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素能提升三微专题8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课件+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素能提升三微专题8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课件+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5-06 16:53:37

文档简介

(共261张PPT)
专题三 调节
微专题8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考点1 内环境的稳态及调节
      
1.“四看”法排除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受体
外界
2.渗透压变化引起的组织水肿
血浆蛋白
组织液中蛋
白质
3.下丘脑在体温、水和无机盐及血糖平衡调节中的作用
(1)下丘脑具有的四个功能:感受、传导、分泌、调节。
(2)影响胰岛素分泌的信号分子有葡萄糖、神经递质和胰高血糖素;影响胰高血糖素分泌的信号分子有葡萄糖、神经递质和胰岛素。
(3)血糖平衡的主要调节方式是体液(或激素)调节。

2.(2024·湖南卷)缢蛏是我国传统养殖的广盐性贝类之一,自身存在抵抗外界盐度胁迫的渗透调节机制。缢蛏体内游离氨基酸含量随盐度的不同而变化,图为缢蛏在不同盐度下鲜重随培养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缢蛏在低盐度条件下先吸水,后失水
直至趋于动态平衡
B.低盐度培养8~48 h,缢蛏通过自我调
节以增加组织中的溶质含量
C.相同盐度下,游离氨基酸含量高的组织渗透压也高
D.缢蛏组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与细胞呼吸有关

B [分析图中曲线,缢蛏在低盐度条件下鲜重先增大后减小,说明其先吸水后失水,最后趋于动态平衡,A正确;低盐度培养时,缢蛏组织渗透压大于外界环境,导致缢蛏吸水,为恢复正常状态,缢蛏应通过自我调节使组织中的溶质含量减少,从而降低组织渗透压,引起组织失水,B错误;组织渗透压的高低与其中的溶质含量有关,溶质越多,渗透压相对越高,因此,相同盐度下,游离氨基酸含量高的组织渗透压也高,C正确;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可转化为氨基酸、甘油等非糖物质,由此推测缢蛏组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与细胞呼吸有关,D正确。]
判断与填空
1.睾酮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2022·广东卷T3) (  )
2.寒冷环境下,肾上腺皮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使代谢活动增强,产热增加。(2022·山东卷T18) (  )
提示: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的一种激素。
3.比赛中运动员出现不同程度的出汗,大量补水后,内环境可恢复稳态。(2023·湖北卷T5) (  )
提示:比赛中运动员出现不同程度的出汗,会导致水和无机盐丢失,只是大量补水,内环境不可恢复稳态。

×
×
4.空腹时糖尿病患者胰岛细胞不分泌激素。(2023·广东卷T8) (  )
提示:空腹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也会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提升血糖。
5.小鼠注射某药物造成肾功能异常,尿中出现大量蛋白质,血浆蛋白减少。小鼠肾功能衰竭时,血浆中尿素氮升高。(2023·河北卷T4) (  )
×

6.适量运动有益健康。一些研究认为太极拳等运动可提高肌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在胰岛素水平相同的情况下,该激素能更好地促进肌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降低血糖浓度。(2021·广东卷T18)
提示:对葡萄糖摄取、进行氧化分解,并合成糖原
7.炎热环境下,机体通过体温调节增加散热。写出皮肤增加散热的两种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2·湖南卷T18)
提示:汗液的蒸发、皮肤中毛细血管舒张
8.运动中出汗失水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垂体释放的某种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该激素是______________。若大量失水使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可使醛固酮分泌增加。醛固酮的主要生理功能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3·新课标卷T32)
提示:抗利尿激素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稳定
题组1 内环境组成及稳态
1.(2024·湖南衡阳二模)人体内环境成分及理化性质能保持相对稳定,离不开各系统或器官之间的协调配合。下图所示机制是人体血浆pH维持相对稳定(7.35~7.45)的关键。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体内各种细胞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B.H2CO3/NaHCO3等也参与维持血浆渗透压
C.摄入酸性食物会让血浆pH低于7.35
D.肾小管管腔中的NaHCO3不是内环境成分
2
4
1
3
题号
5

C [内环境的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细胞需要依赖着内环境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需要各种细胞的参与,A正确;血浆渗透压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与它所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如H2CO3/NaHCO3等,B正确;由于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摄入的酸性食物会与缓冲物质反应,从而使血浆pH维持相对稳定,C错误;肾小管管腔与外界相通,不属于内环境,D正确。]
2
4
1
3
题号
5
2.(2024·广东惠州一模)临床上给脑水肿患者静脉注射20%的甘露醇(不易渗入组织液且不被代谢)高渗水溶液,消除水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静脉注射20%的甘露醇后,患者血浆渗透压升高,利于水分由组织液向血浆转移
B.静脉注射20%葡萄糖溶液与静脉注射20%的甘露醇其消肿效果相同
C.甘露醇作为信号分子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从而增加尿量达到消肿目的
D.甘露醇经肾小球滤过后,被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导致尿量增加,消除水肿
2
4
1
3
题号
5

A [由题干信息可知,20%的甘露醇是高渗水溶液,当静脉注射20%的甘露醇后,患者血浆渗透压升高,有利于水分由组织液向血浆转移,而葡萄糖可以渗入组织液且会被代谢,二者消肿效果不同,A正确,B错误;甘露醇经肾小球滤过后,不能被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使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升高,从而使尿量增加,消除水肿,而甘露醇不是作为信号分子影响抗利尿激素分泌,C、D错误。]
2
4
1
3
题号
5
题组2 内环境稳态调节实例
3.(不定项)(2024·江苏苏州模拟)动物对寒冷环境的适应有多种表现形式。下图是不同气候地带的部分动物(括号内标注为体重)基础代谢率与环境温度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有(  )
2
4
1
3
题号
5
A.产热增加多的动物如红狐,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比北极狐强
B.北极狐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等增加是其适应寒冷环境的主要方式
C.冷水中站立的水鸟的趾部温度可能较低,但身体核心部位温度依然维持较高
D.有些动物可通过集群等行为减少散热,以适应寒冷环境


2
4
1
3
题号
5
CD [北极狐在温度降低时基础代谢率不变,说明调节能力强,更适应寒冷环境,A错误;温度降低,北极狐的基础代谢率基本不变,说明其产热没有大幅度增加,骨骼肌没有战栗,甲状腺激素基本不变,B错误;冷水中站立的水鸟的趾部由于接触冷水温度可能较低,但身体核心部位温度依然维持较高,内环境处于稳定状态,C正确;有些动物可通过集群等行为减少散热,维持体温稳定,以适应寒冷环境,D正确。]
2
4
1
3
题号
5
4.(2024·山东日照二模)血容量是血液中全部血细胞容量和血浆容量的总和。下图分别为血浆渗透压和血容量的变化对血浆中抗利尿激素(ADH)水平影响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食物过咸和大量失血均能促进ADH分泌
B.ADH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利于
血容量恢复
C.ADH的分泌对血容量变化的反应比对血
浆渗透压变化的反应更敏感
D.研究血容量变化对血浆ADH水平的影响时,血浆渗透压应始终保持相同

2
4
1
3
题号
5
C [据图分析,食物过咸和大量失血均能促进ADH分泌,A正确;ADH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利于血容量恢复,B正确;由图可知,ADH的分泌对血浆渗透压变化的反应更敏感,C错误;结合图示可知,血浆渗透压和血容量变化对ADH的含量均有影响,根据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研究血容量变化对血浆ADH水平的影响时,血浆渗透压应该恒定,D正确。]
2
4
1
3
题号
5
5.(2024·广东汕头二模)肠促胰岛素GLP-1是在人进食后由小肠中的L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肽类激素。研究发现人脑存在不同脑区NTS、DMH、DMV,其中NTS内的神经元也能产生GLP-1,DMH中存在葡萄糖敏感的神经元GLP-1R,其与GLP-1结合后被激活,最终通过副交感神经将信号传递至胰腺,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使血糖水平降低(如图a)。若机体中胰岛素含量过多,则会出现低血糖症状。回答下列问题:
2
4
1
3
题号
5
(1)分析可知GLP-1R神经元存在GLR-1和_________受体(填受体名称),脑内GLP-1调节血糖代谢的反射弧中效应器是副交感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____________。
(2)为研究脑内GLP-1诱导的胰岛素释放是否依赖血糖水平,科研人员给生理状态相同的两组小鼠分别注射5 mL的缓冲液PBS(不含葡萄糖)和等体积2 g/kg葡萄糖溶液,用GLP-1R激动剂Exn4处理DMH 30 min后观察血糖变化情况,结果如图b。实验结果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葡萄糖
胰岛B细胞
脑内GLP-1诱导的胰岛素释放依赖血糖水平,在血糖较低的状态
下几乎不起降糖作用,在高血糖状态下具有较高的降糖能力
2
4
1
3
题号
5
基于该发现,人们认为开发GLP-1类似物作为降糖药更优于传统降糖药(胰岛素类似物),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表明肠GLP-1通过激素调节能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某兴趣小组为探究肠GLP-1和脑内GLP-1对胰腺作用效果是否相同,设计如下实验:
步骤1:将血糖代谢正常小鼠随机分为甲、乙两组;
可避免因剂量问题引发低血糖
症状(或血糖较低的状态下几乎不起降糖作用)
2
4
1
3
题号
5
步骤2:分别向甲组鼠胰腺血管和乙组鼠脑内DMH注射等量GLP-1,30 min后测量各组血液中胰岛素的浓度;
步骤3:比较两组胰岛素的浓度,若相等则作用效果相同,反之则不同。
上述实验操作不足以验证结论,需要完善的操作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请写出2点)。
(说明:其他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手术操作不影响小鼠的生理指标)
实验前需测量
小鼠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初始浓度;实验后应分别测量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浓度,不能只测量胰岛素的浓度;不能直
接比较测量值,应先计算GLP-1处理前后激素浓度的差值,再进
行比较
2
4
1
3
题号
5
[解析] (1)由题意可知,GLP-1R神经元属于葡萄糖敏感的神经元,并能与GLP-1结合后被激活,因此GLP-1R神经元存在GLR-1和葡萄糖受体,GLP-1R神经元与GLP-1结合后被激活,通过副交感神经将信号传递至胰腺,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所以该反射弧中效应器是副交感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胰岛B细胞。
(2)由图b可知,当血糖变化为2 g/kg时,用GLP-1R激动剂Exn4处理DMH 30 min后观察血糖的浓度下降更多,由此结果说明脑内GLP-1诱导的胰岛素释放依赖血糖水平,在血糖较低的状态下几乎不起降糖作用,在高血糖状态下具有较高的降糖能力;因此开发GLP-1类似物作为降糖药更优于传统降糖药(胰岛素类似物),其优点是可避免因剂量问题引发低血糖症状(或血糖较低的状态下几乎不起降糖作用)。
2
4
1
3
题号
5
(3)此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肠GLP-1和脑内GLP-1对胰腺作用效果是否相同,因此实验前需测量小鼠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初始浓度;实验后应分别测量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浓度,不能只测量胰岛素的浓度;且不能直接比较测量值,应先计算GLP-1处理前后激素浓度的差值,再进行比较。
2
4
1
3
题号
5
考点2 神经调节
1.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
Na+内流
K+外流
2.兴奋传导与传递过程
双向
突触
电信号
电信号
3.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倒置
大小
最高级
高级
脊髓
低级
最高级
高级
体温、水平衡、摄食
呼吸运动、心血管
脊髓
低级
测量方法 测量图解 测量结果
电表一极接膜外侧,另一极接膜内侧


电表两极均接膜外侧

4.膜电位的测量方法
5.从三个方面突破电表指针偏转问题
(1)观察两个电极的位置:两个电极是位于细胞膜同一侧还是位于细胞膜的内外两侧同一位置。 通常前者可用于测量兴奋的传导或传递方向;后者处于静息状态时测量的是静息电位,给予适宜刺激(或兴奋)时测量的是动作电位。
(2)观察刺激部位:是位于两个电极所在位置的左边、右边还是位于两个电极所在位置之间。
(3)分析两个电极之间是否存在电位差:电位差的存在状况决定了电表指针的偏转情况。
6.多突触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1)看清兴奋传递的方向,释放神经递质的为突触前膜,接受神经递质的为突触后膜,突触间隙的成分为组织液。
(2)看清兴奋或抑制,若神经递质作用后引起阳离子内流则为兴奋性神经递质,若引起阴离子内流则为抑制性神经递质,但不管兴奋还是抑制都有膜电位的变化,但不一定有膜电位的逆转。
(3)若突触后膜同时接受两种神经元的神经递质(一种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一种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则突触后膜兴奋与否要看哪个作用程度更强。
(4)抑制性神经元接受兴奋刺激才能产生抑制性神经递质进而对下一个神经元发挥抑制作用。
1.(2024·湖南卷)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变化可影响其兴奋性,膜电位达到阈电位(即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值)后,才能产生兴奋。如图所示,甲、乙和丙表示不同环境下静息电位或阈电位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正常环境中细胞的动作电位峰值受膜
内外钠离子浓度差影响
B.环境甲中钾离子浓度低于正常环境
C.细胞膜电位达到阈电位后,钠离子通道才开放
D.同一细胞在环境乙中比丙中更难发生兴奋

C [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与钠离子顺浓度梯度内流有关,细胞内外钠离子浓度差会影响动作电位峰值,A正确;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与钾离子顺浓度梯度外流有关,细胞外钾离子浓度降低时,膜两侧钾离子浓度差增大,钾离子外流增多,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环境甲中钾离子浓度低于正常环境,B正确;细胞膜电位达到阈电位前,钠离子通道就已经开放,C错误;分析题图可知,与环境丙相比,细胞在环境乙中阈电位与静息电位的差值更大,受到刺激后更难发生兴奋,D正确。]
2.(2024·河北卷)心率为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心肌P细胞可自动产生节律性动作电位以控制心脏搏动。同时,P细胞也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受体阻断剂A和B能与各自受体结合,并分别阻断两类自主神经的作用,以受试者在安静状态下的心率为对照,检测了两种受体阻断剂对心率的影响,结果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调节心脏功能的基本中枢位于________。大脑皮层通过此中枢对心脏活动起调节作用,体现了神经系统的________调节。
(2)心肌P细胞能自动产生动作电位,不需要刺激,该过程涉及Ca2+的跨膜转运。神经细胞只有受刺激后,才引起_____离子跨膜转运的增加,进而形成膜电位为____________的兴奋状态。上述两个过程中离子跨膜转运方式相同,均为____________。
脑干
分级

外负内正
协助扩散
(3)据图分析,受体阻断剂A可阻断________神经的作用。兴奋在此神经与P细胞之间进行传递的结构为________。
(4)自主神经被完全阻断时的心率为固有心率。据图分析,受试者在安静状态下的心率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固有心率。若受试者心率为每分钟90次,比较此时两类自主神经的作用强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副交感
突触
小于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起作用,副交感神经作用更强
[解析] (1)调节心脏功能的基本中枢位于脑干。大脑皮层通过此中枢对心脏活动起调节作用,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2)神经细胞只有受刺激后,才引起钠离子跨膜转运的增加,进而形成膜电位为外负内正的兴奋状态。上述两个过程中离子跨膜转运方式相同,均为协助扩散。
(3)交感神经可以使心跳加快、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心跳减慢、减弱,据图分析可知,当受体阻断剂A与受体结合后,心率比对照组明显加快,而受体阻断剂B与受体结合后,心率下降,所以受体阻断剂A可阻断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受体阻断剂B可阻断交感神经的作用。兴奋在此神经与P细胞之间进行传递的结构为突触。
(4)自主神经被完全阻断时的心率为固有心率,与对照组相比,受体阻断剂A和B同时处理时为固有心率,说明安静状态下心率小于固有心率。若受试者心率为每分钟90次,则比被完全阻断作用时偏低,据此推测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起作用,副交感神经作用更强。
判断与填空
1.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进入突触后膜内发挥作用。(2021·辽宁卷T16) (  )
提示: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被灭活或回收,神经递质不能进入突触后膜内发挥作用。
2.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神经细胞受损伤,患者不能听懂话。(2021·河北卷T11) (  )
3.突触后膜上受体数量的减少常影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2022·湖南卷T4) (  )
×


4.已知神经细胞膜外的Cl-浓度比膜内高,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后,膜内外电位差一定增大。(2023·山东卷T16) (  )
提示:Cl-通道开放后,在Cl-浓度差影响下,Cl-有内流趋势,但外正内负的电位差阻止Cl-内流,膜内外电位差不一定增大。
5.已知药物W可激活脑内某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受体,增强该神经递质的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癫痫。因此药物W阻断了突触前膜对该神经递质的重吸收而增强抑制作用。(2023·海南卷T9) (  )
提示:药物W可激活脑内某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受体,进而增强了该神经递质的抑制作用。
×
×
6.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通常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调控。(2023·全国甲卷T3) (  )
7.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________的形式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2·河北卷T21)
提示:电信号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8.迷走神经中促进胃肠蠕动的神经属于________(填“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2·山东卷T23)
提示:副交感神经 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9.神经元未兴奋时,神经元细胞膜两侧可测得静息电位。静息电位产生和维持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3·全国乙卷T30)
提示:神经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
10.兴奋传至神经末梢,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前膜________内流,随后Ca2+内流使神经递质ACh(乙酰胆碱)以________的方式释放,ACh结合AChR(ACh的受体)使骨骼肌细胞兴奋,产生收缩效应。(2023·广东卷T19)
提示:Na+ 胞吐
2
4
1
3
题号
5
6
题组1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1.(2024·江苏南通二模)人在胆囊病变初期,常出现右肩胛区疼痛,机制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反射为非条件反射,感受器为胆囊
B.动作电位首先产生于胆囊,传导途径为
a→b→c→d
C.图中①、②分别为相关神经元的树突和轴突
D.痛觉的形成应在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躯体感觉中枢

C [产生痛觉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非条件反射,A错误;动作电位首先产生于胆囊,传导途径为a→b→神经中枢→大脑皮层,B错误;感觉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外,结合突触结构判断图中①(接收信号)、②(传出信号)分别为相关神经元的树突和轴突,C正确;大脑皮层中央前回为躯体运动中枢,痛觉的形成应在大脑皮层中央后回的躯体感觉中枢,D错误。]
2
4
1
3
题号
5
6
2.(2024·湖南长郡中学模考)科研人员发现,当水流喷射到海兔(螺类的一种)的喷水管皮肤时会引起鳃肌收缩,导致喷水管和鳃收缩,称为缩鳃反射(见图1)。科研人员用温水重复刺激喷水管时,用微电极记录感觉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和运动神经元L7的反应(见图2),发现缩鳃反射的幅度越来越小,即产生习惯化。对已产生习惯化的海兔,用短暂电流刺激其头部皮肤,再用水流刺激喷水管,结果产生的缩鳃反射比只用水流刺激喷水管强烈,即产生去习惯化(见图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2
4
1
3
题号
5
6
A.缩鳃反射只由神经元完成
B.海兔产生习惯化是由于感觉神经元对喷水刺激的敏感性下降
C.海兔产生去习惯化是由于L29产生了5-HT,抑制感觉神经元分泌神经递质,使得运动神经元更兴奋,缩鳃反射强烈
D.刺激时,可以检测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神经递质含量来进一步探究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的机理

2
4
1
3
题号
5
6
D [据图1,缩鳃反射需要神经元和肌肉细胞共同参与完成,A错误;根据图2,海兔产生习惯化可能是由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减弱导致的,与感觉神经元对喷水刺激的敏感性无关,B错误;海兔产生去习惯化是由于L29产生了5-HT,促进感觉神经元分泌更多神经递质,使得运动神经元更兴奋,缩鳃反射强烈,C错误;刺激时,可以检测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神经递质含量来进一步探究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的机理,D正确。]
2
4
1
3
题号
5
6
题组2 兴奋的传导与传递机制
3.(2024·广东卷)轻微触碰时,兴奋经触觉神经元传向脊髓抑制性神经元,使其释放神经递质 GABA。正常情况下,GABA作用于痛觉神经元引起Cl-通道开放,Cl-内流,不产生痛觉;患带状疱疹后,痛觉神经元上Cl-转运蛋白(单向转运Cl-)表达量改变,引起Cl-的转运量改变,细胞内Cl-浓度升高,此时轻触引起GABA作用于痛觉神经元后,Cl-经Cl-通道外流,产生强烈痛觉。针对该过程(如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
2
4
1
3
题号
5
6
A.触觉神经元兴奋时,在抑制性神经元上可记录到动作电位
B.正常和患带状疱疹时,Cl-经Cl-通道的运输方式均为协助扩散
C.GABA作用的效果可以是抑制性的,也可以是兴奋性的
D.患带状疱疹后Cl-转运蛋白增多,导致轻触产生痛觉

2
4
1
3
题号
5
6
D [触觉神经元兴奋时,会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抑制性神经元,抑制性神经元兴奋,在抑制性神经元上可记录到动作电位,A正确。离子通道进行的跨膜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故正常和患带状疱疹时,Cl-经Cl-通道的运输方式均为协助扩散,B正确。GABA作用于痛觉神经元引起Cl-通道开放,Cl-内流,此时GABA作用的效果是抑制性的;患带状疱疹后,Cl-经Cl-通道外流,相当于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此时GABA作用的效果是兴奋性的,C正确。据图可知,Cl-转运蛋白会将Cl-运出痛觉神经元,患带状疱疹后痛觉神经元上Cl-转运蛋白(单向转运Cl-)表达量改变,引起Cl-的转运量改变,细胞内Cl-浓度升高,说明运出细胞的Cl-减少,据此推测应是转运蛋白减少所致,D错误。]
2
4
1
3
题号
5
6
4.(2024·湖南省九校联考)北京大学罗冬根团队发现了果蝇的一种新的视觉信号传递模式:一细胞、两递质。果蝇复眼的光感受细胞(R8)同时释放两种神经递质来分离视觉信号,其中组胺(Histamine)介导精细的运动视觉,而乙酰胆碱(ACh)通过作用于AMA神经元来调节昼夜节律。每个AMA神经元的树突像巨伞一样延伸覆盖了整个视觉脑区,且不同AMA神经元间通过突触连接在一起,从而整合大视野光亮度信息。具体机制如图所示。请回答问题:
2
4
1
3
题号
5
6
Vision split via cotransmission
图示说明:Vision split via cotransmission:通过共同传输实现视觉分离;Ort:组胺受体;AChR:乙酰胆碱受体;Feedback:反馈;未翻译的不在图中标注。
2
4
1
3
题号
5
6
(1)AMA神经元的树突具有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在人脑中,生物昼夜节律调节中枢位于________。
(2)组胺作用于其受体后,突触后膜内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
_____,图中显示组胺、乙酰胆碱的释放存在反馈调节,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组胺和乙酰胆碱间还存在相互调控,这属于反馈调节吗?________。
接受信息并将其传导到细
胞体
下丘脑
负电位→正
电位
有利于维持组胺和乙酰胆碱的释放量,从而保证神经元对视觉信
号的正常处理
不属于
2
4
1
3
题号
5
6
(3)光感受细胞(R8)这种“一细胞、两递质”功能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1点)。
(4)研究发现某种药物X的副作用是影响光感受细胞对光信号的处理,但不清楚其作用的对象是组胺还是乙酰胆碱。请利用相关抑制剂处理,简要写出进一步研究的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利于高效分离视觉信号,确保视觉形成和生物节律的控制;在
光暗变化时实现内源节律与外部时间相同步
用组胺受体抑制剂、
乙酰胆碱受体抑制剂分别处理果蝇脑光感受细胞及其突触,再用
药物X分别处理果蝇,检测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
2
4
1
3
题号
5
6
[解析] (1)神经元的树突是细胞体向外伸出的树枝状的突起,通常短而粗,数量较多,用来接受信息并将其传导到细胞体;人体的生物昼夜节律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2)组胺介导精细的运动视觉,说明是一种神经递质,通过受体作用于神经元来提高其兴奋性,故突触后膜内的电位变化是负电位到正电位的变化;图中显示组胺、乙酰胆碱的释放存在反馈调节,使得组胺、乙酰胆碱的释放不会过多,有利于维持组胺和乙酰胆碱的正常释放量,有利于视觉形成和生物节律的维持,从而保证神经元对视觉信号的正常处理。反馈调节是指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组胺和乙酰胆碱间还存在相互调控,但作用不在一个系统内,所以不属于反馈调节。
2
4
1
3
题号
5
6
(3)根据题干可以得出:光感受细胞的“一细胞、两递质”功能的优点是有利于高效分离视觉信号,确保视觉形成和生物节律的控制;在光暗变化时实现内源节律与外部时间相同步。
(4)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研究某种药物X的副作用的作用对象是组胺还是乙酰胆碱,且要求利用相关抑制剂处理,则实验的自变量是无组胺受体和无乙酰胆碱受体的(2种)果蝇,再用药物X分别处理,检测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因变量)。
2
4
1
3
题号
5
6
题组3 大脑皮层控制的高级神经活动
5.(2024·广东深圳二调)中国科研团队开展了脑机接口的医学临床实验。一名四肢瘫痪患者接受了无线微创脑机接口实验,如图为实验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2
4
1
3
题号
5
6
A.微电极采集到的脑部神经信号主要是S区神经信号
B.脑机接口中的“脑”就是指实验示意图中的微电脑
C.微电脑将收集的信号转化成化学信号
D.该技术实现的生物学基础是“意念”会产生电信号
D [该患者是四肢瘫痪,因此微电极采集到的脑部神经信号主要是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信号,A错误;脑机接口中的“脑”是指人体的大脑,B错误;微电脑将收集的电信号转化成控制电动假肢的命令,而非转化为化学信号,C错误;该技术实现的生物学基础是大脑皮层形成的“意念”会产生电信号,用微电脑可收集这些电信号,D正确。]

2
4
1
3
题号
5
6
6.(2024·广东佛山一模)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研究发现AD病人脑细胞中沉积大量错误折叠的蛋白(Aβ蛋白),影响了脑部海马部位突触的形态结构与功能,导致AD病人学习、记忆能力逐渐衰退。回答下列问题。
(1)突触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时记忆可能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
2
4
1
3
题号
5
6
(2)科研人员用大鼠为实验材料,进行了为期5周的实验,探究有氧运动改善AD病人的学习与记忆功能障碍的机制。实验结果如下:
组别 双侧海马
注射溶液 是否进行有氧运动训练 单位时间穿越迷宫次数 突触数量* 突触素
**相对
表达量
1 生理盐水 否 7次 11.2 0.9
2 生理盐水 是 8次 13.6 1.0
3 Aβ溶液 否 3次 6.3 0.5
4 Ⅰ Ⅱ 5次 9.5 0.7
2
4
1
3
题号
5
6
*200倍显微镜下,3个海马体不重叠的5个视野内的平均突触数量。
**突触素为突触标志性蛋白。
①第4组中,Ⅰ为__________,Ⅱ为________。
②第2组与第3组能形成对照实验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β溶液

不能,第2组与第3组不满足单一变量原则
2
4
1
3
题号
5
6
③据表分析,可得出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在日常生活中,健康人如何提高学习记忆能力?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提出你的建议和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氧运动可以适当增加突触数
量,从而改善AD病人的学习与记忆功能障碍
由于适当进行有氧运动训练,突
触数量增加,而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
触的建立有关,故在日常生活中,健康人要提高学习记忆能力,
可以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
2
4
1
3
题号
5
6
[解析] (1)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等相接近,共同形成突触,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2)实验应该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控制无关变量原则等;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有氧运动改善AD病人的学习与记忆功能障碍的机制,分析题表,第1组和第2组均注射生理盐水,第1组不进行有氧运动训练,第2组进行有氧运动训练;则第3组和第4组均注射Aβ溶液,第3组不进行有氧运动训练,第4组进行有氧运动训练,故第4组中,Ⅰ为注射Aβ溶液,Ⅱ为进行有
2
4
1
3
题号
5
6
氧呼吸运动训练。由于第2组与第3组注射溶液不同,且进行有氧运动训练不同,不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故不能形成对照实验。由题表数据可知,第1组和第2组相比、第3组和第4组相比可知,进行有氧运动训练情况下,单位时间穿越迷宫次数增多、突触数目增加、突触素相对表达量增多;但第4组与第2组相比,第4组的单位时间穿越迷宫次数减少、突触数目减少、突触素相对表达量较低;可见有氧运动可以适当增加突触数量,适当改善AD病人的学习与记忆功能障碍。由于适当进行有氧运动训练,突触数量增加,而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故在日常生活中,健康人要提高学习记忆能力,可以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
2
4
1
3
题号
5
6
考点3 体液调节及其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1.动物激素的化学本质
(1)类固醇激素:______、______。
(2)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__________、肾上腺素。
(3)多肽类和蛋白质类激素: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激素,胰岛分泌的______和胰高血糖素。
性激素
醛固酮
甲状腺激素
胰岛素
2.激素调节的几个关键点
提醒:(1)激素运输无特异性,“只作用于靶细胞”不等于“只运输给靶细胞”。
(2)激素只起调节作用,不组成细胞结构,不供能,也不起催化作用。
(3)激素受体位于细胞膜表面或细胞内部。
(4)有些激素也可以作为神经递质,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传递信息
3.用“比较法”突破生命活动调节的不同途径
(1)完全依赖反射弧完成,仅涉及“神经递质”这一种信号分子——神经调节。
模型:
举例: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等。
(2)仅涉及“激素”或其他一些化学物质——体液调节。
模型:
举例:人进食后血糖短暂升高,引起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水平降低。
(3)既有神经系统调节,又有相关激素或其他化学物质的参与,涉及“神经递质”与“激素”两类信号分子——神经—体液调节。
①模型Ⅰ:
举例:血糖降低,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水平升高。
②模型Ⅱ:
举例:日照时间长短变化刺激鸟类的神经系统,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作用于性腺,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增加,促使鸟类产卵。
4.与内分泌腺和激素有关的实验设计归纳
(1)常用实验方法:切除法、饲喂法、注射法。
(2)一般思路
(3)注意事项
①根据激素的化学本质,选择不同的实验方法。多肽和蛋白质类激素一般采用注射法,不宜采用饲喂法;固醇类、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可以饲喂,也可以注射。
②注意设置对照实验:如进行注射实验时空白对照组应不作处理或注射生理盐水(不可用蒸馏水,进行饲喂实验时,空白对照组可饲喂蒸馏水),也可设置自身前后对照等。
③生理实验中要注意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手术处理、溶解药物的溶剂、内源激素等。
1.(2024·湖北卷)为探究下丘脑对哺乳动物生理活动的影响,某学生以实验动物为材料设计一系列实验,并预测了实验结果,不合理的是(  )
A.若切除下丘脑,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可导致机体脱水
B.若损伤下丘脑的不同区域,可确定散热中枢和产热中枢的具体部位
C.若损毁下丘脑,再注射甲状腺激素,可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
D.若仅切断大脑皮层与下丘脑的联系,短期内恒温动物仍可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C [下丘脑可合成分泌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可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若切除下丘脑,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可导致机体脱水,A合理;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因此损伤下丘脑的不同区域,可确定散热中枢和产热中枢的具体部位,B合理;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下丘脑,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若损毁下丘脑,则甲状腺激素无法作用于下丘脑,C不合理;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若仅切断大脑皮层与下丘脑的联系,短期内恒温动物仍可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D合理。]
2.(2024·湖南卷)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后被氧化,增加ATP的生成,引起细胞膜上ATP敏感性K+通道关闭,使膜两侧电位差变化,促使Ca2+通道开放,Ca2+内流,刺激胰岛素分泌。进食后,由小肠分泌的肠促胰岛素(GLP-1和GIP)依赖于葡萄糖促进胰岛素分泌,称为肠促胰岛素效应。人体内的GLP-1和GIP易被酶D降解,人工研发的类似物功能与GLP-1和GIP一样,但不易被酶D降解。回答下列问题:
(1)胰岛素需要通过______运输作用于靶细胞。药物甲只能与胰岛B细胞膜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作用于ATP敏感性K+通道,促进胰岛素分泌。使用药物甲后,胰岛B细胞内__________(填“K+”“Ca2+”或“K+和Ca2+”)浓度增大;过量使用会产生严重不良反应,该不良反应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正常人比较,患者A和B的肠促胰岛素效应均减弱,血糖异常升高。使用药物甲后,患者A的血糖得到有效控制,而患者B血糖无改善,患者B可能有________分泌障碍。
体液
K+和Ca2+
机体出现低血糖症状
胰岛素
(3)研究发现,与正常人比较,患者A的GLP-1表达量较低但其受体数量无变化,而GIP表达量无变化但其受体数量明显下降。若从①GIP类似物
②GLP-1类似物 ③酶D激活剂中筛选治疗患者A的候选新药,首选________(填序号)。若使用该候选药,发生(1)所述不良反应的风险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使用药物甲,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于
GLP-1发挥作用依赖于葡萄糖,当胰岛素分泌导致血糖浓度下降时,
GLP-1不会持续发挥作用
[解析] (1)胰岛素是一种激素,在体内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身体各处发挥作用。由题可知,胰岛素分泌时ATP敏感性K+通道关闭,Ca2+通道开放。药物甲只能与胰岛B细胞膜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促进胰岛素分泌,因此会减少K+外流,同时会促进Ca2+内流,从而导致细胞内的K+和Ca2+浓度都增大。过量使用药物甲会促使胰岛素大量释放,从而使得血糖浓度持续下降,导致机体可能出现低血糖症状。
(2)药物甲的作用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使用药物甲后血糖浓度无改善,说明对于该患者药物甲丧失促使胰岛素分泌的作用,因此患者B可能有胰岛素分泌障碍。
(3)根据题意分析,该患者体内的GLP-1表达量较低,即含量少,因此可以选择GLP-1类似物;患者GIP表达量无变化,因此使用GIP类似物不会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使用酶D激活剂会促使GLP-1和GIP的降解,不利用疾病的治疗。因此,首选的药物是②GLP-1类似物。使用GLP-1类似物一般不会导致低血糖症,其原因是GLP-1发挥作用依赖于葡萄糖,当胰岛素分泌导致血糖浓度下降时,GLP-1不会持续发挥作用,因此不会引起胰岛素持续分泌,避免了低血糖症的发生。
3.(2024·山东卷)由肝细胞合成分泌、胆囊储存释放的胆汁属于消化液,其分泌与释放的调节方式如图所示。
(1)图中所示的调节过程中,迷走神经对肝细胞分泌胆汁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说明肝细胞表面有___________。肝细胞受到信号刺激后,发生动作电位,此时膜两侧电位表现为________。
ACh的受体
外负内正
(2)机体血浆中大多数蛋白质由肝细胞合成。肝细胞合成功能发生障碍时,组织液的量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临床上可用药物A竞争性结合醛固酮受体增加尿量,以达到治疗效果,从水盐调节角度分析,该治疗方法使组织液的量恢复正常的机制为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增加
药物A
竞争性结合醛固酮受体,使醛固酮的作用减弱,导致肾小管和集合
管对Na+的重吸收减少,促进更多的Na+排出体外,带走大量水分,
从而使组织液的量恢复正常
(3)为研究下丘脑所在通路胆汁释放量是否受小肠Ⅰ细胞所在通路的影响,据图设计以下实验,已知注射各试剂所用溶剂对实验检测指标无影响。
实验处理:一组小鼠不做注射处理,另一组小鼠注射________(填序号)。①ACh抑制剂 ②CCK抗体 ③ACh抑制剂+CCK抗体
检测指标:检测两组小鼠的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及结论:若检测指标无差异,则下丘脑所在通路不受影响。

胆汁释放量
[解析] (1)迷走神经通过神经调节释放ACh作用于肝细胞,证明肝细胞上有ACh的受体。发生动作电位膜两侧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2)肝细胞合成功能发生障碍时,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大量渗透到组织液,组织液的量增加,导致组织水肿。药物A竞争性结合醛固酮受体,使醛固酮的作用减弱,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减少,促进更多的Na+排出体外,带走大量水分,从而使组织液的量恢复正常。(3)由图可知,小肠Ⅰ细胞所在通路相关的物质是CCK,即自变量为是否注射CCK,因变量是胆囊释放胆汁的量。所以实验处理:一组小鼠不做注射处理,另一组小鼠注射CCK抗体。检测指标:检测两组小鼠的胆汁释放量。
判断与填空
1.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2021·山东卷T8) (  )
2.雌激素可促进卵泡的生长和卵子的发育。(2021·浙江6月卷T8) (  )
3.若下丘脑和垂体中的TR(甲状腺激素受体)不能识别TH(甲状腺激素),会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2022·河北卷T10) (  )



4.激素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识别细胞膜上的受体。(2023·湖南卷T10) (  )
提示:激素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识别细胞的受体,但不一定是位于细胞膜上的受体,某些激素的受体在细胞内。
5.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受垂体和下丘脑的调节。(2023·全国乙卷T4) (  )
×

6.体内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糖皮质激素(GC)的分泌过程存在负反馈调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可直接促进GC的分泌。(2023·山东卷T8) (  )
提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可作用于垂体,使得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促进GC的分泌。
7.体液中CO2浓度的变化可通过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2023·山东卷T9) (  )
×

8.患者甲因身体不适就医,医生根据其病史初步判定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中有一个部位发生病变。经检测,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都明显低于正常范围,据此可排除的病变部位是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2020·海南卷T22)
提示:甲状腺 如果病变部位为甲状腺,则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应高于正常范围
9.当血液中的TH浓度增高时,会________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使TH含量维持正常水平。这过程中,垂体分泌TSH可受到TRH和TH的调节,其结构基础是垂体细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1·辽宁卷T21)
提示:抑制 TRH和TH的特异性受体
10.TH是亲脂性激素,可穿过特定细胞的质膜并进入细胞核内,与核内的TH受体特异性结合。这一过程体现激素调节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2023·海南卷T17)
提示: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11.运动时葡萄糖消耗加快,胰高血糖素等激素分泌增加,以维持血糖相对稳定。胰高血糖素在升高血糖浓度方面所起的作用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3·新课标卷T32)
提示: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促进非糖物质转变成糖
2
4
1
3
题号
5
6
题组1 激素的功能及分泌的调节
1.(2024·重庆二模)胰腺分泌功能受多种因素调控。研究发现,小肠Ⅰ细胞分泌的缩胆囊素(CCK)是参与调控的重要激素之一,肠腔内过高的胰蛋白酶浓度能抑制胰腺的分泌功能。具体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胰蛋白酶是胰液中的一种重要物质,由胰腺的内分泌部分泌
B.该调节过程体现了负反馈调节在维持内环境稳态方面的重要作用
C.CCK作为一种信号分子,通过血液定向运输至靶器官,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D.肠腔胰蛋白酶浓度过高,抑制CCK-RP和监控肽与相关受体结合,导致血液中CCK含量增加
2
4
1
3
题号
5
6

B [胰蛋白酶是胰液中的一种重要物质,由胰腺的外分泌部分泌,A错误;肠腔内过高的胰蛋白酶浓度能抑制胰腺分泌胰蛋白酶,使得胰蛋白酶减少,因此该调节过程体现了负反馈调节在维持内环境稳态方面的重要作用,B正确;CCK是参与调控的重要激素之一,激素不能定向运输至靶器官,C错误;肠腔内胰蛋白酶浓度过高会抑制胰腺的分泌功能,结合题图可知,肠腔内胰蛋白酶浓度过高,抑制CCK-RP和监控肽与Ⅰ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导致CCK合成减少,血液中CCK含量减少,D错误。]
2
4
1
3
题号
5
6
2.(2024·广东肇庆二模)目前医学水平尚无法治愈糖尿病,但可以通过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来改善血糖水平。为验证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可辅助治疗糖尿病,某科研小组将100位糖尿病患者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进行实验,具体操作步骤:甲组先口服降糖药物A,再进行常规膳食;乙组先①,再进行②。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使用了空白对照的方法
B.降糖药物A的作用效果只与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效果相抗衡
C.乙组中的①是口服降糖药物A的溶剂,②是常规膳食
D.该实验操作步骤中缺少检测甲、乙两组处理前后患者血糖水平
2
4
1
3
题号
5
6

D [该实验使用了相互对照的方法,A错误;升血糖的激素不止胰高血糖素一种,因此降糖药物A的作用效果不只与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效果相抗衡,B错误;乙组中的①是口服降糖药物A,②是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C错误;该实验操作步骤中缺少检测甲、乙两组处理前后患者血糖水平,D正确。]
2
4
1
3
题号
5
6
题组2 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3.(2024·湖北十堰调研)某生物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影响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的因素,利用具有相同生理状态的器官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组别 1 2 3 4 5
实验条件 培养液 培养液+
下丘脑 培养液
+垂体 培养液+垂体+甲状腺激素 培养液+
下丘脑+
垂体  
2
4
1
3
题号
5
6
注:实验结果中的“-”表示未检测到TSH,“+”表示检测到TSH,且“+”越多,TSH含量越多。
A.第1、3、4组实验结果说明甲状腺激素会抑制垂体分泌TSH
B.第1、2、3组实验结果说明TSH是由垂体分泌的,不是由下丘脑分泌的
C.第1、2、3、5组实验结果说明下丘脑可以促进垂体分泌TSH
D.第1~5组实验结果说明甲状腺激素会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实验结果 - - +++ + +++++
2
4
1
3
题号
5
6

D [第1、3、4组实验结果说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会抑制垂体分泌TSH,且1组实验说明培养液中没有TSH,A正确;第1、2、3组实验结果说明TSH是由垂体分泌的,不是由下丘脑分泌的,为第4、5组的实验结果对比提供相关数据,B正确;第1、2、3组实验结果说明垂体是分泌TSH的部位,结合第5组实验结果说明下丘脑可以促进垂体分泌TSH,进而表现为第5组实验中TSH含量更多,C正确;第1、3、4组实验结果说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会抑制垂体分泌TSH,第1、2、3、5组实验结果说明下丘脑可以促进垂体分泌TSH,第1~5组实验结果不仅说明下丘脑能促进垂体分泌TSH,而且还能说明甲状腺激素会抑制垂体分泌TSH,但无法确定甲状腺素对下丘脑的影响,D错误。]
2
4
1
3
题号
5
6
4.(2024·山东济宁二模)长期夜间长时间使用手机会对人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科研人员以小鼠为实验材料进行研究发现:①手机光线刺激使得空腹小鼠在食用葡萄糖后的血糖浓度上升幅度高于对照组小鼠;②夜间长时间手机光线刺激会扰乱小鼠的生物钟;③适当光照下,切除雌鼠松果体后,卵巢会增生变肥大,而注射褪黑素则会使卵巢重量减轻。
光信号引起的部分调节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2
4
1
3
题号
5
6
(1)检测发现,手机光线刺激不影响小鼠体内糖原、脂肪含量以及与血糖平衡有关的激素含量。光信号对棕色脂肪组织产热的调节属于______调节;综合分析,出现①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褪黑素具有促进睡眠、使小鼠和人等生物形成生物钟的作用。当褪黑素的分泌量过多时,会抑制SCN的兴奋,该调节过程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夜间长时间使用手机会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人体褪黑素的分泌,进而扰乱人体生物钟。
2
4
1
3
题号
5
6
神经
手机光线
刺激使棕色脂肪组织细胞对葡萄糖摄取量降低
使褪黑素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机体的稳态
抑制
(3)为探究褪黑素是怎样调节性腺发育的,研究人员结合人体下丘脑、垂体和性腺功能的分级调节系统与发现③提出几种假设,并以小鼠为实验对象,利用褪黑素试剂等在适当光照条件下进行实验验证。他们提出的其中一种假设是褪黑素可以直接调节性腺的发育,提出的假设还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写出验证后一种假设是否正确的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
4
1
3
题号
5
6
褪黑素通过作用于垂体(或下丘脑)调
节性腺的发育
将小鼠随机分成两
组,一组注射适量褪黑素试剂,一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一段时
间后测定并比较两组小鼠促性腺激素(或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
浓度
[解析] (1)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光信号对棕色脂肪组织产热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此反射弧的组成为视网膜(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室旁核(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棕色脂肪细胞(效应器);出现①结果的原因可能是手机光线刺激使棕色脂肪组织细胞对葡萄糖摄取量降低。
(2)当褪黑素的分泌量过多时,会抑制SCN的兴奋,这种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使得褪黑素的分泌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有利于维持机体的稳态;夜间长时间使用手机会抑制人体褪黑素的分泌,进而扰乱人体生物钟。
2
4
1
3
题号
5
6
(3)利用褪黑素试剂等在适当光照条件下进行实验验证,其中一种假设是褪黑素可以直接调节性腺的发育,提出的假设还可能是褪黑素通过作用于垂体(或下丘脑)调节性腺的发育;实验思路:将健康、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随机分成甲、乙两组,甲组注射适量褪黑素试剂,乙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测定并比较两组小鼠促性腺激素(或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浓度。
2
4
1
3
题号
5
6
题组3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5.(2024·山东日照一模)血压调节有快速调节机制和缓慢调节机制。调节过程如下图所示(其中“-”表示抑制,“+”表示促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神经①是交感神经,神经②是副交感神经
B.血压升高,心血管运动中枢调
节抗利尿激素释放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C.心血管运动中枢通过神经①和神经
②对血压的调节属于快速调节机制
D.血压升高,通过促进下丘脑产生
抗利尿激素调节血压属于缓慢调节机制
2
4
1
3
题号
5
6

D [据图可知,血压升高时,经心血管运动中枢的调节,神经①活动减弱、神经②活动增强,故神经①是交感神经、神经②是副交感神经,它们都是传出神经,A正确;据图可知,血压升高时,心血管运动中枢调节抗利尿激素释放,该过程通过传出神经等实现,属于神经调节,B正确;与体液调节相比,心血管运动中枢通过神经①和神经②对血压的调节过程较为迅速,属于快速调节机制,C正确;结合图示可知,血压升高时,心血管运动中枢抑制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D错误。]
2
4
1
3
题号
5
6
6.(2024·辽宁沈阳一模)Ⅰ.胃液的分泌按接受食物刺激的部位分为3个时期:头期、胃期和肠期。头期引起胃液分泌的传入冲动来自头部感受器。科研人员用事先进行过食管切断术并具有胃瘘的狗进行假饲。食物经过口腔进入食管后,随即从食管的切口处流出体外,食物并未进入胃内,但却引起了胃液分泌。进一步分析后确定,由进食动作所引起的胃液分泌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机制。胃液头期分泌的调节机制如图所示。胃泌素可促进胃液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增加胃肠黏膜细胞的分裂增殖。请回答下列问题:
2
4
1
3
题号
5
6
(1)与食物有关的形象、气味、声音等刺激视、嗅、听等感受器而引起的反射类型是_________。由图可知,壁细胞分泌胃液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若切断支配胃的迷走神经,假饲________(填“能”或“不能”)引起胃液的分泌。
2
4
1
3
题号
5
6
条件反射
神经—体液调节
不能
(2)据图分析,迷走神经兴奋刺激胃液分泌的机制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酸性环境(pH为2~4.5)刺激小肠上段黏膜处的S细胞释放促胰液素,促胰液素能够促进胰液(碱性)的分泌,胰液进入小肠中发挥消化作用。
2
4
1
3
题号
5
6
接作用于壁细胞,刺激壁细胞分泌胃液;迷走神经作用于G细胞,
迷走神经直
通过促进G细胞释放胃泌素间接促进壁细胞分泌胃液
(3)将一定量的盐酸通过静脉直接注入狗体内,胰液分泌____________ (填“增多”“减少”或“无显著变化”)。
(4)S细胞主要分布在小肠上段,这是因为食糜(从胃离开进入小肠的半固体物质)呈________性,会刺激小肠上段黏膜处的S细胞分泌促胰液素。食糜促进促胰液素分泌的过程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体液调节,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4
1
3
题号
5
6
无显著变化

不属于
食糜刺激S细胞并不是盐酸(胃
酸)借助体液运输实现的
(5)胰液进入小肠中会中和盐酸,从而建立起有利于小肠中消化酶作用的pH。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推测:小肠下段__________(填“富含”或“缺乏”)S细胞。
[解析] (1)反射包括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由与食物有关的形象、气味、声音等刺激视、嗅、听等感受器而引起的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该反射类型为条件反射。由题图可知,壁细胞分泌胃液的过程有迷走神经参与,还有胃泌素的参与,据此可知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若切断支配胃的迷走神经,假饲不能作用到G细胞和壁细胞,不能引起胃液的分泌。
2
4
1
3
题号
5
6
缺乏
2
4
1
3
题号
5
6
(5)由于胰液会中和盐酸,因此小肠下段缺乏刺激S细胞分泌促胰液素的酸性环境,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可以推测,小肠下端缺乏S细胞。
2
4
1
3
题号
5
6
考点4 免疫调节
1.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B细胞
辅助性T细胞
细胞毒性T细胞
记忆T细胞
细胞毒性T细胞
(1)体液免疫中,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一般需要两个条件:抗原的直接刺激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且二者缺一不可。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巧妙配合、密切合作,共同调节机体稳态
①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起关键性作用:既参与B细胞的活化,也参与_______________的活化。
②侵入细胞病原体的消灭:需要细胞毒性T细胞发动细胞免疫,裂解靶细胞,释放抗原;抗原再与体液免疫中浆细胞产生的抗体结合;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的沉淀等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
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
并与B细胞结合
细胞毒性T细胞
3.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
(1)在第28天注射m抗原和n抗原之后,m抗体和n抗体差异的原因:m抗原是第二次注射,而n抗原是第一次注射,m抗体是二次免疫产生的,记忆细胞在同种抗原的刺激下快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浆细胞,浆细胞进而产生大量抗体,而n抗原是第一次注射,首次免疫相对较慢。
(2)二次免疫相对初次免疫而言,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的特点。
(3)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中浆细胞的来源不同,初次免疫:______,二次免疫:①______、②__________。
反应更加迅速、产生的抗体浓
度更大
B细胞
B细胞
记忆B细胞
4.胸腺依赖性抗原和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1)胸腺依赖性抗原(TD抗原):多数抗原在诱导体液免疫应答过程中需要辅助性T细胞的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相应抗体的一类抗原,大多数抗原都属于这一种,天然抗原如微生物、卵清蛋白、羊红细胞、类毒素等大多为TD抗原(TD-Ag)。
TD抗原的特点:能引起体液免疫应答,也能引起细胞免疫应答,产生记忆免疫细胞引起回忆应答,产生的抗体多为免疫球蛋白G类(IgG)。
(2)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抗原):TI-Ag,即非胸腺依赖性抗原,指它在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细胞辅助的抗原或是对T细胞依赖程度很低的抗原,包括一些多糖类、脂类和核酸类抗原。
TI抗原特点:只能引起体液免疫应答,不能诱发细胞免疫应答,无回忆应答,且产生的抗体只能是免疫球蛋白M类(IgM)。
5.细胞因子风暴
(1)含义:细胞因子风暴也称为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是人体内因剧烈刺激(如感染微生物等)所引起的体液中多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趋化因子等)迅速大量产生而引发正反馈调节的现象。病毒攻击会引起宿主全身性炎症反应,可造成多种组织和器官损伤,使机体发生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2)机制图解
(3)治疗
①抗休克治疗(治标,先保命):输液保障血容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必要时机械通气,保护重要脏器的功能。
②支持和对症治疗(恢复体力):常规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营养支持等。
③抑制过多的免疫细胞活化和细胞因子产生(治本,求康复):多采用适当剂量和疗程的激素治疗(糖皮质激素等),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和自由基清除剂(大量维生素C、维生素E)等。
④抗体中和细胞因子风暴(精准治疗):针对升高的细胞因子通过单克隆抗体中和起作用,防止重症化和死亡。
1.(不定项)(2024·黑、吉、辽卷)病毒入侵肝脏时,肝巨噬细胞快速活化,进而引起一系列免疫反应,部分过程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肝巨噬细胞既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也能参与特异性免疫
B.细胞2既可以促进细胞4的活化,又可以
促进细胞1的活化
C.细胞3分泌的物质Y和细胞4均可直接清除内环境中的病毒
D.病毒被清除后,活化的细胞4的功能将受到抑制



ABD [肝巨噬细胞能够吞噬病原体,也可以呈递抗原,所以既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能参与特异性免疫,A正确。细胞2是辅助性T细胞,在细胞免疫过程中可以促进细胞4(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在体液免疫过程中可以促进细胞1(B细胞)的活化,B正确。细胞3分泌的物质Y是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不能将病毒清除;细胞4(细胞毒性T细胞)可裂解靶细胞,使抗原被释放,但是不能直接清除内环境中的病毒,C错误。病毒在人体内被清除后,活化的细胞4(细胞毒性T细胞)的功能将受到抑制,机体将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D正确。]
2.(2024·广东卷)某些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与细胞毒性T细胞(CTL)表面的PD-1结合能抑制CTL的免疫活性,导致肿瘤免疫逃逸。免疫检查点疗法使用单克隆抗体阻断PD-Ll和PD-1的结合,可恢复CTL的活性,用于肿瘤治疗。为进一步提高疗效,研究者以黑色素瘤模型小鼠为材料,开展该疗法与化疗的联合治疗研究。部分结果见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________疗法的治疗效果最佳,推测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黑色素瘤细胞能分泌吸引某类细胞靠近的细胞因子CXCL1。为使CTL响应此信号,可在CTL中导入_____________________基因后再将其回输小鼠体内,从而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该基因的表达产物应定位于CTL的______________(答位置)且基因导入后不影响CTL______________的能力。
联合
该疗法既发挥了化疗药物的作用,也增加了活化的CTL数量
细胞因子CXCL1的受体
(细胞膜)表面
杀伤肿瘤细胞
(3)某兴趣小组基于现有抗体—药物偶联物的思路提出了两种药物设计方案。方案一:将化疗药物与PD-L1 单克隆抗体结合在一起。方案二:将化疗药物与PD-1单克隆抗体结合在一起。你认为方案________(填“一”或“二”)可行,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方案一的偶联物既可
阻断PD-1与PD-L1的结合,恢复CTL的活性,又使化疗药物靶向作用于肿瘤细胞
[解析] (1)由图a可知,联合疗法肿瘤体积最小,再结合图b推测其原因是该疗法既发挥了化疗药物的作用,也增加了活化的CTL数量。(2)由于黑色素瘤细胞能分泌吸引某类细胞靠近的细胞因子CXCL1,故要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可以在CTL中导入细胞因子CXCL1的受体基因,使CTL表达出细胞因子CXCL1的受体,达到治疗的效果。由于细胞因子是一类肽类化合物,故该基因的表达产物应定位于CTL的细胞膜上,且基因导入后不影响CTL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
(3)某些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与细胞毒性T细胞(CTL)表面的PD-1结合能抑制CTL的免疫活性,故应该将化疗药物与PD-L1 单克隆抗体结合在一起(即方案一的偶联物),既可阻断PD-1与PD-L1 结合,恢复CTL的活性,又使化疗药物靶向作用于肿瘤细胞。
判断与填空
1.吞噬细胞的溶酶体分解病毒与细胞毒性T细胞抵抗病毒的机制相同。(2021·山东卷T18) (  )
提示:溶酶体分解病毒,是将大分子分解为小分子,而细胞毒性T细胞抵抗病毒的机制是细胞毒性T细胞将靶细胞裂解,使病毒失去藏身之所。
2.有的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中某些免疫球蛋白会减少,免疫球蛋白减少可导致肾病综合征患者免疫力低下。(2021·海南卷T5) (  )
×

3.抗体能消灭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细胞毒性T细胞能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2022·辽宁卷T7) (  )
提示: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被释放出来,再与抗体结合。
4.某肾病患者需进行肾脏移植手术,免疫排斥反应主要依赖于T细胞的作用。(2022·湖北卷T16) (  )
5.胸腺可分泌胸腺激素,也是T细胞成熟的场所。(2023·全国乙卷T4) (  )
×


6.树突状细胞能够处理和呈递抗原,淋巴细胞不能呈递抗原。(2023·新课标卷T3) (  )
提示:树突状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均能处理和呈递抗原。
7.医生建议使用破伤风类毒素(抗原)和破伤风抗毒素(抗体)以预防破伤风。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后激活的记忆细胞能产生抗体。(2023·湖南卷T11) (  )
提示: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
×
×
8.某人的左眼球严重损伤,医生建议立即摘除左眼球,若不及时摘除,右眼会因自身免疫而受损。左眼球损伤后释放的抗原性物质运送至右眼球引发自身免疫。(2023·浙江1月卷T17) (  )
提示:左眼球破裂后晶状体蛋白进入血液成为自身抗原,细胞产生的抗体随体液运输,攻击右眼球中的晶状体蛋白。
×
9.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呼吸道黏膜受损者更易被VZV感染,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VZV感染引发机体的________(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2021·河北卷T21)
提示: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被破坏,防御功能减弱 非特异性
10.体液免疫过程中,抗体和病毒结合后病毒最终被清除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2·全国甲卷T30)
提示: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
11.我国科学家研制出的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为消灭脊髓灰质炎作出了重要贡献。该疫苗保留了脊髓灰质炎病毒的________。(2023·湖北卷T21)
提示:抗原性
2
4
1
3
题号
5
6
题组1 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1.(2024·山东烟台一模)细胞毒性T细胞通常依赖细胞表面携带抗原信息的MHC蛋白来识别和清除肿瘤细胞。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线粒体内复合物CⅡ的功能,会导致细胞呼吸过程中琥珀酸积累,改变a-酮戊二酸与琥珀酸的比例,使肿瘤细胞表面MHC蛋白表达量增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肿瘤细胞的清除还需要抗原呈递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免疫细胞的作用
B.抑制黑色素瘤细胞内复合物CⅡ的功能有助于机体免疫自稳功能的实现
C.提高黑色素瘤细胞内a-酮戊二酸的含量有助于黑色素瘤细胞的清除
D.应用抗MHC蛋白抗体是治疗黑色素瘤的有效手段
A [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识别并攻击肿瘤细胞,引起肿瘤细胞的裂解死亡,肿瘤细胞的清除还需要抗原呈递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免疫细胞的作用,A正确;由题意可知,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线粒体内复合物CⅡ的功能有利于细胞毒性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
2
4
1
3
题号
5
6
和清除,这有助于机体免疫监视功能的实现,B错误;提高黑色素瘤细胞内a-酮戊二酸的含量会降低a-酮戊二酸与琥珀酸的比例,使肿瘤细胞表面MHC蛋白表达量减少,使肿瘤细胞不易被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和清除,C错误;若应用抗MHC蛋白抗体就会与肿瘤细胞表面MHC蛋白结合,使肿瘤细胞不能被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和清除,不能达到治疗黑色素瘤的目的,D错误。]
2
4
1
3
题号
5
6
2.(2024·河北石家庄模拟)病原体侵入细胞后,细胞内的蛋白酶L在无酶活性时作为支架蛋白参与形成特定的复合体,经过一系列过程,最终导致该细胞炎症性坏死,病原体被释放,该过程属于细胞焦亡。根据题意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控制蛋白酶L合成的基因只在发生细胞焦亡的细胞中存在
B.细胞焦亡后释放的病原体可由体内的巨噬细胞吞噬
C.蛋白酶L参与的细胞焦亡过程,属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
D.正常情况下,机体能抵抗病原体的入侵,体现了免疫监视功能
2
4
1
3
题号
5
6

B [结合题干,控制蛋白酶L合成的基因几乎在所有细胞中都存在,只是会在发生细胞焦亡的细胞中表达,A错误;巨噬细胞具有吞噬作用,细胞焦亡后释放的病原体可由体内的巨噬细胞吞噬,B正确;蛋白酶L参与的细胞焦亡过程,属于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过程,不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C错误;正常情况下,机体能抵抗病原体的入侵,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免疫防御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而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D错误。]
2
4
1
3
题号
5
6
题组2 免疫调节及过程分析
3.(2024·广东广州一模)黏膜能阻挡病原体的入侵,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图表示病毒进入小肠肠道,在小肠黏膜处引发的部分免疫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黏膜上皮细胞排列紧密并产生黏液,
可以阻止病毒入侵,属于第二道防线
B.细胞X为细胞毒性T细胞,其分泌的
细胞因子是激活B细胞的信号之一
2
4
1
3
题号
5
6
C.细胞Y为记忆B细胞,当同种病毒再次入侵时可快速大量产生抗体
D.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特异性结合,从而抑制病毒对人体细胞的入侵
D [黏膜上皮细胞排列紧密并产生黏液,可以阻止病毒入侵,属于第一道防线,A错误;细胞X 为辅助性T细胞,其分泌的细胞因子是激活 B细胞的信号之一,B错误;由图可知,与细胞Y一同产生的那个细胞能分泌抗体,分泌抗体的细胞为浆细胞,故细胞 Y为记忆 B 细胞,当同种病毒再次入侵时,记忆B细胞可快速分裂和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C错误;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病毒)特异性结合,能抑制病毒黏附细胞表面,从而抑制病毒对人体细胞的入侵,D正确。]
2
4
1
3
题号
5
6

4.(2024·广东湛江二模)过敏性鼻炎是由浆细胞分泌的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环境变应原引起的鼻黏膜慢性炎症。耐受型树突状细胞(tDC)可以通过有效抑制辅助性T细胞的功能来引起免疫耐受,也能通过诱导调节性T细胞的产生和活化来引起免疫耐受,从而减轻上呼吸道炎症反应,部分调节过程如图所示,其中初始T细胞指未受抗原刺激的原始T细胞。回答下列问题:
注:PD-L1为表面抗原分化簇,tDCs为耐受型树突状细胞,IL-10、IL-21、TGFβ、IL-35、IDO 等均为细胞因子。
2
4
1
3
题号
5
6
(1)人体在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_________(填“会出现”或“不会出现”)过敏反应。一般来说,浆细胞的产生需要双信号,结合过敏反应来看,这两个信号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4
1
3
题号
5
6
不会出现
过敏原与B细胞的接触、辅助性
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后与B细胞接触
(2)初始T细胞可分化为辅助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等,其中辅助性T细胞在细胞免疫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上图从基因表达的角度分析,初始T细胞分化出三种调节性T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4
1
3
题号
5
6
参与细胞毒性
T细胞的活化并分泌细胞因子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分化
初始T细胞接受的信号刺激具有差异,不同的信号
刺激下初始T细胞内基因的表达出现差异
(3)丙酸氟替卡松与盐酸非索非那定片是两种用于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药物,两者均通过降低IL-4的含量,提高IFN-γ(一种干扰素)的含量来达到治疗效果,安慰剂是一种“模拟药物”,除不含药物的有效成分外,其余物理特性与药物相同。某小组拟对两者单独用药及联合用药的治疗效果进行探究,请写出探究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4
1
3
题号
5
6
将变应性鼻炎成人志愿者随机均分成A、B、C、D 四组,实验前
测量各组人员体内的IL-4、IFN-γ的含量;A组用安慰剂进行治疗,
B组用适宜剂量的丙酸氟替卡松进行治疗,C组用等剂量的盐酸非
索非那定片进行治疗,D组用等剂量的丙酸氟替卡松和盐酸非索
非那定片进行联合治疗;一段时间后,测量各组人员体内IL-4、
IFN-γ的含量
[解析] (1)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有时会发生过敏反应,人体在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不会出现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特异性免疫过程,主要是发生体液免疫过程,过敏反应中浆细胞的产生需要过敏原与B细胞的接触、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后与B细胞接触。
(2)辅助性T细胞在细胞免疫中的作用是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并分泌细胞因子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分化;由图可以看出,初始T细胞接受的信号刺激具有差异,不同的信号刺激下初始T细胞内基因的表达出现差异,因此分化为不同的调节性T细胞。
2
4
1
3
题号
5
6
(3)分析题意,实验目的是对两者单独用药及联合用药的治疗效果进行探究,本实验的自变量为药物的种类,因变量为人体中IL-4、IFN-γ的含量,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和单一变量等原则,故可设计实验如下:将变应性鼻炎成人志愿者随机均分成A、B、C、D四组,实验前测量各组人员体内的IL-4、IFN-γ的含量;A组用安慰剂进行治疗,B组用适宜剂量的丙酸氟替卡松进行治疗,C组用等剂量的盐酸非索非那定片进行治疗,D组用等剂量的丙酸氟替卡松和盐酸非索非那定片进行联合治疗;一段时间后,测量各组人员体内IL-4、IFN-γ的含量。
2
4
1
3
题号
5
6
题组3 免疫学原理及应用
5.(2024·河北邢台二模)ThTC指的是经基因编辑技术改造后失去成瘤能力,但能自主分泌干扰素β(IFNβ)的一种新型治疗性肿瘤活疫苗,它能发挥阻断肿瘤生长且引起机体免疫反应等效用。其制备过程及作用机理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2
4
1
3
题号
5
6
A.为避免ThTC被自身分泌的干扰素β攻击,需去除ThTC的干扰素β受体
B.ThTC分泌的细胞因子使肿瘤细胞坏死,从而阻断肿瘤生长
C.死亡的肿瘤细胞暴露抗原,可能被APC呈递给T细胞进而促进抗肿瘤免疫应答
D.可设置ThTC自毁机制,使其在完成抗肿瘤使命后于特定激活条件下被清除
2
4
1
3
题号
5
6

B [干扰素需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因此为避免ThTC被自身分泌的干扰素β攻击,需去除ThTC的干扰素β受体,A正确;据图可知,ThTC分泌的细胞因子使肿瘤细胞形成了凋亡小体,因此其死亡属于细胞凋亡而非细胞坏死,B错误;死亡的肿瘤细胞暴露抗原,可能被APC(抗原呈递细胞)呈递给T细胞进而促进抗肿瘤免疫应答,产生免疫记忆,C正确;由于ThTC细胞本身是肿瘤细胞,有可能在体内无限增殖,引发不良反应,因此可设置ThTC自毁机制,使其在完成抗肿瘤使命后于特定激活条件下被清除,D正确。]
2
4
1
3
题号
5
6
6.(不定项)(2024·江苏南通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自身免疫病,患者的血小板减少。IVIG是一种由人血浆制备的抗体混合液,急症ITP患者可通过注射IVIG降低严重出血的风险。已知IVIG制品中的主要成分是IgG抗体,其包括Fab片段和Fc片段。为了研究IVIG的作用机制,研究人员分别将IVIG、Fab片段和Fc片段注射到患ITP的小鼠体内,
检测血小板的数量变化,结果如图。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2
4
1
3
题号
5
6
A.对照组可给患ITP的小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B.结果显示IVIG可以缓解患ITP小鼠体内血小板数量减少的症状
C.IgG抗体中Fc片段与Fab片段的差异与氨基酸的序列无关
D.结果显示IVIG中起作用的主要是IgG抗体的Fab片段
2
4
1
3
题号
5
6


CD [以动物为研究对象的实验中,空白对照组注射的通常为与实验组等量的生理盐水或自变量溶剂,A正确;题图数据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注射IVIG可以使患病小鼠的血小板数量保持相对较高水平,说明IVIG可以缓解患ITP小鼠体内血小板数量减少的症状,B正确;蛋白质中不同肽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氨基酸序列上,C错误;由题图数据可知,在注射后的短时间内,Fc片段首先表现出了效应,且在24 h内持续发挥作用,Fc与Fab片段均为IgG抗体的一部分,由此可推知IVIG中起作用的主要是IgG抗体的Fc片段,D错误。]
2
4
1
3
题号
5
6
课后限时集训(八)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建议用时:3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4·黑、吉、辽卷)为研究禁食对机体代谢的影响,研究者用大鼠开展持续7天禁食(正常饮水)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血清中尿素、尿酸(嘌呤核苷酸代谢产物)的水平显著升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清中尿素、尿酸水平可作为检验内环境稳态的指标
B.禁食初期交感神经兴奋,支配胰岛A细胞使血糖回升
C.禁食后血清中的尿酸可来源于组织细胞碎片的分解
D.禁食后血清中高水平的尿素来源于脂肪的分解代谢
14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D [内环境的稳态包括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血清中尿素、尿酸作为代谢产物,可作为检验内环境稳态的指标,A正确;禁食初期血糖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支配胰岛A细胞使血糖回升,B正确;尿酸为嘌呤核苷酸代谢产物,禁食后血清中的尿酸可来源于组织细胞碎片(DNA、RNA)的分解,C正确;禁食后血清中高水平的尿素来源于蛋白质的分解代谢,D错误。]
14
13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2.(2024·广东广州二模)脑水肿与脑脊液增多有关,其发病机制之一是脑外伤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进一步研究发现,脑水肿一般均与水通道蛋白AQP-4、血管活性物质NO有关,二者与脑组织含水量的相关性如图1、图2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14
13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A.脑水肿会使脑细胞的内环境中一些化学成分的含量发生变化
B.脑水肿可能与蛋白质从血浆进入脑脊液,使脑脊液渗透压增大有关
C.脑组织中AQP-4表达水平升高是诱发脑水肿的重要机制
D.降低AQP-4的表达水平或抑制NO的合成均有利于治疗脑水肿
14

13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D [脑水肿会使脑细胞的内环境中一些化学成分的含量发生变化,A正确;脑水肿的发病机制之一是脑外伤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则蛋白质从血浆进入脑脊液,导致脑脊液渗透压增大,B正确;据图1、图2可知,脑组织含水量与AQP-4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而NO的含量越少,脑水肿越严重,故用药物降低AQP-4的表达水平或促进NO的合成有利于治疗脑水肿,C正确,D错误。]
14
13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3.(2024·广东汕头一模)2型糖尿病常见于中老年人,发病率高,主要与胰岛素抵抗有关。运动可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浓度。科研人员比较健康人与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不同组织的葡萄糖摄取速率,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胰岛素受体与胰岛素结合并转运葡萄糖进入
组织细胞
B.骨骼肌产生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病因
C.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的肝糖原合成速率较健康人的低
D.运动改善胰岛素抵抗与脂肪组织、脑组织的代谢密切相关
14

13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B [激素只是起调节作用,不参与物质运输,A错误;图中可以看出,2型糖尿病和对照组相比,肌肉组织葡萄糖的摄取速率明显降低,因此骨骼肌产生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病因,B正确;2型糖尿病和对照组相比,内脏组织的葡萄糖的摄取速率相同,则可知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的肝糖原合成速率和健康人大致相等,C错误;图中可以看出,2型糖尿病脂肪组织、脑组织的代谢不变,运动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肌肉组织代谢密切相关,D错误。]
14
13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4.(2024·山东潍坊二模)机体处在低温或高温环境下,一段时间后会逐渐产生适应性变化,增强机体生命活动调节能力的现象,称为冷习服或热习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热习服训练后,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调节体温的能力会增强
B.冷习服训练时,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活动增强,细胞代谢加快
C.在高温环境中,机体大量出汗,肾上腺髓质分泌的醛固酮增加
D.进行有氧运动时,机体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增加以补充血糖
14

13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B [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A错误;冷习服训练时,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活动增强,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细胞代谢加快,B正确;醛固酮的作用为吸钠排钾,调节水盐平衡,醛固酮由肾上腺皮质分泌,C错误;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为葡萄糖,D错误。]
14
13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5.(2024·甘肃卷)图甲是记录蛙坐骨神经动作电位的实验示意图。在图示位置给予一个适宜电刺激,可通过电极1和2在电位记录仪上记录到如图乙所示的电位变化。如果在电极1和2之间的M点阻断神经动作电位的传导,给予同样的电刺激时记录到的电位变化图是
(  )
14
13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A     B
C     D
14

13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B [分析题意,在图示位置给予一个适宜电刺激,由于兴奋先后到达电极1和电极2,则电位记录仪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可通过电极1和2在电位记录仪上记录到如图乙所示的电位变化;如果在电极1和2之间的M点阻断神经动作电位的传导,兴奋只能传导至电极1,无法传导至电极2,只发生一次偏转,对应的图形应是图乙中的前半段,B符合题意。]
14
13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6.(2024·广东大湾区二模)长时程增强(LTP)是突触前神经纤维受到高频刺激后,突触传递强度增强且能持续数小时至几天的电现象,与人的长时记忆有关。下图是海马区某区域LTP产生机制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14
13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A.Ca2+/钙调蛋白复合体能引起大量谷氨酸释放
B.突触后膜反应增强与AMPA 受体量增加有关
C.阻断了 NMDA 受体的作用依然能引起LTP
D.据图示机制判断LTP的产生属于正反馈调节
14

13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C [分析图可知,Ca2+/钙调蛋白复合体能促进NO合成酶合成NO,从而增强递质释放,即引起大量谷氨酸释放,A正确;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起作用,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产生相应的反应,故突触后膜反应增强与AMPA受体量增加有关,B正确;阻断NMDA受体的作用,不能促进Ca2+内流,从而不能形成Ca2+/钙调蛋白复合体,不能促进NO合成酶合成NO,从而不能产生LTP, C错误;突触前膜释放谷氨酸后,经过一系列的信号变化,会促进NO合成酶合成NO,进一步促进突触前膜释放更多谷氨酸,即LTP的发生属于正反馈调节,D正确。]
14
13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7.(2024·广东卷)某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经诊断,医生建议采用激素治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该患者血液TSH水平低于正常,可能是垂体功能异常
B.若该患者血液TSH水平高于正常,可能是甲状腺功能异常
C.甲状腺激素治疗可恢复患者甲状腺的分泌功能
D.检测血液中相关激素水平可评估治疗效果
14

13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C [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负反馈作用减弱,则TRH和TSH高于正常水平,而该患者血液TSH水平低于正常,可能是垂体功能异常,A正确;若该患者血液TSH水平高于正常,可能是甲状腺功能异常,B正确;甲状腺激素治疗只能够提高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不可恢复患者甲状腺的分泌功能,C错误;可检测血液中TRH、TSH等相关激素水平是否恢复到正常水平,从而评估治疗效果,D正确。]
14
13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8.(2024·湖南永州二模)研究者用流感病毒(IAV)感染小鼠,发现动物被感染后采食减少,可促进脂肪分解增加,产生β-羟基丁酸(BHB)为机体供能。研究者进一步测定了BHB对体外培养的CD4+T细胞(一种辅助性T细胞)增殖及分泌干扰素-γ水平的影响,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14
13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A.侵入机体的IAV经CD4+T细胞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信息暴露在CD4+T细胞表面
B.活化的CD4+T细胞能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增强机体特异性免疫
C.淋巴细胞分泌的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具有促进免疫的作用
D.小鼠感染病毒后采食减少、体内脂肪分解增加,有利于提高其免疫能力
14

13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A [侵入机体的IAV经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并加工处理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A错误;活化的CD4+T细胞能分泌细胞因子,可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增强机体特异性免疫,B正确;淋巴细胞分泌的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可促进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起到促进免疫的作用,C正确;采食量下降可促进机体BHB的生成,BHB可促进CD4+T细胞增殖和CD4+T细胞分泌干扰素-γ,从而提高免疫力,D正确。]
14
13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9.(2024·江西卷)某些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会引起机体产生急性炎症反应(造成机体组织损伤)。为研究化合物Y的抗炎效果,研究人员以细菌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炎症小鼠为空白对照,以中药复方制剂H为阳性对照,用相关淋巴细胞的增殖率表示炎症反应程度,进行相关实验,结果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14
13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A.LPS诱导的急性炎症是一种特异性免疫失调所引起的机体反应
B.中药复方制剂H可以缓解LPS诱导的小鼠急性炎症
C.化合物Y可以增强急性炎症小鼠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D.中药复方制剂H比化合物Y具有更好的抗炎效果
14

13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C [细菌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炎症是一种特异性免疫失调所引起的机体反应,A正确;据图所示,使用中药复方制剂H,淋巴细胞的增殖率明显降低,淋巴细胞的增殖率越高说明炎症反应程度越大,因此表明中药复方制剂H可以缓解LPS诱导的小鼠急性炎症,B正确;使用化合物Y后,淋巴细胞的增殖率降低,特异性免疫反应需要淋巴细胞的参与,因此化合物Y会减弱急性炎症小鼠的特异性免疫反应,C错误;使用中药复方制剂H的淋巴细胞增殖率小于使用化合物Y,而淋巴细胞的增殖率越高说明炎症反应程度越大,因此说明中药复方制剂H比化合物Y具有更好的抗炎效果,D正确。]
14
13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0.(2024·湖北武汉期末)我国科研工作者首次通过小鼠模型,阐明了中国传统针灸治疗疾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用适宜强度的电针刺小鼠后肢的“足三里”穴位,可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轴,发挥抗炎作用(如图)。LPS是一种细菌毒素,当其进入动物血液后,会刺激肠巨噬细胞释放 TNF-α(肿瘤坏死因子)等炎症因子,引起炎症反应。已知细胞外Ca2+对Na+存在“膜屏障作用”,即Ca2+在膜上形成屏障,使Na+内流减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14
13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A.若患者细胞外液中Ca2+含量偏高,
针灸抗炎疗效将更好
B.迷走神经是从延髓发出的参与调
节内脏活动的神经,属于自主神经系统
C.仅做人为破坏Prokr2神经元并观察抗炎效果的一组实验,就可验证Prokr2的作用
D.针灸刺激“足三里”穴位引起肾上腺分泌的激素增加,此过程是神经—体液调节
14

13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B [据题意可知,细胞外Ca2+对Na+有“膜屏障作用”,若患者细胞外液中Ca2+含量偏高,会使肠巨噬细胞膜Na+内流减少,兴奋难以产生,对TNF-α合成和分泌的抑制作用减弱,TNF-α分泌增多,炎症反应增强,A错误;据图可看出,迷走神经从延髓发出,作用于肾上腺,因而属于自主神经系统,B正确;欲验证Prokr2神经元的作用,还需要设置对照组,C错误;针灸刺激“足三里”穴位引起肾上腺分泌的激素增加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D错误。]
14
13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1.(不定项)(2024·河北石家庄二模)链佐星(STZ)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可用于治疗腹泻,但多次大剂量使用STZ,患者会出现“多饮、多食、多尿、高考点1 内环境的稳态及调节
1.“四看”法排除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2.渗透压变化引起的组织水肿
3.下丘脑在体温、水和无机盐及血糖平衡调节中的作用
(1)下丘脑具有的四个功能:感受、传导、分泌、调节。
(2)影响胰岛素分泌的信号分子有葡萄糖、神经递质和胰高血糖素;影响胰高血糖素分泌的信号分子有葡萄糖、神经递质和胰岛素。
(3)血糖平衡的主要调节方式是体液(或激素)调节。
1.(2024·湖北卷)磷酸盐体系和碳酸盐体系/H2CO3)是人体内两种重要的缓冲体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有氧呼吸的终产物在机体内可转变为
B.细胞呼吸生成ATP的过程与磷酸盐体系有关
C.缓冲体系的成分均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进出细胞
D.过度剧烈运动会引起乳酸中毒说明缓冲体系的调节能力有限
2.(2024·湖南卷)缢蛏是我国传统养殖的广盐性贝类之一,自身存在抵抗外界盐度胁迫的渗透调节机制。缢蛏体内游离氨基酸含量随盐度的不同而变化,图为缢蛏在不同盐度下鲜重随培养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缢蛏在低盐度条件下先吸水,后失水直至趋于动态平衡
B.低盐度培养8~48 h,缢蛏通过自我调节以增加组织中的溶质含量
C.相同盐度下,游离氨基酸含量高的组织渗透压也高
D.缢蛏组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与细胞呼吸有关
判断与填空
1.睾酮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2022·广东卷T3) (  )
2.寒冷环境下,肾上腺皮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使代谢活动增强,产热增加。(2022·山东卷T18) (  )
3.比赛中运动员出现不同程度的出汗,大量补水后,内环境可恢复稳态。(2023·湖北卷T5) (  )
4.空腹时糖尿病患者胰岛细胞不分泌激素。(2023·广东卷T8) (  )
5.小鼠注射某药物造成肾功能异常,尿中出现大量蛋白质,血浆蛋白减少。小鼠肾功能衰竭时,血浆中尿素氮升高。(2023·河北卷T4) (  )
6.适量运动有益健康。一些研究认为太极拳等运动可提高肌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在胰岛素水平相同的情况下,该激素能更好地促进肌细胞______________,降低血糖浓度。(2021·广东卷T18)
7.炎热环境下,机体通过体温调节增加散热。写出皮肤增加散热的两种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2·湖南卷T18)
8.运动中出汗失水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垂体释放的某种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该激素是______________。若大量失水使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可使醛固酮分泌增加。醛固酮的主要生理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3·新课标卷T32)
内环境组成及稳态
1.(2024·湖南衡阳二模)人体内环境成分及理化性质能保持相对稳定,离不开各系统或器官之间的协调配合。下图所示机制是人体血浆pH维持相对稳定(7.35~7.45)的关键。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体内各种细胞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B.H2CO3/NaHCO3等也参与维持血浆渗透压
C.摄入酸性食物会让血浆pH低于7.35
D.肾小管管腔中的NaHCO3不是内环境成分
2.(2024·广东惠州一模)临床上给脑水肿患者静脉注射20%的甘露醇(不易渗入组织液且不被代谢)高渗水溶液,消除水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静脉注射20%的甘露醇后,患者血浆渗透压升高,利于水分由组织液向血浆转移
B.静脉注射20%葡萄糖溶液与静脉注射20%的甘露醇其消肿效果相同
C.甘露醇作为信号分子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从而增加尿量达到消肿目的
D.甘露醇经肾小球滤过后,被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导致尿量增加,消除水肿
内环境稳态调节实例
3.(不定项)(2024·江苏苏州模拟)动物对寒冷环境的适应有多种表现形式。下图是不同气候地带的部分动物(括号内标注为体重)基础代谢率与环境温度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有(  )
A.产热增加多的动物如红狐,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比北极狐强
B.北极狐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等增加是其适应寒冷环境的主要方式
C.冷水中站立的水鸟的趾部温度可能较低,但身体核心部位温度依然维持较高
D.有些动物可通过集群等行为减少散热,以适应寒冷环境
4.(2024·山东日照二模)血容量是血液中全部血细胞容量和血浆容量的总和。下图分别为血浆渗透压和血容量的变化对血浆中抗利尿激素(ADH)水平影响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食物过咸和大量失血均能促进ADH分泌
B.ADH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利于血容量恢复
C.ADH的分泌对血容量变化的反应比对血浆渗透压变化的反应更敏感
D.研究血容量变化对血浆ADH水平的影响时,血浆渗透压应始终保持相同
5.(2024·广东汕头二模)肠促胰岛素GLP-1是在人进食后由小肠中的L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肽类激素。研究发现人脑存在不同脑区NTS、DMH、DMV,其中NTS内的神经元也能产生GLP-1,DMH中存在葡萄糖敏感的神经元GLP-1R,其与GLP-1结合后被激活,最终通过副交感神经将信号传递至胰腺,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使血糖水平降低(如图a)。若机体中胰岛素含量过多,则会出现低血糖症状。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可知GLP-1R神经元存在GLR-1和________受体(填受体名称),脑内GLP-1调节血糖代谢的反射弧中效应器是副交感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______________。
(2)为研究脑内GLP-1诱导的胰岛素释放是否依赖血糖水平,科研人员给生理状态相同的两组小鼠分别注射5 mL的缓冲液PBS(不含葡萄糖)和等体积2 g/kg葡萄糖溶液,用GLP-1R
激动剂Exn4处理DMH 30 min后观察血糖变化情况,结果如图b。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于该发现,人们认为开发GLP-1类似物作为降糖药更优于传统降糖药(胰岛素类似物),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表明肠GLP-1通过激素调节能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某兴趣小组为探究肠GLP-1和脑内GLP-1对胰腺作用效果是否相同,设计如下实验:
步骤1:将血糖代谢正常小鼠随机分为甲、乙两组;
步骤2:分别向甲组鼠胰腺血管和乙组鼠脑内DMH注射等量GLP-1,30 min后测量各组血液中胰岛素的浓度;
步骤3:比较两组胰岛素的浓度,若相等则作用效果相同,反之则不同。
上述实验操作不足以验证结论,需要完善的操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2点)。
(说明:其他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手术操作不影响小鼠的生理指标)
考点2 神经调节
1.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
2.兴奋传导与传递过程
3.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4.膜电位的测量方法
测量方法 测量图解 测量结果
电表一极接膜外侧,另一极接膜内侧
电表两极均接膜外侧
5.从三个方面突破电表指针偏转问题
(1)观察两个电极的位置:两个电极是位于细胞膜同一侧还是位于细胞膜的内外两侧同一位置。 通常前者可用于测量兴奋的传导或传递方向;后者处于静息状态时测量的是静息电位,给予适宜刺激(或兴奋)时测量的是动作电位。
(2)观察刺激部位:是位于两个电极所在位置的左边、右边还是位于两个电极所在位置之间。
(3)分析两个电极之间是否存在电位差:电位差的存在状况决定了电表指针的偏转情况。
6.多突触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1)看清兴奋传递的方向,释放神经递质的为突触前膜,接受神经递质的为突触后膜,突触间隙的成分为组织液。
(2)看清兴奋或抑制,若神经递质作用后引起阳离子内流则为兴奋性神经递质,若引起阴离子内流则为抑制性神经递质,但不管兴奋还是抑制都有膜电位的变化,但不一定有膜电位的逆转。
(3)若突触后膜同时接受两种神经元的神经递质(一种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一种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则突触后膜兴奋与否要看哪个作用程度更强。
(4)抑制性神经元接受兴奋刺激才能产生抑制性神经递质进而对下一个神经元发挥抑制作用。
1.(2024·湖南卷)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变化可影响其兴奋性,膜电位达到阈电位(即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值)后,才能产生兴奋。如图所示,甲、乙和丙表示不同环境下静息电位或阈电位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正常环境中细胞的动作电位峰值受膜内外钠离子浓度差影响
B.环境甲中钾离子浓度低于正常环境
C.细胞膜电位达到阈电位后,钠离子通道才开放
D.同一细胞在环境乙中比丙中更难发生兴奋
2.(2024·河北卷)心率为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心肌P细胞可自动产生节律性动作电位以控制心脏搏动。同时,P细胞也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受体阻断剂A和B能与各自受体结合,并分别阻断两类自主神经的作用,以受试者在安静状态下的心率为对照,检测了两种受体阻断剂对心率的影响,结果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调节心脏功能的基本中枢位于________。大脑皮层通过此中枢对心脏活动起调节作用,体现了神经系统的________调节。
(2)心肌P细胞能自动产生动作电位,不需要刺激,该过程涉及Ca2+的跨膜转运。神经细胞只有受刺激后,才引起________离子跨膜转运的增加,进而形成膜电位为____________的兴奋状态。上述两个过程中离子跨膜转运方式相同,均为____________。
(3)据图分析,受体阻断剂A可阻断________神经的作用。兴奋在此神经与P细胞之间进行传递的结构为________。
(4)自主神经被完全阻断时的心率为固有心率。据图分析,受试者在安静状态下的心率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固有心率。若受试者心率为每分钟90次,比较此时两类自主神经的作用强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与填空
1.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进入突触后膜内发挥作用。(2021·辽宁卷T16) (  )
2.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神经细胞受损伤,患者不能听懂话。(2021·河北卷T11) (  )
3.突触后膜上受体数量的减少常影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2022·湖南卷T4) (  )
4.已知神经细胞膜外的Cl-浓度比膜内高,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后,膜内外电位差一定增大。(2023·山东卷T16) (  )
5.已知药物W可激活脑内某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受体,增强该神经递质的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癫痫。因此药物W阻断了突触前膜对该神经递质的重吸收而增强抑制作用。(2023·海南卷T9) (  )
6.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通常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调控。(2023·全国甲卷T3)(  )
7.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________的形式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2·河北卷T21)
8.迷走神经中促进胃肠蠕动的神经属于________(填“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2·山东卷T23)
9.神经元未兴奋时,神经元细胞膜两侧可测得静息电位。静息电位产生和维持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3·全国乙卷T30)
10.兴奋传至神经末梢,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前膜________内流,随后Ca2+内流使神经递质ACh(乙酰胆碱)以________的方式释放,ACh结合AChR(ACh的受体)使骨骼肌细胞兴奋,产生收缩效应。(2023·广东卷T19)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1.(2024·江苏南通二模)人在胆囊病变初期,常出现右肩胛区疼痛,机制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反射为非条件反射,感受器为胆囊
B.动作电位首先产生于胆囊,传导途径为a→b→c→d
C.图中①、②分别为相关神经元的树突和轴突
D.痛觉的形成应在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躯体感觉中枢
2.(2024·湖南长郡中学模考)科研人员发现,当水流喷射到海兔(螺类的一种)的喷水管皮肤时会引起鳃肌收缩,导致喷水管和鳃收缩,称为缩鳃反射(见图1)。科研人员用温水重复刺激喷水管时,用微电极记录感觉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和运动神经元L7的反应(见图2),发现缩鳃反射的幅度越来越小,即产生习惯化。对已产生习惯化的海兔,用短暂电流刺激其头部皮肤,再用水流刺激喷水管,结果产生的缩鳃反射比只用水流刺激喷水管强烈,即产生去习惯化(见图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缩鳃反射只由神经元完成
B.海兔产生习惯化是由于感觉神经元对喷水刺激的敏感性下降
C.海兔产生去习惯化是由于L29产生了5-HT,抑制感觉神经元分泌神经递质,使得运动神经元更兴奋,缩鳃反射强烈
D.刺激时,可以检测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神经递质含量来进一步探究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的机理
兴奋的传导与传递机制
3.(2024·广东卷)轻微触碰时,兴奋经触觉神经元传向脊髓抑制性神经元,使其释放神经递质 GABA。正常情况下,GABA作用于痛觉神经元引起Cl-通道开放,Cl-内流,不产生痛觉;患带状疱疹后,痛觉神经元上Cl-转运蛋白(单向转运Cl-)表达量改变,引起Cl-的转运量改变,细胞内Cl-浓度升高,此时轻触引起GABA作用于痛觉神经元后,Cl-经Cl-通道外流,产生强烈痛觉。针对该过程(如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触觉神经元兴奋时,在抑制性神经元上可记录到动作电位
B.正常和患带状疱疹时,Cl-经Cl-通道的运输方式均为协助扩散
C.GABA作用的效果可以是抑制性的,也可以是兴奋性的
D.患带状疱疹后Cl-转运蛋白增多,导致轻触产生痛觉
4.(2024·湖南省九校联考)北京大学罗冬根团队发现了果蝇的一种新的视觉信号传递模式:一细胞、两递质。果蝇复眼的光感受细胞(R8)同时释放两种神经递质来分离视觉信号,其中组胺(Histamine)介导精细的运动视觉,而乙酰胆碱(ACh)通过作用于AMA神经元来调节昼夜节律。每个AMA神经元的树突像巨伞一样延伸覆盖了整个视觉脑区,且不同AMA神经元间通过突触连接在一起,从而整合大视野光亮度信息。具体机制如图所示。请回答问题:
Vision split via cotransmission
图示说明:Vision split via cotransmission:通过共同传输实现视觉分离;Ort:组胺受体;AChR:乙酰胆碱受体;Feedback:反馈;未翻译的不在图中标注。
(1)AMA神经元的树突具有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人脑中,生物昼夜节律调节中枢位于________。
(2)组胺作用于其受体后,突触后膜内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图中显示组胺、乙酰胆碱的释放存在反馈调节,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胺和乙酰胆碱间还存在相互调控,这属于反馈调节吗?________。
(3)光感受细胞(R8)这种“一细胞、两递质”功能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1点)。
(4)研究发现某种药物X的副作用是影响光感受细胞对光信号的处理,但不清楚其作用的对象是组胺还是乙酰胆碱。请利用相关抑制剂处理,简要写出进一步研究的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脑皮层控制的高级神经活动
5.(2024·广东深圳二调)中国科研团队开展了脑机接口的医学临床实验。一名四肢瘫痪患者接受了无线微创脑机接口实验,如图为实验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微电极采集到的脑部神经信号主要是S区神经信号
B.脑机接口中的“脑”就是指实验示意图中的微电脑
C.微电脑将收集的信号转化成化学信号
D.该技术实现的生物学基础是“意念”会产生电信号
6.(2024·广东佛山一模)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研究发现AD病人脑细胞中沉积大量错误折叠的蛋白(Aβ蛋白),影响了脑部海马部位突触的形态结构与功能,导致AD病人学习、记忆能力逐渐衰退。回答下列问题。
(1)突触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时记忆可能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2)科研人员用大鼠为实验材料,进行了为期5周的实验,探究有氧运动改善AD病人的学习与记忆功能障碍的机制。实验结果如下:
组别 双侧海马 注射溶液 是否进行有氧运动训练 单位时间穿越迷宫次数 突触数量* 突触素**相对 表达量
1 生理盐水 否 7次 11.2 0.9
2 生理盐水 是 8次 13.6 1.0
3 Aβ溶液 否 3次 6.3 0.5
4 Ⅰ Ⅱ 5次 9.5 0.7
*200倍显微镜下,3个海马体不重叠的5个视野内的平均突触数量。
**突触素为突触标志性蛋白。
①第4组中,Ⅰ为________,Ⅱ为__________。
②第2组与第3组能形成对照实验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据表分析,可得出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在日常生活中,健康人如何提高学习记忆能力?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提出你的建议和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3 体液调节及其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1.动物激素的化学本质
(1)类固醇激素:________、________。
(2)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________、肾上腺素。
(3)多肽类和蛋白质类激素: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激素,胰岛分泌的________和胰高血糖素。
2.激素调节的几个关键点
提醒:(1)激素运输无特异性,“只作用于靶细胞”不等于“只运输给靶细胞”。
(2)激素只起调节作用,不组成细胞结构,不供能,也不起催化作用。
(3)激素受体位于细胞膜表面或细胞内部。
(4)有些激素也可以作为神经递质,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3.用“比较法”突破生命活动调节的不同途径
(1)完全依赖反射弧完成,仅涉及“神经递质”这一种信号分子——神经调节。
模型:
举例: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等。
(2)仅涉及“激素”或其他一些化学物质——体液调节。
模型:
举例:人进食后血糖短暂升高,引起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水平降低。
(3)既有神经系统调节,又有相关激素或其他化学物质的参与,涉及“神经递质”与“激素”两类信号分子——神经—体液调节。
①模型Ⅰ:
举例:血糖降低,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水平升高。
②模型Ⅱ:
举例:日照时间长短变化刺激鸟类的神经系统,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作用于性腺,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增加,促使鸟类产卵。
4.与内分泌腺和激素有关的实验设计归纳
(1)常用实验方法:切除法、饲喂法、注射法。
(2)一般思路
(3)注意事项
①根据激素的化学本质,选择不同的实验方法。多肽和蛋白质类激素一般采用注射法,不宜采用饲喂法;固醇类、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可以饲喂,也可以注射。
②注意设置对照实验:如进行注射实验时空白对照组应不作处理或注射生理盐水(不可用蒸馏水,进行饲喂实验时,空白对照组可饲喂蒸馏水),也可设置自身前后对照等。
③生理实验中要注意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手术处理、溶解药物的溶剂、内源激素等。
1.(2024·湖北卷)为探究下丘脑对哺乳动物生理活动的影响,某学生以实验动物为材料设计一系列实验,并预测了实验结果,不合理的是(  )
A.若切除下丘脑,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可导致机体脱水
B.若损伤下丘脑的不同区域,可确定散热中枢和产热中枢的具体部位
C.若损毁下丘脑,再注射甲状腺激素,可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
D.若仅切断大脑皮层与下丘脑的联系,短期内恒温动物仍可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2.(2024·湖南卷)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后被氧化,增加ATP的生成,引起细胞膜上ATP敏感性K+通道关闭,使膜两侧电位差变化,促使Ca2+通道开放,Ca2+内流,刺激胰岛素分泌。进食后,由小肠分泌的肠促胰岛素(GLP-1和GIP)依赖于葡萄糖促进胰岛素分泌,称为肠促胰岛素效应。人体内的GLP-1和GIP易被酶D降解,人工研发的类似物功能与GLP-1和GIP一样,但不易被酶D降解。回答下列问题:
(1)胰岛素需要通过________运输作用于靶细胞。药物甲只能与胰岛B细胞膜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作用于ATP敏感性K+通道,促进胰岛素分泌。使用药物甲后,胰岛B细胞内________(填“K+”“Ca2+”或“K+和Ca2+”)浓度增大;过量使用会产生严重不良反应,该不良反应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正常人比较,患者A和B的肠促胰岛素效应均减弱,血糖异常升高。使用药物甲后,患者A的血糖得到有效控制,而患者B血糖无改善,患者B可能有________分泌障碍。
(3)研究发现,与正常人比较,患者A的GLP-1表达量较低但其受体数量无变化,而GIP表达量无变化但其受体数量明显下降。若从①GIP类似物 ②GLP-1类似物 ③酶D激活剂中筛选治疗患者A的候选新药,首选________(填序号)。若使用该候选药,发生(1)所述不良反应的风险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使用药物甲,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24·山东卷)由肝细胞合成分泌、胆囊储存释放的胆汁属于消化液,其分泌与释放的调节方式如图所示。
(1)图中所示的调节过程中,迷走神经对肝细胞分泌胆汁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说明肝细胞表面有________。肝细胞受到信号刺激后,发生动作电位,此时膜两侧电位表现为________。
(2)机体血浆中大多数蛋白质由肝细胞合成。肝细胞合成功能发生障碍时,组织液的量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临床上可用药物A竞争性结合醛固酮受体增加尿量,以达到治疗效果,从水盐调节角度分析,该治疗方法使组织液的量恢复正常的机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研究下丘脑所在通路胆汁释放量是否受小肠Ⅰ细胞所在通路的影响,据图设计以下实验,已知注射各试剂所用溶剂对实验检测指标无影响。
实验处理:一组小鼠不做注射处理,另一组小鼠注射__________(填序号)。①ACh抑制剂 ②CCK抗体 ③ACh抑制剂+CCK抗体
检测指标:检测两组小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及结论:若检测指标无差异,则下丘脑所在通路不受影响。
判断与填空
1.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2021·山东卷T8) (  )
2.雌激素可促进卵泡的生长和卵子的发育。(2021·浙江6月卷T8) (  )
3.若下丘脑和垂体中的TR(甲状腺激素受体)不能识别TH(甲状腺激素),会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2022·河北卷T10) (  )
4.激素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识别细胞膜上的受体。(2023·湖南卷T10) (  )
5.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受垂体和下丘脑的调节。(2023·全国乙卷T4) (  )
6.体内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糖皮质激素(GC)的分泌过程存在负反馈调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可直接促进GC的分泌。(2023·山东卷T8) (  )
7.体液中CO2浓度的变化可通过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2023·山东卷T9) (  )
8.患者甲因身体不适就医,医生根据其病史初步判定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中有一个部位发生病变。经检测,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都明显低于正常范围,据此可排除的病变部位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0·海南卷T22)
9.当血液中的TH浓度增高时,会________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使TH含量维持正常水平。这过程中,垂体分泌TSH可受到TRH和TH的调节,其结构基础是垂体细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1·辽宁卷T21)
10.TH是亲脂性激素,可穿过特定细胞的质膜并进入细胞核内,与核内的TH受体特异性结合。这一过程体现激素调节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2023·海南卷T17)
11.运动时葡萄糖消耗加快,胰高血糖素等激素分泌增加,以维持血糖相对稳定。胰高血糖素在升高血糖浓度方面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3·新课标卷T32)
激素的功能及分泌的调节
1.(2024·重庆二模)胰腺分泌功能受多种因素调控。研究发现,小肠Ⅰ细胞分泌的缩胆囊素(CCK)是参与调控的重要激素之一,肠腔内过高的胰蛋白酶浓度能抑制胰腺的分泌功能。具体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胰蛋白酶是胰液中的一种重要物质,由胰腺的内分泌部分泌
B.该调节过程体现了负反馈调节在维持内环境稳态方面的重要作用
C.CCK作为一种信号分子,通过血液定向运输至靶器官,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D.肠腔胰蛋白酶浓度过高,抑制CCK-RP和监控肽与相关受体结合,导致血液中CCK含量增加
2.(2024·广东肇庆二模)目前医学水平尚无法治愈糖尿病,但可以通过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来改善血糖水平。为验证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可辅助治疗糖尿病,某科研小组将100位糖尿病患者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进行实验,具体操作步骤:甲组先口服降糖药物A,再进行常规膳食;乙组先①,再进行②。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使用了空白对照的方法
B.降糖药物A的作用效果只与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效果相抗衡
C.乙组中的①是口服降糖药物A的溶剂,②是常规膳食
D.该实验操作步骤中缺少检测甲、乙两组处理前后患者血糖水平
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3.(2024·湖北十堰调研)某生物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影响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的因素,利用具有相同生理状态的器官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组别 1 2 3 4 5
实验 条件 培养 液 培养液+ 下丘脑 培养液 +垂体 培养液+垂体+甲状腺激素 培养液+ 下丘脑+ 垂体  
实验 结果 - - +++ + +++++
注:实验结果中的“-”表示未检测到TSH,“+”表示检测到TSH,且“+”越多,TSH含量越多。
A.第1、3、4组实验结果说明甲状腺激素会抑制垂体分泌TSH
B.第1、2、3组实验结果说明TSH是由垂体分泌的,不是由下丘脑分泌的
C.第1、2、3、5组实验结果说明下丘脑可以促进垂体分泌TSH
D.第1~5组实验结果说明甲状腺激素会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4.(2024·山东济宁二模)长期夜间长时间使用手机会对人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科研人员以小鼠为实验材料进行研究发现:①手机光线刺激使得空腹小鼠在食用葡萄糖后的血糖浓度上升幅度高于对照组小鼠;②夜间长时间手机光线刺激会扰乱小鼠的生物钟;③适当光照下,切除雌鼠松果体后,卵巢会增生变肥大,而注射褪黑素则会使卵巢重量减轻。光信号引起的部分调节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检测发现,手机光线刺激不影响小鼠体内糖原、脂肪含量以及与血糖平衡有关的激素含量。光信号对棕色脂肪组织产热的调节属于____________调节;综合分析,出现①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褪黑素具有促进睡眠、使小鼠和人等生物形成生物钟的作用。当褪黑素的分泌量过多时,会抑制SCN的兴奋,该调节过程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夜间长时间使用手机会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人体褪黑素的分泌,进而扰乱人体生物钟。
(3)为探究褪黑素是怎样调节性腺发育的,研究人员结合人体下丘脑、垂体和性腺功能的分级调节系统与发现③提出几种假设,并以小鼠为实验对象,利用褪黑素试剂等在适当光照条件下进行实验验证。他们提出的其中一种假设是褪黑素可以直接调节性腺的发育,提出的假设还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验证后一种假设是否正确的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5.(2024·山东日照一模)血压调节有快速调节机制和缓慢调节机制。调节过程如下图所示(其中“-”表示抑制,“+”表示促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神经①是交感神经,神经②是副交感神经
B.血压升高,心血管运动中枢调节抗利尿激素释放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C.心血管运动中枢通过神经①和神经②对血压的调节属于快速调节机制
D.血压升高,通过促进下丘脑产生抗利尿激素调节血压属于缓慢调节机制
6.(2024·辽宁沈阳一模)Ⅰ.胃液的分泌按接受食物刺激的部位分为3个时期:头期、胃期和肠期。头期引起胃液分泌的传入冲动来自头部感受器。科研人员用事先进行过食管切断术并具有胃瘘的狗进行假饲。食物经过口腔进入食管后,随即从食管的切口处流出体外,食物并未进入胃内,但却引起了胃液分泌。进一步分析后确定,由进食动作所引起的胃液分泌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机制。胃液头期分泌的调节机制如图所示。胃泌素可促进胃液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增加胃肠黏膜细胞的分裂增殖。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与食物有关的形象、气味、声音等刺激视、嗅、听等感受器而引起的反射类型是________。由图可知,壁细胞分泌胃液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__,若切断支配胃的迷走神经,假饲________(填“能”或“不能”)引起胃液的分泌。
(2)据图分析,迷走神经兴奋刺激胃液分泌的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酸性环境(pH为2~4.5)刺激小肠上段黏膜处的S细胞释放促胰液素,促胰液素能够促进胰液(碱性)的分泌,胰液进入小肠中发挥消化作用。
(3)将一定量的盐酸通过静脉直接注入狗体内,胰液分泌____________(填“增多”“减少”或“无显著变化”)。
(4)S细胞主要分布在小肠上段,这是因为食糜(从胃离开进入小肠的半固体物质)呈______性,会刺激小肠上段黏膜处的S细胞分泌促胰液素。食糜促进促胰液素分泌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体液调节,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胰液进入小肠中会中和盐酸,从而建立起有利于小肠中消化酶作用的pH。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推测:小肠下段__________(填“富含”或“缺乏”)S细胞。
考点4 免疫调节
1.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1)体液免疫中,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一般需要两个条件:抗原的直接刺激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且二者缺一不可。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巧妙配合、密切合作,共同调节机体稳态
①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起关键性作用:既参与B细胞的活化,也参与________________的活化。
②侵入细胞病原体的消灭:需要细胞毒性T细胞发动细胞免疫,裂解靶细胞,释放抗原;抗原再与体液免疫中浆细胞产生的抗体结合;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的沉淀等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
3.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
(1)在第28天注射m抗原和n抗原之后,m抗体和n抗体差异的原因:m抗原是第二次注射,而n抗原是第一次注射,m抗体是二次免疫产生的,记忆细胞在同种抗原的刺激下快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浆细胞,浆细胞进而产生大量抗体,而n抗原是第一次注射,首次免疫相对较慢。
(2)二次免疫相对初次免疫而言,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3)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中浆细胞的来源不同,初次免疫:________,二次免疫: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4.胸腺依赖性抗原和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1)胸腺依赖性抗原(TD抗原):多数抗原在诱导体液免疫应答过程中需要辅助性T细胞的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相应抗体的一类抗原,大多数抗原都属于这一种,天然抗原如微生物、卵清蛋白、羊红细胞、类毒素等大多为TD抗原(TD-Ag)。
TD抗原的特点:能引起体液免疫应答,也能引起细胞免疫应答,产生记忆免疫细胞引起回忆应答,产生的抗体多为免疫球蛋白G类(IgG)。
(2)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抗原):TI-Ag,即非胸腺依赖性抗原,指它在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细胞辅助的抗原或是对T细胞依赖程度很低的抗原,包括一些多糖类、脂类和核酸类抗原。
TI抗原特点:只能引起体液免疫应答,不能诱发细胞免疫应答,无回忆应答,且产生的抗体只能是免疫球蛋白M类(IgM)。
5.细胞因子风暴
(1)含义:细胞因子风暴也称为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是人体内因剧烈刺激(如感染微生物等)所引起的体液中多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趋化因子等)迅速大量产生而引发正反馈调节的现象。病毒攻击会引起宿主全身性炎症反应,可造成多种组织和器官损伤,使机体发生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2)机制图解
(3)治疗
①抗休克治疗(治标,先保命):输液保障血容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必要时机械通气,保护重要脏器的功能。
②支持和对症治疗(恢复体力):常规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营养支持等。
③抑制过多的免疫细胞活化和细胞因子产生(治本,求康复):多采用适当剂量和疗程的激素治疗(糖皮质激素等),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和自由基清除剂(大量维生素C、维生素E)等。
④抗体中和细胞因子风暴(精准治疗):针对升高的细胞因子通过单克隆抗体中和起作用,防止重症化和死亡。
1.(不定项)(2024·黑、吉、辽卷)病毒入侵肝脏时,肝巨噬细胞快速活化,进而引起一系列免疫反应,部分过程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肝巨噬细胞既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能参与特异性免疫
B.细胞2既可以促进细胞4的活化,又可以促进细胞1的活化
C.细胞3分泌的物质Y和细胞4均可直接清除内环境中的病毒
D.病毒被清除后,活化的细胞4的功能将受到抑制
2.(2024·广东卷)某些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与细胞毒性T细胞(CTL)表面的PD-1结合能抑制CTL的免疫活性,导致肿瘤免疫逃逸。免疫检查点疗法使用单克隆抗体阻断PD-Ll和PD-1的结合,可恢复CTL的活性,用于肿瘤治疗。为进一步提高疗效,研究者以黑色素瘤模型小鼠为材料,开展该疗法与化疗的联合治疗研究。部分结果见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________疗法的治疗效果最佳,推测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黑色素瘤细胞能分泌吸引某类细胞靠近的细胞因子CXCL1。为使CTL响应此信号,可在CTL中导入________________基因后再将其回输小鼠体内,从而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该基因的表达产物应定位于CTL的____________(答位置)且基因导入后不影响CTL______________的能力。
(3)某兴趣小组基于现有抗体—药物偶联物的思路提出了两种药物设计方案。方案一:将化疗药物与PD-L1 单克隆抗体结合在一起。方案二:将化疗药物与PD-1单克隆抗体结合在一起。你认为方案________(填“一”或“二”)可行,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与填空
1.吞噬细胞的溶酶体分解病毒与细胞毒性T细胞抵抗病毒的机制相同。(2021·山东卷T18) (  )
2.有的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中某些免疫球蛋白会减少,免疫球蛋白减少可导致肾病综合征患者免疫力低下。(2021·海南卷T5) (  )
3.抗体能消灭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细胞毒性T细胞能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2022·辽宁卷T7) (  )
4.某肾病患者需进行肾脏移植手术,免疫排斥反应主要依赖于T细胞的作用。(2022·湖北卷T16) (  )
5.胸腺可分泌胸腺激素,也是T细胞成熟的场所。(2023·全国乙卷T4) (  )
6.树突状细胞能够处理和呈递抗原,淋巴细胞不能呈递抗原。(2023·新课标卷T3) (  )
7.医生建议使用破伤风类毒素(抗原)和破伤风抗毒素(抗体)以预防破伤风。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后激活的记忆细胞能产生抗体。(2023·湖南卷T11) (  )
8.某人的左眼球严重损伤,医生建议立即摘除左眼球,若不及时摘除,右眼会因自身免疫而受损。左眼球损伤后释放的抗原性物质运送至右眼球引发自身免疫。(2023·浙江1月卷T17) (  )
9.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呼吸道黏膜受损者更易被VZV感染,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VZV感染引发机体的________(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2021·河北卷T21)
10.体液免疫过程中,抗体和病毒结合后病毒最终被清除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2·全国甲卷T30)
11.我国科学家研制出的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为消灭脊髓灰质炎作出了重要贡献。该疫苗保留了脊髓灰质炎病毒的________。(2023·湖北卷T21)
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1.(2024·山东烟台一模)细胞毒性T细胞通常依赖细胞表面携带抗原信息的MHC蛋白来识别和清除肿瘤细胞。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线粒体内复合物CⅡ的功能,会导致细胞呼吸过程中琥珀酸积累,改变a-酮戊二酸与琥珀酸的比例,使肿瘤细胞表面MHC蛋白表达量增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肿瘤细胞的清除还需要抗原呈递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免疫细胞的作用
B.抑制黑色素瘤细胞内复合物CⅡ的功能有助于机体免疫自稳功能的实现
C.提高黑色素瘤细胞内a-酮戊二酸的含量有助于黑色素瘤细胞的清除
D.应用抗MHC蛋白抗体是治疗黑色素瘤的有效手段
2.(2024·河北石家庄模拟)病原体侵入细胞后,细胞内的蛋白酶L在无酶活性时作为支架蛋白参与形成特定的复合体,经过一系列过程,最终导致该细胞炎症性坏死,病原体被释放,该过程属于细胞焦亡。根据题意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控制蛋白酶L合成的基因只在发生细胞焦亡的细胞中存在
B.细胞焦亡后释放的病原体可由体内的巨噬细胞吞噬
C.蛋白酶L参与的细胞焦亡过程,属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
D.正常情况下,机体能抵抗病原体的入侵,体现了免疫监视功能
免疫调节及过程分析
3.(2024·广东广州一模)黏膜能阻挡病原体的入侵,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图表示病毒进入小肠肠道,在小肠黏膜处引发的部分免疫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黏膜上皮细胞排列紧密并产生黏液,可以阻止病毒入侵,属于第二道防线
B.细胞X为细胞毒性T细胞,其分泌的细胞因子是激活B细胞的信号之一
C.细胞Y为记忆B细胞,当同种病毒再次入侵时可快速大量产生抗体
D.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特异性结合,从而抑制病毒对人体细胞的入侵
4.(2024·广东湛江二模)过敏性鼻炎是由浆细胞分泌的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环境变应原引起的鼻黏膜慢性炎症。耐受型树突状细胞(tDC)可以通过有效抑制辅助性T细胞的功能来引起免疫耐受,也能通过诱导调节性T细胞的产生和活化来引起免疫耐受,从而减轻上呼吸道炎症反应,部分调节过程如图所示,其中初始T细胞指未受抗原刺激的原始T细胞。回答下列问题:
注:PD-L1为表面抗原分化簇,tDCs为耐受型树突状细胞,IL-10、IL-21、TGFβ、IL-35、IDO 等均为细胞因子。
(1)人体在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________(填“会出现”或“不会出现”)过敏反应。一般来说,浆细胞的产生需要双信号,结合过敏反应来看,这两个信号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始T细胞可分化为辅助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等,其中辅助性T细胞在细胞免疫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上图从基因表达的角度分析,初始T细胞分化出三种调节性T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酸氟替卡松与盐酸非索非那定片是两种用于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药物,两者均通过降低IL-4的含量,提高IFN-γ(一种干扰素)的含量来达到治疗效果,安慰剂是一种“模拟药物”,除不含药物的有效成分外,其余物理特性与药物相同。某小组拟对两者单独用药及联合用药的治疗效果进行探究,请写出探究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免疫学原理及应用
5.(2024·河北邢台二模)ThTC指的是经基因编辑技术改造后失去成瘤能力,但能自主分泌干扰素β(IFNβ)的一种新型治疗性肿瘤活疫苗,它能发挥阻断肿瘤生长且引起机体免疫反应等效用。其制备过程及作用机理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为避免ThTC被自身分泌的干扰素β攻击,需去除ThTC的干扰素β受体
B.ThTC分泌的细胞因子使肿瘤细胞坏死,从而阻断肿瘤生长
C.死亡的肿瘤细胞暴露抗原,可能被APC呈递给T细胞进而促进抗肿瘤免疫应答
D.可设置ThTC自毁机制,使其在完成抗肿瘤使命后于特定激活条件下被清除
6.(不定项)(2024·江苏南通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自身免疫病,患者的血小板减少。IVIG是一种由人血浆制备的抗体混合液,急症ITP患者可通过注射IVIG降低严重出血的风险。已知IVIG制品中的主要成分是IgG抗体,其包括Fab片段和Fc片段。为了研究IVIG的作用机制,研究人员分别将IVIG、Fab片段和Fc片段注射到患ITP的小鼠体内,检测血小板的数量变化,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对照组可给患ITP的小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B.结果显示IVIG可以缓解患ITP小鼠体内血小板数量减少的症状
C.IgG抗体中Fc片段与Fab片段的差异与氨基酸的序列无关
D.结果显示IVIG中起作用的主要是IgG抗体的Fab片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考点1 内环境的稳态及调节
1.“四看”法排除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2.渗透压变化引起的组织水肿
3.下丘脑在体温、水和无机盐及血糖平衡调节中的作用
(1)下丘脑具有的四个功能:感受、传导、分泌、调节。
(2)影响胰岛素分泌的信号分子有葡萄糖、神经递质和胰高血糖素;影响胰高血糖素分泌的信号分子有葡萄糖、神经递质和胰岛素。
(3)血糖平衡的主要调节方式是体液(或激素)调节。
1.(2024·湖北卷)磷酸盐体系和碳酸盐体系/H2CO3)是人体内两种重要的缓冲体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有氧呼吸的终产物在机体内可转变为
B.细胞呼吸生成ATP的过程与磷酸盐体系有关
C.缓冲体系的成分均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进出细胞
D.过度剧烈运动会引起乳酸中毒说明缓冲体系的调节能力有限
C [有氧呼吸的终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溶于水后形成H2CO3 ,再由H2CO3形成H+和,A正确;在细胞呼吸过程中,ADP可与Pi反应生成ATP,因此细胞呼吸生成ATP的过程与磷酸盐体系有关,B正确;缓冲体系的成分如、携带电荷,不能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进出细胞,C错误;机体内环境中的缓冲物质能够对乳酸起缓冲作用,但过度剧烈运动会引起乳酸中毒说明缓冲体系的调节能力有限,D正确。]
2.(2024·湖南卷)缢蛏是我国传统养殖的广盐性贝类之一,自身存在抵抗外界盐度胁迫的渗透调节机制。缢蛏体内游离氨基酸含量随盐度的不同而变化,图为缢蛏在不同盐度下鲜重随培养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缢蛏在低盐度条件下先吸水,后失水直至趋于动态平衡
B.低盐度培养8~48 h,缢蛏通过自我调节以增加组织中的溶质含量
C.相同盐度下,游离氨基酸含量高的组织渗透压也高
D.缢蛏组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与细胞呼吸有关
B [分析图中曲线,缢蛏在低盐度条件下鲜重先增大后减小,说明其先吸水后失水,最后趋于动态平衡,A正确;低盐度培养时,缢蛏组织渗透压大于外界环境,导致缢蛏吸水,为恢复正常状态,缢蛏应通过自我调节使组织中的溶质含量减少,从而降低组织渗透压,引起组织失水,B错误;组织渗透压的高低与其中的溶质含量有关,溶质越多,渗透压相对越高,因此,相同盐度下,游离氨基酸含量高的组织渗透压也高,C正确;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可转化为氨基酸、甘油等非糖物质,由此推测缢蛏组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与细胞呼吸有关,D正确。]
判断与填空
1.睾酮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2022·广东卷T3) (√)
2.寒冷环境下,肾上腺皮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使代谢活动增强,产热增加。(2022·山东卷T18) (×)
提示: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的一种激素。
3.比赛中运动员出现不同程度的出汗,大量补水后,内环境可恢复稳态。(2023·湖北卷T5) (×)
提示:比赛中运动员出现不同程度的出汗,会导致水和无机盐丢失,只是大量补水,内环境不可恢复稳态。
4.空腹时糖尿病患者胰岛细胞不分泌激素。(2023·广东卷T8) (×)
提示:空腹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也会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提升血糖。
5.小鼠注射某药物造成肾功能异常,尿中出现大量蛋白质,血浆蛋白减少。小鼠肾功能衰竭时,血浆中尿素氮升高。(2023·河北卷T4) (√)
6.适量运动有益健康。一些研究认为太极拳等运动可提高肌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在胰岛素水平相同的情况下,该激素能更好地促进肌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降低血糖浓度。(2021·广东卷T18)
提示:对葡萄糖摄取、进行氧化分解,并合成糖原
7.炎热环境下,机体通过体温调节增加散热。写出皮肤增加散热的两种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2·湖南卷T18)
提示:汗液的蒸发、皮肤中毛细血管舒张
8.运动中出汗失水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垂体释放的某种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该激素是______________。若大量失水使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可使醛固酮分泌增加。醛固酮的主要生理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3·新课标卷T32)
提示:抗利尿激素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稳定
内环境组成及稳态
1.(2024·湖南衡阳二模)人体内环境成分及理化性质能保持相对稳定,离不开各系统或器官之间的协调配合。下图所示机制是人体血浆pH维持相对稳定(7.35~7.45)的关键。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体内各种细胞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B.H2CO3/NaHCO3等也参与维持血浆渗透压
C.摄入酸性食物会让血浆pH低于7.35
D.肾小管管腔中的NaHCO3不是内环境成分
C [内环境的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细胞需要依赖着内环境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需要各种细胞的参与,A正确;血浆渗透压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与它所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如H2CO3/NaHCO3等,B正确;由于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摄入的酸性食物会与缓冲物质反应,从而使血浆pH维持相对稳定,C错误;肾小管管腔与外界相通,不属于内环境,D正确。]
2.(2024·广东惠州一模)临床上给脑水肿患者静脉注射20%的甘露醇(不易渗入组织液且不被代谢)高渗水溶液,消除水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静脉注射20%的甘露醇后,患者血浆渗透压升高,利于水分由组织液向血浆转移
B.静脉注射20%葡萄糖溶液与静脉注射20%的甘露醇其消肿效果相同
C.甘露醇作为信号分子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从而增加尿量达到消肿目的
D.甘露醇经肾小球滤过后,被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导致尿量增加,消除水肿
A [由题干信息可知,20%的甘露醇是高渗水溶液,当静脉注射20%的甘露醇后,患者血浆渗透压升高,有利于水分由组织液向血浆转移,而葡萄糖可以渗入组织液且会被代谢,二者消肿效果不同,A正确,B错误;甘露醇经肾小球滤过后,不能被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使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升高,从而使尿量增加,消除水肿,而甘露醇不是作为信号分子影响抗利尿激素分泌,C、D错误。]
内环境稳态调节实例
3.(不定项)(2024·江苏苏州模拟)动物对寒冷环境的适应有多种表现形式。下图是不同气候地带的部分动物(括号内标注为体重)基础代谢率与环境温度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有(  )
A.产热增加多的动物如红狐,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比北极狐强
B.北极狐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等增加是其适应寒冷环境的主要方式
C.冷水中站立的水鸟的趾部温度可能较低,但身体核心部位温度依然维持较高
D.有些动物可通过集群等行为减少散热,以适应寒冷环境
CD [北极狐在温度降低时基础代谢率不变,说明调节能力强,更适应寒冷环境,A错误;温度降低,北极狐的基础代谢率基本不变,说明其产热没有大幅度增加,骨骼肌没有战栗,甲状腺激素基本不变,B错误;冷水中站立的水鸟的趾部由于接触冷水温度可能较低,但身体核心部位温度依然维持较高,内环境处于稳定状态,C正确;有些动物可通过集群等行为减少散热,维持体温稳定,以适应寒冷环境,D正确。]
4.(2024·山东日照二模)血容量是血液中全部血细胞容量和血浆容量的总和。下图分别为血浆渗透压和血容量的变化对血浆中抗利尿激素(ADH)水平影响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食物过咸和大量失血均能促进ADH分泌
B.ADH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利于血容量恢复
C.ADH的分泌对血容量变化的反应比对血浆渗透压变化的反应更敏感
D.研究血容量变化对血浆ADH水平的影响时,血浆渗透压应始终保持相同
C [据图分析,食物过咸和大量失血均能促进ADH分泌,A正确;ADH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利于血容量恢复,B正确;由图可知,ADH的分泌对血浆渗透压变化的反应更敏感,C错误;结合图示可知,血浆渗透压和血容量变化对ADH的含量均有影响,根据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研究血容量变化对血浆ADH水平的影响时,血浆渗透压应该恒定,D正确。]
5.(2024·广东汕头二模)肠促胰岛素GLP-1是在人进食后由小肠中的L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肽类激素。研究发现人脑存在不同脑区NTS、DMH、DMV,其中NTS内的神经元也能产生GLP-1,DMH中存在葡萄糖敏感的神经元GLP-1R,其与GLP-1结合后被激活,最终通过副交感神经将信号传递至胰腺,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使血糖水平降低(如图a)。若机体中胰岛素含量过多,则会出现低血糖症状。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可知GLP-1R神经元存在GLR-1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受体(填受体名称),脑内GLP-1调节血糖代谢的反射弧中效应器是副交感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______________。
(2)为研究脑内GLP-1诱导的胰岛素释放是否依赖血糖水平,科研人员给生理状态相同的两组小鼠分别注射5 mL的缓冲液PBS(不含葡萄糖)和等体积2 g/kg葡萄糖溶液,用GLP-1R激动剂Exn4处理DMH 30 min后观察血糖变化情况,结果如图b。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于该发现,人们认为开发GLP-1类似物作为降糖药更优于传统降糖药(胰岛素类似物),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表明肠GLP-1通过激素调节能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某兴趣小组为探究肠GLP-1和脑内GLP-1对胰腺作用效果是否相同,设计如下实验:
步骤1:将血糖代谢正常小鼠随机分为甲、乙两组;
步骤2:分别向甲组鼠胰腺血管和乙组鼠脑内DMH注射等量GLP-1,30 min后测量各组血液中胰岛素的浓度;
步骤3:比较两组胰岛素的浓度,若相等则作用效果相同,反之则不同。
上述实验操作不足以验证结论,需要完善的操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2点)。
(说明:其他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手术操作不影响小鼠的生理指标)
[解析] (1)由题意可知,GLP-1R神经元属于葡萄糖敏感的神经元,并能与GLP-1结合后被激活,因此GLP-1R神经元存在GLR-1和葡萄糖受体,GLP-1R神经元与GLP-1结合后被激活,通过副交感神经将信号传递至胰腺,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所以该反射弧中效应器是副交感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胰岛B细胞。(2)由图b可知,当血糖变化为2 g/kg时,用GLP-1R激动剂Exn4处理DMH 30 min后观察血糖的浓度下降更多,由此结果说明脑内GLP-1诱导的胰岛素释放依赖血糖水平,在血糖较低的状态下几乎不起降糖作用,在高血糖状态下具有较高的降糖能力;因此开发GLP-1类似物作为降糖药更优于传统降糖药(胰岛素类似物),其优点是可避免因剂量问题引发低血糖症状(或血糖较低的状态下几乎不起降糖作用)。(3)此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肠GLP-1和脑内GLP-1对胰腺作用效果是否相同,因此实验前需测量小鼠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初始浓度;实验后应分别测量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浓度,不能只测量胰岛素的浓度;且不能直接比较测量值,应先计算GLP-1处理前后激素浓度的差值,再进行比较。
[答案] (1)葡萄糖 胰岛B细胞 (2)脑内GLP-1诱导的胰岛素释放依赖血糖水平,在血糖较低的状态下几乎不起降糖作用,在高血糖状态下具有较高的降糖能力 可避免因剂量问题引发低血糖症状(或血糖较低的状态下几乎不起降糖作用) (3)实验前需测量小鼠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初始浓度;实验后应分别测量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浓度,不能只测量胰岛素的浓度;不能直接比较测量值,应先计算GLP-1处理前后激素浓度的差值,再进行比较
考点2 神经调节
1.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
2.兴奋传导与传递过程
3.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4.膜电位的测量方法
测量方法 测量图解 测量结果
电表一极接膜外侧,另一极接膜内侧
电表两极均接膜外侧
5.从三个方面突破电表指针偏转问题
(1)观察两个电极的位置:两个电极是位于细胞膜同一侧还是位于细胞膜的内外两侧同一位置。 通常前者可用于测量兴奋的传导或传递方向;后者处于静息状态时测量的是静息电位,给予适宜刺激(或兴奋)时测量的是动作电位。
(2)观察刺激部位:是位于两个电极所在位置的左边、右边还是位于两个电极所在位置之间。
(3)分析两个电极之间是否存在电位差:电位差的存在状况决定了电表指针的偏转情况。
6.多突触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1)看清兴奋传递的方向,释放神经递质的为突触前膜,接受神经递质的为突触后膜,突触间隙的成分为组织液。
(2)看清兴奋或抑制,若神经递质作用后引起阳离子内流则为兴奋性神经递质,若引起阴离子内流则为抑制性神经递质,但不管兴奋还是抑制都有膜电位的变化,但不一定有膜电位的逆转。
(3)若突触后膜同时接受两种神经元的神经递质(一种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一种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则突触后膜兴奋与否要看哪个作用程度更强。
(4)抑制性神经元接受兴奋刺激才能产生抑制性神经递质进而对下一个神经元发挥抑制作用。
1.(2024·湖南卷)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变化可影响其兴奋性,膜电位达到阈电位(即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值)后,才能产生兴奋。如图所示,甲、乙和丙表示不同环境下静息电位或阈电位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正常环境中细胞的动作电位峰值受膜内外钠离子浓度差影响
B.环境甲中钾离子浓度低于正常环境
C.细胞膜电位达到阈电位后,钠离子通道才开放
D.同一细胞在环境乙中比丙中更难发生兴奋
C [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与钠离子顺浓度梯度内流有关,细胞内外钠离子浓度差会影响动作电位峰值,A正确;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与钾离子顺浓度梯度外流有关,细胞外钾离子浓度降低时,膜两侧钾离子浓度差增大,钾离子外流增多,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环境甲中钾离子浓度低于正常环境,B正确;细胞膜电位达到阈电位前,钠离子通道就已经开放,C错误;分析题图可知,与环境丙相比,细胞在环境乙中阈电位与静息电位的差值更大,受到刺激后更难发生兴奋,D正确。]
2.(2024·河北卷)心率为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心肌P细胞可自动产生节律性动作电位以控制心脏搏动。同时,P细胞也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受体阻断剂A和B能与各自受体结合,并分别阻断两类自主神经的作用,以受试者在安静状态下的心率为对照,检测了两种受体阻断剂对心率的影响,结果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调节心脏功能的基本中枢位于________。大脑皮层通过此中枢对心脏活动起调节作用,体现了神经系统的________调节。
(2)心肌P细胞能自动产生动作电位,不需要刺激,该过程涉及Ca2+的跨膜转运。神经细胞只有受刺激后,才引起________离子跨膜转运的增加,进而形成膜电位为____________的兴奋状态。上述两个过程中离子跨膜转运方式相同,均为____________。
(3)据图分析,受体阻断剂A可阻断________神经的作用。兴奋在此神经与P细胞之间进行传递的结构为________。
(4)自主神经被完全阻断时的心率为固有心率。据图分析,受试者在安静状态下的心率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固有心率。若受试者心率为每分钟90次,比较此时两类自主神经的作用强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调节心脏功能的基本中枢位于脑干。大脑皮层通过此中枢对心脏活动起调节作用,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2)神经细胞只有受刺激后,才引起钠离子跨膜转运的增加,进而形成膜电位为外负内正的兴奋状态。上述两个过程中离子跨膜转运方式相同,均为协助扩散。(3)交感神经可以使心跳加快、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心跳减慢、减弱,据图分析可知,当受体阻断剂A与受体结合后,心率比对照组明显加快,而受体阻断剂B与受体结合后,心率下降,所以受体阻断剂A可阻断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受体阻断剂B可阻断交感神经的作用。兴奋在此神经与P细胞之间进行传递的结构为突触。(4)自主神经被完全阻断时的心率为固有心率,与对照组相比,受体阻断剂A和B同时处理时为固有心率,说明安静状态下心率小于固有心率。若受试者心率为每分钟90次,则比被完全阻断作用时偏低,据此推测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起作用,副交感神经作用更强。
[答案] (1)脑干 分级 (2)钠 外负内正 协助扩散 (3)副交感 突触 (4)小于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起作用,副交感神经作用更强
判断与填空
1.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进入突触后膜内发挥作用。(2021·辽宁卷T16) (×)
提示: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被灭活或回收,神经递质不能进入突触后膜内发挥作用。
2.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神经细胞受损伤,患者不能听懂话。(2021·河北卷T11) (√)
3.突触后膜上受体数量的减少常影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2022·湖南卷T4) (√)
4.已知神经细胞膜外的Cl-浓度比膜内高,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后,膜内外电位差一定增大。(2023·山东卷T16) (×)
提示:Cl-通道开放后,在Cl-浓度差影响下,Cl-有内流趋势,但外正内负的电位差阻止Cl-内流,膜内外电位差不一定增大。
5.已知药物W可激活脑内某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受体,增强该神经递质的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癫痫。因此药物W阻断了突触前膜对该神经递质的重吸收而增强抑制作用。(2023·海南卷T9) (×)
提示:药物W可激活脑内某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受体,进而增强了该神经递质的抑制作用。
6.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通常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调控。(2023·全国甲卷T3) (√)
7.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________的形式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2·河北卷T21)
提示:电信号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8.迷走神经中促进胃肠蠕动的神经属于________(填“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2·山东卷T23)
提示:副交感神经 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9.神经元未兴奋时,神经元细胞膜两侧可测得静息电位。静息电位产生和维持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3·全国乙卷T30)
提示:神经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
10.兴奋传至神经末梢,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前膜________内流,随后Ca2+内流使神经递质ACh(乙酰胆碱)以________的方式释放,ACh结合AChR(ACh的受体)使骨骼肌细胞兴奋,产生收缩效应。(2023·广东卷T19)
提示:Na+ 胞吐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1.(2024·江苏南通二模)人在胆囊病变初期,常出现右肩胛区疼痛,机制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反射为非条件反射,感受器为胆囊
B.动作电位首先产生于胆囊,传导途径为a→b→c→d
C.图中①、②分别为相关神经元的树突和轴突
D.痛觉的形成应在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躯体感觉中枢
C [产生痛觉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非条件反射,A错误;动作电位首先产生于胆囊,传导途径为a→b→神经中枢→大脑皮层,B错误;感觉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外,结合突触结构判断图中①(接收信号)、②(传出信号)分别为相关神经元的树突和轴突,C正确;大脑皮层中央前回为躯体运动中枢,痛觉的形成应在大脑皮层中央后回的躯体感觉中枢,D错误。]
2.(2024·湖南长郡中学模考)科研人员发现,当水流喷射到海兔(螺类的一种)的喷水管皮肤时会引起鳃肌收缩,导致喷水管和鳃收缩,称为缩鳃反射(见图1)。科研人员用温水重复刺激喷水管时,用微电极记录感觉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和运动神经元L7的反应(见图2),发现缩鳃反射的幅度越来越小,即产生习惯化。对已产生习惯化的海兔,用短暂电流刺激其头部皮肤,再用水流刺激喷水管,结果产生的缩鳃反射比只用水流刺激喷水管强烈,即产生去习惯化(见图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缩鳃反射只由神经元完成
B.海兔产生习惯化是由于感觉神经元对喷水刺激的敏感性下降
C.海兔产生去习惯化是由于L29产生了5-HT,抑制感觉神经元分泌神经递质,使得运动神经元更兴奋,缩鳃反射强烈
D.刺激时,可以检测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神经递质含量来进一步探究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的机理
D [据图1,缩鳃反射需要神经元和肌肉细胞共同参与完成,A错误;根据图2,海兔产生习惯化可能是由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减弱导致的,与感觉神经元对喷水刺激的敏感性无关,B错误;海兔产生去习惯化是由于L29产生了5-HT,促进感觉神经元分泌更多神经递质,使得运动神经元更兴奋,缩鳃反射强烈,C错误;刺激时,可以检测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神经递质含量来进一步探究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的机理,D正确。]
兴奋的传导与传递机制
3.(2024·广东卷)轻微触碰时,兴奋经触觉神经元传向脊髓抑制性神经元,使其释放神经递质 GABA。正常情况下,GABA作用于痛觉神经元引起Cl-通道开放,Cl-内流,不产生痛觉;患带状疱疹后,痛觉神经元上Cl-转运蛋白(单向转运Cl-)表达量改变,引起Cl-的转运量改变,细胞内Cl-浓度升高,此时轻触引起GABA作用于痛觉神经元后,Cl-经Cl-通道外流,产生强烈痛觉。针对该过程(如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触觉神经元兴奋时,在抑制性神经元上可记录到动作电位
B.正常和患带状疱疹时,Cl-经Cl-通道的运输方式均为协助扩散
C.GABA作用的效果可以是抑制性的,也可以是兴奋性的
D.患带状疱疹后Cl-转运蛋白增多,导致轻触产生痛觉
D [触觉神经元兴奋时,会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抑制性神经元,抑制性神经元兴奋,在抑制性神经元上可记录到动作电位,A正确。离子通道进行的跨膜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故正常和患带状疱疹时,Cl-经Cl-通道的运输方式均为协助扩散,B正确。GABA作用于痛觉神经元引起Cl-通道开放,Cl-内流,此时GABA作用的效果是抑制性的;患带状疱疹后,Cl-经Cl-通道外流,相当于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此时GABA作用的效果是兴奋性的,C正确。据图可知,Cl-转运蛋白会将Cl-运出痛觉神经元,患带状疱疹后痛觉神经元上Cl-转运蛋白(单向转运Cl-)表达量改变,引起Cl-的转运量改变,细胞内Cl-浓度升高,说明运出细胞的Cl-减少,据此推测应是转运蛋白减少所致,D错误。]
4.(2024·湖南省九校联考)北京大学罗冬根团队发现了果蝇的一种新的视觉信号传递模式:一细胞、两递质。果蝇复眼的光感受细胞(R8)同时释放两种神经递质来分离视觉信号,其中组胺(Histamine)介导精细的运动视觉,而乙酰胆碱(ACh)通过作用于AMA神经元来调节昼夜节律。每个AMA神经元的树突像巨伞一样延伸覆盖了整个视觉脑区,且不同AMA神经元间通过突触连接在一起,从而整合大视野光亮度信息。具体机制如图所示。请回答问题:
Vision split via cotransmission
图示说明:Vision split via cotransmission:通过共同传输实现视觉分离;Ort:组胺受体;AChR:乙酰胆碱受体;Feedback:反馈;未翻译的不在图中标注。
(1)AMA神经元的树突具有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人脑中,生物昼夜节律调节中枢位于________。
(2)组胺作用于其受体后,突触后膜内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图中显示组胺、乙酰胆碱的释放存在反馈调节,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胺和乙酰胆碱间还存在相互调控,这属于反馈调节吗?________。
(3)光感受细胞(R8)这种“一细胞、两递质”功能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1点)。
(4)研究发现某种药物X的副作用是影响光感受细胞对光信号的处理,但不清楚其作用的对象是组胺还是乙酰胆碱。请利用相关抑制剂处理,简要写出进一步研究的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神经元的树突是细胞体向外伸出的树枝状的突起,通常短而粗,数量较多,用来接受信息并将其传导到细胞体;人体的生物昼夜节律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2)组胺介导精细的运动视觉,说明是一种神经递质,通过受体作用于神经元来提高其兴奋性,故突触后膜内的电位变化是负电位到正电位的变化;图中显示组胺、乙酰胆碱的释放存在反馈调节,使得组胺、乙酰胆碱的释放不会过多,有利于维持组胺和乙酰胆碱的正常释放量,有利于视觉形成和生物节律的维持,从而保证神经元对视觉信号的正常处理。反馈调节是指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组胺和乙酰胆碱间还存在相互调控,但作用不在一个系统内,所以不属于反馈调节。(3)根据题干可以得出:光感受细胞的“一细胞、两递质”功能的优点是有利于高效分离视觉信号,确保视觉形成和生物节律的控制;在光暗变化时实现内源节律与外部时间相同步。(4)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研究某种药物X的副作用的作用对象是组胺还是乙酰胆碱,且要求利用相关抑制剂处理,则实验的自变量是无组胺受体和无乙酰胆碱受体的(2种)果蝇,再用药物X分别处理,检测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因变量)。
[答案] (1)接受信息并将其传导到细胞体 下丘脑 (2)负电位→正电位 有利于维持组胺和乙酰胆碱的释放量,从而保证神经元对视觉信号的正常处理 不属于 (3)有利于高效分离视觉信号,确保视觉形成和生物节律的控制;在光暗变化时实现内源节律与外部时间相同步 (4)用组胺受体抑制剂、乙酰胆碱受体抑制剂分别处理果蝇脑光感受细胞及其突触,再用药物X分别处理果蝇,检测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
大脑皮层控制的高级神经活动
5.(2024·广东深圳二调)中国科研团队开展了脑机接口的医学临床实验。一名四肢瘫痪患者接受了无线微创脑机接口实验,如图为实验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微电极采集到的脑部神经信号主要是S区神经信号
B.脑机接口中的“脑”就是指实验示意图中的微电脑
C.微电脑将收集的信号转化成化学信号
D.该技术实现的生物学基础是“意念”会产生电信号
D [该患者是四肢瘫痪,因此微电极采集到的脑部神经信号主要是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信号,A错误;脑机接口中的“脑”是指人体的大脑,B错误;微电脑将收集的电信号转化成控制电动假肢的命令,而非转化为化学信号,C错误;该技术实现的生物学基础是大脑皮层形成的“意念”会产生电信号,用微电脑可收集这些电信号,D正确。]
6.(2024·广东佛山一模)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研究发现AD病人脑细胞中沉积大量错误折叠的蛋白(Aβ蛋白),影响了脑部海马部位突触的形态结构与功能,导致AD病人学习、记忆能力逐渐衰退。回答下列问题。
(1)突触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时记忆可能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2)科研人员用大鼠为实验材料,进行了为期5周的实验,探究有氧运动改善AD病人的学习与记忆功能障碍的机制。实验结果如下:
组别 双侧海马 注射溶液 是否进行有氧运动训练 单位时间穿越迷宫次数 突触 数量* 突触素 **相对 表达量
1 生理盐水 否 7次 11.2 0.9
2 生理盐水 是 8次 13.6 1.0
3 Aβ溶液 否 3次 6.3 0.5
4 Ⅰ Ⅱ 5次 9.5 0.7
*200倍显微镜下,3个海马体不重叠的5个视野内的平均突触数量。
**突触素为突触标志性蛋白。
①第4组中,Ⅰ为__________,Ⅱ为____________。
②第2组与第3组能形成对照实验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据表分析,可得出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在日常生活中,健康人如何提高学习记忆能力?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提出你的建议和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等相接近,共同形成突触,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2)实验应该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控制无关变量原则等;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有氧运动改善AD病人的学习与记忆功能障碍的机制,分析题表,第1组和第2组均注射生理盐水,第1组不进行有氧运动训练,第2组进行有氧运动训练;则第3组和第4组均注射Aβ溶液,第3组不进行有氧运动训练,第4组进行有氧运动训练,故第4组中,Ⅰ为注射Aβ溶液,Ⅱ为进行有氧呼吸运动训练。由于第2组与第3组注射溶液不同,且进行有氧运动训练不同,不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故不能形成对照实验。由题表数据可知,第1组和第2组相比、第3组和第4组相比可知,进行有氧运动训练情况下,单位时间穿越迷宫次数增多、突触数目增加、突触素相对表达量增多;但第4组与第2组相比,第4组的单位时间穿越迷宫次数减少、突触数目减少、突触素相对表达量较低;可见有氧运动可以适当增加突触数量,适当改善AD病人的学习与记忆功能障碍。由于适当进行有氧运动训练,突触数量增加,而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故在日常生活中,健康人要提高学习记忆能力,可以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
[答案] (1)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 (2)①Aβ溶液 是 ②不能,第2组与第3组不满足单一变量原则 ③有氧运动可以适当增加突触数量,从而改善AD病人的学习与记忆功能障碍 ④由于适当进行有氧运动训练,突触数量增加,而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故在日常生活中,健康人要提高学习记忆能力,可以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
考点3 体液调节及其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1.动物激素的化学本质
(1)类固醇激素:性激素、醛固酮。
(2)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
(3)多肽类和蛋白质类激素: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激素,胰岛分泌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2.激素调节的几个关键点
提醒:(1)激素运输无特异性,“只作用于靶细胞”不等于“只运输给靶细胞”。
(2)激素只起调节作用,不组成细胞结构,不供能,也不起催化作用。
(3)激素受体位于细胞膜表面或细胞内部。
(4)有些激素也可以作为神经递质,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3.用“比较法”突破生命活动调节的不同途径
(1)完全依赖反射弧完成,仅涉及“神经递质”这一种信号分子——神经调节。
模型:
举例: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等。
(2)仅涉及“激素”或其他一些化学物质——体液调节。
模型:
举例:人进食后血糖短暂升高,引起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水平降低。
(3)既有神经系统调节,又有相关激素或其他化学物质的参与,涉及“神经递质”与“激素”两类信号分子——神经—体液调节。
①模型Ⅰ:
举例:血糖降低,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水平升高。
②模型Ⅱ:
举例:日照时间长短变化刺激鸟类的神经系统,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作用于性腺,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增加,促使鸟类产卵。
4.与内分泌腺和激素有关的实验设计归纳
(1)常用实验方法:切除法、饲喂法、注射法。
(2)一般思路
(3)注意事项
①根据激素的化学本质,选择不同的实验方法。多肽和蛋白质类激素一般采用注射法,不宜采用饲喂法;固醇类、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可以饲喂,也可以注射。
②注意设置对照实验:如进行注射实验时空白对照组应不作处理或注射生理盐水(不可用蒸馏水,进行饲喂实验时,空白对照组可饲喂蒸馏水),也可设置自身前后对照等。
③生理实验中要注意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手术处理、溶解药物的溶剂、内源激素等。
1.(2024·湖北卷)为探究下丘脑对哺乳动物生理活动的影响,某学生以实验动物为材料设计一系列实验,并预测了实验结果,不合理的是(  )
A.若切除下丘脑,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可导致机体脱水
B.若损伤下丘脑的不同区域,可确定散热中枢和产热中枢的具体部位
C.若损毁下丘脑,再注射甲状腺激素,可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
D.若仅切断大脑皮层与下丘脑的联系,短期内恒温动物仍可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C [下丘脑可合成分泌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可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若切除下丘脑,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可导致机体脱水,A合理;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因此损伤下丘脑的不同区域,可确定散热中枢和产热中枢的具体部位,B合理;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下丘脑,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若损毁下丘脑,则甲状腺激素无法作用于下丘脑,C不合理;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若仅切断大脑皮层与下丘脑的联系,短期内恒温动物仍可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D合理。]
2.(2024·湖南卷)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后被氧化,增加ATP的生成,引起细胞膜上ATP敏感性K+通道关闭,使膜两侧电位差变化,促使Ca2+通道开放,Ca2+内流,刺激胰岛素分泌。进食后,由小肠分泌的肠促胰岛素(GLP-1和GIP)依赖于葡萄糖促进胰岛素分泌,称为肠促胰岛素效应。人体内的GLP-1和GIP易被酶D降解,人工研发的类似物功能与GLP-1和GIP一样,但不易被酶D降解。回答下列问题:
(1)胰岛素需要通过________运输作用于靶细胞。药物甲只能与胰岛B细胞膜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作用于ATP敏感性K+通道,促进胰岛素分泌。使用药物甲后,胰岛B细胞内________(填“K+”“Ca2+”或“K+和Ca2+”)浓度增大;过量使用会产生严重不良反应,该不良反应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正常人比较,患者A和B的肠促胰岛素效应均减弱,血糖异常升高。使用药物甲后,患者A的血糖得到有效控制,而患者B血糖无改善,患者B可能有________分泌障碍。
(3)研究发现,与正常人比较,患者A的GLP-1表达量较低但其受体数量无变化,而GIP表达量无变化但其受体数量明显下降。若从①GIP类似物
②GLP-1类似物 ③酶D激活剂中筛选治疗患者A的候选新药,首选________(填序号)。若使用该候选药,发生(1)所述不良反应的风险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使用药物甲,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胰岛素是一种激素,在体内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身体各处发挥作用。由题可知,胰岛素分泌时ATP敏感性K+通道关闭,Ca2+通道开放。药物甲只能与胰岛B细胞膜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促进胰岛素分泌,因此会减少K+外流,同时会促进Ca2+内流,从而导致细胞内的K+和Ca2+浓度都增大。过量使用药物甲会促使胰岛素大量释放,从而使得血糖浓度持续下降,导致机体可能出现低血糖症状。(2)药物甲的作用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使用药物甲后血糖浓度无改善,说明对于该患者药物甲丧失促使胰岛素分泌的作用,因此患者B可能有胰岛素分泌障碍。(3)根据题意分析,该患者体内的GLP-1表达量较低,即含量少,因此可以选择GLP-1类似物;患者GIP表达量无变化,因此使用GIP类似物不会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使用酶D激活剂会促使GLP-1和GIP的降解,不利用疾病的治疗。因此,首选的药物是②GLP-1类似物。使用GLP-1类似物一般不会导致低血糖症,其原因是GLP-1发挥作用依赖于葡萄糖,当胰岛素分泌导致血糖浓度下降时,GLP-1不会持续发挥作用,因此不会引起胰岛素持续分泌,避免了低血糖症的发生。
[答案] (1)体液 K+和Ca2+ 机体出现低血糖症状 (2)胰岛素 (3)② 小于 GLP-1发挥作用依赖于葡萄糖,当胰岛素分泌导致血糖浓度下降时,GLP-1不会持续发挥作用
3.(2024·山东卷)由肝细胞合成分泌、胆囊储存释放的胆汁属于消化液,其分泌与释放的调节方式如图所示。
(1)图中所示的调节过程中,迷走神经对肝细胞分泌胆汁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说明肝细胞表面有________。肝细胞受到信号刺激后,发生动作电位,此时膜两侧电位表现为________。
(2)机体血浆中大多数蛋白质由肝细胞合成。肝细胞合成功能发生障碍时,组织液的量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临床上可用药物A竞争性结合醛固酮受体增加尿量,以达到治疗效果,从水盐调节角度分析,该治疗方法使组织液的量恢复正常的机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研究下丘脑所在通路胆汁释放量是否受小肠Ⅰ细胞所在通路的影响,据图设计以下实验,已知注射各试剂所用溶剂对实验检测指标无影响。
实验处理:一组小鼠不做注射处理,另一组小鼠注射________(填序号)。①ACh抑制剂 ②CCK抗体 ③ACh抑制剂+CCK抗体
检测指标:检测两组小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及结论:若检测指标无差异,则下丘脑所在通路不受影响。
[解析] (1)迷走神经通过神经调节释放ACh作用于肝细胞,证明肝细胞上有ACh的受体。发生动作电位膜两侧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2)肝细胞合成功能发生障碍时,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大量渗透到组织液,组织液的量增加,导致组织水肿。药物A竞争性结合醛固酮受体,使醛固酮的作用减弱,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减少,促进更多的Na+排出体外,带走大量水分,从而使组织液的量恢复正常。(3)由图可知,小肠Ⅰ细胞所在通路相关的物质是CCK,即自变量为是否注射CCK,因变量是胆囊释放胆汁的量。所以实验处理:一组小鼠不做注射处理,另一组小鼠注射CCK抗体。检测指标:检测两组小鼠的胆汁释放量。
[答案] (1)ACh的受体 外负内正 (2)增加 药物A竞争性结合醛固酮受体,使醛固酮的作用减弱,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减少,促进更多的Na+排出体外,带走大量水分,从而使组织液的量恢复正常 (3)② 胆汁释放量
判断与填空
1.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2021·山东卷T8) (√)
2.雌激素可促进卵泡的生长和卵子的发育。(2021·浙江6月卷T8) (√)
3.若下丘脑和垂体中的TR(甲状腺激素受体)不能识别TH(甲状腺激素),会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2022·河北卷T10) (√)
4.激素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识别细胞膜上的受体。(2023·湖南卷T10) (×)
提示:激素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识别细胞的受体,但不一定是位于细胞膜上的受体,某些激素的受体在细胞内。
5.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受垂体和下丘脑的调节。(2023·全国乙卷T4) (√)
6.体内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糖皮质激素(GC)的分泌过程存在负反馈调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可直接促进GC的分泌。(2023·山东卷T8) (×)
提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可作用于垂体,使得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促进GC的分泌。
7.体液中CO2浓度的变化可通过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2023·山东卷T9) (√)
8.患者甲因身体不适就医,医生根据其病史初步判定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中有一个部位发生病变。经检测,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都明显低于正常范围,据此可排除的病变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0·海南卷T22)
提示:甲状腺 如果病变部位为甲状腺,则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应高于正常范围
9.当血液中的TH浓度增高时,会________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使TH含量维持正常水平。这过程中,垂体分泌TSH可受到TRH和TH的调节,其结构基础是垂体细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1·辽宁卷T21)
提示:抑制 TRH和TH的特异性受体
10.TH是亲脂性激素,可穿过特定细胞的质膜并进入细胞核内,与核内的TH受体特异性结合。这一过程体现激素调节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2023·海南卷T17)
提示: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11.运动时葡萄糖消耗加快,胰高血糖素等激素分泌增加,以维持血糖相对稳定。胰高血糖素在升高血糖浓度方面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3·新课标卷T32)
提示: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促进非糖物质转变成糖
激素的功能及分泌的调节
1.(2024·重庆二模)胰腺分泌功能受多种因素调控。研究发现,小肠Ⅰ细胞分泌的缩胆囊素(CCK)是参与调控的重要激素之一,肠腔内过高的胰蛋白酶浓度能抑制胰腺的分泌功能。具体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胰蛋白酶是胰液中的一种重要物质,由胰腺的内分泌部分泌
B.该调节过程体现了负反馈调节在维持内环境稳态方面的重要作用
C.CCK作为一种信号分子,通过血液定向运输至靶器官,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D.肠腔胰蛋白酶浓度过高,抑制CCK-RP和监控肽与相关受体结合,导致血液中CCK含量增加
B [胰蛋白酶是胰液中的一种重要物质,由胰腺的外分泌部分泌,A错误;肠腔内过高的胰蛋白酶浓度能抑制胰腺分泌胰蛋白酶,使得胰蛋白酶减少,因此该调节过程体现了负反馈调节在维持内环境稳态方面的重要作用,B正确;CCK是参与调控的重要激素之一,激素不能定向运输至靶器官,C错误;肠腔内胰蛋白酶浓度过高会抑制胰腺的分泌功能,结合题图可知,肠腔内胰蛋白酶浓度过高,抑制CCK-RP和监控肽与Ⅰ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导致CCK合成减少,血液中CCK含量减少,D错误。]
2.(2024·广东肇庆二模)目前医学水平尚无法治愈糖尿病,但可以通过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来改善血糖水平。为验证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可辅助治疗糖尿病,某科研小组将100位糖尿病患者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进行实验,具体操作步骤:甲组先口服降糖药物A,再进行常规膳食;乙组先①,再进行②。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使用了空白对照的方法
B.降糖药物A的作用效果只与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效果相抗衡
C.乙组中的①是口服降糖药物A的溶剂,②是常规膳食
D.该实验操作步骤中缺少检测甲、乙两组处理前后患者血糖水平
D [该实验使用了相互对照的方法,A错误;升血糖的激素不止胰高血糖素一种,因此降糖药物A的作用效果不只与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效果相抗衡,B错误;乙组中的①是口服降糖药物A,②是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C错误;该实验操作步骤中缺少检测甲、乙两组处理前后患者血糖水平,D正确。]
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3.(2024·湖北十堰调研)某生物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影响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的因素,利用具有相同生理状态的器官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组别 1 2 3 4 5
实验 条件 培养 液 培养液+ 下丘脑 培养液 +垂体 培养液+垂体+甲状腺激素 培养液+ 下丘脑+ 垂体  
实验 结果 - - +++ + +++++
注:实验结果中的“-”表示未检测到TSH,“+”表示检测到TSH,且“+”越多,TSH含量越多。
A.第1、3、4组实验结果说明甲状腺激素会抑制垂体分泌TSH
B.第1、2、3组实验结果说明TSH是由垂体分泌的,不是由下丘脑分泌的
C.第1、2、3、5组实验结果说明下丘脑可以促进垂体分泌TSH
D.第1~5组实验结果说明甲状腺激素会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D [第1、3、4组实验结果说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会抑制垂体分泌TSH,且1组实验说明培养液中没有TSH,A正确;第1、2、3组实验结果说明TSH是由垂体分泌的,不是由下丘脑分泌的,为第4、5组的实验结果对比提供相关数据,B正确;第1、2、3组实验结果说明垂体是分泌TSH的部位,结合第5组实验结果说明下丘脑可以促进垂体分泌TSH,进而表现为第5组实验中TSH含量更多,C正确;第1、3、4组实验结果说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会抑制垂体分泌TSH,第1、2、3、5组实验结果说明下丘脑可以促进垂体分泌TSH,第1~5组实验结果不仅说明下丘脑能促进垂体分泌TSH,而且还能说明甲状腺激素会抑制垂体分泌TSH,但无法确定甲状腺素对下丘脑的影响,D错误。]
4.(2024·山东济宁二模)长期夜间长时间使用手机会对人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科研人员以小鼠为实验材料进行研究发现:①手机光线刺激使得空腹小鼠在食用葡萄糖后的血糖浓度上升幅度高于对照组小鼠;②夜间长时间手机光线刺激会扰乱小鼠的生物钟;③适当光照下,切除雌鼠松果体后,卵巢会增生变肥大,而注射褪黑素则会使卵巢重量减轻。光信号引起的部分调节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检测发现,手机光线刺激不影响小鼠体内糖原、脂肪含量以及与血糖平衡有关的激素含量。光信号对棕色脂肪组织产热的调节属于____________调节;综合分析,出现①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褪黑素具有促进睡眠、使小鼠和人等生物形成生物钟的作用。当褪黑素的分泌量过多时,会抑制SCN的兴奋,该调节过程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夜间长时间使用手机会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人体褪黑素的分泌,进而扰乱人体生物钟。
(3)为探究褪黑素是怎样调节性腺发育的,研究人员结合人体下丘脑、垂体和性腺功能的分级调节系统与发现③提出几种假设,并以小鼠为实验对象,利用褪黑素试剂等在适当光照条件下进行实验验证。他们提出的其中一种假设是褪黑素可以直接调节性腺的发育,提出的假设还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验证后一种假设是否正确的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光信号对棕色脂肪组织产热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此反射弧的组成为视网膜(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室旁核(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棕色脂肪细胞(效应器);出现①结果的原因可能是手机光线刺激使棕色脂肪组织细胞对葡萄糖摄取量降低。(2)当褪黑素的分泌量过多时,会抑制SCN的兴奋,这种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使得褪黑素的分泌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有利于维持机体的稳态;夜间长时间使用手机会抑制人体褪黑素的分泌,进而扰乱人体生物钟。(3)利用褪黑素试剂等在适当光照条件下进行实验验证,其中一种假设是褪黑素可以直接调节性腺的发育,提出的假设还可能是褪黑素通过作用于垂体(或下丘脑)调节性腺的发育;实验思路:将健康、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随机分成甲、乙两组,甲组注射适量褪黑素试剂,乙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测定并比较两组小鼠促性腺激素(或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浓度。
[答案] (1)神经 手机光线刺激使棕色脂肪组织细胞对葡萄糖摄取量降低 (2)使褪黑素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机体的稳态 抑制 (3)褪黑素通过作用于垂体(或下丘脑)调节性腺的发育 将小鼠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注射适量褪黑素试剂,一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测定并比较两组小鼠促性腺激素(或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浓度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5.(2024·山东日照一模)血压调节有快速调节机制和缓慢调节机制。调节过程如下图所示(其中“-”表示抑制,“+”表示促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神经①是交感神经,神经②是副交感神经
B.血压升高,心血管运动中枢调节抗利尿激素释放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C.心血管运动中枢通过神经①和神经②对血压的调节属于快速调节机制
D.血压升高,通过促进下丘脑产生抗利尿激素调节血压属于缓慢调节机制
D [据图可知,血压升高时,经心血管运动中枢的调节,神经①活动减弱、神经②活动增强,故神经①是交感神经、神经②是副交感神经,它们都是传出神经,A正确;据图可知,血压升高时,心血管运动中枢调节抗利尿激素释放,该过程通过传出神经等实现,属于神经调节,B正确;与体液调节相比,心血管运动中枢通过神经①和神经②对血压的调节过程较为迅速,属于快速调节机制,C正确;结合图示可知,血压升高时,心血管运动中枢抑制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D错误。]
6.(2024·辽宁沈阳一模)Ⅰ.胃液的分泌按接受食物刺激的部位分为3个时期:头期、胃期和肠期。头期引起胃液分泌的传入冲动来自头部感受器。科研人员用事先进行过食管切断术并具有胃瘘的狗进行假饲。食物经过口腔进入食管后,随即从食管的切口处流出体外,食物并未进入胃内,但却引起了胃液分泌。进一步分析后确定,由进食动作所引起的胃液分泌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机制。胃液头期分泌的调节机制如图所示。胃泌素可促进胃液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增加胃肠黏膜细胞的分裂增殖。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与食物有关的形象、气味、声音等刺激视、嗅、听等感受器而引起的反射类型是________。由图可知,壁细胞分泌胃液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切断支配胃的迷走神经,假饲________(填“能”或“不能”)引起胃液的分泌。
(2)据图分析,迷走神经兴奋刺激胃液分泌的机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酸性环境(pH为2~4.5)刺激小肠上段黏膜处的S细胞释放促胰液素,促胰液素能够促进胰液(碱性)的分泌,胰液进入小肠中发挥消化作用。
(3)将一定量的盐酸通过静脉直接注入狗体内,胰液分泌________(填“增多”“减少”或“无显著变化”)。
(4)S细胞主要分布在小肠上段,这是因为食糜(从胃离开进入小肠的半固体物质)呈________性,会刺激小肠上段黏膜处的S细胞分泌促胰液素。食糜促进促胰液素分泌的过程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体液调节,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胰液进入小肠中会中和盐酸,从而建立起有利于小肠中消化酶作用的pH。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推测:小肠下段__________(填“富含”或“缺乏”)S细胞。
[解析] (1)反射包括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由与食物有关的形象、气味、声音等刺激视、嗅、听等感受器而引起的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该反射类型为条件反射。由题图可知,壁细胞分泌胃液的过程有迷走神经参与,还有胃泌素的参与,据此可知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若切断支配胃的迷走神经,假饲不能作用到G细胞和壁细胞,不能引起胃液的分泌。(2)由题图可知,迷走神经兴奋刺激胃液的分泌存在两种机制:迷走神经直接作用于壁细胞,刺激壁细胞分泌胃液;迷走神经作用于G细胞,通过促进G细胞释放胃泌素间接促进壁细胞分泌胃液。(3)盐酸通过静脉注入后,由于血浆中含有、等缓冲物质,因此导致盐酸被中和,不能刺激S细胞,故不会引起胰液分泌增多,即胰液分泌无显著变化。 (4)食糜刚刚从胃部离开,由于食糜带着部分胃液,因此其呈酸性,会刺激到小肠上段的S细胞;由于食糜刺激S细胞并不是盐酸(胃酸)借助体液运输实现的,所以不属于体液调节。(5)由于胰液会中和盐酸,因此小肠下段缺乏刺激S细胞分泌促胰液素的酸性环境,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可以推测,小肠下端缺乏S细胞。
[答案] (1)条件反射 神经—体液调节 不能 (2)迷走神经直接作用于壁细胞,刺激壁细胞分泌胃液;迷走神经作用于G细胞,通过促进G细胞释放胃泌素间接促进壁细胞分泌胃液 (3)无显著变化 (4)酸 不属于 食糜刺激S细胞并不是盐酸(胃酸)借助体液运输实现的 (5)缺乏
考点4 免疫调节
1.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1)体液免疫中,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一般需要两个条件:抗原的直接刺激和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且二者缺一不可。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巧妙配合、密切合作,共同调节机体稳态
①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起关键性作用:既参与B细胞的活化,也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
②侵入细胞病原体的消灭:需要细胞毒性T细胞发动细胞免疫,裂解靶细胞,释放抗原;抗原再与体液免疫中浆细胞产生的抗体结合;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的沉淀等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
3.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
(1)在第28天注射m抗原和n抗原之后,m抗体和n抗体差异的原因:m抗原是第二次注射,而n抗原是第一次注射,m抗体是二次免疫产生的,记忆细胞在同种抗原的刺激下快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浆细胞,浆细胞进而产生大量抗体,而n抗原是第一次注射,首次免疫相对较慢。
(2)二次免疫相对初次免疫而言,具有反应更加迅速、产生的抗体浓度更大的特点。
(3)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中浆细胞的来源不同,初次免疫:B细胞,二次免疫:①B细胞、②记忆B细胞。
4.胸腺依赖性抗原和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1)胸腺依赖性抗原(TD抗原):多数抗原在诱导体液免疫应答过程中需要辅助性T细胞的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相应抗体的一类抗原,大多数抗原都属于这一种,天然抗原如微生物、卵清蛋白、羊红细胞、类毒素等大多为TD抗原(TD-Ag)。
TD抗原的特点:能引起体液免疫应答,也能引起细胞免疫应答,产生记忆免疫细胞引起回忆应答,产生的抗体多为免疫球蛋白G类(IgG)。
(2)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抗原):TI-Ag,即非胸腺依赖性抗原,指它在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细胞辅助的抗原或是对T细胞依赖程度很低的抗原,包括一些多糖类、脂类和核酸类抗原。
TI抗原特点:只能引起体液免疫应答,不能诱发细胞免疫应答,无回忆应答,且产生的抗体只能是免疫球蛋白M类(IgM)。
5.细胞因子风暴
(1)含义:细胞因子风暴也称为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是人体内因剧烈刺激(如感染微生物等)所引起的体液中多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趋化因子等)迅速大量产生而引发正反馈调节的现象。病毒攻击会引起宿主全身性炎症反应,可造成多种组织和器官损伤,使机体发生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2)机制图解
(3)治疗
①抗休克治疗(治标,先保命):输液保障血容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必要时机械通气,保护重要脏器的功能。
②支持和对症治疗(恢复体力):常规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营养支持等。
③抑制过多的免疫细胞活化和细胞因子产生(治本,求康复):多采用适当剂量和疗程的激素治疗(糖皮质激素等),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和自由基清除剂(大量维生素C、维生素E)等。
④抗体中和细胞因子风暴(精准治疗):针对升高的细胞因子通过单克隆抗体中和起作用,防止重症化和死亡。
1.(不定项)(2024·黑、吉、辽卷)病毒入侵肝脏时,肝巨噬细胞快速活化,进而引起一系列免疫反应,部分过程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肝巨噬细胞既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能参与特异性免疫
B.细胞2既可以促进细胞4的活化,又可以促进细胞1的活化
C.细胞3分泌的物质Y和细胞4均可直接清除内环境中的病毒
D.病毒被清除后,活化的细胞4的功能将受到抑制
ABD [肝巨噬细胞能够吞噬病原体,也可以呈递抗原,所以既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能参与特异性免疫,A正确。细胞2是辅助性T细胞,在细胞免疫过程中可以促进细胞4(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在体液免疫过程中可以促进细胞1(B细胞)的活化,B正确。细胞3分泌的物质Y是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不能将病毒清除;细胞4(细胞毒性T细胞)可裂解靶细胞,使抗原被释放,但是不能直接清除内环境中的病毒,C错误。病毒在人体内被清除后,活化的细胞4(细胞毒性T细胞)的功能将受到抑制,机体将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D正确。]
2.(2024·广东卷)某些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与细胞毒性T细胞(CTL)表面的PD-1结合能抑制CTL的免疫活性,导致肿瘤免疫逃逸。免疫检查点疗法使用单克隆抗体阻断PD-Ll和PD-1的结合,可恢复CTL的活性,用于肿瘤治疗。为进一步提高疗效,研究者以黑色素瘤模型小鼠为材料,开展该疗法与化疗的联合治疗研究。部分结果见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________疗法的治疗效果最佳,推测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黑色素瘤细胞能分泌吸引某类细胞靠近的细胞因子CXCL1。为使CTL响应此信号,可在CTL中导入________________基因后再将其回输小鼠体内,从而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该基因的表达产物应定位于CTL的____________(答位置)且基因导入后不影响CTL______________的能力。
(3)某兴趣小组基于现有抗体—药物偶联物的思路提出了两种药物设计方案。方案一:将化疗药物与PD-L1 单克隆抗体结合在一起。方案二:将化疗药物与PD-1单克隆抗体结合在一起。你认为方案________(填“一”或“二”)可行,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由图a可知,联合疗法肿瘤体积最小,再结合图b推测其原因是该疗法既发挥了化疗药物的作用,也增加了活化的CTL数量。(2)由于黑色素瘤细胞能分泌吸引某类细胞靠近的细胞因子CXCL1,故要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可以在CTL中导入细胞因子CXCL1的受体基因,使CTL表达出细胞因子CXCL1的受体,达到治疗的效果。由于细胞因子是一类肽类化合物,故该基因的表达产物应定位于CTL的细胞膜上,且基因导入后不影响CTL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3)某些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与细胞毒性T细胞(CTL)表面的PD-1结合能抑制CTL的免疫活性,故应该将化疗药物与PD-L1 单克隆抗体结合在一起(即方案一的偶联物),既可阻断PD-1与PD-L1 结合,恢复CTL的活性,又使化疗药物靶向作用于肿瘤细胞。
[答案] (1)联合 该疗法既发挥了化疗药物的作用,也增加了活化的CTL数量 (2)细胞因子CXCL1的受体 (细胞膜)表面  杀伤肿瘤细胞 (3)一 方案一的偶联物既可阻断PD-1与PD-L1的结合,恢复CTL的活性,又使化疗药物靶向作用于肿瘤细胞
判断与填空
1.吞噬细胞的溶酶体分解病毒与细胞毒性T细胞抵抗病毒的机制相同。(2021·山东卷T18) (×)
提示:溶酶体分解病毒,是将大分子分解为小分子,而细胞毒性T细胞抵抗病毒的机制是细胞毒性T细胞将靶细胞裂解,使病毒失去藏身之所。
2.有的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中某些免疫球蛋白会减少,免疫球蛋白减少可导致肾病综合征患者免疫力低下。(2021·海南卷T5) (√)
3.抗体能消灭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细胞毒性T细胞能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2022·辽宁卷T7) (×)
提示: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被释放出来,再与抗体结合。
4.某肾病患者需进行肾脏移植手术,免疫排斥反应主要依赖于T细胞的作用。(2022·湖北卷T16) (√)
5.胸腺可分泌胸腺激素,也是T细胞成熟的场所。(2023·全国乙卷T4) (√)
6.树突状细胞能够处理和呈递抗原,淋巴细胞不能呈递抗原。(2023·新课标卷T3) (×)
提示:树突状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均能处理和呈递抗原。
7.医生建议使用破伤风类毒素(抗原)和破伤风抗毒素(抗体)以预防破伤风。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后激活的记忆细胞能产生抗体。(2023·湖南卷T11) (×)
提示: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
8.某人的左眼球严重损伤,医生建议立即摘除左眼球,若不及时摘除,右眼会因自身免疫而受损。左眼球损伤后释放的抗原性物质运送至右眼球引发自身免疫。(2023·浙江1月卷T17) (×)
提示:左眼球破裂后晶状体蛋白进入血液成为自身抗原,细胞产生的抗体随体液运输,攻击右眼球中的晶状体蛋白。
9.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呼吸道黏膜受损者更易被VZV感染,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VZV感染引发机体的________(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2021·河北卷T21)
提示: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被破坏,防御功能减弱 非特异性
10.体液免疫过程中,抗体和病毒结合后病毒最终被清除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2·全国甲卷T30)
提示: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
11.我国科学家研制出的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为消灭脊髓灰质炎作出了重要贡献。该疫苗保留了脊髓灰质炎病毒的________。(2023·湖北卷T21)
提示:抗原性
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1.(2024·山东烟台一模)细胞毒性T细胞通常依赖细胞表面携带抗原信息的MHC蛋白来识别和清除肿瘤细胞。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线粒体内复合物CⅡ的功能,会导致细胞呼吸过程中琥珀酸积累,改变a-酮戊二酸与琥珀酸的比例,使肿瘤细胞表面MHC蛋白表达量增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肿瘤细胞的清除还需要抗原呈递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免疫细胞的作用
B.抑制黑色素瘤细胞内复合物CⅡ的功能有助于机体免疫自稳功能的实现
C.提高黑色素瘤细胞内a-酮戊二酸的含量有助于黑色素瘤细胞的清除
D.应用抗MHC蛋白抗体是治疗黑色素瘤的有效手段
A [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识别并攻击肿瘤细胞,引起肿瘤细胞的裂解死亡,肿瘤细胞的清除还需要抗原呈递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免疫细胞的作用,A正确;由题意可知,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线粒体内复合物CⅡ的功能有利于细胞毒性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清除,这有助于机体免疫监视功能的实现,B错误;提高黑色素瘤细胞内a-酮戊二酸的含量会降低a-酮戊二酸与琥珀酸的比例,使肿瘤细胞表面MHC蛋白表达量减少,使肿瘤细胞不易被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和清除,C错误;若应用抗MHC蛋白抗体就会与肿瘤细胞表面MHC蛋白结合,使肿瘤细胞不能被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和清除,不能达到治疗黑色素瘤的目的,D错误。]
2.(2024·河北石家庄模拟)病原体侵入细胞后,细胞内的蛋白酶L在无酶活性时作为支架蛋白参与形成特定的复合体,经过一系列过程,最终导致该细胞炎症性坏死,病原体被释放,该过程属于细胞焦亡。根据题意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控制蛋白酶L合成的基因只在发生细胞焦亡的细胞中存在
B.细胞焦亡后释放的病原体可由体内的巨噬细胞吞噬
C.蛋白酶L参与的细胞焦亡过程,属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
D.正常情况下,机体能抵抗病原体的入侵,体现了免疫监视功能
B [结合题干,控制蛋白酶L合成的基因几乎在所有细胞中都存在,只是会在发生细胞焦亡的细胞中表达,A错误;巨噬细胞具有吞噬作用,细胞焦亡后释放的病原体可由体内的巨噬细胞吞噬,B正确;蛋白酶L参与的细胞焦亡过程,属于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过程,不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C错误;正常情况下,机体能抵抗病原体的入侵,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免疫防御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而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D错误。]
免疫调节及过程分析
3.(2024·广东广州一模)黏膜能阻挡病原体的入侵,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图表示病毒进入小肠肠道,在小肠黏膜处引发的部分免疫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黏膜上皮细胞排列紧密并产生黏液,可以阻止病毒入侵,属于第二道防线
B.细胞X为细胞毒性T细胞,其分泌的细胞因子是激活B细胞的信号之一
C.细胞Y为记忆B细胞,当同种病毒再次入侵时可快速大量产生抗体
D.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特异性结合,从而抑制病毒对人体细胞的入侵
D [黏膜上皮细胞排列紧密并产生黏液,可以阻止病毒入侵,属于第一道防线,A错误;细胞X 为辅助性T细胞,其分泌的细胞因子是激活 B细胞的信号之一,B错误;由图可知,与细胞Y一同产生的那个细胞能分泌抗体,分泌抗体的细胞为浆细胞,故细胞 Y为记忆 B 细胞,当同种病毒再次入侵时,记忆B细胞可快速分裂和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C错误;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病毒)特异性结合,能抑制病毒黏附细胞表面,从而抑制病毒对人体细胞的入侵,D正确。]
4.(2024·广东湛江二模)过敏性鼻炎是由浆细胞分泌的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环境变应原引起的鼻黏膜慢性炎症。耐受型树突状细胞(tDC)可以通过有效抑制辅助性T细胞的功能来引起免疫耐受,也能通过诱导调节性T细胞的产生和活化来引起免疫耐受,从而减轻上呼吸道炎症反应,部分调节过程如图所示,其中初始T细胞指未受抗原刺激的原始T细胞。回答下列问题:
注:PD-L1为表面抗原分化簇,tDCs为耐受型树突状细胞,IL-10、IL-21、TGFβ、IL-35、IDO 等均为细胞因子。
(1)人体在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________(填“会出现”或“不会出现”)过敏反应。一般来说,浆细胞的产生需要双信号,结合过敏反应来看,这两个信号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始T细胞可分化为辅助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等,其中辅助性T细胞在细胞免疫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上图从基因表达的角度分析,初始T细胞分化出三种调节性T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酸氟替卡松与盐酸非索非那定片是两种用于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药物,两者均通过降低IL-4的含量,提高IFN-γ(一种干扰素)的含量来达到治疗效果,安慰剂是一种“模拟药物”,除不含药物的有效成分外,其余物理特性与药物相同。某小组拟对两者单独用药及联合用药的治疗效果进行探究,请写出探究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有时会发生过敏反应,人体在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不会出现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特异性免疫过程,主要是发生体液免疫过程,过敏反应中浆细胞的产生需要过敏原与B细胞的接触、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后与B细胞接触。(2)辅助性T细胞在细胞免疫中的作用是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并分泌细胞因子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分化;由图可以看出,初始T细胞接受的信号刺激具有差异,不同的信号刺激下初始T细胞内基因的表达出现差异,因此分化为不同的调节性T细胞。(3)分析题意,实验目的是对两者单独用药及联合用药的治疗效果进行探究,本实验的自变量为药物的种类,因变量为人体中IL-4、IFN-γ的含量,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和单一变量等原则,故可设计实验如下:将变应性鼻炎成人志愿者随机均分成A、B、C、D四组,实验前测量各组人员体内的IL-4、IFN-γ的含量;A组用安慰剂进行治疗,B组用适宜剂量的丙酸氟替卡松进行治疗,C组用等剂量的盐酸非索非那定片进行治疗,D组用等剂量的丙酸氟替卡松和盐酸非索非那定片进行联合治疗;一段时间后,测量各组人员体内IL-4、IFN-γ的含量。
[答案] (1)不会出现 过敏原与B细胞的接触、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后与B细胞接触 (2)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并分泌细胞因子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分化 初始T细胞接受的信号刺激具有差异,不同的信号刺激下初始T细胞内基因的表达出现差异 (3)将变应性鼻炎成人志愿者随机均分成A、B、C、D 四组,实验前测量各组人员体内的IL-4、IFN-γ的含量;A组用安慰剂进行治疗,B组用适宜剂量的丙酸氟替卡松进行治疗,C组用等剂量的盐酸非索非那定片进行治疗,D组用等剂量的丙酸氟替卡松和盐酸非索非那定片进行联合治疗;一段时间后,测量各组人员体内IL-4、IFN-γ的含量
免疫学原理及应用
5.(2024·河北邢台二模)ThTC指的是经基因编辑技术改造后失去成瘤能力,但能自主分泌干扰素β(IFNβ)的一种新型治疗性肿瘤活疫苗,它能发挥阻断肿瘤生长且引起机体免疫反应等效用。其制备过程及作用机理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为避免ThTC被自身分泌的干扰素β攻击,需去除ThTC的干扰素β受体
B.ThTC分泌的细胞因子使肿瘤细胞坏死,从而阻断肿瘤生长
C.死亡的肿瘤细胞暴露抗原,可能被APC呈递给T细胞进而促进抗肿瘤免疫应答
D.可设置ThTC自毁机制,使其在完成抗肿瘤使命后于特定激活条件下被清除
B [干扰素需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因此为避免ThTC被自身分泌的干扰素β攻击,需去除ThTC的干扰素β受体,A正确;据图可知,ThTC分泌的细胞因子使肿瘤细胞形成了凋亡小体,因此其死亡属于细胞凋亡而非细胞坏死,B错误;死亡的肿瘤细胞暴露抗原,可能被APC(抗原呈递细胞)呈递给T细胞进而促进抗肿瘤免疫应答,产生免疫记忆,C正确;由于ThTC细胞本身是肿瘤细胞,有可能在体内无限增殖,引发不良反应,因此可设置ThTC自毁机制,使其在完成抗肿瘤使命后于特定激活条件下被清除,D正确。]
6.(不定项)(2024·江苏南通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自身免疫病,患者的血小板减少。IVIG是一种由人血浆制备的抗体混合液,急症ITP患者可通过注射IVIG降低严重出血的风险。已知IVIG制品中的主要成分是IgG抗体,其包括Fab片段和Fc片段。为了研究IVIG的作用机制,研究人员分别将IVIG、Fab片段和Fc片段注射到患ITP的小鼠体内,检测血小板的数量变化,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对照组可给患ITP的小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B.结果显示IVIG可以缓解患ITP小鼠体内血小板数量减少的症状
C.IgG抗体中Fc片段与Fab片段的差异与氨基酸的序列无关
D.结果显示IVIG中起作用的主要是IgG抗体的Fab片段
CD [以动物为研究对象的实验中,空白对照组注射的通常为与实验组等量的生理盐水或自变量溶剂,A正确;题图数据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注射IVIG可以使患病小鼠的血小板数量保持相对较高水平,说明IVIG可以缓解患ITP小鼠体内血小板数量减少的症状,B正确;蛋白质中不同肽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氨基酸序列上,C错误;由题图数据可知,在注射后的短时间内,Fc片段首先表现出了效应,且在24 h内持续发挥作用,Fc与Fab片段均为IgG抗体的一部分,由此可推知IVIG中起作用的主要是IgG抗体的Fc片段,D错误。]
课后限时集训(八)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建议用时:3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4·黑、吉、辽卷)为研究禁食对机体代谢的影响,研究者用大鼠开展持续7天禁食(正常饮水)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血清中尿素、尿酸(嘌呤核苷酸代谢产物)的水平显著升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清中尿素、尿酸水平可作为检验内环境稳态的指标
B.禁食初期交感神经兴奋,支配胰岛A细胞使血糖回升
C.禁食后血清中的尿酸可来源于组织细胞碎片的分解
D.禁食后血清中高水平的尿素来源于脂肪的分解代谢
D [内环境的稳态包括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血清中尿素、尿酸作为代谢产物,可作为检验内环境稳态的指标,A正确;禁食初期血糖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支配胰岛A细胞使血糖回升,B正确;尿酸为嘌呤核苷酸代谢产物,禁食后血清中的尿酸可来源于组织细胞碎片(DNA、RNA)的分解,C正确;禁食后血清中高水平的尿素来源于蛋白质的分解代谢,D错误。]
2.(2024·广东广州二模)脑水肿与脑脊液增多有关,其发病机制之一是脑外伤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进一步研究发现,脑水肿一般均与水通道蛋白AQP-4、血管活性物质NO有关,二者与脑组织含水量的相关性如图1、图2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脑水肿会使脑细胞的内环境中一些化学成分的含量发生变化
B.脑水肿可能与蛋白质从血浆进入脑脊液,使脑脊液渗透压增大有关
C.脑组织中AQP-4表达水平升高是诱发脑水肿的重要机制
D.降低AQP-4的表达水平或抑制NO的合成均有利于治疗脑水肿
D [脑水肿会使脑细胞的内环境中一些化学成分的含量发生变化,A正确;脑水肿的发病机制之一是脑外伤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则蛋白质从血浆进入脑脊液,导致脑脊液渗透压增大,B正确;据图1、图2可知,脑组织含水量与AQP-4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而NO的含量越少,脑水肿越严重,故用药物降低AQP-4的表达水平或促进NO的合成有利于治疗脑水肿,C正确,D错误。]
3.(2024·广东汕头一模)2型糖尿病常见于中老年人,发病率高,主要与胰岛素抵抗有关。运动可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浓度。科研人员比较健康人与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不同组织的葡萄糖摄取速率,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胰岛素受体与胰岛素结合并转运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
B.骨骼肌产生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病因
C.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的肝糖原合成速率较健康人的低
D.运动改善胰岛素抵抗与脂肪组织、脑组织的代谢密切相关
B [激素只是起调节作用,不参与物质运输,A错误;图中可以看出,2型糖尿病和对照组相比,肌肉组织葡萄糖的摄取速率明显降低,因此骨骼肌产生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病因,B正确;2型糖尿病和对照组相比,内脏组织的葡萄糖的摄取速率相同,则可知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的肝糖原合成速率和健康人大致相等,C错误;图中可以看出,2型糖尿病脂肪组织、脑组织的代谢不变,运动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肌肉组织代谢密切相关,D错误。]
4.(2024·山东潍坊二模)机体处在低温或高温环境下,一段时间后会逐渐产生适应性变化,增强机体生命活动调节能力的现象,称为冷习服或热习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热习服训练后,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调节体温的能力会增强
B.冷习服训练时,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活动增强,细胞代谢加快
C.在高温环境中,机体大量出汗,肾上腺髓质分泌的醛固酮增加
D.进行有氧运动时,机体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增加以补充血糖
B [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A错误;冷习服训练时,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活动增强,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细胞代谢加快,B正确;醛固酮的作用为吸钠排钾,调节水盐平衡,醛固酮由肾上腺皮质分泌,C错误;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为葡萄糖,D错误。]
5.(2024·甘肃卷)图甲是记录蛙坐骨神经动作电位的实验示意图。在图示位置给予一个适宜电刺激,可通过电极1和2在电位记录仪上记录到如图乙所示的电位变化。如果在电极1和2之间的M点阻断神经动作电位的传导,给予同样的电刺激时记录到的电位变化图是(  )
A          B
C          D
B [分析题意,在图示位置给予一个适宜电刺激,由于兴奋先后到达电极1和电极2,则电位记录仪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可通过电极1和2在电位记录仪上记录到如图乙所示的电位变化;如果在电极1和2之间的M点阻断神经动作电位的传导,兴奋只能传导至电极1,无法传导至电极2,只发生一次偏转,对应的图形应是图乙中的前半段,B符合题意。]
6.(2024·广东大湾区二模)长时程增强(LTP)是突触前神经纤维受到高频刺激后,突触传递强度增强且能持续数小时至几天的电现象,与人的长时记忆有关。下图是海马区某区域LTP产生机制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Ca2+/钙调蛋白复合体能引起大量谷氨酸释放
B.突触后膜反应增强与AMPA 受体量增加有关
C.阻断了 NMDA 受体的作用依然能引起LTP
D.据图示机制判断LTP的产生属于正反馈调节
C [分析图可知,Ca2+/钙调蛋白复合体能促进NO合成酶合成NO,从而增强递质释放,即引起大量谷氨酸释放,A正确;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起作用,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产生相应的反应,故突触后膜反应增强与AMPA受体量增加有关,B正确;阻断NMDA受体的作用,不能促进Ca2+内流,从而不能形成Ca2+/钙调蛋白复合体,不能促进NO合成酶合成NO,从而不能产生LTP, C错误;突触前膜释放谷氨酸后,经过一系列的信号变化,会促进NO合成酶合成NO,进一步促进突触前膜释放更多谷氨酸,即LTP的发生属于正反馈调节,D正确。]
7.(2024·广东卷)某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经诊断,医生建议采用激素治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该患者血液TSH水平低于正常,可能是垂体功能异常
B.若该患者血液TSH水平高于正常,可能是甲状腺功能异常
C.甲状腺激素治疗可恢复患者甲状腺的分泌功能
D.检测血液中相关激素水平可评估治疗效果
C [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负反馈作用减弱,则TRH和TSH高于正常水平,而该患者血液TSH水平低于正常,可能是垂体功能异常,A正确;若该患者血液TSH水平高于正常,可能是甲状腺功能异常,B正确;甲状腺激素治疗只能够提高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不可恢复患者甲状腺的分泌功能,C错误;可检测血液中TRH、TSH等相关激素水平是否恢复到正常水平,从而评估治疗效果,D正确。]
8.(2024·湖南永州二模)研究者用流感病毒(IAV)感染小鼠,发现动物被感染后采食减少,可促进脂肪分解增加,产生β-羟基丁酸(BHB)为机体供能。研究者进一步测定了BHB对体外培养的CD4+T细胞(一种辅助性T细胞)增殖及分泌干扰素-γ水平的影响,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侵入机体的IAV经CD4+T细胞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信息暴露在CD4+T细胞表面
B.活化的CD4+T细胞能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增强机体特异性免疫
C.淋巴细胞分泌的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具有促进免疫的作用
D.小鼠感染病毒后采食减少、体内脂肪分解增加,有利于提高其免疫能力
A [侵入机体的IAV经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并加工处理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A错误;活化的CD4+T细胞能分泌细胞因子,可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增强机体特异性免疫,B正确;淋巴细胞分泌的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可促进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起到促进免疫的作用,C正确;采食量下降可促进机体BHB的生成,BHB可促进CD4+T细胞增殖和CD4+T细胞分泌干扰素-γ,从而提高免疫力,D正确。]
9.(2024·江西卷)某些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会引起机体产生急性炎症反应(造成机体组织损伤)。为研究化合物Y的抗炎效果,研究人员以细菌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炎症小鼠为空白对照,以中药复方制剂H为阳性对照,用相关淋巴细胞的增殖率表示炎症反应程度,进行相关实验,结果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LPS诱导的急性炎症是一种特异性免疫失调所引起的机体反应
B.中药复方制剂H可以缓解LPS诱导的小鼠急性炎症
C.化合物Y可以增强急性炎症小鼠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D.中药复方制剂H比化合物Y具有更好的抗炎效果
C [细菌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炎症是一种特异性免疫失调所引起的机体反应,A正确;据图所示,使用中药复方制剂H,淋巴细胞的增殖率明显降低,淋巴细胞的增殖率越高说明炎症反应程度越大,因此表明中药复方制剂H可以缓解LPS诱导的小鼠急性炎症,B正确;使用化合物Y后,淋巴细胞的增殖率降低,特异性免疫反应需要淋巴细胞的参与,因此化合物Y会减弱急性炎症小鼠的特异性免疫反应,C错误;使用中药复方制剂H的淋巴细胞增殖率小于使用化合物Y,而淋巴细胞的增殖率越高说明炎症反应程度越大,因此说明中药复方制剂H比化合物Y具有更好的抗炎效果,D正确。]
10.(2024·湖北武汉期末)我国科研工作者首次通过小鼠模型,阐明了中国传统针灸治疗疾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用适宜强度的电针刺小鼠后肢的“足三里”穴位,可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轴,发挥抗炎作用(如图)。LPS是一种细菌毒素,当其进入动物血液后,会刺激肠巨噬细胞释放 TNF-α(肿瘤坏死因子)等炎症因子,引起炎症反应。已知细胞外Ca2+对Na+存在“膜屏障作用”,即Ca2+在膜上形成屏障,使Na+内流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