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玉溪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7 10:56:28

文档简介

玉溪一中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语文(参考答案)
C 【解析】A项,地球上的生物在演化过程中适应了日夜交替,如今的夜间光照时间越来越长,虽然会打乱生物的昼夜节律,但并不意味着它们“无法适应”。B项,文中说“在自然光照条件下,植物会将能量投入自我防御中,变得更坚韧,并增加鞣质等化学物质以进行化学防御”,“在人工光照最强烈的地区,树木的叶片最为坚韧,并且几乎没有被昆虫食用的迹象”,由此可知,在夜间人工光照下,叶片的坚韧和鞣质的增加是并列关系,并不是更多的鞣质“使叶片更加坚韧”。C项,文中说“这种基因倾向可能导致人们更容易积累脂肪,从而增加了罹患糖尿病的风险”。D项,文中说“青少年每天在户外自然光照下活动至少1小时,可以显著降低近视发生的风险”,因此并不能说“在户外自然光照下长时间活动”“能避免近视”。
2. B 【解析】“启发了日本、美国对路灯影响生态系统的研究”错误,文章第2、3段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关于路灯对叶片的影响的研究,第4段介绍了日本、美国的研究,第4段开头说“这种现象得到了其他科学研究证据的支持”,表明后者的研究证明了前者研究的一些结论,并不能看出谁启发了谁。
3. C 【解析】文中关于人造光源对昆虫的影响的内容主要在第4、5段。根据“路灯可能干扰夜间飞蛾的产卵行为,并增加它们被蝙蝠等捕猎者发现和捕食的风险”,可知A、B项符合;根据“光照减少了昆虫对叶子的取食,会导致昆虫和鸟类的能量输入减少”,可知D项符合;只有C项原文没有提及。
(4分)①夜间照人造光源越多、亮度越高,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越高;白天照自然光的强光越多,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越低。②现代的人造光源使得人体受到光照的时间延长,扰乱了人体的正常生理节律,进而可能诱发2型糖尿病。
(每点2分,共4分。其中第①点每层1分。)
(6分)①资料翔实,引述中、日、美、英、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的研究,围绕路灯对昆虫和鸟类、人工照明对人类的影响做了说明,令人信服;②主要采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以大量数据和对比增加了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增强了持续的夜间照明会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演化的说服力;③较少使用晦涩的专业术语,语言平实易懂,能让读者轻松理解持续的夜间光照的危害。
(每点2分,共6分,意思接近即可给分。)
C 【解析】曲解文意。母亲的话属于乡下人面对老人死亡时的一种经验,且作者没有借此反映母亲的迷信。
B 【解析】B项无中生有。这个段落只有肖像描写、动作描写,没有心理描写。
(4分)①初诊得知患重病时,表现对死亡的恐惧;②得知误诊后,表现对死亡的豁达;③70岁后开始热衷于谈论死亡,表现对死亡的关注和敏感;④临近90岁时又不再谈论死亡,表现对死亡的淡然;⑤临终前祖母自主选择冬至这天离去,表现对死亡的超脱与接纳。
(每点1分,写到4点即可给满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作答祖母对死亡的心理变化,首先,明确文章的时间线索。本文回忆了租母50-90岁的故事,但文章不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述的,其中有插叙,也有回忆。开头先讨论了70岁后和50-70岁的观念,再说临近 90岁,然后在对话中回忆了50岁得病时的看法,最后写祖母濒临死亡时。
其次,从文中找全关键细节,判断祖母的心理变化特征。50岁时:“一家人抱头痛哭”“那个时候,我就想活到过年”,祖母害怕死亡,面对疾病,她“想活到过年”。
50-70 岁:“她对此毫不关心,每过一天都当成是赚来的,一年到头活得兴兴冲冲,里里外外地忙”祖母对死亡毫不关心,也不去想。
70岁往后:“突然热衷于谈论死亡”“祖母在连绵的死亡叙述中又活了20年”,祖母持久地热衷于谈论死亡
临近90岁那几年:“她不再谈论死亡……死亡重新变成一件无足轻重的事”“现在不想了,过了年也就那样”中祖母开始看淡死亡,濒临死亡时:“她完全是掐着点儿要在那天离开人世”“这日子她选得好”祖母为自己的死亡选择了圆满的时间。
9. (6分)①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本文通过描写祖母对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的理解与回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祖母选择冬至离世的做法,将“冬至如年”这一民俗与个人命运结合,呈现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内涵。
②以乡土生活为背景:文章描述了祖母生活在乡村,通过祖母的生活细节,展示了乡村文化中独特的风俗和智慧。展现了中国农村老一辈人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
③情感的传承与文化的延续:文章通过祖母与家庭成员的互动,展现了中国家庭中的孝道和亲情,也象征着家族的传承和文化的延续。
④朴实而诗意的语言表达:文章语言平实却充满哲理,如“冬至如年”“过了年,也到了冬,圆满了”等表述,既贴近乡村生活,又蕴含对生命轮回的深刻思考。这种语言风格既接地气,又具有中国文学的审美意蕴,体现了“我们的文学”的独特魅力。
(6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可酌情给分)
【解析】第一步,分析徐则臣的这段话,明确“我们自己的文学”指的是什么,细化成答题的小概念。根据后面的“中国故事”“中国作家”“老祖宗”可以看出,“我们自己的文学”指的是体现中国特色,表现中国传统,表达中国人的情感的作品。
第二步,结合文本分析,中国特色包括哪些内容。本文回忆了祖母50-90岁的生命历程,以祖母的生活及人生态度为线索。分析时,要以祖母为核心,分析祖母的言行、生活和人际交往,得出答题的切入角度:①祖母讨论死亡这件事富有中国特色;②祖母重视节日和节气,特别在乎春节,富有传统气息:③亲人之间的相处体现中国人重孝道、重家庭的特征。第三步,从文本中找出依据,组织答案。按照先概述细节,再分析所体现的特色的思路作答。
10. BDE 【解析】 风厉学者,专治孔氏,黜异端,然后风俗一变。
11. B 【解析】文中的“以”,介词,介绍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材料,相当于“用”“拿”“把”;“圣人之所以为圣”的“以”,介词,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相当于“因”“因为”“由于”。
12. A 【解析】“孟子之言行”不能理解为“孟子的言论和行为”,应理解为孟子的学说实行。
13.(1)推究他们学说的来龙去脉,权衡他们学说的祸福轻重,匡正他们学说的惑乱之处。
(得分点:“推”,探究 ;“权”,衡量;“救”,匡正。句意通顺1分。)
世上不悦服他的人,群起攻击他,能让他遭受挫折困苦,却不能使他的言论屈服。
(得分点:“说”,同“悦”,喜欢;“折困”,使动,使他遭受挫折困苦 ;“屈”,使动,使屈服。句意通顺1分。)
14. ①追崇韩愈,论大道如韩愈。②都被尊为老师,都遭遇攻击。③匡正时代风气,培养诸多人才。④都振兴儒学。(每点1分,任答三点)
参考译文:
自从《春秋》写成,乱臣贼子就心生畏惧,孟子的学说实行以后,杨朱、墨翟的学说就废弃了。天下人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不知道是他们的功劳。孟子死后,出现申不害、商鞅、韩非的学说,违背孔孟之道而追逐利益,通过残害百姓来使君主获利,这种学说非常鄙陋。然而士人却用这种学说来蒙蔽他们的君主,君主们也侥幸地认为这种做法可以获得一时的成功,于是风吹草伏似的听他们的话。世上没有像孔子、孟子那样的大人物,推究他们学说的来龙去脉,权衡他们学说的祸福轻重,匡正他们学说的惑乱之处。所以他们的学说于是流行。秦朝因为这样失去了天下,衰败到导致陈胜、吴广、刘邦、项羽等人发动的起义,死亡的人十有八九,天下萧条冷落。洪水的灾害,大概还没有达到这种地步。自汉代以来,治国的方法不出自孔子,于是扰乱天下的情况很多。晋朝因为崇尚老庄思想而灭亡,梁朝因为崇信佛教而灭亡,没有人去纠正它们。
五百多年后出现韩愈,求学的人把韩愈和孟子相提并论,大概差不多。韩愈之后二百多年,出现了欧阳先生,他的学说追崇韩愈、孟子直到孔子,阐明礼乐仁义的实际内容,符合儒家学说。他的言论简洁而明白,真实而畅达,引用事例,联系同类事物,用最正确的道理来折服人心,所以天下人一致恭敬地把他当作老师来尊崇。自从有了欧阳先生,世上不悦服他的人,群起攻击他,能让他遭受挫折困苦,却不能使他的言论屈服。读书人无论贤能与否,都不约而同地说:“欧阳先生,就是当今的韩愈啊。”
宋朝兴盛七十多年,百姓不知道战争,国家富足后就对百姓进行教化。到天圣、景祐年间达到了极点,然而文化终究是比不上古人,读书人也沿袭不合理的老一套而不改正,论调低,气势弱。自从欧阳先生出现,天下人争着磨砺自我,把精通经学、学习古文当作高尚的事,把拯救时世、践行正道当作贤能的表现,把冒犯君主的威严、直言进谏当作忠诚的行为。培养造就人才,到嘉祐末年,号称人才济济,欧阳先生的功劳居多。唉!这难道是人力所能做到的吗? 如果不是上天,还有谁能使这样的情况出现呢!
欧阳先生去世十多年后,读书人开始兴起新学,用佛、老学说(与儒家学说)的相似之处,来混淆周公、孔子学说的真谛,有见识的人对此感到忧虑。仰仗天子圣明,下诏修改选拔人才的方法,鼓励读书人,专心研究孔子的学说,排斥异端邪说,此后社会风气为之一变。考查探究师友渊源的由来,才知道要诵读研习欧阳先生的著作。我从他的儿子欧阳棐那里得到他的诗文七百六十六篇,于是依次编辑并评论说:“欧阳先生论述大道像韩愈,论述政事像陆贽,记叙事情像司马迁,诗歌辞赋像李白。这不是我的话,而是天下人的公论。”欧阳先生名修,字永叔。年老后,自称为六一居士。元祐六年六月十五日写下序文。
B 【解析】首联是作者想象之景,写友人离开后来到洞庭湖所见之景,不是实写眼前所见。
①作者以贾谊拟杨少府,表达作者对友人才华的肯定、夸赞。②以长沙不久留,表达作者对友人不久就可返回的祝愿。③劝慰友人不须学贾谊吊怀屈原,表达作者对友人被贬谪的宽慰。④本诗的忠厚和平就体现在反用贾谊典故,表现出一种乐观豁达之气。
(每点2分,答到三点即可得6分)
【赏析】这首诗首句首先排列出朋友途中经过的名山大川:衡山与洞庭,在崇山峻岭与漭漭湖泽间,伴随朋友的是凄厉的猿声。古人认为,猿叫声凄凉哀婉,引人落泪。郦道元《水经注》引民歌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远谪之人,望着秋月,听着猿声,心中无限孤寂愁苦。由于人心中的愁苦,所以看到湘水,吹到楚风,都觉得难受。
在颈联中,诗人继续描绘朋友旅行中的艰辛。他采用了绘画般的技巧,第五句“青草瘴”将夏口地区描绘成一片翠绿而朦胧的景象,然而,这种青草色却伴随着致命的瘴气。第六句则将湓城置于白浪滔天的壮观景象中。只是观看这样的景色,或许还觉得壮丽,然而作为乘船的乘客,这一景象足以让人提心吊胆。前四句只是描述了旅人的愁苦情感,而五六两句则写到了旅途中真实存在的危险,将诗意更推进了一层。
在尾联中,诗人并未继续对朋友旅途中的见闻、感受和遭遇进行想象和描写,而是笔锋一转,用贾谊的典故来宽慰朋友。贾谊在长沙王太傅的职位上三年后,被召回长安,成为梁怀王太傅。然而不幸的是,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感歉疚,抑郁而亡,年仅三十三岁。贾谊曾在长沙王太傅任内,凭吊同样遭受朝廷排挤的诗人屈原。贾谊自入朝之后一直受皇帝赏识,他被贬谪是朝廷势力角逐的结果,皇帝本人是有意重用贾谊的,所以仅三年之后就召回了贾谊。诗人最后用贾谊的典故宽慰朋友,作为受到赏识的才子,远谪郴州的日子并不会太久。
(1)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
(2)开关延敌 逡巡而不敢进
(3)示例一: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示例二: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
示例三:秋山竟日闻猿啸 落木寒泉听不穷(郎士元《题精舍寺》)
A 【解析】“栅栏”是名词,是具体的事物,用来修饰“组织”,构成“具体事物+名词”的偏正结构短语。
A.偏正短语,“磐石”是名词,是具体的事物,用来修饰“信念”,与“栅栏组织”最接近。
B.偏正短语,“差序”是名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用来修饰“格局”。
C.偏正短语,“拿来”是动词,用来修饰“主义”。
D.偏正短语,“工匠”是名词,是指某一类人,用来修饰“精神”。
A项和文中加点的“栅栏组织”都是由“运用了比喻修辞的名词+名词”构成的偏正词语,可以理解为“像栅栏/磐石一样的组织/信念”;而ABC三项虽然也都是偏正词语,但是不能这样理解。故选A。
19.“防”改为“妨”;“查”改为“察”;“密”改为“秘”。(每指出并修改一处给1分。)
20.示例:甲处:植物叶片正反两面的构造和功能不同
乙处:空气阻力和旋转动能也影响落叶朝向
(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甲处如答“叶片正反两面的生理特性不同”给1分,乙处如答“所处环境也会影响落叶朝向”给1分。)
21.(1)③,应改为“落地时哪面朝上通常呈随机分布状态/落地时哪面朝上通常具有随机性”;
(2)④,应改为“正面和背面朝上的比例基本上相等”或“正面和背面朝上的比例接近相等”。
(每找出一处给1分;每改对一处给1分。)
22.示例:李想同学,落叶倒扣是因为叶片正面细胞排列紧密,失水后向内卷曲,背面疏松,微微凸起。秋冬时节多风,叶片下落时,卷曲面朝下能減少空气阻力,所以很多落叶倒扣在地。这是植物特性与空气动力学的巧妙结合哦!
(评分参考:对该问题的回答应包含正面向内卷曲、背面微微凸起、秋冬多风、卷曲面朝下减少空气阻力,每写出1个要点得2分。若语言不通俗、字数超过要求,可酌情扣分。)
审题立意参考:
1. 深入理解“教训”的含义,它不仅仅指负面的经历或结果,更是从中获得的宝贵经验和启示。
2. 思考“教训的力量”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促进个人成长、增强抗压能力、提升决策智慧等;无论是科学技术的进步,还是社会制度的完善,都离不开对教训的深刻反思和汲取。
3. 结合个人经历或社会现象,寻找具体事例来支撑论点,使文章内容丰富且有说服力。
4. 教训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只有直面教训,才能拥抱真正的成长;从教训中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是智慧的表现;教训教会我们谦逊、坚韧和自省,是塑造人格的重要力量。教训教会我们谦逊、包容和自省,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
5. 教训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让我们在失败中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从历史教训中汲取智慧,可以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借鉴。
立意、题目示例:
1.教训之匙,开启智慧之门 2.在教训中成长,在成长中前行
3.教训的力量 4.教训之光,照亮人生之路
5.汲取教训,铸就辉煌 6.直面教训,拥抱成长
人生路上,教训如影随形。没有教训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教训,是生活赋予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每一次跌倒,每一次失败,都蕴藏着深刻的教训。有的教训来自失败的尝试,让我们懂得了坚持与放弃的智慧;有的教训源自错误的决策,教会了我们审慎与思考的重要;还有的教训隐藏在成功的背后,提醒我们谦逊与自省的价值。又或许隐藏在生活的琐碎之中,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人、事、物。让我们在挫折中学会坚强,在反思中走向成熟。
教训,往往伴随着痛苦与挫折,但它也是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磨砺石;教训,虽然苦涩,却是成长的催化剂。它让我们在跌倒中学会站立,在困境中觉醒,在迷茫中找到方向。教训如灯塔,在人生的道路上,教训就像是一束光,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玉溪一中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
语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阅读
(一)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地球的自转带来了日夜交替,在演化的过程中,各类生物均适应了这种周期性变化。从宏观角度来看,地球上白昼与黑夜的时间大致相等。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通过各种方式延长了光照时间。如今,城市和乡村的照明设施日益完善,许多国家的都市地区已经实现了全天候的照明,几乎消除了黑夜。然而,持续的夜间光照对人类和其他生物演化的影响尚未被充分理解。
最近,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研究,发现北京市区路灯旁的树木叶片遭受的虫害损失比农村地区的要少。为了更准确地评估这一现象,研究人员对北京市30个不同地点的180棵受路灯照明影响的树木进行了观察和研究。他们测量了每棵树接收到的光照量,其中一些树靠近发出特有橙色光芒的钠路灯,还有一些树在夜晚几乎完全处于黑暗中。接着,研究人员分析了近5500片叶子的多种特性,如叶片的韧性、氮含量、鞣质含量和水分含量等。
通过研究这些植物的特性,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植物是如何适应环境并维持生存的。鞣质,又名单宁,是植物细胞中的一种防御性化学物质,能够封锁蚜虫的口腔,阻止它们侵害植物,同时也能保护植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在自然光照条件下,植物会将能量投入自我防御中,变得更坚韧,并增加鞣质等化学物质以进行化学防御。研究发现,夜间人工光照越强,树木的叶片就越坚韧。在人工光照最强烈的地区,树木的叶片最为坚韧,并且几乎没有被昆虫食用的迹象。
这种现象得到了其他科学研究证据的支持。例如,日本科学家发现,槐树的叶子在有路灯照射的区域的受损率仅为2.1%,而在黑暗区域的则高达5.3%。同样,美国科学家发现,宾夕法尼亚州的绿梣树在路灯附近的叶子受损率为2%,而在黑暗区域的则为4.1%。不过,研究人员指出,光照减少了昆虫对叶子的取食,会导致昆虫和鸟类的能量输入减少,这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进而影响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此外,长时间光照使树叶变得更坚韧,可能会减缓叶子的分解过程,从而改变树木下方和周围土壤的化学成分。
2021年,英国生态与水文研究中心、纽卡斯尔大学等机构合作的一项研究显示,新型LED路灯对昆虫的影响更为严重。与未照明区域相比,钠路灯使树篱中的飞蛾幼虫数量减少了41%,而LED路灯使飞蛾幼虫数量减少了52%。研究人员推测,路灯可能干扰夜间飞蛾的产卵行为,并增加它们被蝙蝠等捕猎者发现和捕食的风险。英国鸟类信托组织也发现,生活在人造光源附近的知更鸟和乌鸦等鸟类会在夜间鸣叫和觅食,而生活在路灯附近的蓝山雀则会提前几天产卵。
在古代,由于缺少人工照明,人们的生活遵循着自然的节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然而,随着人造光源的普及,人类的活动不再受限于日光,在夜间工作成为可能,极大地提升了生产力和产出。同时,这也意味着人们越来越多地暴露在人造光源之下,即使不在夜间工作,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也让人们在人造光源中度过更多的时间。这种光照时间的增加,无疑会对人类的生理和健康产生影响。
以往的研究已经表明,长时间暴露在人造光源下会增加肥胖风险,增幅为13%~22%。基于这些发现,研究人员开始怀疑这种暴露是否同样会增加人们患糖尿病的风险。最近,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和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研究团队发表了一项研究,为这一疑问提供了肯定的答案。研究人员利用1300万小时的光传感器数据,深入分析了个体光照暴露的具体模式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之间的潜在联系。
研究结果发现,夜晚(00:00—06:00)暴露在人造光源下且光照亮度更高的参与者,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更高,二者呈正相关关系。与夜间光照暴露为0~50%的参与者相比,夜间光照暴露为50%~70%、70%~90%和90%~100%的参与者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更高。与夜间光照暴露水平最低的参与者相比,夜间光照暴露水平最高的参与者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了67%。
这项研究还发现,白天(07:30—20:30)暴露在自然光的强光之下,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更低,二者呈反向相关关系。相比于白天光照暴露为0~50%的参与者,白天光照暴露为50%~70%、70%~90%和90%~100%的参与者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更低,这表明,自然光可能对人更有益。
糖尿病的成因复杂多样,要准确评估光照对该病的影响,必须先排除其他潜在的风险因素,如心血管代谢风险因素、睡眠质量与时长、昼夜节律模式、光照周期、心理健康状态以及夜班工作的影响。在这些因素得到控制之后,研究显示,较长的夜间光照时间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加呈现正相关关系。此外,该研究还证实,夜间光照时间的延长导致糖尿病风险上升,与昼夜节律的紊乱密切相关。
关于糖尿病和肥胖,科学家提出过“节俭基因”假说。根据这一假说,在人类早期的演化过程中,由于生产力有限,人们往往会在食物充足时储存更多的脂肪,以便抗过饥荒时期。然而,在现代社会,这种基因倾向可能导致人们更容易积累脂肪,从而增加了罹患糖尿病的风险。与之类似,古代人类每天仅受到大约12小时的自然光照,而现代的人造光源却使得人体受到光照的时间可延长至全天24小时,这扰乱了人体的正常生理节律。因此,光照变化可能成为诱发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重要因素。
此外,科学家还发现,与人造光源相比,暴露于自然光照下不仅有助于降低肥胖和糖尿病的风险,还能预防近视。科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每天在户外自然光照下活动至少1小时,可以显著降低近视发生的风险。可见,平衡自然光和人造光源的暴露时间,维护健康的昼夜节律,对促进现代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张田堪《光变:夜不眠的生态效应》)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地球上的各类生物在演化过程中适应了日夜交替的自然规律,因此无法适应现今持续的夜间光照。
B.受路灯长久照射的树叶会产生更多的防御性化学物质“鞣质”,从而使叶片更加坚韧,保护植物免受伤害。
C. 有科学家认为,人类体内可能存在“节俭基因”,这种基因倾向会增加人们肥胖、罹患糖尿病的风险。
D.与人造光源相比,自然光照对人体有益,青少年每天在户外自然光照下长时间活动,就能避免近视。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科学家对被路灯照射的树木叶片的研究,证明了路灯照射会促使树木叶片变得更加坚韧。
B.中国科学院大学关于路灯对叶片的影响的研究,启发了日本、美国对路灯影响生态系统的研究。
C.研究人员在分析光照对糖尿病的影响时,排除了其他风险因素,体现了严谨科学的研究态度。
D. 文章围绕光照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展开,阐述了人造光源下树木、昆虫、鸟类及人类的变化。
3.下列选项,不属于文中介绍的人造光源对昆虫的影响的一项是( )(3分)
A. 人造光源会改变一些昆虫原有的繁殖环境,进而影响其种群数量。
B. 人造光源容易让昆虫暴露在捕食者视野中,增加被发现和捕食的风险。
C. 许多昆虫会聚集在灯光周围,不断绕圈,这会干扰昆虫的正常行为。
D. 在路灯照射的区域,由于取食量减少,昆虫的数量可能会相应减少。
光照和糖尿病有怎样的关系?请根据文章概括说明。(4分)
此文是如何做到让读者充分理解持续的夜间光照对人类和其他生物演化的影响的?请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6分)
冬至如年
徐则臣
①人老了对生命和死亡的看法会变。70岁后,祖母突然热衷于谈论死亡。之前有 20年她对此毫不关心,每过一天都当成是赚来的,一年到头活得兴兴冲冲,里里外外地忙。
②这20年的旷达源于一场差点送命的病患。50岁时,祖母肺部发现了可疑的阴影,当时马上到春节了,医生们说:回家准备后事吧,过不了这个年。一家人抱头痛哭之后,把家里所有的钱都拿出来,又借上一部分,决定再跑一家医院。去的是大城市里的一家军队医院,祖母有生以来第一次看见了大城市,她觉得来到了天堂里,死也值了。医生在经过繁复的检查之后,告诉我们家人:没查出明确的毛病,回家好好活,活到哪儿算哪儿。
③等于从鬼门关前走了一遭又回来,祖母满心再生的放松和欣喜,决定遵照医生的嘱咐:活到哪儿算哪儿。就活到了70岁。这个时候,祖母突然开始谈论死亡。有阵风过去,她就说,有人死了;一块黑云挡住太阳,她就说,谁要生病了;满天的星星里有一颗突然划过夜空,她就说,某某得准备后事了。祖母开始抽烟、喝酒,祖母还是很忙,但动作和节奏明显慢了下来。
④现在想起祖母,头一个出现在我头脑里的形象就是她坐在藤椅里抽烟。祖母瘦小,老了以后又瘦回成了个孩子,藤椅对她已经显得相当空旷了。她把一只胳膊搭在椅子上,一只手夹着烟,如果假牙从嘴里拿出来,吸烟时整个脸都缩在了皱纹里。除了冬天,另外三个季节藤椅上都会挂着一把苍蝇拍,抽两口烟她就挥一下苍蝇拍。有时候能打死很多苍蝇和蚊子,有时候什么都打不到。这个造型又保持了20年;也就是说,从祖母热衷于谈论死亡开始,时光飞逝中无数人死掉了,祖母在连绵的死亡叙述中又活了20年。临近90岁的那几年,祖母每天都会犯一阵子糊涂,她不再谈论死亡。一天里有越来越多的时间坐在藤椅里,偶尔挥动苍蝇拍,话也越来越少。死亡重新变成一件无足轻重的事。
⑤因为间歇性的糊涂,我们经常把她的沉默也当成病症之一,看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不忍去打扰。只有等她想要说话了,我们才陪她聊一聊。她开始谈论各种节日和节气。这个我能跟她老人家谈得来。土节、洋节,各种稀奇古怪的节日,我基本上都知道一点儿,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也能扯上几句。我还不识字的时候,二十四节气歌和一些农谚就会背了,这大概是大多数乡村知识分子家庭里的孩子都要经历的启蒙教育。这些年我跟土地渐行渐远,与乡村为数不多的联系之一,也就是能把二十四节气有口无心地背下来了。祖母在谈论这些节气时像回到了 20年前,而一旦回忆起在这些节气中的个人史,祖母思路之清晰,简直就像回到了40年前。她用她为数不多的清醒时光回忆了90年里的各种节日和节气。
⑥“那个时候,我就想活到过年”祖母说。
⑦我明白。医生当时断言,她过不了年。“都是过去的事了,奶奶。”
⑧“现在不想了。过了年也就那样。”
⑨但她对春节还是最看重。在她的一生中,最大的事情不少都发生在这个天寒地冻的日子里。因为过年的时候一家人总要团聚在一起,一夜连双岁,是终点也是起点。
⑩祖母去世在冬至的那一天:她完全是掐着点儿要在那天离开人世。这当然是我们事后的推断和发现。
是我们迷信吗 祖母能决定自己的死亡 我们一直在怀疑,但不得不承认,从她决定不再进食开始,她的确就一直在扳着指头数。
冬至前的半个月,祖母从藤椅上下来,经过走廊前的台阶时摔倒了,摔裂了右脚踝骨就算对一位90岁的老人来说,这也不算多大的伤。祖母在医院里静脉注射了几天药水,出院后回到家,某个早上却突然决定不再进食。祖母多年来一直是过于有主张的人,说一不二。开始还愿意喝点粥,两天后,一颗米粒都不进,只喝稀汤。不说话,只是一遍遍数手指头。给她挂水打点滴更不答应,连着针头一起拔了扔掉。不吃,不治,闭着眼数手指头,数得越来越慢。
一大早我还躺在北京的床上,母亲打来电话,说祖母可能要不行了,抬头纹都放平了。在乡下人的观念中,抬头纹摊平了意味着人走是眼瞅着的事。我赶紧回到家,祖母躺在床上睁了半只眼看了看我,接着又把眼睛闭上。
接下来是残忍却无奈何的漫长的守候。93岁的祖父经过祖母身边(这也是在他们共同的生活中,最后一次经过祖母身边,其余时间祖父把自己关在房间,一个人悲伤和回忆),祖父说:“她要等到12点。”
12点就是半夜,零点,是新一天的开始。被祖父说中了,12点前后,祖母突然挺了一下身体,不动了。再没有比那夜更漫长的夜晚。
的确没有比那夜更长的夜晚。那天是冬至。那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全年白天最短,黑夜最长。那一天在北方,是数九寒天的第一天,明天会比今天更冷。
我们的哭声响起。祖父在房间里说:“这日子她选得好。”
是不是祖父都知道 他们在一起生活了70年。祖父说,这一天要吃饺子,要给祖先上坟烧纸,这一天要当成年来过。我知道往年冬至也要吃饺子、上坟,但从不知道这节气有祖父这一次语气里的隆重。
冬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古时它是计算二十四节气的起点。民间常说,“冬至如大年”。
祖母过了年,也到了冬,圆满了。愿她在天之灵安息。
(选自《从一个蛋开始》,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20年祖母毫不关心死亡,是因为她从鬼门关前走了一遭,决定活到哪儿算哪儿,每过一天都当成是赚来的。
B.晚年的祖母看到有阵风吹过去,黑云挡住太阳,星星划过夜空,就会发表关于死亡的言论,但看不出她惧怕死亡。
C.母亲打电话,说祖母可能要不行了,因为祖母的抬头纹都放平了,作者借此反映母亲对死亡的事情还很迷信。
D.冬至是节气的起点,民间常说“冬至如大年”,祖母在冬至离世,所以说“祖母过了年,也到了冬,圆满了”。
7.文中第④段关于祖母坐在藤椅里抽烟的片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瘦小的祖母坐在藤椅里的造型让“我”记忆深刻,表现了“我”对祖母的深厚感情。
B.这个段落通过肖像、动作、心理等描写,表现了祖母晚年日常生活的平静、单调。
C.从“抽两口烟她就挥一下苍蝇拍”到“偶尔挥动苍蝇拍”,写出了祖母的逐渐老去。
D.叙写祖母“每天都会犯一阵子糊涂”的状态,和后文祖母临终前的清醒形成对比。
8.祖母对死亡这件事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4分)
9.徐则臣曾说:“让我们的文学成为我们自己的文学,让中国故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故事,让一个当下的中国作家能够跟老祖宗接上头,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作家。”你认为本文是如何实现成为“我们自己的文学”的?(6分)
(三)阅读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20分)
圣自《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孟子之言行而杨、墨之道废,天下以为是固然而不知其功。孟子既没,有申商韩非之学,违道而趋利,残民以厚主,其说之陋也。而士以是罔其上,上之人,侥幸一切之功,靡然从之。而世无大人先生如孔子、孟子者,推其本末,权其祸福之轻重,以救其惑。故其学遂行。秦以是丧天下,陵夷至于胜、广、刘、项之祸,死者十八九,天下萧然。洪水之患,盖不至此也。自汉以来,道术不出于孔氏,而乱天下者多矣。晋以老庄亡,梁以佛亡,莫或正之。
五百余年而后得韩愈,学者以愈配孟子,盖庶几焉。愈之后二百有余年,而后得欧阳子,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孔氏,著礼乐仁义之实,以合于大道。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故天下翕然师尊之。自欧阳子之存,世之不说者,哗而攻之,能折困其身,而不能屈其言。士无贤不肖,不谋而同曰:“欧阳子,今之韩愈也。”
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祐极矣,而斯文终有愧于古。士亦因陋守旧,论卑气弱。自欧阳子出,天下争自濯磨,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以犯颜纳谏为忠。长育成就,至嘉祐末,号称多士,欧阳子之功为多。呜呼!此岂人力也哉?非天其孰能使之!
欧阳子没,十有余年,士始为新学,以佛老之似,乱周孔之真,识者忧之。赖天子明圣,诏修取士法。风厉学者专治孔氏黜异端然后风俗一变。考论师友渊源所自,复知诵习欧阳子之书。予得其诗文七百六十六篇于其子棐,乃次而论之曰:“欧阳子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此非余言也,天下之言也。”欧阳子讳修,字永叔。既老,自谓六一居士云。元祐六年六月十五日叙。
(节选自苏轼《〈六一居士集〉序)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风厉A学者B专治C孔氏D黜异端E然后F风俗G一变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春秋》,文中指孔子根据鲁国史官编写的《鲁春秋》而编订的史书。
B. 以,介词,与《师说》中“圣人之所以为圣”的“以”用法相同。
C. 因,沿袭、承袭,与《过秦论》中“因遗策”的“因”意思相同。
D. 次,编次,与《陈涉世家》中“皆次当行”的“次”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自《春秋》写成后,乱臣贼子有所畏惧,孟子的言论和行为让杨、墨的学说被废,天下人认为理应如此,却不知这是大儒的功绩。
B. 汉以后,儒家道统未能完全成为主导,有异说扰乱天下,如晋代因老庄思想而亡,梁代因佛教盛行而亡,无人能够纠正这些弊端。
C. 韩愈之后二百多年,欧阳修出现,其学问阐明礼乐仁义的内涵,其言辞简明通达,善于类比,能够以理服人,所以天下人尊崇他。
D. 欧阳修去世十多年后,新学兴起,天子纠正混乱风气,学者又重新重视欧阳修,这是苏轼写这篇《〈六一居士集〉序》的缘起之一。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推其本末,权其祸福之轻重,以救其惑。(4分)
(2)世之不说者,哗而攻之,能折困其身,而不能屈其言。(4分)
14.根据材料,简要概述文中所说“欧阳子,今之韩愈也”的理由。(3分)
(四)阅读 IV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9分)
送杨少府贬郴州①
王 维
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②。
青草瘴③时过夏口④,白头浪里出湓城④。
长沙⑤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注】①郴州∶今属湖南省,位于湖南与广东、江西交界处。②五两轻∶“五两”是古时测定风力的器具,用鸡毛五两系桅杆顶上而成。“五两轻”指风大。③青草瘴∶春夏之交时所生的瘴气。据《番禺杂编》,“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④夏口、湓城∶二者均在郴州以北。⑤长沙:此用西汉贾谊典故。贾谊受到汉文帝赏识,很快升任太中大夫,但也因此受到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后世因此称贾谊为贾长沙、贾太傅。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为一首送别诗,诗中有哀婉伤感的情绪,但基调并不凄怆,尤其是尾联,表达了作者的乐观豁达。
B. 首联写与杨少府共看洞庭山水,秋色萧索,冷月猿啼,渲染了与杨少府依依惜别的伤感之情。
C. 颔联运用心理描写,通过忧愁三湘水远,厌恶南风大,将杨少府不愿前行的情感写得细致入微、生动感人。
D.颈联设想在明年春天瘴气起、江水涨之时,杨少府可经夏口、湓城而北归,为尾联做铺垫。
16. 赵殿成评点此诗的最后两句:“送人迁谪,用贾谊事者多矣,然俱代为悲忿之词。右丞此篇结句,得忠厚和平之旨。”请结合点评,简要分析尾联传达出的作者情感。(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密在《陈情表》中通过列举乌鸦反哺的事例来恳请皇上答应自己将祖母奉养至终的句子是“ , ”。
(2)《过秦论》中,面对九国联军的强大攻势,秦国的对策是“_________________”,然而九国之师“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的诗人受到《楚辞·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启发,创造出“落木”一词,以指代落叶。该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20分)
秋冬时节,千姿百态、五彩斑斓的落叶为大地铺上地毯。在欣赏落叶美景时,有心人会发现:一些落叶正面向上,一些落叶却背面朝天。这其中蕴藏着植物生理特性与空气动力学的秘密。
叶片的生理特性是影响落叶朝向的因素之一。( 甲 ):叶片的正面,紧贴上表皮的一至数层圆柱状薄壁细胞排列紧密,被称为栅栏组织,紧实度高,其中含有较多的叶绿体,能够高效地进行光合作用;叶片背面,细胞形状不规则,含叶绿体较少,排列疏松,被称为海绵组织,主要提供水分和营养,保障光合作用顺利进行。秋冬时节,随着水分的减少、消失,栅栏组织细胞变得越来越紧密,难以伸展,叶面卷曲成凹形;而海绵组织则易拉伸,叶背会保持微凸的状态。所以,许多落叶会呈现向内卷曲的特点。
( 乙 )。叶片在重力作用下坠落地面,但叶片的下落过程并非简单的直线下落。有风的时候,受空气阻力等因素影响,叶片以翻滚和旋转的复杂运动形态下落,最终,凹面朝下的状态占据主导地位。因为凹面朝下的叶片消减了更多的空气阻力,并且其形态使受力分布更均匀,不易被再次吹动或翻滚。①在静态条件(如无风环境)下,②叶片在旋转动能的作用下也会不停旋转,③落地时哪面朝上通常呈随机分布,④正面和背面朝上的比例基本上接近相等。
当你在林间漫步,不防驻足观查地上的落叶,它们无声地讲述着植物的生存智慧与空气动力学的奥密,也提醒我们,每一片落叶都有值得探究的科学问题。
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栅栏组织”短语构成方式最接近的一项是( )(3分)
A.磐石信念 B.差序格局 C.拿来主义 D.工匠精神
文中最后一段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3分)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4分)
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秋冬时节,复兴小学的李想同学在林间散步时,发现有不少落叶倒扣在地面上,他对这一现象非常好奇,向你询问原因。请根据以上材料,对李想同学的疑问进行解答,要求信息准确、语言通俗,不超过100个字。(6分)
三、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人类从历史中获得的唯一教训,就是从不吸取任何教训。”历史教训,令人警醒,而在现实社会中,在人生旅途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教训。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自身素养发展与时代精神,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