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7 06:21: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当时的处境及其所处时代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和这首词中所用的典故的由来和深层含意,探究作品的丰富意蕴。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辛弃疾的词的苍凉,悲壮的意境及其豪放的语言风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慨。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增加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中所运用的典故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环节一:说一说,晓作者
下列图片中四位宋代词人分别是?判断依据是?
图一苏东坡。判断依据:东坡帽(东坡帽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设计的一种帽子,其特点是帽身较长而帽檐极短),竹杖(《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
图二柳永。判断依据《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图三陆游。判断依据其一,陆游的作品《一落索·识破浮生虚妄》 有“雨蓑烟笠傍渔矶”句,后世画像可能受影响,将斗笠作为标志性元素,以突出其爱国诗人与田园隐士的双重身份。其二,陆游晚年退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躬耕田园,斗笠可能反映这段生活,画家通过斗笠暗示其“心系山水”的志趣,呼应《游山西村》中“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达心境。
图四辛弃疾。判断依据图片反映内容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
我眼中的辛弃疾:
1. “归正人”
· 定义 :宋代称沦于外邦而返回本朝者为“归正人”,即投归正统之人。辛弃疾出生于金占区山东济南,后南归南宋,成为“归正人”的代表。
· 经历 :辛弃疾在南归后的四十三年中,经历了频繁的迁调、弹劾,循环往复多达三十七次,其一生是“归正人”命运的真实写照。
2. “词中之龙”
· 文学成就 :辛弃疾是南宋存词最多的词人,今存六百二十九首,其词作数量和质量均冠绝两宋,被后世誉为“词中之龙”。
· 艺术风格 :他的词作豪放雄健,题材广泛,既有壮志凌云的豪放词,也有清新自然的婉约词,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 “文武双全”
· 军事才能 :辛弃疾不仅是文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将领。他青年时组织义军抗金,曾率五十骑突入敌营擒获叛将张安国,展现了非凡的军事胆略。
· 政治抱负 :他多次上书朝廷,提出抗金复国的策略,如《美芹十论》和《九议》,但未被采纳,壮志难酬。
4. “爱国词人”
· 爱国情怀 :辛弃疾的词作中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他通过词作抒发收复失地、报国雪耻的强烈愿望。
· 现实批判 :他的词作也反映了对南宋朝廷怯懦和主和派的不满,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喟叹。
5. “飞虎军创立者”
· 军事贡献 :辛弃疾在湖南创立了“飞虎军”,这是一支威震金兵的国防队伍,为南宋的军事防御做出了重要贡献。
6. “豪放派代表”
· 词风影响 :辛弃疾与苏轼并称“苏辛”,是豪放派词的代表人物。他的词作气势恢宏,情感激昂,开创了宋词的新境界。
7. “济南二安”之一
· 地域文化 :辛弃疾(字幼安)与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并称“济南二安”,两人均为济南籍的文学大家,代表了济南在宋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这些标签不仅概括了辛弃疾的多重身份和成就,也展现了他作为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影响力。他的生平与作品至今仍为后人研究和传颂。
今天我们再次走近辛弃疾,感受其词作魅力。
环节二:读一读,明题材
(一)听朗诵,熟读词作
(二)解读标题:永遇乐,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北固亭,又名北固楼在今镇江东北的北固山上。)
(三)“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复习咏史怀古诗。
一般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己志
1.怀人伤己(对比失落型、同病相怜型)
2.怀古伤今(昔盛今衰型、物是人非型 )
3.理性反思(借古讽今型、理性分析型)
常用技法: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②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③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④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结合以上内容,快速梳理该词的结构、风格、词人心理及技法运用。
环节三:找一找,明情感
辛词长于用典。请反复诵读词作及注释,找出词中运用了哪些典故?他借助这些历史典故和历史人物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
1、孙权“英雄无觅” :孙权曾在京口建都,是东吴的开国皇帝。辛弃疾借此表达对英雄的向往和对当前朝廷的不满 。
2、 刘裕“气吞万里” :刘裕曾北伐中原,收复大片失地。辛弃疾借此表达对刘裕白手起家、北伐中原的向往 。
3、刘义隆“仓皇北顾” :刘义隆北伐时因准备不足而失败。辛弃疾借此警告当局,表明北伐需要周全准备,否则会失败 。
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行宫。佛狸是北魏鲜卑狼主(狼主是古时少数民族对本族君主或首领的称呼)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佛狸祠是太武帝当年大举南侵时修建的临时行宫,北魏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北方的百姓却不知道这一典故,把他当作保护神来供奉,表达了诗人的些许无奈和感慨。辛弃疾借此表达对朝廷不图恢复,百姓可能已经遗忘自己是大宋子民的担忧 。
5、廉颇“老尚能饭” :廉颇虽老但仍能饭,曾多次击败入侵的敌军。辛弃疾以此自比,表达自己仍渴望为国效力,但无人问津的悲愤无奈 。
通过这些典故,辛弃疾不仅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对英雄功业的向往,还批判了当时朝廷的草率和不作为,抒发了自己炙热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环节四:想一想,明背景 为何辛弃疾会有这样的复杂情感?
创作背景:开禧元年,即公元1205年,辛弃疾时年六十六岁。
当时,韩侂胄[tuō,zhòu]正在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也于前一年被起用,这让辛弃疾非常高兴,觉得自己老年得用,北伐有望。然而,辛弃疾不知道,起用他,其实只是韩侂胄利用他主战派元老的招牌,拉拢人心而已。
不久,辛弃疾被任命为镇江知府,可是辛弃疾到任后,因为与韩侂胄意见不合,韩侂胄听不进去辛弃疾的良策,便将其放到了抗金的二线。辛弃疾虽然没有因此放弃,但是担忧之情无日不增,在这段时期,辛弃疾写下了许多心情复杂的登临之作,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其中一首。
环节五:议一议,提能力
背诵这首词,研讨下列各题。
1、《永遇乐》一词的主旨归在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上,试结合全词内容,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2、为了声韵和谐,词中多有语序倒置的句子。试把下列句子中语序倒置的部分找出来,再从学过的诗词中补充若干例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①.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②.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3、英雄”一词在南宋时期的诗词作品中经常出现,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辛弃疾的这首词也提到了“英雄”, “英雄”指谁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请你从其他诗词中再找出几例。
环节六:练一练,心有数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从眼前斜阳照射的街道和树木写去,又想起了跟京口有关的另一个历史风流人物的句子是: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登高望远,没有寻觅到英雄遗迹,表达了物是人非伤感的句子是: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无比沉痛的感到人们对失败的历史和分裂的局面渐渐的不以为然的句子是:
4.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而败北的典故,表达对韩侂胄轻率出兵北伐的认识和意见的句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