C.一支铅笔的长度与物理课本的宽接近,约为17cm=170mm,故C符合题意;
D.100米跑的速度约为8m/s左右,成绩约是,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1、人的步行的速度约1m/s.骑自行车的速度约5m/s.
2、人感觉到最舒适的温度20度左右。
3、物理课本的宽大约17cm,一支铅笔的长度大约18cm.
7.(2018八上·武汉期中)关于运动和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油机在空中给受油机加油时,它们是相对运动的
B.卡车和联合收割机收割庄稼时,它们是相对运动的
C.两辆赛车在赛道上行驶时,它们是相对静止的
D.“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对接成功时,它们是相对静止的
【答案】D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A、加油机在空中给授油机加油时,它们是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它们是相对静止的,故A错误.
B、拖拉机和收割机收割庄稼时,以拖拉机为参照物,收割机相对于拖拉机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它们是相对静止的.故B错误;
C、两辆赛车在赛道上行驶时,没有指明参照物.因此不能确定二者是运动还是静止,故C错误;
D、“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对接时,以“天宫一号”为参照物,“神舟八号”相对于“天宫一号”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此“神舟八号”是静止的.故D正确.
故选D.
8.(2024八上·黄梅月考)一辆长20m的货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为100m的大桥,下列说法中(  )
①货车完全在桥上行驶的时间是5s
②货车完全在桥上行驶的时间是4s
③货车通过大桥所用的时间是6s
④货车完全通过大桥所用的时间是7s
A.只有①④正确 B.只有②④正确
C.只有①③正确 D.只有②③正确
【答案】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火车过桥问题
【解析】【解答】货车速度72km/h=20m/s,根据车长和桥长,计算完全在桥上的时间为:,②合理;
计算完全通过桥的时间为,②③正确,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根据货车的长度和桥长,计算通过的总路程,利用,计算速度。
9.(2020八上·江岸月考)甲、乙两车从同一起点出发,沿平直公路行驶到相同终点。甲车在前二分之一时间里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二分之一时间里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在前二分之一路程中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二分之一路程中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v1≠v2,则(  )
A.甲车先到达 B.乙车先到达
C.甲、乙同时到达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答案】A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设A、B两地间的距离为s,甲从A地出发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为t1,乙从A地出发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为t2,因为甲车在前一半时间里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一半时间里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根据v= 可得 t1v1+ t1v2=s
则甲从A地出发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t1=
因为乙车在前一半路程中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一半路程中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乙从A地出发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t2= =
则t1-t2= - = <0
即t1<t2,所以甲车先到达,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利用速度计算公式v=进行计算即可,注意时间、路程的对应。
10.(2018八上·永定期末)甲乙两人各乘一台升降机,甲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乙也在匀速上升;乙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甲在匀速下降,则他们相当于地面(  )
A.甲乙都下降,但甲比乙慢 B.甲乙都下降,且甲比乙快
C.甲上升,乙下降 D.甲下降,乙上升
【答案】B
【知识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解答】甲、乙两人均看到楼房在匀速上升,说明甲、乙相对于地面都是匀速下降的,甲同时也看到乙在匀速上升,说明甲的下降速度比乙快.选项A、C、D不符合题意,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判断物体是运动以及如何运动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1.(2018八上·天门期末)某天李军上学时,以1.2 m/s的速度走完前一半的路程,为了不迟到,他改以1.8 m/s的速度走完后一半的路程,他上学时走路的平均速度是(  )
A.1.5 m/s B.1.44 m/s C.1.68 m/s D.1.36m/s
【答案】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设总路程为s,前一半路程与后一半路程 ∵ ,∴李军的运动时间: , ,总的平均速度

故答案为:B.
【分析】设总路程为s,利用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分别写出走完前半程和后半程所用时间的表达式,再利用速度公式计算走完全程的平均速度。
二、多选题
12.(2023九下·谷城模拟)在操场直跑道上进行遥控小车比赛,甲、乙两车从t=0s时由同一起点同方向运动,两者运动的路程一时间图象分别如图中的甲、乙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在0~5s内甲车的速度是10m/s B.在0~5s内乙车的速度是1m/s
C.t=10s时两车的速度相等 D.t=10s后乙车超过甲车
【答案】B,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A.根据图像,甲车0~5s内路程为10m,速度为,故A错误;
B.根据乙车0~10s内的路程,计算速度为,乙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是匀速直线运动,在0~5s的速度是1m/s,故B正确;
C.在t=10s时,甲车路程不变,是静止的,速度为0,乙车的速度是1m/s,速度不相等,故C错误;
D.在t=10s后,甲车静止,路程为10m,乙车继续运动,超过甲车,故D正确。
故选BD。
【分析】根据,计算速度;路程不随时间改变,是静止状态;结合不同时间的路程,判断距离。
13.(2023八上·硚口期末)如图,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下列对实验的描述和分析中,正确的是(  )
A.图中段的路程
B.如果测得段的时间,则段的平均速度
C.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大
D.为了测量小车在段的平均速度,可以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
【答案】A,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A.图中AB段的路程s=80.0cm-40.0cm=40.0cm,A符合题意;
B.测得AC段的时间t=4s,计算AC段的平均速度,B符合题意;
C.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停止晚,测量的时间偏大,计算的平均速度会偏小,C不符合题意;
D.为了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小车要从A点静止释放,通过B点时有速度,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B.
【分析】根据物体对应刻度尺的位置,测量路程;根据,计算速度;停止计时偏晚,测量的时间偏大,计算的速度偏小。
14.(2023·十堰)车辆通过某平直高速路段时,驾驶员看到了如图所示的标志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行驶的汽车为参照物,标志牌是运动的
B.车辆不能超过最高限速,是因为车辆的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C.驾驶员刹车减速过程中,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D.以相同速度行驶的不同车辆,车辆的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答案】A,C,D
【知识点】动能的影响因素;能量的转化或转移;惯性及其现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解答】A.标志牌与汽车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则以汽车为参照物,标志牌是运动的,故A正确;
B.物体的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所以汽车的质量越大,惯性也就越大,越不容易刹车,与物体的速度无关,故B错误;
C.驾驶员刹车减速过程中,克服摩擦阻力做功,所以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C正确;
D.动能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以相同速度行驶的不同车辆,车辆的质量越大动能越大,故D正确;
故选:ACD。
【分析】(1)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确定一个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否则是运动的;
(2)惯性大小只跟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跟物体是否受力、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都没有关系;
(3)克服摩擦阻力做功,一部分机械能会变成内能;
(4)动能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B.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通过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
C.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可以用平均速度的大小来表示
D.在直线运动中,如果某物体每分钟均通过10m,那么该物体一定是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B,C
【知识点】匀速直线运动特点
【解析】【解答】解:A、在匀速直线运动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是确定的,与路程、时间长短无关.故A错误;
B、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由公式v=知:物体通过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故B正确;
C、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可以用平均速度的大小来表示.故C正确;
D、在直线运动中,虽然物体每分钟均通过10m的路程,但不能保证每分钟、每秒钟通过的路程都相等,所以物体不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错误.
故选BC.
【分析】①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任何相同时间通过的路程都相等,任何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都相等;
②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运动的时间与路程成正比;
③物体路程与运动时间的比值是物体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可以粗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
④经过的路线是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16.(2022八上·张湾期中)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前10s内甲车运动的路程大于乙车运动的路程
B.乙车到达600m处所用时间大于甲车达600m处所用时间
C.乙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D.甲、乙两车在40s内的平均速度不同
【答案】A,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前10s内甲车和乙车运动的路程分别为300m、200m,则前10s内甲车运动的路程大于乙车运动的路程,A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甲车到达600m处所用的时间为20s,乙车到达600m处所用的时间大于20s,所以乙车到达600m处所用时间大于甲车到达此处所用时间,B符合题意;
C.乙车在相同时间间隔内所通过的路程不同,故乙车做变速直线运动,C不符合题意;
D.甲、乙两车在40s内通过的路程s=1200m,根据 可知在40s内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相同,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B。
【分析】根据图像信息,确定路程与时间大小;根据,比较平均速度;相同时间间隔内所通过的路程不同为变速运动。
17.(2021八下·潜江期末)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以地面为参照物,我所在的教学楼是静止的
B.在探究“动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先研究质量一定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研究问题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C.如果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D.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答案】A,B,D
【知识点】惯性及其现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物理学方法
【解析】【解答】A.以地面为参照物,教学楼与地面之间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教学楼是静止的,A符合题意;
B.在探究“动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先研究质量一定,动能与速度的关系时,保持从斜面上滚下的小球的质量不变,改变小球在斜面从静止向下运动的高度,研究问题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B符合题意;
C.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才彼此平衡,C不符合题意;
D.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BD。
【分析】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事先选取参照物,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那么物体就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改变,那么物体就是静止的;当有多个因素对某一个物理量有影响时,要研究每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需要用到控制变量法。
18.(2020八上·江岸月考)“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摄影在暗室中进行,闪光灯每隔一定的时间闪亮一次,底片就记录下这时物体的位置。下图是甲、乙两个网球从左向右运动时的频闪照片,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球运动的时间比乙球短
B.从a到b,甲、乙两球平均速度之比为3:5
C.甲球做变速运动
D.乙球的运动速度越来越大
【答案】B,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匀速直线运动特点
【解析】【解答】A.闪光灯每隔一定的时间闪亮一次,即摄影的时间间隔是相同的;由图知,甲球被拍摄了6次(所用时间为5个间隔时间),乙球被拍摄了4次(所用时间为3个间隔时间),所以甲球运动的时间比乙球长;A不符合题意;
B.设“频闪摄影”时,摄影的时间间隔是t,则甲球所用时间为5t,乙球所用的时间是3t;甲、乙两球的平均速度之比是 = = = =
B符合题意;
CD.由图知,甲球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所以甲球运动的速度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C不符合题意;而乙球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长,即乙球的运动速度越来越大,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D。
【分析】正确读取频闪照片上反映的物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照片上两个小点之间的间隙越大,说明速度越快,间隙越小,说明速度越慢。
物体的运动路线是直的,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物体进行的是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路线是直的,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同,物体进行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19.2012年6月18日,“神舟七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如图为即将对接时的模拟图,“神舟九号”(左)飞船与“天宫一号”(右)对接前沿着同一方向运动,并且“神舟七号”飞船向“天宫一号”缓慢地靠近,最后实现成功对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对接后,以“神舟七号”为参照物,“天宫一号”是静止的
B.对接后,“神舟七号”与“天宫一号”相对静止
C.对接后,选地面为参照物,“天宫一号”是静止的
D.对接后,选“神舟七号”为参照物,“天宫一号”是运动的
【答案】A,B
【知识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解答】解:ABD、对接后,“神舟七号”和“天宫一号”互相以对方为参照物,其位置不变,所以是相对静止的,故AB正确、D错误;
C、对接后,选地面为参照物,“天宫一号”的位置在发生改变,所以是运动的,故C错误.
故选AB.
【分析】判断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择一个参照物,然后来比较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变化就是物体相对于该参照物是运动的,否则就是静止的.据此分析即可解答. 
20.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牙买加选手博尔特成为了一名公认的世界飞人,在男子100m决赛和男子200m决赛中他分别以9.69s和19.30s的成绩打破两项世界纪录,获得两枚金牌.关于他在这两次决赛中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0m决赛中的路程是100m决赛的两倍
B.200m决赛中的平均速度约为10.36m/s
C.100m决赛中的平均速度约为10.32m/s
D.100m决赛中的最大速度约为20.64m/s
【答案】A,B,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A、200m决赛中的路程是200m,100m决赛中的路程是100m,两者是二倍关系,故A正确;

D、博尔特在100m比赛中处于变速运动状态,无法计算其最大速度,故D错误.
故选:ABC.
【分析】平均速度只能用总路程和总时间计算;运动员在短跑中做变速运动.
三、填空题
21.(2024·湖北)2024年5月28日,神舟十八号航天员圆满完成出舱任务。如图,搭乘机械臂的航天员A已为空间站安装好空间碎片防护装置,航天员B正在出舱。以空间站为参照物,安装好的防护装置是   的,航天员B是   的。
【答案】静止;运动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可知,以空间站为参照物时,安装好的防护装置的位置不变,即是静止的;而航天员B的位置发生改变,因此是运动的。
【分析】如果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发生改变,那么它是运动的;否则,物体是静止的。
22.(2024八上·黄石月考)某地举行端午节龙舟赛,要求从出发点到达河对岸再返回。某参赛队从起点出发到达河对岸的平均速度为3m/s,一个来回全程的平均速度为4m/s,则回程的平均速度为   m/s。以参赛的队员为参照物,河岸是   的(填“运动”或“静止”)。
【答案】6m/s;运动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 某参赛队从起点出发到达河对岸的平均速度为3m/s,一个来回全程的平均速度为4m/s ,假设出发点到河对岸的距离为d,根据速度公式可知从起点出发到达河对岸的时间为,同理
全程用的时间为,所以回程的平均速度为。
参赛队员和河岸的运动状态不同,当以参赛的队员为参照物时,河岸是运动的。
综上 第1空、 6m/s;第2空、运动。
【分析】1、根据速度的公式计算分析,速度公式为v=s/t,根据题目中所给的信息,如已知速度时间求解路程,或者已知路程和时间求解速度;
2、物体相对运动:物体与参照物运动状态不一致,所以物体相对参照物运动,物体与参照物运动状态不一致,所以物体相对参照物静止。
23.(2023·宜昌)李老师参加了2023年宜昌马拉松比赛,在比赛过程中,以李老师为参照物,站在路旁的啦啦队员是   的(选填“运动”或“静止”),赛后成绩证书上显示其全程平均配速为4min10s/km,则他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m/s。
【答案】运动;4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在比赛过程中,站在路旁的啦啦队员是运动的,赛后成绩证书上显示其全程平均配速为4min10s/km,则他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分析】相对于参照物,有位置变化是运动的;根据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
24.(2020八上·硚口期中)为了监测车辆速度是否超过了规定值,交管部门在高速公路上安装了固定测速仪和限速标志,如图所示,汽车经过某监测点时,测速仪从第一次发出超声波信号到经汽车反射后收到反射信号用了0.3s;测速仪第一次发出信号0.45s后,第二次发出超声波信号,测速仪从第二次发出超声波信号,到经汽车反射后收到反射信号用了0.2s(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保持不变,汽车的速度恒定不变),当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超声波和小车相遇时,测速仪距离汽车   m,汽车此时的速度   km/h,此时汽车   (选填“超速”或“未超速”)。
【答案】51;153;超速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声速;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解析】【解答】测速仪第一次发出超声波到达汽车处所用的时间t1= =0.15s
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的距离s1=v声t1=340m/s×0.15s=51m
测速仪第二次发出超声波到达汽车处所用的时间t2= = 0.1s
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的距离s2=v声t2=340m/s×0.1s=34m
汽车从接收到第一次信号到接受到第二次信号过程中,行驶的距离s=s2-s1=51m-34m=17m
由题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Δt=0.45s,汽车从接收到第一次信号到接受到第二次信号过程中,行驶的时间t=Δt-t1+t2=0.45s-0.15s+0.1s=0.4s
则汽车的速度为 =42.5m/s=153km/h
因为v=153km/h>120km/h
所以汽车在此路段超速。
【分析】根据回声现象计算声音的传播时间;利用速度和时间的乘积计算路程;根据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
四、实验探究题
25.(2024八上·黄石期末)小明同学用图所示的装置研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他利用位置传感器通过超声波测出小车的实时距离,再用计算机算出运动速度,如图所示;假设位置传感器发射的超声波信号经0.01秒反射回来并被接收,此时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则传感器与小车间的距离是   m;小车从A处滑到C处的过程,位置传感器的屏幕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小车沿斜面下滑时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到达C处的速度为   m/s。
【答案】1.7;变速;1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位置传感器发射的超声波信号经0.01秒反射回来并被接收,则传感器与小车间的距离为:

由位置传感器的屏幕图像可知,随着时间增加,速度逐渐增加,小车沿斜面下滑时做变速运动。
由图可知,当t=2.5s时,小车的速度为1m/s,即小车到达C处的速度为1m/s。
【分析】根据s=vt求距离;
分析图像信息,解答。
26.(2024九下·当阳模拟)小明想借助斜面、木板、水平面、小车等进行多个实验探究。他用木板支起一个斜面,然后在一侧贴上刻度标尺,让小车从标尺100cm处由静止滑下,用架在一旁的手机快速连拍功能每隔0.2s拍下一张照片,得到如图所示的图片。
(1)根据图上的信息小明判断小车滑下做的是   (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
(2)小车从A运动到E过程的平均速度是   m/s(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3)小明又在水平面上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材料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他铺在水平面上的材料顺序合理的是______;
A.毛巾→棉布→木板 B.棉布→毛巾→木板 C.木板→毛巾→棉布
(4)通过(3)中实验,小明发现水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   ,进一步推理得出: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时,它将在水平面上   。
【答案】(1)加速
(2)1.2
(3)A
(4)小;匀速直线运动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1)由图中可知,小车滑下时,在相等时间内路程越来越大,说明小车做的是加速运动;
(2)由图可知,A到E的路程s=96.00cm=0.9600m,时间t=4×0.2s=0.8s,因此平均速度为;
(3) 他铺在水平面上的材料合理顺序是粗糙程度越来越小,从而观察到物体运动减小地越来越慢,所以依次应该是毛巾、棉布、木板,故A正确,BC错误;
故选:A。
(4)水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它将在水平面上保持原有的速度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故答案为:(1)加速;(2)1.2;(3)A;(4)小;匀速直线运动。
【分析】(1)根据图中小车滑下时在相等时间内路程的大小,判断小车的运动特点;
(2)由图可知A到E的路程、时间,根据求出平均速度;
(3)接触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4)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如果运动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1)由图中信息,小车滑下时在相等时间内路程越来越大,故小车做的是加速运动。
(2)由图可知A到E的路程s=96.00cm=0.9600m,时间t=4×0.2s=0.8s,平均速度
(3)合理顺序是粗糙程度越来越小,从而观察到物体运动减小地越来越慢,故依次应该是毛巾、棉布、木板。
故选A。
(4)[1][2]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它将在水平面上保持原有的速度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27.(2024八上·黄梅月考)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1)组装器材时,将带刻度的长木板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是为了比较准确地测量    (填物理量)。
(2)分别将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C点和斜面中点B点,均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位置由   开始下滑。
(3)由图可知,小车从A运动到C的路程为   cm。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SAC tAC=2.5s VAC
SAB=40.0cm tAB=2s VAB=0.2m/s
(4)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上表中,则表格中VAC=   m/s。
(5)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
【答案】(1)时间
(2)静止
(3)80.0
(4)0.32
(5)小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时,
(1)实验前,将有刻度的长木板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与水平面保持较小的坡度,小车下滑慢,便于测量时间;
(2)实验时,将金属片分别放在斜面底端C点和斜面中点B点,小车从斜面的A处由静止开始下滑,进行实验。
(3)根据图像,A的位置是80.0cm,C的位置是0,AC的路程为80.0cm。
(4)根据表中AC间的时间tAC=2.5s,计算。
(5)在测量AB间的时间中,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停止偏晚,测量的时间偏大,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偏小。
【分析】(1)斜面的坡度较小,便于测量时间;
(2)测量速度时,小车从顶部从静止开始下滑;
(3)根据图像,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
(4)根据,计算速度;
(5)停止计时偏晚,测量时间偏大,计算的速度偏小。
28.(2023八上·新洲期中)如图甲所示测量长度的工具叫滚尺,多用于跑道、农业等道路测量。滚尺主要由计数器和滚轮组成,当滚轮沿着路径滚动时,长度在计数器上直接显示。小明想利用滚尺和停表,测量自己步行的平均速度。
(1)将滚尺的示数清零后,推动滚尺,停表同时计时,其距离为    m,他用停表记录的对应时间如图丙所示,该段时间内他步行的平均速度为    m/s。
(2)已知该滚尺的滚轮直径为D,用s表示滚尺测出的距离,则上述测量中轮子滚过的圈数n=   。(用字母表示)
(3)长期使用后,滚轮的轮胎磨损严重将导致测量出的步行速度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1)25.8;1.2
(2)
(3)偏大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①根据图乙可知,计数器的分度值为0.1m,则最右边的为小数部分,则其距离为:s=25.8m,
②根据丙图可知,小盘的分度值为0.5min,指针位置在0到1分钟中间,靠近0,则读取秒钟盘示数时没有超过30秒;大盘的分度值为0.1s,则秒钟的示数为21.5秒,即所用时间为t=21.5s,
则该段时间内他步行的平均速度为;
(2)根据题意可知,该滚尺的直径为D,则该滚尺的周长为L=πD,
则上述测量中轮子滚过的圈数为:;
(3)滚轮的轮胎磨损严重,会导致滚轮的周长变形,即滚轮转过的圈数增多,所测得的实际路程小于测量的路程,由可知,测量的步行速度会偏大。
【分析】(1)①根据图乙确定计数器的分度值,再根据其中的数字中直接读出步行的距离;
②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停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再利用v可求出步行的平均速度;
(2)首先根据圆形的周长公式计算滚轮的周长C,再根据路程S=nC计算轮子转动的圈数;
(3)滚轮的轮胎磨损严重,说明实际滚轮的直径D会变小,则所测得的实际路程会偏大,据此分析步行速度。
五、计算题
29.(2023八上·云梦期中)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已突破7000m,世界领先。“蛟龙号”潜水器在某次下潜之前,用声呐向该海域的海底发出超声波,经过14s声呐接收到回声信号,“蛟龙号”从海水表面匀速竖直下潜到7000m深处,需4小时的时间。(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求:
(1)该海域的深度为多少?
(2)“蛟龙号”的下潜速度是多少km/h?
【答案】解:(1)因为声音传播到海底的时间为总的时间的一半,则
由得,该海域的深度
(2)“蛟龙号”的下潜速度
答:(1)该海域的深度为10500m;
(2)“蛟龙号”的下潜速度是1.75km/h。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结合听到回声的时间,计算到达时间,根据s=vt,计算海水深度;
(2)利用,计算速度。
30.(2024八上·房县期中)北京站到上海虹桥站G11次高速列车运行时间表如下表所示。
站次 站 名 到达时间 开车时间 里程
1 北京南 始发站 08:00 0
2 济南西 09:30 09:34 406千米
3 南京南 11:46 11:48 1023千米
4 上海虹桥 12:30 终点站 1318千米
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1)列车从北京南到南京南所用的时间?
(2)列车由北京南站驶往济南西站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列车由北京南站驶往上海虹桥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答案】(1)解:列车从北京南到南京南所用的时间为。
(2)解:列车由北京南站驶往济南西站的,列车由北京南站驶往济南西站的平均速度是

(3)解:列车由北京南站驶往上海虹桥站全程的时间为,列车由北京南站驶往上海虹桥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据表格可知列车从北京南出发的时间为8:00,到达南京南的时间为11:46,所以 列车从北京南到南京南所用的时间 为。
(2)据表格分析可知列车由北京南站驶往济南西站的t1,距离为460km,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列车由北京南站驶往济南西站的平均速度。
(3)据表格可知列车由北京南的时间为8:00,到达终点时间为12:30,据此计算站驶往上海虹桥站全程的时间t2,全程的距离为1318km,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列车由北京南站驶往上海虹桥站全程的平均速度。
(1)列车从北京南到南京南所用的时间为
(2)列车由北京南站驶往济南西站的
列车由北京南站驶往济南西站的平均速度是
(3)列车由北京南站驶往上海虹桥站全程的时间为
列车由北京南站驶往上海虹桥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31.(2024八上·房县期中)我国有些地方修筑了“音乐公路”。当汽车以一定速度匀速行驶时,就会奏出一段悦耳的乐曲。音乐公路的路面上分布着许多横向凹槽,如图所示。汽车每经过一个凹槽,就会上下振动一次。路面上凹槽的分布比较密,汽车行进时振动很快,于是就发出了声音。凹槽的疏密可以根据乐曲的音调高低来设计,假设某音乐公路规定的行驶速度是54 km/h 。求:
(1)汽车以此速度行驶6分钟所走的路程为多少?
(2)若音乐公路的总长为1.5km,则汽车通过音乐公路所需时间为多少?
(3)假设设定乐曲为《歌唱祖国》,第一个音符“sol”的频率为400Hz,汽车发出这个音时,所对应的相邻凹槽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答案】(1)解:汽车的速度为,以此速度行驶6分钟的路程为。
(2)解:汽车通过音乐公路所需时间为。
(3)解:第一个音符“sol”的频率为400Hz,汽车发出这个音时的时间为,所对应的相邻凹槽之间的距离是。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汽车的速度为15m/s,行驶6min合360s,根据速度公式计算行驶6分钟的路程。
(2) 音乐公路的总长为1.5km ,据(1)可知,汽车的速度15m/s,根据速度公式计算汽车通过音乐公路所需时间。
(3)汽车的速度为15m/s,第一个音符“sol”的频率为400Hz,根据时间和频率的关系可知汽车发出这个音时的时间为,根据速度公式计算所对应的相邻凹槽之间的距离是。
(1)汽车的速度为
以此速度行驶6分钟的路程为
(2)汽车通过音乐公路所需时间为
(3)第一个音符“sol”的频率为400Hz,汽车发出这个音时的时间为,所对应的相邻凹槽之间的距离是
32.(2024八上·潜江月考)小明一家利用国庆假日到运城市游玩,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了一段时间,他看到了如图所示标志。请你根据标志牌回答以下问题:
(1)从图1可知,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最快速度不能超过多少km/h?
(2)在不违规的前提下,汽车从图1的标志牌到运城至少需要多少小时?
(3)若以图2所示的速度行驶1.5h,通过的路程是多少km?
【答案】(1)100 km/h ;
(2)汽车从标志牌到运城的路程为:s=120km,
汽车从标志牌到运城的时间为:;
(3).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标志牌可知,汽车的最快速度不能超过100 km/h ;
(2)由标志牌可知,汽车运动的路程,根据求出汽车运动的时间;
(3)根据s=vt求出汽车运动的路程。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