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必考题检测卷-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一、综合性学习
阅读荔荔同学成长纪念册的卷首语,完成下面小题。
①轻拨(bá bō)时间的chǐ轮,六年的小学生活悄(qiāo qiǎo)然流逝。②眨眼间,我们这些zhì嫩萌娃已长成阳光少年。③忆往昔,我们彼(bǐ pǐ)此依wēi,一同成长。④大家在书jí的海洋中汲取智慧,在赛场的拼搏中锤(cuí chuí)炼意志,在大自然的观察中jiàn wēi zhī zhù……⑤这些难忘瞬间,yān能不值得我们用快门定格?
1.用“√”选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2.根据拼音,按顺序在下面的空格里填写字词。
□ □ □ □□□□ □
3.下列词句中的“然”,与“悄然流逝”中的“然”意思相同的是( )。
A.笑而然之 B.不以为然 C.陡然起立 D.曰:非然也
4.以下是老师在荔荔成长纪念册上的寄语,补充与加点词意思相近的词语。
亲爱的荔荔,时光如白驹过隙,你已从天真无邪的小女孩长成了乐观开朗的少年。 ,老师真诚希望你能够珍惜 的时间,努力学习,全面发展。
5.下面的“成长感言”,与卷首语中画线句子修辞手法相同的是:( )
A.六年前,我们像快乐的小鸟一样飞奔进校园,开始小学生活。
B.六年光阴虽已流逝,但那一张张记录奋斗风采的照片将被我永远珍藏。
C.成长的脚步匆匆,我们还来不及回味小学六年的生活,时间的指针就一下子指向2024年6月。
D.我们在教室里奋笔疾书,在操场上追逐拼搏,在舞台上齐声诵读,一起书写属于我们的精彩时光。
6.荔荔采用“栏目式”编排成长纪念册。将下面素材整理分类,并添加“栏目”名称。
A.同学赠言 B.第一次书法比赛奖状 C.六年级拔河比赛照片 D.一篇“优秀”作文 E.老师寄语 F.班级生日会照片 G.家长寄语 H.贴鼻子游戏照片 I.“三好生”奖状
栏目 内容
B——D——( )
C——( )——H
毕业赠言 A——E——G
7.“同学们,就让我们用这本纪念册记载成长的足迹,留下永不漫灭的回忆吧!”这句话应放在( )。
A.①-②之间 B.②-③之间 C.③-④之间 D.⑤之后
二、选择题
8.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是( )
A.躲藏[cáng] B.挑剔[tī] C.徘徊[huái] D.花蕊[xīn]
9.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
A. B.
C. D.
10.按照下列例句加点词的规律,照样子选择正确的一项( )
例:全校运动会上,大山在短跑比赛中勇夺第一,志杰在跳高比赛中喜获金牌,思雨在跳远比赛中摘得桂冠。
在辩论赛中,两队选手的表现令人赞叹。知识储备不相上下,回答精准迅速;陈述观点时 ,论点清晰,论据充分;自由辩论时 ,展现了高水平的辩论技巧与思维碰撞。
A.旗鼓相当 势均力敌 B.势均力敌 天差地别
C.天差地别 截然不同 D.旗鼓相当 截然不同
11.小明想以“有志者事竟成”为题写一篇文章,下列事例不能说明这个观点的是( )
A.牛顿见苹果落地,启发灵感,发现万有引力之奥秘。
B.莱特兄弟怀揣飞行梦想,经无数次的尝试,最终发明了飞机。
C.爱迪生想发明电灯,经过上千次的实验,终于为人类带来了光明。
D.李时珍立志学医,二十余年不懈探索,终成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12.世界名著交流会上,大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主人公汤姆·索亚是一个热爱自由、喜欢冒险的孩子。
B.读《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很多人觉得尼尔斯太淘气,但读有些片段时,我觉得他其实也是一个体贴父母的孩子。
C.鲁滨逊的经历告诉我们,在困境中,我们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并且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慰自己。
D.《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的鲁滨逊以自传的方式来写的,讲述了自己身处荒岛二十八年,克服种种困难,最后回到了英国的故事。
三、诗词曲鉴赏
13.阅读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石灰吟
________,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朝代)诗人___________。
(2)诗句 写出了石灰的特点。
(3)这首诗吟的是石灰,表达的是作者怎样的志向?请用一个四字词语说明这种写法。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毕业之际,城城同学为学弟学妹们送上学习礼物——阅读名著手册。
【材料一】
A.
B.《汤姆·索亚历险记》历险情节图
墓地历险——荒岛历险——鬼屋历险—— ③
【材料二】
《骑鹅旅行记》阅读记录卡
作者:[瑞典]塞尔玛·拉格洛芙 译者:石琴娥
时间:3月20日 第(一)章标题:这个男孩子
A.他浑身的毛一根根全都笔直地竖立起来,腰拱起来形成弓状,四条腿仿佛像绷紧的弹弓,尖尖的利爪在地上刨动着,那条尾巴缩得又短又粗,两只耳朵向后贴,血盆大口发出“咝嘿、咝嘿”的咆哮,一双怒目瞪得滴溜滚圆,喷射着血红色的光。——摘自《骑鹅旅行记》第46页
【材料三】
与别墅相毗邻的是我的牲畜栏,也就是我的羊圈。当初为了围出这块地,我真是费尽了千辛万苦。我非常担心这个篱笆会破,怕羊群会跑出来;于是我坚持不懈、不遗余力地在那篱笆外边打下一圈小桩子,一根根密密麻麻的,与其说是一道篱笆,倒不如说是一堵栅栏,因为桩与桩之间连只手都伸不进去。等过了下一个雨季,这些树桩都长成了树,使得这栅栏牢固得如铜瑞铁壁一般,甚至比任何墙都要坚固。
14.【材料一】是( )这本书的人物关系图。
A.《童年》 B.《骑鹅旅行记》 C.《鲁滨逊漂流记》 D.《汤姆·索亚历险记》
15.将【材料一】中标序号的内容补充完整。
③
16.从不同角度为【材料三】做批注(不少于两种)。
批注角度 批注内容
有疑问 鲁滨逊把牲畜栏修在别墅旁有哪些利弊?
17.根据上面三个材料,梳理出阅读世界名著的方法。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轻放
①走廊里的声控灯,很早以前就坏了。每次走到门口,同租的几个人,都会习惯性地叹口气,在黑暗中摸索着将门打开,又重重地关上,似乎想要以此发泄对那一脸晦暗的廊灯的愤恨。其实,楼下的小卖部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灯泡,而且价格低廉到不过是坐一站公交车的价格,但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谁都没有想起,在买泡面的时候,顺手捎带一个灯泡上来。
②父亲过来看我,走到门口,看见我费力地用手机里微弱的光线照明,立刻放下手里.的东西,说声“稍等”,便下了楼。不过是几分钟的工夫,他便拿了一个灯泡上来,一声不响地安好,瞬间走廊便有了温暖通透的光亮,我站在门口,看父亲脸上淡然的微笑,便说:“你可真是光明使者呢,你一来,这灯就好了。”
③父亲却扭过身来,正对着我,说:“其实路过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光明使者,不过是一块五毛钱的灯泡,顺手就捎过来了,何必每次总是感叹世风日下,自己却始终不去动手呢?”我冷笑道:“这属于公共区域,还是租来的房子,可不是人人都像您这样乐于助人!”父亲没吱声。
④过了一会儿,父亲拿起身边的扫帚,一层层地扫着丢在楼梯上的烟头、纸屑、菜叶,边哼起他惯唱的京剧。
⑤有人从他身边经过,他便停下来,朝来人笑着点一点头,表示让对方先行。而路人总是诧异地看父亲一眼,又微微地停一下,这才在父亲的笑意里,慌乱地点一下头,匆匆离去。我在晚饭的时候,便抱怨他:“何必对陌生人这样殷勤?”父亲呷下一口酒,道:“我管不着别人心里怎么想,但我开心就可以啊,况且,我就不信你给别人微笑,他还能泼你一盆冷水不成?”
⑥几日后,翻起账本,突然想起一个借钱的熟人,当时他信誓旦旦说三个月后肯定一分不少地全都打到我的账户里来,可是又过去两个月了,他不仅没有打钱,连一个解释的电话都没有。气愤之下,我抄起电话便要质问熟人。父亲得知后将我拦住,说:“钱既然已经借出去了,就不必再催了。”我不解,说:“难道就让这笔钱白白地给他了不成?这样不守信用的人,你又何必跟他客气?”
⑦父亲一声不响地拿过我的账本,将我记下的还款日期一栏“啪”的一道线勾掉,这才说:“何时你将心里那个还款的日期,也一并改成无期限的时候,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气愤了。人家会不会忘了呢?假如人家忙得忘记了,你一通责问,那岂不是彼此坏了感情? 一笔钱丢掉不要紧,连带地连一个朋友也给弄丢了,那不就得不偿失了吗?”
⑧我依然心里憋闷,说:“可是我觉得这个人根本就是故意忘记的,没有丝毫要还的迹象。”
⑨父亲依然不紧不慢地喝一口茶,道:“如果他真是一个常占便宜的人,那你这钱,丢了也没有关系,能够用钱测出一个人的深浅,并在以后的路上,尽可能地远离这样的人,不是更好吗?”
⑩隔着十几年的光阴看过去,我第一次发觉,硕士毕业的我,从书本中得到的那些东西,在没有读过几本书的父亲面前,原来是如此的苍白且无力。人生中一切矛盾的化解,并不是拿尖锐的刀子划过,而是那最朴素最温暖的轻轻一放。
(选自《文苑》,有删改)
18.父亲对路过的陌生人的反应是( )
A.冷漠无视 B.热情打招呼 C.警惕地盯着看 D.微笑着点头示意
19.文章先后出现两次“光明使者”,下列关于“光明使者”说法正确的是( )
A.两次都表示父亲不计较,在公共区域随手换灯泡
B.两次都表示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点亮前路
C.第一次指公共区域的所有灯泡都是父亲装的
D.第二次指每个人都有能力去影响和照亮他人的人生
20.下列对第⑦段批注不当的一项是( )
A.这里主要是对父亲的言行描写 B.“一声不响”看出父亲对这事无奈
C.“勾掉”突出父亲处事态度很淡然 D.连用三个问号,表达情感更加强烈
21.本文作者把对父亲的情感融入一件件事中,短文主要写了父亲的哪四件事?哪些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
22.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结尾画线句子的理解。
五、书面表达
23.同学们,在母校的最后一学期里,一定有许多的最后一次让你铭记于心:最后一次运动会上,你奋力拼搏,取得了最优异的成绩;最后一个“六一”儿童节,你们自主策划,留下了最欢乐的笑声;最后一堂语文课,感到格外的温暖;最后一次拍集体照,是开心的,更是不舍的;最后一次升旗、最后一次参加晚托……请你以“铭记,这最后一次”为话题,选择印象最深刻的“最后一次”写下来,写出“最后一次”的独特体验和别样感受,选择合适的内容表达真实情感。题目自拟,注意写好开头和结尾,语句通顺,书写端正,字数在450左右,习作中不出现真实校名及人名。
《期末必考题检测卷-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题号 8 9 10 11 12
答案 D B A A D
1.bō qiǎo bǐ chuí 2. 3.C 4. 岁月如梭 一晃而过 5.C 6.荣誉时刻 I 快乐瞬间 F 7.D
【解析】1.本题考查字音辨析。
“轻拨”意为轻轻地拨动。“拨”应读“bō”,
“悄”读“qiāo”时,意思是没有声音或声音很低,不让人知道。读“qiǎo”时,意思是寂静无声。
在“悄然流逝”中,“悄”读“qiǎo”,表示时间无声无息地流逝。
“彼此”是相互的意思。 “彼”应选“bǐ”,
“锤炼”意为锻炼、磨炼。“锤” 应选“chuí”。
2.本题考查看拼音写词语。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结合语境,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齿”“偎”“微”“焉”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3.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悄然流逝”表示寂静无声地、不知不觉地流逝。其 中 “然” 的意思是 “…… 的样子”。
A.“笑而然之” 的意思是笑着认为是这样,“然” 在这里表示 “认为…… 是对的”。
B.“不以为然” 的意思是不认为是对的,“然” 表示 “对、正确”。
C.“陡然起立”表示突然地站起来。其中 “然” 也是 “…… 的样子”。
D.“曰:非然也” 的意思是说:不是这样的,“然” 表示 “这样”。
故选C。
4.本题考查补充近义词。
首先理解给出的词语“白驹过隙”的意思,即形容时间过得极快。然后思考与之意思相近的词语,再结合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对于形容时间过得快的词语有很多,比如“时光荏苒”“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等。
示例:①时光荏苒 ②光阴似箭
5.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卷首语中“眨眼间,我们这些zhì嫩萌娃已长成阳光少年。”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时间过得快,萌娃瞬间长成少年。
A.把人比作小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只是在陈述对照片的珍藏,没有运用特定的修辞手法。
C.同样是夸张地表现时间过得快,来不及回味就到了特定时间,与卷首语修辞手法相同。
D.是对不同场景的列举,没有运用特定修辞手法。
故选C。
6.本题考查“成长纪念册”内容的理解。
对于第一个空“栏目”,B是第一次书法比赛奖状,D是一篇“优秀”作文,可推测这个栏目应该与学习成果、荣誉相关。I是“三好生”奖状,也属于这一范畴,故此处栏目可填“成长荣誉”“岁月如梭”之类的栏目名称。 内容为:B——D——I。
对于第二个空“栏目”,C是六年级拔河比赛照片,H是贴鼻子游戏照片,可推测这个栏目应该与校园活动相关。F是班级生日会照片,也属于校园活动,故此处栏目可填“校园活动”“快乐瞬间”之类的栏目名称。内容为:C——F——H。
7.本题考查句子排序和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A.①-②之间,前面在说时间流逝,萌娃长成少年,此时插入 “同学们,就让我们用这本纪念册记载成长的足迹,留下永不漫灭的回忆吧!”这句话显得比较突兀,破坏了从时间流逝到描述成长变化的连贯性。
B.②-③之间,刚刚说完长成少年,接着就说用纪念册记载成长足迹不合适,中间缺少对成长过程的回顾等内容的过渡。
C.③-④之间,前面在说彼此依偎一同成长,后面在具体回忆成长中的各种经历,此时插入记载成长足迹的话也不太恰当,打断了回忆成长经历的连贯性。
D.⑤之后,前面在问这些难忘瞬间怎能不值得用快门定格,接着说“同学们,就让我们用这本纪念册记载成长的足迹,留下永不漫灭的回忆吧!”非常自然地从对难忘瞬间的感慨过渡到用纪念册记载成长足迹,起到了很好的总结和升华作用。
故选D。
8.D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
D.花蕊[xīn]——[ruǐ]。
故选D。
9.B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易错字。
B.——依偎;故选B。
10.A
【详解】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
例句中加点词语“勇夺第一”、“喜获金牌”、“摘得桂冠”都是表示取得优异成绩的词语,且意思相近。根据这个规律,选项中应选择意思相近的词语。
A.旗鼓相当: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
势均力敌:双方势力相当,不分高下。
B.天差地别:形容两种或多种事物之间的差距很大,就像天和地之间的距离一样。
C.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旗鼓相当”和“势均力敌”都是表示双方实力相当的意思。
故选A。
11.A
【详解】本题考查习作材料的选取。
“有志者事竟成”形容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任何难题最终都会迎刃而解。
A.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因为偶然看到苹果落地产生灵感,这一过程中并没有体现出他事先有一个明确的、坚定的志向要去发现万有引力,更多的是一种意外的启发和科学的思考探索,所以不能说明“有志者事竟成”这个观点。
故选A。
12.D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的理解。
D.《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并不是书中的鲁滨逊。
故选D。
13.(1)千锤万凿出深山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 于谦
(2)要留清白在人间
(3)托物言志
【详解】(1)本题考查的是古诗词。
《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全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本题考查的是对重点诗句的理解。
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3)本题考查的是对古诗情感。
《石灰吟》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情。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14.A 15.①慈祥善良、刚强能干 ②脾气暴躁、粗野自私 ③山洞历险 16.写得好,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形象且突出了栅栏牢固的特点。
有启发,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向鲁滨逊一样,做事需要坚持不懈、不遗余力。 17.写感触 做摘抄 画思维导图 写结构,感悟作者的想法
【解析】14.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
结合【材料一】所给人物关系图,抓住关键词主人公阿廖沙可知是《童年》一书中的主人公,《童年》主要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故选A。
15.本题考查课外阅读与积累。
高尔基《童年》中的外祖母外祖母为人善良公正,热爱生活,相信善总会战胜恶。她知道很多优美的民间故事,那些故事都是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她信仰的上帝也是可亲可爱,与人为善的。外祖母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胸怀宽大、善于忍让。外祖父则是一个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的人,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
《汤姆·索亚历险记》依次写了“墓地试胆,目睹凶杀;荒岛冒险,扮演海盗;鬼屋寻宝,与杀人犯擦肩而过;与贝琪山洞迷路;回山洞取出藏宝金币。”这五件事。因此最后一个为山东历险。
16.本题考查阅读方法和策略。
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从不同的角度为【材料三】做批注,如:有体会:鲁滨逊心思缜密,做事周全,为了防止羊群跑出来,特意在篱笆外边打下一圈小桩子;
有启发:我们也要像鲁滨逊一样,做事多思善想。
17.本题考查阅读策略和方法。
结合所给【材料一】A可知画出了《童年》一书中的人物关系图,梳理人物关系图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理清文章中人物的关系,了解名著内容;
结合所给【材料一】B可知梳理了《汤姆·索亚历险记》历险情节图,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结合所给【材料二】内容可知针对《骑鹅旅行记》一书进行了阅读记录卡的摘录;
结合所给【材料二】可知可以摘录选文,给选文做批注。
因此阅读世界名著可以梳理人物关系图、绘制思维导图、写读书笔记,做摘抄,进行阅读批注。
18.D 19.D 20.B 21.父亲为公共走廊换灯泡;父亲打扫公共楼梯,并主动与陌生人点头微笑;父亲劝慰我不要催促朋友还钱;父亲劝慰我不要怨恨不还钱的朋友。其中,父亲为公共走廊换灯泡和父亲劝慰我不要怨恨不还钱的朋友写得详细,父亲打扫公共楼梯,并主动与陌生人点头微笑和父亲劝慰我不要催促朋友还钱写得简略。 22.化解矛盾不能用偏激的方式解决,而应该用真诚、宽容、友善的方式对待。
【解析】18.本题考查字词段的理解。
从第⑤自然段中“有人从他身边经过,他便停下来,朝来人笑着点一点头,表示让对方先行”可知,父亲对路过的陌生人的反应是微笑着点头示意。
故选D。
19.本题考查字词句段的分析。
第②自然段中“他便拿了一个灯泡上来,一声不响地安好,瞬间走廊便有了温暖通透的光亮,我站在门口,看父亲脸上淡然的微笑,便说:‘你可真是光明使者呢,你一来,这灯就好了’”可知,“光明使者”指我称赞父亲为走廊换灯泡。
第③自然段“父亲却扭过身来,正对着我,说:‘其实路过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光明使者,不过是一块五毛钱的灯泡,顺手就捎过来了,何必每次总是感叹世风日下,自己却始终不去动手呢?’”可知,父亲的回应指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光明使者”,意味着每个人都有能力为环境带来积极的变化。
故选D。
2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⑦段主要描述了父亲如何处理我关于借钱给朋友的事情。“一声不响”并非表现父亲的无奈,而是体现父亲的沉稳、淡定。父亲在处理这件事时,有着自己的思考和处事方式,并不是无奈之举。
故选B。
21.本题考查学生文章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根据内容可见,第①到④段写了第一件事:父亲为公共走廊换灯泡;第⑤段写了第二件事:父亲打扫公共楼梯;第⑥段写了第三件事:父亲主动向陌生人点头微笑;第⑦到⑩段写第四件事:父亲劝我不要催促朋友还钱。
第一件事(为公共走廊换灯泡)和第四件事(劝慰我不要怨恨不还钱的朋友)写得较为详细,通过具体情境和对话来深入展现父亲的善良、宽容和智慧。而第二件事(打扫公共楼梯并与陌生人微笑)和第三件事(劝慰我不要催促朋友还钱)则写得相对简略,但仍然有效地补充了父亲形象的多个方面。
2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人生中一切矛盾的化解,并不是拿尖锐的刀子划过,而是那最朴素最温暖的轻轻一放”,结合全文内容及这个结尾画龙点睛的句子可知,我们不能用偏激或尖锐的方式来处理矛盾,而应该用真诚、宽容、友善的态度来对待他人和解决问题。
23.例文:
铭记,这最后一次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我们在母校的日子已经进入了倒计时。在这最后一个学期里,有太多难忘的瞬间,但最让我铭记于心的,莫过于最后一次运动会。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操场上彩旗飘扬,欢呼声此起彼伏。这是我们小学阶段的最后一次运动会,大家都格外珍惜这次机会。作为班级的长跑选手,我肩负着重要的任务。比赛前,我的心情既紧张又激动,班主任李老师走过来,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加油,相信你自己!”这句话仿佛给了我无穷的力量。
比赛开始了,我拼尽全力奔跑在赛道上。耳边呼啸的风声和同学们的加油声交织在一起,成为我前进的动力。最后一圈,我已经感到体力不支,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但我告诉自己不能放弃,因为这是最后一次代表班级参赛的机会。我咬紧牙关,奋力冲刺,终于在终点线前超越了对手,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当我气喘吁吁地站在领奖台上,看着鲜艳的奖牌,心中充满了自豪和感动。这一刻,我明白了什么是坚持,什么是团队精神,什么是母校的情谊。同学们的欢呼和掌声久久回荡在我的耳边,仿佛在告诉我:“你做到了!”
运动会结束后,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拍了最后一次集体照。大家站在一起,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归属感和不舍。尽管我们知道即将分别,但这段美好的回忆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
最后一次运动会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耀,更是我们班级团结协作的见证。它让我明白了努力和坚持的意义,也让我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和力量。这段经历将成为我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激励我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再见了,亲爱的母校;再见了,敬爱的老师;再见了,亲爱的同学。虽然这是一次告别,但也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将带着母校的祝福,踏上新的征程,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详解】本题考查书面表达能力。
一、审题。
本题考查话题作文。本次写作的话题是 “铭记,这最后一次”,需要围绕在母校的最后一学期中印象深刻的 “最后一次” 经历来展开。要突出 “最后一次” 的独特体验和别样感受,且不能出现真实校名及人名。
二、立意。
通过回忆和描述在母校的最后一次经历,表达对母校生活的怀念、珍惜以及成长的感悟。
三、写作思路。
开头:可以运用抒情或回忆的方式引入主题。
中间:详细描述这次 “最后一次” 的经历。包括当时的场景、自己的心情、遇到的困难或挑战,以及最终的结果等。比如描述运动会上自己参加比赛的具体项目,比赛前的紧张准备,比赛中的激烈竞争和自己的坚持努力,周围同学的加油助威等。
结尾:总结这次经历给自己带来的收获和感受,再次强调对这次 “最后一次” 的铭记和珍惜,以及对母校生活的不舍和留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