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7课溜 索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们常说,冬山如睡。冬天的山____________,如同睡着了一样。________,冬山从不曾陷入睡眠,它只是更jiān mò。①山间万物都做足了减法,没有了春的花香鸟语,只以素淡示人。草木凋零,枝叶几乎掉光,树木只剩瘦瘦的枝干指向天空。②在那些枝干上,仿佛一个个意味深长的手势,表达出冬山特有的深刻语言。
冬山未睡,每一个轻微的声响都清晰可闻。偶有不怕冷的鸟儿pán huán山间跳跃枝头,给寂静的冬山又添一份寂静。它们叫声有点儿jì liáo,有点儿苍凉。小兽们躲进巢穴,在梦中等待春天。如果有一场雪落下来,冬山就显得更加富有风骨和神韵了。③风侵霜寒,冰天雪地,入骨入髓的冷,把冬山锻造得更加深邃。山间的色彩少了,声响少了,鸟兽少了,此时,冬山的简洁朴素与丰富深刻____________。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jiān mò( ) pán huán( ) jì liáo( )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无精打采 其中 融会贯通
B.无精打采 其实 融为一体
C.神采奕奕 其实 融会贯通
D.无精打采 其中 融为一体
3.画线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修改后正确的句子为:
4.银装素裹是冬天最为典型的景象,雪让冬山更有风骨和神韵。同学们围绕“雪”字展开探究,请你结合所给材料,写一段解说性文字介绍甲骨文“雪”字的构字创意。
《经典常谈》中写道:“‘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雪”就是会意字。
5.晓宇用下一行比上一行多一个字的“宝塔诗”的形式,给冬天题了一首短诗。请你再选一个季节,用“宝塔诗”的形式为其题诗。
示例:冬/冰封/舞苍穹/万山空寂/雪地映青松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英雄的力量是什么呢口郁达夫在 《怀鲁迅》一文中写道:“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口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口英雄,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情感,是国家自立自强的精神内核。因此,维护英雄尊严、捍卫英雄荣誉,应成为我们不变的信念。
,;”。 B. ;。”
C. ,”。 D., ,。”
7.请选出下列选项中排序正确的一项 ( )
①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
②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③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
④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
⑤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
A.⑤②③④① B.①⑤④③②
C.④①②⑤③ D.③②⑤①④
8.下列对课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一段起笔突兀,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B.第五段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以万丈绝壁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等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C.怒江的隐隐闷雷,马帮汉子的举止,山鹰的飞翔,衬托出环境的奇险。
D.小说出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但从头到尾没有出现“我”字,好像每位读者都是这个“我”,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一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只当是百里之外天公浇地。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山不高,口极狭,仅容得一个半牛过去。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气贯滇西的那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心下大惑,见前边牛们死也不肯再走,就下马向岸前移去。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转了多半日,总觉山低风冷,却不料一直是在万丈之处盘桓。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急转身,却什么也没有,只是再不敢轻易向下探视。叫声漫开,撞了对面的壁,又远远荡回来。
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首领眼睛细成一道缝,先望望天,满脸冷光一闪,又俯身看峡,腮上绷出筋来。汉子们咦咦喂喂地吼起来,停一刻,又吼着撞那回声。声音旋起来,缓缓落下峡去。
……
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首领瞟一眼汉子们。汉子们早蹲在一边吃烟……
那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被风吹得抖。
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
三条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们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头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飞起多高,又纷纷扬扬,星散坠下峡去。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
……
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聋了一般,任什么也听不见,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那海慢慢一旋,无波无浪,却深得令人眼呆,又透远得欲呕。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倒抓得紧索。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渐渐就有血溅到唇上、鼻子上,自然顾不到,命在天上。
猛地耳边有人笑:“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几个汉子笑着在吃烟,眼纹一直扯到耳边。
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小肚子胀得紧,像有尿,却不敢撒,生怕走了气再也立不住了。
眼珠涩涩的,使劲挤一下,端着两手,不敢放下。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拐着腿弹一弹,走到汉子们跟前。有人递过一支烟,嚓的一声点好。烟浓浓地在首领脸前聚了一下,又忽地被风吹散,扬起数点火星。
牛马们还卧在地下,皮肉乱抖,半个钟头立不起来。
……
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手掌向上托着,寻思几时才能有水洗一洗血肉。顺风扩一扩腮,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俯在马上再看怒江,干干地咽一咽,寻不着那鹰。
9.文中画线部分是怎样描写峡谷的险峻气势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中写领队的文字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鹰
丁迎新
①不到十一点,兵就起了床,把穿衣服的声音压到几乎没有。已经看了十几回班长交给他的手表,没有丝毫睡意,脑子乱糟糟的,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走出宿舍门,抬腕看看手表,比正常接岗时间早了半小时。
②夜太静了,静得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声,再轻也能听见。走出营区才按开手电筒,一束光直射出去,把黑暗刺出个窟窿,揭开了伪装。有了光亮,兵踏实了许多,光亮似乎是枪,可以随时消灭一切威胁。
③半年的新兵生活结束,工兵哨正好轮到本连队,交到新兵排,每班一个月。昨晚第一次是班长带的,细枝末节交代了个清。八小时一班,提前十分钟接岗,从连队到哨位是半个小时路途,不得睡岗坐岗和做任何无关的事,子弹袋和枪不离身,没有危及生命安全的情况绝不许开枪,等等。还暗示,那是挖在山体中的工兵仓库,须保证绝对安全。兵能背出来。
④营区在山脚,哨位在另一座山的半山腰,走出营房的地界就是荒草掩映的山坡,曲曲弯弯的小路越走越细,细到看不出是路。没有星光,黑暗如慢慢收紧的网,压迫着兵,冲锋在前的光亮也渐渐无力抵抗,兵的肌体在收缩,而且寒意渐浓,总感觉路边会有什么扑过来。
⑤总算接近了哨位,冷汗遍布全身,内衣沾在了皮肤上。这才感觉到握手电筒的手有些麻木,另一只紧握成拳的手像是攥着一团火,松不开了。
⑥“站住!口令?”
⑦“我是雄鹰。回令?”
⑧“鹰击长空。”
⑨敬礼,交接,兵站到了哨位上,随着下哨战友手中的光亮隐入黑暗,兵透不过气来。兵闭上眼睛,一层眼皮果然隔开了世界。不行,危险一旦出现,会措手不及。兵睁开眼睛,还睁得大大的,向周边的黑暗里搜索。习惯了黑暗的缘故,能看到近前模糊的影像,是树,是草,也可能是其他,兵握枪的手更紧,像弹簧,一触即发。
⑩不行!我是兵,连这些我都怕,还怎么担负保家卫国的职责?兵的脸开始发烫,一直紧绷着的心也烫,烫得周身发热。今晚的口令不知道是谁编的,男人应该是鹰,军人更应该是鹰。
兵决定就利用现在的机会锻炼胆量,大好的机会。哨位方圆五步开外,是低矮的灌木草丛,再远些是成林的杂树,兵端枪在手,身体微躬前倾,开始迈进。右手食指紧贴扳机,大拇指紧贴保险,这是班长教的,开保险和击发可以在瞬间完成。走过灌木草丛了,走进杂树林了,黑暗成团成堆汹涌而来,兵不再是兵,目光也成了枪,不顾一切地挺进。
突然,“啊”的一声长叫在上空划过,紧接着是翅膀振动的气流和枝叶碰撞的声响。兵一个激灵,枪口迅速抬起,直指向天,差一点儿就打开了保险。不知什么鸟,被兵惊动了,一场虚惊。
回到哨位,兵有了变化,心在心的位置,跳动有序,身体和肩背的枪一样正直,目光坦然扫视,黑暗尽收眼底。兵想笑,像打了一场仗,赢了,不累,反而精神抖擞。
谁在用力地擦洗天空吧?天微微地泛白了,泛蓝,泛青,主要是白。听见营区的起床号响了,兵一下子振奋起来,这才感觉到双腿麻木僵硬,感觉到深秋的寒,赶紧原地跺脚,伸展臂膀。
天边泛红了,山巅不改初衷,厚重坚挺。仰头间,兵发现一只鹰,在天空优雅盘旋,一圈又一圈。昨晚惊飞的,会不会是它?
鹰越来越低了,能看清翅膀和爪,兵目不转睛,脖子都仰酸了。突然,鹰化为一粒子弹,直射下来,兵的反应快,视线猛地下滑,一只野兔的身影一闪而过。鹰一个拉升动作,第一次突袭失败了,又开始画圈。兵看出鹰的凶狠来,开始担心弱小的兔,本能地从地上捡拾石块,向天上扔。石块是无能的,在还远远够不着的高度就掉下来,兵还扔。可惜不能开枪,否则,非要了你的小命不可,看你还欺负弱小。
鹰飞走了,是认了输还是另寻目标,兵不知道。扔石块用力过猛了,胳膊跟训练投手榴弹之后一样酸痛。
“厉害呀,把鹰都打败了!”
随着说话声,班长从灌木丛中笑盈盈地钻出来,衣服上湿迹斑斑,是霜的痕迹。班长什么时候来的?兵不解,欲张的嘴又抿紧了,脸上不好意思地笑,心里已溢起一股暖意,向周身弥漫。
(选自《安徽文学》2023年第7期,有删改)
13.请你梳理文章线索,将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明线(“兵”的站岗过程) 暗线(“兵”的心理变化)
不到十一点就起床上岗 脑子乱糟糟的、很紧张
与上一岗交接,独自站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决意锻炼胆量,被鸟惊动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黎明时分,与鹰交锋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两句描写,说说与改句相比,原句好在哪里。
原句:走过灌木草丛了,走进杂树林了,黑暗成团成堆汹涌而来。
改句:走进灌木草丛和杂树林了,黑暗汹涌而来。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是如何表现兵的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有人认为小说结尾班长的出现不合时宜,有狗尾续貂之感。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7.小说题目为《鹰》,文中也多次写到鹰。请你根据提示,分析鹰的作用。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卧铺
阿城
第一班坐火生的卧铺,心跳着进了卧铺车厢。嗬,像现代化养鸡场,一格一格的,三层到顶。我是中铺,下铺是一个兵,头剃得挺高,冲我笑笑,问:“你到哪儿 ”河南人。对面下铺一位老者听说我去南方,就说:“南方还暖和,北边儿眼瞅着冷啦。您瞧这位同志,都用上大衣了。”河南兵一笑,说:“部队上发了绒衣裤儿,俺回家探亲,先领了大衣。”
开车铃声响了。呆了一会儿,又慢慢来了一个挺年轻的姑娘。
那姑娘拉平了声儿说:“谁的 别放在人家这里行不行 ”我把提包放在我对面的中铺上了,于是赶紧提下来,说:“对不起,忘了忘了。”姑娘借着窗玻璃,理了一下头发,脱掉半高跟儿鞋,上了中铺,打开书包,取出一本儿书,立刻就看进去了。河南兵坐得很直,手捏成拳头放在膝上,脸红红地对我说:“学文化哩!”
我点起一支烟。姑娘用手挺快地在脸前挥了挥,眉头皱起来,侧身儿向里,仍旧看书。河南兵对我说:“你不抽烟不中?”我学着他的音儿:“中。”把烟熄了。
车开了。那老者拉了毯子睡下。河南兵仍旧坐得很直,我正想说什么,就听车厢过道口闹起来。河南兵伸出头去,说:“敢是俺的战友儿看俺来?”他们这一吵,惊动了卧铺车厢的人,上上下下伸出头来,睁着眼问:“怎么了 ”那个结实兵一边走一边挥着手,说:“没啥,没啥。俺们到俺们战友儿这儿来看看卧铺是个啥样子。”大家笑起来,又都缩回去。
我问:“就买了一张卧铺?”河南兵红了脸。结实兵粗声大气地说:“俺这位战友儿的娘才有意思来!坐过几回火车儿,就是不知道卧铺是个啥样子,来信问他当了兵可是能坐卧铺儿 俺这位战友儿硬是借了钱买了一张卧铺票儿坐,回去给娘学说。俺们讲说沾个光,也来望望,回去也给俺们家里人学说。”说到这里,中铺的姑娘扭动了一下。仍旧看书。河南兵赶忙说:“你小声儿说话不中 这卧铺里的人净是学文化的,看惊动了。”结实兵这才发觉中铺躺着一个姑娘,笑着打了河南兵一拳:“你小子坐卧铺儿不说,还守着个姑娘,看美得你!”姑娘使劲动了一下。河南兵臊红了脸,说:“你不敢乱说!”结实兵很高兴地回去了。其他的兵一个一个地来,都很仔细地瞧那个姑娘的背影,倒不象是看卧铺来的。
参观完了,河南兵显得挺累,叹一口气,从挎包里摸出一个果子,递给我说:“你吃。”我急忙也拿出一个果于说:“我有。”推让了一会儿,互相拿了对方的果子。有闲没盐地聊了半天,都说睡觉吧。河南兵扯出军大衣,问我:“你盖 ”我说:“铺上有毯子。”
上了中铺,我看那边的姑娘已不再读书,蜷起身子睡着,瞄了瞄老者,正是香甜的时候。我头冲窗子躺下,后半夜,裹紧了毯子,真有点冷。
大清早,忽然被一声喊叫吓了一跳:“这是谁的呀 这么大味儿!”我连忙扭头去看。只见那个姑娘半撑着身子,用拇指和食指拈起一件大衣的布领子,往外拽着。
车厢的人闻声过来好几个,睁着眼看那姑娘。那老者躺在下铺,立屈着腿说:“姑娘家说话好听点儿!半夜看你冷,替你盖了,怎么就脏了你 总比冻着强吧?”河南兵从底下冒出来,后脖子也是红的,说:“醒啦 大衣是俺的哩”看热闹的人都笑起来,散回去。
我下到下铺,只见河南兵叠他的大衣。放在枕头上,又抻,又抹。我笑着说:“你的大衣有什么味儿 ”河南兵也不回头,说:“咋会来?许是他们借穿照相 那么一小会儿,不会串味儿来!”
我抬头看了看姑娘,姑娘低了头,僵坐在中铺。女子早上没有梳洗大约是最难看的时候。
老者不说话,只用手轻轻拍着膝盖,噘起下嘴唇儿。
我呆不自在,就洗漱去了。回来一看,三个人还在那里。
我问河南兵:“你不洗洗 ”河南兵这才抬起头来:“俺不洗了,到了家,痛痛快快用热水洗,娘高兴哩。”我说:“也不能叫老婆看个累赘相呀。”河南后说:“哪儿来老婆?”我说:“当了兵,还不是有姑娘想跟着 ”河南兵说:“咋说哩!俺借钱坐卧铺儿,东西买少了,怕是人家不愿意哩!”老者笑着说:“将来当了军官,怕啥 ”河南兵看了看姑娘:“军官得有文化哩。”
姑娘正慢慢下来,歪着腰提上鞋,拿了手巾、口缸去了。半天回来,低头坐在下铺,不再看书。老者问她到哪儿,她借答话,看了一眼河南兵,又低下头去。河南兵掏出果子让大家吃。我把到手的一个转给姑娘。姑娘接了,却放在手里并不吃。老者扭脸时姑娘说:“洗洗吃吧,不脏。”姑娘更埋了头,我赶忙把我的刀递过去。姑娘接了,拿在手里慢慢地削。削好,又切成几瓣儿,抬起头,朝大家笑一笑,慢慢地小口儿小口儿吃起来。
18.从人物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19.河南兵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20.本篇小说的语言独具特色,请具体分析。
21.对于河南兵对年轻姑娘的种种“呵护”,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看法与理由
答案
1、缄默 盘桓 寂寥 2.B 3.② 那些枝干,仿佛一个个意味深长的手势,表达出冬山特有的深刻语言。4.示例:甲骨文的“雪”字,上半部分是“雨”,表示“雪”与雨水有关;下半部分是“羽”,指“雪”的形态如同羽毛。会意字的构字组成形象地描绘了雪花像轻盈的羽毛一样从天空飘落的动人场景。5.示例一:春/燕来/东风吹/莺啼窗外/山野峻岭翠
示例二:夏/日炎/荷香漫/碧波荡漾/蛙鸣池塘间 示例三:秋/天高/田野黄/菊花傲霜/风吹硕果香 6.B 7.D 8.B 9.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10.(1)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的流泪发抖,侧面表现出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2)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3)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11.(1)“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2)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3)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4)一声呼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
12.(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
(2)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
(3)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4)“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
13.莫名害怕 镇定、坦然、精神抖擞 勇敢、敢于斗争
14、原句“走过灌木草丛了”“走进杂树林了”两个句式相同句子的使用,使叙事节奏变得缓慢,突出了兵巡逻过程中的紧张和小心翼翼;用“成团成堆”来形容黑暗,突出夜晚黑暗的浓烈,侧面烘托了兵紧张、恐惧的心理。
15、运用环境描写,以天亮时后山的“不改初衷,厚重坚挺”来衬托兵此时的勇敢坚定,侧面突出了站岗一夜后,兵在勇气和毅力方面的成长。
16、示例一:我不同意这种观点。①班长出现,使故事情节出现变化,产生波澜。②班长暗中陪护新兵值班,与上文日常训练中班长对新兵的指导相呼应,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③借班长的话,表达了对新兵克服胆怯心理,战胜自己、获得成长的赞许,同时体现了战友之间的关爱、互助,丰富了小说主题。
示例二:我同意这种观点。①小说的主要内容是表现“兵”战胜胆怯心理,获得成长的经历。班长的出现分散了读者对主要人物的关注度。②班长的出场太突兀,班长埋伏在灌木草丛中,“兵”晚上走过灌木草丛却没有发现班长,情节设计不合理。③班长的出现,让文章主题过于直白,缺乏含蓄之美。
17、①鹰是“兵”当晚口令的内容,“兵”从当晚口令中获得军人应该像雄鹰一样搏击长空、不怕任何困难的激励;②“兵”战胜鹰的过程,象征“兵”的成长蜕变,表现了“兵”已经战胜了怯懦、恐惧的性格弱点,成长为勇敢坚定的合格战士。
18、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通过姑娘强烈的疑问和感叹,一“拈”、一“拽”的动作,表现姑娘对自己被意外盖上大衣的不满情绪和反感心理。
19、①热情淳朴(单纯):主动与“我”打招呼,分发果子,自曝没钱、没老婆等“丑事”;②有孝心:为向娘描述卧铺的样子,而借钱坐卧铺;③善良(为他人着想,关心他人):不让“我”抽烟,为姑娘盖大衣等;④有点自卑害羞,羡慕有文化的人:文中多处提及河南兵的“脸红”。
20、①质朴简洁,多用短句,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生活的原貌与人物的特点;②口语化,河南方言与大量儿话音的运用,富于生活气息与地方色彩;③富于幽默感,如“嗬,像现代化养鸡场,一格一格的,三层到顶”比喻生动,又幽默诙谐;④用词准确生动,极富感染力,如“她借答话,看了一眼河南兵,又低下头去”,一个“低”字,形象地揭示了姑娘心有愧意。21.示例一:支持河南兵的做法。理由:①让“我”熄灭烟,既是为了姑娘学习,更是一种公德意识的表现;②为姑娘盖大衣,怕姑娘半夜受凉的行为体现了中华民族淳朴善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传统美德;③他身上有一种感化的力量,正是由于河南兵的善举,加上众人的话,才使得姑娘转变了态度,由拒人之外转为接纳别人,融入车厢的和谐关系中。
示例二:反对河南兵的做法。理由:①河南兵让“我”灭烟的做法,加上战友们的玩笑话,很容易给一个年轻姑娘造成“故意讨好无事献殷勤”的错觉;②为一个陌生姑娘盖大衣的行为,尽管主观上是怕姑娘半夜受凉,但并没有考虑到姑娘的感受(或征得姑娘的同意),显得唐突,引起反感也属正常;③姑娘转变态度,更多的是主观上出于对“我”和“老者”的尊重,不想把局面弄得太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