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人教版(五四制)语文八年级下册课件:《登楼》 (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人教版(五四制)语文八年级下册课件:《登楼》 (共4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04 15:35: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2张PPT。杜甫《登 楼》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安史之乱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人称“杜拾遗”(民间认为她是“风神”十姨)。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大诗人小档案奉儒守官忧国忧民 杜甫出生于一个历代仕宦家庭,“奉儒守官”是家业。因此,无论穷达,他都积极入世。别人可以弃官归隐,他不能够。尽管一生官职都不高,但仍坚定地固守儒业。
   杜甫又积极主动地走近下层民众,关心他们的疾苦代他们呼号,写出了他们的心事。“三吏”,“三别”就是代言之作。“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据日本学者统计:唐代诗人用“狂”字最多者,李白997首诗用27次,杜甫1450首诗中用26次,韩愈387首诗中用25次,白居易2800首诗中用97次。   “狂态”杜甫人生历程宋祁认为杜甫的性格遗传自其爷爷杜审言,即“褊躁傲诞”。《唐才子传·杜审言》也说他“恃高才,傲世见疾”。杜审言是进士,也是诗人,还是武则天的面首张易之兄弟的座上宾。《新唐书·杜审言传》杜审言大言不惭地说过:“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杜甫比他爷爷来毫不逊色,宋王谠《唐语林》卷二有所记载,杜甫曾自夸:“使昭明再生,吾当出刘、曹、二谢上。”爷爷狂,人家还不得不买帐,杜甫狂,却狂得不是时候。狂人徐文长说过余读书卧龙之山巅,每于风雨晦涩时,辄呼杜甫。嗟乎,唐以诗赋取士,如李杜者不得举进士;元以曲取士,而迄今啧啧于人口如王实甫者,终不得进士之举。然青莲以《清平调》三绝遇宠明皇,实甫见知于花托而荣耀当世,彼拾遗者一见而辄阻,仅博得早朝诗几首而已,余俱悲歌慷慨,苦不胜述。为录其诗三首,见吾两人之遇,异世同轨,谁谓古今人不相及哉! 南北漫游:731—745 《壮游》:“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载,与李白结为挚友。诗作现存20余首,多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人不轻狂枉少年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全篇紧紧抓住“望”字写景,写景中又处处烘托着一个“高”字。 最后两句饱含对理想的展望,显示出青年杜甫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杜甫《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李杜忘年至交困居长安:746—755天,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仅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 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认识“腐败”和“苦难”,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流传诗作约百首,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留下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不朽名篇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警世之句.束带发狂欲大叫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近代人们重新发现杜甫,谓之“情圣”(梁启超语)。有《杜工部集》传世。 “以饥寒之身而怀济世之心,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杜甫出生地
工部窟老杜情怀身为“情圣”的两首“月下”怀亲之作《月夜》思念“老妻”: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月夜怀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第一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沧桑杜甫的人生见证杜甫以“狂”解决了精神的危机,从而走向了圣贤的道路 乱中流离:756—759,安史之乱最盛,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北上灵武投奔肃宗,半路被俘,陷贼中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房案直谏忤旨,几近一死。 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 758年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 此期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写出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别”等传世名作。 759关辅大饥,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辞官到达成都。此期流传下来诗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忧愁的诗人也偶有欢心想一想:“平生第一快诗是哪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喜欲狂” 漂泊西南:760—770,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 760年春,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其间曾因乱流亡梓、阆二州。 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次年暮春迁往夔州。 768年出峡,辗转抵岳阳。最后二年,居无定所。飘泊多在船上度过。 自笑狂夫老更狂杜甫曾经在成都住过几年,当时是依附剑南西川节度使严武。但是,杜甫对自己的恩人似乎并不是那么尊敬。有一次他喝醉了,甚至指着严武的鼻子说:“没想到严挺之居然有你这样的儿子!”严挺之是严武的父亲。在古代,称别人的父亲的名字是极其无礼的行为。在讲究儒家伦理的唐代,对父讳是很重视的。 杜甫的行为在当时人看来是多么狂妄。严武是一个武人,对杜甫的狂早就忍受很久了。据说,有一次他终于忍不住了,提起宝剑就要出去杀杜甫,可是衣服被蚊帐钩子钩住了,怎么也解不开,手下一看,马上去通知严武的母亲,母亲亲自来求情,杜甫才免去一死。《新唐书》甚至说:李白的《蜀道难》有“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的句子,其实就是担心杜甫的生命安全,表现自己对他的关心的。成都杜甫草堂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的安居理想至今未得实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杜甫的死也和饥饿有着斩不断的联系。离开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围困,连续饿了9天。当地县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来,以牛肉白酒招待他,难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当晚就因为醉饱过度而辞世了。  
杰出诗人却落得如此下场,大概令后人感到不安,于是人们对杜甫的死因做了种种解释,并推断出溺死、病死等各种说法。然而,纵然真是这样,对诗人本身的痛苦也没有任何补益。他以他的颠沛痛楚见证了盛世唐朝的没落,他那些伟大诗篇,就是他一生悲苦的哀鸣,也是一个辉煌时代走向终结的哀歌。 唐人评杜甫任华《杂言寄杜拾遗》:
“郎官丛里作狂歌,丞相阁中常醉卧。”
杨巨源《赠从弟茂卿》:
“王维证时符水月,杜甫狂处遗天地。”杜甫诗中成语飞扬跋扈
翻云覆雨
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杜甫《丹青引》) ——别开生面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杜甫《丽人行》) ——炙手可热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杜甫《哀江头》) ——明眸皓齿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杜甫《历历》) ——历历在目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二首》) ——古稀之年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 ——擒贼擒王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杜甫《秋兴》其五) ——紫气东来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将惨淡经营中。(杜甫《丹青引》) ——惨淡经营 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王粲登楼,怀念故土。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 登  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登楼诗意图写作背景 杜甫《登楼》一诗是广德二年(764)春初作于成都。安禄山叛乱并迅速占领洛阳后,唐王朝将原先驻扎在西北部边境的精锐军队,调往中原平叛,以致造成西北边城军备的空虚,吐蕃等西北方面的外族于是乘隙而入,攻占了唐王朝西北部的几十个州郡。尽管唐军不久收复了长安,但却造成了社会的动荡不安。而广德元年十二月吐蕃又攻陷四川西北部的松、维、保三州及云山新筑二城,剑南西北诸州就此落入吐蕃的控制中。句 解 客:作者自指。万方多难:指吐蕃入侵之事。
首联统领全篇。花伤客心,以乐景衬哀情,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花近高楼伤客心, 万方多难此登临。 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当此万方多难之际,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是繁花触目,却叫人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在行文上,先写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颔联描述山河壮观,以“天地”概括空间之广阔,以古今概括久远的时间,描述山河壮观;“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登楼远望,锦江流水在蓬勃的春色中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宛如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一个“来”字,把春色写活了。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犹《可叹》诗之“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变幻如苍狗”之意。一个“变”字,无限感怅。
锦江:岷山支流,源出灌县,由郫县流经成都入岷江 。玉垒,山名,在今茂汶羌族自治县。此联承首联写登楼所见。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颈联纵论天下大势,“朝廷”“ 寇盗”,是登楼所思。上句“终不改”,反承第四句的“变古今”,是从吐蕃陷京、代宗复辟一事而来,指出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寇盗”“相侵”,具体写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义正词严,浩气凛然,于焦虑之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两句承“万方多难”:上句言朝廷永固,下句忧吐蕃相侵。前人云:“曰终不改,亦幸而不改也;曰莫相侵,亦难保其不相侵也。终,莫二字,有微意在。颇能道出诗人深意。
北极,星名,居北天正中,这里象征大唐政权。终不改:北极星在天空的位置不变,以比唐王朝万世长存。时长安已为郭子仪收复。西山寇盗:指西边的吐蕃。西山:指岷山山脉。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个人怀抱。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 《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诗人在此借用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伫立楼头,徘徊沉吟,不觉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 两句借凭吊古迹以表示对时世的慨叹;上句叹后主用黄皓而亡国,暗指唐代宗宠信宦官以“蒙幸”;下句是说,由后主联想到孔明,于是吟唱起他爱唱的梁甫吟,表凭吊之意。可叹如今只有昏君,没有贤相。艺 术 造 诣 全诗即景抒情,格律严谨,语言精炼,揉自然景色、历史感慨、现实隐忧和个人情思于一体,境界阔大雄浑,寄慨遥深, 充分体现出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写登楼的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从空间着眼。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诗的构思上,起着突出的作用。“花近高楼”写近景,而“锦江”、“玉垒”、“后主祠”却是远景。“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这种兼顾时间和空间的手法,增强了诗的意境的立体感,开阔了诗的豁达雄浑的境界。沈德潜以为“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沈德潜《唐诗别裁》)卷十三)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间含八意。” 明?胡应麟云:“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 其他知识点 1、杜甫是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兼长各体,其中,对七律贡献尤大。《登楼》《登高》即是其代表作之一。
2、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可以用他自己在《进雕赋表》中所说的“ 沉郁顿挫”四字来概括。与李白“雄放飘逸”味道不同。
3、杜甫追求“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雕琢美与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形成对比。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哪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韩愈《调张籍》(1)杜甫《登楼》一诗作于 ( )
A、长安 B、岳阳 C、成都 D、夔州
(2)从诗体上来说,杜甫的《登楼》属于( )
A、律诗 B、绝句 C、新乐府 D、古诗
(3)后人对大诗人杜甫及其诗的尊称有( )。
A.诗豪 B.诗圣 C.诗仙 D.诗囚选择题(4)杜甫字子美,历来又有多种称号,下不属于其称号的有 ( )
A、杜少陵 B、杜右丞 C、杜工部 D、杜拾遗
(5)杜甫《登楼》一诗的正确顺序是( ) ?????????①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②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③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④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A、③②④① B、①④②③ C、④①③② D、④②①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