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练 化学实验探究
1. 为了探究某些有机物的结构或性质,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 )
选项 探究目的 实验方案
A 1 溴丙烷是否能水解 将1 溴丙烷与足量NaOH溶液共热充分反应后冷却,滴加AgNO3溶液
B 香茅醛是否含碳碳双键 向香茅醛()中加入酸性KMnO4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C 维生素C是否有还原性 向盛有2 mL 0.1 mol·L-1 KMnO4溶液的试管中滴加适量维生素C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D 乙醇是否与Na反应 向乙醇水溶液中加入一小粒钠,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
2. (2025·南师附中高三月考)室温下,下列实验探究方案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 )
选项 探究方案 探究目的
A 向Fe(NO3)2溶液中滴入硫酸酸化的H2O2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探究H2O2与Fe3+氧化性强弱
B 用pH计分别测定等体积的CH3COOH溶液和ClCH2COOH溶液的pH 探究键的极性对羧酸酸性的影响
C 向圆底烧瓶中加入2.0 g NaOH、15 mL无水乙醇、碎瓷片和5 mL 1 溴丁烷,微热,将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观察现象 探究1 溴丁烷的消去产物
D 向甲、乙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0 mL 0.01 mol·L-1 FeCl3溶液,向甲试管中加入少量FeCl3晶体,振荡、静置,对比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探究反应物浓度对水解平衡的影响
3. 室温下,探究0.1 mol·L-1 NH4Fe(SO4)2溶液的性质。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 )
选项 探究目的 实验方案
A 验证溶液中含有NH 向2 mL NH4Fe(SO4)2溶液中滴加几滴0.1 mol·L-1 NaOH溶液,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观察试纸颜色变化
B 溶液中是否含有Fe2+ 向2 mL NH4Fe(SO4)2溶液中滴加几滴新制氯水,再滴加KSCN溶液,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
C NH是否发生水解 用玻璃棒蘸取2 mL NH4Fe(SO4)2溶液滴在干燥的广泛pH试纸上,将试纸显色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D Fe3+是否具有氧化性 向2 mL NH4Fe(SO4)2溶液中滴加几滴0.1 mol·L-1 KI溶液,再滴加淀粉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4. (2024·常州高三下模拟预测)以下探究目的对应的实验方案最合适的是( )
选项 实验方案 探究目的
A 往Fe2(SO4)3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再加入少量K2SO4固体(忽略溶液体积变化) Fe3+与SCN-的反应是否可逆
B 将BaSO4充分浸泡在饱和Na2CO3溶液中,过滤、洗涤,滤渣中滴加盐酸,产生无色气体 Ksp(BaSO4)C 将浓硫酸滴入乙醇中,加热至170 ℃,生成的气体通入酸性重铬酸钾溶液 验证乙烯具有还原性
D 向BaCl2溶液中同时通入Cl2和SO2 比较Cl2和SO2的氧化能力
5. (2024·南京、盐城一模)室温下,探究0.1 mol·L-1 NaHCO3溶液的性质。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 )
选项 探究目的 实验方案
A HCO是否发生电离 向2 mL 0.1 mol·L-1 NaHCO3溶液中加入一小块钠,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气泡产生
B HCO是否发生水解 用干燥洁净玻璃棒蘸取0.1 mol·L-1 NaHCO3溶液,点在干燥的pH试纸上,测出溶液的pH
C 溶液中是否存在Na+ 取一支洁净的铂丝,蘸取0.1 mol·L-1 NaHCO3溶液后在煤气灯上灼烧,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颜色
D 溶液中是否存在CO 向2 mL 0.1 mol·L-1 NaHCO3溶液中滴入几滴澄清石灰水,观察溶液是否变浑浊
6. 下列实验探究方案设计能达到相应探究目的的是( )
选项 探究方案 探究目的
A 室温下,用电导率传感器分别测定CH3COOH溶液和盐酸的电导率,比较溶液的导电性强弱 判断CH3COOH是否为弱电解质
B 向1.00 mol·L-1 CuSO4溶液中通入H2S气体,观察是否有黑色沉淀(CuS)生成 比较H2S与H2SO4的酸性强弱
C 取两份新制氯水,分别滴加AgNO3溶液和淀粉KI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判断氯气与水的反应是否存在限度
D 向I2的CCl4溶液中加入等体积浓KI溶液,振荡后静置,观察两层溶液颜色变化 比较I2在浓KI溶液与CCl4中的溶解能力
7. (2024·泗阳中学高三上月考)室温下,下列实验探究方案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证明溴乙烷发生了消去反应 将溴乙烷、乙醇和烧碱的混合物加热,产生的气体通入溴的CCl4溶液中,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B 证明Ksp(AgI)C 检验NaCl溶液中是否存在KCl杂质 用洁净的铂丝蘸取该溶液,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观察火焰是否出现紫色
D 比较CH3COOH和HClO的酸性强弱 相同条件下,分别用pH试纸测定0.1 mol·L-1 CH3COONa溶液、0.1 mol·L-1 NaClO溶液的pH,观察pH试纸颜色
8. (2024·南京三模)下列实验探究方案不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 )
选项 探究方案 探究目的
A 向两支分别盛有2 mL苯和2 mL甲苯的试管中各加入几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用力振荡,观察现象 探究有机物中基团间的相互作用
B 用分液漏斗向盛有Na2CO3固体的锥形瓶中滴加乙酸溶液,将产生的气体通入盛有苯酚钠溶液的试管中,观察现象 探究乙酸、碳酸和苯酚的酸性强弱
C 向两支试管中各加入2 mL 0.1 mol·L-1 Na2S2O3溶液,分别放入盛有冷水和热水的两只烧杯中,再同时分别向两支试管中加入2 mL 0.1 mol·L-1 H2SO4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D 以Zn、Fe为电极,以酸化的3% NaCl溶液作电解质溶液,连接成原电池装置。过一段时间,从Fe电极区域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再向试管中滴入2滴K3[Fe(CN)6]溶液,观察现象 探究金属的电化学保护法
第42练 化学实验探究
1. C 解析:将1 溴丙烷与足量NaOH溶液共热充分反应后冷却,应先加硝酸中和至酸性,再加入几滴AgNO3溶液,观察现象,检验1 溴丙烷中的溴元素,故A错误;向香茅醛()中加入酸性KMnO4溶液,醛基和碳碳双键均具有还原性,不能通过观察溶液颜色变化,验证香茅醛中是否含碳碳双键,故B错误;KMnO4溶液具有氧化性、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褪色,能实现实验目的,故C正确;钠与水能反应放出H2,故D错误。故选C。
2. D 解析:酸性条件下,硝酸根离子的氧化性强于过氧化氢,则硝酸亚铁溶液中滴入硫酸酸化的过氧化氢溶液,硝酸根离子会干扰过氧化氢与亚铁离子的反应,无法探究过氧化氢与铁离子氧化性强弱,故A错误;没有明确乙酸与氯乙酸的浓度是否相等,则用pH计分别测定等体积的乙酸溶液和氯乙酸溶液的pH不能探究键的极性对羧酸酸性的影响,故B错误;乙醇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乙醇也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发生氧化反应使溶液褪色,则将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观察现象不能探究1 溴丁烷的消去产物,故C错误;溶液中铁离子浓度大小不同,则比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可以探究反应物浓度对水解平衡的影响,故D正确。故选D。
3. D 解析:2 mL NH4Fe(SO4)2溶液中滴加几滴0.1 mol·L-1 NaOH溶液,NaOH会与Fe3+反应被消耗,且反应过程中未加热,不会有氨气生成,A错误;若原溶液中含Fe3+,滴加KSCN溶液后,溶液也会变红色,B错误;NH4Fe(SO4)2电离出的NH和Fe3+在溶液中均会水解,C错误;向2 mL NH4Fe(SO4)2溶液中滴加几滴0.1 mol·L-1 KI溶液,再滴加淀粉溶液,淀粉溶液变蓝,说明Fe3+具有氧化性,D正确。故选D。
4. D 解析:根据离子反应:Fe3++3SCN-??Fe(SCN)3,加入K2SO4,不影响平衡移动,A错误;硫酸钡溶解出的少量钡离子可与足量的碳酸根离子形成碳酸钡沉淀,无法证明沉淀发生转化,不能比较溶度积常数大小,B错误;挥发出的乙醇也能使酸性重铬酸钾溶液褪色,对乙烯的检验造成干扰,C错误;二氧化硫不能与氯化钡溶液直接反应,与氯气混合通入,氯气可将二氧化硫氧化最终形成硫酸钡沉淀,可比较氧化能力,D正确。故选D。
5. B 解析:钠很活泼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则无论NaHCO3是否发生电离都会产生气泡,A项错误;NaHCO3水解显碱性,则用干燥洁净玻璃棒蘸取0.1 mol·L-1 NaHCO3溶液,点在干燥的pH试纸上,测出溶液的pH显碱性,可用说明NaHCO3水解,B项正确;钠离子的焰色反应,不需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C项错误;澄清石灰水的主要成分为Ca(OH)2,Ca(OH)2与NaHCO3反应也会产生白色沉淀溶液变浑浊,不能证明含有CO,D项错误。故选B。
6. D 解析:判断CH3COOH是否为弱电解质,应该测定同浓度CH3COOH溶液和盐酸的电导率,故A错误;H2SO4的酸性大于H2S,不能根据CuSO4和H2S反应生成黑色沉淀(CuS)和硫酸判断H2SO4和H2S酸性的强弱,故B错误;氯气、次氯酸都能氧化KI,氯水和淀粉KI溶液反应,溶液变蓝,不能证明氯水中含有Cl2,故C错误;向I2的CCl4溶液中加入等体积浓KI溶液,振荡后静置,若下层溶液变为无色,证明I2更易溶于浓KI溶液,故D正确。故选D。
7. A 解析:将溴乙烷、乙醇和烧碱的混合物加热,若溴乙烷发生消去反应则会产生乙烯,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溴的CCl4溶液中,若有乙烯则溴的CCl4溶液会褪色,则可通过观察溶液颜色变化来验证溴乙烷是否发生消去反应,A正确;要证明Ksp(AgI)8. B 解析:苯和烷烃都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但甲苯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说明苯环和甲基间存在相互作用,A正确;乙酸具有挥发性,挥发的乙酸会干扰CO2和苯酚钠溶液的反应,不能确定一定是碳酸使苯酚钠转变成苯酚,B错误;Na2S2O3与H2SO4反应生成单质硫,故通过溶液变浑浊所需时间的长短可判断反应速率的大小,从而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C正确;K3[Fe(CN)6]用于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Fe2+,有蓝色沉淀生成,则证明溶液中含有Fe2+,没有蓝色沉淀生成,则证明溶液中没有Fe2+,从而证明Fe被Zn保护,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