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 学 年度 苏 锡常 镇 高 三教 学 情况 调 研 (二 )
化学评分细则 2025.05
一、选择题(共 13 题,每题 3分,共 39 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A B D C A B C B D D
11 12 13
A C C
二、非选择题(共 4 题,共 61 分)
14.(15分)
(1)① 抑制 Ce3+水解,防止生成 Ce(OH)3沉淀。 (2分)
答到抑制 Ce3+水解得 1分,答到防止生成 Ce(OH)3或 Ce(OH)2NO3或 CeOH(NO3)2
沉淀得 1分 。
②2Ce(NO3)3+3NH4HCO3+3NH3·H2O+5H2O=== Ce2(CO3)3·8H2O↓+6NH4NO3(3分)
化学式正确得 2分,配平正确再得 1分。(沉淀符号暂不扣分)
③提高 Ce2(CO3)3·8H2O的沉淀产率;节约NH4HCO3的用量(或氨水中和硝酸,速率比
NH4HCO3快);pH超过6,Ce(OH)3 含量增大,最终CeO2产品气孔少,吸附能力弱。 (3分)
以上三点,答对一点得 1分,全答对得 3分 。
(2)① M[Ce2(CO3)3·8H2O ]=604 g·mol-1 ,设起始固体质量为 604 g。(1分)
a 点剩余固体质量 m=604g×76.16%=460g ,则剩下物质M为 460 g·mol-1(1分),
因为 a 到 b 点无 H2O生成,所以该物质为 Ce2(CO3)3 (1分)。 (3分)
或者【设起始加入物质为 1 mol,M[Ce2(CO3)3·8H2O ]=604 g·mol-1 (1分)则起始起
始固体质量为 604 g,a 点灼烧失去的固体的质量 m=604g ×(1-76.16%)=143.99g,失
去的质量为 8mol H2O的质量(1分),所以 a 点剩余固体为 Ce2(CO3)3(1分)】
②吸收 CO2,减少碳排放;氨水吸收液中生成的 NH4HCO3,可循环使用。 (2分
答到吸收 CO2得 1分,生成的 NH4HCO3,可循环使用得 1分。
③ 12 (2分)
15.(15分)
(1)9:2 (2分)
(2) (3分)
高三化学答案 第 1页 (共 2页)
(3)吸收生成的 HCl,提高 F的转化率。 (2分)
答到吸收生成的 HCl得 1分,提高 F的转化率或提高 G的产率得 1分。
(4) (3分)
或
(5)
(5分)
每步 1 分,全对得 5 分。反应物或生成物出现错误、反应条件错、缺,即视为该步反
应错误,后继反应路线不给分。醇的催化氧化要求指明催化剂,否则不得分。(苯甲醇
生成一氯甲苯反应条件写 HCl, 也得分)
16.(15分)
(1)①4Ca(OH) 2AlO-2+ 2+4H2O+2Cl === Ca4Al2Cl2(OH)12↓+4OH (2分)
化学式正确得 1 分,配平正确再得 1分。(沉淀符号暂不扣分)
②部分 Ca4Al -2(OH)4与 SO42 反应,减少了其与 Cl 的反应,使 Cl 去除率降低;
SO2-4 与Ca2+生成 CaSO4沉淀。 (2分)
答到部分 Ca Al (OH) -4 2 4与 SO24 反应,或者 SO-42 抢占了 Cl 的反应位置得 1分,生成
CaSO4沉淀得 1分。
(2)1028∶1 (2分)
(3)加 Ca(OH)2,使溶液的碱性增强,Ca2+、Al3+生成了 Ca3Al2(OH)12,使生成的
Ca4Al2(OH)4减少;OH 浓度增大反应 II平衡逆向移动,使 Cl 去除率不升反而
略微下降。 (2分)
答到 Ca2+、Al3+生成了 Ca3Al2(OH)12得 1分,反应 II平衡逆向移动得 1分 。
(4)①
或
(2分)
配位键的表示过程中,不写明箭头或指向错误不得分、所带电荷不写不得分。
②向锥形瓶中滴加 2~3滴二苯偶氮碳酰肼,振荡,向锥形瓶中慢慢滴加 0.02000
mol·L-1Hg(NO3)2溶液,边滴加边振荡锥形瓶至加入最后半滴 Hg(NO3)2溶液时,
高三化学答案 第 2页 (共 2页)
颜色变为紫红色,且 30s内颜色不褪色;记录滴加 Hg(NO3)2溶液的体积,重复
上述操作 2~3次。 (5分)
滴加 2~3滴二苯偶氮碳酰肼(指示剂得 1分),向锥形瓶中慢慢滴加 0.02000 mol·L-1
Hg(NO3)2溶液(滴加标准液得 1分),边滴加边振荡锥形瓶至加入最后半滴 Hg(NO3)2
溶液时,颜色变为紫红色,且 30s内颜色不褪色(滴定终点现象得 1分);记录滴加
Hg(NO3)2溶液的体积(记录体积得 1分),重复上述操作 2~3次。(重复操作得 1分)
17.(16分)
(1)-530 (2分)
(2)① H2S+2 e ===S2-+H2 ↑ (2分)
化学式或得失电子错误不得分。配平错误扣 1分,气体符号暂不做要求。
②N2可以吹走阳极表面生成的硫蒸气,防止 S2覆盖在阳极表面,降低放电
效率。 (2分)
答到吹走硫蒸气得 1分, 防止电极被覆盖得 1分(或者防止硫覆盖在电极表面得 2
分)。
(3)① HS-+2Fe3+====S↓+2Fe2++H+ (2分)
化学式正确得 1 分,配平正确再得 1 分。(沉淀符号暂不扣分)
②增加 c(Fe2+),体系的氧化性减小了,不利于吸收反应 III的进行,因而
脱硫效率下降。由于 c(Fe2+)增加,再生反应 IV将反应 II、III生成的 H+
全部消耗,导致体系 pH几乎不变。 (2分)
答到氧化性减小,脱硫效率下降(或不利于吸收反应 III 的进行)得 1分 ;再生反应
IV将反应 II、III生成的 H+全部消耗,导致体系 pH几乎不变得 1分。
(4)①+3 (2分)
- 80℃
②2VO2+O2===2VO-3 (2分)
化学式正确得1分,配平和反应条件都正确再得1分。(漏写条件或配平错误均扣1分)
③碱性溶剂对硫化氢吸收速率的影响大于碱性条件下氧化性减弱对反应速率
的影响。 (2分)
正确答出上述两者影响程度的大小才可给 2分。
高三化学答案 第 3页 (共 2页)2024~2025学年度苏锡常镇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
化 学 2025.05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00分,考试时间 75分钟。
2.请把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卷的指定栏目内。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S 32 Ce 140
一、单项选择题:共 13题,每题 3分,共 39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人形机器人传动关节材料含有下列元素:Si、Fe、Cr、Ni,其中不.属于第四周期的是
A.Si B.Cr C.Fe D.Ni
2.反应 2NH3+CO2 CO(NH2)2+H2O可用于制备尿素[CO(NH2)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H3的电子式为 B.CO2的空间构型为直线形
C.CO(NH2)2中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 D.H2O为非极性分子
3.实验室模拟侯氏制碱制备 Na2CO3 。下列实验原理、装置及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制取 CO2 B.制取 NH3 C.制备 NaHCO3固体 D.灼烧 NaHCO3固体
4.硫氰铝镁[ MgAl(SCN)5]可作为 C2H4聚合反应的催化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负性:χ(C)>χ(N) B.原子半径:r(Mg)<r(S)
C.电离能:I1(N)>I1(S) D.碱性:Mg(OH)2<Al(OH)3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 5~7题。
VA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应用广泛。氨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肼(N2H4)是高能燃料,其
标准燃烧热为 624 kJ·mol-1。常温下,可用氨水与 NaClO溶液制备 N2H4。由 Ca3(PO4)2、SiO2
和碳粉在电弧炉中高温灼烧可生成白磷(P4)和 CO。砷烷(AsH3,砷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熔点为-116.3℃),可由 Na3AsO3在碱性溶液中电解制得。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 mol N2H4中含有 5 mol σ键
B.AsH3晶体类型为共价晶体
C.As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Ar]4s24p3 题 5图
D.白磷的空间结构为正四面体(如题 5图所示),键角为 109○28'
高三化学 第 1页 (共 6页)
6.下列物质结构与性质或物质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NaClO溶液具有碱性,可用作漂白剂
B.N2H4具有还原性,可用作燃料电池的燃料
C.SiO2为酸性氧化物,可用作光导纤维
D.NH3分子间可形成氢键,NH3的热稳定性比 PH3的高
7.下列化学反应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 Na - - -.电解 3AsO3碱性溶液制砷烷的阴极反应:AsO33 +6H2O+6e ===AsH3+9OH
B.氨水与NaClO - -溶液制N2H4的反应:2NH3 H2O+ClO ===Cl +N2H4+3H2O
C.肼的燃烧:N2H4(1)+O2(g)===N2(g)+2H2O(1) ΔH=+624 kJ·mol-1
高温
D.由 Ca3(PO4)2制白磷的反应:2Ca3(PO4)2+6SiO2+10C ===== 6CaSiO3+P4↑+10CO↑
8.在给定条件下,下列制备过程涉及的物质转化均可实现的是
A O.制硝酸:NH 23 NO H2O HNO
催化剂、△ 3
Cl2 H2B.硅的提纯:Si(粗硅) SiCl4 Si
△ 高温
C 通电.工业制钛:饱和 NaCl溶液 Na TiCl4(l) Ti
高温
蔗糖
D.工业制银镜:AgNO3(aq) NH3 H2O [Ag(NH3)2]OH(aq) Ag
△
9.化合物Z 是一种药物的重要中间体,部分合成路线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 中所有碳原子一定共平面 B.Y 能与甲醛发生缩聚反应
C.1 mol Z 最多能与 7 mol H2发生加成反应 D.Y、Z 可用 FeCl3溶液鉴别
10.反应:4SO2(g)+5O2 (g)+8NH3(g) 催化剂 4NH4HSO4(s)+2N2(g)+2H2O(l)可用于氨气脱
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的ΔS>0
c2(N2). c2(H2O)
B.上述反应平衡常数 K=
c4(SO ) .c52 (O2) . c8(NH3)
C.使用高效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焓变
D.该反应中每消耗 1mol SO2,转移电子的数目约为 5×6.02×1023
高三化学 第 2页 (共 6页)
11.室温下,下列实验探究方案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
选项 探究方案 探究目的
用 pH计分别测定浓度均为 0.1 mol·L-1的 NaClO溶
A HClO 和 HNO2的酸性强弱
液和 NaNO2溶液的 pH,比较读数大小
在一支干燥的试管里加入 2 mL无水乙醇,溶解适量
B 苯酚,振荡。再加入绿豆大小的吸干煤油的金属钠, 苯酚能否与钠反应
观察是否产生气泡
某卤代烃与 NaOH水溶液共热后,滴入 AgNO3溶液,
C 该卤代烃中含有卤元素的种类
观察沉淀颜色
向 Na2S 溶液中滴加 Na2SO3溶液无明显现象,再向
D 该反应中硫酸作氧化剂
其中加入稀硫酸,观察是否有黄色沉淀生成
12.室温下,H2C2O4溶液中含碳微粒的分布系数与 pH的关系如题 12图所示。
2-
C O 2-
c(C2O4 )
已知 2 4 的分布系数:δ(C O2-2 4 )= c(H C - -2 2O4)+c(HC2O4 )+c(C2O42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pH=3.0时:c(HC2O-4 )>c(H2C2O4)>c(C -2O24 )
B.浓度均为 0.1mol·L 1Na2C2O4和 NaHC2O4的混合液中:c(HC - -2O4 )>c(C2O24 )
C.向 0.1mol·L 1H2C2O4溶液中滴加氨水至 pH=7的溶液中:
c(NH4+)+c(NH3 H2O)>c(H2C2O4)+c(HC O-2 4 )+c(C O2-2 4 )
D.向 0.1mol·L 1H2C2O4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至 pH=4.2的反应:
3H2C2O4+5OH-====HC2O-4+2C2O2-4 +5H2O
题 12图
13.CO2加氢转化为二甲醚(CH3OCH3)的反应过程如下:
Ⅰ.CO2(g)+3H2(g)===CH3OH(g)+H2O(g) ΔH1=-49.1 kJ·mol-1
Ⅱ.CO2(g)+H2(g)===CO(g)+H2O(g) ΔH2=+41.2 kJ·mol-1
Ⅲ.2CH3OH(g)===CH3OCH3(g)+H2O(g) ΔH3=-23.4 kJ·mol-1
在 3.0 MPa的恒压密闭容器中充入 5.4 mol H2和 2 mol CO2发生上述反应,
CO2的平衡转化率、CH3OCH3和 CO生成物的选择性随温度变化如题 13图所示。已知:
R物质含有的碳原子数×n(R)
生成物R的选择性= ×100%
参加反应的 n(CO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曲线 b表示 CH3OCH3的选择性
B.升高温度,反应 I的平衡常数 K持续减小
C.350℃,达到平衡时,容器内 H2O的物质的量小于 1.7 mol
题 13图
D.高于 280℃后,温度对反应 II的影响程度大于反应 I
高三化学 第 3页 (共 6页)
二、 非选择题(共 61分)
14.(15分)稀土元素 Ce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其氧化物 CeO2是一种重要的催化剂。
一种沉淀法制备 CeO2的过程如下:
氨水、NH4HCO3溶液
灼烧
Ce(NO3)3溶液 沉淀 过滤 Ce2(CO3)3 8H2O CeO2
滤液
(1)制备 Ce2(CO3)3 8H2O沉淀 题 14图-1
①配制 Ce(NO3)3溶液时,需滴加适量稀硝酸调节酸度,其原因为 ▲ 。
②生成 Ce2(CO3)3 8H2O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 ▲ 。
③溶液 pH与 Ce2(CO3)3 8H2O沉淀产率的关系如题 14图-1所示。滴加 NH4HCO3溶液
(弱碱性)前,先加氨水调节溶液 pH约为 6的原因为 ▲ 。
(2)灼烧 Ce2(CO3)3 8H2O制备 CeO2
在空气中灼烧 Ce2(CO3)3 8H2O,测得灼烧过程中剩余固体质量与起始固体质量的比值
随温度变化曲线如题 14图-2所示。已知 a到 b过程中产生的气体不能使无水 CuSO4
变蓝,但能被碱液完全吸收。
①a点固体产物为 ▲ (填化学式,写出计算过程)。
②“灼烧”过程中,产生的气体选用氨水吸收的原因为 ▲ 。
③b点得到CeO2晶体,其晶胞如题 14图-3所示。晶胞中与每个Ce4+距离最近的Ce4+的个数
为 ▲ 。
100
76.16 a
b
56.95
200 600 温度/℃
题 14图-2 题 14图-3
15.(15分)化合物 G是一种麻醉药物,其合成路线如下:
高三化学 第 4页 (共 6页)
(1)B分子中采取 sp2杂化和 sp3杂化的碳原子个数比为 ▲ 。
(2)E→F中有副产物 C22H22O2生成,该副产物的结构简式为 ▲ 。
(3)F→G的过程中, 除用作反应物,另一作用为 ▲ 。
(4)G的一种同分异构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写出该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 。
①分子中含有 4种不同环境的氢原子 ②酸性条件水解,产物之一为碳酸
(5)写出以 CH3OH和 为原料制备 的合成路线流程图 ▲ 。
(无机试剂和有机溶剂任用,合成路线流程图示例见本题题干)。
16 -.(15分)超高石灰铝工艺处理高氯(Cl )废水,操作简单,成本低。涉及的主要反应为:
I. 4Ca(OH) 2+2Al(OH)3===Ca4Al2(OH)14
II. Ca4Al -2(OH)14+2Cl Ca4Al - -2Cl2(OH)12+2OH 。Cl 转化为弗氏盐[Ca4Al2Cl2(OH)12]
- -
沉淀而除去。已知:溶液中 SO24 、I 等离子也能发生类似反应 II而除去;Ca2+、Al3+
在碱性较强情况下还会生成 Ca3Al2(OH)12沉淀。
-
(1)①一定体积的高氯废水中加入石灰乳和 NaAlO2溶液,与废水中 Cl 反应生成弗氏盐
的离子方程式为 ▲ 。
②投入的原料选用 NaAlO2,而不选用 Al2(SO4)3的原因为 ▲ 。
(2)室温下,平衡时溶液 pH=12,体系中最终存在 Ca(OH)2和Al(OH)3沉淀,已知Ksp[Ca(OH)2]
=1×10-4;Ksp[Al(OH)3]=1×10-34,此时溶液中Ca2+和Al3+的浓度比为 ▲ 。
(3)投料中 Ca(OH)2的量与 Cl-去除率如题 16图-1所示。
题 16图-1 题 16图-2
钙氯摩尔比大于 6∶1后,继续增加Ca(OH)2,Cl-去除率不升反而略降的原因为 ▲ 。
(4 -)测定废水中 Cl 的含量
-
已知水溶液中 Cl 可用精确浓度的 Hg(NO3)2溶液滴定,以二苯偶氮碳酰肼为指示剂,
-
滴定终点时溶液出现紫红色。滴定反应为 Hg2++2Cl ===HgCl2↓(白色),滴定装置
如题 16图-2所示。
①二苯偶氮碳酰肼( ) 分子中的 N原子与Hg2+通过配位键形成含
有五元环的紫红色物质,画出该物质的结构简式 ▲ (须标出配位键)。
②补充完整实验方案:准确量取 25.00 mL水样(水样中 Cl-浓度约为 0.0400 mol·L-1 )
于锥形瓶中,调节 pH值为 2.5~3.5,将 0.02000 mol·L-1Hg(NO3)2溶液装入酸式滴
定管中,调整管中液面至“0”刻度, ▲ 。(必须使用的试剂:二苯偶氮碳酰肼)
高三化学 第 5页 (共 6页)
17.(16分)H2S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容易导致催化剂失活,工业上脱除 H2S有多种方法。
(1)克劳斯法脱 H2S
2H2S(g)+O2(g)===2S(g)+2H2O(g) ΔH1
2H2S(g)+3O2(g)===2SO2(g)+2H2O(g) ΔH2=-1124 kJ·mol-1
2H2S(g)+SO2(g)===3S(g)+2H2O(g) ΔH3=-233 kJ·mol-1
ΔH1= ▲ kJ·mol-1。
(2)电化学脱 H2S 题 17图-1
工作原理如题 17图-1所示。
①将含有 H2S的尾气通入电解池的阴极,阴极电极反应式为 ▲ 。
②电解过程中,阳极区域需不断通入 N2的原因为 ▲ 。
(3)Fe2(SO4)3吸收液脱 H2S
吸收:I. H2S(g) H2S(aq), II. H S(aq) H+ -2 +HS , III. ▲ 。
再生:IV. 4Fe2++4H++O2====4Fe3++2H2O
①写出吸收过程中步骤 III的离子方程式: ▲ 。
②固定总铁浓度 c[Fe(t)]=60 g·L-1,c(Fe2+)与 H2S 脱除率(η)和 pH 变化关系如题
17 图-2所示。当 c(Fe2+)>15 g·L-1时,随着 c(Fe2+)增大,脱硫率逐渐减小而 pH几
乎不变的原因为 ▲ 。
题 17图-2 题 17图-3
(4)四乙基偏钒酸铵氧化脱 H2S
四乙基偏钒酸铵[(C2H5)4NVO3]难溶于冷水,易溶于 75℃以上的热水。其中钒元素的化合
价为+5,具有强氧化性。该氧化型离子液体对H2S的吸收及再生机理如题 17图-3所示。
①吸收反应的生成物中钒元素的化合价为 ▲ 。
②水浴 80℃,反应 II能迅速发生,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
③+5价钒的氧化性随着碱性增强而降低。但研究发现,利用碱性溶剂时,四乙基偏
钒酸铵对 H2S的脱除率更高,可能的原因为 ▲ 。
高三化学 第 6页 (共 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