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舟山市金衢山五校联考八年级下册期中适应性监测语文试题卷答案
1.(1)①帷;②fú;③峻
(2)④叹为观止
(3)“几只野凫悠然凫水,划破展家的静谥” 中 “展家” 错误,应改为 “晨霞”;“静谥” 错误,应改为 “静谧” 。
2.“远处的山峦仍技着冬装” 中 “技着” 错误,应改为 “披着” 。
3.(1)①落英缤纷;②青树翠蔓;③蒙络摇缀;④气蒸云梦泽;⑤洞庭之韵,展现孟浩然笔下的壮阔水景;⑥胡为乎泥中;⑦窈窕淑女;⑧海内存知己
(2) 示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 使用通俗化词语,使表达更加贴近生活,通俗易懂,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增强了语言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4.(1) 祖父借竹枝谈柳宗元的气节;(2) 谷雨听雨;(3) 白露临帖,祖父谈苏轼的气节;(4) 祖父对张岱冰骨的赞赏
5.“竹影” 象征文人的气节,如文中借清明竹冒雨破土不争先、对寒流昂首的特性,类比柳宗元被贬永州仍坚守气节,体现文人不向困境低头的风骨。“茶香” 象征着文人的精神品质和情怀,像立夏煎茶时以茶叶在滚水中沉浮类比范仲淹的 “先忧后乐”,展现文人的高尚精神 。
6.示例(以春分为例):春分时节,阳光温柔地洒在大地上,田野里的油菜花一片金黄。祖父指着那片花海,眼中满是感慨:“春分是希望的节气。欧阳修说‘雨霁风光,春分天气’,此时大地充满生机。就像文人心中的希望,无论经历多少寒冬,总会在春天绽放。民间的‘立蛋’习俗,不正是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吗?文人的希望,也如这春分的生机,绵延不绝。”
7.答案:A。本文主题是借节气谈文人的气节与精神。A 选项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孟浩然借想渡湖却没有舟楫,表达自己想出仕却无人引荐的心情,体现文人渴望有所作为的志向,与本文文人在困境中坚守气节、追求理想的主题相近。B 选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侧重于表达追求目标过程中的艰难;C 选项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主要体现环境的清幽和作者内心的孤寂悲凉,均与本文主题关联不大。
8.(1) 消散;(2) 命名;(3) 靠近;(4) 舍弃
9.ABD
10.示例:小语,我觉得可以添加一些松树上的明月光影,这符合诗歌 “明月松间照” 的内容;光影的添加能让画面更有层次感,明亮的月光与幽静的山林相互映衬,营造出清幽宁静的氛围,更好地体现王维诗中的意境美,所以添加明月光影更好!
11.“空山新雨后” 的 “空” 营造出空灵、清幽的意境,展现出山中的静谧与纯净,体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融入;“恍若乘虚御风” 的 “恍” 描绘出在自然中那种自在、超脱的感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并怡然自乐” 的 “怡” 体现桃花源中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安居乐业。这三个词从不同角度表现出中国古代文人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他们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慰藉、追求精神的自由 。
12.C
13.示例:活动一:数字艺术创作展览。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让学生在虚拟空间中进行艺术创作,如绘画、雕塑等。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作品。同时,设置互动环节,观众可以通过 VR 设备走进学生的作品世界,与作品进行互动,感受艺术创作的魅力,体现创新与互动性。活动二:科技艺术表演秀。运用人工智能(AI)音乐创作软件,学生输入自己的创意和情感,软件生成独特的音乐作品。在表演秀上,学生结合音乐进行舞蹈、戏剧表演等。观众可以通过投票、线上留言等方式参与互动,评选出最具创意的表演,体现创新与互动性。
14.根据答题书写情况给分,书写工整、卷面整洁、无涂改痕迹可得 3 分;书写较工整、卷面较整洁、涂改较少可得 2 分;书写潦草、卷面不整洁、涂改较多可得 1 分;书写极差、难以辨认则得 0 分。
15.“航航” 将 “敦煌色谱”“蜀锦披风” 这些经典文化元素与 “AI 算法” 结合,“敦煌色谱” 和 “蜀锦披风” 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通过 AI 算法,它们以新的形式呈现,如在数字画布上展现,使经典文化适应现代科技环境。就像《周易》中 “穷则变,变则通” 的理念,经典文化在与科技融合中实现创新,展现出强大的现代生命力,让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16.略(根据题目要求,选择记叙性文章或议论性文章进行创作即可)2025年舟山市金衢山五校联考第二学期
八年级期中学业水平监测语文试题卷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亲爱的同学们,当第 缕春风拂过大地,万物在节律中苏醒。
今天,让我们以“万物有节”为主题,开启一场跨越自然、文化与思维的春日探索主题学习活动。
现在,让我们带着春天的蓬勃朝气,仔细审题,认真答题,开始这场充满收获的探索吧!
【自然之节——聆听大地的呼吸】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同学们感受到了春的魅力,想要为春的图片配文,并制作成课件
在班会课展示,请你帮助他们共同完成。(6分)
春日的① (wéi) ▲ 幕在湖面缓缓拉开,几只野鸣悠然②色_▲ 水,划破展家的静谥。远处的
山峦仍技着③严(jùn)」 ▲ 的冬装,而近岸的柳枝已抽出嫩芽,残雪与新绿交织,令人④_▲ (赞
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这便是自然之节——它从不为谁感到停留,却在更迭中书写永恒的诗行。
1.(1)同学们有些字词忘记了写法还有一个字的读音难倒了展示的同学,请帮助他们完成,(3分)
① (wéi) ▲ 幕 ②凫 ▲ _水 ③严 (jùn) ▲
(2)在检查配文时发现有一个成语忘记填写,请根据提示帮助他们完成。(1分)
④ ▲ _(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2.做分享时同学发现配文里有一处病句,已用横线画出,请帮助他们改正,(2分 )
改正:
【文化之节——触摸千年的智慧】
3. (1)班会课上同学们根据主题进行诗句接龙比赛, 请在下面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一起完成积累
卡片, 感受文化之韵。 (8分)
主题 古诗文名句 出处 文化之韵
芳草鲜美,① _ 陶渊明《桃花源记》 田园之韵,绘就陶潜
自然之韵 笔下的桃林画卷。
②_ ▲ _,③ _ 参差披拂 。 柳宗元《小石漂记》 白然之韵, 摇曳柳宗
元眼中的幽河生机 。
④__ ▲ , 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⑤▲
人文之思 微君之躬,⑥ _ 《诗经 · 关雎》 忠惘 (kùn) 之韵,低
回《式微》 篇里的暮
色哀思。
⑦_ ▲ _, 君子好迷。 《诗经 ·式微》 风雅之的,吟唱诗经
里流传千年的情慷。
精神之境 ⑧ , 天涯若比邻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襟怀之的,铁刻王勃
诗中不朽的别离。
(2) 为丰富题库, 能否再写出一句有关“送别”的诗句: @_ A .⑩ ▲ (2分)
(3) 除了诗句里的文化之韵, 词语的使用也蕴藏若独特的艺术魅力, 请货析下面语段中的词语, 回答相关
第 1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