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练习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练习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1.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6 22:18: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古诗词鉴赏练习卷-2024-2025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统编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诗词曲鉴赏
1.阅读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吾家:我家。②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③池头:池边。头 :边上。④痕:痕迹。⑤清气:梅花的清香之气。⑥满乾坤:弥漫在天地间。⑦满:弥漫。⑧乾坤:天地间。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注释:①凌寒:冒着严寒。②遥:远远地。③知:知道。④为(wèi):因为。⑤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1)下列不属于“岁寒三友”之一的是( )
A.梅 B.松 C.竹 D.菊
(2)下列带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凌寒(lín) B.洗砚(yàn) C.墨痕(hén) D.乾坤(qián)
(3)下列字词的注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凌:冒着。 B.为:因为。 C.墨梅:黑色的梅花。 D.乾坤:天地。
(4)根据诗意写出相应的诗句。
①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②我不需要别人夸它颜色多么漂亮,只要它能在天地之间留下清淡的芳香。
(5)比较两首古诗,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梅花》是一首写景状物诗,而《墨梅》是一首题画诗。
B.两首古诗都以在严寒中怒放、洁白无瑕的梅花为描写对象。
C.两首古诗都为咏物言志诗,《梅花》借梅花赞颂不畏严寒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墨梅》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2.这首词中采用拟人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3.给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犹有花枝俏( )
A.俏丽。 B.开放。 C.货物销路好。
②待到山花烂漫时( )
A.坦率自然,毫不做作。B.灿烂。
C.颜色鲜明而美丽。
4.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①这首词的题目是“卜算子”,词牌名是“咏梅”。( )
②这首词通过春天里的烂漫山花衬托出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崇高品格。( )
课内阅读。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5.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和“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兴”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兴奋 B.振兴 C.高兴 D.兴盛
6.“村庄儿女各当家”中“儿女”的意思是( )
A.子女 B.指青年男女 C.哥哥和姐姐 D.儿子和女儿
7.“童孙未解供耕织”中的“耕”和上句诗中的“ ”相对应,“织”和上句诗中的“ ”相对应,通过所填的这两个词语,我们体会到农家人 的特点。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多选)
A.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
B.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C.表达了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
D.表达了对顽皮的农村儿童的惋惜和劝诫。
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意恐迟迟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把这首古诗补充完整。
10.诗中作者用小草比喻 ,用“寸草心”比喻 ,用“三春晖”(春天和照的阳光)比喻 。
11.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孟郊与母亲 ,母亲为他 的情景。
12.诗的前四句写出了 ;最后两句作者直抒胸臆,对 作尽情的讴歌,寄托着 发自肺腑的爱。
阅读提升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①孤村②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③。
夜阑④卧听风吹雨⑤,
铁马⑥冰河⑦入梦来。
【注释】①僵卧:躺卧不起。这里形容自己穷居孤村,无所作为。②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③戍轮台:指戍守边疆。戍,守卫。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是古代边防重地。此处代指边关。④夜阑:夜深。⑤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目相呼应,也暗指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⑥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⑦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区的河流。
13.“尚思为国戍轮台”中“尚”的意思是( )
A.尊崇,注重 B.姓 C.还,仍然 D.风尚
14.“我僵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这是诗句“ , ”的意思。
15.诗人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梦述志的诗句是:“ , 。”
16.下面的诗句中,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的主题不一致的是哪一项?( )
A.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D.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阅读
琴诗
〔宋〕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xiá)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选自《苏轼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17.这首诗押韵的字是 。
18.作者在这首诗中所思考的问题是什么?你可以用自己的科学知识给他一个回答吗?
19.这首诗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呈父亲①
毛泽东
孩儿立志出乡关②,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③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选自《毛泽东诗词全集赏读》,太白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1910年秋,作者当时17岁。②乡关:家乡。③桑梓(zǐ):语出《诗经》,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们要表示敬意。后人用来借指故乡。
20.这首诗中哪一句与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关系最直接?
21.作者在这首诗里表现了怎样的理想?
四月十日出郊
〔宋〕范成大
约束南风彻晓忙,收云卷雨一川凉。
涨江混混无声绿,熟麦骚骚有意黄。
吏卒远时闲信马,田园佳处忽思乡。
邻翁万里应相念,春晚不归同插秧。
(选自《范成大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22.首联写南风驱散云雨,使天地清凉,用了哪几个动词?尾联又用了哪些动词?
23.作者身为官员,出行时原本应有吏卒相随,作者为什么“吏卒远时闲信马”?整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古诗词鉴赏练习卷-2024-2025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1)D
(2)A
(3)C
(4)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B
【详解】(1)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平时要注意文化常识的积累。
“岁寒三友”出自宋·林景熙《王云梅舍记》,泛指松、竹、梅三种植物。
(2)本题考查字音辨析。
平时要注意前、后鼻音的区别。
凌寒(lín)——líng。
(3)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墨梅”是诗的题目,与古诗内容相关,可通过阅读古诗,推测墨梅的意思。
墨梅:墨画的梅。
(4)本题考查对古诗句子的理解。
作答时可借助注释的提示,推测古诗的意思。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意思是“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要注意“遥”“暗”的书写。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意思是“不需要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只需要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要注意“颜”“乾”坤”的书写。
(5)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主旨的理解。
B.王冕的《墨梅》描写了用墨画的梅,而王安石的《梅花》描写的是不畏寒冷的实际上的梅花。
故选B。
2.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3. A C 4. × √
【解析】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梅花在百花盛开时笑逐颜开的样子,表现她崇高的精神境界,体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精神。
3.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犹有花枝俏”意思是梅花还在枝头俏丽竞放,因此“俏”就是俏丽的意思。故选A。
“待到山花烂漫时”意思是:等到满山遍野开满鲜花之时。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文中指花全部盛开的样子)。故选C。
4.本题考查理解诗词意思。
①“卜算子咏梅”的词牌名是“卜算子”,“咏梅”是词的标题。故题目错误。
②此词上阕主要写梅花傲寒开放的美好身姿,描写梅花的美丽、积极与坚贞;下阕主要写梅花的精神风貌,表现了梅花坚强不屈,不畏寒冷对春天充满信心和谦虚的风格。这首词通过春天里的烂漫山花衬托出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崇高品格。故题目正确。
5.C 6.B 7. 耘田 绩麻 勤劳能干 8.AC
【解析】5.本题考查多音字的辨析。
兴,xīng释义:1、流行;盛行。2、使盛行。3、发动。4、创办。5、起;起来。6、昌盛;旺盛。7、使昌盛。8、允许;许可(多用于否定式)。9、或许。
xìng释义:对事物喜爱的情绪。
“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兴”读音为xìng,意思是兴致,兴趣,引申为即兴创作。
A.兴奋:xīng fèn,(形)因高兴或受某种刺激而精神激奋。
B.振兴:zhèn xīng,(动)大力发展,使兴旺强盛。
C.高兴:gāo xìng,(形)愉快而兴奋。
D.兴盛:xīng shèng,(形)蓬勃发展。
故选C。
6.本题考查字词的解释。
“村庄儿女各当家”意思是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儿女”是指青年男女。故选B。
7.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的理解。
“童孙未解供耕织”意思是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昼出耘田夜绩麻”意思是白天去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
“童孙未解供耕织”中的“耕”的意思是耕田,和上句诗中的“耘田”相对应,意思是锄草;“织”的意思是织布,和上句诗中的“绩麻”相对应,意思是搓麻线。乡村男耕女织,可以体会到农家人日夜辛劳,勤劳能干的特点。
8.本题考查古诗情感的体会。
这首诗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没有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没有表达对顽皮的农村儿童的惋惜和劝诫。
故选AC。
9.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10. 子女 子女的心意 深切伟大的母爱 11. 即将分别 缝制衣裳 12. 母亲对即将出行的孩子的深刻的关爱 母爱 游子对慈母
【解析】9.本题考查古诗默写。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诗,原诗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译文: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10.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理解。
从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可知诗句的意思是: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用寸草心比喻子女的心意。
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11.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理解。
从诗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可知诗人即将与母亲分别,从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中可知母亲在为即将远行的孩子缝制衣物。
12.本题考查诗歌感情主旨。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 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13.C 14.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15.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16.D
【解析】13.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尚思为国戍轮台”意思是: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尚:还,仍然。
故选C。
14.本题考查诗句翻译。
结合注释可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意思是: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15.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结合题干和注释可知,以梦述志的诗句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意思是: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
16.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的是爱国之情。
A.“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自唐代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意思是: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表达了戍边战士不怕牺牲、杀敌报国的爱国情怀。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宋代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意思是: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表现了诗人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自唐代王昌龄的《出塞》。意思是: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抒发了边防士卒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
D.“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出自元代王冕的《墨梅》,不需要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只需要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表达了诗人不愿媚俗的高尚情操。
故选D。
17.声、鸣、听 18.琴是如何发声的。示例:琴音是人用手指弹奏琴时才会发出的声音。人的手指和琴同时存在是发出琴音的物质基础,弹奏是发出琴音的手段。缺少基础和手段的话就无法发出琴音,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19.示例:不论是谁,要想事业上干出一番业绩,除了客观上要有一定的条件作基础外,还需要自己主观上的积极进取与努力奋斗。
【解析】17.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押韵,也作“压韵”。作诗词曲赋等韵文时在句末或联末用同韵的字相押,称为押韵。诗歌押韵,使作品声韵和谐,便于吟诵和记忆,具有节奏和声调美。
声:shēng;鸣:míng ;听:tīng。
押韵的都是后鼻韵:ng
18.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掌握。
结合诗歌意思回答。
这首诗的意思是:如果琴上有声音,放在箱中为何不响?那如果声音是从手指上发出,为什么人们不在手指上听呢?
苏轼在这首诗中思考是:琴是如何发出声音的?根据科学依据可知,其实,琴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这不光需要靠琴,还要靠人的指头弹动、敲击钢丝 ,产生振动发出,人的手指和琴同时存在是发出琴音的物质基础,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奏出优美的音乐。
19.本题考查诗歌主旨的掌握。
这首诗讲了一个弹琴的道理:一支乐曲的产生单靠琴不行,单靠指头也不行,还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术的精炼。琴不难掌握,指头人人有,但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和弹琴技术的差异很大,演奏出来的乐曲是否悦耳可就大不一样了。优美动听的琴声,是人的指头拨动琴弦产生出来的,琴和指头二者如果缺其一,就难以奏出美妙音乐。
示例: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忽视客观条件和自身的努力,两者一起,才能做好事情。
20.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21.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理想。
【解析】20.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青山处处埋忠骨》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他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这首诗中“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与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关系最直接,都表达了甘为革命事业献身的壮志豪情的意思。
21.本题考查诗歌的主题思想。
1910年,辛亥革命前夜,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正酝酿形成新的风景。这年秋天,受革命思想影响,17岁的毛泽东说服父亲同意他到湘乡东山小学堂继续读书,临行前写下了这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以明心志。诗作前两句鲜明表达了作者离家求学、成就事业的远大志向,体现了发奋图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后两句抒发了好男儿四海为家、甘为革命事业献身的壮志豪情。全诗气魄宏大,激越铿锵,彰显了青年毛泽东心系天下、志在四方的高远境界。
22.约束、收、卷;念、插。 23.因为只有远离官场时,才能自由自在观赏这美妙的田园风光。整首诗表达了出郊漫步的欣喜之情和思念家乡之情。
【解析】22.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读古诗的首联两句“约束南风彻晓忙,收云卷雨一川凉。”意思为:南风如约忙碌了一个早上,收云敛雨还留下一片微凉。可知运用的动词有“约束”“收”“卷”;
从诗的尾联“邻翁万里应相念,春晚不归同插秧。”意思是:邻家老翁遥隔万里应相念,春色已晚何不归来同插秧。可以找到动词“念”“插”。
23.本题考查思想感情。
颈联抒情,语似平易无奇,但最是曲传人意:身为官员,唯有远离随从时,方能悠闲自得地一路观赏田园风光;但美好的田园风光却又触发起他浓郁的客愁乡思。字里行间曲折传出他厌倦纷扰官场、潜心向往归隐纯朴田园的心境。诗的尾联是从拟想对方(邻翁)思念自己的角度来写的,诗人一方面远离朝堂的争斗,享受宁静的乡间生活;另一方面,在一片绿色的田野,诗人看到白鹭飞来,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