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第一单元
历史
①通过了解古今中外现代食物生产、储备技术的发展历程,培养时空观念。
②通过史料分析食物生产的现代化,说明食物生产的现代化与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对食品供给的影响。
③通过学习教材、分析史料等,理解现代化农业在人类社会发展和现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④了解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明确中国在世界粮食安全及消除饥饿面前作出的巨大贡献,深化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自觉担负起为建设美好生活而努力的时代责任。
学习目标
重点: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以及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历程。
难点:
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中国在处理粮食安全与食 品安全问题面前作出的贡献。
学习重难点
导入新课
国以民为本 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
新课讲授
问题探究一:对比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
阅读教材第一目内容,列举农业现代化的表现。
农业机械的发展及广泛使用;粮食作物育种技术进步;养殖业、畜牧业、渔业等日趋现代化。
新课讲授
新课讲授
通过两段材料分析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特点。
材料一 传统农业采用人力、畜力、铁木农具等为主,主要依赖世代流传下来的经验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其特点是生产水平较低,农产品剩余不多,并且产量受自然条件比如自然灾害等影响很大。我国古代的粮食亩均产量汉代为132千克,南北朝为128.5千克,唐前期为167千克,唐后期为154.5千克,宋代为154.5千克,元代为169千克,明代为173千克,清代为183.5千克。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清代粮食亩均产量仅比汉代多51.5千克,可见传统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和发展缓慢。
——摘编自刘宇杰《告别饥荒——饥荒成因与应对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有学者研究指出,在传统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只能养活1—2 000人。而到了资本技术集约型经营的现代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供养的人口猛增至5 000人,这样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农业发展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当然,现代农业的高速增长也与化肥的大量投入密切相关。马克思曾经指出:“现代科学在农业的运用,将把农村居民从土地上赶走,使人口集中于工业城镇。”这种大规模的集中,“将把从事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总之,世界农业现代化是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而生的,其实质和核心是化“农”,就是农民比重大幅减少,农业比重大幅下降,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历史演进过程。
——摘编自张新光《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几个带有规律性的问题》
新课讲授
传统农业的特点:脆弱性;生产率低;技术停滞;产业单一。
现代农业的特点:科技与资本技术密切相关;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相伴而生;农业从业人员大幅度下降;农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生态问题日益突出。
新课讲授
结合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特点的不同,对比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有何不同。
项目 传统农业 现代农业
农具动力 手工和畜力工具;人力、畜力和自然力等 机械化工具为主;石油和电力等
生产技术 直接经验 现代科技
生产目的 自给自足 商品化
使用肥料 天然有机肥料 化学肥料、大量使用农药
作物品种 农家原有品种 人工培育品种
生产单元 个体小农为主,生产单元也是消费单元,粗放经营为主 家庭农场为主,集约经营为主,依赖大量外部投入,需要一个强大的科技和工业体系支撑
物质循环 内循环,农产品加工很初步 外循环,农产品加工非常深入,产业链延长,贸工农一体化生产
新课讲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世界农业现代化的意义。
问题探究二: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
材料一 人类在渔猎、采集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只能养活2人;刀耕火种阶段可以养活50人;而在资本技术集约型经营的现代农业阶段,增至5000人。……马克思曾经指出:“现代农业科学在农业的运用,将把农村居民从土地上赶走,使人口集中于工业城镇”。……总之,世界农业现代化是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而生的,其实质和核心是化“农”,就是农民比重大幅减少,农业比重大幅下降,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的历史演进进程。
——摘编自张新光《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的几个带有规律性的问题》
材料二 进入现代社会后,西方人不再强调饮食活动中人与神的宗教关系,中国人也不再强调饮食活动中人与人的宗法关系。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使人们有必要改变自己的饮食方式以适应新生活的需要。
——摘编自陈炎、李梅《中西饮食文化的古代、现代、后现代特征》
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作物产量;饮食方式与饮食观念的更新变化。
新课讲授
中国为什么要发展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有何意义 从农村、粮食、农业三个角度进行思考。
农村: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的建设,能促进生产发展,对于农村的生态环境及生活面貌都有极大的改善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产业基础,有利于提高农村经济的活力。
粮食:有利于稳定粮食生产。粮食生产的稳定是农业的首要任务,现代农业建设能全面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实现粮食生产的稳定。
农业:有利于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建设能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循环上升发展,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新课讲授
绘制时间轴梳理食物储备技术的发展历程。
问题探究三:食物生产和储备技术进步的影响。
新课讲授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分析食物生产和储备技术的改进有何作用。
材料一 如今,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5年站稳在1.2万亿斤的台阶。中国人不仅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还对世界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5年来,不仅粮食连年丰收,肉、蛋、菜、果、鱼等产量也稳居世界第一,人均占有量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从城镇超市到乡村集市,粗粮细粮一应俱全、蔬菜副食目不暇接,“菜篮子”丰富,“米袋子”充实,成就了“舌尖上的中国”。
数据最有说服力。农业机械化水平超过6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意味着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已成为历史;农田有效灌溉系数超过52%,一半以上的农田旱涝保收,意味着“靠天吃饭”正得到改变;全国农药使用量连续三年负增长,化肥使用量已实现零增长,农业的绿色底色越发鲜明;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过60%,标志着我国已经从卖农产品进入到卖制成品的新阶段;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超过290万家,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占比达40%,标志着农业小弱散的经营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
——节选自《人民日报》
新课讲授
提高了粮食产量,大大增加了食物供给,丰富了食品种类,缓解了人类的危机。延长了食物的保存期,提高了生活质量;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食品安全问题等。
材料二 近日,“云南金平县村民盗挖填埋走私冻肉”的报道引发热议,上百村民围着垃圾场挖经无害化处理过的走私冻肉制品!鸡翅、牛肉去向成谜……虽然当地政府已经成立专案组,抓捕7名犯罪嫌疑人,但仍引发不少公众恐慌,冻肉安全问题再次成为焦点。
新课讲授
冷链物流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能够为人们提供更新鲜、营养保存更好的生鲜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品质要求。
可实现农产品跨区域、跨季节均衡销售,丰富人们日常生活的食品种类。
可减少农产品损失,有利于防止食品变质,保障食品安全。
能够提升生活品质,有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大大促进了这项产业的发展。
新课讲授
问题探究四: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的区别与联系。
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遭受饥饿和贫困折磨的人数现已逾10亿,这一事实让我们感到震惊……粮食安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长期投资不足所产生的影响,又因近期粮食、金融和经济危机等因素而雪上加霜……从现在起到2050年,为养活预计超过90亿的世界人口,农业产量估计需增长70%。气候变化给粮食安全和农业部门增加了严重风险。
人口激增;
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农业长期投资不足;
金融、经济危机的影响;
全球环境与气候变化的风险;
国际政治经济的矛盾。
新课讲授
新课讲授
材料一 欧盟的10个成员国纷纷发表声明:禁止英国的牛肉、活牛和牛奶制品的进口……如果把所有可能染病的牛全部宰杀,政府将须支付300亿美元的巨额奖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英国对牛肉及奶制品的需求将只能依靠进口。
——摘编自郑辉印《食品安全与幸福生活》
材料二 本来,农业人口老化、农产品自给率低,导致日本农产品价格一直很高。而日本商人从中国进口大量廉价的农产品和食品,就能获取较高利润,并满足国内需求。但是,这一事件的发生和效应的“放大”,直接对中日食品贸易造成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郑辉印《食品安全与幸福生活》
材料三 日本从2006年5月29日起实施了《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一旦食品中残留物含量超过此标准,不管是否对人类健康有害,都将一律被禁止进口或流通。……欧盟实施了严格而统一的质量安全标准,如对于肉类产品……要求出口国定期向其提供动物疫情报告,欧盟依据出口国的兽医卫生状况发布允许向欧盟出口的第三国名单。
——摘编自李凯年《欧美等发达国家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做法及启示》
新课讲授
原因: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抗生素;食品添加剂的过度使用。
管理:要加强并完善立法规范;强化政府食品安全管理职能;建立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
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应该如何加强食品安全管理
新课讲授
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问题都是在技术发展之上产生的一系列负面影响,两者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呢
两者目的一致,都是为了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两者相辅相成,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需要保障食品安全,提高食品质量。
新课讲授
随着技术的发展,我国现在农业发展的特点是怎样的
问题探究五:中国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
中共十九大提出,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因此,提升小农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构建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重大课题。
特点:实行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经营方式相结合,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个体农户主要使用小型农业机械,大型农场则普遍采用大型农业机械。
新课讲授
农业的机械化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提高了生产效率,保障了食品供应。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方面的改革。
1996年,中国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这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重大贡献。
为什么说中国会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 从我国实力与实施措施两个角度进行思考。
中国不仅能养活自己,而且还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2006年9月,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表的《2005年度国际粮食援助监测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共对外提供了57.7万吨粮食援助,占当年全球粮食援助总量的6.9%,仅次于美国和欧盟。
当堂训练
高考试题荟萃
【练习1】
下图是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拖拉机》。该作品反映出( )
A.农村开始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
B.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
C.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
D.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
C
当堂训练
高考试题荟萃
【练习2】
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机器已平均使用了20年,而美国大多数工业设备的使用还不到5年;在农业领域中,通常一名美国农民的产出是法国农民的3倍多。这反映出( )
A.法美两国的国民经济结构存在根本差异
B.欧洲的衰落和美国的崛起已经显露端倪
C.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展差距明显
D.经济一体化成为各国的必由之路
C
当堂训练
高考试题荟萃
【练习3】
1660年代至1760年代,英国东部地区发生了农业技术革命。其中一项新技术叫作“四区轮作制”,即分别在农场的四块土地上种植芜菁、小麦、萝卜、大麦,四年里轮流更换,不让任何地块休闲,同时又能保持地力。
下表是对1660年和1760年英国东部粮食产量的一种估算。
单位:蒲式耳/英亩
年份 小麦 稞麦 大麦 燕麦
1660 12.8 14.1 13.9 13.1
1760 25.5 25.0 30.9 38.3
当堂训练
高考试题荟萃
(1)前提:大土地所有制。结果: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2)影响:大农场的形成有利于农业技术革命;农业产量的提高有利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意义:农业走规模化经营道路更能适应现代化需要。
(1)材料中的“四区轮作制”能推行,需以什么样的土地关系为前提 指出英国农业技术革命所产生的结果。
(2)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农业生产的变化对英国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这对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当堂训练
典型例题分析
【练习1】
1850年,美国引进收割机,使几个人就能收割大量庄稼。1862年,林肯颁布了《宅地法》,人们通过极便宜的价格得到大片土地。随后40年里有5亿公顷土地加入农场行业。据此可以看出,美国农场业发展迅速主要得益于( )
A.《宅地法》维护农场主的利益
B.工业革命助力粮食规模生产
C.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日益壮大
D.南北战争解放了黑人生产力
C
当堂训练
典型例题分析
【练习2】
相关机构预测,随着杂草对农药的抵抗力增强,2024年起全球农业生产可能会投入30亿磅除草剂(价值约25亿美元);与此同时,除草机器人已可利用杂草图像数据库检测并摘除杂草,或精准施放除草剂,以使其不会影响作物生长。由此可知,农用机器人的发展( )
A.有利于维护农业生态
B.推动了生产关系变迁
C.提高了粮食生产成本
D.可取代新型农药研发
A
当堂训练
典型例题分析
【练习3】
2018年,中共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其中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保证食品安全,诚信自律,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据此可知( )
A.国家以法律手段保障食品安全
B.食品生产标准体系确立
C.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完善
D.食品安全问题开始受到国家重视
A
当堂训练
典型例题分析
材料一 夏周时期,仓储制度已成为国家一项重要的财政制度。东周时,“韩置敖仓于广武山,齐宣王发棠邑之仓,春申君为楚造两仓”。汉朝除中央直接管理的太仓、甘泉仓等仓外,郡县两级、各诸侯国、军队特别是边防兵系统也建了粮仓。隋唐两朝,规定官仓主要用来储存国家租赋收入的粟米,主要用于国家军政费用开支。宋朝时期,正仓主要征收皇粮国税,各州县义仓主要从官收的春秋二税中每石另收一斗储存,常平仓每年夏秋两季以略高于市价收购粟米,本钱由国家财政统筹拨付。嘉靖十四年,户科给事中管怀理言“仓场钱粮皆户部职掌”。清代政府为调整地区间粮食流通,设江宁仓、台湾仓、社仓等,社仓于每年青黄不接时出借,以平复物价。清代末年,粮食储备制度则近乎衰落。
——摘编自李春媚《论中国古代的仓储制度及现实思考》
【练习4】
当堂训练
典型例题分析
材料二 1928年,国民政府内政部制定《义仓管理规则》后,又于1930年制定了《各地方仓储管理规则》,以“侧重备荒恤贫”为立法要旨,规定各地为保证备荒恤贫而设立的积谷仓分为县仓、市仓、区仓、乡仓、镇仓、义仓等6种,其中县仓、乡仓、镇仓、义仓为必设仓,市仓、区仓的设立由民政部门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确定。1933年,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通过农民银行须在各县设立农业仓库的决议,实业部在制定的当年行政计划纲要中,将设立农业仓库作为首要任务且大力推广。1935年,实业部针对农仓业的发展状况,制定了《农仓业法》及其施行细则。新中国成立至90年代,我国逐步形成了周转储备、“506粮”储备、“甲字粮”储备和农村集体储备等粮食储备类型。
——摘编自任新平《近代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变迁》
当堂训练
典型例题分析
(1)特点:历史悠久;国家控制;类型多样;关注民生。
原因: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重农抑商政策的推动;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平复物价、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2)表现:仓储立法日益完善;储备类型日益多元;管理机构不断健全;政府规定日益明确。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现代中国粮食储备制度发展的表现。
课堂小结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