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7 07:44:04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高三年级下学期一模综合素质评价
语文答案
1.(3分)C 2.(3分)C 3.(3分)D
4.(4分)中新社记者的提问水平较高。
①问题的设计:围绕“古典文明与现代世界”的主题,从现实意义等角度设问,问题从世界到中国、从传承到发展,形成了清晰的问题链。
②提问技巧的运用:一是围绕主题,二是发问直接,语言简洁,三是问题开放性强,给了回答者自由的思考与表达的空间。如采用“您怎样理解?”“如何体现?”等方式激发刘小枫教授充分表达。
③引导与控场能力:及时捕捉受访者的观点并发问,如在刘小枫教授提到尼采主张“慢阅读”时,提问“在这种环境下,如何确保古典血脉的传承?”
④访谈效果的评估:刘小枫教授在访谈中对所有问题都给予了深入、精到的回答,整个访谈清晰地传递了古典学的文明意蕴和时代价值。(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如有其他表达,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5.①近年来,“中国古典学”的构建备受重视,这一学科专业的设立回应了时代需求。
②中国古典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学习中深度追溯中华文明根源,深入探究其历史价值和现代价值,有助于传承中华文明血脉,为解决现代问题提供历史镜鉴。
③在实用化、技术化的文教体系中,这一专业的设立为现代人追求灵魂向善的心性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探求方向和制度化的支持。
④在学习与研究的过程中,通过中西互鉴,涵养未来中国学术的底气,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专业智慧。(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如有其他表达,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解析】
1.【解析】“重点关注古今语言文字演变”“检视传世典籍”两处有误,原文分别是“既要充分发挥语言文字古今延续性的优势,也要留意古今语言文字演进对典籍训释的影响”“以新材料和新成果检视传世文献和传统典籍的训释”。
2.【解析】A项“中西对比”错误,文本一谈到了“中西互鉴”,没有将中西方的古典学研究作比较;B项“只有 才”表述绝对化;D项“学术基础更为扎实”错误,两篇文本是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中国古典学”的建构等问题,无法推导出谁的学术基础更为扎实。
3.【解析】根据文本一的阐释,D项的研究对象既不属于“先秦时期元典性文献”,也不符合“上古文明”,它属于现代地理学的范畴。
4.①问题的设计:围绕“古典文明与现代世界”的主题,从中外古典学研究领域的异同、古典学的意义、古典血脉的传承、中国学界如何建设自己的古典学、发展中国古典学的现实意义等角度设问,问题从世界到中国、从传承到发展,形成了清晰的问题链。②提问技巧的运用:一是围绕主题,结合受访者学术背景精准提问,让回答者有话可说。如“中国与西方在古典学研究领域有何异同?”。二是发问直接,语言简洁,不拐弯抹角,让回答者能明晰地抓住问题回答。如“中国学界应如何建设自己的古典学?”三是问题开放性强,给了回答者自由的思考与表达的空间。如采用“您怎样理解?”“如何体现?”等方式激发刘小枫教授充分表达。③引导与控场能力:及时捕捉受访者的观点并发问,如在刘小枫教授提到尼采主张“慢阅读”时,联系现代社会文化多元化、信息爆炸等特点,提问“在这种环境下,如何确保古典血脉的传承?”④访谈效果的评估:刘小枫教授在访谈中对所有问题都给予了深入、精到的回答,整个访谈清晰地传递了古典学的文明意蕴和时代价值。(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如有其他表达,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文本解读]《带一朵云下山》是一篇独具韵味的散文,其叙述内容从自然景观到人文风情,从游览经历到生命哲思,展现出独特的魅力。本文以自然与人文交织的视角、生动且立体的人物群像、灵动且富有哲理的语言为读者带来一场自然、人文与思想的盛宴,引领读者在领略松阳之美的同时,深入思考生命与生活的真谛。
6.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解题思路]“所见之人”主要指铁匠亮亮和青年教授,阅读文中相关内容可以发现,描写铁匠亮亮时运用了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描写青年教授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所以作者刻画“所见之人”时没有直接刻画其心理。
7.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中重要语句。
【解题思路]“‘犹如受尽了鞭刑’运用拟人”错误,这里是说高墙斑驳的样子和人受尽鞭刑的样子相似,是比喻修辞。
①象征自然之美与灵动诗意:云杯是文创设计产物,云杯壁沿的“白云”呼应松阳云雾缭绕的景致,将自然之美的瞬间凝固于器物,寄托对山间灵秀的眷恋。②精神慰藉与永恒追求:云雾易逝,云杯却可“带下山”,暗示人在现实中留存自然灵性、坚守内心诗意的精神诉求,彰显对理想生活的永恒向往。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文中重要物象的意蕴。
【解题思路]题目要求分析“云杯”这一物象的意蕴,首先需要找到文章中与“云杯”这一物象相关的内容,然后对其进行分析。文章对“云杯”的描述在倒数后三段,首先根据“在他为了取悦自己而遍寻高校美术生设计的千余件作品中,一只白色的‘云杯’吸引了我的目光。此杯设计极简,壁沿镶着一朵指头大的‘白云’……那朵‘白云’也随之左右飘舞”,可知“云杯”是青年教授店里面的文创产品之一,云杯上的“白云”象征着松阳云雾缭绕的自然之景,杯体摇晃时白云左右飘舞,将自然美景的瞬间凝固于具体的载体之上,象征着对美好景致的眷恋;根据“很多人奔着松阳的云山雾海而来,却难免天不作美,扫兴而归。那就带一只‘云杯’下山吧,杯中有云,聊有慰藉”可知,人们奔着松阳云雾缭绕的景致而来,如果没有看到这一景致,则可以带一个镶有松阳云雾的“云杯”下山,也能算是慰藉,由此可以看出“云杯”彰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9.①天人合一的哲学感悟:作者渴望成为山间的树木、果实、木屋,将自己视作自然的一部分,体现了渴望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哲学。②重复即艺术的美学思考:铁匠一生重复打铁,从枯燥的劳作中磨炼出精湛技艺,诠释了极致重复能抵达艺术之境的美学思考。③活出自我的人生态度:教授在山村中开文创店以取悦自己实现精神自由,表现了遵从内心而活、任性率真的生活态度。[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深刻内涵。
[解题思路] 第一步:分析题目,明确方向
分析本文蕴含了作者哪些哲理思考,关键在于深入剖析文本,挖掘作者在叙事、
描写、抒情背后潜藏的思想。另外,还要注意由现象、个例引申到更深层次的道理或启示,即思考作者有何深意。
第二步:筛选关键,提炼哲理
对文章进行逐段阅读,筛选文中那些表达作者观点、感悟或引发思考的语句。根据“人类的前世,兴许就是这广袤山河中的一部分”“因为大山的重重佑护,人的平静从容,和鱼一样”,可知作者具有“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倾向于返璞归真,融入自然;由“一套动作,重复了一生……不就是以极致的无聊空洞抗衡残喘的命途吗”,可知作者认为极致的重复动作抵达了艺术之境,其一方面感叹艺术的单调,另一方面又赞叹铁匠甘受寂寞,展现了作者对重复即艺术的美学思考;由“我喜欢他的‘不知道’。‘不知道’里头藏着他率真的任性”“我这一生,只想取悦自己”,可知作者十分欣赏青年教授的生活态度,同样赞同人生应该遵从内心、活出自我。
BDE(3分)离开他必定受害,跟着他必然得利。古代的圣王,往往善于为民除害兴利。
11.D (3分)两个务都是致力于的意思,意思相同。
12.B (3分)
(1)那些曲意逢迎君主、谋求私利的行为,对国家是不利的,而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自己的爵禄。(曲:曲意逢迎;实:谋求、满足;非国利也:否定判断句;爵禄:爵位和厚禄 一点一分)
(2)农业生产取得成功,那么粮食收入就多,粮食收入多了国家就富裕,国家富裕了百姓就会安心于乡里,看重家庭。(胜:取得成功;则:就;安:安心;一点一分,句意一分)
材料一引导百姓重农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农战来获取官爵,使百姓专注于农战,避免巧言虚道,以实现国家富强。(2分)材料二则是从兴利除害的角度,强调君主应引导百姓重视农业,(2分)通过发展农业使百姓富足,国家安定,实现“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的目标。(1分)
文言文翻译:
材料一:
文段一:
【注释】1(1)劝:勉励。(2)虚道:指空泛无用的说教。(3)劳:懒惰,使懒惰。【译文】1通常君主用来勉励民众的,是官职和爵位。可是国家得以强大的根本,却是农业和军事。现在民众求取官爵,都不是凭借农耕和作战的功绩,而是靠花言巧语和空洞无物的说教,这叫做使百姓怠惰。使百姓怠惰的国家,统治必然软弱无力。统治软弱无力的国家,他的国力就会被削弱。
文段二:
【注释】2(1)作壹:劳动专一。指专务农战。(2)不:无。(3)淫:放纵。(4)利:赏禄。壹空(kǒnɡ):即一孔,一途。空,通“孔”。(5)偷营:谓私下从事农战以外的事。(6)可:肯。(7)随从:追随。(8)显:荣誉。(9)要靡:与豪杰对文,指平庸之人。(10)具备:意谓以上的情况都出现。
【译文】2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他教化民众,都是要求通过专心农战来得到官职和爵位。因此不专心农战,就不会得到官职也没有爵位。国家摒弃空谈民众就朴实,民众朴实就不放纵。民众看见国家给人们的赏禄都是从农耕与作战这一途径发出,那么便会专心从事农耕和作战。民众专心从事农耕和作战,就不会私下里谋求其他事务。民众不私下里谋求其他事务,力量就会增强。力量增强,国家就会强大。现在国内的民众都说:“农耕和作战可以逃避,而官职和爵位同样能够得到。”所以那些豪杰之士都不惜改变自己的本行,而专门学习《诗》、《书》,追随国外的权势,好的可以得到高位,次一点也能得到一官半职;而那些平庸之人便去经商,搞手工业,凭借这些方式来逃避农耕和作战。以上情况如果都出现,国家就要危险了。国君用以上两种行为来教育民众,他的国家的实力就一定会削弱。
文段3
【注释】3(1)偷:懒惰,此指松懈。(2)朴:专心。(3)常:指封官授爵的法典。(4)曲主:曲意逢迎君主。(5)实其私:满足自己的私欲。(6)卖权:卖弄权势,谓玩弄权术。(7)末:追逐。货:货利,财利。(8)冀:希望。迁:升迁。(9)情:实情。(10)绳:前一“绳”为名词,墨线。后一“绳”为动词,使……直。枉木:弯木。(11)食(sì):供养。(12)交游:聚在一起。(13)合:达成一致。
【译文】3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粮仓虽满,也不放松农耕;国家的土地广大、人口众多,不让空洞无物的言论泛滥,那样民众就会专心于农战。民众专心农战,那么官职和爵位就不能靠花言巧语来取得。不能靠花言巧语来取得官职和爵位,那么奸猾的人就不会产生。奸民不产生,君主就不会受迷惑。现在国内的民众以及据有官爵的人,看见朝廷中能靠巧妙的空谈、诡辩的说教来获得官职和爵位,所以认为官爵不可能靠国家制定的用人法规获得。因此这些人上朝便曲意逢迎君主,回家便琢磨怎样来满足自己的私欲,这样,他们就会在下面玩弄权术。曲意逢迎君主图谋自己的私利,就不会对国家有利,而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得到爵位和厚禄;私下玩弄权术,就不是忠臣,而他们这么做的原因,就是为追求财利。如果这样的话,下面希望升迁的官员便说:“财产多了,就能得到想要的高官。”并且还说:“我如果不用金钱财物贿赂上级来求得升迁,那就像用猫做诱饵引老鼠上钩一样,一定不会有成功的希望。假如用为官任职的实际政绩呈给上级来求得升迁,那么就像牵着已经断了的墨线想矫正弯木一样,更加没有希望了。因为这两种办法都不能得到升迁,那我怎能不到下面去役使民众搜刮钱财来贿赂上级,而谋求升官呢?”百姓说:“我积极务农,先装满国家的粮仓,收取剩下的粮食供养亲人。替君主舍生忘死去作战,来使君主尊贵国家安定。现在,国家的粮仓空虚,国君地位卑微,家庭贫穷,这样还不如谋取个官做!”亲戚朋友聚在一起,会达成一致的认识,就会改变从事农战的想法。豪杰之士专心学习《诗》、《书》,追随国外的权势人物;普通人会去经商,搞手工业,人们都靠这些来逃避农耕和作战。用这种现实来教化民众,那么国库的粮食怎能不减少,而军队的实力怎能不被削弱呢!
材料二:不生产粮食的国家将会灭亡,生产粮食却消费光的仅能称霸,粮食生产充足又用不完的国家才能称王。粮食,能吸引人口;粮食,能招致财富;粮食,能开拓疆土。粮食多,天下的物产就都来了。因此舜第一次率民迁徙的时候,发展农耕而建成小邑,第二次迁徙的时候,就建成了大都,到第三次迁徙的时候,就建成了国家。舜并没有采用严厉的刑罚、严酷的禁令,但民众都归向他。这是因为离开他必定受害,跟着他必然得利。古代的圣王,往往善于为民除害兴利,所以天下百姓都归顺他。所谓兴利,就是有利于农业生产。所谓除害,就是防止妨碍农业生产。政令不能必行,禁令不能落实,战争不能必胜,防守不能稳固,这就叫寄生之君。这便是不致力于发展粮食生产而缺少粮食的危害。粮食乃是成王业的根本大事,是人君的重大任务,是招引民众的途径和治国的道路。
15. C (3分)C项错误:“短衣射虎”并非“反用李广射虎之勇”,而是直接借用李广典故,表现诗人虽处困顿却仍怀勇毅之气。“反用”一说无依据,且“气难平”更强调壮志难伸的郁愤,而非“不甘平庸的豪情壮志”。
16.曹操《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一方面感慨时光易逝,一方面是借酒抒发自己渴望贤才、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以“对酒当歌”引出对人才的渴望和对天下的抱负。(3分)本诗尾联“对酒听歌”,则是诗人借对酒听歌的情景,抒发自己中年以后的愁苦、无奈和郁愤之情。(3分)
17.(1)浴乎沂 风乎舞雩
(2)市列珠玑 户盈罗绮
(3))示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答案不唯一,符合要求即可)
18.A刻不容缓B单打独斗/孤军奋战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正确使用、书写成语。
【解题思路]A处,根据横线前的“十分严峻”和“采取行动”,可知此处说的是肥胖问题很急迫、严重,需要立刻采取行动,因此可填写“刻不容缓”之类的成语。 B 处,根据横线后的“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可知此处是说体重管理靠个人发力,故应填写与“全社会共同参与”意思相反的成语,如“单打独斗”“孤军奋战”之类的成语。
[词语积累]
刻不容缓 片刻也不能拖延,形容形势紧迫。
单打独斗 指一对一地打斗,也指单独从事某项工作。
孤军奋战 指单独一支军队奋力作战,也比喻独自一人进行奋斗。
19.甲:都和肥胖有一定关系 乙:既要科学控制饮食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
[解题思路]甲处,此处语境说我国肥胖问题十分严峻,括号前说当前百姓健康的首要危险因素为慢性病,接着又列举了几种常见慢性病,结合“这表明,肥胖已成为……”,可推测此处应该说的是慢性病与肥胖有关,故可填“都和肥胖有一定关系”之类的内容。乙处,括号前说管理体重要从“管住嘴”和“迈开腿”两个方面进行,再根据括号后的“也要选择自己感兴趣且适合的体育运动多锻炼”,可知此处对应的应是“管住嘴”,故可填“既要科学控制饮食”之类的内容。
20.①“第一责任人”的引号表特定称谓,赋予抽象概念以具体身份标识,强调了个体在管理体重上的重要责任;②“两把尺子”的引号表特殊含义,将BMI和腰围比喻为具体测量工具,增强表现力。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辨析引号的常见作用。
[解题思路]此题要求对比“第一责任人”与“两把尺子”的引号作用有何不同,那么就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第一责任人”在语境中用来强调个体在管理自己体重上的主体责任,因此应该是以引号赋予抽象概念特定的身份标识,作用是表特定称谓。“两把尺子”在语境中指的是BMI和腰围,这里将BMI和腰围比作测量工具,通过比喻增强了表现力,作用是表特殊含义。
21.“监”效果更好。理由:①“监测”指监视检测,强调持续性、干预性,与原文定期
观察体重进行体重管理的科学要求契合;②而“检测”指检验测定,更突出检查、检验之意,不符合原文提到的“定期”评估体重状况的语境。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结合语境辨析词语的使用。
[解题思路]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楚“监测”和“检测”的含义。“监测”指监视检测,“检测”指检验测定。然后分析方框所处的语境。由“管理自己体重”“评估体重状况”“定期”“管理体重”,可以推断此处表述的意思是要定期对自己的体重状况进行监视,如果过重就要及时调整。所以方框内填强调“监视”“干预”之意的“监”字效果更好,而非突出“检验”之意的“检”字。
22.防未病。理由:“治已病”是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而“防未病”指防范尚未发生的疾病,“防”与“治”词义相对,“未”与“已”词义相对,且“防未病”也符合文段强调的目标“从源头预防和控制相关疾病”。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结合语境进行创造性语言表达。
【解题思路]题干要求根据语境造新词,结合语境来看,这个词应该是在“治已病”的基础上进行升格,根据文段最后一句“目标就是从源头预防和控制相关疾病”,可知这个词语要表达的含义应与此有关,即提倡预防和控制。如果说“治已病”是治疗已经出现的疾病,那么这个新造的词应该表达防范尚未发生的疾病,因此可拟写为“防未病”。理由根据以上分析进行整合即可。
23.(1)审题
本题是一道观点型材料作文题,围绕“最好的关系”展开,重点把握“无悔的付出”和“坦然的接受”这两个关键词组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无悔的付出”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不计回报的奉献, 这种付出源于爱、责任、善良等美好情感。它不带有丝毫勉强,是主动且心甘情愿的,即使可能面临困难或不被理解,也依然坚持。“坦然的接受”并非消极的获取,而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认可对方付出的价值,没有过度的心理负担,也不把接受看作是一种亏欠,是对付出者善意的尊重。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理想的关系。付出为接受提供了物质或精神上的支持,接受则为付出赋予了意义。若没有无悔的付出,接受便无从谈起;若无坦然的接受,付出者的善意可能会被辜负,这种关系也难以维系。这种关系可以存在于亲情、友情、师生情等多种人际关系中,也可以被拓展到更广泛的社会关系层面。
(2)参考立意
①亲情纽带:付出滋养,接受反哺。 ②同窗之谊:危难相帮,彼此成就。
③师生传承:师者倾囊,学子奋进。 ④邻里互助:雪中送炭,守望相助。
⑤社会大爱:志愿奉献,爱心传递。 ⑥职场协作:并肩作战,成果共享。
⑦个人成长:汲取经验,回馈社会。 ⑧人与自然:呵护自然,和谐共生。
⑨文化传承:先辈奉献,后人担当。
(3)范文
于付出与接受间,谱最美关系华章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恰似繁星璀璨于浩渺宇宙,而其中最熠熠生辉者,莫过于无悔的付出与坦然的接受,二者如同并蒂之花,相互映衬,绽放出人性至善至美的光彩。
无悔的付出,是灵魂深处喷薄而出的大爱圣火,它无关名利,不计得失,是纯粹的给予。孔子一生周游列国,虽“累累若丧家之狗”,却席不暇暖,为的是将仁爱之道播撒于乱世,为那混沌黑暗点燃一盏希望之灯。他的付出,如长夜孤星,照亮千古华夏文明之路,此乃对理想信念的无悔坚守。杜甫在“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困境中,仍高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心怀天下苍生之苦,其忧国忧民之情,如磅礴江河,奔腾不息,这是对众生的无私奉献。在家庭的温馨港湾里,父母的付出更是如涓涓细流,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们便开始了日夜操劳。他们用青春和汗水,编织着我们成长的摇篮,从对蹒跚学步的扶持到对学业有成的鼓励,从对生活琐事的照料到对为人处世的教导,父母的青丝在默默付出中化为白发,却从未有过一丝怨言,此爱之深,可比沧海,此恩之重,宛如泰山。
坦然的接受,是对善意的尊崇,是对真情的珍视。它不是心安理得的索取,而是怀揣感恩之心,对付出价值的认可。《诗经》有云:“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真正的接受,如同乌儿回应同伴的呼唤,是一种心灵的契合。在自然灾害的无情肆虐下,受灾群众坦然接受来自五湖四海的援手。那一份份救援物资,那一群群逆行而来的志愿者,如同黑暗中的曙光,给他们带来希望。他们接受这份关爱,化作重建家园的磅礴力量,同时将恩情铭刻于心。以爱回报爱。在真挚的友情中,当一方有难时,朋友慷慨相助,接受帮助的一方坦然受之,因为他们明白,这是友谊之花绽放的芬芳。他们会在恰当之时,以同样的热忱相回馈,让友谊之树常青,如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在接受与付出中奏响千古佳话。
无悔的付出与坦然的接受,编织出世间最美的关系之锦。当二者达到和谐之态,人与人之间便充盈着信任、温暖与希望。在这种关系中,付出者因接受者的感恩而实现自身价值,接受者因付出者的无私而获得奋进之力。这种关系,超越血缘之亲,跨越地域之限,打破阶层之隔,在社会的每一寸土地上生根发芽,绽放繁花。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然而,现实之河常泛起不和谐之波。有人付出时心怀叵测,期待高额回报,若未如愿,便怨声载道;有人接受时麻木不仁,不懂感恩,甚至贪得无厌。这些都如利刃,斩断了关系的美好纽带,让人心生隔阂。
我们当追求那至善至美的关系,以无私之心付出,如甘霖滋润万物;以感恩之心接受,似春风拂过心田。无论是亲情的血浓于水、友情的志同道合,还是爱情的忠贞不渝,乃至社会中人与人的相遇相知,都应在无悔的付出和坦然的接受中升华。让我们都成为这美好关系的织梦者,于付出与接受间,奏响人性光辉的天籁之音,让世界因这最美的关系而璀璨夺目,成就盛世之华章。2024-2025学年度高三年级下学期一模综合素质评价
字”“文本”“文化”三个维度,系统开展先秦典籍与上古文明的整体性研究,进而建构具有
中国特色的古典学。
语文学科
“文字”指的是先秦古文字及其记录的上古汉语。文字是中华文明最为重要的载体,先秦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主命题人:)
时期典籍的形成、传承都依赖于文字的发明和运用。中国古典学研究既要充分发挥语言文字古
注意事项:
今延续性的优势,也要留意古今语言文字演进对典籍训释的影响,在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古典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文献研究积累的训释成果的同时,充分重视运用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研究的成果,以新材料和新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成果检视传世文献和传统典籍的训释,在“文字”这个维度上为构建中国古典学奠定坚实的基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础。
本试卷上无效。
“文本”是古代典籍文献的存在形式。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及其弟子的经学文献整理和传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汉代对先秦以来典籍的全面整理都属于传统古典学的范畴;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疑古派对古史、
古书的质疑和辨伪,七十年代以来战国秦汉出土文献考古新发现所引发的关于古书真伪、年代、
体例、源流、校勘、解读等研究,是现代古典学的两次“重建”。倡导古典学的重建,一方面
一、阅读(72分)
是基于对先秦典籍文本整理研究应归属于古典学的认识;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战国、秦汉文献
(一)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抄本新发现带来的巨大影响。正如裘锡圭所言:“我们不能照搬在很多方面都早已过时的传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古典学,也不能接受那种疑古过了头的古典学,必须进行古典学的重建。而古典学的重建是离
材料一:
不开出土文献的。”
近年来,“中国古典学”的构建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我国学术界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
从“文化”这个维度出发,中国古典学要考素先秦典籍产生和流传的历史文化背景,并最
我们认为,中国古典学应以先秦时期元典性文献和上古文明为主要研究对象,所谓的“先秦时
终落实到对上古文明的形成、演进历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揭示和阐释。为此,中国古典学研究必
期元典性文献”,指的是先秦时期原创的作为中华文明源头的基础文献,不仅指历代公认的儒
然要充分利用现代考古新发现以及历史学、语言学、文献学等多学科知识、方法和成果,并以
家经典、诸子百家,还包括先秦时期所有与中华文明有关的文字记录。同时,两汉以降,先秦
整体意识来阐释古代典籍的文化内涵,努力揭示我国上古文明的形成历史和发展情状。
元典性文献的传承传播以及历代整理研究和阐释成果,体现了先秦元典性文献对中华历史文明
(摘编自黄德宽《关于中国古典学构建的几点认识》)
传承、演进的深远影响,也应作为中国古典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国古典学基本任务的“上
材料二:
古文明”研究,指着重于以先秦元典性文献为基础、结合考古发现所开展的先秦文明研究,与
聚焦“古典文明与现代世界”,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于2024年11月6日至8日在北京举
一般意义的中国古代文明研究既密切相关又有所区别。
行。中新社记者专访了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古典学研究分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小
从现代学科建设的角度看,西方古典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古典教育等方面,对中国
枫。
古典学的构建具有启迪意义。我们应该在坚持发扬古典研究学术传统的同时,中西互鉴,熔铸
中新社记者:在您看来,中国与西方在古典学研究领域有何异同?
新知,积极推进古典研究向具有现代学科属性的中国古典学转型发展。在我们看来,可从“文
刘小枫:西方的古典学专指古希腊罗马研究,而中国的古典学则应从中华文明传统出发,
除中国古典研究之外,还得包括西方的古典学,乃至古印度和阿拉伯文明的古典学,前者中国
高三年级
语文学科
第1页共6页
高三年级
语文学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