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素能提升四长句表述训练(四)(课件+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素能提升四长句表述训练(四)(课件+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5-06 17:02:27

文档简介

(共72张PPT)
长句表述训练(四)
专题四 生态
题号
1
3
5
2
4
6
8
7
1.事实概述类
(1)桑基鱼塘是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常见的农业生产模式,堪称中国农耕社会最为高级的农业形态。该生态系统中桑叶喂蚕,人获得蚕丝;甘蔗制糖,糖渣喂猪,蚕沙和猪粪喂塘鱼,塘泥肥田。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这样做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题号
1
3
5
2
4
6
8
7
(2)在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在长白山地区稻田很好地形成了“四周种芋头、空中频灯诱、禾间天敌吃、禾下养蛙鳅”的共养体系。芋头产生的草酸钙、氢氰酸及生物碱等物质,对昆虫有驱避作用。该现象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题号
1
3
5
2
4
6
8
7
2.判断依据类
(1)群落内两个生态位重叠的物种会向着占有不同的空间、食性、活动时间或其他生态习性分化的现象,称为同域共存机制。菜青虫啃食叶片,其成虫菜粉蝶吸食花蜜,________ (填“属于”或“不属于”)同域共存机制,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不属于 生态位重叠的研究对象是两个物种之间的种间竞争,而菜青虫和菜粉蝶属于同一物种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
题号
1
3
5
2
4
6
8
7
(2)研究发现辣椒和甘蔗套种(指在同一土地上同一生长期内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模式)可有效降低辣椒害虫的发生率。研究人员提出了与单独种植相比,辣椒和甘蔗套种可使害虫天敌的种类和数量增加,从而降低了害虫发生率的假说。请从群落结构的角度分析,研究人员提出该假说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
提示:与单独种植相比,辣椒和甘蔗套种可为害虫天敌提供更多的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题号
1
3
5
2
4
6
8
7
3.原因分析类
(1)大树杜鹃是一种集中分布的高大乔木,分布范围小、难引种,属于濒危物种。大树杜鹃林下凋落物很厚,种子难以散布到土壤基层,因此在自然环境下发芽率很低。有人建议,人工清除林下的凋落物可以提高大树杜鹃的种子发芽率,促进种群数量增长。这一建议有道理,但是也会对大树杜鹃的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原因是____________。
提示:凋落物分解后会增加土壤中的营养物质(无机盐或矿质元素),如果人工除去,可能会造成土壤贫瘠;去除掉落物,可能影响地表温度和含水量
题号
1
3
5
2
4
6
8
7
(2)在光照、风吹和洋流作用下,很多塑料垃圾老化并被分解为微塑料。微塑料对人类的影响比对其他生物更严重,其原因_________。
提示:与其他生物相比,人类处于更高位的营养级,由于生物富集作用,微塑料对人类的影响比对其他生物更严重
(3)热带雨林是陆地上非常高大、茂密的生态系统。雨林中动物种类丰富,但每种动物的个体数量不多,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该现象存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因为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当输入每一营养级的能量一定时,某营养级生物种类越丰富,每个种群获得的能量越少,个体数量就越少
题号
1
3
5
2
4
6
8
7
4.分析评价类
(1)科研人员拟采用替代控制法对互花米草进行防治,先对湿地进行物种丰富度调查,筛选出两种湿地中的芦苇作为互花米草具有竞争力的潜在替代植物。两种芦苇中选择最佳替代植物的评价标准是_________(至少答出2点)。
提示:与互花米草混种能明显抑制互花米草的生长;自身生长受抑制较小;对环境影响较小
题号
1
3
5
2
4
6
8
7
(2)在分析食物网中“水生植物→草鱼→野鸭”这条食物链时,测得一年中流经野鸭的能量为20千焦,流经草鱼的能量为1 000千焦,有同学认为这不符合能量流动10%~20%的传递效率。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并陈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不同意。10%~20%指的是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是指生物个体或种群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草鱼天敌不唯一,野鸭能量来源也不唯一,与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矛盾
题号
1
3
5
2
4
6
8
7
(3)水华是水体中蓝细菌大量繁殖形成群体细胞,并大量上浮堆积在水体表面而导致的生态污染。经典生物操纵法是指通过直接捕杀水体中以浮游动物为食的鱼类,以此减少浮游动物的天敌,增加水体中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从而降低蓝细菌的生物量。非经典生物操纵法是指利用食浮游植物的鱼类和软体动物直接控制藻类,并适当对鱼类进行捕捞的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对抑制水华更有效,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非经典生物操纵法。相较于浮游动物,鱼类和贝类可以取食更大的蓝细菌群体细胞,并且鱼类和贝类被捕捞后有利于水体营养的输出,从而改善水质
题号
1
3
5
2
4
6
8
7
5.实验思路
(1)颗粒直径在5 mm以下的小颗粒塑料被称为微塑料。微塑料引起的土壤条件改变对不同微生物的影响差异较大。为探究某区域内不同程度微塑料污染对土壤中好氧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写出简要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将相同数量的好氧微生物分成4组,编号A、B、C、D,分别用没有微塑料污染的土壤、低微塑料污染的土壤、中微塑料污染的土壤和高微塑料污染的土壤处理,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统计好氧微生物的数量
题号
1
3
5
2
4
6
8
7
(2)植物通过向环境释放特定物质,对邻近其他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产生有益或有害影响的现象属于化感现象。研究发现水稻通过化感作用抑制稗草生长素的合成,从而影响其根系生长,且这种效应随着距离增大而减弱,请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写出实验思路(材料:化感水稻幼苗、稗草幼苗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将多株生长状况相同且良好的稗草幼苗随机均分为若干组;分别在每组稗草不同距离处种植数量相等的、生理状况相同的化感水稻幼苗;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并统计不同组稗草根系生长状况与生长素含量
题号
1
3
5
2
4
6
8
7
6.结果预期类
(1)大量研究发现,以真菌和细菌为主的微生物在花蜜中广泛存在。“花气味”由植物自身释放的挥发物及花蜜微生物代谢产生的挥发物两部分组成。科研人员为探究微生物对传粉者的影响,进行假花(模拟植物A花朵)诱导实验,结果如图。
题号
1
3
5
2
4
6
8
7
花气味物质与传粉昆虫触角上的特定蛋白结合形成复合体,刺激嗅觉感觉神经元产生兴奋,并将信号传递到嗅觉中枢影响昆虫的访花行为。假花诱导实验中,对照组应添加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等量人工花蜜 微生物代谢产生的挥发物更能促进植物吸引传粉者,且对昆虫b的吸引力大于昆虫a
题号
1
3
5
2
4
6
8
7
(2)研究人员用样方法选取了一些地块,在2015~2021年间,每年定期清除实验组地块里的凋落物,对照组不做处理。这两种地块在2016~2021年的净初级生产力(净初级生产力=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总碳的速率-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碳的速率)如图所示,其中2016、2017两年草原发生了干旱。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
提示:干旱条件下,凋落物的存在有助于维持净初级生产力,干旱过后,无论实验组还是对照组,二者净初级生产力都逐渐提高,且实验组和对照组二者净初级生产力相差不大,最终都恢复到2015年的水平
题号
1
3
5
2
4
6
8
7
题号
1
3
5
2
4
6
8
7
7.开放思维类
(1)海草床生态系统是由大面积连片生长在海床上的海草构成,是一种珍贵而又脆弱的海洋生态系统。富含N、P的养殖场污水和生活污水会对海草床造成严重威胁。有人提议使用生态浮床来缓解这种威胁,你认为生态浮床的做法是否可行,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_______。
提示:可行,生态浮床能吸收大量N、P,可以在海域适当设置生态浮床(或不可行,生态浮床设置不当会遮挡阳光,使底部海草因无法光合作用而难以生长)
题号
1
3
5
2
4
6
8
7
(2)科研人员利用黑鲉(沿海经济鱼种)探究环境丰富对幼鱼生长的影响,环境丰富包括栖息地丰富(人工设置海草、礁石等复杂环境)和社交丰富(加入竞争鱼种)。将幼鱼进行适应性培养后,选择形态和生理状况一致的幼鱼在环境丰富不同的条件下人工投喂饵料饲养,7周后测量生长指标,结果如图1。研究者进一步评估幼鱼生长相关因子的变化,结果如图2。根据图中生长相关因子的变化趋势推测黑鲉的体重应该增加,请结合图中信息,从物质与能量、进化与适应的角度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环境丰富下饲养使幼鱼取食难度增加,获得的物质和能量较少,消耗能量增加,因此体重增加缓慢;幼鱼的促生长因子增多,抑生长因子减少,能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
题号
1
3
5
2
4
6
8
7
题号
1
3
5
2
4
6
8
7
8.某牧区出现了明显的生态赤字,且呈现上升趋势,为了避免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请结合当地情况提出一条降低生态赤字的有效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采用先进农业技术;防止超载过牧情况,因地制宜发展畜牧业;资源采用循环式利用,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控制人口快速增长
专题限时集训(四) 生态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4·广东湛江二模)厚壳玉黍螺是潮间带常见的一种捕食者,行动缓慢,活动范围小,喜食各种藻类,尤其是浒苔。藻类种数与厚壳玉黍螺种群密度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将厚壳玉黍螺迁入一个新的没有天
敌的海域,则其种群数量会呈“J”形增长
B.须采用标记重捕法对厚壳玉黍螺进行
密度调查,同时需要注意标记物不能影响厚壳玉黍螺的行动能力
C.浒苔可能为潮间带藻类的优势种,随着它被捕食,所腾出的资源和空间有利于其他藻类生长
D.浒苔所同化的能量中大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只有10%~20%流向了厚壳玉黍螺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C [种群数量的增长受到食物、空间、气候、天敌及其他竞争物种的影响,因此若将厚壳玉黍螺迁入一个新的没有天敌的海域,其种群数量不一定会呈“J”形增长,A错误; 厚壳玉黍螺行动缓慢,活动能力弱,调查其种群密度不适宜用标记重捕法,B错误;浒苔可能为潮间带藻类的优势种,随着它被捕食,所腾出的资源和空间有利于其他藻类生长,C正确;能量传递效率指的是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不是两种生物之间,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2.(2024·江西卷)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下列关于某干旱地区退耕农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上述演替与沙丘上发生的演替不是同一种类型
B.可用样方法调查该退耕农田中植物的种群密度
C.可在该退耕农田引进优势物种改变演替的速度
D.上述退耕农田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森林阶段

D [退耕农田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沙丘上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A正确;可用样方法调查该退耕农田中植物的种群密度,调查过程中注意随机取样,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B正确;可在该退耕农田引进优势物种改变演替的速度,C正确;题述退耕农田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未必是森林阶段,因为还会受到当地温度、水分等条件的制约,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3.(2024·辽宁沈阳一模)CBS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绿化技术是采用特定的混凝土配方和种子配方对岩石边坡进行防护和绿化的新技术。某采石场利用该技术进行山坡生态修复,2年后灌木开始生长,3年后灌木茂密,4年后基本看不出人为痕迹,使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恢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采石场山坡喷洒植被混凝土和在冰川泥上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相同
B.该采石场生态环境恢复后,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富,且不会再发生改变
C.导致群落类型不同的原因主要是水分、温度及其他环境因素
D.该采石场在生态修复过程中,各种生物种群的数量均不断增多

C [在采石场山坡喷洒植被混凝土的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冰川泥上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是初生演替,A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该采石场生态环境恢复后,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富,会再发生改变,B错误;导致群落类型不同的原因主要是水分、温度以及其他环境因素,C正确;该采石场生态修复过程中,适应环境的生物种群的数量会不断增多,不适应环境的生物种群的数量会不断减少,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4.(2024·安徽卷)物种的生态位研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人员对我国某自然保护区白马鸡与血雉在三种植被类型中的分布和日活动节律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白马鸡的分布占比(%) 血雉的分布占比(%)
旱季 雨季 旱季 雨季
针阔叶混交林 56.05 76.67 47.94 78.67
白马鸡的分布占比(%) 血雉的分布占比(%)
旱季 雨季 旱季 雨季
针叶林 40.13 17.78 42.06 9.17
灌丛 3.82 5.55 10.00 12.16
日活动节律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A.生境的复杂程度会明显影响白马鸡和血雉对栖息地的选择
B.两物种在三种植被类型中的分布差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季节交替影响两物种对植被类型的选择,降雨对血雉的影响更大
D.两物种在白天均出现活动高峰,但在日活动节律上存在生态位分化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B [从灌丛到针叶林,再到针阔叶混交林,生境越来越复杂,由表格数据可知,白马鸡和血雉分布占比会发生改变,说明生境的复杂程度会明显影响白马鸡和血雉对栖息地的选择,A正确;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两物种在三种植被类型中的分布属于不同地域的分布,不在同一个生态系统,其分布差异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由表格数据可知,季节交替影响两物种对植被类型的选择,降雨对血雉的影响更大,C正确;由表可知,两物种在8:00左右相对密度最大,说明两物种在白天均出现活动高峰,但日活动节律并不完全相同,存在生态位分化,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5.(2024·广东惠州模拟)某养分贫瘠的湿地有长苞香蒲、多节荸荠和大克拉莎等植物,其中优势物种是多节荸荠和大克拉莎。为了研究施肥对该群落的影响,科研人员将它们都分别种在两个养分(低养分为该贫瘠湿地土壤,高养分为适当施肥的湿地土壤)水平处理中进行模拟实验,结果如右图。
下列说法或推测错误的是(  )
注:L:低养分(分别位于15 cm、30 cm、
60 cm的浅、中和深水深),H:高养分(分别位于
15 cm、30 cm、60 cm的浅、中和深水深)。柱状图中的小写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A.在浅水和低养分条件下三个物种具有相似的生长速率
B.对于施肥处理的生长响应最不明显的是多节荸荠
C.据此实验预测:较深的水淹会增加长苞香蒲在该群落的分布范围
D.据此实验预测:施肥会导致该群落生物量和物种丰富度增加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D [由图可知,在浅水和低养分条件下三个物种的生长量差异不显著,说明在浅水和低养分条件下三个物种具有相似的生长速率,A正确;由图可以看出,多节荸荠在高养分条件下生长量变化不明显,说明多节荸荠对于施肥处理的生长响应最不明显,B正确;据此实验预测:较深的水淹会增加长苞香蒲在该群落的分布范围,C正确;施肥只是改变了这三个物种的生长量,而没有改变物种的数量,因此施肥不会导致该群落物种丰富度增加,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6.(2024·湖南雅礼中学模拟)群落生物多样性之所以能够形成并维持稳定,是因为群落中的各个物种发生了生态位的分化,最终达到各个物种“各安生态位”的共存状态。热带雨林的物种多样性高,资源十分丰富,限制性资源不多,多物种生态位分化不明显。热带雨林中营养物质的循环速度很快,植物生长十分迅速,土壤生物活跃,动植物死后被分解的速度很快,分解后的营养物质又迅速被植物吸收利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热带雨林中的各种生物不能稳定共存
B.热带雨林中生态位重叠的两种生物竞争非常激烈
C.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很强,恢复力稳定性很弱
D.热带雨林的土壤中积累腐殖质很少,相对较为贫瘠

D [热带雨林的资源十分丰富,限制性资源不多,生态位重叠的两种生物可以利用同一资源而不给对方带来损害,竞争不一定非常激烈,各种生物依然稳定共存,A、B错误;热带雨林物种组成丰富,抵抗力稳定性很强,因所处的环境条件好,受到一定强度破坏后,也能较快地恢复,恢复力稳定性也高,C错误;快速的物质循环致使热带雨林土壤中积累的腐殖质很少,土壤相对较为贫瘠,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7.(2024·广东湛江二模)某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如图所示,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是丙中存在捕食关系的生物。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乙和丁是物质循环中连接生物群落和非生
物环境的关键成分
B.丙中的碳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C.图中B和C为第二营养级,D为第二或第三营养级
D.乙、丙、丁中的碳可通过非细胞呼吸的方式释放到甲中

C [据图分析,乙是生产者,甲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物质循环中连接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的关键成分,A正确;丙中的碳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B正确; A、B、C、D均为消费者,乙为生产者,图中B和C为第三营养级,D为第三或第四营养级,C错误;乙、丙、丁中的碳可通过非细胞呼吸的方式释放到甲中,如遗体残骸中的能量,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8.(2024·广东深圳一模)研究人员对某地薇甘菊入侵的状况调查发现,在入侵地,薇甘菊成片、成团或成簇生长,覆盖其他植物,使其他植物死亡,形成薇甘菊为单一优势种的群落。薇甘菊可通过类似图示的两种途径影响当地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薇甘菊的入侵丰富了物种的多样性,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B.途径Ⅱ薇甘菊群落取代入侵地的生物群落属于初生演替
C.薇甘菊最可能是通过途径Ⅰ入侵了调查区域所在的生态系统
D.薇甘菊的入侵途径会受到入侵地薇甘菊的初级消费者的影响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D [薇甘菊的入侵降低了当地物种的生存空间,降低了物种多样性,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A错误;途径Ⅱ薇甘菊群落取代入侵地的生物群落,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由薇甘菊成片、成团或成簇生长,覆盖其他植物,使其他植物死亡可知,其最可能是通过途径Ⅱ取代当地植物,入侵调查区域所在的生态系统,C错误;由图可知,不同入侵途径中消费者不同,所以薇甘菊的入侵途径会受到入侵地薇甘菊的初级消费者的影响,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9.(2024·广东卷)松树受到松叶蜂幼虫攻击时,会释放植物信息素,吸引寄生蜂将卵产入松叶蜂幼虫体内,寄生蜂卵孵化后以松叶蜂幼虫为食。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该过程中松树释放的信息应是化学信息
B.3种生物凭借该信息相互联系形成食物链
C.松树和寄生蜂的种间关系属于原始合作
D.该信息有利于维持松林群落的平衡与稳定

B [松树释放植物信息素吸引寄生蜂,植物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A正确;松叶蜂幼虫攻击松树不需要凭借该信息,B错误;寄生蜂将卵产入松叶蜂幼虫体内,寄生蜂卵孵化后以松叶蜂幼虫为食,从而减少松树受到的攻击,松树受到松叶蜂幼虫攻击时,会释放植物信息素,吸引寄生蜂将卵产入松叶蜂幼虫体内,两者相互合作,彼此也能分开,属于原始合作关系,C正确;通过该信息的调节使得松树、松叶蜂、寄生蜂维持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松林群落的平衡与稳定,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0.(不定项)(2024·山东济宁二模)松材线虫为外来入侵害虫,主要通过松墨天牛进行传播。松材线虫传播到松树后,快速破坏松树的输导组织,迅速使其整株干枯死亡,最终腐烂。研究人员测定了不同松林生态系统中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测定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时需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
B.遭受松材线虫侵害后,松树同化的能量主要被松材线虫利用
C.松林中乔木层的地上部分生物量指其地上部分有机物含有的能量
D.调查显示,马尾松与阔叶树占比5∶5时乔木层受松材线虫的影响最小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AD [调查不同样地乔木层地上部分的生物量可采用样方法,取样时需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A正确;同化的能量主要用于呼吸作用,B错误;松林中乔木层的地上部分生物量是指某一时刻单位面积内实际存活的有机物质的总量,C错误;题图表明,随受害程度的加大,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逐渐减少,但马尾松林∶阔叶林=5∶5时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下降幅度最小,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1.(不定项)(2024·湖南娄底三模)福寿螺原产于巴西亚马孙河流域,引入我国后,在南方十多个省市大面积分布,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生态灾害和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为了实现“变害为宝”,有人设计了“水葫芦—草鱼—福寿螺”的养殖新模式,
下图为该模式部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示意图,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假设福寿螺迁入某地区时呈“J”形增长,最初数量为3 500个,每月增加1.23%,则半年后该地区福寿螺的种群数量为3 500×1.012 36个
B.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G+F)/A×100%
C.过程①②③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D.调查福寿螺种群密度适合用样方法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AD [若呈“J”形增长,最初数量为3 500个,每月增加1.23%,则每月增长倍数为1.012 3,半年后该地区福寿螺的种群数量为
3 500×1.012 36个,A正确;第二营养级包括福寿螺和草鱼,F是草鱼的摄入量,第一营养级传递给草鱼的同化量为H,则传递效率不是(G+F)/A×100%,而是(G+H)/A×100%,B错误;过程②③的有机物中蕴含能量,脐橙不能吸收利用,没有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C错误;福寿螺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调查其种群密度适合用样方法,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二、非选择题
12.(2024·山东泰安二模)修复湿地不仅保护生态环境,也能够改善民生,对人类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回答下列问题:
(1)某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某湿地地面活动的某种动物种群的数量,主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方、空中拍照、识别照片中该种动物并计数。与标记重捕法相比,上述调查方法的优势有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已知调查区域总面积为S,样方面积为m,样方内平均个体数为n,则该区域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___________。
对野生
动物的不良影响小;调查周期短,操作简便
S×n/m
(2)互花米草是外来入侵植物,严重威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生物替代”是根据群落演替的规律,由本地物种取代外来入侵植物的一种生态防治技术。有人认为,不能用芦苇通过生物替代的方法来治理互花米草。结合下图信息分析,能支持该观点的证据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滨海湿地修复过程中通常选择净化能力强的多种水生植物,使它们形成互利共存关系,这体现
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原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在接近海
洋区域,互花米草分布广泛,而几乎没有芦苇生长,且芦苇的耐盐
度低于互花米草
自生
(3)研究发现,在逆境胁迫下植物会产生大量活性氧导致细胞内的膜结构损伤,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活性氧清除剂能够维持体内活性氧的平衡。为探究互花米草适应滨海湿地的原因,研究人员对生活在不同盐浓度下互花米草叶片和根中的SOD活性进行了检测,结果如图。据图分析,叶片与根部SOD活性随盐浓度的变化有不同表现,根部SOD活性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试分析互花米草适应滨海湿地环境的机制可能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先升高后下降
产生较多的
SOD,及时清除细胞内过多的活性氧
(4)研究人员利用生态浮床技术(浮于水面上种植植物的床体,植物根系能吸收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对某滨海湿地进行了镉、汞污染有效治理。有人提议,浮床中的水生植物可以用于制作家畜饲料,以提高该系统的经济效益,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提议____________(填“可行”或“不可行”),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不可行
重金属难以被
机体代谢出去,会沿食物链富集,对家畜和人的健康产生危害
[解析] (1)某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某湿地地面活动的某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方、空中拍照、识别照片中该种动物并计数。标记重捕法需要捕捉动物并进行标记,并且还需要重捕,所以与标记重捕法相比,题述调查方法的优势有对野生动物的不良影响小;调查周期短,操作简便等。该区域的种群密度为n/m,则种群数量可表示为S×n/m。
(2)由图片信息可知,靠近海洋的区域有互花米草分布,而没有芦苇分布,推测芦苇的耐盐度低于互花米草,不能用芦苇通过生物替代的方法来治理互花米草。在滨海湿地修复过程中,选择净化能力强的多种水生植物,使它们形成互利共存关系,生物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特别是种间关系)进行自组织,实现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形成有序的整体,体现的生态学原理是自生。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3)根据图中折线可知,随着盐浓度增加根部的SOD酶活性先升高后下降。由题干可知,在逆境胁迫下植物会产生大量活性氧导致细胞内的膜结构损伤,SOD作为活性氧清除剂能够维持体内活性氧的平衡,结合折线图,推测互花米草适应滨海湿地环境的机制可能是产生较多的SOD,及时清除细胞内过多的活性氧。
(4)由于生态浮床中的水生植物根系吸收水体中的重金属镉、汞,重金属难以被机体代谢出去,会沿食物链富集,对家畜和人的健康产生危害,所以不能作为家畜饲料。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3.(2024·广东珠海三模)珊瑚礁生态系统因其生物多样性被誉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珊瑚礁主要由珊瑚虫的分泌物堆积而成,许多珊瑚虫聚合生长构成珊瑚。珊瑚虫内胚层细胞中生活着可进行光合作用的虫黄藻、自身产生的色蛋白等使得珊瑚呈现各种颜色。如图为珊瑚礁中部分生物关系图。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除了从共生的虫黄藻获取营养和能量外,
珊瑚虫在有些情况下也会捕食海水中的浮游生物,据此判断珊瑚虫黄藻共生体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属于________。
消费者
(2)调查珊瑚礁中某种珊瑚虫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__法。由于环境污染和全球变暖的影响,珊瑚礁逐渐减少,大量依赖珊瑚礁的海洋生物也将会因失去_______________而逐渐消失,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
(3)某海岛北侧是游客聚集地,水体浑浊度显著高于南侧。科研人员在该岛的南北两侧分别对两种优势造礁珊瑚(杯型珊瑚、滨珊瑚)采样,在相应水体环境下,检测它们体内虫黄藻的相关指标,结果如图所示。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样方
它们的栖息地
由图可知,北侧两种珊瑚体内虫黄藻的光合速率相对值均比南侧低,最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北侧水体浑浊度显著高于南侧,导致珊瑚中虫黄藻
接受的实际光照强度降低,光合速率减慢
(4)进一步研究发现,岛屿南、北侧两种珊瑚体内的有机物总量并无明显差别,根据图中信息推测,在水体环境的胁迫下,杯型珊瑚维持体内有机物供应最可能的策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杯型珊瑚虫通过增加虫黄藻密
度,增加虫黄藻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总量维持有机物供应;滨珊
瑚虫黄藻密度降低,可能通过提高捕食浮游生物的能力,维持有机
物供应
(5)环境的持续恶化会造成虫黄藻从珊瑚虫体内逃逸,引起珊瑚白化死亡。在发展海洋旅游的同时如何维持该岛珊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请你提出两条合理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加强旅游管理,规范游客行为(如禁止采
集、捕捞珊瑚,禁止乱丢垃圾等);减少生物和工业污染物排放入海,
污染海洋水体环境;建立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经过调查评估之后建立人工礁体,移植补种本土的珊瑚虫种苗;合理控制珊瑚虫天敌的数量等
[解析] (1)珊瑚虫除了从虫黄藻获取营养和能量外,在特定情况下还会捕食海水中的浮游生物,这表明它们具有一定的捕食能力,在食物链中充当消费者的角色。
(2)调查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调查珊瑚礁中某种珊瑚虫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由于环境污染和全球变暖的影响,珊瑚礁正在逐渐减少。珊瑚礁是众多海洋生物的家园,为海洋生物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生存环境。当珊瑚礁的数量减少时,大量依赖珊瑚礁生存的海洋生物会因此失去它们的栖息地。栖息地是生物生存的基础,为生物提供了食物、水源、庇护所等必要的生存条件。失去栖息地意味着这些生物将无法继续生存和繁衍,从而逐渐消失。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3)由图2可知,北侧水域的两种珊瑚体内虫黄藻的光合速率相对值均较南侧明显降低,应该是北侧浑浊的水体影响了虫黄藻获取的光照的强弱,即浑浊的水体使虫黄藻实际获得的光照强度减弱,使虫黄藻光合速率下降。
(4)进一步研究发现岛屿北侧两种珊瑚体内的有机物总量与南侧相比并无明显降低,题中显示珊瑚虫既可以通过互利共生获取营养,也可捕食浮游生物获取营养,综合上述分析并结合题(3)中的结果可推测两种水体中珊瑚体内有机物总量基本相同的原因是在水体环境变化的胁迫下,两种珊瑚维持体内有机物供应最可能的策略分别是杯型珊瑚虫通过增加虫黄藻密度,增加虫黄藻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总量维持有机物供应;滨珊瑚虫黄藻密度降低,可能通过提高捕食浮游生物的能力,维持有机物供应。
(5)环境的持续恶化会造成虫黄藻从珊瑚虫体内逃逸,引起珊瑚白化死亡。为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为了维持该岛珊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加强旅游管理,首先需要规范游客行为,如禁止采集、捕捞珊瑚,禁止乱丢垃圾等;同时减少生物和工业污染物排放入海,污染海洋水体环境;建立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经过调查评估之后建立人工礁体,移植补种本土的珊瑚虫种苗;合理控制珊瑚虫天敌的数量等,所有措施的核心是在合理利用的同时保护珊瑚虫生活环境的稳定。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教师用书独具)
1.(2024·湖北武汉华中师大附中模拟)每年5月至9月期间,中华鲟能在长江口聚集索饵育肥完成淡海水转换,并逐渐进入海洋环境。由于其独特的生活史特征和洄游习性,使得全面覆盖标记追踪变得困难。eDNA(环境DNA)技术,通过检测生物体粪便、黏液、血液、皮肤、尿液等释放出的游离在环境中的DNA分子,来确定该生物体是否在调查区域出现,是一种非侵入性和灵敏度高的珍稀濒危生物检测调查方法。研究人员在5月和8月对长江口水域6个站点的水样进行了eDNA分析,通过PCR方法,推断中华鲟的空间分布范围。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8月eDNA检出率明显低于5月可能
是因为中华鲟逐渐迁移到海洋深处生活
B.eDNA条带出现拖带可能是因为样品
里含有中华鲟近亲或其他物种的DNA片段
C.应用eDNA技术可在外来入侵物种还未
大量繁殖时实施有效管控
D.在珍稀濒危物种监测方面,传统的标记重
捕法也可以达到预期效果

D [若8月中华鲟逐渐迁移到海洋深处生活,会导致eDNA检出率明显低于5月,A正确;每个物种的DNA片段长度不一样,eDNA样品里可能含有中华鲟近亲或其他物种的eDNA片段,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中,eDNA条带会有拖带情况,B正确;应用eDNA技术可在外来入侵物种还未大量繁殖时实施有效管控,C正确;在珍稀濒危物种(尤其是中华鲟这种种群密度极小的物种)监测方面,传统的标记重捕法难以获取必要的样本进行观察,导致其应用无法达到预期效果,D错误。]
2.(2024·湖南长郡中学二模)空心莲子草曾作为家畜饲料在湖南省引种、推广,其适应能力强,肆意扩散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研究人员尝试引进空心莲子草原产地的专一性天敌跳甲来治理空心莲子草,效果甚微。为探究原因,研究者开展了以下研究:对种植被跳甲成虫取食过的空心莲子草的土壤取出后进行处理,再将新的植物移栽到上述土壤中,在无跳甲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
后检测这些植物的生长状况,结果如图1所示;
再将若干新孵化的跳甲幼虫接种到各组叶片上,
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这些植物的抗虫水平,结
果如图2。回答下列问题:
(1)空心莲子草与本土莲子草的关系为________。空心莲子草会影响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导致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降低。
(2)由图1得出的结论是被跳甲成虫取食的空心莲子草根际微生物对本土莲子草具有抑制作用,而对空心莲子草没有抑制作用,分析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由图2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可推测昆虫和土壤生物协同影响植物入侵。
种间竞争
自我调节能力(稳定性)
第2组的植物芽生物量显著低于第1组,第3组与第4组无显
著差异
被跳甲取食的空心莲子草根际微生物
提高了空心莲子草的抗虫水平,不影响本土莲子草的抗虫水平
(3)在图1实验基础上再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跳甲成虫取食能够增强空心莲子草根际微生物对本土莲子草生长的抑制”。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种植空心莲子草,不接种跳甲成虫,土壤不灭菌,移栽
本土莲子草,最后检测植物芽生物量
(4)基于本实验的结果,某同学提出可直接引进空心莲子草的原产地草根际微生物与跳甲一起治理空心莲子草入侵。请问此建议是否合理及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合理,因为直接引进空心莲子草的原产地草根际微生
物与跳甲一起治理空心莲子草入侵,可能会引起新的外来物种入侵,
引入外来物种前,要多方面考虑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
[解析] (1)空心莲子草与本土莲子草会竞争养分和环境资源等,故两者的关系是种间竞争;由题干信息可知,空心莲子草引入后,在入侵地没有天敌,会影响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导致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稳定性)降低。
(2)分析图1,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是否灭菌及移栽植物的种类,因变量是植物芽生物量,与土壤灭菌并移栽本土莲子草的组别(第1组)比较,第2组的植物芽生物量显著低于第1组,第3组与第4组无显著差异,说明被跳甲成虫取食的空心莲子草根际微生物对本土莲子草具有抑制作用,而对空心莲子草没有抑制作用。图2自变量是土壤是否灭菌及移栽植物的种类,因变量是跳甲幼虫生物量,由图2可知,被跳甲取食的空心莲子草根际微生物提高了空心莲子草的抗虫水平,不影响本土莲子草的抗虫水平。
(3)分析题意,本实验的目的是增设实验以证明“跳甲成虫取食能够增强空心莲子草根际微生物对本土莲子草生长的抑制”,由于图1中移栽了不同植物,分别进行了灭菌和不灭菌的对照,故需要增设的是种植空心莲子草,不接种跳甲成虫,土壤不灭菌,移栽本土莲子草,最后检测植物芽生物量。
(4)因为直接引进空心莲子草的原产地草根际微生物与跳甲一起治理空心莲子草入侵,可能会引起新的外来物种入侵,因此引入外来物种前,要多方面考虑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1.事实概述类
(1)桑基鱼塘是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常见的农业生产模式,堪称中国农耕社会最为高级的农业形态。该生态系统中桑叶喂蚕,人获得蚕丝;甘蔗制糖,糖渣喂猪,蚕沙和猪粪喂塘鱼,塘泥肥田。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这样做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2)在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在长白山地区稻田很好地形成了“四周种芋头、空中频灯诱、禾间天敌吃、禾下养蛙鳅”的共养体系。芋头产生的草酸钙、氢氰酸及生物碱等物质,对昆虫有驱避作用。该现象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2.判断依据类
(1)群落内两个生态位重叠的物种会向着占有不同的空间、食性、活动时间或其他生态习性分化的现象,称为同域共存机制。菜青虫啃食叶片,其成虫菜粉蝶吸食花蜜,________ (填“属于”或“不属于”)同域共存机制,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不属于 生态位重叠的研究对象是两个物种之间的种间竞争,而菜青虫和菜粉蝶属于同一物种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
(2)研究发现辣椒和甘蔗套种(指在同一土地上同一生长期内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模式)可有效降低辣椒害虫的发生率。研究人员提出了与单独种植相比,辣椒和甘蔗套种可使害虫天敌的种类和数量增加,从而降低了害虫发生率的假说。请从群落结构的角度分析,研究人员提出该假说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与单独种植相比,辣椒和甘蔗套种可为害虫天敌提供更多的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3.原因分析类
(1)大树杜鹃是一种集中分布的高大乔木,分布范围小、难引种,属于濒危物种。大树杜鹃林下凋落物很厚,种子难以散布到土壤基层,因此在自然环境下发芽率很低。有人建议,人工清除林下的凋落物可以提高大树杜鹃的种子发芽率,促进种群数量增长。这一建议有道理,但是也会对大树杜鹃的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凋落物分解后会增加土壤中的营养物质(无机盐或矿质元素),如果人工除去,可能会造成土壤贫瘠;去除掉落物,可能影响地表温度和含水量
(2)在光照、风吹和洋流作用下,很多塑料垃圾老化并被分解为微塑料。微塑料对人类的影响比对其他生物更严重,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与其他生物相比,人类处于更高位的营养级,由于生物富集作用,微塑料对人类的影响比对其他生物更严重
(3)热带雨林是陆地上非常高大、茂密的生态系统。雨林中动物种类丰富,但每种动物的个体数量不多,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该现象存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提示:因为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当输入每一营养级的能量一定时,某营养级生物种类越丰富,每个种群获得的能量越少,个体数量就越少
4.分析评价类
(1)科研人员拟采用替代控制法对互花米草进行防治,先对湿地进行物种丰富度调查,筛选出两种湿地中的芦苇作为互花米草具有竞争力的潜在替代植物。两种芦苇中选择最佳替代植物的评价标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2点)。
提示:与互花米草混种能明显抑制互花米草的生长;自身生长受抑制较小;对环境影响较小
(2)在分析食物网中“水生植物→草鱼→野鸭”这条食物链时,测得一年中流经野鸭的能量为20千焦,流经草鱼的能量为1 000千焦,有同学认为这不符合能量流动10%~20%的传递效率。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并陈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不同意。10%~20%指的是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是指生物个体或种群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草鱼天敌不唯一,野鸭能量来源也不唯一,与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矛盾
(3)水华是水体中蓝细菌大量繁殖形成群体细胞,并大量上浮堆积在水体表面而导致的生态污染。经典生物操纵法是指通过直接捕杀水体中以浮游动物为食的鱼类,以此减少浮游动物的天敌,增加水体中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从而降低蓝细菌的生物量。非经典生物操纵法是指利用食浮游植物的鱼类和软体动物直接控制藻类,并适当对鱼类进行捕捞的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对抑制水华更有效,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非经典生物操纵法。相较于浮游动物,鱼类和贝类可以取食更大的蓝细菌群体细胞,并且鱼类和贝类被捕捞后有利于水体营养的输出,从而改善水质
5.实验思路
(1)颗粒直径在5 mm以下的小颗粒塑料被称为微塑料。微塑料引起的土壤条件改变对不同微生物的影响差异较大。为探究某区域内不同程度微塑料污染对土壤中好氧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写出简要实验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将相同数量的好氧微生物分成4组,编号A、B、C、D,分别用没有微塑料污染的土壤、低微塑料污染的土壤、中微塑料污染的土壤和高微塑料污染的土壤处理,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统计好氧微生物的数量
(2)植物通过向环境释放特定物质,对邻近其他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产生有益或有害影响的现象属于化感现象。研究发现水稻通过化感作用抑制稗草生长素的合成,从而影响其根系生长,且这种效应随着距离增大而减弱,请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写出实验思路(材料:化感水稻幼苗、稗草幼苗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将多株生长状况相同且良好的稗草幼苗随机均分为若干组;分别在每组稗草不同距离处种植数量相等的、生理状况相同的化感水稻幼苗;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并统计不同组稗草根系生长状况与生长素含量
6.结果预期类
(1)大量研究发现,以真菌和细菌为主的微生物在花蜜中广泛存在。“花气味”由植物自身释放的挥发物及花蜜微生物代谢产生的挥发物两部分组成。科研人员为探究微生物对传粉者的影响,进行假花(模拟植物A花朵)诱导实验,结果如图。
花气味物质与传粉昆虫触角上的特定蛋白结合形成复合体,刺激嗅觉感觉神经元产生兴奋,并将信号传递到嗅觉中枢影响昆虫的访花行为。假花诱导实验中,对照组应添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等量人工花蜜 微生物代谢产生的挥发物更能促进植物吸引传粉者,且对昆虫b的吸引力大于昆虫a
(2)研究人员用样方法选取了一些地块,在2015~2021年间,每年定期清除实验组地块里的凋落物,对照组不做处理。这两种地块在2016~2021年的净初级生产力(净初级生产力=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总碳的速率-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碳的速率)如图所示,其中2016、2017两年草原发生了干旱。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干旱条件下,凋落物的存在有助于维持净初级生产力,干旱过后,无论实验组还是对照组,二者净初级生产力都逐渐提高,且实验组和对照组二者净初级生产力相差不大,最终都恢复到2015年的水平
7.开放思维类
(1)海草床生态系统是由大面积连片生长在海床上的海草构成,是一种珍贵而又脆弱的海洋生态系统。富含N、P的养殖场污水和生活污水会对海草床造成严重威胁。有人提议使用生态浮床来缓解这种威胁,你认为生态浮床的做法是否可行,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可行,生态浮床能吸收大量N、P,可以在海域适当设置生态浮床(或不可行,生态浮床设置不当会遮挡阳光,使底部海草因无法光合作用而难以生长)
(2)科研人员利用黑鲉(沿海经济鱼种)探究环境丰富对幼鱼生长的影响,环境丰富包括栖息地丰富(人工设置海草、礁石等复杂环境)和社交丰富(加入竞争鱼种)。将幼鱼进行适应性培养后,选择形态和生理状况一致的幼鱼在环境丰富不同的条件下人工投喂饵料饲养,7周后测量生长指标,结果如图1。研究者进一步评估幼鱼生长相关因子的变化,结果如图2。根据图中生长相关因子的变化趋势推测黑鲉的体重应该增加,请结合图中信息,从物质与能量、进化与适应的角度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环境丰富下饲养使幼鱼取食难度增加,获得的物质和能量较少,消耗能量增加,因此体重增加缓慢;幼鱼的促生长因子增多,抑生长因子减少,能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
8.某牧区出现了明显的生态赤字,且呈现上升趋势,为了避免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请结合当地情况提出一条降低生态赤字的有效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采用先进农业技术;防止超载过牧情况,因地制宜发展畜牧业;资源采用循环式利用,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控制人口快速增长
专题限时集训(四) 生态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4·广东湛江二模)厚壳玉黍螺是潮间带常见的一种捕食者,行动缓慢,活动范围小,喜食各种藻类,尤其是浒苔。藻类种数与厚壳玉黍螺种群密度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将厚壳玉黍螺迁入一个新的没有天敌的海域,则其种群数量会呈“J”形增长
B.须采用标记重捕法对厚壳玉黍螺进行密度调查,同时需要注意标记物不能影响厚壳玉黍螺的行动能力
C.浒苔可能为潮间带藻类的优势种,随着它被捕食,所腾出的资源和空间有利于其他藻类生长
D.浒苔所同化的能量中大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只有10%~20%流向了厚壳玉黍螺
C [种群数量的增长受到食物、空间、气候、天敌及其他竞争物种的影响,因此若将厚壳玉黍螺迁入一个新的没有天敌的海域,其种群数量不一定会呈“J”形增长,A错误; 厚壳玉黍螺行动缓慢,活动能力弱,调查其种群密度不适宜用标记重捕法,B错误;浒苔可能为潮间带藻类的优势种,随着它被捕食,所腾出的资源和空间有利于其他藻类生长,C正确;能量传递效率指的是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不是两种生物之间,D错误。]
2.(2024·江西卷)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下列关于某干旱地区退耕农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上述演替与沙丘上发生的演替不是同一种类型
B.可用样方法调查该退耕农田中植物的种群密度
C.可在该退耕农田引进优势物种改变演替的速度
D.上述退耕农田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森林阶段
D [退耕农田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沙丘上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A正确;可用样方法调查该退耕农田中植物的种群密度,调查过程中注意随机取样,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B正确;可在该退耕农田引进优势物种改变演替的速度,C正确;题述退耕农田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未必是森林阶段,因为还会受到当地温度、水分等条件的制约,D错误。]
3.(2024·辽宁沈阳一模)CBS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绿化技术是采用特定的混凝土配方和种子配方对岩石边坡进行防护和绿化的新技术。某采石场利用该技术进行山坡生态修复,2年后灌木开始生长,3年后灌木茂密,4年后基本看不出人为痕迹,使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恢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采石场山坡喷洒植被混凝土和在冰川泥上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相同
B.该采石场生态环境恢复后,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富,且不会再发生改变
C.导致群落类型不同的原因主要是水分、温度及其他环境因素
D.该采石场在生态修复过程中,各种生物种群的数量均不断增多
C [在采石场山坡喷洒植被混凝土的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冰川泥上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是初生演替,A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该采石场生态环境恢复后,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富,会再发生改变,B错误;导致群落类型不同的原因主要是水分、温度以及其他环境因素,C正确;该采石场生态修复过程中,适应环境的生物种群的数量会不断增多,不适应环境的生物种群的数量会不断减少,D错误。]
4.(2024·安徽卷)物种的生态位研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人员对我国某自然保护区白马鸡与血雉在三种植被类型中的分布和日活动节律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白马鸡的分布占比(%) 血雉的分布占比(%)
旱季 雨季 旱季 雨季
针阔叶混交林 56.05 76.67 47.94 78.67
针叶林 40.13 17.78 42.06 9.17
灌丛 3.82 5.55 10.00 12.16
日活动节律
A.生境的复杂程度会明显影响白马鸡和血雉对栖息地的选择
B.两物种在三种植被类型中的分布差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季节交替影响两物种对植被类型的选择,降雨对血雉的影响更大
D.两物种在白天均出现活动高峰,但在日活动节律上存在生态位分化
B [从灌丛到针叶林,再到针阔叶混交林,生境越来越复杂,由表格数据可知,白马鸡和血雉分布占比会发生改变,说明生境的复杂程度会明显影响白马鸡和血雉对栖息地的选择,A正确;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两物种在三种植被类型中的分布属于不同地域的分布,不在同一个生态系统,其分布差异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由表格数据可知,季节交替影响两物种对植被类型的选择,降雨对血雉的影响更大,C正确;由表可知,两物种在8:00左右相对密度最大,说明两物种在白天均出现活动高峰,但日活动节律并不完全相同,存在生态位分化,D正确。]
5.(2024·广东惠州模拟)某养分贫瘠的湿地有长苞香蒲、多节荸荠和大克拉莎等植物,其中优势物种是多节荸荠和大克拉莎。为了研究施肥对该群落的影响,科研人员将它们都分别种在两个养分(低养分为该贫瘠湿地土壤,高养分为适当施肥的湿地土壤)水平处理中进行模拟实验,结果如下图。下列说法或推测错误的是(  )
注:L:低养分(分别位于15 cm、30 cm、60 cm的浅、中和深水深),H:高养分(分别位于15 cm、30 cm、60 cm的浅、中和深水深)。柱状图中的小写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A.在浅水和低养分条件下三个物种具有相似的生长速率
B.对于施肥处理的生长响应最不明显的是多节荸荠
C.据此实验预测:较深的水淹会增加长苞香蒲在该群落的分布范围
D.据此实验预测:施肥会导致该群落生物量和物种丰富度增加
D [由图可知,在浅水和低养分条件下三个物种的生长量差异不显著,说明在浅水和低养分条件下三个物种具有相似的生长速率,A正确;由图可以看出,多节荸荠在高养分条件下生长量变化不明显,说明多节荸荠对于施肥处理的生长响应最不明显,B正确;据此实验预测:较深的水淹会增加长苞香蒲在该群落的分布范围,C正确;施肥只是改变了这三个物种的生长量,而没有改变物种的数量,因此施肥不会导致该群落物种丰富度增加,D错误。]
6.(2024·湖南雅礼中学模拟)群落生物多样性之所以能够形成并维持稳定,是因为群落中的各个物种发生了生态位的分化,最终达到各个物种“各安生态位”的共存状态。热带雨林的物种多样性高,资源十分丰富,限制性资源不多,多物种生态位分化不明显。热带雨林中营养物质的循环速度很快,植物生长十分迅速,土壤生物活跃,动植物死后被分解的速度很快,分解后的营养物质又迅速被植物吸收利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热带雨林中的各种生物不能稳定共存
B.热带雨林中生态位重叠的两种生物竞争非常激烈
C.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很强,恢复力稳定性很弱
D.热带雨林的土壤中积累腐殖质很少,相对较为贫瘠
D [热带雨林的资源十分丰富,限制性资源不多,生态位重叠的两种生物可以利用同一资源而不给对方带来损害,竞争不一定非常激烈,各种生物依然稳定共存,A、B错误;热带雨林物种组成丰富,抵抗力稳定性很强,因所处的环境条件好,受到一定强度破坏后,也能较快地恢复,恢复力稳定性也高,C错误;快速的物质循环致使热带雨林土壤中积累的腐殖质很少,土壤相对较为贫瘠,D正确。]
7.(2024·广东湛江二模)某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如图所示,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是丙中存在捕食关系的生物。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乙和丁是物质循环中连接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关键成分
B.丙中的碳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C.图中B和C为第二营养级,D为第二或第三营养级
D.乙、丙、丁中的碳可通过非细胞呼吸的方式释放到甲中
C [据图分析,乙是生产者,甲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物质循环中连接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的关键成分,A正确;丙中的碳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B正确; A、B、C、D均为消费者,乙为生产者,图中B和C为第三营养级,D为第三或第四营养级,C错误;乙、丙、丁中的碳可通过非细胞呼吸的方式释放到甲中,如遗体残骸中的能量,D正确。]
8.(2024·广东深圳一模)研究人员对某地薇甘菊入侵的状况调查发现,在入侵地,薇甘菊成片、成团或成簇生长,覆盖其他植物,使其他植物死亡,形成薇甘菊为单一优势种的群落。薇甘菊可通过类似图示的两种途径影响当地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薇甘菊的入侵丰富了物种的多样性,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B.途径Ⅱ薇甘菊群落取代入侵地的生物群落属于初生演替
C.薇甘菊最可能是通过途径Ⅰ入侵了调查区域所在的生态系统
D.薇甘菊的入侵途径会受到入侵地薇甘菊的初级消费者的影响
D [薇甘菊的入侵降低了当地物种的生存空间,降低了物种多样性,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A错误;途径Ⅱ薇甘菊群落取代入侵地的生物群落,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由薇甘菊成片、成团或成簇生长,覆盖其他植物,使其他植物死亡可知,其最可能是通过途径Ⅱ取代当地植物,入侵调查区域所在的生态系统,C错误;由图可知,不同入侵途径中消费者不同,所以薇甘菊的入侵途径会受到入侵地薇甘菊的初级消费者的影响,D正确。]
9.(2024·广东卷)松树受到松叶蜂幼虫攻击时,会释放植物信息素,吸引寄生蜂将卵产入松叶蜂幼虫体内,寄生蜂卵孵化后以松叶蜂幼虫为食。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该过程中松树释放的信息应是化学信息
B.3种生物凭借该信息相互联系形成食物链
C.松树和寄生蜂的种间关系属于原始合作
D.该信息有利于维持松林群落的平衡与稳定
B [松树释放植物信息素吸引寄生蜂,植物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A正确;松叶蜂幼虫攻击松树不需要凭借该信息,B错误;寄生蜂将卵产入松叶蜂幼虫体内,寄生蜂卵孵化后以松叶蜂幼虫为食,从而减少松树受到的攻击,松树受到松叶蜂幼虫攻击时,会释放植物信息素,吸引寄生蜂将卵产入松叶蜂幼虫体内,两者相互合作,彼此也能分开,属于原始合作关系,C正确;通过该信息的调节使得松树、松叶蜂、寄生蜂维持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松林群落的平衡与稳定,D正确。]
10.(不定项)(2024·山东济宁二模)松材线虫为外来入侵害虫,主要通过松墨天牛进行传播。松材线虫传播到松树后,快速破坏松树的输导组织,迅速使其整株干枯死亡,最终腐烂。研究人员测定了不同松林生态系统中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测定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时需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
B.遭受松材线虫侵害后,松树同化的能量主要被松材线虫利用
C.松林中乔木层的地上部分生物量指其地上部分有机物含有的能量
D.调查显示,马尾松与阔叶树占比5∶5时乔木层受松材线虫的影响最小
AD [调查不同样地乔木层地上部分的生物量可采用样方法,取样时需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A正确;同化的能量主要用于呼吸作用,B错误;松林中乔木层的地上部分生物量是指某一时刻单位面积内实际存活的有机物质的总量,C错误;题图表明,随受害程度的加大,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逐渐减少,但马尾松林∶阔叶林=5∶5时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下降幅度最小,D正确。]
11.(不定项)(2024·湖南娄底三模)福寿螺原产于巴西亚马孙河流域,引入我国后,在南方十多个省市大面积分布,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生态灾害和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为了实现“变害为宝”,有人设计了“水葫芦—草鱼—福寿螺”的养殖新模式,下图为该模式部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假设福寿螺迁入某地区时呈“J”形增长,最初数量为3 500个,每月增加1.23%,则半年后该地区福寿螺的种群数量为3 500×1.012 36个
B.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G+F)/A×100%
C.过程①②③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D.调查福寿螺种群密度适合用样方法
AD [若呈“J”形增长,最初数量为3 500个,每月增加1.23%,则每月增长倍数为1.012 3,半年后该地区福寿螺的种群数量为3 500×1.012 36个,A正确;第二营养级包括福寿螺和草鱼,F是草鱼的摄入量,第一营养级传递给草鱼的同化量为H,则传递效率不是(G+F)/A×100%,而是(G+H)/A×100%,B错误;过程②③的有机物中蕴含能量,脐橙不能吸收利用,没有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C错误;福寿螺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调查其种群密度适合用样方法,D正确。]
二、非选择题
12.(2024·山东泰安二模)修复湿地不仅保护生态环境,也能够改善民生,对人类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回答下列问题:
(1)某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某湿地地面活动的某种动物种群的数量,主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方、空中拍照、识别照片中该种动物并计数。与标记重捕法相比,上述调查方法的优势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已知调查区域总面积为S,样方面积为m,样方内平均个体数为n,则该区域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
(2)互花米草是外来入侵植物,严重威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生物替代”是根据群落演替的规律,由本地物种取代外来入侵植物的一种生态防治技术。有人认为,不能用芦苇通过生物替代的方法来治理互花米草。结合下图信息分析,能支持该观点的证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滨海湿地修复过程中通常选择净化能力强的多种水生植物,使它们形成互利共存关系,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原理。
(3)研究发现,在逆境胁迫下植物会产生大量活性氧导致细胞内的膜结构损伤,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活性氧清除剂能够维持体内活性氧的平衡。为探究互花米草适应滨海湿地的原因,研究人员对生活在不同盐浓度下互花米草叶片和根中的SOD活性进行了检测,结果如图。据图分析,叶片与根部SOD活性随盐浓度的变化有不同表现,根部SOD活性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试分析互花米草适应滨海湿地环境的机制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人员利用生态浮床技术(浮于水面上种植植物的床体,植物根系能吸收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对某滨海湿地进行了镉、汞污染有效治理。有人提议,浮床中的水生植物可以用于制作家畜饲料,以提高该系统的经济效益,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提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可行”或“不可行”),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某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某湿地地面活动的某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方、空中拍照、识别照片中该种动物并计数。标记重捕法需要捕捉动物并进行标记,并且还需要重捕,所以与标记重捕法相比,题述调查方法的优势有对野生动物的不良影响小;调查周期短,操作简便等。该区域的种群密度为n/m,则种群数量可表示为S×n/m。(2)由图片信息可知,靠近海洋的区域有互花米草分布,而没有芦苇分布,推测芦苇的耐盐度低于互花米草,不能用芦苇通过生物替代的方法来治理互花米草。在滨海湿地修复过程中,选择净化能力强的多种水生植物,使它们形成互利共存关系,生物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特别是种间关系)进行自组织,实现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形成有序的整体,体现的生态学原理是自生。(3)根据图中折线可知,随着盐浓度增加根部的SOD酶活性先升高后下降。由题干可知,在逆境胁迫下植物会产生大量活性氧导致细胞内的膜结构损伤,SOD作为活性氧清除剂能够维持体内活性氧的平衡,结合折线图,推测互花米草适应滨海湿地环境的机制可能是产生较多的SOD,及时清除细胞内过多的活性氧。(4)由于生态浮床中的水生植物根系吸收水体中的重金属镉、汞,重金属难以被机体代谢出去,会沿食物链富集,对家畜和人的健康产生危害,所以不能作为家畜饲料。
[答案] (1)对野生动物的不良影响小;调查周期短,操作简便 S×n/m (2)在接近海洋区域,互花米草分布广泛,而几乎没有芦苇生长,且芦苇的耐盐度低于互花米草 自生 (3)先升高后下降 产生较多的SOD,及时清除细胞内过多的活性氧 (4)不可行 重金属难以被机体代谢出去,会沿食物链富集,对家畜和人的健康产生危害
13.(2024·广东珠海三模)珊瑚礁生态系统因其生物多样性被誉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珊瑚礁主要由珊瑚虫的分泌物堆积而成,许多珊瑚虫聚合生长构成珊瑚。珊瑚虫内胚层细胞中生活着可进行光合作用的虫黄藻、自身产生的色蛋白等使得珊瑚呈现各种颜色。如图为珊瑚礁中部分生物关系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除了从共生的虫黄藻获取营养和能量外,珊瑚虫在有些情况下也会捕食海水中的浮游生物,据此判断珊瑚虫黄藻共生体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属于________。
(2)调查珊瑚礁中某种珊瑚虫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__法。由于环境污染和全球变暖的影响,珊瑚礁逐渐减少,大量依赖珊瑚礁的海洋生物也将会因失去____________________而逐渐消失,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
(3)某海岛北侧是游客聚集地,水体浑浊度显著高于南侧。科研人员在该岛的南北两侧分别对两种优势造礁珊瑚(杯型珊瑚、滨珊瑚)采样,在相应水体环境下,检测它们体内虫黄藻的相关指标,结果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北侧两种珊瑚体内虫黄藻的光合速率相对值均比南侧低,最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进一步研究发现,岛屿南、北侧两种珊瑚体内的有机物总量并无明显差别,根据图中信息推测,在水体环境的胁迫下,杯型珊瑚维持体内有机物供应最可能的策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环境的持续恶化会造成虫黄藻从珊瑚虫体内逃逸,引起珊瑚白化死亡。在发展海洋旅游的同时如何维持该岛珊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请你提出两条合理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珊瑚虫除了从虫黄藻获取营养和能量外,在特定情况下还会捕食海水中的浮游生物,这表明它们具有一定的捕食能力,在食物链中充当消费者的角色。(2)调查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调查珊瑚礁中某种珊瑚虫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由于环境污染和全球变暖的影响,珊瑚礁正在逐渐减少。珊瑚礁是众多海洋生物的家园,为海洋生物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生存环境。当珊瑚礁的数量减少时,大量依赖珊瑚礁生存的海洋生物会因此失去它们的栖息地。栖息地是生物生存的基础,为生物提供了食物、水源、庇护所等必要的生存条件。失去栖息地意味着这些生物将无法继续生存和繁衍,从而逐渐消失。(3)由图2可知,北侧水域的两种珊瑚体内虫黄藻的光合速率相对值均较南侧明显降低,应该是北侧浑浊的水体影响了虫黄藻获取的光照的强弱,即浑浊的水体使虫黄藻实际获得的光照强度减弱,使虫黄藻光合速率下降。(4)进一步研究发现岛屿北侧两种珊瑚体内的有机物总量与南侧相比并无明显降低,题中显示珊瑚虫既可以通过互利共生获取营养,也可捕食浮游生物获取营养,综合上述分析并结合题(3)中的结果可推测两种水体中珊瑚体内有机物总量基本相同的原因是在水体环境变化的胁迫下,两种珊瑚维持体内有机物供应最可能的策略分别是杯型珊瑚虫通过增加虫黄藻密度,增加虫黄藻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总量维持有机物供应;滨珊瑚虫黄藻密度降低,可能通过提高捕食浮游生物的能力,维持有机物供应。(5)环境的持续恶化会造成虫黄藻从珊瑚虫体内逃逸,引起珊瑚白化死亡。为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为了维持该岛珊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加强旅游管理,首先需要规范游客行为,如禁止采集、捕捞珊瑚,禁止乱丢垃圾等;同时减少生物和工业污染物排放入海,污染海洋水体环境;建立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经过调查评估之后建立人工礁体,移植补种本土的珊瑚虫种苗;合理控制珊瑚虫天敌的数量等,所有措施的核心是在合理利用的同时保护珊瑚虫生活环境的稳定。
[答案] (1)消费者 (2)样方 它们的栖息地 (3)北侧水体浑浊度显著高于南侧,导致珊瑚中虫黄藻接受的实际光照强度降低,光合速率减慢 (4)杯型珊瑚虫通过增加虫黄藻密度,增加虫黄藻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总量维持有机物供应;滨珊瑚虫黄藻密度降低,可能通过提高捕食浮游生物的能力,维持有机物供应 (5)加强旅游管理,规范游客行为(如禁止采集、捕捞珊瑚,禁止乱丢垃圾等);减少生物和工业污染物排放入海,污染海洋水体环境;建立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经过调查评估之后建立人工礁体,移植补种本土的珊瑚虫种苗;合理控制珊瑚虫天敌的数量等
(教师用书独具)
1.(2024·湖北武汉华中师大附中模拟)每年5月至9月期间,中华鲟能在长江口聚集索饵育肥完成淡海水转换,并逐渐进入海洋环境。由于其独特的生活史特征和洄游习性,使得全面覆盖标记追踪变得困难。eDNA(环境DNA)技术,通过检测生物体粪便、黏液、血液、皮肤、尿液等释放出的游离在环境中的DNA分子,来确定该生物体是否在调查区域出现,是一种非侵入性和灵敏度高的珍稀濒危生物检测调查方法。研究人员在5月和8月对长江口水域6个站点的水样进行了eDNA分析,通过PCR方法,推断中华鲟的空间分布范围。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8月eDNA检出率明显低于5月可能是因为中华鲟逐渐迁移到海洋深处生活
B.eDNA条带出现拖带可能是因为样品里含有中华鲟近亲或其他物种的DNA片段
C.应用eDNA技术可在外来入侵物种还未大量繁殖时实施有效管控
D.在珍稀濒危物种监测方面,传统的标记重捕法也可以达到预期效果
D [若8月中华鲟逐渐迁移到海洋深处生活,会导致eDNA检出率明显低于5月,A正确;每个物种的DNA片段长度不一样,eDNA样品里可能含有中华鲟近亲或其他物种的eDNA片段,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中,eDNA条带会有拖带情况,B正确;应用eDNA技术可在外来入侵物种还未大量繁殖时实施有效管控,C正确;在珍稀濒危物种(尤其是中华鲟这种种群密度极小的物种)监测方面,传统的标记重捕法难以获取必要的样本进行观察,导致其应用无法达到预期效果,D错误。]
2.(2024·湖南长郡中学二模)空心莲子草曾作为家畜饲料在湖南省引种、推广,其适应能力强,肆意扩散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研究人员尝试引进空心莲子草原产地的专一性天敌跳甲来治理空心莲子草,效果甚微。为探究原因,研究者开展了以下研究:对种植被跳甲成虫取食过的空心莲子草的土壤取出后进行处理,再将新的植物移栽到上述土壤中,在无跳甲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这些植物的生长状况,结果如图1所示;再将若干新孵化的跳甲幼虫接种到各组叶片上,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这些植物的抗虫水平,结果如图2。回答下列问题:
(1)空心莲子草与本土莲子草的关系为________。空心莲子草会影响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导致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降低。
(2)由图1得出的结论是被跳甲成虫取食的空心莲子草根际微生物对本土莲子草具有抑制作用,而对空心莲子草没有抑制作用,分析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图2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可推测昆虫和土壤生物协同影响植物入侵。
(3)在图1实验基础上再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跳甲成虫取食能够增强空心莲子草根际微生物对本土莲子草生长的抑制”。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基于本实验的结果,某同学提出可直接引进空心莲子草的原产地草根际微生物与跳甲一起治理空心莲子草入侵。请问此建议是否合理及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空心莲子草与本土莲子草会竞争养分和环境资源等,故两者的关系是种间竞争;由题干信息可知,空心莲子草引入后,在入侵地没有天敌,会影响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导致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稳定性)降低。(2)分析图1,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是否灭菌及移栽植物的种类,因变量是植物芽生物量,与土壤灭菌并移栽本土莲子草的组别(第1组)比较,第2组的植物芽生物量显著低于第1组,第3组与第4组无显著差异,说明被跳甲成虫取食的空心莲子草根际微生物对本土莲子草具有抑制作用,而对空心莲子草没有抑制作用。图2自变量是土壤是否灭菌及移栽植物的种类,因变量是跳甲幼虫生物量,由图2可知,被跳甲取食的空心莲子草根际微生物提高了空心莲子草的抗虫水平,不影响本土莲子草的抗虫水平。(3)分析题意,本实验的目的是增设实验以证明“跳甲成虫取食能够增强空心莲子草根际微生物对本土莲子草生长的抑制”,由于图1中移栽了不同植物,分别进行了灭菌和不灭菌的对照,故需要增设的是种植空心莲子草,不接种跳甲成虫,土壤不灭菌,移栽本土莲子草,最后检测植物芽生物量。(4)因为直接引进空心莲子草的原产地草根际微生物与跳甲一起治理空心莲子草入侵,可能会引起新的外来物种入侵,因此引入外来物种前,要多方面考虑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
[答案] (1)种间竞争 自我调节能力(稳定性) (2)第2组的植物芽生物量显著低于第1组,第3组与第4组无显著差异 被跳甲取食的空心莲子草根际微生物提高了空心莲子草的抗虫水平,不影响本土莲子草的抗虫水平 (3)种植空心莲子草,不接种跳甲成虫,土壤不灭菌,移栽本土莲子草,最后检测植物芽生物量 (4)不合理,因为直接引进空心莲子草的原产地草根际微生物与跳甲一起治理空心莲子草入侵,可能会引起新的外来物种入侵,引入外来物种前,要多方面考虑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1.事实概述类
(1)桑基鱼塘是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常见的农业生产模式,堪称中国农耕社会最为高级的农业形态。该生态系统中桑叶喂蚕,人获得蚕丝;甘蔗制糖,糖渣喂猪,蚕沙和猪粪喂塘鱼,塘泥肥田。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这样做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在长白山地区稻田很好地形成了“四周种芋头、空中频灯诱、禾间天敌吃、禾下养蛙鳅”的共养体系。芋头产生的草酸钙、氢氰酸及生物碱等物质,对昆虫有驱避作用。该现象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依据类
(1)群落内两个生态位重叠的物种会向着占有不同的空间、食性、活动时间或其他生态习性分化的现象,称为同域共存机制。菜青虫啃食叶片,其成虫菜粉蝶吸食花蜜,________ (填“属于”或“不属于”)同域共存机制,依据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发现辣椒和甘蔗套种(指在同一土地上同一生长期内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模式)可有效降低辣椒害虫的发生率。研究人员提出了与单独种植相比,辣椒和甘蔗套种可使害虫天敌的种类和数量增加,从而降低了害虫发生率的假说。请从群落结构的角度分析,研究人员提出该假说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原因分析类
(1)大树杜鹃是一种集中分布的高大乔木,分布范围小、难引种,属于濒危物种。大树杜鹃林下凋落物很厚,种子难以散布到土壤基层,因此在自然环境下发芽率很低。有人建议,人工清除林下的凋落物可以提高大树杜鹃的种子发芽率,促进种群数量增长。这一建议有道理,但是也会对大树杜鹃的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光照、风吹和洋流作用下,很多塑料垃圾老化并被分解为微塑料。微塑料对人类的影响比对其他生物更严重,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热带雨林是陆地上非常高大、茂密的生态系统。雨林中动物种类丰富,但每种动物的个体数量不多,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该现象存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评价类
(1)科研人员拟采用替代控制法对互花米草进行防治,先对湿地进行物种丰富度调查,筛选出两种湿地中的芦苇作为互花米草具有竞争力的潜在替代植物。两种芦苇中选择最佳替代植物的评价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2点)。
(2)在分析食物网中“水生植物→草鱼→野鸭”这条食物链时,测得一年中流经野鸭的能量为20千焦,流经草鱼的能量为1 000千焦,有同学认为这不符合能量流动10%~20%的传递效率。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并陈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华是水体中蓝细菌大量繁殖形成群体细胞,并大量上浮堆积在水体表面而导致的生态污染。经典生物操纵法是指通过直接捕杀水体中以浮游动物为食的鱼类,以此减少浮游动物的天敌,增加水体中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从而降低蓝细菌的生物量。非经典生物操纵法是指利用食浮游植物的鱼类和软体动物直接控制藻类,并适当对鱼类进行捕捞的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对抑制水华更有效,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思路
(1)颗粒直径在5 mm以下的小颗粒塑料被称为微塑料。微塑料引起的土壤条件改变对不同微生物的影响差异较大。为探究某区域内不同程度微塑料污染对土壤中好氧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写出简要实验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植物通过向环境释放特定物质,对邻近其他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产生有益或有害影响的现象属于化感现象。研究发现水稻通过化感作用抑制稗草生长素的合成,从而影响其根系生长,且这种效应随着距离增大而减弱,请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写出实验思路(材料:化感水稻幼苗、稗草幼苗等)。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果预期类
(1)大量研究发现,以真菌和细菌为主的微生物在花蜜中广泛存在。“花气味”由植物自身释放的挥发物及花蜜微生物代谢产生的挥发物两部分组成。科研人员为探究微生物对传粉者的影响,进行假花(模拟植物A花朵)诱导实验,结果如图。
花气味物质与传粉昆虫触角上的特定蛋白结合形成复合体,刺激嗅觉感觉神经元产生兴奋,并将信号传递到嗅觉中枢影响昆虫的访花行为。假花诱导实验中,对照组应添加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人员用样方法选取了一些地块,在2015~2021年间,每年定期清除实验组地块里的凋落物,对照组不做处理。这两种地块在2016~2021年的净初级生产力(净初级生产力=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总碳的速率-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碳的速率)如图所示,其中2016、2017两年草原发生了干旱。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开放思维类
(1)海草床生态系统是由大面积连片生长在海床上的海草构成,是一种珍贵而又脆弱的海洋生态系统。富含N、P的养殖场污水和生活污水会对海草床造成严重威胁。有人提议使用生态浮床来缓解这种威胁,你认为生态浮床的做法是否可行,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科研人员利用黑鲉(沿海经济鱼种)探究环境丰富对幼鱼生长的影响,环境丰富包括栖息地丰富(人工设置海草、礁石等复杂环境)和社交丰富(加入竞争鱼种)。将幼鱼进行适应性培养后,选择形态和生理状况一致的幼鱼在环境丰富不同的条件下人工投喂饵料饲养,7周后测量生长指标,结果如图1。研究者进一步评估幼鱼生长相关因子的变化,结果如图2。根据图中生长相关因子的变化趋势推测黑鲉的体重应该增加,请结合图中信息,从物质与能量、进化与适应的角度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某牧区出现了明显的生态赤字,且呈现上升趋势,为了避免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请结合当地情况提出一条降低生态赤字的有效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