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25届金太阳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金太阳25-450C)(4.24-4.25)历史(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2025届金太阳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金太阳25-450C)(4.24-4.25)历史(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07 10:13:39

文档简介

高三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和历史解释的素养。周王直接策命诸侯的辅臣或要臣的助手,这表明周天子不仅可直接对诸
侯下令,同时也能通过策命其辅臣,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反映出西周国家管控能力的提升,
故选D项;这些佐官大臣虽然由周王任命,但并不表明当时西周强化集权统治,故排除A项:
西周是典型的贵族政治,贵族特权依然稳固,并未受到实质性限制,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
是西周对诸侯国官员的任命,不能表明当时官僚体系的逐渐完善,故排除C项。
2.B【解析】本题考查东汉察举制的变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
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材料提到汉光武帝提出“多以功举”,汉章帝要求“乡举里选,必累功
劳”,并批评察举所举之人“非能显”,要求被举之人必须“以能显”,以“授之政事”。这些要求
表明东汉时期统治者开始强调被举荐者的政绩和实际才能,注重考察被举荐者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使人才选拔更加务实,故选B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选官标准的变化,而非君主专制权力
的扩大,故排除A项;东汉这些做法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故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士族对人
才选拔的垄断,相反,强调“以能显”反而有利于更多有实际能力的人才被选拔,故排除D项。
3.C【解析】本题考查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
题的能力和唯物史观的素养。南朝朝廷将《清商乐》定为正统音乐,并试图通过修订(“去其哀
怨,考而补之”)使其符合礼乐规范,表明南朝政权试图以中原文化的继承者自居,以此强化自
身在南北对峙中的政治合法性,故选C项;材料信息未体现士族对审美趋向的主导,故排除A
项;《清商乐》源于北方旧曲,但其经过与江南吴音结合后已形成新的音乐形式,且被南朝朝廷
认可,因此这不等于北方正统地位的提升,故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政治上的大一统趋向,故
排除D项
4.A【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社会经济,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
历史解释的素养。材料提到北宋初年针对江南一些地区佃户“非时不得起移”、需佃主给“凭
由”方许离开、佃主抑勒不放等情况,北宋朝廷认为佃主这些行为“不合时宜”,应予取缔,这表
明官方推动佃农人身自由化,这符合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加剧的趋势,故选A项;
材料体现的是宋代政府保护佃户人身自由的政策,而非不抑兼并政策的调整,故排除B项:材
料仅反映了政府对佃户人身自由的保护,不能说明佃农政治地位上升,故排除C项:材料没
有体现租佃关系商业化,故排除D项。
5.A【解析】本题考查明末清请初文人画家的思想特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
史问题的能力。材料引用了傅山主张的“纯任天机”的真情以及石涛强调的“自我立”“从于心”
“我之为我”等观点,体现了明末清初文人画家注重表达个人真情实感、强调个性创作的倾向,故
选A项;材料中这些画家的主张与经世致用思想无关,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个性”而非“多
元”,且未提及其他审美风格,故排除C项;石涛属于文人画家,其理论源于心学、道家思想,与市
民文化(如小说、戏曲)无直接关联,故排除D项。
6.C【解析】本题考查清末新政时期司法改革,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
的能力和时空观念的素养。材料提到1910年第一次法官选任考试前夕,各省报名人数不多,
清政府法部不得不放宽应试资格,允许留日速成学生、法政学堂二年制学生和审判研究所学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高三历史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期,周王策命周王室主要大臣的佐官,或策命公侯伯的左右大臣的行为,屡见于西周金
文之中。周代文献亦记载:虽然受命者仅为某一侯伯的辅佐之臣,或某一要臣的左右助手,但
因经过周天子的策命,其地位是比较重要的。这反映出西周
A.国家集权得以强化
B.贵族政治特权受限制
C.官僚体系逐渐完善
D.国家管控能力的提升
2.东汉初年,光武帝提出推荐官员要“多以功举”,汉章帝也要求“乡举里选,必累功劳”。汉章帝批
评察举所举之人“非能显”,要求被举之人必须“以能显”,以“授之政事”。这反映出东汉初期
A.君主专制权力的扩大
B.选官标准日趋务实
C.社会阶层流动的困境
D.士族垄断人才选拔
3.南朝时期,《清商乐》盛行,成为南方音乐的主流。《清商乐》是北方旧曲传入江南后,与江南吴
音相结合,经“吴人传授讹变”发展起来的,后被朝廷视为“华夏正声”。朝廷下令“可以此为
本,微更损益,去其哀怨,考而补之。以新定律吕,更造乐器”。《清商乐》的发展反映出
A.士族主导审美趋向
B.北方正统地位提升
C.南朝构建文化正统
D.大一统的政治趋向
4.北宋初年,针对江南一些地区,如荆湖、广南等地佃户“非时不得起移”,须佃主给予“凭由”方许
离开,佃户多被佃主抑勒不放等情况,北宋朝廷认为佃主这些行为不合时宜,应予取缔。这可用
来说明宋代
A.社会流动性有所增强
B.不抑兼并政策发生调整
C.佃农政治地位的上升
D.租佃走向了商业化经营
5.明末清初的文人画家傅山主张在作文和作画时要有“纯任天机”的真情,“凡字画诗文,皆天机
浩气所发”。画家石涛认为人应该本真地活着,人的生存不应因时空久远而被限制,他在绘画
上特别强调“自我立“从于心”“我之为我”。这反映出当时
A.文人个性意识增强
B.经世致用思想的兴起
C.审美趣味日渐多元
D.市民文化影响艺术创作
【高三历史第1页(共6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