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1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
1. 知道元素周期表中分区、周期和族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征。
2. 认识元素的原子半径、化合价、第一电离能等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能解释其变化规律。
活动一:讨论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与化合价、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和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
1.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导致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请依据核外电子的周期性变化归纳相关性质的变化规律,填写下表。
主族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原子核外价电子排布
最高正化合价
最低负化合价 — — —
化合价的变化规律
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
变化规律
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
讨论化合价、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与核外电子排布之间的关系。
2. 阅读教材,了解元素周期表中各周期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规律。
仔细阅读周期表中的分区图。
1. 阅读上图,根据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特征,元素周期表可分成哪几个区?
2. 结合上图,描述各个分区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各个分区包含哪些元素?
下图是1~36号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数值变化曲线:
1~36号元素的第一电离能
1. 什么叫第一电离能?
2. 第一电离能大小与原子失电子能力之间有什么关系?
结合上图,请以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为例,总结同主族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并从原子结构分析原因。
请以第2、3周期元素为例,总结同周期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并从原子结构分析原因。
5. 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大小还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外围电子排布)有关。仔细观察第3周期元素的第一电离能与原子序数的关系曲线。
第3周期元素的第一电离能与原子序数的关系
图中Mg、P的第一电离能相对较高,阅读教材,你能说明原因吗?
1. 阅读教材,什么是第二电离能、第三电离能?
2. 下面是钠、镁元素的第一、二、三的电离能。
元素 I1/(kJ/mol) I2/(kJ/mol) I3/(kJ/mol)
Na 496 4 562 6 912
Mg 738 1 451 7 733
(1) 钠、镁的各级电离能大小有什么规律? 如何根据上述数据分析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 结合上表中数据解释:为什么钠元素的原子容易形成Na+,而不是形成Na2+,镁元素的原子易形成Mg2+,而不是形成Mg3+
1. [2025淮安期中]下列各组元素中,第一电离能大小比较正确的是( )
A. Na>Mg B. KC. Si>P D. Br2. 已知某元素+2价离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则其在元素周期表中属于( )
A. ⅤB族 B. ⅡB族
C. Ⅷ族 D. ⅡA族
3. 根据电子排布的特点,Cu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 )
A. ds区 B. p区
C. d区 D. s区
4. [2024南通阶段练习改编]元素周期表中第4周期元素Ge、As、Se常用于制造半导体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r(Se)>r(As)>r(Ge)
B. 非金属性:Se>As>Ge
C. 第一电离能:I1(Se)>I1(As)>I1(Ge)
D. 基态原子中未成对电子数:Se>As>Ge
5. 下列有关Mg的基态原子的说法正确的组合是( )
①位于元素周期表s区 ②电子占据7个原子轨道 ③有12种不同运动状态的电子 ④电子占据4种原子轨道 ⑤电子占据的能量最高原子轨道符号是3s ⑥价电子排布式为 [Ne]3s2
A. ①③④⑥ B. ①②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③⑥
6. [2024镇江实验高级中学期中]A、B、C、D、E是五种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已知:A的一种同位素可以用于测定文物的年代;基态C原子含3对成对电子;D在同周期金属元素中第一电离能最大;基态E原子的3p轨道中含有自旋方向不同且数目之比为3∶1的电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简单离子半径:BB. 简单氢化物的沸点:AC. E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强酸
D. D单质既可与HCl溶液反应,也可与NaOH溶液反应
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元素周期表每一周期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均是从ns1过渡到ns2np6
B. 在元素周期表中,s区、d区和ds区的元素都是金属元素
C. 电子仅在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才会产生原子光谱
D. 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n-1)d6~8ns2的元素一定位于Ⅷ族
8. [2024无锡阶段练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电离能/(kJ/mol) I1 I2 I3 I4
932 1 821 15 390 21 771
A. 上表为短周期元素A的部分逐级电离能数据,则元素A在化合物中通常呈+2价
B. CO2溶于水和干冰升华都只有范德华力改变
C. 苯(分子式C6H6,结构简式)分子含有3个单键和3个双键
D. 基态Fe2+的外围电子的轨道表示式:
9. 下列说法或有关化学用语的表达正确的是( )
A. O2-的结构示意图:
B. 基态氧原子外围电子轨道表示式:
C. 第一电离能:Na<Mg<Al
D. 基态硫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1s22s22p63s23p4
10. 下表是同周期三种主族元素X、Y、Z的电离能数据(单位: kJ/mol)。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元素代号 I1 I2 I3 I4
X 496 4 562 6 912 9 543
Y 578 1 817 2 745 11 575
Z 738 1 451 7 733 10 540
A. X为ⅠA族元素 B. Y的价电子排布式为ns2np1
C. Z位于元素周期表s区 D. 金属性:X>Y>Z
11. [2024盐城阶段练习]下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图中所列字母分别代表一种化学元素。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元素b位于周期表中________区,其基态原子核外有________种运动状态不同的电子。
(2) 基态c原子中有________个未成对电子。
(3) ca5理论上为离子化合物,猜测其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
(4) 已知高温下化合物f2d比化合物fd更稳定,试从核外电子排布的角度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b、c、d三种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用元素符号表示)。
12. (1) 在第2周期中,第一电离能最小的元素符号是________。第一电离能最大的元素符号是________。
(2) 第4周期元素中,基态原子中未成对电子最多的元素原子序数是________。
(3) 第一电离能关系(填“>”“<”或“=”):N________O;Be________B。
(4) 34Se的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________周期________族。
课时1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
【活动方案】
活动一:
1.
主族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原子核外价 电子排布 ns1 ns2 ns2np1 ns2np2 ns2np3 ns2np4 ns2np5
最高正 化合价 +1 +2 +3 +4 +5 +6 +7
最低负 化合价 — — — -4 -3 -2 -1
化合价的 变化规律 最高正价依次增大,最低负价依次增大,它们绝对值代数和为8
金属性和 非金属性 的变化 规律 金属性依次减弱,非金属性依次增强
原子半径的 变化规律 半径依次减小
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等于其最外层电子数,负价=最外层电子数-8;同周期元素的金属性随着最外层电子数增多而减弱,非金属性随着最外层电子数增多而增强。
2. 除第1周期外,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重复出现从1逐渐增加到8的周期性变化。分析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可以发现:第2、3周期从左到右,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呈现从ns1到ns2np6的变化;第4周期从左到右,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从4s1经过3d1~104s1~2逐渐过渡到4s24p6;第5周期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也有与第4周期元素相似的变化规律。
活动二:
1. 元素周期表可分成五个区:s区、p区、d区、ds区和f区。
2. s区包含ⅠA、ⅡA两族元素,除氢元素外,其余都是较活泼的金属元素。p区包含ⅢA~ⅦA族以及0族元素,除氢元素外,所有的非金属元素都在p区。d区包含ⅢB~ⅦB、Ⅷ族,ds区包含ⅠB和ⅡB 族,d区、ds区全是金属元素。镧系和锕系元素属于f区。
活动三:
1. 某元素的气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气态阳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叫作该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用符号I1表示。
M(g)-e-―→M+(g)
2. 第一电离能可以衡量元素的气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的难易程度。第一电离能数值越小,原子越容易失去一个电子;第一电离能数值越大,原子越难失去一个电子。
3. 一般来说,同主族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
4. 同一周期的元素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数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第一电离能呈现增大的趋势。因此,对于同周期元素来说,碱金属的第一电离能最小,而稀有气体的第一电离能最大。
5. 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在能量相等的轨道上形成全空(p0、d0、f0)、半满(p3、d5、f7)和全满(p6、d10、f14)结构时,原子的能量较低,该元素具有较大的第一电离能。例如,Mg的外围电子排布为3s2,s轨道处于全充满状态,P的外围电子排布为3s23p3,p轨道处于半充满状态,因此Mg、P的第一电离能相对较高。
活动四:
1. +1价气态离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2价气态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称为该元素的第二电离能,用I2表示。+2价气态离子再失去1个电子,形成+3价气态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称为该元素的第三电离能,用I3表示。
2. (1) 元素的第一、二、三的电离能依次增大。 钠元素的第二电离能出现突变,说明第二个电子难以失去,即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镁元素的第三电离能出现突变,说明易失去2个电子,即其最外层一般为2个电子。
(2) 钠的第一电离能较低,所以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Na+,但钠的第二电离能较大,即失去第二个电子需要更多能量,所以不易形成Na2+;Mg的第一、二电离能较小,所以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Mg2+,但镁的第三电离能出现突变,所以难以失去第三个电子,不易形成Mg3+。
【课堂反馈】
1. D 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随原子序数增大,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Mg的3s能级为全满结构,能量较低,第一电离能高于Na,A错误;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第一电离能减小,故第一电离能K>Cs,B错误;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随原子序数增大,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P的3p能级为半满结构,能量较低,第一电离能高于Si,C错误;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第一电离能减小,故第一电离能Br2. D 某元素的+2价离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则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1s22s22p63s23p64s2,最大能层数为4,处于第4周期,价电子数为2,因此处于ⅡA族,D正确。
3. A 铜为29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4s1。按照构造原理,价电子排布式应为3d94s2,当3d接近半满或全满时,能量最低,最稳定,所以Cu的4s2上的一个电子将填充在3d上,故Cu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ds区,A正确。
4. B 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半径依次减小,原子半径r(Se)As>Ge,B正确;As原子4p能级半充满,结构稳定,第一电离能大于同周期相邻元素,第一电离能I1(As)>I1(Se)>I1(Ge),C错误;Ge未成对电子数为2,As未成对电子数为3,Se未成对电子数为2,基态原子中未成对电子数As>Ge =Se,D错误。
5. C Mg的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由核外电子排布可知,镁位于元素周期表中s区,①正确;镁核外电子占据3个s轨道和3个p轨道,共6个原子轨道,②错误;核外有12个电子,运动状态各不相同,③正确;电子占据3个电子层,4种原子轨道,分别为1s、2s、2p和3s,④正确;电子占据的最高原子轨道为3s,⑤正确;镁的最外层电子为其价电子,价电子排布式为3s2,⑥错误;①③④⑤正确。故选C。
6. C 由题给信息推知,A、B、C、D、E分别为C元素、N元素、O元素、Mg元素、S元素。电子层数相同时,原子序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故简单离子半径S2->N3->O2->Mg2+,A错误;H2O、NH3均能形成分子间氢键,故简单氢化物的沸点H2O>NH3>H2S>CH4,B错误;H2SO4属于强酸,C正确;Mg不与NaOH溶液反应,D错误。
7. D 元素周期表中第1周期不含p轨道,A错误;在元素周期表中,s区的H元素为非金属元素,B错误;原子光谱包括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电子在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会产生发射光谱,而在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时会产生吸收光谱,C错误;元素周期表中第8、9、10三个纵列合为Ⅷ族,即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n-1)d6~8ns2的元素一定位于Ⅷ族,D正确。
8. A 由电离能数据可知,短周期元素A易失去2个电子,则最外层电子数为2,属于ⅡA族元素,元素 A在化合物中通常呈+2价,A正确;CO2溶于水生成碳酸,破坏共价键,而干冰升华破坏分子间作用力,B错误;苯分子中的六个碳碳键是相同的,并不是单、双键交替,C错误;基态Fe2+外围电子的轨道表示式应为,D错误。
9. D O2-的核电荷数为8,核外有10个电子,A错误;基态氧原子外围电子排布式为2s22p4,轨道表示式为,B错误;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总体呈增大趋势,但ⅡA族大于ⅢA族,ⅤA族大于ⅥA族,故第一电离能:Na<Al<Mg,C错误;S为16号元素,基态硫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4,D正确。
10. D 根据表格中电离能的数据可知,X的I1较小,I2突增,故X的价电子数应为1,为ⅠA族元素,A正确;Y的I1、I2、I3均较小,I4突增,则Y的价电子数为3,为ⅢA族元素,价电子排布为ns2np1,B正确;Z的I1、I2较小,I3突增,说明Z的价电子数为2,为ⅡA族元素,处于元素周期表s区,C正确;三种元素处于同一周期,同一周期中元素金属性从左向右依次减弱,故金属性X>Z>Y,D错误。
11. (1) p 6 (2) 3 (3)
(4) Cu+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3d10,而Cu2+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3d9,最外层电子排布达到全满时稳定,故固态Cu2O稳定性强于CuO (5) N>O>C
解析:根据图知,a、b、c、d、e、f分别是H、C、N、O、Na、Cu元素。(1) C位于周期表中p区,其基态原子核外有6个电子,核外各电子的运动状态都不相同,故有6种。(2) 基态N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3,2p能级上电子都是未成对电子,则基态N原子中有3个未成对电子。(3) 根据NH与H-推测,离子化合物NH5为NH4H,其电子式为 。(5) 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随着原子序数增大总体呈增大趋势,但ⅡA族、ⅤA族元素第一电离能大于其相邻元素的第一电离能,C、N、O分别位于第二周期ⅣA族、ⅤA族、ⅥA族,故第一电离能N>O>C。
12. (1) Li Ne (2) 24 (3) > >
(4) 1s22s22p63s23p63d104s24p4 4 Ⅵ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