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6单元现代文阅读专项突破-(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6单元现代文阅读专项突破-(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2.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6 22:23: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6单元现代文阅读专项突破-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下册统编版
课内赏析
①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
②它看见燕子飞过天空 翅膀上裹着白云 它看见垂柳披上了长发 如雾如烟 它看见一群姑娘来到河边 水底立刻浮起一朵朵红莲 她们捧起了水 像抖落一片片花瓣
(节选自《三月桃花水》)
1.选择,在括号里填序号。
(1)第②自然段采用的修辞手法有( )。
A.比喻 B.夸张 C.拟人 D.排比 E.对偶
①ABC ②BCD ③ACD ④CDE
(2)给第二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正确的答案是( )。
①,,,。,,,。 ②,。,。,。,…… ③,。,。,,,。 ④,;,;,,,……
2.文中的“红莲”指什么?“花瓣”又是指什么?
语文在经典课文的品读中。
美好的乡村生活
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还有些人家,在屋后种几十枝竹,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浓浓的绿荫。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你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乡下人家】
3.画“________”的句子中“成群”一词写出了竹笋 ,而“探”字生动的写出了 ,让我们充分的感受到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4.联系生活,举例写出你对“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的理解。
5.《宿新市徐公店》中“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为我们展现了这样一幅乡村美景图:
我能为这幅图起一个名字:
阅读课内短文《琥珀》片段,按要求答题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面,两个小东西还是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苍蝇的翅膀和蜘蛛的长腿,可以看见他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我们还可以想象他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他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以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
6.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推测——( ) 详细——( )
7.“推测”和“想象”不同,“推测”中包含想象,但是必须有 。
8.在这块琥珀里,我们可以知道什么准确信息?用“ ”画出来。
9.凭这块琥珀,科学家们推测出了什么情形?
阅读课内选段,完成练习。
飞向蓝天的恐龙(节选)
早在19世纪,英国学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研究了大量恐龙和鸟类化石之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 )和恐龙有亲缘关系,( )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根据这一假说,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但一直没有找到化石证据。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10.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11.骨骼的“骼”按照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 ),再查( )画;按照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 ),再查音节( )。
12.画线句子把古生物学家们历时百年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比作 ,把辽西的发现比作 ,既生动又形象。
13.文中加点的“很可能”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14.读了这段话,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写在下面,并试着写出解决方法。
问题:
解决方法:
轻松阅读
荷花
①夏天到了,荷花开了。
②雷雨后的夏夜,空气清新,星星和月亮像刚刚洗过似的。此时此刻,去北海公园散步,实在是一种美的享受。且不说北海桥头凉风习习而来,且不说亭台楼阁如同仙境一般,单是北海里的一大片荷花就能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了。一片片荷花亭亭而立,一颗颗水滴灿若明珠,一朵朵荷花在朦朦胧胧的夜色中刚刚闭合。荷花虽然闭合了,却关不住一池清香。
③荷花不畏风雨,也从不孤傲,要开就满池满塘,方圆一片,给人一种壮观的美。
④荷花也不娇贵,只要有泥土和水,它就能生长,就能开花结果。花儿开在蓬蓬勃勃的绿色中间,荷梗立于涟漪荡漾的碧水上。有一朵荷花就献出一个莲蓬……
⑤荷花毫无私心,它把自己的根、茎、叶、花、果实,毫不保留地全部献给了人类。
⑥荷花啊,荷花!你多美啊!人们怎能不赞美你,称颂你呢?
15.作者看荷花的时间是( )
A.夏天 B.荷花开了 C.夏天的晚上 D.雷雨后的夏夜
16.人们赞美荷花是因为( )
A.亭亭而立的荷花能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B.满池满塘的荷花给人一种壮观的美。
C.喜爱荷花清香、美丽、壮观,更喜爱它不孤傲、不娇贵的性格和毫无私心、毫不保留的献身精神。
17.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心旷神怡:
流连忘返:
18.文中画“___”的句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
课内阅读。
母鸡(节选)
①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
②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1)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③发现了一点儿可吃的东西,它咕咕地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让它的儿女吃。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它自己却(消 削)瘦了许多。(2)假若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④它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不知教多少次。它还半蹲着,让它们挤在它的翅下、胸下,得一点儿温暖。(3)它若伏在地上,鸡雏们有的便爬到它的背(bēi bèi)上,啄它的头或别的地方,它一声也不哼。
④(4)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dì tí)叫,顶尖锐,顶凄(惨 残)。无论多么贪睡的人都得起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鼠狼。
⑤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⑥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19.用横线画出文字括号里正确的汉字和读音。
20.读选段中画“______”句子,分别选出母鸡对应的性格特点。
A.勇敢 B.辛苦 C.负责 D.慈爱
(1) (2) (3) (4)
21.根据选段内容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开头的“可是”说明作者对母鸡的看法有所改变,起到过渡的作用。( )
(2)末句说“不敢再讨厌母鸡了”,之所以用“不敢”一词,表达了作者对母鸡畏惧之情。( )
22.你对作者笔下的母鸡是讨厌还是喜欢呢?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
猫<节选>
满月的小猫们就更好玩了,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妈妈的尾巴,一根鸡毛,都是它们的好玩具,耍个没完没了。一玩起来,它们不知要摔多少跟头,但是跌倒了马上起来,再跑再跌。它们的头撞在门上,桌腿上,和彼此的头上,撞疼了也不哭。它们的胆子越来越大,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它们到院子里来了。院中的花草可遭了殃。它们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们,它们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23.选文写出了小猫们 的特点。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来表现小猫们的特点的?(任选三例)
24.“好玩具”指的是 ,“新的游戏场所”指的是 。作者“绝不会责打它们”的原因是 。
25.从选文中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对小猫们的( )
A.责备、埋怨 B.感叹、赞美 C.讨厌、嫌弃 D.宽容、喜爱
轻松阅读。
碧雪湖
①碧雪湖坐落在家乡群山怀抱之中,那儿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一片生机勃勃!不久前,湖边建了一座美丽的农庄,每天来这里休闲的人络绎不绝,为的就是(浏览 饱览)碧雪湖的一番美景。
②清晨,太阳伸了个懒腰,爬上了山坡。这时,碧雪湖也醒了,她最喜欢阳光了!你瞧,她和小鱼一起嬉戏着,扑溅出金色的水花,(玩 顽)得多欢啊!湖水轻抚着湖岸,像在与她们一起轻歌(漫 曼)舞呢!阳光洒满波光粼(lín)粼的湖面,好像撒了一层碎金子似的。站在远处眺望,她像一面镜子,将山水、农庄和垂钓者全部映在湖面上;站在近处欣赏,亭台楼阁,鸟语花香,青山绿水,犹如一个世外桃源。
③傍晚,天边飘来一片片红彤彤的火烧云,空中掠过一只只归巢的鸟儿,湖中是一片绿莹莹的湖水,湖边的乡亲们或三五成群地散步,或站在湖边凭栏远眺。这一切,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④夜悄然地合上了双眼,月亮姑娘来了,鸟儿睡着了,大山睡着了,游客也睡着了,碧雪湖静悄悄的……明月在天空中(撤 撒)下清辉,碧雪湖在水面上倒映着月影,这一切又显得如此宁静、幽远。
⑤清清的碧雪湖啊,我该怎样欣赏你,才能完全领略你迷人的风姿!
26.用“\”画去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字词。
27.短文按照 顺序,分别描写了碧雪湖 、 和 的景色,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28.请写出你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
阅读下面片段,完成练习。
①雨来带着敌人继续往前走,广阔的田野上,一块两块没有收割的豆子地,火焰似的高粱穗儿,雪白的棉花球,耸入云天的白杨树,这一切都仿佛瞪着眼睛,等着看看鬼子怎样踏到地雷上,雨来故意领着敌人从那写着几个大字的路边经过。一个个鬼子兵经过时,都战战兢兢地瞧一眼地上那行特别显眼的白粉笔字:“这儿是中国的土地!”(“这是中国的土地”片段)
②天空已经完全变成灰蓝色,东边天上出现了隐约可见的一抹早霞,雾气似乎也变得淡了,然而天还没有大亮。雨来望着坐在火堆旁边打盹儿的鬼子兵,心里说,这可该着,也许就这么雅雀无声,悄悄地过去呢。让他们在那儿挺尸去吧!(“放羊的”片段)
③雨来用两臂抱着一只树杈子,双手插在袖筒里,睁大两只眼睛,向远处眺望。还乡河像一条巨大的蟒,从眼底下,弯弯转转向远处爬去。北岸一片开阔地,就像夏天洗澡,雨来光着身子一样,光溜溜的什么也没有。再往远处望,天和地连接在一块的地方,有一个模模糊糊看不清的东西,那是敌人的炮楼。日本鬼子和伪军住在那里。雨来用右手在额前搭了个凉篷,睁大眼睛,看了一会儿,只见从那黑色的炮楼底下,影影绰绰爬出一个像盖子虫那么大的黑点儿,转眼之间,黑点儿拉成一线黑线,渐渐变大,往这边爬。(“敌人来了”片段)
29.以上三个片段节选自小说《 》,这本书的作者是 。这部小说描写的是 时期,小主人公不断成长,完成了多项任务,最终如愿参加了游击队。你知道这本书中还写了哪些故事?请再写出一个来。(以上三个片段中的故事除外)
30.“火焰似的高粱穗儿,雪白的棉花球,耸入云天的白杨树,这一切都仿佛瞪着眼睛”,这些植物都是没有眼睛的,作者这么写的目的是什么?( )
A.景物描写表达对鬼子的厌恶。瞧,连这些植物都默默等着,想让敌人踏上地雷。
B.运用比喻让描写生动有趣,其实并不是真的,这从“仿佛”就能看得出来。
C.给植物装上眼睛恐吓鬼子,给鬼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让他们惊慌失措。
D.这是在刻画鬼子的心理活动,鬼子已经被假地雷阵吓坏了,看什么都仿佛有眼睛。
31.作者在描写敌人时,常用表达贬低的词语,请找出其中一个,写出你的理解。
我找出的词语是:
我的理解是:
32.请结合以上三个片断,至少写出小主人公这个人物形象的2个特点,并作简要说明。
《第1-6单元现代文阅读专项突破-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 ③ ④ 2.“红莲”指姑娘们映在水中的倒影,“花瓣”指姑娘们捧水时洒落的水珠。
【导语】这段描写三月桃花水的文字充满诗性意象,以水为镜的构思巧妙串联起整个春天的画卷。拟人化的明镜视角赋予自然灵性,燕子的白云翅膀、垂柳的雾霭长发等比喻形成视觉通感,将春光具象为流动的视觉盛宴。姑娘与红莲的互喻尤其精妙,通过人景交融的笔法,使自然之美与生命之美相互映照。排比句式营造出明快的韵律感,未完成的省略号则留下袅袅余韵,整体呈现出清新隽永的古典意境。
1.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和标点符号。
(1)第②段“它看见燕子飞过天空”“它看见垂柳披上了长发”“它看见一群姑娘来到河边”这几句,把“桃花水”当作有主观意识的人,赋予它“看见”的行为,以及“垂柳披上了长发”中将“披上”这一人的动作赋予垂柳,采用了拟人修辞。
“垂柳披上了长发,如雾如烟”是把垂柳比作雾和烟,“水底立刻浮起一朵朵红莲”是把姑娘们在水中的倒影比作红莲,“她们捧起了水,像抖落一片片花瓣”是把捧起的水比作抖落的花瓣,均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它看见燕子飞过天空……它看见垂柳披上了长发……它看见一群姑娘来到河边……”构成排比,增强语势,连续三个“它看见”形成排比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因此第②自然段采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和排比。
故选③。
(2)“它看见燕子飞过天空,翅膀上裹着白云”“它看见垂柳披上了长发,如雾如烟”“它看见一群姑娘来到河边,水底立刻浮起一朵朵红莲,她们捧起了水,像抖落一片片花瓣”这三句话是并列关系,中间用分号隔开,每句话内部的停顿用逗号,最后一句话没有列举完,用省略号表示还有其他类似的景象。
故选④。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在第②段“它看见一群姑娘来到河边,水底立刻浮起一朵朵红莲”中,将姑娘们在水底的倒影比作“红莲”,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姑娘们的美丽身姿在水中的投影如红莲般娇艳。接着“她们捧起了水,像抖落一片片花瓣”,把姑娘们捧起水后,水从指缝间洒落的样子比作“抖落一片片花瓣”,形象地表现出了水珠的晶莹剔透和灵动之美。
因此文中的“红莲”指的是姑娘们在水中的倒影,“花瓣”指的是姑娘们捧起水时抖落的水珠。
3. 数量多、密集生长的旺盛景象 竹笋破土时灵巧、活泼的动态 4.我家的院子里,春天矮牵牛最先展颜,夏日太阳花热烈绽放,秋末菊花傲霜而立,冬季梅花散发幽香。每种花都像遵守着无声的“生物钟”,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绽放精彩。 5. 矮矮的竹篱笆稀疏地站在小路两边,弯弯曲曲的泥土小路像一条黄丝带,向远方伸去。小路边的树上,刚刚冒出绿油油的小芽儿还没有形成大片的绿荫,嫩嫩的叶子像挂在树枝上的小发卡,闪闪发亮。 图画名称:春日篱笆小路图
【导语】这篇描写乡村生活的短文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农家景致。通过"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等花卉的时序描写,以及竹笋"成群探出头"的拟人化表达,生动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机的田园画卷。文中既有静态的植物描写,又有动态的生命呈现,朴素中见华丽,平淡处显真趣。最后引用古诗的点缀,更增添了文学韵味。全文语言清新自然,通过对寻常景物的诗意观察,传递出对乡村生活的真挚热爱,体现了作者善于从平凡中发现美好的审美情趣。
3.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结合语段句子“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你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中“许多”可知“成群”意思为许多人或动物聚集成群体。强调竹笋数量多,体现雨后春笋的旺盛生机;
结合语段句子“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你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中“探”字将竹笋拟人化,仿佛竹笋像孩子一样好奇地探出脑袋,生动展现其破土而出的动态和生命力,表达作者对乡村自然之美的喜爱。
4.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结合语段中句子“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意思是不同的花按照季节的规律依次绽放。比如春天,油菜花会大片大片地开放,紧接着桃花、杏花也相继盛开;夏天,荷花在池塘里摇曳生姿,之后茉莉花香满园;秋天,菊花争奇斗艳,桂花也散发着浓郁的香气;冬天,腊梅花傲雪绽放。
5.本题考查诗句理解和语言表达。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出自宋代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
译文:稀稀落落的篱笆旁,一条小径幽深,路旁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新叶刚刚长出还未形成树荫。
赏析:此句是纯景物的静态描写,展示出乡间自然、朴素的风貌,描绘出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体现了乡间春日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结合上述分析对画面展开描述,语言表达清晰即可。
如:“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展现的乡村美景图是: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树上的新叶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浓密的树荫。
给图画命名时需抓住“篱笆”“小路”“新绿”等意象,突出画面清新自然的风格,如《篱影新绿》《春径幽深》。
6. 推断 详尽 7.依据(或“事实根据”) 8.“我们可以看见苍蝇的翅膀和蜘蛛的长腿,可以看见他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他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9.推测出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远古时代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
【导语】这篇《琥珀》选段以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现了化石的科学价值和文学魅力。作者通过“透明的琥珀”“每一根毫毛”等具象描写,将远古生物标本具现化;“黑色圆环”的观察既体现科学实证精神,又引发对生命挣扎的想象。文本巧妙融合科学说明与文学想象,用“推测”架起现实与历史的桥梁,既传递了古生物学知识,又赋予化石叙事性的生命张力。严谨的观察与诗意的表达相得益彰,体现了科普文学独特的审美价值。
6.本题考查近义词。
“推测”指根据已知信息进行推断,近义词可为“推断”或“推想”。“详细”表示内容完备细致,近义词可为“详尽”或“周全”。
7.本题考查词语辨析。
推测与想象的区别:“推测”需基于事实或证据,而“想象”可自由发挥。因此答案应为“依据或“事实根据”。
8.本题考查信息提取。
文中直接描述的琥珀内可见的内容为:“苍蝇的翅膀和蜘蛛的长腿”“他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这些是观察到的客观事实。
9.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理解。
科学家的推测:根据文中“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以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可知科学家推测出两点:一是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二是远古时代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
10.不仅 而且 11. 骨 6/六 G gé 12. 画卷 点睛之笔 13.不可以去掉。因为科学家们提出的假说在被证实之前是不确定的,“很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14. 为什么说辽西发现的带羽毛恐龙化石是“点睛之笔”? 此前科学家提出恐龙与鸟类有亲缘关系的假说,但缺乏羽毛化石的直接证据,辽西发现填补了这一空白。
【导语】这篇科普选段以恐龙与鸟类的演化关系为主题,通过科学发现的时间线展开叙述。文章结构清晰,先提出假说再印证证据,体现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语言运用上,既有“欣喜若狂”等生动表达,又通过“点睛之笔”的比喻手法,将抽象的科学发现具象化。设问设计兼顾基础知识(查字典)与高阶思维(词语辨析、自主提问),符合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整体而言,选文兼具科学性与文学性,是优秀的科普类阅读材料。
10.本题考查对关联词语的运用。
通过阅读与理解短文内容可知,文中这句话中的“和恐龙有亲缘关系”与“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之间属于递进关系,因此可填写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不但……而且……”。
11.本题考查查字典。
音序查字法,应先查这个字的音节的第一个字母的大写,再查音节。部首查字法,利用汉字的部首来查字,多用于知道字形、不知道读音和释义时应用。基本笔画是组成汉字的不间断的各种形状的点和线,是构成汉字的最小单位。
“骼”用音序查字法,音序为“G”,音节为“gé”。用部首查字法,先查字的部首“骨”,再查这个字除去部首后的笔画数,除去部首笔画剩6画。
12.本题考查了句子意思的理解。
“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指的是“20世纪未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也就是古生物学家们的研究历程和成果。从“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可知,这句话中的“点睛之笔”指的是辽西的发现为古生物学家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把古生物学家们历时多年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比作“画卷”,把辽西的发现说成是“点晴之笔”生动形象。
13.本题考查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讲究准确性。“很可能”表示一种不确定的推测语气。若去掉,句子“鸟类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就变成了肯定陈述,与实际科学研究现状不符,因为目前只是基于研究有这种可能性,并非确凿定论。
示例:不能去掉。“很可能”表示推测,说明鸟类是小型恐龙后裔这一结论只是基于现有研究的可能性判断,并非绝对事实。去掉后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很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14.本题考查阅读方法与策略。
可从文本细节、知识拓展等角度提问。比如围绕恐龙化石还能从哪些方面研究、恐龙与鸟类进化还有哪些未解决的问题等。解决方法可以是查阅资料(如科普书籍、科学网站)、请教专业人士等。
示例:
问题:发现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对研究恐龙进化还有哪些其他重要意义?
解决方法:查阅相关古生物学专业书籍、在学术数据库搜索相关研究论文,或者向古生物研究专家咨询。
15.D 16.C 17. 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开。 18. 排比 比喻
【导语】这篇文章以清新雅致的笔触描绘了夏日荷花的美丽姿态与高尚品格。文章通过雷雨后的夏夜、北海公园的荷花等意象,展现了荷花的自然之美;同时赋予荷花人格化的品质——不畏风雨、不孤傲、不娇贵、无私奉献,将自然景物与人文精神完美融合。全文采用递进式结构,由景入情,最终升华至对荷花品格的赞美,体现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第②自然段“雷雨后的夏夜,空气清新,星星和月亮像刚刚洗过似的。此时此刻,去北海公园散步,实在是一种美的享受。且不说北海桥头凉风习习而来,且不说亭台楼阁如同仙境一般,单是北海里的一大片荷花就能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了。”可知,作者是在雷雨后的夏夜去北海公园散步看到了荷花。
故选D。
1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A.仅提到荷花亭亭而立让人身心愉悦,只涉及荷花外在给人的感受,概括片面,没有涵盖荷花的内在品质,所以该选项错误。
B.强调满池荷花带来的壮观美,同样只关注到荷花的外在表现,忽略了荷花不娇贵、毫无私心等精神品质方面,不全面,所以该选项错误。
C.既包含了荷花清香、美丽、壮观这些外在特点,又提及了它不孤傲、不娇贵的性格和毫无私心、献身人类的精神,全面地总结了人们赞美荷花的原因,所以该选项正确。
故选C。
17.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从第②自然段“且不说北海桥头凉风习习而来,且不说亭台楼阁如同仙境一般,单是北海里的一大片荷花就能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了。”可知,作者在雷雨后的夏夜,看到北海里大片亭亭而立的荷花,呼吸着清新空气,内心感到开阔舒畅,精神愉悦,让作者沉浸其中,舍不得离开。
其中“心旷神怡”指北海的荷花景色令人心情舒畅、精神愉悦。“流连忘返”指形容作者被荷花的美景吸引,舍不得离开。
因此可知,“心旷神怡”指心境开阔,精神愉快。“流连忘返”指依恋而舍不得离去。
18.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第②自然段“一片片荷花亭亭而立,一颗颗水滴灿若明珠,一朵朵荷花在朦朦胧胧的夜色中刚刚闭合。”可知,“一片片……一颗颗……一朵朵……”结构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通过这种形式增强了语势,细致地描绘出荷花、水滴的状态,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一颗颗水滴灿若明珠”把“水滴”比作“明珠”,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水滴在夜色中的明亮、圆润、璀璨的特点,让读者更能直观地感受到水滴的美丽。因此可知,这句话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19.削 bèi tí 惨 20. C A D B 21. √ × 22.喜欢。因为作者笔下的母鸡在有了鸡雏之后,展现出了令人敬佩的品质。它十分负责,不论是在院里还是院外,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就立刻警戒起来,让鸡雏们集合到身边,保护它们的安全。
【导语】这篇《母鸡》节选通过细腻的观察,生动展现了母鸡作为母亲的伟大形象。作者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从“改变心思”到“不敢再讨厌”,层层递进地刻画了母鸡护雏的四个典型场景:警戒、喂食、教导、守夜。文本通过“挺着脖儿”“出击”“半蹲着”等动作描写,将动物本能升华为“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母性光辉。结尾“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议论,使朴素的家禽形象具有了普遍的人文价值,体现了老舍散文以小见大的艺术特色。
19.本题考查字形和字音。
消瘦:形容(身体)变瘦,体重减轻,强调的是人的身体因疾病、劳累、营养不良、情绪等各种因素导致的体重下降、体态变瘦的状态。
削瘦:形容瘦削,瘦的像刀削过一样。
根据文中第③自然段可知,母鸡是教小鸡啄食,自己饿肚子造成的身体的变瘦,故选“削瘦”。
“背”是多音字,读“bēi”时,常作动词,如“背包”,表示用脊背驮东西;读“bèi”时,常作名词,如“后背”“背上”,在“爬到它的背上”中,“背”是名词,所以应读“bèi”。
“啼”只有一个读音“tí”,表示鸟兽叫。
“凄惨”指凄凉悲惨,“惨”有悲惨、凄惨的意思,“残”有残缺、残忍等意思,此处指的夜间的啼叫声音很悲惨,因此应选“惨”。
20.本题考查文章理解。
(1)“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母鸡对周围环境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保持高度警惕,时刻准备保护鸡雏,这种行为体现了母鸡对鸡雏安全的高度负责,所以对应性格特点选C。
(2)“假若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当有别的大鸡来抢食时,母鸡毫不畏惧地出击,即使是大公鸡也不退缩,展现出了勇敢无畏的精神,因此对应性格特点为A。
(3)“它若伏在地上,鸡雏们有的便爬到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别的地方,它一声也不哼”,母鸡允许鸡雏在自己身上玩耍,即使被啄也不生气或反抗,表现出了对鸡雏的慈爱和包容,所以对应性格特点为D。
(4)“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无论多么贪睡的人都得起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鼠狼”,母鸡在夜间时刻保持警惕,一旦有动静就放声啼叫,提醒人们可能有危险,不辞辛劳地守护着鸡雏的安全,这种行为体现了母鸡的辛苦,因此对应性格特点为B。
21.本题考查文章理解。
(1)文章开头第①自然段中“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前面作者可能是讨厌母鸡的,“可是”一词引出了现在因为看到孵出小雏鸡的母鸡而改变了对母鸡的看法,从讨厌到不再讨厌,起到了承上启下,即过渡的作用。通过“现在我改变了心思”这句话能够明确作者看法的转变,所以此说法正确。
(2)文中第⑤自然段中“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作者在这里用“不敢”一词,并不是表达对母鸡的畏惧之情,而是因为作者看到了母鸡作为母亲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感受到了母鸡的伟大,对母鸡产生了敬佩和尊重之情,所以才说“不敢再讨厌母鸡了”,是对母鸡情感的升华,而不是畏惧。所以此说法错误。
22.本题考查思维拓展。
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写出自己对作者笔下的母鸡是讨厌还是喜欢并写明理由即可。
如:喜欢作者笔下的母鸡,因为作者笔下的母鸡在有了鸡雏之后,展现出了诸多令人敬佩的品质。它很慈爱,发现可吃的东西,总是先让鸡雏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还耐心地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等生存技能;它无比勇敢,当有别的大鸡来抢食时,它毫不畏惧地出击,连大公鸡都怕它三分;它也很辛苦,夜间只要有动静就放声啼叫,时刻守护着鸡雏。这样的母鸡充满了母性的光辉,让人不由得心生喜爱。
23. 淘气 (1)任何东西都是它们的好玩具; (2)跌倒了马上起来,再跑再跌;(3)它们的头撞疼了也不哭。 24. 妈妈的尾巴,一根鸡毛 院子里 它们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25.D
【导语】这篇节选生动描绘了满月小猫的顽皮可爱,通过“摔跟头不哭”、“花草遭殃”等细节,展现了幼猫旺盛的生命力和天真烂漫。作者运用拟人手法(“不哭”)和动作描写(“打秋千”),将小猫的活泼刻画得惟妙惟肖。结尾“生气勃勃”的直抒胸臆,与"枝折花落"的客观描述形成张力,既表现对小猫的宽容,又暗含对生命活力的赞美。文字间流淌着对自然生灵的温柔注视,体现了“童心观物”的审美趣味。
23.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
文段围绕满月小猫展开,作者通过描述小猫一系列行为,如玩玩具不知疲倦、频繁摔跟头却立刻起身继续玩耍、撞疼了也不哭等,这些行为都体现出小猫“淘气”的特点。像“妈妈的尾巴,一根鸡毛,都是它们的好玩具,耍个没完没了”,说明小猫对各种东西都充满好奇,当作玩具玩个不停;“一玩起来,它们不知要摔多少跟头,但是跌倒了马上起来,再跑再跌”,体现小猫玩得投入且不怕摔;“它们的头撞在门上,桌腿上,和彼此的头上,撞疼了也不哭”,显示出小猫顽皮勇敢。另外“它们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同样能体现小猫淘气。
故:选文写出了小猫们淘气的特点,具体事例:玩妈妈的尾巴和鸡毛,耍个没完没了; 摔跟头后马上起来,继续跑跳玩耍; 在院子里捣乱,比如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
24.本题考查分析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从句子“妈妈的尾巴,一根鸡毛,都是它们的好玩具”,可知“好玩具”就是妈妈的尾巴和一根鸡毛;
从“它们的胆子越来越大,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它们到院子里来了”能直接得出“新的游戏场所”指院子里。而“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们,它们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这句话明确指出作者不责打小猫的原因是小猫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25.本题考查短文表达的感情。
选段通过描写小猫淘气玩耍的细节(如摔跤、撞头也不哭),以“生气勃勃,天真可爱”“绝不会责打它们”等表述,明确体现了作者对小猫的喜爱和宽容。
故选D。
26.浏览 顽 漫 撤 27. 时间 清晨 傍晚 夜里 对碧雪湖的喜爱和赞美 28.作者完全陶醉在碧雪湖的美景中,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对碧雪湖的赞美。
【导语】这篇描写碧雪湖的散文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动静相宜的山水画卷。文章采用时间顺序(晨-暮-夜)展开描写,通过拟人手法(“湖醒了”“月亮姑娘来了”)赋予自然以灵性,并巧妙运用视觉意象(“碎金子”“火烧云”)与听觉描写(“轻歌曼舞”)构建多感官体验。文中对比了远观如镜与近看如桃源的不同视角,最后以抒情式反问收尾,将写景升华为对自然之美的礼赞,体现了中国传统山水散文“物我交融”的审美意境。
26.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浏览 :粗略地看,快速阅读或观看。
饱览 :尽情地、充分地观赏(强调全面欣赏)。
第①段“为的就是(浏览 饱览)碧雪湖的一番美景。”可知,人们来碧雪湖是为了“完全欣赏美景”,选填“饱览”合适。划去“浏览”。
玩 :游戏、嬉戏(动词)。
顽 :多用于“顽皮”“顽固”(形容词),或通“玩”(古语用法,现代文较少)。
第②段“你瞧,她和小鱼一起嬉戏着,扑溅出金色的水花,(玩 顽)得多欢啊!”可知,描写湖水和小鱼“嬉戏”,选填“玩”更贴切。划去“顽”。
漫 :本义为“水过满外流”,引申为“遍布、充满”(如“漫天”“漫山遍野”) 。可形容自由散漫的状态(如“漫步”“漫画”) 。与水相关的场景多用“漫”,如“水漫金山” 。
曼 :本义指“长度或辽远”,后引申为“柔美、细腻”(如“曼妙”“轻歌曼舞”) 。多用于形容视觉或听觉的柔和美感 。
轻歌曼舞 :形容轻柔的歌声和优美的舞蹈(“曼”指柔美)。选填“曼”,划去“曼”。
撤 :收回、撤离(如“撤退”)。
撒 :分散地落下(如“撒网”“撒糖”)。
第④段“明月在天空中(撤 撒)下清辉”可知,月光“洒下清辉”,选填“撒”。划去“撤”。
27.本题考查写作顺序。
第②段“清晨,太阳伸了个懒腰……”可知,描写 清晨 的碧雪湖。
第③段“傍晚,天边飘来一片片红彤彤的火烧云……”可知,描写 傍晚 的碧雪湖。
第④段如“夜悄然地合上了双眼……”可知,描写 夜晚 的碧雪湖。
第⑤段:总结作者情感(直接抒情句)。
从清晨→傍晚→夜晚,符合 时间顺序 。
通过第⑤段的感叹句“清清的碧雪湖啊……”可知,作者表达了对碧雪湖 深深的喜爱和赞美 。
28.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第⑤段“清清的碧雪湖啊,我该怎样欣赏你,才能完全领略你迷人的风姿!”这个句子中的“清清的碧雪湖啊”直接称呼碧雪湖,带有一种亲切和赞叹的语气,仿佛在与湖对话,体现了作者对碧雪湖的深厚感情。“我该怎样欣赏你”表明作者在思考如何更好地感受碧雪湖的美,展现了作者对美景的珍视和欣赏的渴望。这句话位于短文的结尾,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将前文描写的清晨、傍晚和夜晚的景色凝聚为对碧雪湖整体魅力的赞叹。
29. 小英雄雨来 管桦 抗日战争 雨来给八路军送鸡毛信(掩护交通员李大叔 和小伙伴们制造假地雷迷惑敌人……) 30.A 31. 战战兢兢 敌人被地雷吓破了胆。(答案不唯一。学生选其他词语也可,但必须是贬低敌人的。 32.(1)热爱祖国:主动参与对敌斗争,故意带鬼子到写好的“这儿是中国的土地”旁。
(2)机智勇敢:故意带鬼子进地雷阵;救八路军战士,选择的时间地点、救出的方法都很有智慧。
(3)胆大心细:他主动替游击队做侦察兵,爬到树上观察,鬼子一出窝,他就发现了。
【导语】这三段文字围绕雨来展开,通过环境描写烘托氛围,如“火焰似的高粱穗儿”等展现乡村景象。动作、心理描写刻画雨来形象,他带敌人经过写有“这儿是中国的土地”处,心理活动展现其机智勇敢。对鬼子的描写则凸显出他们的胆小怯懦。
29.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与名著情节。
这三个片段的内容风格及主人公形象等都与《小英雄雨来》相符,其作者是管桦,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为背景。雨来掩护李大叔是书中的经典情节,雨来为了掩护交通员李大叔,面对鬼子的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始终没有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
30.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
第①自然段“火焰似的高粱穗儿,雪白的棉花球,耸入云天的白杨树,这一切都仿佛瞪着眼睛”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植物赋予了人的神态。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对鬼子的厌恶,这些植物都好像在默默等着看敌人踏上地雷。
故选A。
31.本题考查对文中词语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首先仔细阅读三个片段,找出对敌人带有贬低意味的词语。然后结合词语所在语境,分析其如何体现对敌人的贬低态度,以及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示例:
词语:第②自然段“挺尸”一词。
理解:“挺尸”原指人死后直挺挺地躺着,第②自然段用来形容鬼子兵打盹的样子,生动地表达出对鬼子兵的厌恶和嘲讽,将他们比作毫无生气的尸体,体现出作者对侵略者的蔑视。
32.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
第①自然段,雨来故意领着敌人从写有“这儿是中国的土地!”的路边经过,他巧妙地利用环境,让敌人看到这行字,一方面激发敌人的恐惧,另一方面也暗示这片土地的主权归属,同时还能分散敌人注意力,且在带领敌人的过程中毫不畏惧,体现出他的机智勇敢。
第③自然段可以看出,雨来仔细观察周边环境,如还乡河的走向、北岸开阔地的情况,还能精准地描述从敌人炮楼出来的敌人从一个小黑点逐渐变大的过程,细致入微的观察体现了他善于观察的特点,为之后应对敌人做好准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