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冲刺2025:中考历史压轴重难题专训(一)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冲刺2025:中考历史压轴重难题专训(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6.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06 18:05:32

文档简介

冲刺2025:中考历史压轴重难题专训(一)
一、选择题
1.(2025七下·珠海期中)唐朝有“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名句,宋代却出现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这一变化反映了宋代(  )
A.强干弱枝 B.尊崇儒术 C.用人唯才 D.崇文抑武
2.(2025七下·珠海期中)题图是宋元时期的政权更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
C.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D.君主专制的逐渐加强
3.(2025七下·珠海期中)唐朝的纺织业品种繁多,其中蜀锦以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材料直接反映出唐朝(  )
A.文学艺术的兴盛 B.手工业水平的高超
C.社会风气的开放 D.商业贸易往来频繁
4.(2025七下·珠海期中)题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C.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5.(2023七下·永定期末)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鸿恩大德,前古未比”说明隋朝修建大运河最深远的影响是(  )
A.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B.满足隋炀帝游江都愿望
C.结束南北分裂割据局面 D.促进沿岸工商业的发展
6.(2025·凉州模拟)19世纪末,随着拥有先进技术的欧美人奔走于世界各地,夺取更多的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世界完全联系成一个整体。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B.手工工场制的发展
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D.经济全球化的加强
7.(2025·凉州模拟)1860年12月20日,南卡罗来纳州声称:把“追求不同,制度各异”的人们置于一个政府之下的“试验”失败了。1861年2月,7个南方州成立“美利坚诸州同盟”,选举大奴隶主杰斐逊·戴维斯为临时总统。此后,林肯政府宣布发动战争。由此可见,内战的首要目标在于(  )
A.维护国家统一 B.废除奴隶制度
C.发展对外贸易 D.争取民族独立
8.(2025八下·祁阳期中)历史叙述包括史实与评价。下列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开始进行了北伐和西征
B.1862年,太平军与湘军在天京附近激战40多天
C.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
D.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9.(2025九下·永定模拟)张家界市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整理了以下大事年表,其最恰当的主题是(  )
时间 事件
1640年 英国议会重新召开
1688年 英国发生“光荣革命”
1787年 美国宪法制定
1789年 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1804年 《拿破仑法典》颁布
A.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B.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C.君主立宪制的形成 D.封建时代欧洲的政治变革
10.(2025九下·永定模拟)张家界市某同学在课前演讲时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14年后,危机再次从海上而来。这一次,侵略者直接逼近了大清国的首都。”下列史实属于这段历史的是(  )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林则徐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
C.英法联军抢劫并烧毁了圆明园 D.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烧杀抢掠
11.(2025·郴州模拟)历史课代表小明同学绘制了下面的思维导图。该思维导图反映的主题是(  )
A.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B.70年代的外交成就
C.改革开放以来的多边外交 D.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2.(2024九下·南海月考) 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以往仅表示“出生地”的突厥词汇“vatan”变成“祖国”的意思。英语词汇“liberty”最初是指与奴隶身份相反,现具有“自由”等新的政治含义。这体现大革命(  )
A.维护共和制度 B.打击特权阶层
C.强化世俗权力 D.具有世界意义
13.(2024九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期中)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评论中国古代“某一制度”时说:“它的用意是在政府和社会之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来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下列文物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赵秉忠的状元卷 B.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C.阎立本的《步辇图》 D.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
14.(2025年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第十七中学中考模拟预测历史试题)由下图可知,十月革命的胜利表明社会主义(  )
A.由理想变成现实 B.从暴力走向和平
C.从专制走向民主 D.从人治走向法治
15.(2025·梓潼模拟)1935年至1936年,在今四川阿坝、甘孜等地先后出现了“格勒得沙(嘉绒藏语,指藏族人民)共和国”“波巴依得瓦(藏语,也指藏族人民)共和国”等富有民族特色的革命政权。这些革命政权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国民革命的推动 B.红军的战略转移
C.土地改革的推进 D.西南地区的解放
16.(2025九下·广安月考)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作品《高老头》主人公出身寒微,做粮食承包商发了大财。他把大部分财产给两个女儿作陪嫁,后来自己却被女儿们抛弃,一贫如洗,孤苦伶仃地病死在一家小公寓的阁楼上。作品揭露了(  )
A.父爱的伟大与无私 B.资本主义社会本质
C.家庭关系的复杂性 D.社会底层悲惨命运
17.(2025年广东省东莞市南城区宏外、丰泰中考一模历史试题)1912-1915年,《中华实业界》等新创办的实业报刊达50种以上,分布于全国18个省区,一些原有的报刊也新增了大量实业报道及相关的栏目内容。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 B.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C.民族经济发展领先世界 D.实业报刊是主流报刊
18.(2025九下·石门月考)“唐宋两代重视科举,尤其是宋代科举地位崇高,是一千三百年中国科举史上最为重视科举的时期之一,而当时中国科技却远远领先于西方。如果仅考察唐宋六百多年间的历史,我们是否可以得出结论说当时科技发达是受科举制的推动呢?同样,对明代以后科技落后于西方能不能简单归因于科举?”作者强调了
A.科举制在唐宋时期地位很高 B.宋代科技发达源于重视科举
C.科举不是影响科技的根本原因 D.明代以后科举制度不再受重视
19.(2025·南海模拟)尼日利亚学者费米·阿科莫莱夫在2006年提出,丢掉“没有西方我们注定灭亡”的心态,历史上没有哪个国家的经济是靠外国人发展起来的。这一言论折射了非洲(  )
A.受到西方殖民 B.经济发展缓慢
C.广泛参与竞争 D.自强意识增强
20.(2025九下·茂名开学考)“罗斯福新政之所以能够救美国,无外乎是政府在生产过剩条件下,直接把过剩劳动力和国家工业化过程所创造的设备生产能力结合起来,去做国家投资的基础建设,开发中西部。”体现这一内容的措施是(  )
A.积极扩大生产 B.抑制消费需求
C.实施以工代赈 D.恢复银行信用
21.(2025·贵州模拟)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经过多年的研究,发明了现代炸药。后来他又研制出无烟炸药。诺贝尔的发明在军事、工程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此文字说明了
A.诺贝尔为发明炸药做了大量研究工作
B.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C.炸药被广泛应用
D.促进经济迅速发展
22.(2025九下·凉州开学考)“帝国初年,地中海已成了帝国的内湖,地中海各地之间的交通畅通无阻,海上航路、内陆河道、陆上通道和古老商道都成了内外贸易的动脉,商旅往来,络绎不绝。”材料中的“帝国”(  )
A.横跨三洲 交通便利 B.东方大国 经济发达
C.文化昌盛 封闭自守 D.民主共和 法律完备
23.(2025九下·南宁开学考)美国历史的发展经历了种种坎坷。下图所示是美国某一阶段的发展示意图,F1是它发展的动力,F2是它发展的阻力。下列关于美国历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动力F1是受法国大革命影响
B.图中阻力F2是英国的封建统治
C.图中b处标志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
D.图中c处标志美国独立战争结束
24.(2025八下·吴中开学考)下列油画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A.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B.开辟井冈山革命道路
C.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 D.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
25.(2025七下·武威开学考)“自古书简,多编以竹简,其用缘帛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酸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材料中的这项技术(  )
A.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 B.开启了人类征服海洋的篇章
C.过年时烟花爆竹的材料 D.为政府增加了赋税
26.(2025七下·武威开学考)小明研学时看到下面的文字介绍。据此判断,他参观的应是(  )
展陈从商代史、甲骨学、考古史、商文明的世界传播等多个角度,全方位阐释商代繁盛的城市文明、完善的礼乐文明、发达的青铜文明、灿烂的文字文明以及高超的手工业技术等,生动呈现商文明对于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A.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B.殷墟博物馆
C.长平之战纪念馆 D.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27.(2024年四川省甘孜州中考模拟适应性训练历史试题)明治政府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这标志着日本开始
A.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B.天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C.国家的权力控制在武士改革派手中
D.实行有限的宪政统治时期
28.(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2024-2025学年(五四学制)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李立三的俄籍夫人李莎在回忆20世纪20年代苏俄的生活时说到:我平时上学走的那条街上来也有些商铺,都是脏了吧唧的,橱窗上都是灰,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有。不知怎么,不知不觉,玻璃又擦的比较干净,橱窗里又出现了比较丰富的商品。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苏联模式的形成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赫鲁晓夫的改革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29.(2025九上·佛山期末)1633年,贵族巴洛的庄园里有7名租地农场主,租用土地不足三分之一,但是这7名资本家所交地租数额却接近巴洛庄园地租收入总数的二分之一,16年之后,在同一个庄园,租地农场主达到10人,共租用庄园土地42%,所缴纳地租却占总额的67%,而耕种着58%土地的46%户农民,所缴纳贡赋只有29%。上述材料表明( )
A.粗地农场发展标志着西欧庄园经济完全衰落
B.租地农场促进了市民阶级的产生
C.农民是租地农场的主要生产者
D.租地农场在农村经济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30.(2025七上·当阳期末)某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大量的稻谷、稻叶、木屑、纺织工具(如骨针、纺轮、梭形器)及纺织品(如编织的苇席),还有大量干栏式建筑。据此推断,该遗址应位于下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31.(四川省泸县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西方社会史》写道,学者们潜心研究拉丁文古典作品,了解和学习先贤对人的本性的认识,强调人本身以及人的成就、兴趣和能力,虽说教会也支持这种“新学”,但到15世纪后期,它越来越成为一种俗界运动。其中“运动”指的是
A.文艺复兴运动 B.法国启蒙运动
C.英国宪章运动 D.日本倒幕运动
32.(2024七下·增城期中)《唐律疏议》规定:“诸犯夜者,笞二十;有故者,不坐。闭门鼓后、开门鼓前行者,皆为犯夜”;《大唐六典》要求:“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这主要表明唐朝(  )
A.统治者重视法治刑法严酷 B.商业活动有严格时间限制
C.鼓钲成为主要的经商工具 D.商业经营场所有明确界限
33.(2025八上·孝南期末)中国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以上,其中军队伤亡380余万人,占各国伤亡人数总和的三分之一;日本投降前夕,日军在中国战场的兵力为186万人,其海外总兵力为358万人,在华兵力占其海外总兵力的50%以上。据此可知(  )
A.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B.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始终发挥着主要作用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引领抗战的胜利
D.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34.(2025八上·孝南期末)有人将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展开的一场场“救治行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但随着救治行动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中国的疾病不仅在肌体上,更多是在头脑中,于是又开出了救治“头脑疾病”的良方。其中“温药慢治”、救治“头脑疾病”分别指的是(  )
A.洋务运动 新文化运动
B.戊戌变法 新文化运动
C.辛亥革命 义和团运动
D.五四运动 国民大革命
35.(2024七下·攸县期末)据史载,大运河开通后,每年从南方运到北方的粮食高达五六百万石,大运河几乎成为唯一的南粮北运的水路通道,运河沿岸兴起了二十余座繁华的都市。这说明大运河的开通(  )
A.实现了国家大一统 B.有利于中外经济的交流
C.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D.促进了南北方经济交流
36.(2024七下·大连月考)“贞观初年,太宗同意征用18岁以下男子服兵役。中书省拟定敕文,文件到门下省,魏征坚持认为不可,没有签署,前后来回多达四次,太宗发怒,当面责备魏征……魏征以征税失信为例,劝说太宗减少税赋和兵役……太宗说,我的过错很大。于是收回成命。”材料反映了唐太宗(  )
A.独断专行 B.改革税制 C.虚心纳谏 D.裁减冗员
37.(2024·湖北模拟)《贞观政要》载,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以下措施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  )
①轻徭薄赋,鼓励农业生产 ②虚心纳谏,积极整顿吏治
③减省刑罚,减轻农民负担 ④知人善任,完善进士科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8.(2024九下·四会模拟)1933年,罗斯福政府颁布《农业调整法》,试图通过限制产量来提高农产品价格,但这一措施却加重了消费者负担,农产品消费量反而减少。这表明(  )
A.国家干预经济成效显著 B.新政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
C.农业供需矛盾得到缓解 D.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
39.(2020九上·龙华期末)1937年,德意日初步结成轴心国集团。墨索里尼解释说,“从柏林到罗马的这一条垂直线,不是区分线,而是一个轴心。所有怀着合作与和平愿望的国家,都可以围绕着这个轴心运转”。实际上,轴心国集团的性质是(  )
A. 反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组织
B.推动国际合作与和平的组织
C.在全世界侵略扩张的法西斯组织
D.推动地区和平发展的区域性组织
40.(2024·重庆市) 19世纪40年代起,伦敦的报纸可以及时送往全国各地,铁路公司为液态奶打开了城市市场,铁路还需要标准时间来制定时刻表,火车还改变了邮政服务。材料表明(  )
A.英国掀起了建设铁路的热潮 B.近代交通改变了社会生活
C.蒸汽机车广泛运用到运输业 D.铁路导致人口大规模流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反映了从唐朝时期从戎轻文到宋代时期重文轻武, D 符合题意;
题干没有体现强干弱枝, A 不符合题意;
西汉时期独尊儒术, B 不符合题意;
题干没有体现用人唯才方面的信息, C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2.【答案】B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宋元时期的政权更替图”可以看出宋朝时期,北宋、西夏、辽到南宋、西夏、金特征是民族政权并立,元朝是一个统一王朝,故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B项正确;
选项ACD无法从材料中体现出来,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3.【答案】B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唐朝的蜀锦以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这些材料直接反映出唐朝的手工业水平高超, B 项正确;
材料体现不出文学艺术、社会风气和商业贸易,排除 ACD 项。
故答案为 B 。
【点评】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4.【答案】B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表格内容可知,四则材料都提到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因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
败,故 B 正确;
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时还没有当皇帝,故 A 错误;
只有《新唐书高祖本纪》提到刘文静为唐军,其他书都没有提及,故 C 错误;
材料中只有《新唐书·太宗本纪》中提到了李世民患病导致战役的失败,故 D 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5.【答案】A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6.【答案】C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据题干“19世纪末,随着拥有先进技术的欧美人奔走于世界各地,夺取更多的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世界完全联系成一个整体”和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了电力、内燃机、新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些先进技术极大提升了欧美国家的生产力,促使它们为获取更多市场、原料产地和资本输出场所而加速全球扩张,最终将世界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C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国际新秩序还未建立,排除A项;
手工工场制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前的生产模式,排除B项;
经济全球化加强是这一现象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理解,根据题意对应选项进行选择,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选项较容易理解,难度适中。
7.【答案】A
【知识点】林肯与美国南北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题意可知南方州因不满联邦政府而宣布脱离,成立“美利坚诸州同盟”,林肯政府随之发动战争,由此可知林肯在战争初期的核心目标是阻止国家分裂,维护联邦统一,A项正确;
废除奴隶制是战争过程中的重要举措,并非首要目标,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为维护统一发动南北战争,发展对外贸易属于经济信息,排除C项;
独立战争是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南北战争是为了维护统一,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8.【答案】C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评价则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观的评判表达,题干选项中选项ABD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史实;
选项C是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属于历史评价,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什么是历史史实,什么是历史评价的相关史实。
9.【答案】B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独立宣言》;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拿破仑与拿破仑帝国
【解析】【分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640年英国议会重新召开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1688年光荣革命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革命完成。1787年美国宪法制定确立美国联邦共和制。1789年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开始。1804年《拿破仑法典》巩固法国大革命成果。这些事件共同反映了17-19世纪欧美国家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历史进程。最贴切的主题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B项正确;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涉及亚非拉国家反抗殖民统治,包括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等,排除A项;
君主立宪制的形成涉及英国,与美国等不符,排除C项;
封建时代欧洲的政治变革与材料不符,材料是近代,不是封建时代,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0.【答案】C
【知识点】火烧圆明园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描述,我们需要找出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14年后发生的、侵略者逼近大清国首都的历史事件。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于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 14年后即1856年,此时爆发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于1860年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符合“侵略者直接逼近首都”的描述,C项正确;
帝国主义瓜分狂潮发生在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时间不符,排除A项;
虎门销烟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背景(1839年),时间不符,排除B项;
八国联军侵华发生在1900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理解,根据题意对应选项进行选择,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选项较容易理解,难度适中。
11.【答案】D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万隆会议、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中提到的外交成就,涵盖了新中国成立初期、70年代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成就,体现了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多边外交合作,故选项D符合题意;
A.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仅涵盖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事件,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但不包括70年代和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不符合题意;
B. 70年代的外交成就 ,70年代的外交成就仅涵盖70年代的外交事件,如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但不包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不符合题意;
C. 改革开放以来的多边外交 ,改革开放以来的多边外交仅涵盖改革开放后的外交事件,如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但不包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和70年代的外交成就,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事件,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这些事件反映的主题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注意所选择的选项要把所给的信息全部包括在内,一个都不能少,切记。
12.【答案】D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题干中在法国大革命影响下,突厥词汇和英语词汇有了新的含义,说明大革命具有世界意义,D项符合题意;
题干中“祖国”“自由”与共和制度无关,排除A项;
题干中“祖国”“自由”不能体现法国大革命打击特权阶层,排除B项;
题干中“祖国”“自由”与强化世俗权力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记忆法国大革命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13.【答案】A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它的用意是在政府和社会之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来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可得出指的是古代的科举制,为普通的学子提供了入仕的机会,科举的头名称为状元,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描绘的是城市生活状况,与题干信息无关,不符合题意;
C. 阎立本的《步辇图》 , 阎立本的《步辇图》 描绘的是人物,与科举无关,不符合题意;
D. 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 , 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 与宗庙有关,与科举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其含义,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一定要注意理解科举制的作用。
14.【答案】A
【知识点】列宁与俄国的十月革命
15.【答案】B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1935年至1936年”和所学知识可知,四川地区这些革命政权的出现主要是因为红军的战略转移,1934-1936年,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途径贵州、四川等地,红军在长征途中广泛宣传了革命的主张,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因此推动了这些革命政权的出现,B项正确;
国民革命是指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打倒列强,除军阀”的革命运动,发生在1924-1928年间,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于1947年在解放区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
1949年10月21日,刘伯承、邓小平率第二野战军南下,解放大西南,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红军长征,试题难度不大,解题必须熟练记忆相关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即可得出答案。
16.【答案】B
【知识点】近代世界的文学艺术家及其作品
17.【答案】B
【知识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8.【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19.【答案】D
【知识点】非洲独立运动与“非洲年”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丢掉‘没有西方我们注定灭亡’的心态,历史上没有哪个国家的经济是靠外国人发展起来的。’”分析可知,非洲学者认为,非洲的发展不能依靠西方,要靠自己,这折射了非洲自强意识增强,D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非洲受到西方殖民的史实,排除A项;
材料体现了非洲自强意识增强,不能反映经济发展缓慢,材料没有涉及非洲经济发展的情况,排除B项;
材料内容没有涉及非洲社会的竞争方面的论述,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非洲独立运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20.【答案】C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去做国家投资的基础建设,开发中西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以工代赈,加大基础设施建设,C正确;经济大危机的原因是生产过剩,因此不可能积极扩大生产,应该提升消费需求,而不是抑制消费需求,AB错误;
恢复银行信用属于金融方面的措施,与材料中提到的基础设施建设不符,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罗斯福新政。解题方法:结合罗斯福新政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21.【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诺贝尔的发明在军事、工程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说明科研同生产紧密结合,B正确;“诺贝尔经过多年的研究”不能说明诺贝尔为发明炸药做了大量研究工作,A错误;
“在军事、工程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不能说明炸药被广泛应用,C错误;
题干没有涉及诺贝尔的发明促进经济迅速发展,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近代科学发展。解题方法:结合近代科学的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22.【答案】A
【知识点】罗马帝国的兴亡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帝国初年,地中海已成了帝国的内湖”可以得出这指的是罗马帝国,罗马帝国版图横跨三洲;而“地中海各地之间的交通畅通无阻,海上航路、内陆河道、陆上通道和古老商道都成了内外贸易的动脉,商旅往来,络绎不绝”体现出罗马帝国交通便利,综上材料中的“帝国”横跨三洲 交通便利,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东方大国 经济发达 ,罗马帝国位于亚欧非三州交界,并不属于东方大国,不符合题意;
C. 文化昌盛 封闭自守 ,罗马帝国文化并没有封闭自守,不符合史实;
D. 民主共和 法律完备 ,罗马帝国没有实行民主共和制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这是罗马帝国,再结合对罗马帝国相关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23.【答案】C
【知识点】《独立宣言》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b处是1776年,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由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标志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图中动力F1是受法国大革命影响 ,法国大革命是受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因果关系错误,不符合史实;
B. 图中阻力F2是英国的封建统治 ,美国独立战争前,资本主义出现发展,但遇到了图中的阻力F2是英国的殖民统治,而不是英国的封建统治,不符合题意;
D. 图中c处标志美国独立战争结束 ,美国独立战争中1777年的萨拉托加大捷是战争的转折点,不是结束,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示意图,特别是其中的时间,把它和课本基础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这就是要分析识记课本基础知识。
24.【答案】D
【知识点】南昌起义;渡江战役
25.【答案】A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酸布、鱼网以为纸”并所学可知,东汉时期,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为原料,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开启了人类征服海洋的篇章 ,指南针用于航海,指南针开启了人类征服海洋的篇章,不符合题意;
C. 过年时烟花爆竹的材料 ,火药发明后,火药成为过年时烟花爆竹的材料,不符合题意;
D. 为政府增加了赋税 ,为政府增加了赋税与造纸术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这是改进造纸术,再结合对造纸术改进意义的分析理解回答。
26.【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甲骨文
【解析】【分析】据题干“小明研学时看到下面的文字介绍。据此判断,他参观的应是”和所学知识可知,殷墟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甲骨文是商代重要的文字,这里能展现商代的城市文明、青铜文明、文字文明等,与题目中对商代文明的描述相契合,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二里头遗址是夏朝都城遗址,与题目中强调的商代文明不相符,不符合题意;
C. 长平之战纪念馆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之间的战争,与商代文明毫无关联,不符合题意;
D.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主要展示的是秦朝相关的历史文化,与商代文明没有关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着其中的关键词“商代”“甲骨”“青铜文明”等词,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
27.【答案】D
【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
28.【答案】B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29.【答案】D
【知识点】西欧庄园的概况及性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7名租地农场主租用土地不足三分之一”“但是这7名资本家所交地租数额……地租收入总数的二分之一”“租地农场主达到10人,共租用庄园土地42%,所缴纳地租却占总额的67%”反映了数量很少租地农场主,缴纳地租占庄园收入的绝大部分。由此得出租地农场在农村经济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D项符合题意,D正确;
ABC三项内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近代西欧农业。解题方法:结合近代西欧农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30.【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31.【答案】A
【知识点】文艺复兴
32.【答案】B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33.【答案】D
【知识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34.【答案】B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35.【答案】D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36.【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
37.【答案】B
【知识点】“贞观之治”
38.【答案】D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39.【答案】C
【知识点】墨索里尼与意大利法西斯专政;希特勒与二战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日本与二战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意、德、日三国同是法西斯国家,都积极对外侵略扩张。20世纪30年代后期,意、德、日三个法西斯国家为了实现各自的侵略野心,称霸世界,相互勾结起来,结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故选C项;
轴心国集团成立的目的为了实现各自的侵略野心,并把矛头指向当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抵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称霸世界,排除A项;
轴心国集团是军事侵略集团,对整个世界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因此,它既不是推动国际合作与和平的组织,也不是推动地区和平发展的区域性组织,排除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法西斯政权的建立。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严重地打击了德国,1933年,希特勒上台,逐渐集总统和总理大权于一身,成为国家元首,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40.【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19世纪40年代起,伦敦的报纸可以及时送往全国各地,铁路公司为液态奶打开了城市市场,铁路还需要标准时间来制定时刻表,火车还改变了邮政服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铁路建设促进交通发展,近代交通改变了社会生活,B项正确;
英国掀起了建设铁路的热潮,与题干内容“火车还改变了邮政服务”不符,排除A项;
蒸汽机车,题干内容没有涉及,无法得出运用广泛的结论,排除C项;
提干没有涉及人口问题,无法得出大规模流动的结论,题干内容没有涉及,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掌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
1 / 1冲刺2025:中考历史压轴重难题专训(一)
一、选择题
1.(2025七下·珠海期中)唐朝有“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名句,宋代却出现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这一变化反映了宋代(  )
A.强干弱枝 B.尊崇儒术 C.用人唯才 D.崇文抑武
【答案】D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反映了从唐朝时期从戎轻文到宋代时期重文轻武, D 符合题意;
题干没有体现强干弱枝, A 不符合题意;
西汉时期独尊儒术, B 不符合题意;
题干没有体现用人唯才方面的信息, C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2.(2025七下·珠海期中)题图是宋元时期的政权更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
C.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D.君主专制的逐渐加强
【答案】B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宋元时期的政权更替图”可以看出宋朝时期,北宋、西夏、辽到南宋、西夏、金特征是民族政权并立,元朝是一个统一王朝,故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B项正确;
选项ACD无法从材料中体现出来,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3.(2025七下·珠海期中)唐朝的纺织业品种繁多,其中蜀锦以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材料直接反映出唐朝(  )
A.文学艺术的兴盛 B.手工业水平的高超
C.社会风气的开放 D.商业贸易往来频繁
【答案】B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唐朝的蜀锦以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这些材料直接反映出唐朝的手工业水平高超, B 项正确;
材料体现不出文学艺术、社会风气和商业贸易,排除 ACD 项。
故答案为 B 。
【点评】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4.(2025七下·珠海期中)题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C.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答案】B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表格内容可知,四则材料都提到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因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
败,故 B 正确;
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时还没有当皇帝,故 A 错误;
只有《新唐书高祖本纪》提到刘文静为唐军,其他书都没有提及,故 C 错误;
材料中只有《新唐书·太宗本纪》中提到了李世民患病导致战役的失败,故 D 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5.(2023七下·永定期末)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鸿恩大德,前古未比”说明隋朝修建大运河最深远的影响是(  )
A.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B.满足隋炀帝游江都愿望
C.结束南北分裂割据局面 D.促进沿岸工商业的发展
【答案】A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6.(2025·凉州模拟)19世纪末,随着拥有先进技术的欧美人奔走于世界各地,夺取更多的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世界完全联系成一个整体。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B.手工工场制的发展
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D.经济全球化的加强
【答案】C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据题干“19世纪末,随着拥有先进技术的欧美人奔走于世界各地,夺取更多的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世界完全联系成一个整体”和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了电力、内燃机、新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些先进技术极大提升了欧美国家的生产力,促使它们为获取更多市场、原料产地和资本输出场所而加速全球扩张,最终将世界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C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国际新秩序还未建立,排除A项;
手工工场制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前的生产模式,排除B项;
经济全球化加强是这一现象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理解,根据题意对应选项进行选择,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选项较容易理解,难度适中。
7.(2025·凉州模拟)1860年12月20日,南卡罗来纳州声称:把“追求不同,制度各异”的人们置于一个政府之下的“试验”失败了。1861年2月,7个南方州成立“美利坚诸州同盟”,选举大奴隶主杰斐逊·戴维斯为临时总统。此后,林肯政府宣布发动战争。由此可见,内战的首要目标在于(  )
A.维护国家统一 B.废除奴隶制度
C.发展对外贸易 D.争取民族独立
【答案】A
【知识点】林肯与美国南北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题意可知南方州因不满联邦政府而宣布脱离,成立“美利坚诸州同盟”,林肯政府随之发动战争,由此可知林肯在战争初期的核心目标是阻止国家分裂,维护联邦统一,A项正确;
废除奴隶制是战争过程中的重要举措,并非首要目标,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为维护统一发动南北战争,发展对外贸易属于经济信息,排除C项;
独立战争是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南北战争是为了维护统一,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8.(2025八下·祁阳期中)历史叙述包括史实与评价。下列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开始进行了北伐和西征
B.1862年,太平军与湘军在天京附近激战40多天
C.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
D.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答案】C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评价则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观的评判表达,题干选项中选项ABD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史实;
选项C是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属于历史评价,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什么是历史史实,什么是历史评价的相关史实。
9.(2025九下·永定模拟)张家界市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整理了以下大事年表,其最恰当的主题是(  )
时间 事件
1640年 英国议会重新召开
1688年 英国发生“光荣革命”
1787年 美国宪法制定
1789年 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1804年 《拿破仑法典》颁布
A.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B.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C.君主立宪制的形成 D.封建时代欧洲的政治变革
【答案】B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独立宣言》;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拿破仑与拿破仑帝国
【解析】【分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640年英国议会重新召开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1688年光荣革命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革命完成。1787年美国宪法制定确立美国联邦共和制。1789年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开始。1804年《拿破仑法典》巩固法国大革命成果。这些事件共同反映了17-19世纪欧美国家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历史进程。最贴切的主题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B项正确;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涉及亚非拉国家反抗殖民统治,包括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等,排除A项;
君主立宪制的形成涉及英国,与美国等不符,排除C项;
封建时代欧洲的政治变革与材料不符,材料是近代,不是封建时代,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0.(2025九下·永定模拟)张家界市某同学在课前演讲时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14年后,危机再次从海上而来。这一次,侵略者直接逼近了大清国的首都。”下列史实属于这段历史的是(  )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林则徐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
C.英法联军抢劫并烧毁了圆明园 D.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烧杀抢掠
【答案】C
【知识点】火烧圆明园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描述,我们需要找出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14年后发生的、侵略者逼近大清国首都的历史事件。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于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 14年后即1856年,此时爆发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于1860年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符合“侵略者直接逼近首都”的描述,C项正确;
帝国主义瓜分狂潮发生在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时间不符,排除A项;
虎门销烟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背景(1839年),时间不符,排除B项;
八国联军侵华发生在1900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理解,根据题意对应选项进行选择,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选项较容易理解,难度适中。
11.(2025·郴州模拟)历史课代表小明同学绘制了下面的思维导图。该思维导图反映的主题是(  )
A.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B.70年代的外交成就
C.改革开放以来的多边外交 D.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答案】D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万隆会议、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中提到的外交成就,涵盖了新中国成立初期、70年代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成就,体现了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多边外交合作,故选项D符合题意;
A.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仅涵盖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事件,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但不包括70年代和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不符合题意;
B. 70年代的外交成就 ,70年代的外交成就仅涵盖70年代的外交事件,如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但不包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不符合题意;
C. 改革开放以来的多边外交 ,改革开放以来的多边外交仅涵盖改革开放后的外交事件,如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但不包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和70年代的外交成就,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事件,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这些事件反映的主题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注意所选择的选项要把所给的信息全部包括在内,一个都不能少,切记。
12.(2024九下·南海月考) 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以往仅表示“出生地”的突厥词汇“vatan”变成“祖国”的意思。英语词汇“liberty”最初是指与奴隶身份相反,现具有“自由”等新的政治含义。这体现大革命(  )
A.维护共和制度 B.打击特权阶层
C.强化世俗权力 D.具有世界意义
【答案】D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题干中在法国大革命影响下,突厥词汇和英语词汇有了新的含义,说明大革命具有世界意义,D项符合题意;
题干中“祖国”“自由”与共和制度无关,排除A项;
题干中“祖国”“自由”不能体现法国大革命打击特权阶层,排除B项;
题干中“祖国”“自由”与强化世俗权力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记忆法国大革命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13.(2024九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期中)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评论中国古代“某一制度”时说:“它的用意是在政府和社会之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来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下列文物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赵秉忠的状元卷 B.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C.阎立本的《步辇图》 D.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
【答案】A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它的用意是在政府和社会之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来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可得出指的是古代的科举制,为普通的学子提供了入仕的机会,科举的头名称为状元,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描绘的是城市生活状况,与题干信息无关,不符合题意;
C. 阎立本的《步辇图》 , 阎立本的《步辇图》 描绘的是人物,与科举无关,不符合题意;
D. 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 , 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 与宗庙有关,与科举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其含义,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一定要注意理解科举制的作用。
14.(2025年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第十七中学中考模拟预测历史试题)由下图可知,十月革命的胜利表明社会主义(  )
A.由理想变成现实 B.从暴力走向和平
C.从专制走向民主 D.从人治走向法治
【答案】A
【知识点】列宁与俄国的十月革命
15.(2025·梓潼模拟)1935年至1936年,在今四川阿坝、甘孜等地先后出现了“格勒得沙(嘉绒藏语,指藏族人民)共和国”“波巴依得瓦(藏语,也指藏族人民)共和国”等富有民族特色的革命政权。这些革命政权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国民革命的推动 B.红军的战略转移
C.土地改革的推进 D.西南地区的解放
【答案】B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1935年至1936年”和所学知识可知,四川地区这些革命政权的出现主要是因为红军的战略转移,1934-1936年,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途径贵州、四川等地,红军在长征途中广泛宣传了革命的主张,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因此推动了这些革命政权的出现,B项正确;
国民革命是指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打倒列强,除军阀”的革命运动,发生在1924-1928年间,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于1947年在解放区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
1949年10月21日,刘伯承、邓小平率第二野战军南下,解放大西南,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红军长征,试题难度不大,解题必须熟练记忆相关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即可得出答案。
16.(2025九下·广安月考)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作品《高老头》主人公出身寒微,做粮食承包商发了大财。他把大部分财产给两个女儿作陪嫁,后来自己却被女儿们抛弃,一贫如洗,孤苦伶仃地病死在一家小公寓的阁楼上。作品揭露了(  )
A.父爱的伟大与无私 B.资本主义社会本质
C.家庭关系的复杂性 D.社会底层悲惨命运
【答案】B
【知识点】近代世界的文学艺术家及其作品
17.(2025年广东省东莞市南城区宏外、丰泰中考一模历史试题)1912-1915年,《中华实业界》等新创办的实业报刊达50种以上,分布于全国18个省区,一些原有的报刊也新增了大量实业报道及相关的栏目内容。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 B.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C.民族经济发展领先世界 D.实业报刊是主流报刊
【答案】B
【知识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8.(2025九下·石门月考)“唐宋两代重视科举,尤其是宋代科举地位崇高,是一千三百年中国科举史上最为重视科举的时期之一,而当时中国科技却远远领先于西方。如果仅考察唐宋六百多年间的历史,我们是否可以得出结论说当时科技发达是受科举制的推动呢?同样,对明代以后科技落后于西方能不能简单归因于科举?”作者强调了
A.科举制在唐宋时期地位很高 B.宋代科技发达源于重视科举
C.科举不是影响科技的根本原因 D.明代以后科举制度不再受重视
【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19.(2025·南海模拟)尼日利亚学者费米·阿科莫莱夫在2006年提出,丢掉“没有西方我们注定灭亡”的心态,历史上没有哪个国家的经济是靠外国人发展起来的。这一言论折射了非洲(  )
A.受到西方殖民 B.经济发展缓慢
C.广泛参与竞争 D.自强意识增强
【答案】D
【知识点】非洲独立运动与“非洲年”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丢掉‘没有西方我们注定灭亡’的心态,历史上没有哪个国家的经济是靠外国人发展起来的。’”分析可知,非洲学者认为,非洲的发展不能依靠西方,要靠自己,这折射了非洲自强意识增强,D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非洲受到西方殖民的史实,排除A项;
材料体现了非洲自强意识增强,不能反映经济发展缓慢,材料没有涉及非洲经济发展的情况,排除B项;
材料内容没有涉及非洲社会的竞争方面的论述,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非洲独立运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20.(2025九下·茂名开学考)“罗斯福新政之所以能够救美国,无外乎是政府在生产过剩条件下,直接把过剩劳动力和国家工业化过程所创造的设备生产能力结合起来,去做国家投资的基础建设,开发中西部。”体现这一内容的措施是(  )
A.积极扩大生产 B.抑制消费需求
C.实施以工代赈 D.恢复银行信用
【答案】C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去做国家投资的基础建设,开发中西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以工代赈,加大基础设施建设,C正确;经济大危机的原因是生产过剩,因此不可能积极扩大生产,应该提升消费需求,而不是抑制消费需求,AB错误;
恢复银行信用属于金融方面的措施,与材料中提到的基础设施建设不符,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罗斯福新政。解题方法:结合罗斯福新政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21.(2025·贵州模拟)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经过多年的研究,发明了现代炸药。后来他又研制出无烟炸药。诺贝尔的发明在军事、工程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此文字说明了
A.诺贝尔为发明炸药做了大量研究工作
B.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C.炸药被广泛应用
D.促进经济迅速发展
【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诺贝尔的发明在军事、工程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说明科研同生产紧密结合,B正确;“诺贝尔经过多年的研究”不能说明诺贝尔为发明炸药做了大量研究工作,A错误;
“在军事、工程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不能说明炸药被广泛应用,C错误;
题干没有涉及诺贝尔的发明促进经济迅速发展,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近代科学发展。解题方法:结合近代科学的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22.(2025九下·凉州开学考)“帝国初年,地中海已成了帝国的内湖,地中海各地之间的交通畅通无阻,海上航路、内陆河道、陆上通道和古老商道都成了内外贸易的动脉,商旅往来,络绎不绝。”材料中的“帝国”(  )
A.横跨三洲 交通便利 B.东方大国 经济发达
C.文化昌盛 封闭自守 D.民主共和 法律完备
【答案】A
【知识点】罗马帝国的兴亡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帝国初年,地中海已成了帝国的内湖”可以得出这指的是罗马帝国,罗马帝国版图横跨三洲;而“地中海各地之间的交通畅通无阻,海上航路、内陆河道、陆上通道和古老商道都成了内外贸易的动脉,商旅往来,络绎不绝”体现出罗马帝国交通便利,综上材料中的“帝国”横跨三洲 交通便利,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东方大国 经济发达 ,罗马帝国位于亚欧非三州交界,并不属于东方大国,不符合题意;
C. 文化昌盛 封闭自守 ,罗马帝国文化并没有封闭自守,不符合史实;
D. 民主共和 法律完备 ,罗马帝国没有实行民主共和制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这是罗马帝国,再结合对罗马帝国相关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23.(2025九下·南宁开学考)美国历史的发展经历了种种坎坷。下图所示是美国某一阶段的发展示意图,F1是它发展的动力,F2是它发展的阻力。下列关于美国历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动力F1是受法国大革命影响
B.图中阻力F2是英国的封建统治
C.图中b处标志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
D.图中c处标志美国独立战争结束
【答案】C
【知识点】《独立宣言》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b处是1776年,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由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标志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图中动力F1是受法国大革命影响 ,法国大革命是受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因果关系错误,不符合史实;
B. 图中阻力F2是英国的封建统治 ,美国独立战争前,资本主义出现发展,但遇到了图中的阻力F2是英国的殖民统治,而不是英国的封建统治,不符合题意;
D. 图中c处标志美国独立战争结束 ,美国独立战争中1777年的萨拉托加大捷是战争的转折点,不是结束,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示意图,特别是其中的时间,把它和课本基础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这就是要分析识记课本基础知识。
24.(2025八下·吴中开学考)下列油画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A.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B.开辟井冈山革命道路
C.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 D.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
【答案】D
【知识点】南昌起义;渡江战役
25.(2025七下·武威开学考)“自古书简,多编以竹简,其用缘帛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酸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材料中的这项技术(  )
A.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 B.开启了人类征服海洋的篇章
C.过年时烟花爆竹的材料 D.为政府增加了赋税
【答案】A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酸布、鱼网以为纸”并所学可知,东汉时期,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为原料,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开启了人类征服海洋的篇章 ,指南针用于航海,指南针开启了人类征服海洋的篇章,不符合题意;
C. 过年时烟花爆竹的材料 ,火药发明后,火药成为过年时烟花爆竹的材料,不符合题意;
D. 为政府增加了赋税 ,为政府增加了赋税与造纸术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这是改进造纸术,再结合对造纸术改进意义的分析理解回答。
26.(2025七下·武威开学考)小明研学时看到下面的文字介绍。据此判断,他参观的应是(  )
展陈从商代史、甲骨学、考古史、商文明的世界传播等多个角度,全方位阐释商代繁盛的城市文明、完善的礼乐文明、发达的青铜文明、灿烂的文字文明以及高超的手工业技术等,生动呈现商文明对于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A.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B.殷墟博物馆
C.长平之战纪念馆 D.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甲骨文
【解析】【分析】据题干“小明研学时看到下面的文字介绍。据此判断,他参观的应是”和所学知识可知,殷墟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甲骨文是商代重要的文字,这里能展现商代的城市文明、青铜文明、文字文明等,与题目中对商代文明的描述相契合,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二里头遗址是夏朝都城遗址,与题目中强调的商代文明不相符,不符合题意;
C. 长平之战纪念馆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之间的战争,与商代文明毫无关联,不符合题意;
D.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主要展示的是秦朝相关的历史文化,与商代文明没有关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着其中的关键词“商代”“甲骨”“青铜文明”等词,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
27.(2024年四川省甘孜州中考模拟适应性训练历史试题)明治政府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这标志着日本开始
A.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B.天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C.国家的权力控制在武士改革派手中
D.实行有限的宪政统治时期
【答案】D
【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
28.(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2024-2025学年(五四学制)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李立三的俄籍夫人李莎在回忆20世纪20年代苏俄的生活时说到:我平时上学走的那条街上来也有些商铺,都是脏了吧唧的,橱窗上都是灰,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有。不知怎么,不知不觉,玻璃又擦的比较干净,橱窗里又出现了比较丰富的商品。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苏联模式的形成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赫鲁晓夫的改革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答案】B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29.(2025九上·佛山期末)1633年,贵族巴洛的庄园里有7名租地农场主,租用土地不足三分之一,但是这7名资本家所交地租数额却接近巴洛庄园地租收入总数的二分之一,16年之后,在同一个庄园,租地农场主达到10人,共租用庄园土地42%,所缴纳地租却占总额的67%,而耕种着58%土地的46%户农民,所缴纳贡赋只有29%。上述材料表明( )
A.粗地农场发展标志着西欧庄园经济完全衰落
B.租地农场促进了市民阶级的产生
C.农民是租地农场的主要生产者
D.租地农场在农村经济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答案】D
【知识点】西欧庄园的概况及性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7名租地农场主租用土地不足三分之一”“但是这7名资本家所交地租数额……地租收入总数的二分之一”“租地农场主达到10人,共租用庄园土地42%,所缴纳地租却占总额的67%”反映了数量很少租地农场主,缴纳地租占庄园收入的绝大部分。由此得出租地农场在农村经济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D项符合题意,D正确;
ABC三项内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近代西欧农业。解题方法:结合近代西欧农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30.(2025七上·当阳期末)某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大量的稻谷、稻叶、木屑、纺织工具(如骨针、纺轮、梭形器)及纺织品(如编织的苇席),还有大量干栏式建筑。据此推断,该遗址应位于下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31.(四川省泸县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西方社会史》写道,学者们潜心研究拉丁文古典作品,了解和学习先贤对人的本性的认识,强调人本身以及人的成就、兴趣和能力,虽说教会也支持这种“新学”,但到15世纪后期,它越来越成为一种俗界运动。其中“运动”指的是
A.文艺复兴运动 B.法国启蒙运动
C.英国宪章运动 D.日本倒幕运动
【答案】A
【知识点】文艺复兴
32.(2024七下·增城期中)《唐律疏议》规定:“诸犯夜者,笞二十;有故者,不坐。闭门鼓后、开门鼓前行者,皆为犯夜”;《大唐六典》要求:“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这主要表明唐朝(  )
A.统治者重视法治刑法严酷 B.商业活动有严格时间限制
C.鼓钲成为主要的经商工具 D.商业经营场所有明确界限
【答案】B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33.(2025八上·孝南期末)中国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以上,其中军队伤亡380余万人,占各国伤亡人数总和的三分之一;日本投降前夕,日军在中国战场的兵力为186万人,其海外总兵力为358万人,在华兵力占其海外总兵力的50%以上。据此可知(  )
A.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B.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始终发挥着主要作用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引领抗战的胜利
D.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答案】D
【知识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34.(2025八上·孝南期末)有人将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展开的一场场“救治行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但随着救治行动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中国的疾病不仅在肌体上,更多是在头脑中,于是又开出了救治“头脑疾病”的良方。其中“温药慢治”、救治“头脑疾病”分别指的是(  )
A.洋务运动 新文化运动
B.戊戌变法 新文化运动
C.辛亥革命 义和团运动
D.五四运动 国民大革命
【答案】B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35.(2024七下·攸县期末)据史载,大运河开通后,每年从南方运到北方的粮食高达五六百万石,大运河几乎成为唯一的南粮北运的水路通道,运河沿岸兴起了二十余座繁华的都市。这说明大运河的开通(  )
A.实现了国家大一统 B.有利于中外经济的交流
C.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D.促进了南北方经济交流
【答案】D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36.(2024七下·大连月考)“贞观初年,太宗同意征用18岁以下男子服兵役。中书省拟定敕文,文件到门下省,魏征坚持认为不可,没有签署,前后来回多达四次,太宗发怒,当面责备魏征……魏征以征税失信为例,劝说太宗减少税赋和兵役……太宗说,我的过错很大。于是收回成命。”材料反映了唐太宗(  )
A.独断专行 B.改革税制 C.虚心纳谏 D.裁减冗员
【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
37.(2024·湖北模拟)《贞观政要》载,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以下措施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  )
①轻徭薄赋,鼓励农业生产 ②虚心纳谏,积极整顿吏治
③减省刑罚,减轻农民负担 ④知人善任,完善进士科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贞观之治”
38.(2024九下·四会模拟)1933年,罗斯福政府颁布《农业调整法》,试图通过限制产量来提高农产品价格,但这一措施却加重了消费者负担,农产品消费量反而减少。这表明(  )
A.国家干预经济成效显著 B.新政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
C.农业供需矛盾得到缓解 D.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
【答案】D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39.(2020九上·龙华期末)1937年,德意日初步结成轴心国集团。墨索里尼解释说,“从柏林到罗马的这一条垂直线,不是区分线,而是一个轴心。所有怀着合作与和平愿望的国家,都可以围绕着这个轴心运转”。实际上,轴心国集团的性质是(  )
A. 反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组织
B.推动国际合作与和平的组织
C.在全世界侵略扩张的法西斯组织
D.推动地区和平发展的区域性组织
【答案】C
【知识点】墨索里尼与意大利法西斯专政;希特勒与二战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日本与二战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意、德、日三国同是法西斯国家,都积极对外侵略扩张。20世纪30年代后期,意、德、日三个法西斯国家为了实现各自的侵略野心,称霸世界,相互勾结起来,结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故选C项;
轴心国集团成立的目的为了实现各自的侵略野心,并把矛头指向当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抵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称霸世界,排除A项;
轴心国集团是军事侵略集团,对整个世界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因此,它既不是推动国际合作与和平的组织,也不是推动地区和平发展的区域性组织,排除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法西斯政权的建立。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严重地打击了德国,1933年,希特勒上台,逐渐集总统和总理大权于一身,成为国家元首,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40.(2024·重庆市) 19世纪40年代起,伦敦的报纸可以及时送往全国各地,铁路公司为液态奶打开了城市市场,铁路还需要标准时间来制定时刻表,火车还改变了邮政服务。材料表明(  )
A.英国掀起了建设铁路的热潮 B.近代交通改变了社会生活
C.蒸汽机车广泛运用到运输业 D.铁路导致人口大规模流动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19世纪40年代起,伦敦的报纸可以及时送往全国各地,铁路公司为液态奶打开了城市市场,铁路还需要标准时间来制定时刻表,火车还改变了邮政服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铁路建设促进交通发展,近代交通改变了社会生活,B项正确;
英国掀起了建设铁路的热潮,与题干内容“火车还改变了邮政服务”不符,排除A项;
蒸汽机车,题干内容没有涉及,无法得出运用广泛的结论,排除C项;
提干没有涉及人口问题,无法得出大规模流动的结论,题干内容没有涉及,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掌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