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2025年九年级适应性考试
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每题2分,共24分)
1. “北有周口店,南有观音洞”,1964年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领衔试掘了毕节黔西观音洞古人 类遗址,揭开了贵州史前文化的帷幕。下列属于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 直立人遗址之一的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观音洞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2.西汉时,中原地区出现了良种马、葡萄、苜蓿、核桃、蚕豆、石榴等外来物产。同时,丝绸在西域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 B.西域对丝织品的追捧
C.汉武帝实施“推恩令” D.中原人对美食的热爱
3.两宋时期出现“苏湖熟,天下足”“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的 景象。由材料可知
①宋代商业繁荣②徽商、晋商等商帮出现③宋代重文轻武 ④江南地区的粮食产量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下图展示的我国古代科技成就按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①② D.②①③
5.“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 的真面目”。下列最符合这段话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A.火烧圆明园 B.黄海大决战 C.旅顺大屠杀 D.八国联军侵华
6. “我们党领导红军战胜千难万险,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长征胜利结束 的标志是
A.巧渡金沙江 B.召开遵义会议 C.飞夺泸定桥 D.甘肃会宁会师
7.右图所示为1953年上海市签发的一张男性选民的选民证。这张选民证直接 见证了
A.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8.历史唯物史观强调生产关系要不断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下列历史史实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 农业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按调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农民领取责任制合同书 ②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④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②① D.③④①②
9.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之一。下列史料最适合研究古代埃及历史的是
10.比较和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学科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丁、达 芬奇、莎士比亚作为西 方著名的历史人物,其历史作用的相同之处是
A.开启了政治变革 B.推翻了殖民统治 C.推动了科技进步 D.促进了思想解放
11.瓦特在取得专利的说明书中,把他改进的蒸汽机说成是大工业普遍适用的发动机,与当时使用其他动力来源的机器相比,他的普遍适用性体现在
A.机器更简更单易于制造 B.突破地理条件限制
C.融合两次工业革命成就 D.能源清洁更加环保
12.罗斯福曾说: “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这不仅是一场反对匮乏、贫穷与经 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是一场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材料中的这场“战争”
A.消除了资本主义根本矛盾 B.消除了美国经济危机
C.促进了法西斯主义的兴起 D.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二、材料解析题(共3小题,每题12分,共36分)
13.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1)材料一中的四幅图片资料分别与下面的哪一观点相互印证?(只填字母,4分)
①灌溉技术的进步: ;②原始农业的发展: ;
③铁制农具的出现: ;④拔(插)秧工具的发明: 。
材料二 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下图农作物,……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某遗址也发现了此作物大量谷壳的堆积。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图中是何种农作物?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某遗址”是哪一原始居民的生活区域?(2分)
材料三汉兴,扫除烦(繁)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汉书 景帝纪》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帝、景帝发展农业的措施。写出这两位皇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名称。(3分)
材料四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混战中,此时的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加速经济重心南移。
——齐涛等《中国古代经济史》
(4)根据材料四,指出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我国农业发展建言献策。(3分)
14.中国共产党于挫折中奋起,在进取中突破,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领导中国人民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某次代表大会会址
(1)材料一图1、图2共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哪次重要会议的召开?这次会议的召开 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4分)
材料二1927年9月19日,秋收起义受挫后,起义部队先后退至文家市。当晚,前委召开会议,讨论部队的进军方向。毛泽东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客观形势,指出目前攻占中心城市在事实上已不可能。经过讨论,否定了师长余洒度“取浏阳直攻长沙”的主张,决定部队沿罗霄山脉南下,到莲花、宁冈一带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地区去,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游击战争。
——陈旭麓《五四后的三十年》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放弃“直攻长涉”,决定部队转至“沿罗霄山脉南下” 的原因。并回答由此毛泽东开辟了一条什么革命道路?(4分)
材料三 邓小平依据对二十年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总结,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应当富裕……至此,中国人才彻底终结了自近代以来“走他人的路”的历史,开始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
——摘编自《近代中国社会发展道路选择的历史考察及启示》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为实现”富裕”的目的实行了什么伟大决策?这一伟大决策是在哪一次会议上作出的?(2分)
材料四……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 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 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4)从中国近现代历史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中,你可以获得哪些历史启示?(2分)
15.殖民扩张和掠夺给亚非拉地区带来深重的灾难,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进行了不懈的抗争。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它打破了以往人类文明区域性分割和孤立发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类联系起来, 开始了人类文明一体化的进程……它大大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引发了欧洲近代几个世纪的大规模海外扩张。
(1)与材料一相关的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发生后,哪一地区成为工商业的中心?(2分)
材料二 据著名非裔美国历史学家社波依斯估计,从非洲被掳掠到美洲的黑人,16世纪为 90万人,17世纪为275万人,18世纪为700万人,19世纪为400万人 三四百年间,至少有100万至1500万黑人进入美洲各地。在黑人的故乡非洲,大概丧失了近1亿人口,其中绝大部分黑奴在被捕获、关押、运输途中因各种原因死亡。这些人基本都是青壮年男子。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2)带领船队“发现”美洲的航海家是谁?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三四百年间” 造成非洲人口大幅度减少的原因。(3分)
材料三
(3)请将材料三中A、B、C三处补充填写完整。(3分)
材料四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意义恰恰在于它开始了欧洲霸权的削弱——这一过程在第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宣告完成。这一削弱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衰落、政治危机和对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减弱……革命思想还因与战争行为有关的宣传而在殖民地中得到传播……同样具有影响的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亚洲的知识分子已为西方的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所激励。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4)依据材料四,归纳两点殖民体系逐步崩溃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请就如何“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给出你的建议。(4分)
答案
1-12 BABBC DCCBD BD
13.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