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湘美2024版一下第四单元 3 杂技高手 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湘美2024版一下第四单元 3 杂技高手 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5-05-06 18:06: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杂技高手》教学设计
课题 《杂技高手》 单元 四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一年级
教材分析 湘美版美术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3课《杂技高手》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这一课旨在引导学生观察杂技表演的精彩瞬间,感受杂技艺术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美的发现与创作欲望。教材通过丰富多样的杂技表演图片,展现了不同的动作姿态、造型组合,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杂技的形式多样,如顶碗、走钢丝、空中飞人等。这些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又充满新奇感,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本课借助对杂技演员动态的描绘,培养学生初步的人物造型能力,让学生在观察、表现过程中,掌握简单的人物动态绘画方法,如身体的弯曲、四肢的伸展变化等,为后续美术学习奠定基础,也使学生在艺术创作中体验杂技艺术所蕴含的挑战自我、勇敢拼搏的精神内酒。
2022新课标要求 本学段1年级的教学要注意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注重引导学生感知身边的美,并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想象和理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对其欣赏方法和表现方式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本学段教学以“欣赏身边的美”为起点,到“表达自己的感受”“改进生活用品”“体验传统工艺”,再到将美术与姊妹艺术及其他学科相结合的“参与造型游戏活动”。5项学习任务,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旨在培养学生“造型·美术”学习习惯。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艺术表现:引导学生观察杂技演员的动态特征(如平衡、翻滚、叠罗汉等),尝试用简单的线条、形状和色彩表现杂技动作的趣味性。创意实践: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设计独特的杂技动作或组合,创造富有个性的“杂技高手”形象。审美感知:通过欣赏杂技表演的图片、视频或艺术作品,感受杂技中力与美、动与静的平衡关系。文化理解:初步了解杂技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天真烂漫 ,对世界充满好奇,对新鲜有趣的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杂技表演中那些惊险刺激的动作、色彩鲜艳的服装和独特的道具,很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此阶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正在逐步发展 ,理解能力有限,难以理解复杂的概念和抽象的知识。在学习杂技相关知识时,他们需要借助直观、具体的形象,如通过观看大量杂技表演的图片、视频,才能更好地理解杂技艺术的特点和魅力 。不过他们想象力丰富,在欣赏杂技表演后,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对杂技场景和人物进行再创造,画出充满童趣和创意的作品,比如给杂技演员添加奇特的道具、设计夸张的动作等 。
重点 细致观察杂技演员的各种动态,把握人物身体各部位的形态变化。
难点 如何用简洁的线条准确捕捉杂技演员瞬间的复杂动态,表现出动作的流畅性与力量感。
材料准备 教材,PPT课件,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一个超级神奇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一群拥有超能力的人,他们能在空中漫步,能让物品在身上跳舞,你们猜猜他们是谁?通过一段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引发同学思考学生欣赏视频学生思考问题并回答 制造悬念,瞬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让学生对杂技表演产生浓厚兴趣,快速融入课堂氛围,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讲授新课 同学们,刚刚的杂技表演太震撼了!大家来说一说,哪个杂技节目最让你印象深刻?演员们在表演时身体是怎么动的?他们的表情又是什么样的?同学们,看看右边的图片,你们觉得他们的身体像什么形状?同学们,看这两幅图,你们有什么感受?“森”字下部两个“木”字留白巧妙,如同杂技表演中演员与道具之间的空间互动,疏密有致才能凸显主体。对比杂技:顶碗表演中碗的叠放需精确计算空间,与书法结体的“计白当黑”同理。《神策军碑》的“森”字中,笔画起笔顿挫如杂技的蓄力动作,捺画飞扬似杂技演员抛接道具的弧线,体现“力”与“美”的统一。杂技中的转盘、空竹等道具的运动轨迹,与书法中“提按转折”的节奏异曲同工。“森”字由三个“木”组成,通过主次分明的布局(上部“木”略大,下部左右对称)体现严谨的平衡感,但笔画的挺拔舒展(如竖钩的弧度与撇捺的张力)又赋予静态文字动态生命力。类比杂技:如同杂技演员叠罗汉时,底层支撑的稳定性与上层动作的舒展性结合,形成“稳中求险”的视觉效果。 学生思考问题并回答 动态的视频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杂技的魅力,让学生身临其境般感受杂技表演的惊险、精彩与美妙,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杂技艺术的印象,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杂技的热爱之情,为后续深入观察分析杂技演员动态做足准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深化对杂技表演的感知。通过引导学生描述演员的动作和表情,锻炼学生的观察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欣赏杂技艺术,同时为后面绘画创作中人物动态与表情的刻画积累素材。
课堂练习 同学们,现在轮到你们大展身手了,看着右边的图你们能设计出其他有趣的造型吗?学生作品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学生亲身参与模仿,不仅增添课堂趣味性,还能让学生亲身体验杂技动作,加深对动态的感受。引导学生用几何图形概括,将复杂的人物形态简单化,化难为易,帮助学生建立起绘画人物动态的基本思维方法使学生在创作时能够轻松上手,克服畏难情绪。教师直观地示范绘画,让学生清晰地看到一幅作品从无到有的创作过程,了解绘画步骤与技巧, 如构图的安排、线条的运用等。细致的讲解使学生明白如何将之前观察、分析到的人物动态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降低学生创作的盲目性,增强学生创作的信心,为学生独立创作奠定基础。
课堂小结 1.学会如何画小丑,并且画出不同形态的样子2.了解了“森”与杂技的相似之处 学生总结概括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板书 杂技形式:顶碗、走钢丝、空中飞人、柔术等人物动态:身体弯曲、四肢伸展、重心变化创作要点:线条流畅、构图合理、色彩鲜艳
课外拓展/课外阅读内容 “森”字下部两个“木”字留白巧妙,如同杂技表演中演员与道具之间的空间互动,疏密有致才能凸显主体。对比杂技:顶碗表演中碗的叠放需精确计算空间,与书法结体的“计白当黑”同理。《神策军碑》的“森”字中,笔画起笔顿挫如杂技的蓄力动作,捺画飞扬似杂技演员抛接道具的弧线,体现“力”与“美”的统一。杂技中的转盘、空竹等道具的运动轨迹,与书法中“提按转折”的节奏异曲同工。“森”字由三个“木”组成,通过主次分明的布局(上部“木”略大,下部左右对称)体现严谨的平衡感,但笔画的挺拔舒展(如竖钩的弧度与撇捺的张力)又赋予静态文字动态生命力。类比杂技:如同杂技演员叠罗汉时,底层支撑的稳定性与上层动作的舒展性结合,形成“稳中求险”的视觉效果。
特色资源分析和技术手段说明 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欣赏、观察、动脑、动口、动手,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学生在欣赏和分析画家作品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审美感知能力,还学会了如何运用色彩和线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有限,部分学生的作品未能得到充分地展示和点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