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单元核心考点检测卷-2024-2025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统编版
一、选择题
1.下列故事中,和孙膑有关的是( )
A.马陵之战 B.完璧归赵 C.草船借箭 D.桃园结义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冀复得兔 重复 B.守株待兔 守候 C.吾盾之坚 坚固 D.依然如故 缘故
3.下列对联中,最适合用来祝贺李老师七十岁寿辰的是( )
A.前寿五旬又迎花甲 待过十载再祝古稀
B.年逢花甲幸福满满 寿奕子孙喜乐融融
C.为学有宗古稀成庆 诲人无偿恩重及门
D.天赐期颐长生无彬 人间百岁只庆有余
4.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宁静的夜晚,只有那天上的星星在窃窃私语。
B.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C.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D.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二、书写
5.看拼音写词语。
三、填空题
6.将下列四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词填空。
兴致( )( ) ( )笑不( ) 出( )划( ) 风( )浪( )
心惊( )( ) ( )有( )竹 摩( ) ( )掌 不动( )( )
当朋友遇到难题时,我会为他 ;当弟弟把蛋糕抹到我脸上时,我 ;当听到有意思的话题时,我会 地参与讨论;当准备得充分时,我会 地参加知识竞赛。
7.填空。
(1)《自相矛盾》中楚人赞其盾“吾盾之坚, ”,赞其矛“吾矛之利, ”。当有人说:“ ,何如?”他就回答不上来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办事要 。
(2)这一单元的课文学习中,我们认识了《田忌赛马》中 的孙膑,《跳水》中 的船长。
四、语言表达
8.楚人回家后,吸取了这次教训,改变了自己的叫卖方式。第二天,他会怎么做呢?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理解。
跳水(节选)
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了,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9.“正在这时候”是指 。
10.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着孩子跳水?
11.你认为文中的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12.选文中加点的“四十秒钟”和“时间太长”矛盾吗?为什么?
课外阅读。
不识字的老师
那个年代的留美学生,暑假打工是唯一能yán续求学的方法。
仗着身强体壮,这年我找了份高薪的伐木工作,在科罗拉多,工头替我安排了一个伙伴——一个硕壮的老黑人,大概有60多岁,大伙儿叫他“路瑟”。他从不叫我名字,整个夏天在他那厚嘴唇间,我的名字成了“我的孩子”。
一开始我有些怕他,在无奈下接近了他,却发现在那黝黑的皮肤下,有着一颗温柔而包容的心。我开始欣赏他,继而在那个夏日的结束时,他成为我一生中难忘的长者,带领着年轻无知的灵魂,看清了真正的世界。
有一天,一早我的额头被卡车顶杆撞个大包,中午时,大拇指又被工具砸伤了,然而在午后的烈日下,仍要挥汗砍伐树枝。他走近我身边,我摇头抱怨:“真是倒霉又痛苦的一天。”他温柔地指了指太阳:“别怕,孩子。再痛苦的一天,那玩意儿总有下山的一刻。在回忆里,是不会有倒霉与痛苦的。”我俩在珍惜中,又开始挥汗工作,不久太阳依约下山了。
一次,两个工人不知为什么争吵,眼看卷起袖子就要挥拳了,他走过去,在每人耳边喃喃地轻声说了句话,两人便握了手。我问他施了什么“咒语”,他说:“我只是告诉他俩:你们正好站在地狱边,快退后一步。”
午餐时,他总爱夹条长长的面包走过来,叫我掰一段。有一次我不好意思地向他道谢,他耸耸肩笑道:“他们把面包做成长长的一条,我想应该是方便与人公享,才好吃吧。”从此我常常在午餐中,掰一段他长长的面包,填饱了肚子,也温暖了心坎。
伐木工人没事时总爱满嘴粗话,刻薄地叫骂着同事以取乐,然而他说话总是柔顺而甜美。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如来人们能学会把白天说的话,夜深人静时再咀嚼一遍,那么他们一定会选些柔软而甜蜜的话说。”这习惯到今天我仍承袭着。
有一天,他拿了一份文件,叫我替他读一读,他咧着嘴对我笑了笑:“我不识字。”我仔细替他读完文件,顺口问他,不识字的他怎么能懂那么深奥的道理。那黝黑粗壮的老人仰望着天空说道:“孩子,上帝知道不是每个人都能识字,除了《圣经》,他也把真理写在天地之间,你能呼吸,就能读它。”
现在,路瑟也许不在了,然而,我记不得世上曾经有多少伟人,却永远忘不了路瑟。
13.注音或写汉字
长( )者 边缘( ) yán( )续
14.从文中找出下列两个词语的同义词
温柔—— ( ) 粗壮——( )
15.第④段中“不久太阳依约下山了”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16.第③段中“再痛苦的一天,那玩意儿总有下山的一刻。在回忆里,是不会有倒霉与痛苦的。”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17.通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老人的特点(至少三个方面)。
18.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我”为什么开始“怕他”到后来又“欣赏”他,以至“永远忘不了”他呢?
六、文言文阅读
19.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yù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yù( )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自相矛盾》一文出自下列哪部古籍
A.《论语》 B.《孟子》 C.《韩非子》 D.《道德经》
(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中“陷”的意思是
A.深入 B.刺破 C.陷害 D.隐藏
(3)下面朗读停顿错误的一句是
A.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B.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C.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4)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
又yù 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 也。”
(5)请简要写出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6)这个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七、书面表达
20.写作。
机智与勇敢是我们应对生活中的突发事件的制胜法宝,在生活中,你有什么面对难题、机智解决的事呢?请写一写,不少于400字。
《第6单元核心考点检测卷-2024-2025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答案 A D C A
1.A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A.马陵之战:公元前343年,魏国为了补偿在桂陵之战损失,发兵攻打韩国。齐威王待魏韩火拼后以田盼为主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攻打魏国。魏国派太子申来抵挡,在马陵全军覆没,随之田盼又以“减灶”之策诱魏国庞涓中计,追至马陵(在今河南范县城西,原属山东省)中伏身亡,齐军乘胜追击,俘太子申,但未全歼魏军。
该故事与孙膑有关。
B.完璧归赵:“赵国有一块无价之宝,叫“何氏璧”。秦王听说后想得到它,就派使者说想用城池换璧。赵王不敢直接拒绝,以免惹起战端。正当他为难的时候,蔺相如主动请缨。到了秦国,秦王只对璧感兴趣,对让出城池一事只字不提。在一次会面时想以武力夺璧,蔺相如抓着何氏璧准备撞墙。威胁道:要么用出土地城池换璧;要么他就撞墙壁碎人亡,秦王什么都得不到还会因背信弃义而遭人唾骂!秦王理屈词穷,他虽爱美玉但并不昏庸,不愿用土地交换,就只得完璧归赵。
该故事与孙膑无关。
C.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内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鲁肃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二十条草船诱敌,终于“借”到了十万余支箭。
该故事与孙膑无关。
D.桃园结义:桃园三结义最初是小说《三国演义》里记载的故事,述说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仁人志士,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业的目标,意气相投,言行相依,选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选在一个桃花绚烂的园林,举酒结义,对天盟誓,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共同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该故事与孙膑无关。
故选A。
2.D
【详解】本题考查多义字。
A.冀复得兔: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复:再,又。
重复:意思是同样的东西再次出现;按原来的样子再次做;再一次或反复说或做。复:再,又。
B.守株待兔:守着露出地面的树桩等待兔子到来。守:守候,等待。
守候:等候。守:守候,等待。
C.吾盾之坚:我的盾坚固无比。坚:硬,坚固。
坚固:结实而牢固。坚:坚固。
D.依然如故:意思是指人没有什么长进,还是从前的老样子。故:过去。
缘故:原因。故:原因,缘故。
故选D。
3.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先把题目读懂,找好答题要点“李老师”“70岁寿辰”,然后再看选项:
A项,“又迎花甲”指的是迎来了60岁寿辰,不符合题目意思,“古稀”符合了男子70岁的说法,但没有体现“李老师”这个关键点。
B项,“年逢花甲”指的是迎来了60岁寿辰,不符合题目意思,“寿奕子孙”没有体现“李老师”这个关键点。
C项,这副对联的意思是赞扬老师从事多年教育行业,学问修养很高,如今70岁值得庆贺,老师不知疲倦地教书育人,学生感受老师的恩情太多太多。这副对联既切合了“70岁寿辰”,又符合“李老师”的职业。
D项,“期颐”指的是一百岁,不符合题目意思。
故选C。
4.A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手法。
A 本句描写“星星”在“窃窃私语”,赋予了星星人的行为特点,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 本句把“带子河”比作“玻璃”,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 本句把“墙面”比作“雪白的屏障”,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 本句把“榆树的叶子”比作“沙滩上的蚌壳”,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由此可知只有A项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故选:A。
5.
【详解】本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
要认真拼读给出的拼音,明确要写的汉字,写完后再次检查拼写是否有误。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做到工整、规范、正确。本题“盾、誉、赢、拳、擦、策、荐、艘、肆、桅、唬、钩、舱、鸥、瞄”的笔画较复杂,易写错,需注意。
6. 勃 勃 哭 得 谋 策 平 静 胆 战 胸 成 拳 擦 声 色 出谋划策 哭笑不得 兴致勃勃 胸有成竹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兴致勃勃:形容兴趣浓厚,情绪高昂。
哭笑不得: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形容处境尴尬。
出谋划策:出主意,想办法。
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比喻平安无事。
心惊胆战:形容非常害怕。也说胆战心惊。
胸有成竹:画竹子之前心中要先有竹子的形象。比喻在做事之前心中要有完整的谋划打算。
摩拳擦掌:双手相互摩擦。形容战斗或行动前情绪高昂、跃跃欲试的样子。
不动声色:不说话,不流露感情。形容态度异常镇静沉着
结合语境,朋友遇到难题,我会替他想办法,故选“出谋划策”。
弟弟把蛋糕抹到我脸上时,我会非常尴尬,哭也不是,笑也不是,故选“哭笑不得”。
当听到有意思的话题时,我会很感兴趣,故选“兴致勃勃”。
当准备得充分时,可以选“胸有成竹”。
7. 物莫能陷也 于物无不陷也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 足智多谋 临危不惧
【详解】考查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出自《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自相矛盾》的故事告诉了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讲究科学。
(2)《田忌赛马》讲述的是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孙膑帮助齐国大将田忌在和齐威王赛马时转败为胜的故事。这篇课文按照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以“赛马”为线索,生动地记叙了战国时期齐国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孙膑仔细地观看比赛,巧用智谋,用相同的马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就取得胜利,表现了孙膑的足智多谋。在这里边我们不难看出科学思想方法的巨大作用。世间的万物无不处于运动发展和变化之中,只要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就可能发生向对立面的转化。也说明不论做什么事都要细致观察,认真思考,采用恰当的方法,才能取胜。
《跳水》是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部杰出作品。它的主要内容是:在一艘轮船上,发生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一只顽皮的猴子在船上蹦来蹦去,成为了水手们的笑料。它越发放肆,摘掉了船长儿子的帽子,爬上了桅杆,孩子恼羞成怒,追了上去,一直到了桅杆顶上的横木上。他虽然取得了帽子,但也把自己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一失足就会摔到甲板上,落个粉身碎骨,即使不失足,也难以转身走回。在场所有人都提心吊胆,为孩子处境担忧。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你自己是一名旁观者,可能会慌乱,也可能会害怕。可是孩子的父亲——船长却十分镇定,用枪“逼”着孩子跳水。最后,孩子得救了。船长是一位遇事冷静,临危不乱的人。
8.例:第二天,楚人再次来到集市,举着矛和盾吆喝着:“大家快来瞧一瞧!我的矛可以刺破别人家的盾,我的盾可以抵御别人家的矛。你要是买了我的矛和盾,那就所向披靡了!”
【详解】本题考查拓展性思维。
首先回顾《自相矛盾》中楚人之前叫卖方式的错误,即同时夸大矛和盾的优点,导致自相矛盾。思考改变叫卖方式可以从突出矛或盾的单一优势入手,或者分别介绍矛和盾在不同场景下的实用性等。按照合理的逻辑顺序,如先描述楚人到达集市,再写他具体的叫卖内容和行为动作等,进行想象写作。作答时,要注意消除矛和盾的对立关系,写得合乎情理即可。
示例:第二天,楚人来到集市,先举起自己的矛,大声叫卖:“各位客官,瞧一瞧看一看!我这矛是用上好精钢打造,矛头锋利无比,能轻松刺穿多层牛皮甲,打猎、防身皆为利器!”接着放下矛,拿起盾介绍:“这盾,由厚实硬木搭配坚韧皮革制成,能有效抵挡各类兵器攻击,保您出行安全!”众人听后,纷纷围过来仔细查看,不时有人询问价格,楚人热情回应,这天的生意明显好了起来。
9.孩子快要掉下来的时候 10.因为当时情况危急,让孩子跳水可以救孩子,如果不用枪逼孩子,孩子可能没有勇气跳下来。 11.船长是一个沉着冷静、遇到事情不慌不忙、机智果断的人。 12.不矛盾。“四十秒钟”在平时看来的确不算长,可孩子落入海中,随时会有生命危险,人们担心、不安,救人心切,所以才会觉得“时间太长”了。
【解析】9.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结合“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可知,“正在这时候”是指孩子快要从横木上掉下来的时候。
10.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①段的“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可以知道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孩子在高处,如果直接摔在硬的甲板上,就会因为没有缓冲而受到很重的伤。孩子走到了横木的一端,也很难能够维持身体平衡从而安全落到甲板。因为船在海上会随着海浪摇晃,孩子比较容易能够顺着船的摇摆规律跳入海里,海水比起甲板柔软得多,孩子跳入水里并不会受到很大的冲击。因此,孩子能够比较安全地回到甲板的方法只有跳到水里,再从水里返回甲板。
11.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结合第②段“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可以知道船长是一位十分镇定、机智果断的人,他很快就想到解决方法。
12.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阅读短文可知,短暂的“四十秒钟”和后面的“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并不互相矛盾。因为“四十秒”实际上不是很长的时间,但是这四十秒事关孩子的性命,大家都很紧张,十分担心孩子的安危,感觉每一秒的等待时间都会显得很长。
13. zhǎng yuán 延 14. 柔顺
硕壮
15.拟人。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能生动地写出了太阳的特点。
16.痛苦终于过去了。“倒霉”与“痛苦”可以充实人生,使人生更加丰富多彩,这种人生是幸福、愉快的。
17.老人是一个善良、温柔、乐观的人。
18.“我”为什么开始“怕他”是因为他是一个硕壮的老黑人,60多岁,对“我”从来不叫名字,总称“我的孩子”。
后来又“欣赏”他,以至“永远忘不了”他是因为他有着一颗温柔而包容的心,成为“我”一生中难忘的长者,带领着年轻无知的灵魂,看清了真正的世界。
【解析】13.本题考查读音和汉字。
长:读cháng时,指两端的距离。读zhǎng时,指生长,成长。在“长者”中应读“zhǎng”。
缘:读音是yuán,意思是指原因。在“边缘”中应读“yuán”。
延续:指照原来样子继续下去;延长下去。故“yán续”中的“yán”应该是“延”。
14.本题考查近义词。
温柔:指温和柔顺(多形容女性)。文中的“柔顺”与其意思相同。
粗壮:指(人体)粗实而健壮。文中的“硕壮”与其意思相同。
15.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作用。
文中第④段中“不久太阳依约下山了”一句把太阳当人来写,具有人的特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样的作用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太阳下山的情景。
16.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结合“再痛苦的一天,那玩意儿总有下山的一刻。在回忆里,是不会有倒霉与痛苦的”可知痛苦终于过去了。“倒霉”与“痛苦”可以充实人生,使人生更加丰富多彩,这种人生是幸福、愉快的,所以要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体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17.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别怕,孩子。再痛苦的一天,那玩意儿总有下山的一刻。在回忆里,是不会有倒霉与痛苦的。”可以看出老人是一个乐观积极向上的人。
结合“午餐时,他总爱夹条长长的面包走过来”可以看出老人的善良。
结合“然而他说话总是柔顺而甜美”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温柔的人。
18.考查对关键信息的提取能力。
通读全文,抓住能回答问题的关键句子概述。
根据第三段“一开始我有些怕他,在无奈下接近了他,却发现在那黝黑的皮肤下,有着一颗温柔而包容的心”明确“我”开始“怕他”的原因。
抓住“我开始欣赏他,继而在那个夏日的结束时,他成为我一生中难忘的长者,带领着年轻无知的灵魂,看清了真正的世界。”明确到后来又“欣赏”他,以至“永远忘不了他”的原因。
19.(1)C
(2)B
(3)A
(4) 誉 xiàn
(5)楚国有个商人卖盾时吹嘘盾无比坚固、任何东西都刺不破,卖矛时又夸口矛极其锋利、没有什么刺不破,旁边人问用他的矛刺他的盾会怎样,他顿时语塞,因为盾坚和矛利的说法自相矛盾。
(6)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诚实,自己说的话不能互相矛盾。在生活中,比如我答应同学每天一起跑步锻炼,可有时候又找借口不去,这就是自相矛盾,会让同学觉得我不守信。所以我们都要做到言行一致,这样才能有更多好朋友,别人也更愿意和我们合作。
【导语】《自相矛盾》构思精妙,以市井商贩的荒诞言行切入,通过“盾坚无不陷之矛”与“矛利无不破之盾”的悖论,在短小篇幅内构建出强烈的戏剧冲突。文本以白描手法勾勒市井百态,在夸张的情节中暗含对逻辑谬误的讽刺,最终以旁观者发问点破本质,令读者在会心一笑间领悟思辨之要义。
【详解】(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自相矛盾》是一则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一书。
故选C。
(2)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句子的意思是: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刺破它。因此“陷”的意思是刺破。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A.“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的意思是我的盾很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刺破它。“吾盾之坚”是一个主谓结构,“吾盾”是主语,表示“我的盾”;“坚”是谓语,表示“坚固”。“物莫能陷也”是一个主谓宾结构,“物”是主语,“莫能陷”是谓语,中间不应停顿。正确的停顿应该是“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B.“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的意思是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以子之矛”是动作的对象,“陷子之盾”是具体的动作,二者之间停顿合理,符合语法和语义逻辑。
C.“楚人有鬻盾与矛者”的意思是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楚人”是主语,“有鬻盾与矛者”是谓语部分,主谓之间停顿正确。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意思是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夫”是发语词,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后面“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是并列结构,中间停顿恰当;“不可”修饰“同世而立”,二者之间停顿也正确。
故选A。
(4)本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和给加点字注音。
拼音相应的汉字是:誉(yù),意思是夸赞。加点字“陷”读作“xiàn”,指矛的尖锐程度可刺破任何东西。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作答时要从文本中精准提炼出故事核心内容,以及背后蕴含的道理。仔细回顾故事,确定关键信息,即楚国商人对盾和矛的夸赞言论,以及面对“以子之矛陷子之盾”提问时的反应。依据故事中商人的言行矛盾,总结出故事所讽刺的实质,也就是言行不一致、自相矛盾的情况。
示例:楚国商人同时夸耀盾的坚固和矛的锋利,当被问及“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样”时,他无法回答。故事讽刺了言行前后矛盾的现象。
(6)本题考查分析主旨。
本题属于“启示感悟+生活联系”类题目,需先总结故事道理,再结合实际举例。回顾《自相矛盾》故事内容,聚焦楚国商人夸赞盾坚和矛利,却因旁人提问“以子之矛陷子之盾”而无法自圆其说这一关键情节,从中挖掘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基于关键信息,提炼出如“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言行需一致”“避免夸大其词”等核心主旨。从学习、生活、社交等不同场景中,选取能够体现该主旨的具体事例,通过举例进一步说明主旨在生活中的体现和重要性。
示例:结合故事内容可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夸自己的东西要有限度,不要夸的无边无际,最后无法自圆其说。例如在生活中我们与人相处的时候说话做事要考虑周全,凡事三思而后行,不让言行举止与实际行动相冲突。
【点睛】参考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20.例文:
我真聪明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难题。遇到难题时,不要慌,只要动脑筋,想办法,难题一定会被解决的。
记得我读二年级时的一天,妈妈在家里一边看电视,一边缝衣服。一走神,这针就掉进了沙发里,这下可把妈妈给急坏了,这要是谁坐上去扎到针,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可欲速则不达,妈妈怎么找也找不到。直到我放学回家,针还是隐藏在沙发里,妈妈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妈妈发生什么事儿了?”我关切地问到,于是妈妈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我。“嗯……”我皱着眉,苦思冥想了起来,忽然灵机一动,一拍脑门说:“对了!针是铁的,可以吸出来呀,我记得我们家有强力磁,妈妈,快来,这样肯定能找到。”我连忙先打开抽屉,再拿出爸爸的强力磁,然后把沙发的垫子吸了一遍,接着把沙发整个儿吸了一遍儿,不放过任何一个能藏针的地方。嘿!只听见“叮”的一 声,一根铁质的“牙签儿”吸在了磁铁上,还真找出来了。
妈妈见了,连忙竖起大拇指说:“我们家的宝贝真聪明。”我心里甜滋滋的,感觉自己做了一件很伟大的事。
【详解】本题考查习作能力。
本题是话题作文,要求写出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难题,是如何面对难题、机智解决的,又让你领悟到了哪些道理?选择一件事写出来,拟好题目。写作时注意记叙文六要素,想好开头、结尾,做到首尾呼应。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用到积累的好词佳句。
开头:开门见山或者修辞式开头点题。
中间:交代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注意把你面对难题,如何机智解决事例写具体、写生动,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材料,重点部分要详细写,其他部分可略写,运用恰当的动作、语言描写,使文章更加生动。
结尾:总结式或者抒情式扣题,升华主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