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命题点专训(七) 发酵工程(选择题)
题号
1
3
5
2
4
6
8
7
1.(2024·江苏泰州一模)下图为传统白酒酿造工艺流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制成的酒曲中的多种微生物参与了糖化和发酵过程
B.糖化时采用的温度越高,淀粉水解的速度越快
C.密坛发酵温度控制在30~35 ℃,每隔12小时需将坛盖拧松排气
D.制成的白酒需经湿热灭菌后并窖藏一段时间后才可饮用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A [糖化主要是利用酒曲中的多种微生物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参与酒制作的微生物有多种但起主要作用的是酵母菌,A正确;温度高,蛋白质会发生变性,会使酶失去催化作用,所以温度太高,淀粉水解速度会变慢,B错误;液态酒精发酵阶段的温度应控制在18~30 ℃,由于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故每隔12小时需将坛盖拧松进行排气,C错误;传统酿造的白酒不需经湿热灭菌,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2.(2024·湖南衡阳模拟)酸笋是螺蛳粉的灵魂,腌酸笋季节在春季。当竹子出笋后,长出约30 cm高时便可砍下,剥去笋壳,切成块或是切成笋丝、笋片,放于陶罐中,清水过面,撒上适量食盐,置于阴凉处一个月左右,酸味即出,便可随食随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泡菜腌制过程中通常加入抗生素来抑制杂菌生长
B.为保证发酵成功,不能将鲜笋和陶罐用沸水泡烫
C.“清水过面”是为了创造无氧环境,减少杂菌污染
D.在制作酸笋时若加入“陈酸笋水”可加速发酵进程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A [泡菜的制作离不开乳酸菌,若加入抗生素会导致乳酸菌被杀死而发酵失败,A错误;鲜笋不能用沸水泡烫,因为制作酸笋的乳酸菌来自鲜笋表面,将鲜笋用沸水泡烫会杀死乳酸菌,B正确;泡菜制作过程中发酵是利用乳酸菌无氧呼吸,“清水过面”可以创造无氧环境,利于乳酸菌生存繁殖,同时减少杂菌污染,C正确;“陈酸笋水”含有乳酸菌,在制作酸笋时若加入“陈酸笋水”可加速发酵进程,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3.(2024·广东湛江二模)蛋白S为菌株C(一种细菌)的分泌产物,可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和化工工业。某小组通过实验比较不同碳源对菌体生长和蛋白S产量的影响,结果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碳源 细胞干重/(g·L-1) 蛋白S产量/(g·L-1)
葡萄糖 3.12 0.15
淀粉 0.01 0
制糖废液 2.30 0.18
A.菌株C的培养基的pH一般要调节至酸性
B.培养基中碳源物质浓度越高,菌株合成蛋白S越多
C.适合菌体生长和生产蛋白S的碳源均为葡萄糖
D.菌株C可能因不能合成淀粉酶而无法利用淀粉
题号
1
3
5
2
4
6
8
7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D [细菌的培养基的pH一般要调节至中性或弱碱性,A错误。培养基中碳源物质浓度过高,可能会使菌株失水死亡,B错误。分析题表可知,以葡萄糖为碳源时,细胞干重最大,故菌株C生长的最适碳源是葡萄糖;以制糖废液为碳源时,蛋白S产量最高,故用菌株C生产蛋白S的最适碳源是制糖废液,C错误。分析实验结果可知,碳源为淀粉时菌株C不能生长,说明其不能分解利用淀粉,故其不能生长的原因是缺少淀粉酶,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4.(2024·湖北黄冈二模)测定水样是否符合饮用水的卫生标准,常用滤膜法测定大肠杆菌的总数。大肠杆菌在含有伊红—亚甲蓝的固体培养基上长出的菌落呈深紫色。滤膜法测定大肠杆菌数目的流程如下:用滤膜过滤待测水样或其稀释液→水样或稀释液中的细菌留在滤膜上→将滤膜转移到伊红—亚甲蓝琼脂平板上培养→统计滤膜上菌落数目。下图为将待测水样稀释10倍后取100 mL稀释液时的测定结果。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伊红—亚甲蓝琼脂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
B.图中1 L待测水样中含大肠杆菌约1 700个
C.为减小误差,应对所有实验组平板进行计数并取平均值
D.为防止杂菌污染,过滤装置和培养基使用前需干热灭菌
题号
1
3
5
2
4
6
8
7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B [伊红—亚甲蓝琼脂培养基属于鉴别培养基,A错误;识图分析可知,图中滤膜上菌落数目为17个,该图为将待测水样稀释10倍后取100 mL稀释液时的测定结果,因此1 L待测水样中含大肠杆菌约17÷0.1×10=1 700个,B正确;为减小误差,一般需对实验组菌落数为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并取平均值,C错误;培养基应湿热灭菌,常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5.(2024·湖北八市联考)工业污水中含有的多环芳烃类化合物(仅含C、H)会造成农田土壤污染。研究人员按照如图所示的流程从受污染的农田土壤中分离得到能高效降解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的细菌菌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培养基中应以多环芳
烃类化合物为唯一碳源
B.步骤①接种操作需要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C.步骤②中应用涂布器从甲中蘸取菌液均匀涂布于培养基乙表面
D.步骤③中应从降解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值最大的菌落进行挑选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C [该研究的目的是从被多环芳烃类化合物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出高效降解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的菌株,所以甲、乙培养基中应以多环芳烃类化合物为唯一碳源,A正确;为了能筛选出高效降解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的菌株、防止杂菌污染,在进行步骤①培养基的接种操作时,需要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B正确;步骤②应先用微量移液器从培养基甲中取0.1 mL菌液滴加到培养基乙的表面,再用涂布器将菌液均匀涂布于培养基乙的表面,C错误;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值越大,说明目的菌降解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的效果越好,因此步骤③应从降解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值最大的菌落进行挑选菌株并培养,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6.(2024·吉林长春模拟)研究小组欲从土壤中筛选某种抗生素产生菌,进行如下实验:首先将土壤样品充分稀释涂布在培养基上,待长出单菌落后, 再将单菌落取出并移至涂布有 S 菌的培养基上,一段时间后观察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A.涂布前必须使用清水对土壤样品进行充分稀释
B.使用涂布器直接将菌液滴加并涂布到培养基表面
C.有抑菌圈的菌落产生的抗生素能抑制S 菌的生长
D.抑菌圈的直径越大,说明菌落产生抗生素的能力就越强
C [涂布前必须使用无菌水对土壤样品进行充分稀释,A错误;将菌液滴加到培养基表面用的是移液器,不是涂布器,B错误;有抑菌圈说明该圈内S菌不能生长,即有抑菌圈的菌落产生的抗生素能抑制S 菌的生长,C正确;抑菌圈的直径与菌落的直径的比值越大,说明该菌落产生的抗生素的能力越强,不能只看抑菌圈直径的大小,D错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7.(不定项)(2024·河北唐山一模)传统食醋酿造过程中,发酵液表面产生的凝胶状膜主要为细菌纤维素,研究人员通过实验研究了细菌纤维素生产过程中各种指标的变化情况,获得的参数曲线如下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食醋酿造的主要菌种为醋酸菌,能在缺少糖源和氧气充足时将酒精转化为乙酸
B.传统食醋酿造过程中,发酵液表面的细菌纤维素来自细菌的高尔基体
C.结合图示,第6~9天发酵液残糖含量下降较快的主要原因是菌体大量繁殖
D.影响细菌纤维素产量的因素只有菌体密度和残糖含量
题号
1
3
5
2
4
6
8
7
√
√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BCD [食醋酿造过程中的主要菌种为醋酸菌,为好氧菌,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能将葡萄糖转化为乙酸,在氧气充足,缺少糖源时可将酒精转化为乙酸,A正确;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高尔基体,B错误;结合图示,第6~9天菌体密度增加并不多,而细菌纤维素产量增加量较多,推测第6~9天发酵液残糖含量下降较快的主要原因是细菌纤维素产生过程所需的能量由糖类提供,C错误;从图中可知,影响细菌纤维素产量的因素是菌体密度、培养时间、残糖量等,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8.(不定项)(2024·山东德州一模)纤维素是地球上储量丰富的可再生资源,经纤维素酶催化水解后,可被微生物发酵利用。筛选高产纤维素酶菌株的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步骤Ⅰ~Ⅲ均需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
Ⅰ和Ⅲ均为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
B.培养基②的每一个菌落均是由一个细
菌细胞繁殖而来的子细胞群
C.步骤Ⅱ是根据菌落特征初步鉴定并扩增高产纤维素酶菌株的过程
D.④从功能来看应为选择培养基,以便选出透明圈大的菌落作目的菌种
√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BD [分析题图可知,Ⅰ和Ⅲ均属于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Ⅱ是挑取单菌落转接,为了防止杂菌污染,获得目标菌株,均需要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A正确;培养基②的菌落可能存在由两个或多个细菌细胞繁殖而来的子细胞群,B错误;步骤Ⅱ挑取直接最大的菌落转接到液体培养基,该过程是根据菌落特征初步鉴定并扩增高产纤维素酶菌株的过程,C正确;题干为了筛选高产纤维素酶菌株,培养基需要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培养基④富含纤维素且含有能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的刚果红,从功能上来看其应为选择+鉴别培养基(以鉴别为主),选出透明圈大的菌落作目的菌种,D错误。]命题点专训(七) 发酵工程(选择题)
1.(2024·江苏泰州一模)下图为传统白酒酿造工艺流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制成的酒曲中的多种微生物参与了糖化和发酵过程
B.糖化时采用的温度越高,淀粉水解的速度越快
C.密坛发酵温度控制在30~35 ℃,每隔12小时需将坛盖拧松排气
D.制成的白酒需经湿热灭菌后并窖藏一段时间后才可饮用
A [糖化主要是利用酒曲中的多种微生物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参与酒制作的微生物有多种但起主要作用的是酵母菌,A正确;温度高,蛋白质会发生变性,会使酶失去催化作用,所以温度太高,淀粉水解速度会变慢,B错误;液态酒精发酵阶段的温度应控制在18~30 ℃,由于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故每隔12小时需将坛盖拧松进行排气,C错误;传统酿造的白酒不需经湿热灭菌,D错误。]
2.(2024·湖南衡阳模拟)酸笋是螺蛳粉的灵魂,腌酸笋季节在春季。当竹子出笋后,长出约30 cm高时便可砍下,剥去笋壳,切成块或是切成笋丝、笋片,放于陶罐中,清水过面,撒上适量食盐,置于阴凉处一个月左右,酸味即出,便可随食随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泡菜腌制过程中通常加入抗生素来抑制杂菌生长
B.为保证发酵成功,不能将鲜笋和陶罐用沸水泡烫
C.“清水过面”是为了创造无氧环境,减少杂菌污染
D.在制作酸笋时若加入“陈酸笋水”可加速发酵进程
A [泡菜的制作离不开乳酸菌,若加入抗生素会导致乳酸菌被杀死而发酵失败,A错误;鲜笋不能用沸水泡烫,因为制作酸笋的乳酸菌来自鲜笋表面,将鲜笋用沸水泡烫会杀死乳酸菌,B正确;泡菜制作过程中发酵是利用乳酸菌无氧呼吸,“清水过面”可以创造无氧环境,利于乳酸菌生存繁殖,同时减少杂菌污染,C正确;“陈酸笋水”含有乳酸菌,在制作酸笋时若加入“陈酸笋水”可加速发酵进程,D正确。]
3.(2024·广东湛江二模)蛋白S为菌株C(一种细菌)的分泌产物,可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和化工工业。某小组通过实验比较不同碳源对菌体生长和蛋白S产量的影响,结果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碳源 细胞干重/(g·L-1) 蛋白S产量/(g·L-1)
葡萄糖 3.12 0.15
淀粉 0.01 0
制糖废液 2.30 0.18
A.菌株C的培养基的pH一般要调节至酸性
B.培养基中碳源物质浓度越高,菌株合成蛋白S越多
C.适合菌体生长和生产蛋白S的碳源均为葡萄糖
D.菌株C可能因不能合成淀粉酶而无法利用淀粉
D [细菌的培养基的pH一般要调节至中性或弱碱性,A错误。培养基中碳源物质浓度过高,可能会使菌株失水死亡,B错误。分析题表可知,以葡萄糖为碳源时,细胞干重最大,故菌株C生长的最适碳源是葡萄糖;以制糖废液为碳源时,蛋白S产量最高,故用菌株C生产蛋白S的最适碳源是制糖废液,C错误。分析实验结果可知,碳源为淀粉时菌株C不能生长,说明其不能分解利用淀粉,故其不能生长的原因是缺少淀粉酶,D正确。]
4.(2024·湖北黄冈二模)测定水样是否符合饮用水的卫生标准,常用滤膜法测定大肠杆菌的总数。大肠杆菌在含有伊红—亚甲蓝的固体培养基上长出的菌落呈深紫色。滤膜法测定大肠杆菌数目的流程如下:用滤膜过滤待测水样或其稀释液→水样或稀释液中的细菌留在滤膜上→将滤膜转移到伊红—亚甲蓝琼脂平板上培养→统计滤膜上菌落数目。下图为将待测水样稀释10倍后取100 mL稀释液时的测定结果。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伊红—亚甲蓝琼脂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
B.图中1 L待测水样中含大肠杆菌约1 700个
C.为减小误差,应对所有实验组平板进行计数并取平均值
D.为防止杂菌污染,过滤装置和培养基使用前需干热灭菌
B [伊红—亚甲蓝琼脂培养基属于鉴别培养基,A错误;识图分析可知,图中滤膜上菌落数目为17个,该图为将待测水样稀释10倍后取100 mL稀释液时的测定结果,因此1 L待测水样中含大肠杆菌约17÷0.1×10=1 700个,B正确;为减小误差,一般需对实验组菌落数为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并取平均值,C错误;培养基应湿热灭菌,常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D错误。]
5.(2024·湖北八市联考)工业污水中含有的多环芳烃类化合物(仅含C、H)会造成农田土壤污染。研究人员按照如图所示的流程从受污染的农田土壤中分离得到能高效降解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的细菌菌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培养基中应以多环芳烃类化合物为唯一碳源
B.步骤①接种操作需要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C.步骤②中应用涂布器从甲中蘸取菌液均匀涂布于培养基乙表面
D.步骤③中应从降解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值最大的菌落进行挑选
C [该研究的目的是从被多环芳烃类化合物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出高效降解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的菌株,所以甲、乙培养基中应以多环芳烃类化合物为唯一碳源,A正确;为了能筛选出高效降解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的菌株、防止杂菌污染,在进行步骤①培养基的接种操作时,需要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B正确;步骤②应先用微量移液器从培养基甲中取0.1 mL菌液滴加到培养基乙的表面,再用涂布器将菌液均匀涂布于培养基乙的表面,C错误;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值越大,说明目的菌降解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的效果越好,因此步骤③应从降解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值最大的菌落进行挑选菌株并培养,D正确。]
6.(2024·吉林长春模拟)研究小组欲从土壤中筛选某种抗生素产生菌,进行如下实验:首先将土壤样品充分稀释涂布在培养基上,待长出单菌落后, 再将单菌落取出并移至涂布有 S 菌的培养基上,一段时间后观察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涂布前必须使用清水对土壤样品进行充分稀释
B.使用涂布器直接将菌液滴加并涂布到培养基表面
C.有抑菌圈的菌落产生的抗生素能抑制S 菌的生长
D.抑菌圈的直径越大,说明菌落产生抗生素的能力就越强
C [涂布前必须使用无菌水对土壤样品进行充分稀释,A错误;将菌液滴加到培养基表面用的是移液器,不是涂布器,B错误;有抑菌圈说明该圈内S菌不能生长,即有抑菌圈的菌落产生的抗生素能抑制S 菌的生长,C正确;抑菌圈的直径与菌落的直径的比值越大,说明该菌落产生的抗生素的能力越强,不能只看抑菌圈直径的大小,D错误。]
7.(不定项)(2024·河北唐山一模)传统食醋酿造过程中,发酵液表面产生的凝胶状膜主要为细菌纤维素,研究人员通过实验研究了细菌纤维素生产过程中各种指标的变化情况,获得的参数曲线如下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食醋酿造的主要菌种为醋酸菌,能在缺少糖源和氧气充足时将酒精转化为乙酸
B.传统食醋酿造过程中,发酵液表面的细菌纤维素来自细菌的高尔基体
C.结合图示,第6~9天发酵液残糖含量下降较快的主要原因是菌体大量繁殖
D.影响细菌纤维素产量的因素只有菌体密度和残糖含量
BCD [食醋酿造过程中的主要菌种为醋酸菌,为好氧菌,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能将葡萄糖转化为乙酸,在氧气充足,缺少糖源时可将酒精转化为乙酸,A正确;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高尔基体,B错误;结合图示,第6~9天菌体密度增加并不多,而细菌纤维素产量增加量较多,推测第6~9天发酵液残糖含量下降较快的主要原因是细菌纤维素产生过程所需的能量由糖类提供,C错误;从图中可知,影响细菌纤维素产量的因素是菌体密度、培养时间、残糖量等,D错误。]
8.(不定项)(2024·山东德州一模)纤维素是地球上储量丰富的可再生资源,经纤维素酶催化水解后,可被微生物发酵利用。筛选高产纤维素酶菌株的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步骤Ⅰ~Ⅲ均需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Ⅰ和Ⅲ均为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
B.培养基②的每一个菌落均是由一个细菌细胞繁殖而来的子细胞群
C.步骤Ⅱ是根据菌落特征初步鉴定并扩增高产纤维素酶菌株的过程
D.④从功能来看应为选择培养基,以便选出透明圈大的菌落作目的菌种
BD [分析题图可知,Ⅰ和Ⅲ均属于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Ⅱ是挑取单菌落转接,为了防止杂菌污染,获得目标菌株,均需要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A正确;培养基②的菌落可能存在由两个或多个细菌细胞繁殖而来的子细胞群,B错误;步骤Ⅱ挑取直接最大的菌落转接到液体培养基,该过程是根据菌落特征初步鉴定并扩增高产纤维素酶菌株的过程,C正确;题干为了筛选高产纤维素酶菌株,培养基需要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培养基④富含纤维素且含有能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的刚果红,从功能上来看其应为选择+鉴别培养基(以鉴别为主),选出透明圈大的菌落作目的菌种,D错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命题点专训(七) 发酵工程(选择题)
1.(2024·江苏泰州一模)下图为传统白酒酿造工艺流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制成的酒曲中的多种微生物参与了糖化和发酵过程
B.糖化时采用的温度越高,淀粉水解的速度越快
C.密坛发酵温度控制在30~35 ℃,每隔12小时需将坛盖拧松排气
D.制成的白酒需经湿热灭菌后并窖藏一段时间后才可饮用
2.(2024·湖南衡阳模拟)酸笋是螺蛳粉的灵魂,腌酸笋季节在春季。当竹子出笋后,长出约30 cm高时便可砍下,剥去笋壳,切成块或是切成笋丝、笋片,放于陶罐中,清水过面,撒上适量食盐,置于阴凉处一个月左右,酸味即出,便可随食随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泡菜腌制过程中通常加入抗生素来抑制杂菌生长
B.为保证发酵成功,不能将鲜笋和陶罐用沸水泡烫
C.“清水过面”是为了创造无氧环境,减少杂菌污染
D.在制作酸笋时若加入“陈酸笋水”可加速发酵进程
3.(2024·广东湛江二模)蛋白S为菌株C(一种细菌)的分泌产物,可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和化工工业。某小组通过实验比较不同碳源对菌体生长和蛋白S产量的影响,结果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碳源 细胞干重/(g·L-1) 蛋白S产量/(g·L-1)
葡萄糖 3.12 0.15
淀粉 0.01 0
制糖废液 2.30 0.18
A.菌株C的培养基的pH一般要调节至酸性
B.培养基中碳源物质浓度越高,菌株合成蛋白S越多
C.适合菌体生长和生产蛋白S的碳源均为葡萄糖
D.菌株C可能因不能合成淀粉酶而无法利用淀粉
4.(2024·湖北黄冈二模)测定水样是否符合饮用水的卫生标准,常用滤膜法测定大肠杆菌的总数。大肠杆菌在含有伊红—亚甲蓝的固体培养基上长出的菌落呈深紫色。滤膜法测定大肠杆菌数目的流程如下:用滤膜过滤待测水样或其稀释液→水样或稀释液中的细菌留在滤膜上→将滤膜转移到伊红—亚甲蓝琼脂平板上培养→统计滤膜上菌落数目。下图为将待测水样稀释10倍后取100 mL稀释液时的测定结果。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伊红—亚甲蓝琼脂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
B.图中1 L待测水样中含大肠杆菌约1 700个
C.为减小误差,应对所有实验组平板进行计数并取平均值
D.为防止杂菌污染,过滤装置和培养基使用前需干热灭菌
5.(2024·湖北八市联考)工业污水中含有的多环芳烃类化合物(仅含C、H)会造成农田土壤污染。研究人员按照如图所示的流程从受污染的农田土壤中分离得到能高效降解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的细菌菌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培养基中应以多环芳烃类化合物为唯一碳源
B.步骤①接种操作需要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C.步骤②中应用涂布器从甲中蘸取菌液均匀涂布于培养基乙表面
D.步骤③中应从降解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值最大的菌落进行挑选
6.(2024·吉林长春模拟)研究小组欲从土壤中筛选某种抗生素产生菌,进行如下实验:首先将土壤样品充分稀释涂布在培养基上,待长出单菌落后, 再将单菌落取出并移至涂布有 S 菌的培养基上,一段时间后观察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涂布前必须使用清水对土壤样品进行充分稀释
B.使用涂布器直接将菌液滴加并涂布到培养基表面
C.有抑菌圈的菌落产生的抗生素能抑制S 菌的生长
D.抑菌圈的直径越大,说明菌落产生抗生素的能力就越强
7.(不定项)(2024·河北唐山一模)传统食醋酿造过程中,发酵液表面产生的凝胶状膜主要为细菌纤维素,研究人员通过实验研究了细菌纤维素生产过程中各种指标的变化情况,获得的参数曲线如下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食醋酿造的主要菌种为醋酸菌,能在缺少糖源和氧气充足时将酒精转化为乙酸
B.传统食醋酿造过程中,发酵液表面的细菌纤维素来自细菌的高尔基体
C.结合图示,第6~9天发酵液残糖含量下降较快的主要原因是菌体大量繁殖
D.影响细菌纤维素产量的因素只有菌体密度和残糖含量
8.(不定项)(2024·山东德州一模)纤维素是地球上储量丰富的可再生资源,经纤维素酶催化水解后,可被微生物发酵利用。筛选高产纤维素酶菌株的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步骤Ⅰ~Ⅲ均需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Ⅰ和Ⅲ均为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
B.培养基②的每一个菌落均是由一个细菌细胞繁殖而来的子细胞群
C.步骤Ⅱ是根据菌落特征初步鉴定并扩增高产纤维素酶菌株的过程
D.④从功能来看应为选择培养基,以便选出透明圈大的菌落作目的菌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命题点专训(七)
1.A [糖化主要是利用酒曲中的多种微生物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参与酒制作的微生物有多种但起主要作用的是酵母菌,A正确;温度高,蛋白质会发生变性,会使酶失去催化作用,所以温度太高,淀粉水解速度会变慢,B错误;液态酒精发酵阶段的温度应控制在18~30 ℃,由于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故每隔12小时需将坛盖拧松进行排气,C错误;传统酿造的白酒不需经湿热灭菌,D错误。]
2.A [泡菜的制作离不开乳酸菌,若加入抗生素会导致乳酸菌被杀死而发酵失败,A错误;鲜笋不能用沸水泡烫,因为制作酸笋的乳酸菌来自鲜笋表面,将鲜笋用沸水泡烫会杀死乳酸菌,B正确;泡菜制作过程中发酵是利用乳酸菌无氧呼吸,“清水过面”可以创造无氧环境,利于乳酸菌生存繁殖,同时减少杂菌污染,C正确;“陈酸笋水”含有乳酸菌,在制作酸笋时若加入“陈酸笋水”可加速发酵进程,D正确。]
3.D [细菌的培养基的pH一般要调节至中性或弱碱性,A错误。培养基中碳源物质浓度过高,可能会使菌株失水死亡,B错误。分析题表可知,以葡萄糖为碳源时,细胞干重最大,故菌株C生长的最适碳源是葡萄糖;以制糖废液为碳源时,蛋白S产量最高,故用菌株C生产蛋白S的最适碳源是制糖废液,C错误。分析实验结果可知,碳源为淀粉时菌株C不能生长,说明其不能分解利用淀粉,故其不能生长的原因是缺少淀粉酶,D正确。]
4.B [伊红—亚甲蓝琼脂培养基属于鉴别培养基,A错误;识图分析可知,图中滤膜上菌落数目为17个,该图为将待测水样稀释10倍后取100 mL稀释液时的测定结果,因此1 L待测水样中含大肠杆菌约17÷0.1×10=1 700个,B正确;为减小误差,一般需对实验组菌落数为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并取平均值,C错误;培养基应湿热灭菌,常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D错误。]
5.C [该研究的目的是从被多环芳烃类化合物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出高效降解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的菌株,所以甲、乙培养基中应以多环芳烃类化合物为唯一碳源,A正确;为了能筛选出高效降解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的菌株、防止杂菌污染,在进行步骤①培养基的接种操作时,需要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B正确;步骤②应先用微量移液器从培养基甲中取0.1 mL菌液滴加到培养基乙的表面,再用涂布器将菌液均匀涂布于培养基乙的表面,C错误;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值越大,说明目的菌降解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的效果越好,因此步骤③应从降解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值最大的菌落进行挑选菌株并培养,D正确。]
6.C [涂布前必须使用无菌水对土壤样品进行充分稀释,A错误;将菌液滴加到培养基表面用的是移液器,不是涂布器,B错误;有抑菌圈说明该圈内S菌不能生长,即有抑菌圈的菌落产生的抗生素能抑制S 菌的生长,C正确;抑菌圈的直径与菌落的直径的比值越大,说明该菌落产生的抗生素的能力越强,不能只看抑菌圈直径的大小,D错误。]
7.BCD [食醋酿造过程中的主要菌种为醋酸菌,为好氧菌,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能将葡萄糖转化为乙酸,在氧气充足,缺少糖源时可将酒精转化为乙酸,A正确;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高尔基体,B错误;结合图示,第6~9天菌体密度增加并不多,而细菌纤维素产量增加量较多,推测第6~9天发酵液残糖含量下降较快的主要原因是细菌纤维素产生过程所需的能量由糖类提供,C错误;从图中可知,影响细菌纤维素产量的因素是菌体密度、培养时间、残糖量等,D错误。]
8.BD [分析题图可知,Ⅰ和Ⅲ均属于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Ⅱ是挑取单菌落转接,为了防止杂菌污染,获得目标菌株,均需要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A正确;培养基②的菌落可能存在由两个或多个细菌细胞繁殖而来的子细胞群,B错误;步骤Ⅱ挑取直接最大的菌落转接到液体培养基,该过程是根据菌落特征初步鉴定并扩增高产纤维素酶菌株的过程,C正确;题干为了筛选高产纤维素酶菌株,培养基需要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培养基④富含纤维素且含有能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的刚果红,从功能上来看其应为选择+鉴别培养基(以鉴别为主),选出透明圈大的菌落作目的菌种,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