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永乐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度八年级下学期4月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永乐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度八年级下学期4月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6 23:05:25

文档简介

贵阳市南明区永乐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4月质量监测
八年级语文试卷
(全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书写水平(5分)
1.请使用楷体字答题,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此项根据作文的书写水平计分。(5分)
二、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
  人们常说,阅读能滋养精神世界,涵养品格气质,让人挣脱欲望jī bàn①   ,摆脱思想束缚,使人生变得轻盈。阅读,不是为了应付人情世故等外界需求,而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目空一切的人,使生活多点乐趣不再枯zào②   乏味。不论是感受地域文化理解民俗价值,还是倾听大自然的语言培养科学精神,或是在古圣先贤的文字里畅游体会情思,都能ménɡ③   发一股书卷气,在冗杂的俗世纷扰中自成一方天地,在浸润着书香的精神世界里怡然自乐。
2.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字词。(4分)
3.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束缚 B.人情世故 C.目空一切 D.怡然自乐
4.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10分)
①微君之躬,    (《式微》)
②   ,悠悠我思。(《子衿》)
③蒹葭采采,   。(《蒹葭》)
④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   里转。(贺敬之《回延安》)
⑤气蒸云梦泽,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⑥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⑦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写游鱼忽然间游来游去,轻快迅疾的句子是“   ,   ”。
⑧《桃花源记》中与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句子是“   ,   ”。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桃花源记》的作者是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我们还学过他的诗歌《饮酒》(其五)。
C.《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是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阿西莫夫,法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三、阅读能力(共15道小题,50分)
(一)整本书阅读
6.下面文字中,《史记》《汉书》《后汉书》的作者分别是谁 (3分)( )
《汉书》确比《史记》繁些。《史记》是通史,虽然意在尊汉,不妨详近略远,但叙汉事到底不能太详;作者是知道“折中”的。《汉书》断代为书,尽可充分利用史料,尽其颂述功德的职分:载事既多,文字自然繁了,这是一。《汉书》载别人文字也比《史记》多,这是二。《汉书》文字趋向骈体,句子比散体长,这是三。这都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不足为《汉书》病。《后汉书》作者说《汉书》叙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这是不错的。
A.司马迁 范晔 班固 B.司马迁 班固 范晔
C.司马迁 班超 刘向 D.司马迁 刘向 班超
7.有人建议阅读《经典常谈》这本书时,可以选择《<诗经>第四》《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进行组合阅读,这样能够完整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及其成果。你是否同意这一建议 请结合教材中《经典常谈》名著导读中的阅读方法,说说你的看法。(2分)
(二)现代文阅读
记一辆纺车
吴伯箫
  ①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离开延安那年,把它跟一些书籍一起留在蓝家坪了。后来,我常常想起那辆纺车。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和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
②那是一辆普通的纺车。说它普通,一来是它的车架、轮子、锭子跟一般农村用的手摇纺车没有什么两样;二来是它是延安上千上万辆纺车中的一辆。
③在延安,边区军民热烈响应党中央“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吃得饱,穿得暖。种庄稼,种蔬菜,是足食的保证;纺羊毛,纺棉花,是丰衣的保证。
④大家用纺的毛线织毛衣,织呢子,同志们穿的衣服鞋袜,有的就是用自己纺的线织的布或者跟同志换工劳动做成的。那个时候,人们对一身灰布制服,一件本色的粗毛线衣,一副手套,一双草鞋,都很有感情。衣服旧了,破了,也“敝帚自珍”,舍不得丢弃。总是脏了洗洗,破了补补,穿了一水又穿一水,穿了一年又穿一年。衣服只要整齐干净,越朴素穿着越称心。在延安,美的观念有更健康的内容,那就是整洁,朴素,自然。
⑤纺线,劳动量并不太小,纺久了会腰酸胳膊疼;不过在刻苦学习和紧张工作的间隙里纺线,也是一种很有乐趣的生活。纺线的时候,眼看着匀净的毛线或者棉纱从拇指和食指之间的毛卷里或者棉条里抽出来,又细又长,连绵不断,简直有艺术创作的快感。摇动的车轮,旋转的锭子,争着发出嗡嗡、嘤嘤的声音,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唱歌。那有节奏的乐音和歌声是和谐的,优美的。
⑥纺线也需要技术。车摇慢了,线抽快了,线就会断头;车摇快了,线抽慢了,毛卷、棉条就会拧成绳,线就会打成结。摇车抽线配合恰当,成为熟练的技巧,可不简单,很需要下一番功夫。初学纺线,往往不知道劲往哪儿使。一会儿毛卷拧成绳了,一会儿棉纱打成结了,急得人满头大汗。性子躁一些的甚至为断头接不好而生纺车的气。可是关纺车什么事呢 尽管人急得站起来,坐下去,一点也没有用,纺车总是安安稳稳地待在那里,像露出头角的蜗牛,像着陆停驶的飞机,一声不响,仿佛只是在等待,等待。直等到纺线的人心平气和了,左右手动作协调,用力适当,快慢均匀了,左手拇指和食指之间的毛线或者棉纱就会像魔术家帽子里的彩绸一样无穷无尽地抽出来。熟练的纺手趁着一线灯光或者朦胧的月色也能摇车,抽线,上线,一切做得从容自如。线绕在锭子上,线穗子一层一层加大,直到大得沉甸甸的,像成熟了的肥桃。这个时候,就连起初生过纺车的气的人也对纺车发生了感情。那种感情,是凯旋的骑士对战马的感情,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的射手对良弓的感情。
⑦就这样凭劳动的双手,自力更生。纺线,不只使大家学会了一套生产劳动的本领,而且在思想上教育了大家,使大家认识劳动的意义,不再认为凡是劳动都应当付给一定的报酬。在劳动的过程里,很少有人为了个人的什么斤斤计较;倒是为集体做了些什么有意义的事情,才感到是真正的幸福。
⑧就因为这些,我常常想起那辆纺车。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和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围绕着这种怀念,也想起延安的种种生活。那个时候,物质生活曾经是艰苦的、困难的吧!但是,比起无限丰富的精神生活来,那算得了什么!凭着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乐观的志趣,克服困难不也是一种享受吗
⑨跟困难做斗争,其乐无穷。
(选自《吴伯箫散文选》,有删改)
8.文章题目为《记一辆纺车》,下列在文中④—⑥段没有“记”到的一项是(3分)( )
A.纺线织衣 B.纺线过程 C.纺线技术 D.纺线意义
9.文章追忆了作者在延安时的一辆纺车,关于这辆纺车,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纺车是作者在延安艰苦奋斗的生活经历的缩影。
B.作者对纺车的感情就像凯旋的骑士对战马的感情。
C.纺车是本文的线索,全文围绕纺车展开叙述。
D.纺车虽然是普通的,但它蕴含作者对战友的怀念。
10.小雪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发现文章第⑧段的画线句与文章第①段画线句重复了,认为这是“多此一举”。小智认为两处各有其作用,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完成下表。(4分)
共同点 不同点
第①段画线句 都抒发了对纺车、旅伴和战友的(1) 之情 抒情,点明题意,纺车是本文的线索,引起下文
第⑧段画线句 此处抒情比文章开头更强烈、更深沉,强化了作者情感,也使全文(2)   ,结构严谨
11.在文章最后,作者为什么说“跟困难做斗争,其乐无穷” 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感悟。(4分)
揭秘中国近5 000年气候变迁——竺可桢曲线
邵鹏程
一个简单的数学坐标、一条弯曲起伏的温度曲线,穿起了中国近
5 000年的气候变化,这就是著名的竺可桢曲线。它将中国历史长河中的朝代更替与气候变化巧妙地衔接起来,是最早对中国各个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定量分析成果。
竺可桢先生是科学救国和科教兴国的先行者,是我国科研工作者前行的旗帜,他秉承着“求是”精神,严谨周密,不计利害,为国家奉献了所有学识与心血。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他用数十年时间,查阅了《礼记》《诗经》《左传》《吕氏春秋》《史记》《齐民要术》等大量的历史文献,相继发表了一系列探索历史气候演变规律的文章,将中国近5 000年气温变化制成了一张清晰、简明的曲线图——竺可桢曲线。几十年后,外国科学家通过研究格陵兰岛原始冰川样本中的含氧量,得到了格陵兰岛气温升降图,即格陵兰岛曲线。令人震惊的是,远隔万里的两项研究,得出的曲线竟然高度重合,足以说明古代气候变动是全球性的。当代研究人员通过寻找古气候的“蛛丝马迹”,古为今用,可以掌握和揭示气候变化的规律。
竺可桢说过:“一个地方的气候变化,一定会影响植物和动物种
类,只是植物结构比较脆弱,所以较难保存;但另一方面,植物不像动物能移动,因而做气候变化的标志或比动物化石更为有效。”让我们以西安为例,来了解中国古代的气候变化。
陕西省西安市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0.5摄氏度。而西安浐河东岸的半坡遗址(新石器时代),却发掘出獐、竹鼠等亚热带动物骨骼化石。
梅树和竹子都是主要生长在亚热带的植物。周朝建立时,国都设在西安附近的镐京(位于黄河流域),当时,官方文件先记载于青铜器上,后写于竹简上,竹类在黄河流域广泛生长。
春秋时期,竹子和梅树成了《左传》和《诗经》中的“常客”。在《诗经·秦风》中有“终南何有 有条有梅”的诗句,意为:终南山上有什么 有坚硬的山楸和艳丽的野梅。终南山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部,现在那里无论是野生的还是人工种植的梅树都已经没有了。
汉代的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描写了当时作物的地理分布:“蜀汉江陵千树橘,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渭川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经西安。
而到了南宋,竹子因为气候变化无法生长,竹监司(当时管理竹园的机构)被取消了。到了元朝初期,竹监司又重新被设立。
除了利用历史文献中关于气候变化的记载之外,还有许多研究古气候的方法。
可以通过分析古生物化石来研究气候变迁。每种生物适宜生长的环境有所不同(例如,有些适宜在温暖潮湿的地方生长、有些适宜在干旱的地方生长),它们的生存范围、分布区域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可以作为古气候研究的极好证据。
也可通过对不同地点和不同时期地层沉积相(沉积物的生成环境、生成条件和其特征的总和)变化的研究来推测沉积环境,并与现代的气候条件比较。例如,可以通过分析黄土中粉尘颗粒的大小,来确定当时的风速和气候干燥程度。
还可以通过对岩石、矿物的分析研究来确定古气候的变化。例如,如果地层中有煤层,就可推断当时气候湿润;如果有珊瑚化石,当时可能为热带海洋性气候。
有的科学家利用冰芯具有保真性强(低温环境)、信息量大、分辨率高、时间尺度长的特点,根据同位素含量来推算古代温度。例如氧同位素分析法,氧-16比较轻,水中含量高说明气候寒冷;氧-18比较重,水中含量高说明气候温暖。
竺可桢曲线将中国历史长河中的朝代更替与气候变化巧妙地衔接起来,更加凸显出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连绵赓续。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有删改)
12.文中没有提到的研究古气候的方法是(3分)( )
A.历史文献研究法   B.地质学方法   C.生物学方法     D.气候预测法
13.请结合文章分析下面的语段能否作为本文的补充材料。(3分)
【材料】河南省简称“豫”,仿佛一个人牵了一头大象。这也印证了在3 000多年前,这种热带、亚热带典型的大型动物,曾在河南“常驻”。
14.下图是对中国西安古气候温度波动情况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
(三)古代诗文阅读
南游记
孙嘉淦
  登万松岭而望西湖,一片空明,千峰紫翠,楼台烟雨,绮丽清幽。向观图画,恐西湖不如画,今乃知画不足以尽西湖也。
过松岭,渡长桥,至南屏。南屏之山,怪石攒列,下有古寺,所谓“南屏晚钟”也。北曰雷峰,有塔高而色紫,所谓“雷峰夕照”也。西曰苏堤,植梅柳于其上,所谓“苏堤春晓”。堤西有园亭,引湖水为沼以畜鱼,所谓“花港观鱼”也。堤东有洲,旁有三塔,影入湖中,所谓“三潭印月”也。潭北有亭翼然水面者,湖心亭也。
16.下列表述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3分)( )
A.南屏南面有“南屏晚钟”。 B.南屏北面有“雷峰夕照”。
C.苏堤西面有“花港观鱼”。 D.苏堤东面有“三潭印月”。
17.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会发出“今乃知画不足以尽西湖也”的慨叹。(4分)
18.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3分)( )
A.恐西湖不如画 如鸣珮环(柳宗元《小石潭记》)
B.今乃知画不足以尽西湖也 乃不知有汉(陶渊明《桃花源记》)
C.至南屏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陶渊明《桃花源记》)
D.引湖水为沼以畜鱼 以其境过清(柳宗元《小石潭记》)
晚秋夜坐
[唐]王绩
园亭物候奇,舒啸乐无为。芰①荷高出岸,杨柳下欹池。
蝉噪黏②远举,鱼惊钩暂移。萧萧怀抱足,何藉世人知
【注】①芰:菱叶。②黏:诗中指一种捕蝉的工具。
19.下列选项中,诗中没有提及的一项是(3分)( )
A.荷花 B.杨柳 C.鸣蝉 D.落叶
20.尾联中“萧萧”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凄清寒冷的样子”,另一种是“自得其乐的样子”。在本诗中,哪一种解释更合理 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4分)
四、综合运用(共3道小题,15分)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特别是古典诗歌,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佳作如林,在中华文明史上蔚为壮观。学校开展“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一起参加,接受一次美的洗礼吧。
21.小羽想朗诵《子衿》,根据这首诗的内容和意境,下列最适合作为其配乐歌曲的一项是(3分)( )
A.《平沙落雁》——宁静悠扬 B.《十面埋伏》——激烈雄壮
C.《胡笳十八拍》——委婉悲伤 D.《高山流水》——清新明快
22.班级举行古诗词诵读活动,下面是本次活动主持人准备的开场白,其中有两处语言文字运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6分)
  ①春天来了,在草长莺飞、杏雨梨云的时候读诗,恬静又浪漫。
②“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雨水美景,“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的春分之时,“落絮游丝三月候,风吹雨洗一城花”的谷雨节令……③春天读诗,以脍炙人口的一句句经典诗词吟唱出我们心中的春意。④我们必须耐心倾听别人的朗读。
23.学校诗歌社团准备组织一次主题为“我与古诗的故事”的采访报道活动,下面是该活动的框架图。假如你是此次活动的负责人,请你根据框架图补全下面的介绍语。(6分)
大家好!本次采访报道活动以“我与古诗的故事”为主题,分为①
   三个阶段。在准备阶段,要收集采访对象的信息、撰写采访提纲、做好团队分工;在②   ,要先进行实地采访,再编审稿件;最后③   。
五、写作能力(60分)
24.蝉鸣一夏的绚烂,背后是几度春秋的蛰伏;昙花一现的绝美,背后是无数夜晚的等待;心驰神往的人生,背后是不忘初心、甘于寂寞的奋斗。正如尼采所说,“没有可怕的深度,就没有美丽的水面”。人生,哪有什么一夜逆袭,有的只是厚积薄发的过程。请相信在暗处生长,终有一日馥郁传香。请以《做好准备再出发》为标题,写一篇600—700字的作文。
写作提示及要求:
(1)选择恰当的角度,明确“准备”的具体内容。
(2)详略得当,充分表现“做好准备”的过程。
(3)理清思路,对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生动的描写。
(4)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有自己的发现、思考和感悟。
(5)符合生活常理,内容健康,文体明确。
(6)勿抄袭、套作,勿泄露考生姓名、校名等信息。答案:
1.略(3分)
2.(4分,每个字一分)①羁绊②燥③萌
3.C(3分)
4.(10分,每句一分)
①胡为乎泥中②青青子佩③白露未已④眼泪眼眶
⑤波撼岳阳城⑥天涯若比邻⑦俶尔远逝,往来翕忽⑧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5.D(3分)
6.B(3分)
7.(2分)答案:同意。这种阅读方法属于选择性阅读,读整本书,特别是读《经典常谈》这种内容涉及面较广的作品时,可以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诗经>第四》专门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辞赋第十一》介绍屈原的《楚辞》及辞赋的发展过程,《楚辞》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诗第十二》介绍从汉乐府诗至宋代诗歌的发展情况,同时也介绍《楚辞》对后代诗歌的影响等。将这三篇组合阅读,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8.D(3分)
9.B(3分)
10.(4分)(1)怀念(2)前后照应
11.(3分)答案:(示例)作者通过对往事的回忆,赞颂了在艰苦的革命年代,革命战士勇于克服困难、乐观自信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时常会遇到种种困难,我们应该凭着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乐观的态度去克服困难,并享受克服困难的过程,在战胜困难中实现人生价值。
12.D(3分)
13.(4分)答案:从材料中的“这也印证了在3 000多年前,这种热带、亚热带典型的大型动物,曾在河南‘常驻’”可知,这则材料意在说明3 000多年前的河南,气候比现在还要温暖、潮湿,这是从动物的角度来研究古代的气候变化,所以这个语段可以作为本文的补充材料。
14.C(3分)
15.(4分)答案:不赞同。①领先西方学者的气候研究,展现了我国的科研实力。②古为今用,当代研究人员可以掌握和揭示气候变化的规律。③为研究我国朝代更替提供了科学依据。④竺可桢先生的科研精神值得我们学习。⑤可以激发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表明观点1分,理由答出一点得1分,写满四点即可)
16.A(3分)
17.(4分)答案:因为西湖美景众多,处处皆景,意境清雅,美丽的风景能被画下来,但是却画不出西湖美景的意境。所以作者说“今乃知画不足以尽西湖也”。
18.C(3分)
参考译文:登上万松岭望向西湖,那里一片空明,千百座山峰呈现紫色和绿色,许多楼台都处于烟雨之中,美丽清雅。先前看了图画,担心西湖不如画,现在才知道画不能穷尽西湖(之美)。越过万松岭,渡过长桥,到了南屏。南屏的山,怪石聚集排列着,下面有一座古寺,这就是所说的“南屏晚钟”。北面叫雷峰,有座紫色的高塔,这就是所说的“雷峰夕照”。西面叫苏堤,在堤上种了梅树、柳树,这就是所说的“苏堤春晓”。苏堤西面有园林亭台,引了湖水做池来养鱼,这就是所说的“花港观鱼”。苏堤东面有处陆地,旁边有三座塔,影子倒映在湖中,这就是所说的“三潭印月”。潭北面有座亭子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立在水上,是湖心亭。
19.D(3分)
20.(4分)答案:“自得其乐的样子”的解释更合理。从首联“乐无为”可以看出诗人自得其乐,乐在悠闲无事。从颈联“远举”“暂移”可以看出诗人并不急于赶走鸣蝉,也不急于钓起惊走的池鱼,体现了作者的随性和自得其乐。从尾联“何藉世人知 ”可以看出诗人并不在意世人的评价。所以“萧萧”解释为“自得其乐的样子”更合理。
21.C(3分)
22.(6分)答案:第③句,语序不当,修改:将“脍炙人口的”和“一句句”调换位置。第④句,修改为: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大家所准备的诗篇吧!
23.(6分,每条2分)①准备、采编和报道②采编阶段
③通过广播站、校园网、公众号进行宣传报道
24.略(60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