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启用前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八 年 级 语 文(2025.4)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mm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16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3题。
1.文段中加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省(xǐng) B. 磅礴 C. 藉(jiè) D. 震憾
2.文段中画波浪线处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戛然而止 B. 叹为观止 C. 销声匿迹 D. 周而复始
3.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 招牌是民俗的体现,是街市的“眼睛”,好的招牌引人关注,值得品味。小语搜集了曲水亭街几个风格独特的招牌与大家分享,请仿照示例,品析另外两个店名的含义。(4分)
茶颜悦色 柳畔 如你所院
【示例】“茶颜悦色”这个招牌名改编自成语“和颜悦色”,“颜”和“色”都指人的面部表情。“茶颜悦色”的含义是品一杯中国茶让人开心、愉悦。
5. 小文的姐姐准备在曲水亭街开一家书店,请你帮她写出下联。(注意对仗和仄起平收要求)(3分)
上联:书味无穷,大千世界皆藏纳 下联:店容有境,_____________
二、(36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11题。(共21分)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①,瀑见。瀑行青壁间,震山掉②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③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④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不知作何等语。
(节选自袁宏道《观第五泄记》)
【注释】①罅(xià):缝隙,裂隙。②掉:摇动。③掣(chè)折:转折。④欹(qī):斜靠。
6.下列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甲文“潭西南而望”中的“西南”与乙文“从山门右折”中的“右”,都是名词作状语。
B. 甲文“闻水声”与乙文“闻疾雷声”中的两个“闻”,意思相同。
C. 甲文“乃记之而去”中的“去”与乙文“而犹不忍去”中的“去”,意思相同。
D. 甲文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与乙文中的“此瀑声也”,都是判断句。
7.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甲文“以其境过清”与乙文“以面受沫”中的两个“以”,意义和用法不同。
B. 甲文“心乐之”与乙文“山行之极观也”中的两个“之”,意义和用法不同。
C. “似与游者相乐”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两个“与”,意义和用法相同。
D. “珮”“环”都是玉饰,由此可推知,“腰白玉之环”中的“环”也是玉饰。
8.下列对甲、乙两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甲、乙两文均以作者游踪为线索,均运用移步换景写法,有身临其境之感。
B. 甲文描绘小石潭之景,寓情于景;乙文刻画瀑布景观,侧重展现自然伟力。
C. 甲文运用正面描写表现潭水之清澈,乙文主要运用侧面描写表现瀑布盛景。
D. 甲文语言风格清新自然,笔触淡雅;乙文语言风格雄浑豪放,极具感染力。
9.乙文画线句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选涂两项。(多选不得分)(2分)
所目A既奇B思亦C变幻D不知E作何等语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瀑行青壁间,震山掉谷,喷雪直下。
11. 甲、乙两文以自然之景寄寓不同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4分)
文章 语句 情感
《小石潭记》 ①(间接抒情句) 快乐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②
《观第五泄记》 ③(直接抒情句) 赞叹
而犹不忍去 ④
(二)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诗经》中的诗歌,完成12~13题。(共7分)
无衣
《诗经 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整首诗语言简练,四言整齐,节奏铿锵,读来给人以慷慨激昂的振奋之感。
B.整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是一首秦地的军中战歌,又是一首出征誓词。
C.临战才修理戈矛、甲兵,说明敌军战前准备不足,是一场仓促发动的战争。
D.从“同仇”到“偕行”,运用“赋”的写法,从战前统一思想写到奔赴战场。
13. 本诗每章都用“岂曰无衣”开头,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简要分析。(4分)
(三)根据原文默写
14. 请将横线处的诗文补充完整。(共8分)
伫立水畔,迷离在“蒹葭苍苍, ① ”的美好意境中;在河之洲,唱出 “ ② ,君子好逑”的倾慕;徘徊城头,品味《诗经·子衿》中“一日不见, ③ ”的思念;深陷泥淖,倾听“ ④ ,胡为乎泥中”的愤懑;偶遇桃源,惊叹村人“ ⑤ ,并怡然自乐”的岁月静好;遥望洞庭,欣赏“气蒸云梦泽, ⑥ ”的汹涌浩渺;浪迹天涯,体悟王勃送友人时那份“ ⑦ , ⑧ ”的真挚友情。
三、(7分)
15. 根据阅读提示,完成下面的读书任务。
阅读方法 探究内容 推荐篇目 阐述理由
① 对太极八卦有疑问 《周易》第二 卦爻辞也是卜筮官的占筮记录,卜筮官将卦爻辞按卦爻顺序编辑起来,便成了这部书。
根据兴趣选择阅读 对古代说客感兴趣 ② 汉代刘向在前人基础上整理说客的说辞,编成此书。阅读此书,可以领略古代说客的广博和机智。
根据目的选择阅读 探究屈原的爱国精神 辞赋第十一 ③
(1)任务一:根据《经典常谈》目录和你的阅读体验,完成下面的表格。(4分)
(2)任务二:读书沙龙上你要向同学推荐《经典常谈》一书,请选择恰当喻体,结合名著内容,写一段生动的推荐语。(3分)
《经典常谈》如 , 。
A.一张地图 B.一艘船
四、(31分)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6~18题。(共12分)
材料一:
央视乙巳蛇年春晚主题是“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主题承古拓今,饱含深意,充满中国传统文化韵味。主题谐音“事事如意”,且饱含美好祝福。很多网友看了2025年春晚主题、主标识,不仅感受到了扑面的年味,还被中式美学狠狠惊艳。
其中,春晚主标识的设计独具匠心。它将甲骨文中的“巳”字巧妙变化为“灵蛇吐信”的造型。此造型富有灵动之美,生动展现出蛇的独特形态与神韵。之后再对称反转拼合,形成“巳巳”并肩之态,且对应了“乙”字、“巳”字。这一设计既对应天干地支纪年法中的干支组合,又契合中国传统如意纹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传承意义。
“巳”字的甲骨文在学界大部分被认为是“腹中胎儿”的形象,“巳”字在古文里也有胎儿、后嗣等意思,代表着生长、繁衍。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巳也。四月,阳气已出,阴气巳藏,万物生,成文章,故巳为蛇,象形。”这段话描绘了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巳”字就像蛇一样,蜿蜒曲折,而灵蛇一次次的蜕皮重生,也象征生命的连续和永恒,更彰显着中华民族精神根脉生生不息的时代力量。
材料二:
蛇,在中国被视为初民时代最强有力的图腾之一,并被认为是龙的前身。女娲、伏羲作为上古神话中的创世纪者,其人首蛇身形象更是频繁出现。古人通过幻想与蛇有亲缘关系来获取勇气和力量,寻求心灵的依托,产生了蛇图腾崇拜。从古至今,蛇始终被视为一种神秘而充满力量的动物,它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各种艺术和文学作品中,为人们带来无尽的想象和灵感。
材料三:
2025年央视春晚在喜庆氛围中落下帷幕,但其留下的文化况味却余音绕梁。这届春晚作为“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秀,“含非遗量”极高,涉及百余项非遗,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间,展现出丰富多元的文化价值。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浪潮下,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缺乏足够的展示空间与传播渠道,正面临着传承困境。春晚为这些瑰宝级非遗项目提供了一个亮相舞台,成为一座别具一格的非遗“活态博物馆”。开场视觉秀里,金如意、民俗剪纸、草木染等非遗元素如繁花绽放,纷至沓来。它们不仅是历史的“活化石”,承载着先辈们的无穷智慧和深厚情感,更是中华文化根脉的重要象征,串联起了民族的记忆与精神。
本届春晚不断探索非遗与现代艺术形式的结合,堪称非遗融合创新的前沿“试验田”。节目《笔走龙蛇》更是别出心裁,将武术与书法文化跨界结合。在舞台上,武者们的一招一式,仿佛是书法世界的一笔一划,刚柔并济,虚实相生。刚劲有力的肢体语言,与书法那飘逸灵动的意境相互映衬,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创新表达形式。
春晚还担当起非遗走向世界的“新使者”角色。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因春晚的非遗节目产生强烈文化共鸣。中国传统建筑创演秀《栋梁》将“北京中轴线”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搬上舞台,通过精美的镜头呈现和生动的舞台演绎,传递出中国古建筑文化的积厚流光和悠长韵味,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
春晚的这场非遗盛宴,在传承中守正固本,在创新中开拓进取,在凝聚情感中筑牢民族根基,在文化传播中展现大国风采。希望未来有更多平台,深入挖掘非遗的多元价值,让古老而珍贵的民族文化在新时代更加绚丽多姿,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摘编自光明网2025.2.7)
1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2025年春晚主题“巳巳如意,生生不息”,谐音“事事如意”,饱含美好祝福。
B. 蛇被视为初民时代最强有力的图腾之一,所以古人幻想与蛇有亲缘关系以获取力量。
C. 2025年春晚“含非遗量”极高,涉及百余项非遗,为非遗提供展示空间,成为“活态博物馆”。
D. 节目《笔走龙蛇》别出心裁,将武术与书法文化跨界结合,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创新表达形式。
17.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画线句引用《说文解字》,阐释了“巳”所蕴含的生生不息之意。
B.材料二加点词语“始终”,表限制和强调,体现了文章语言的准确严谨。
C.由于缺乏展示空间与传播渠道,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面临传承困境。
D.传统建筑创演秀《栋梁》再现中国古建筑文化的深厚,让非遗走向世界。
18. 观看2025年央视春晚,你被其中的深厚文化所震撼,准备将其推荐给外国朋友。请结合以上材料,从文化符号、文化载体、文化交流等方面,向外国朋友进行简要介绍。(6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2题。(共19分)
高原红
①作为团部宣传干事,我被抽调到军史编辑小组。工作任务是整理资料,在“八一”前出一本军志。本来一切都挺顺利,遇到一位牺牲的英烈高山,卡了壳。
②高山,阿里守边战士,只有一张照片。稚气未脱,咧嘴笑着。黝黑的脸蛋上泊着红圆圈,那是西藏军人高原反应后共同的颜色。
③我找到了当时参与救援的战友方向。方向说,我听说高山为陷入悬崖边雪坑的汽车脱困,不幸意外坠落,当场牺牲。
④去年冬天,高山班长带队巡逻,天擦黑时,天陡降鹅毛大雪,随时都有雪崩的危险。路遇一辆乘坐十几人的车陷入雪坑。他让副班长带队返回,自己留下来帮助司机脱困。
⑤接到突遇险情,我们和医护急救人员赶去,高山已经被两根树枝扎成的简易担架抬上来了。脸色青紫,瞳孔放大,连气息都弱到听不清了,除了口袋里一张新婚夫妻合影照片,连一句话也没留。方向话没说完,眼圈红了。
⑥联系到了驾驶员,他说,那天黄昏,车的右面后轮陷进一个土坑,高低出不来了。车重才能增加摩擦力,全车人不能下车。天气越来越冷,车里的老人和孩子受不了。下来几个人推车也纹丝不动,那个执勤的高班长主动留下来帮我们解困。他让我挂一挡,稳住油门,他在轮胎后面推车。右倒车镜里,雪和泥水溅了他一身一脸。坚持了十几分钟,终于,汽车脱困成功。可是他却不幸意外摔下悬崖。后来才知道那天正是他将复员回家,和妻子团聚的最后一班岗。
⑦汽车、火车、中巴车,几经辗转,我见到了高山的妻子原青。原青说,我打小喜欢红颜色。家乡果园的苹果红,天安门前飘扬的国旗红,高山哥脸颊上的高原红。
⑧结婚五年我们只见过三次面。本来他属于晚婚,有十天结婚假期,可是部队临时通知有紧急任务,只过了三天蜜月就返程了。前年我去看他,半途遇到雪崩,无奈只能选择返回。高山留给我们娘儿俩的只有这一摞书信。最后一封信,说不论男孩女孩,都叫高原红。高山说,那是我俩名字的组合,也有家乡苹果的颜色和味道。
⑨我联系当初第一时间采访报道的记者凌云。凌云说,那是我今生唯一一次失败的采访。当初原青做征兵志愿者服务,看到高山脸上泛着高原红的照片,心里就喜欢上了。后来,鸿雁传书,两人喜结良缘。谁知道,结婚第五年,要转业回家,一家人盼着团聚呢,却等来他为救一车人牺牲的消息。
⑩可是,当我采访时,高山老爹说:“高山娃儿活得值啊!一个人换十六条人命。”其他啥也不肯说。原青捂着大肚子,不敢大声哭,怕伤了胎气。她也学高山老爹,说:“救人命,都是应该的……”结果,我的采访一无所获。没有宣传好,我很惭愧,也很内疚。
后来,在“高原红”军人展览馆,我见到了退役保障局局长。局长说,高山同志牺牲十年,我们县政府获准接烈士遗骨还乡,安放烈士陵园。万人空巷,自发迎接烈士回家。一束束鲜花,一声声鸣炮,一个个英姿飒爽的标准军礼,一双双泪眼婆娑在街道两旁。
“我们收到了20多万捐款,可是原青一家拒收。让我们代捐给县里仅存的九名抗美援朝老军人和烈士遗属……”
随着他的手势,我仔细观看展馆玻璃下高山和原青的放大照片。穿着军装的高山英气逼人,穿红裙子的原青羞赧地笑。高山脸上的高原红映着原青的红脸庞,喜气洋洋。
那张照片是记者凌云拍摄的,也是展馆56位英烈遗照中留下最少的。
望着照片上火红的高原红,我庄重地敬了一个军礼。
(选自《小说月刊》2024年第2期,有删改)
19. 下面关于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第④~⑥段运用插叙,在战友方向的追忆中再现了高山英勇救人的事迹。
B.文中第⑤段的照片,表现出高山对亲人的眷恋,展现出他刚柔相济的英雄形象。
C.文中第⑧段加点的三个“只”,表现出高山戍边与家人聚少离多的奉献精神。
D.文中叙写了高山和原青的爱情故事,主要是为了突出妻子原青的善良和悲伤。
20. 结合文章内容,赏析第 段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4分)
一束束鲜花,一声声鸣炮,一个个英姿飒爽的标准军礼,一双双泪眼婆娑在街道两旁。
21. 文中的“高原红”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22. 本文讲述高山故事时人称角度非常巧妙,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五、(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一个星光璀璨的夜晚,我看见一个孩子指着天上的星星问:“妈妈,晚上星星在天上,白天星星也在天上吗 ”
“当然也在天上。”妈妈说。
“白天,有明亮亮的阳光照着,看不到星星,晚上一片黑暗,反而能看到星星,这是为什么呢 ”孩子问。
“有的生命,必须经历夜的黑暗,才能看到它的光芒。”妈妈说。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根据你的生活体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
②题目自拟,文体明确;
③不得抄袭;
④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⑤不少于700字。
秘密★启用前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1、(16分)
1. D 【解析】震撼
评分意见:本题3分。
1. A 【解析】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停止。
评分意见:本题3分。
1. A 【解析】B. 缺少主语 C. 动宾搭配不当 D. 语序不当
评分意见:本题3分。
4. 示例1:柳树是济南的市树,象征柔美与生命力,营造出清新、宁静的氛围。柳树与曲水相映成趣,店名“柳畔”既点明位置,又简洁、富有诗意。
示例2:“如你所院”谐音“如你所愿”,暗示店铺能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表达出店铺对顾客的美好祝愿,同时“院”字也让人联想到家的温暖与归属感。
评分意见:本题4分,选一个,整体理解和单个字解读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5. 示例:百代春秋尽秉读
评分意见:本题3分,适合书店、对仗、仄起平收各占1分。
二、(36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21分)
6. D 【解析】D.“潭中鱼可百许头”不是判断句。
评分意见:本题3分。
7. C 【解析】C.一为“同”,一为“参与”,意思和用法不同。
评分意见:本题3分。
8. C 【解析】甲文描写潭清主要运用侧面描写,乙文描写瀑布运用正面与侧面相结合手法。
评分意见:本题3分。
9. B D评分意见:本题2分。对一个得1分,错选扣1分,多选一分不得。
10.(1)示例:(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评分意见:本题3分。关键词“北”“蛇”“明灭”翻译正确,通顺完整即可。
(2)示例:瀑布在青色山壁间奔流,震动着山谷,像喷涌的雪一样直泻而下。
评分意见:本题3分。省略句及关键词“雪”(名作状)翻译正确,通顺完整即可。
11. 示例:①似与游者相乐 ②凄凉(忧伤) ③山行之极观也 ④留恋(喜爱)
评分意见:本题4分。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译文】从庙门向右拐,有一个石头铺的小路。走几步,听到很响的打雷声,心里感到害怕。山上和尚说:“这是瀑布的声音。”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撼山谷,像喷涌的雪一样直泻而下,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的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水浪突然卷起,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山间最壮观的景色。游人坐在倾斜的岩石下方抬头望,用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像编织的横线,到了飞雨泻崖,还留恋不想离开。傍晚回来,游人各自写诗赞叹。所见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更加变幻,不知如何表达。
(二)诗歌阅读(共7分)
12. C 【解析】C. 诗歌展现大敌当前、兵临城下时,将士们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并非临战修戈矛的仓促之战。
评分意见:本题3分。
13. 示例: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运用反问,一唱三叹,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强化了同甘共苦、保卫家园、英勇抗敌的决心和勇气。
评分意见:本题4分。重章叠句、反问各1分,情感2分。
(三)根据原文默写
14. ①白露为霜 ②窈窕淑女 ③如三月兮 ④微君之躬 ⑤黄发垂髫
⑥波撼岳阳城 ⑦海内存知己 ⑧天涯若比邻
评分意见:本题8分。每句1分。
三、(7分)
15.(1)①根据疑问选择性阅读 ②《战国策》第八
③屈原因遭排挤被流放,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辞赋第十一”中《离骚》《九章》等篇章,都是他放逐时所作,寄寓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评分意见:本题4分,前两空每空1分,第三空2分。
(2)示例1:A;做了解经典的向导,让读者对《说文解字》《周易》等经典著作以及诸子百家、辞赋、历代诗文的概貌和源流有大体了解,是经典阅读的指南。
示例2:B;让读者对《说文解字》《周易》等经典著作以及诸子百家、辞赋、历代诗文有大体的了解,可以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阅读中明晰地航行。
评分意见:本题3分。结合内容1分,阐明意义1分,语言生动1分,意思对即可。
四、(一)
16. B 【解析】B.材料二中表明古人通过幻想与蛇有亲缘关系来获取勇气和力量,是产生
蛇图腾崇拜的原因,选项因果关系错误。
评分意见:本题3分。
16. C 【解析】C. 材料三中“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浪潮下,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由
于缺乏足够的展示空间与传播渠道,正面临着传承困境”,并非“一直”。
评分意见:本题3分。
18. 示例:(1)2025央视春晚主标识“巳巳如意纹”融入生肖“巳”和如意纹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传递出美好祝福。
(2)春晚涉及百余项非遗,堪称非遗“活态博物馆”,且将非遗与现代艺术有机结合,体现了非遗的融合创新。
(3)春晚是非遗走向世界的“新使者”,可以引发中外观众强烈的文化共鸣,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值得一看。
评分意见:本题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四、(二)
19. D 【解析】D. 写两人的爱情故事,是为了展现高山作为军人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对家庭的深切情感,以及军人妻子对丈夫的理解和支持。
评分意见:本题3分。
20.示例:运用叠词(排比)(1分),表现了烈士遗骨还乡时仪式的隆重(1分)及人们对
英雄的崇敬与深情(1分)。侧面表现了高山的崇高精神(1分)。运用叠词(排比),句式整齐,情感强烈(1分)。
评分意见:本题4分,特点、内容、情感、效果各1分,意思对即可。
21. 示例:“高原红”指因高原反应出现在高山脸上的红晕,象征着戍边军人不畏艰辛、忠诚保卫祖国和人民的奉献精神(2分);也代表着高山和原青的爱情,蕴含着他们对彼此的思念和牵挂(2分);高山给孩子取名“高原红”,是军人精神的传承(2分);同时“高原红”也代表着人民对英雄的敬仰和怀念(2分)。
评分意见:本题6分。写出三点,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2. 示例:作者以第一人称叙述(1分),通过“我”的采访经历,展现了高山的英雄事迹(1分)。“我”起到线索作用(1分),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1分)。表达了对军人忠诚卫国、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精神赞美(1分),让读者产生强烈共鸣(1分)。
评分意见:本题6分。
五、(60分)
23.按要求作文
评分意见:
项 目 评 分 细 则
基础等级 一类文(36—48分) 思想健康,切合题意,内容充实,中心突出,感情真挚,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详略得当,语言顺畅,符合文体要求,书写美观,卷面整洁。
二类文(24—35分) 思想健康,符合题意,内容比较充实,中心明确,感情真实,结构比较完整,层次比较清晰,详略基本得当,语言通顺,基本符合文体要求,书写规范,卷面较整洁。
三类文(0—23) 思想健康,偏离题意,内容比较空泛,中心不够明确,感情虚假,结构不完整,层次不够清晰,详略不得当,语病较多,文体混乱,书写潦草,卷面不整洁。
发展等级 (0-12分) 选 材 文 采 创 新
素材丰富素材新鲜见解新颖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用修辞文句有表现力 构思新巧想象有独到之处表达有创意有个性色彩
减分 无题目、写错题目 扣2分。
错别字、标点 每处错误扣1分,最多扣5分。重复的不计。
字数不足 每少50字扣1分。
(1)基础等级从思想、题意、内容、感情、结构、表达、文体(考生所选文体)、书写等方面综合分类评分;发展等级不求全面,只要具备一项指标以上即可酌情评分;经大组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判为三类文,且不给发展等级分。
(2)每份作文实际得分=基础等级分+发展等级分-减分。
①社会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随母归省时看的一场社戏,因为有一群淳朴、天真的农家小伙伴的陪伴,让迅哥儿深深眷念,却又随着时间流逝在记忆中戛然而止。②听着富有陕北特色的“信天游”,使我们看到了老一辈革命家吃着小米饭、肩扛红旗的辉煌历程。黄土高原上响起的安塞腰鼓,磅礴壮美,展现的是那一群茂腾腾后生们的阳刚之美,这表演令人叹为观止。吴伯箫记忆中那一盏小小的灯笼,映照着祖孙情笃、母子情深,慰藉着孤行客的心。③灯笼亦使作者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的情景,激励起他心中的爱国热情,震憾着他的心灵……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在加快,许多民俗已销声匿迹,④但随着传统文化的发扬和继承,民俗文化必将焕发新的生命力,周而复始,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